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文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的一首诗作,其文采飞扬,意境深远,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之作。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艺术特点、情感内涵以及与历史文化的关联,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不朽的诗篇。
首先,从艺术特点的角度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音韵美。
白居易巧妙运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句式优美。
诗中的用典和比喻也极具诗意,如“杜陵”、“万古”等,使整首诗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诗人的感慨之情。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北固亭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其次,从情感内涵的角度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流逝时光的深沉思考和无尽怀念之情。
诗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欢乐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万古云霄一何在,杜陵松柏无人识”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通过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叹,以及对美好过往的珍视和怀念之情,从而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最后,从与历史文化的关联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京口北固亭作为唐代重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更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大唐盛世和文化辉煌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流逝时光的无尽怀念。
因此,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内涵和情感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从而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文章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极致之美。
在这首诗里,永遇乐以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被时光深深铭刻的美景,让我深深感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境界与情趣。
整篇诗歌,从柔和的黄昏时分开始,让人回到古代固亭的美景。
作者描述了许多景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柴门,满地霜华等等。
每一句诗句都充满了古韵,每一处景点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沉浸在那个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里。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还借助自己身世的特殊性,表达了个人的感悟与情感。
作者提到自己来此时曾经有过的疑虑与不安,但是站在固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觉得自己笃定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这里,他忘记了过往的难忘,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境界。
这种情感起伏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散发出时光沉淀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忽视。
对于我来说,这首诗歌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具有传统韵味和美感,作者的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探寻,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这首诗词值得一度再多的了解与品味。
写作重点:言简意赅,表达情感。
用词分析:古韵,感性。
文章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诗歌《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多样性美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深刻的描摹了北固亭的美景,并通过古体文学的表达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整首诗歌的氛围颇有“诗情画意”的美感:从柔和的黄昏到日落时分,空气中弥漫着月光和霜华;古树枯藤下的滴水声,昏鸦重叠着,如同曾经的覆雨翻云。
通过作者对于色彩、声音、气氛的描绘,整个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美不胜收的优美图景。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白情感。
作者在固亭打捞时感到的孤独和茫然,让他感受到了固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此时的他不再迷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种清晰而又鲜明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大千世界中的无处不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情感1. 永遇乐京口哦北固亭怀古所表达的情感赏析一: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
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
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
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
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
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
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
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
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
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
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
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诗文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文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代)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
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
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
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分析

词牌:永遇乐 地点:京口北固亭 内容:怀古
2.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根据 原文,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提示: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3.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 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用典
•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 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 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 以一当十。
4.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 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 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 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 渡江,都城震恐。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 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 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 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 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 ”之叹!终为吴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亭子。
北固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诗以古代北固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在北固亭游览时所写,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感受,第二部分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苏轼写到:“危楼高百尺。
”这是在描述北固亭的建筑,危楼高耸,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接着,他写到:“手可摘星辰”。
这里以手可摘星辰来形容北固亭的高度,显示了北固亭壮丽的气势。
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作者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意象。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观。
他写道:“不敢高声语。
”这里是指当时北固亭附近的山峦环绕,景色幽美,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故而他不敢高声说话,以免破坏了这宁静美好的氛围。
另外,他还写到:“恐惊天上人。
”这里是以“天上人”的想象来描绘北固亭的寂静,给人以静谧的感受。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里描绘了北固亭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各种人群聚集在此,交流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是在苏轼的回忆中犹存。
最后,苏轼写到:“但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以双溪舴艋舟为象征,与前文的京口扬州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忧伤。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过去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北固亭的怀古诗,通过描绘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情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嘉草草,封狼居前,赢得仓皇北顾。”也是用历史典故。元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兵。本想赢得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封土筑坛的大功,最后却落得一败涂地、仓皇逃命的下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就是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想抗金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万万不可草率从事。其实,后来韩侂胃因为没有听取辛弃疾的建议,果然应了这个“仓皇北顾”的预言。
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言说寄奴出身低贱。“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通过颂扬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为国抗金的理想与愿望,他做梦都想成为孙权式的英雄人物,甚至想“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文赏析
1.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失志为国效力,奉献自己的才华,随时准备为收复中原先地建功立业。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我站在北固山上,北望中原,仍然清晰记得,四十三年前,我从扬州城下经过,扬州城里一片烽火。辛弃疾南下,本想凭借强大的国力,北伐中原,收获失地,恢复大业。然而根本没想到,宋王朝从赵匡撒开始就没有多大的理想,只想苟且偷安保住自己的皇位,虽有较强的国力,但军队的战斗力极差,无法保家卫国,居然出现两个皇帝一齐被掳的千古笑话。南宋小朝廷更是昏庸无能,不知使多少像辛弃疾一样的豪杰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南下四十三年已经过去,人已垂老却壮志未酬。
3.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件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借用了孙权的典故。孙权以东吴弹丸之地与刘备联盟打垮了来自北方强大的曹操,保卫了国家。“风流”是指孙仲谋他们开创的丰功伟绩,只可惜,现在我登上北固山,却无处寻找孙仲谋他们开创丰功伟绩的痕迹了。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清元年(1206年),作者当时66岁。1204年,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出于某种目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作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可是韩侂胄之流的抗金目的本来就不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只是一个幌子,自然不可能采用辛弃疾的意见,并且对他疑忌不满,于是借口一件小事,给他一个降职调离的处分,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南下已四十三年,一直遭到主和派的猜忌、排挤,现在又遭打击,他那一腔热血无处可洒,满腹才华无法施展,北伐抗金恢复大业的宏伟愿望彻底落空。因此他在被调离镇江时,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满腔热忱的《京口北固事怀古》,借古人事说自己梦。
“佛狸洞下,一片神鸦社鼓。”回到现实,使辛弃疾揪心难捱。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词。老百姓是安于现状的,也是最容易忘却悲哀和耻辱的,当年拓跋焘一路追杀,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而现在佛狸祠下却香火很盛,“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担心: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收复失地,老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以后要想再收回,就更不易了。辛弃疾一心为国,深谋远虑,可是无人能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见宋室是如何的昏惯与无能。虽然他老之将至,仍然忠心不渝,以廉颇自比:
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