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_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f348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1.png)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0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佛()狸祠()2、理解词义觅:风流:金戈:寻常:草草:赢得:可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c32cf60242a8956bece4f8.png)
总结反思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三、归纳全诗
用典引古事、古人
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完成上述问题,交流并讨论答案。
2、根据上题总结有哪些方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章节与课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学习这首词借咏法。
2、在朗诵中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本课时教学难点或学习建议
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3.坐断:占据。
4.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回答:
1、首句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阙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课外欣赏辛弃疾的其他名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bbee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e.png)
以典析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吟咏、感发的基础上,品味不同词人的词作风格的特点。
2.把握诗歌用典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体味词人的生命思考与精神追求。
4.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词人的形象及其志趣。
难点:把握诗歌用典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第1课时学习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以“诵读人”的角度从知人论世、写作背景的角度对两词进行深入剖析,两首诗歌各自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基调?在选取诗歌伴奏时,应选取何种伴奏与之精准匹配?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9年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苏轼由于在政治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寻求解脱。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赤鼻矶),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这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590cdd5bbfd0a795673f4.png)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答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7ea7745f0e7cd1842536d6.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制定:魏秀平审核:梁忠义使用时间:2019年9月学习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掌握用典的表现手法。
课前演讲:正式上课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材料,以“我心目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到讲台进行课前演讲。
教学过程:一、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二、结合注释梳理词意三、品读:1. 在上阕作者用了孙权和刘裕的典故。
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3.作者用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讽刺了宋王室昏聩不堪,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4.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5.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作者借佛狸祠下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6.廉颇的典故用意何在?词人以廉颇自况,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7.用典有什么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随堂小练:1.情景式默写:(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_____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35d6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1.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导学前1.导学目标:(1)理解怀古主旨,展示诗人情感。
(2)领会诗歌构思和艺术表现。
(3)掌握诗歌的一些关键性词汇及常用词汇。
(4)能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文本。
2.预习课文:仔细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并做好文章读书笔记,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构思与艺术表现,并掌握文章的关键性词汇。
3.预习单词:预定备课单词,着重掌握新单词词义,用途等。
二、导学中1.诗文的背景和主旨(1)此篇文章是唐代诗人杜甫漫步京口北固亭时写的,北京北固的固是指“边疆要塞”之意。
(2)文章通过寻访过去,时光倒流,向往历史时代的繁华与盛世,反映出诗人沉浸在怀古之情中,表达了怀念历史世界,抒发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古人创造的文化、文明的认同之情。
2.诗歌艺术的分析(1)分析诗歌的“气氛营造”文章一开始通过京口北固亭描绘出清幽,安详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让人进入诗人的怀古情绪之中。
(2)分析诗歌的结构文章的结构采用联赋体,毫无疑问,采用联赋体是为了体现诗人思考和激动的情绪。
此文主要是通过第一联的自然景色、第二联的历史名人及文字、第三联回顾外国古代历史、第四联借景明月及自身感慨,将诗歌的结构推向巅峰。
(3)分析诗歌的意象文章运用了许多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第二联中的左冯才子、右陈文贵,第三联中的黄昏雁塔、潇湘水云、半夜钟声,第四联中的紫陌红尘、明月共潮生等等。
3.词汇的分析文章运用了不少关键性的词汇,如固城、唐宗、左陈、京口、强卧、沧海、雄州、雁塔、长安、春晖、江湖、山林、鸣琴、佳人、蓬莱、惊弦等。
三、导学后1.说说杜甫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2.怀古主旨,当代意义。
3.讲述杜甫在诗歌构思和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748e9d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0.png)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1分钟)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2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分钟)一、诵读感知(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2.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
3.理解诗歌大意。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二、层次结构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ed40d53caeaad1f347933f60.png)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借这些古人古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历史事迹蕴含的情感【学习任务】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
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学习活动1:交流预习作业,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2:深入思考,完成短评的写作,并分析范例。
范例一: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
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
《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
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
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
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
子曰:“过犹不及”。
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
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二: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
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4c3b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5.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感受豪放的词风。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一、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曾有亲入敌营侦察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名震一方。
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
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
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但不久又遭排斥,回铅山家中,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三、常识积累1.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分类: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作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作事典。
1用典的好处在于使文章有文采、有内涵。
用典手法常常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写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通钢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人教必修第4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高三 张福娟编校
![通钢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人教必修第4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高三 张福娟编校](https://img.taocdn.com/s3/m/0c24bd4077232f60ddcca15b.png)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型:新授一课时学习目标:1、进行听说读写的双基训练,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了解历史典故,及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了解辛词豪放的创作风格。
3、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夯实基础预习案:1、本诗作者,字,号,(朝代)诗人。
2、词是一种文体,因为是诗歌的变体所以叫,因为可以唱又叫曲、曲子、曲子词,因为按照一定的格式填写,又叫,,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叫,如辛弃疾的词集,还有人称词为乐府,如东坡词集叫。
词按风格分为派和派。
辛弃疾是派诗人。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永遇乐”是,京口北固亭怀古是。
4、此词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利,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身声誉,起用抗金代表人物辛弃疾,在抗金前线镇江,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草草出兵,连连战败,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此词。
5、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舞榭歌台巷陌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祠6、注意下列字的写法:舞榭歌台气吞万里狼居胥赢得仓皇望中犹记烽火佛狸祠7、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风流赢得仓皇烽火展示提升案:1、找出全词的典故并说明典故的作用。
孙仲谋:寄奴:刘义隆:佛狸:廉颇:2、概括上下阙的内容,上阕重在,下阕重在。
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感的的表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延伸拓展案:1、豪放:对于个人际遇的乐观旷达(苏轼),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切担忧(辛弃疾)。
2、怀古诗的几个主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感慨昔盛今衰发思古之幽情达标检测案:1、找出你所知道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名句。
2、说出下列诗句的典故,并说出典故的作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73612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7.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1)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丰富内涵和深沉情感,通过品味词中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描绘,感受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其次,我们要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议论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首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为了掌握文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____(朝代)词人____的作品。
2. 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B. 通过描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
C. 这句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客观描述,没有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
D. 通过对比,这句词暗示了作者对当前时代英雄缺失的感慨。
2. 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情感。
B. 这句话仅仅是对廉颇晚年境遇的同情和慨叹。
C.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重用老将的不满。
D. 这句话与整首词的主题无关,是作者的随意发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什么?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全诗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776c88f18583d0496459dc.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制作人吴秀梅审批使用时间 9月24日【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3、积累重要文化常识和名句【麻烦点障碍点】典故含义和用典手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诵读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南宋开禧元年秋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只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
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3、合作探究(1)分析上阕两个典故蕴含作者什么用意。
(2)分析词的下阕作者一共表达几层意思。
二、重点讲解1、分析词的深刻内涵2、总结用典手法三、实战训练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一词,完成第1-2题。
(10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a0053a0029bd64793e2c0f.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b5d42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6.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学习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3.领悟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任务一:知人论世探词源——初识辛弃疾【自主先学预习生疑】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最会打仗的词人:五万军中取敌将首级最有文采的将军:现存600余首诗词个人经历: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起义南归时期(21岁——25岁)②辗转任职时期(25岁——42岁)③被贬,又反复被起用时期(42岁——68岁)任务二:文本探究悟词意——走近辛弃疾1、写作背景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主战派韩侂(tuō)胄(zhòu)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
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是韩侂胄只想侥幸求成,不愿认真备战,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在他又一次登上镇江北固亭的时候,登高感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一年后,辛弃疾逝世。
2、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园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借古喻今。
33、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舞榭歌台( xie ) 封狼居胥(xu ) 佛狸祠( bi ) 拓跋焘(batao )4、再读词作,品味词韵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合作探究展示析疑】思考1: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典思考2:根据词意填写下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eda1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6.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 导学案
![永遇乐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c19c3b67ec102de2bd89a9.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怀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在本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词中典故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字音封狼居胥.佛狸..祠下2、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背景介绍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倖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4、问题探究手法介绍: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叫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①词中用了哪些典故?②请用精炼的语言概述故事。
③找出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④典故的作用。
完成下列表格人物故事简介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情感5、小结本词这首词借“”,赞扬的抗敌业绩,批评,表达自己的。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6、拓展延伸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一般被认为是,杜牧在其诗句(《泊秦淮》)中也用了这个典故。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来强调这个主题的?7、作业1、背诵本词。
2、本词除了有用典这一突出手法,还有一个特色是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bb54bd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9.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解读诗词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解读。
2.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3. 诗词创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简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杨洪基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解读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词分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体会诗词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讨论的表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663e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2.png)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无觅:寻常:气吞:草草:风流:赢得:北顾:可堪:凭谁问: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赢得仓皇北顾北: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课中探究】一、诗词五看1,诗词鉴赏“五看法”是指看什么?①②③④⑤2,第①看,可以看出些什么?3,第②看,可以看出些什么?4,第③看,可以看出些什么?5,第④看,可以看出些什么?6,第⑤看,认真探究课后习题二。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来比喻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例如,《锦瑟》引用了、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
《永遇乐》用了哪几个典故?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二、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
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2.分析第三个典故。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4.分析第五个典故。
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小结归纳】1.齐声朗读课文。
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反馈达标】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一片神鸦社鼓D.大江东去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延伸迁移】辛词名句识记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 1 至3 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1)D(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答: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2.分析第三个典故。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答: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
4.分析第五个典故。
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①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二)小结归纳1.齐声朗读课文。
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②其次是对比。
A,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B,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 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一、说教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