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的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赏析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品赏析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前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注释】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⑹“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

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721宋词三百首,豪放,咏史怀古,爱国,讽刺,慨叹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一】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原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7。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8。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注释】1.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亦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上。

天色晴明时,楼上可望见江北的扬州城。

词成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词人知镇江府。

词题虽标怀古,命意却在论今。

2.孙仲谋: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自建安五年(200)起继承父兄遗业,据有江东。

与刘备合力大败曹操于赤壁。

又大败刘备于彝陵,故以“英雄”称之。

3.“舞榭”三句:唐·李山甫《上元怀古》诗二首其一:“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宋·刘一止《踏莎行·游风凰台》词:“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

”4.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早年曾居京口。

东晋末年他曾两次北伐,火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国号宋。

在位三年,史称宋武帝。

5.金戈铁马:后唐·李袭吉《谕梁文》:“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6.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匆忙。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亦名狼山,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南朝宋时,王玄谟屡向文帝陈说讨伐北魏之策,文帝曾谓人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二十年(450),宋文帝遣王玄谟等分水陆路大举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渡黄河应战,玄谟败走,魏军长驱直入,推进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县境),声言欲渡江攻取宋都建康(今南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辛弃疾生于乱世,自幼在金兵统治下生活,后来参与抗金复国的大业,但终因南宋朝廷的腐败而失败。

因此,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立功立业的渴望。

同时,他也通过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表达了自己反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立场和态度。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金兵大举南侵之际。

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积极主张抗金复国,但他的主张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因此,他感到十分忧虑和失望,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凉情感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慷慨悲凉,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内蒙。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

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不复召用。

3、《翻译》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宋文帝听信大将军王玄谟的鼓动,草草出兵,讨伐北魏,想得挺好,计划北伐中原后,就像那个西汉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但事与愿违,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加之轻敌冒进,以致最后滑台一战,赢得仓惶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4、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时机,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450年,他曾还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译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精选全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那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译文_高中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译文_高中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译文_高中文言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一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一奴一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腚姓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一江一府,出镇一江一防要地京口(今一江一苏镇一江一)。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官场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腚星岬忻敖,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一交一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一江一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一江一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谁能想,他曾指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势如出山猛虎。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一】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译文二】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孙权这样的英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一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通过颂扬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为国抗金的理想与愿望,他做梦都想成为孙权式的英雄人物,甚至想“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我站在北固山上,北望中原,仍然清晰记得,四十三年前,我从扬州城下经过,扬州城里一片烽火。辛弃疾南下,本想凭借强大的国力,北伐中原,收获失地,恢复大业。然而根本没想到,宋王朝从赵匡撒开始就没有多大的理想,只想苟且偷安保住自己的皇位,虽有较强的国力,但军队的战斗力极差,无法保家卫国,居然出现两个皇帝一齐被掳的千古笑话。南宋小朝廷更是昏庸无能,不知使多少像辛弃疾一样的豪杰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南下四十三年已经过去,人已垂老却壮志未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辛弃疾创作,写的是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堆土封山以纪念胜利。

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721
宋词三百首
,豪放
,咏史怀古
,爱国
,讽刺
,慨叹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
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

”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有用(1620)没用(405)
参考资料:
1、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辛弃疾词赏析全集:接力出版社,2008年:201-204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