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57ea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8.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永遇乐》是一首以北固亭为背景的诗歌,流传至今。
本文将探讨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五个典故及其含义,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取自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琵琶行》中。
牵牛星,又称织女星,是中国传说中与城管星(即河鬼星)相对应的两颗星星,代表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这句诗描绘了两个情侣因为天河而被分隔的场景,意味着离别和思念。
二、“天津桥梁”"天津桥梁"指的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桥梁,位于天津市,为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船闸之一。
这座桥梁是中国古代运河交通的象征,也是交流和联系不同地区的媒介。
三、“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桃李"指的是学生,而"春风一杯酒"表示杜甫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这句诗意味着友情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来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个典故形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宜人,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资源,在诗歌中表现为对古原草地的留恋和珍惜。
五、“黄粱梦”"黄粱梦"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们一夜之间的梦幻与虚无,警示人们珍惜现实的幸福与真实的生活。
结论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的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典故的背后意义。
这些典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传递了人们对爱情、友情、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保存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塑造个人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https://img.taocdn.com/s3/m/a3535b4e284ac850ac024286.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通俗解释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四、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五、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https://img.taocdn.com/s3/m/ed98a46f0b1c59eef8c7b4c7.png)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 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 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 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 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 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 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 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 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 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 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 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 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 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3.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B 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https://img.taocdn.com/s3/m/ed98a46f0b1c59eef8c7b4c7.png)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 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 “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 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刘裕其人: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 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 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 片故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 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用典意图: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情感: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 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 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 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 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 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 才的愤懑。
答:A 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 一样美丽迷人,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a25323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f.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吴历》中曹操称赞孙权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开(刘表)父子若豚犬耳"。
作用:表现词人怀念英雄、收复失地的理想,同时也就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一隅、不图收复失地的讽刺.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厲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用:感慨人世沧桑、盛衰变化.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晋安帝义熙五年,刘裕出兵攻火南燕, 夺得淮北河南大片土地•义熙十二年,再次统率晋兵北进,次年火掉后秦.
作用:说明出身寒微之人也可大有作为,表明北伐的坚定决心。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在元嘉二十七年,
草率出师, 派王玄谟北伐,围滑台而败,北魏乘机大举南侵.
作用:借古鉴今,讽劝不可草率出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0c17f5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d.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孙权在京口建立霸业这事儿就是一个典故呢。
想当年啊,孙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京口这地儿,他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他年少就掌权,把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敢于和曹操、刘备这样的大佬叫板。
站在北固亭上,遥想孙权当年的风姿,那肯定是意气风发,雄姿英发的,他那种英雄气概,真的是让人钦佩不已呢。
接着就是刘裕的典故啦。
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多牛啊。
他就像个草根逆袭的英雄,一路披荆斩棘。
他的北伐那可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他把那些北方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不少失地。
他的功绩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
看着眼前的京口大地,仿佛能看到刘裕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出征的场景,那马蹄扬起的尘土,都像是胜利的信号呢。
元嘉草草这个典故可就有点让人叹气啦。
刘义隆想效仿刘裕北伐,可他太心急,准备不足就仓促出兵。
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这就像是一个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孩,摔得鼻青脸肿。
他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就盲目地出兵,把好好的北伐大业给搞砸了。
这事儿啊,也给后来的人提了个醒,做事得脚踏实地,不能太冒进。
还有就是封狼居胥的典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
这代表着他的赫赫战功,是英雄的象征。
可是刘义隆想学人家,却没那个本事,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留笑柄。
每每想到这儿,就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可惜呢。
最后就是佛狸祠下的典故啦。
当年拓跋焘的行宫现在都变成了百姓祭祀的佛狸祠。
这时间的力量可真强大啊,当年的敌人的遗迹,现在都被百姓们用来祭祀,好像大家都忘记了曾经的仇恨。
这就像一阵风吹过,把很多东西都吹散了,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感慨。
站在北固亭这儿,想着这些典故,就像是看一部长长的历史电影,有英雄,有失败者,有荣耀,也有悲哀,各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啦。
这些典故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历史的项链,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繁华与沧桑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ea047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0.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咱今儿聊聊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辛弃疾这老兄,可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他一站在这北固亭上,望着那片古老江山,心里头五味杂陈,一股子英雄气概就涌上来了。
头一个典故,说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哎,这孙仲谋谁啊?不就是那东吴的孙权嘛!想当年,孙权在京口这儿建了个都城,跟曹操那老小子斗智斗勇,愣是把曹操给打跑了,保住了江东的太平日子。
辛弃疾站这儿一看,心想:现在这世道,哪儿还找得到像孙权这样的真英雄啊?他这是在怀念过去,也是在感慨现在啊。
再往下说,“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这不是刘裕的小名嘛!刘裕也是个狠角色,他带着晋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洛阳、长安,那气势,简直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辛弃疾走到那些小巷子里,听人说刘裕以前就住这儿,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样。
接下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说的是刘义隆,也就是刘裕的儿子。
他老兄可好,一心想着建功立业,结果北伐搞得太草率了,没两下子就被北魏给打回来了,还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辛弃疾提到这茬儿,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咱们现在看到有人做事不靠谱一样,恨不得上去给他两巴掌,让他清醒清醒。
再往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佛狸是谁?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啊!他当年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建了个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辛弃疾到这一看,嘿,老百姓们在那儿又是烧香又是敲鼓的,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儿曾经是个战场一样。
他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就像咱们看到有人忘了历史一样,心里头那个堵得慌。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廉颇老将军。
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人家还是想着为国效力呢。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说自己啊。
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心里头还是想着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呢。
可惜啊,朝廷里那些人不理解他,不重用他,搞得他就像廉颇一样,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啊。
总的来说啊,辛弃疾这首词啊,就是通过这五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24b150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f.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
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
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bd0e7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d.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说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啊,简直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课本,里头藏着好几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典故。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五个典故,用大白话讲讲它们的来龙去脉,看看辛弃疾是怎么把它们揉进词里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孙仲谋,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人家那可是个狠角色,坐镇江东,硬是把曹操那老狐狸给顶了回去。
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望着眼前的江山,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像咱们现在找不着当年的英雄人物一样,心里头空落落的。
他这是在说,现在朝廷里啊,缺了那么一股子硬气,少了像孙权那样能抗外敌的英雄。
再来说说“寄奴曾住”。
寄奴啊,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这家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北伐中原,气势汹汹,收复了不少失地。
辛弃疾提到这个,其实是在怀念刘裕的英勇,同时也在暗示,现在要是能有个像刘裕这样的猛将,那该多好啊。
他这么写,也是在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别忘了咱们祖先的辉煌。
接下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头说的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这家伙呢,有点儿急功近利,北伐的时候没做好准备,结果打了个大败仗,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提醒当朝的宰相韩侂胄,别学刘义隆那样,别光顾着出风头,得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才行。
然后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这家伙当年可是把刘宋王朝给打得落花流水,还在长江边儿上建了个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辛弃疾写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
他看见老百姓在佛狸祠下祭祀,乌鸦飞来飞去,社鼓声声,心里头就琢磨,这国家都成啥样了,老百姓咋还跟没事儿人一样呢?他这是在感慨,也是在提醒大伙儿,别忘了咱们的历史,别忘了咱们的根。
最后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啊,那可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老当益壮,吃饭还能吃好几碗呢。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说自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59109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a.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北固亭位于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北固山下,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北固亭的名气源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之感,同时也蕴含着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第一个典故是“大江东去”,指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
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景象提醒我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视长江这一自然奇迹,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个典故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词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段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个典故是“乍暖还寒时候”,词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选择了在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选择的艰难,启示我们人生中要懂得珍惜和明智地把握每个机遇。
第四个典故是“黄鹤楼”,词中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古代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楼阁之一。
这里提到的黄鹤一去不复返,引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反思。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与机遇,不断学习和进步,使自己能够与时俱进,不被时光遗弃。
第五个典故是“归去来兮辗转反侧”,词中写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却曾经许,小雨楼台。
”这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呼唤总是如此强烈。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心系家乡,牢记自己的根,传承家乡的精神,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4a8ae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d.png)
《永遇乐》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描述了他对自己的政治遭遇和人生境况的思考和感慨。
其中提到了京口北固亭和古两个典故。
1. 京口北固亭:京口是指今天的江苏镇江,北固亭是镇江城北的一座亭子。
这座亭子是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州期间修建的,他在亭中题诗:“北固山下白沙堤,亭亭云树矗孤城。
乱石穿空惊破浪,大江舒卷接天莲。
”这座亭子象征着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和愿望。
2. 怀古: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用了多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中包括了古代传说中的屈原、文天祥等具有爱国情怀的人物,以及对古代帝王和辛弃疾自己的政治遭遇的怀念。
这首词整体反映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和对逆境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和自己一样遭遇困境的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介绍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6ed776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e.png)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介绍
1、起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2、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
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
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下阕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
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
神鸦社鼓是指吃
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故事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6082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9.png)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故事
以下是关于京口北固亭怀古 5 个典故故事的内容:
第一个典故,那就是“孙仲谋坐断东南”。
哎呀呀,你想想,当年的孙权是多么厉害啊!就像那猛虎一般,盘踞在东南之地,与曹操、刘备等英雄豪杰争雄天下。
他那气魄,那智谋,可不一般呐!比如说,当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能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迎敌,这是何等的勇敢!人家能建立东吴霸业,绝非偶然呀!
第二个典故呢,是“寄奴曾住”。
刘裕啊刘裕,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却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
这就好比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拼搏变成了大富豪。
他北伐的功绩有目共睹,那是多么的威风!就像一阵旋风,席卷大地,让敌人闻风丧胆。
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
刘义隆这家伙呀,可真是让人又气又好笑!他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个大败而归,这不是自讨苦吃嘛!就好像一个没做好准备就去考试的学生,必定要考砸呀!这教训多深刻呐。
第四个典故,“封狼居胥”。
霍去病那可是英雄中的英雄啊!他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这是何等的荣耀!这就像是攀登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让所有人都仰望。
他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让人热血沸腾啊!
第五个典故,“赢得仓皇北顾”。
拓跋焘啊,你也太悲催了吧!最后落得个仓皇逃命的下场。
这多像一场闹剧,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结果却狼狈不堪。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典故有的让人钦佩,有的让人叹息,但它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它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失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845292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a.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那五个典故。
先说那孙仲谋,孙权可是个厉害角色啊!想当年,他在京口建立霸业,那是何等的威风。
这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敢打敢拼,能在一片天地里闯出大名堂的人。
咱要是能有孙权那股子劲头,啥事儿干不成呀?再看看寄奴,刘裕当年那也是牛气哄哄啊!气吞万里如虎,多霸气!这就像咱有时候遇到困难,就得有他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儿,别退缩,别怕,直接往上冲!元嘉草草那事儿,可给咱提了个醒。
做事情可不能马虎,不能随随便便就行动,得计划好了,考虑周全了才行。
不然就像刘义隆那样,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多不值当啊!还有那佛狸祠,拓跋焘当年的威风现在都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这就好像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曾经再辉煌,也可能会被慢慢遗忘。
咱得珍惜当下,好好努力,别等以后被人遗忘咯!廉颇老矣的故事,多让人感慨啊!廉颇虽然年纪大了,可还是一心想着为国效力。
咱也得有这份心,不管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你想想,这些典故不就是在告诉咱,要像孙权一样有魄力,像刘裕一样勇敢,做事不能像刘义隆那么草率,要珍惜时间和机会,还要有廉颇的那份责任感吗?咱的生活不也是这样,有时候需要大胆去闯,有时候需要谨慎行事,不能虚度光阴,还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这些典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也照出了咱自己。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从中学到点啥,让自己变得更好。
咱不能光知道这些故事,得把它们变成咱生活中的智慧和力量。
别小看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可都是宝贝啊!咱得好好利用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也能像那些英雄人物一样精彩,一样有意义!这不就是咱应该从这些典故里领悟到的吗?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67268746294dd88d1d26b44.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52f709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9.png)
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正文:一、永遇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一句“永遇乐,于飞泉之上,自挂东南枝”,描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永遇乐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寓意快乐、幸福、美好的心境。
二、京口“京口”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关雎》:“京有井田,里有乔木。
”《尚书·禹贡》中说:“泽其平,京其甸。
”“京”指地名,又用作都城的别称。
在文学作品中,“京口”一词常常寓意着繁华热闹的都市、繁华的社会。
三、北固亭“北固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中提到的,诗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穷途末路,惟有北固亭乃是”,北固亭在古代文学中寓意着归隐、清幽、超脱世俗的地方。
四、怀古“怀古”意指对古人、古事的怀念和追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怀古来表达对过去的感慨和向往,也常用来寄托情怀和表达情感。
五、中的用典1. 《永遇乐》中的“永遇乐”一词,反映出古人对于美好、快乐、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心境。
2.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一词,代表了城市的繁华、热闹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表达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北固亭》所代表的归隐、清幽、超脱世俗的意象,体现了古人对于清静、自由和超然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典型意象之一。
4. 怀古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追思,通过对古人、古事的追忆,寄托情感,表达情怀。
六、结语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这些用典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和情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繁华、清幽和怀旧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用典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通过对这些用典的解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57275963998fcc22bcd10d8b.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67268746294dd88d1d26b44.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https://img.taocdn.com/s3/m/638df3f5c1c708a1294a440b.png)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 兵北伐,气势如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 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 国之君,可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 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 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 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 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 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 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 安抚使,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 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 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 只想侥幸取胜,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 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 疾被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 下的。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何理解? 4、这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
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
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
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
[说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
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
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
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
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
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
封狼居胥
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曹操在一次和孙权交战后发出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
这首词中“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
而孙权也堪当此誉。
佛狸祠
“佛狸”是北魏魏文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也就是他死后供奉他的庙宇的名字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典故含义。
寄奴
灭掉后秦的刘裕的小名,没啥特别的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具体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