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一语文组刘永荣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把握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梳理探究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诗词、紧扣高考要求、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古诗鉴赏方法导入: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二、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2、第二步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1、学生自读诗词梳理字词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齐读。

在济南大明湖的辛弃疾纪念祠,有一幅这样的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这也是一首豪放词,朗读全词:要求读出辛词语言上豪放悲壮,沉郁苍凉感。)四、研习课文内容。

下面我们进入鉴赏诗歌的第三步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上阕:

1、学生齐读上阙,然后提问: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杰出的人物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二)研习下阕:

1、学生齐读下阕,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韩侂胄北伐的背景思考)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