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永遇乐》是一首以北固亭为背景的诗歌,流传至今。
本文将探讨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五个典故及其含义,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取自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琵琶行》中。
牵牛星,又称织女星,是中国传说中与城管星(即河鬼星)相对应的两颗星星,代表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这句诗描绘了两个情侣因为天河而被分隔的场景,意味着离别和思念。
二、“天津桥梁”"天津桥梁"指的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桥梁,位于天津市,为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船闸之一。
这座桥梁是中国古代运河交通的象征,也是交流和联系不同地区的媒介。
三、“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桃李"指的是学生,而"春风一杯酒"表示杜甫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这句诗意味着友情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来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个典故形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宜人,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资源,在诗歌中表现为对古原草地的留恋和珍惜。
五、“黄粱梦”"黄粱梦"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们一夜之间的梦幻与虚无,警示人们珍惜现实的幸福与真实的生活。
结论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的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典故的背后意义。
这些典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传递了人们对爱情、友情、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保存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塑造个人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通俗解释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四、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五、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 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 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 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 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 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 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 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 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 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 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 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 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 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3.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B 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 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 “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 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刘裕其人: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 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 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 片故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 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用典意图: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情感: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 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 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 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 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 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 才的愤懑。
答:A 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 一样美丽迷人,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吴历》中曹操称赞孙权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开(刘表)父子若豚犬耳"。
作用:表现词人怀念英雄、收复失地的理想,同时也就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一隅、不图收复失地的讽刺.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厲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用:感慨人世沧桑、盛衰变化.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晋安帝义熙五年,刘裕出兵攻火南燕, 夺得淮北河南大片土地•义熙十二年,再次统率晋兵北进,次年火掉后秦.
作用:说明出身寒微之人也可大有作为,表明北伐的坚定决心。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在元嘉二十七年,
草率出师, 派王玄谟北伐,围滑台而败,北魏乘机大举南侵.
作用:借古鉴今,讽劝不可草率出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孙权在京口建立霸业这事儿就是一个典故呢。
想当年啊,孙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京口这地儿,他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他年少就掌权,把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敢于和曹操、刘备这样的大佬叫板。
站在北固亭上,遥想孙权当年的风姿,那肯定是意气风发,雄姿英发的,他那种英雄气概,真的是让人钦佩不已呢。
接着就是刘裕的典故啦。
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多牛啊。
他就像个草根逆袭的英雄,一路披荆斩棘。
他的北伐那可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他把那些北方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不少失地。
他的功绩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
看着眼前的京口大地,仿佛能看到刘裕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出征的场景,那马蹄扬起的尘土,都像是胜利的信号呢。
元嘉草草这个典故可就有点让人叹气啦。
刘义隆想效仿刘裕北伐,可他太心急,准备不足就仓促出兵。
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这就像是一个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孩,摔得鼻青脸肿。
他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就盲目地出兵,把好好的北伐大业给搞砸了。
这事儿啊,也给后来的人提了个醒,做事得脚踏实地,不能太冒进。
还有就是封狼居胥的典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
这代表着他的赫赫战功,是英雄的象征。
可是刘义隆想学人家,却没那个本事,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留笑柄。
每每想到这儿,就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可惜呢。
最后就是佛狸祠下的典故啦。
当年拓跋焘的行宫现在都变成了百姓祭祀的佛狸祠。
这时间的力量可真强大啊,当年的敌人的遗迹,现在都被百姓们用来祭祀,好像大家都忘记了曾经的仇恨。
这就像一阵风吹过,把很多东西都吹散了,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感慨。
站在北固亭这儿,想着这些典故,就像是看一部长长的历史电影,有英雄,有失败者,有荣耀,也有悲哀,各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啦。
这些典故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历史的项链,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繁华与沧桑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咱今儿聊聊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辛弃疾这老兄,可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他一站在这北固亭上,望着那片古老江山,心里头五味杂陈,一股子英雄气概就涌上来了。
头一个典故,说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哎,这孙仲谋谁啊?不就是那东吴的孙权嘛!想当年,孙权在京口这儿建了个都城,跟曹操那老小子斗智斗勇,愣是把曹操给打跑了,保住了江东的太平日子。
辛弃疾站这儿一看,心想:现在这世道,哪儿还找得到像孙权这样的真英雄啊?他这是在怀念过去,也是在感慨现在啊。
再往下说,“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这不是刘裕的小名嘛!刘裕也是个狠角色,他带着晋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洛阳、长安,那气势,简直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辛弃疾走到那些小巷子里,听人说刘裕以前就住这儿,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样。
接下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说的是刘义隆,也就是刘裕的儿子。
他老兄可好,一心想着建功立业,结果北伐搞得太草率了,没两下子就被北魏给打回来了,还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辛弃疾提到这茬儿,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咱们现在看到有人做事不靠谱一样,恨不得上去给他两巴掌,让他清醒清醒。
再往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佛狸是谁?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啊!他当年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建了个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辛弃疾到这一看,嘿,老百姓们在那儿又是烧香又是敲鼓的,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儿曾经是个战场一样。
他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就像咱们看到有人忘了历史一样,心里头那个堵得慌。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廉颇老将军。
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人家还是想着为国效力呢。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说自己啊。
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心里头还是想着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呢。
可惜啊,朝廷里那些人不理解他,不重用他,搞得他就像廉颇一样,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啊。
总的来说啊,辛弃疾这首词啊,就是通过这五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
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
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
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
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
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
[说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
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
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
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
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
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
封狼居胥
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曹操在一次和孙权交战后发出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
这首词中“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
而孙权也堪当此誉。
佛狸祠
“佛狸”是北魏魏文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也就是他死后供奉他的庙宇的名字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典故含义。
寄奴
灭掉后秦的刘裕的小名,没啥特别的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具体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