【教学设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岳麓九上)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的发展历程,包括苏美尔人、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等历史阶段。
2.详细讲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成就,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楔形文字、宗教、法律等方面的贡献。
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汉谟拉比法典》对法律制度的贡献,楔形文字对文字发展的影响等。
4.结合图片、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设计10道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简答题作答:
a)请简要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b)请列举两河流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c)请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河流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异同”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一个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楔形文字的演变与传播”等。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
(3)合理调整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7. 布置作业(5分钟)
“同学们,请根据今天所学内容,完成以下作业:
1)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2)分析汉摩拉比法典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3)结合亚述文明的特点,谈谈你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认知和启示。
请大家按时完成作业,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作业点评和讲解。”
3. 结合亚述文明的特点,谈谈你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认知和启示。
4. 请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深入了解其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并在下节课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5.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就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某个方面展开思考,如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文,表达你的观点和见解。
6. 设计一份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手抄报,包括文明的发展、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
九.板书设计
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 苏美尔文明:公元前4000年左右,起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就,楔形文字的创造
- 巴比伦文明:公元前18世纪,汉摩拉比法典,公平正义的维护
- 亚述文明:公元前10世纪,政治制度、军事、建筑和艺术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1.2古代两河流域”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内容。本课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主线,主要介绍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加深对古代东方文明的认知。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1. 引言古代两河流域,这可是个让人神往的地方啊!想象一下,在美丽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古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闪闪发光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这一课,我们要深度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魅力,看看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辉煌的成就,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2. 教学目标2.1 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地方在哪儿。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两条巨龙,盘踞在如今的伊拉克,滋养着这片土地。

哦,别小看这两条河,历史上可是给无数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真是“水至清则无鱼”,但在这里,水可是满满的。

2.2 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成就接下来,咱们得聊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是个多才多艺的群体!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法律,甚至搞出了自己的历法,真是有模有样的!想象一下,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那可是个传说中的地方,鲜花盛开、绿意盎然,听说连神仙都想在这里度假呢。

3. 教学活动设计3.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小伙伴可能想当一个伟大的法官,制定公正的法律;还有的可能想做一名了不起的农夫,耕耘出丰收的土地。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能放飞想象,还能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3.2 手工活动然后,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手工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古代的泥板。

其实,古人用泥板记录信息,算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儿了!学生们可以在泥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画一些古代的图案,想象一下,当这些泥板完成后,真的是小小的历史作品呢。

4. 小结与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咱们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来反思:“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这可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哦!从法律到农业,这些古老的智慧,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着光芒。

再说了,历史总是教会我们很多,没准儿某个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呢。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3.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虽然《汉漠拉比法典》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它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法典》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学史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这首歌中提到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都在哪里呢?他们与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1.古两河流域位于哪里?2.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3.古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4.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5.《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一阶层的利益?我们应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探究新知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说一说两河流域的含义。

看图说出古两河流域具体地理位置。

2.阅读材料,总结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1)产生(2)统一(3)强盛(4)衰亡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一说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1)文字(2)历法(3)数学(4)律法二、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说说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1.结合教材说一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内容、历史地位。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1.了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学习2.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目标3.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让学生猜猜该图是数学上常用的什么定律(勾股定理)2、教师: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们还发明了钟表等60 进位的数字、星期制等历法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提醒学生两河流域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2、古代两河流域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3、历史小课堂①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点拨: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两种不同的文字)②星期制度: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看,各抒己利用学生生活中见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概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以今天伊拉增加学生的课外克首都巴格达知识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24 小时,每小时分为60 分,每分钟分为60 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过渡: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2400 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1、统一的时间2、国王3、国家性质4、国家的制度师: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叫做?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 2.25 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地理位置: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3.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4.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5.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7.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8.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两河流域的统一。

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公元前1 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为什么会被称为楔形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2、阅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分析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权特点;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导入新课】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中的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七、八年级已学习过世界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了初步了解。本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如苏美尔人的发明、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摩拉比法典等,使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农业特点主要体现在灌溉农业的发展。由于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农业生产的提高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增长、城市兴起和社会分工。同时,灌溉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土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例题4:比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异同。
5. 案例分析:以汉摩拉比法典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和历史意义,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法律制度。
6. 项目展示:各小组展示项目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地图、时间线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2. 讲解与互动:教师讲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期间穿插提问,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 小组讨论:针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影响等方面,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物,如苏美尔人、古巴比伦国王等,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事件。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史料教学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特色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2.教学难点:苏美尔文明的起源、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亚述帝国的扩张、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课件,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2.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课堂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色?”2.呈现(10分钟)介绍苏美尔文明,展示苏美尔人的生活方式、艺术成就等。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明》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称、历史事件等内容感到陌生和混淆,需要通过地图、时间线、图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记忆要点。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感到难以理解和评价,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发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二.核心素养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即让学生了解并评价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法律、数学、天文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与联系,即让学生探究并发现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与互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两河流域的风光视频,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介绍楔形文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如最早的文字、由楔形符号组成、用于记录信息等。

-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它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会在下次课前更加明确地布置预习任务,并提供更多的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预习。其次,我会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此外,我还会在课后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源,以满足学生对两河流域文明的进一步探索。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深化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两河流域文明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书籍、在线博物馆链接等,供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问题列表等提交至在线平台或直接发送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数字资源,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两河流域古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思考。
4.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河流域古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5.时空观念:以地图、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演变。
-两河流域地理概况
-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地形: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主要文明成就
-苏美尔:楔形文字、史诗、法典
-阿卡德:萨尔贡一世、扩张与征服

九上第2课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九上第2课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材料一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汉谟拉比法典》
引导学生归纳此材料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公平正义。
材料二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归纳:阶级清楚。
通过汉谟拉比统治措施,学生可以感悟汉谟拉比为古巴伦王国走向强盛做出的伟大奉献。
通过解释浮雕画面,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更好理解君权与王权关系,领悟君权神授含义。
情境创设依托古巴比伦社会现状。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法典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对法典实质理解更深刻。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由于经历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的历史知识学习,对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且养成了自主预习,勾画重点的好习惯。同时他们思维活泼,对于新鲜知识〔世界史〕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本科内容的学习都奠定了根底。
核心素养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1、统治者:汉谟拉比
2、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定法典
3、伟大成就:<<汉谟拉比法典>>
4、特点:君权神授、公平正义、阶级清楚、奴隶制度、商品经济
5、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6、影响:文化遗产;法制传统
习题演练
PPT出示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岳麓九上)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岳麓九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书社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亚非文明”第2课内容,本课从“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三个子目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查学诊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施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汉漠拉比法典》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

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书社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亚非文明”第2课内容,本课从“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三个子目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学诊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施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
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
《汉漠拉比法典》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

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查学诊断(PPT出示):
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人侵者乘势而人,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

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补充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导学施教:
目标导学一:楔形文字
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版。

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

欧洲学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破译工作,考证出它是一种古老文字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哪一古老居民?为什么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是泥土?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苏美尔人。

因为古代两河流域气候干旱,缺少书写材料。

楔形文字是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潮湿的泥版上“写成的,泥版晾干后成为泥版文书,便于保存。

目标导学二:文明更迭
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两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一原始游牧民族。

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公元前2000年左右,哪一游牧民族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一些独立的国家?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阿摩利人。

目标导学三:依法治国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O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O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练测促学:
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加喜特人
D.古埃及人
2.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

右图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A.阿卡德人
B.苏美尔人
C.阿摩利人
D.雅利安人
4.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5.我想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请你告诉我应选哪个作为素材()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6.《汉谟拉比法典》一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

这表明法典()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

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

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点拨: (1)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时制定。

(2)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3)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两河流域,探寻了古代西亚这段尘封的文明。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人类最旱的文明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在这里勃兴,辉煌鼎盛。

透过《汉漠拉比法典》,我们了解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漠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为严密的国家。

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正如历史学家们的评价:“法典照亮了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照亮了后世的法治之路。

”以《汉漠拉比法典》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课件出示本课知识巧记)
两河流域地肥沃,苏美尔人先建国;
创建文字是楔形,种族消亡因内争。

游牧民族乘机侵,阿摩利建巴比伦。

汉谟拉比制法典,巩固统治缓矛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巩固课堂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明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本课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教材的第一子目“两河流域的旱期国家”虽是阅读内容,但仍引导学生梳理出两河流域的概况,以便从宏观上掌握两河流域历史演进的特征。

对《汉漠拉比法典》的教学,则重在使学生了解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透过法典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而非仅仅着眼于其阶级局限性,这也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