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诵中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觉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凄凉境界。

3、深刻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1、在朗读品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

2、指引学生初步掌握“剖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经过理解词句,剖析境界,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课要点1、在朗诵中品尝这首词的境界。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课难点1、指引在认识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朗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 3 分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边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天动地惹起了苏轼的无穷联想,他先人,可是与雄姿英发、年青有为的周瑜对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穷的感触。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世致力于抗金,光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朗读感知,体会风格:( 6 分钟)(达成教课目的1)1、学生齐声读一遍。

2、依据学读的状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 bì误读为f 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成功。

3、教师范读一遍。

14、学生再读一遍,体会豪放风格并思虑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好多)(三)、找典故。

( 8 分钟)1、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号,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与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入词,抒写力图的爱国热情,倾诉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二)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

当时韩侘胄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

韩侘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佗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链接辛弃疾——一个悲剧的“归正人”“归正人”,就是沦于外邦返回本朝者,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之人的蔑称!“归正人”在南宋,尤其是中后期,是很难得到重用的。

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归正人”都是来自敌人占有的沦陷区,他们的头上被扣上外国的帽子,被认为受到了“洗脑”,忠诚度被怀疑。

第二、归正人都是坚决的主站派,和掌握南宋权力的主和派势同水火,很难受到重用。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第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和书下注释,概括作者用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用意。

自主预习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D.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侧重怀古伤己,辛词侧重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绩,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苏词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3.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4.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课堂探究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核心素养专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课后作业结合学过的怀古诗词,想一想,这类诗词的写作目的一般有哪些?这首词的写作目的主要属于什么类别?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B2.D 《念奴娇·赤壁怀古》没有“以议论入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答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答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制定:魏秀平审核:梁忠义使用时间:2019年9月学习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掌握用典的表现手法。

课前演讲:正式上课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材料,以“我心目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到讲台进行课前演讲。

教学过程:一、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二、结合注释梳理词意三、品读:1. 在上阕作者用了孙权和刘裕的典故。

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3.作者用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讽刺了宋王室昏聩不堪,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4.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5.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作者借佛狸祠下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6.廉颇的典故用意何在?词人以廉颇自况,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7.用典有什么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随堂小练:1.情景式默写:(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_____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

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

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 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 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 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

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9分)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②。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③。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

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

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③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写“刘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练习+答案解析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练习+答案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tuō)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题目解读】永遇乐,词牌名,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全词无一处写喜、无一字写乐,而是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以乐写忧、以喜写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京口”是地名,现在的镇江,沿长江。

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

一水,就是长江。

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

题目点明了词的主题是“怀古”,且怀古的地点是军事重镇京口北固亭,暗示了与战争有关。

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是三国时孙权建立霸业的重镇,一度为都城;生长于此的南朝宋武帝刘裕更是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而联想到当前,朝中一些人只知赶快发兵出征,却疏于准备,更缺少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良将,怎能不让人感到深深的忧愁!【课文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2处。

舞榭歌台3,风流历经千古的江山,再无处寻觅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繁华的舞榭歌台,英雄的流风余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4,人道寄奴曾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含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含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

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

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 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 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 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

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9分)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②。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③。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

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

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③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写“刘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鉴赏》单元,教材的章节为第二单元《唐宋词鉴赏》。

详细内容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唐宋词的鉴赏方法,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理解词的意境,掌握唐宋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结合词句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词牌:永遇乐2. 作者:杨洪基3. 背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4. 意境:雄浑、悲壮5. 情感:家国情怀6. 修辞手法:对比、设问、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

(2)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境:雄浑、悲壮。

(2)修辞手法:对比、设问、用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学习指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

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朝代)词人。

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奏疏《》《九议》等。

2.人物轶事哭祭朱熹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

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3.了解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1)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丰富内涵和深沉情感,通过品味词中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描绘,感受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其次,我们要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议论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首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为了掌握文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____(朝代)词人____的作品。

2. 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B. 通过描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

C. 这句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客观描述,没有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

D. 通过对比,这句词暗示了作者对当前时代英雄缺失的感慨。

2. 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情感。

B. 这句话仅仅是对廉颇晚年境遇的同情和慨叹。

C.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重用老将的不满。

D. 这句话与整首词的主题无关,是作者的随意发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什么?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全诗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__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

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附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附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4分)
 答案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9.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

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

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字词梳理1.正音舞榭.歌台()寻常巷陌.()封狼居胥.()答案:榭xiè,陌mò,胥xū。

2.辨音寻常巷.陌()巷.道()答案:xiànɡ,hànɡ。

3.辨形亭()(xiè)凋()(xiè)输()(yínɡ)()弱(léi)()政(yínɡ)答案:榭,谢;赢,羸,嬴。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风流:流风余韵。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

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

封:古代帝王筑坛祭天。

赢得:落得。

北顾:向北回望。

顾,回头看。

烽火:本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这里喻指战火。

路:宋代的行政域名。

可堪:不堪。

2.词义辨析衰退衰萎衰退: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衰落。

衰萎:衰败和萎缩,程度较重。

自咎自疚自咎:自己责备自己。

自疚: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捉摸琢磨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思考,考虑。

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

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

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

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

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词内容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刀、枪、剑、弓、钩、箭、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要求】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1.注音舞榭.()歌台巷.()陌.() 廉.()颇.()封狼居胥.()佛.()狸.()祠下2.古今异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3.活用“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解释为。

4.填空本词作者,字,别号,(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2.问题探究(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3.巩固练习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居胥(孙仲谋)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C.佛狸祠下(拓跋焘)D.元嘉草草(刘义隆)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前学习1.背诵全词(默写)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

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堂探究1.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2.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⑴刘裕有何表现?(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⑵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3. 典故三: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⑴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⑵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⑶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典故四: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⑴“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⑶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5.典故五: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⑴廉颇的处境如何?⑵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⑶“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⑷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6.词中,作者在运用典故时,既表现了孙权、刘裕的百战建国、开疆辟土,又写到了刘义隆失败的仓皇,百姓安居若素的现状,这是不是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教师指导学生用“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词人矛盾的情感。

明确:既,又;既,又;既,又。

7.小结: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

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与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与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与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3.归纳总结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蹊.跷溪.水栖.身之所休戚.与共B.夙.愿星宿.追本溯.源沧海一粟.C.陌.路蓦.然厉兵秣.马拐弯抹.角D.参劾.涸澈.荷.枪实弹一丘之貉.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皇北顾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扬州路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胡同,里弄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尤其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吃饭,动词D.人道寄奴曾住寄奴:这里指刘义隆的小名4.下列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是()A.苏轼B.柳永C.李清照D.晏殊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6.下列诗句中,没有倒装的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刘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韩侂胄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特色是运用对比的手法。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8.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

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务。

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1.下列对“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的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此处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词人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是因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表达了他对刘裕英雄业绩的向往,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韩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

13.作者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场景,表达了什么心情?14.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四、拓展提高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析:相同点:不同点:五、资料索引1.《永遇乐》写作背景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译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3.后人“剥皮”作选读永遇乐·少年梦人生自古,谁无年少轻狂无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