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技术发展
试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
试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将会突飞猛进。
文章根据多年从事电力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经验,针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和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与了解相关技术的必要性作出简单的介绍。
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等情况。
根据电力系统调度自化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对常见的一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
所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前景广阔,趋势明显。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在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时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作为电力系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及发展。
1.1 国内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国内基本采用RISC工作站和POSIX操作系统接口等国际公认的标准作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有:CC-2000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SD-6000能量管理系统、OPEN-2000能量管理系统等。
1.2 国外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目前,在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都是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等国际公认标准,系统主要是西门子SPECTRUM系统、CAE系统、SPIDER 系统、V ALMET系统等。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2.1 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检测与控制为自动发电、科学经济调度、安全保障等功能提供即时准确的数据,是整个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基础。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系统对整个系统运行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然后通过计算机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示在终端设备上,由调度员负责对数据和电气参数进行整理和参考,制定对策和计划。
当电力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或发生事故时检测系统能第一时间对异常情况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同时通过发出警报等方式向有关管理人员报告故障详细信息。
CAM技术简述及发展
CAM技术简述及发展摘要:CAM技术以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和系统软件为基础,其特点是将人的创造能力和计算审的高速运算能力、巨大存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有审地结合起来CAM技术随着Internet/Intranet网络和并行高性能计算及事务处理的普及,使奢地、协同、虚拟设计及实时仿真技术在CAD/ CAM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CAD/CAM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硬件水平的进一步完善,为机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水平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CAM技术 CAD/CAM 发展趋势发展平台一、CAM简述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
它输入信息是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输出信息是刀具加工时的运动轨迹(刀位文件)和数控程序。
CAM有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概念。
CAM的狭义概念指的是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之间的一切生产准备活动,它包括CAPP、NC编程、工时定额的计算、生产计划的制订、资源需求计划的制订等。
这是最初CAM系统的狭义概念。
到今天,CAM的狭义概念甚至更进一步缩小为NC编程的同义词。
CAPP已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子系统,而工时定额的计算、生产计划的制订、资源需求计划的制订的制订则划分给MRPⅡ/ERP系统来完成。
CAM的广义概念包括的内容则多得多,除了上述CAM狭义定义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外,它还包括制造活动中与物流有关的所有过程(加工、装配、检验、存贮、输送)的监视、控制和管理。
二、CAM的构成及主要功能目前比较成熟的CAM系统主要以两种形式实现CAM系统集成:一体化的CAD/CAM系统(如:UGII、Euclid、Pro/ENGINEER等)和相对独立的CAM系统。
前者以内部统一的数据格式直接从CAD系统获取产品几何模型,而后者主要通过中性文件从其它CAD系统获取产品几何模型。
OO概述
类图
特征字符串 property-string:
明确地指明该属性可能的候选值,如{红,黄,绿}
定义为类属性(static attibute),用下划线指明
Job 类属性 实例属性 类操作 实例操作 maxCount:Integer=0 jobID:Integer create(){jobID=maxCount++} schedule()
用例
message
交互
Com1
Com2
Com3ClassAClassA-D *
ClassD
Com4 Iface
ClassB
ClassC
ClassB
ClassC
分析类
设计类
类图与用例图的关系
类图的角色——外观和机理
教学目标
掌握类图的表示方式 掌握类间关系的表示方式 学习类图的构建过程 构建在线拍卖系统的类图
12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类(Class)
• 一个对象类描述的是具有相似性质(属性)的 一组对象,这组对象具有一般行为(操作), 一般的关系(对象之间)及一般语义。 • 类是对象类的缩写,类中的对象有着相同的属 性、行为模式。
13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类(Class)
结构化程序设计
处理方法 (函数)
18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封装的定义为: (1)一个限定所有对象内部软件的一个清楚界面; (2)一个描述这个对象和其它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接口 (3)受保护的内部实现,这个实现给出了由软件对象提 供的功能细节,实现细节不能在定义这个对象的类的 外面访问 方法 存储结构
协
一个对象
公有 消息 私有 消息
军事需求工程技术:3需求分析
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点可能会感到不可理解, 是最底层的原理。 分析人员在通过前面的分析之后, 建立了功能的层 为什么看起来完整而准确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事实上, 这种变化有时来源于分析中出现的盲点, 有时来源于系 统用户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必须对需求变化的不可 避免性有清楚的认识, 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开发过程中消 除这种变化的影响才是首先要考虑的。 需求变化的不可 避免性并不应该影响需求分析工作中所要求的精确和 次关系, 但功能之间的顺序关系、 物质能量关系等还没 有表现出来, 因此必须建立功能的数据结构图。功能的 数据结构图是根据功能/子功能的需要设计的,是依据 功能的分解和求解建立的。通过建立功能的数据结构 图, 可以明确从该系统功能所划分出的子功能及其间的
图 1 需求分析方法论分类示意图
1.功能分解法 功能分解 = 功能+ 子功能+ 功能接口 功能分解法 (function decomposition ) 以系统需要 提供的功能为中心来组织系统。首先定义各种功能, 然 后把功能分解为子功能, 同时定义功能之间的接口。对 较大的子功能再进一步分解, 直到可对它给出明确的定 义。功能分解过程需要确定停止层, 以便控制功能分解 的层次和各个功能与方法的意义。 分解底层在用来解决 问题的原理域中确定, 因为一个功能如果能方便的由原 理实现,那就不必进行分解了。但是, 目前还没有系统的 理论方法去确定停止层。因此, 在分解过程中要充分利 用设计人员的知识:如果原理能与已有的部件对应, 或 设计者认为该原理的实际实现已很容易, 则这些原理就
详细。反过来, 需求分析工作越详细、 越精确, 需求的变 化所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小。
三、 需求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发展的同时, 需求分析也通过自身理论 的发展和对多年经验的总结,得出了几类分析方法, 当 中最有影响的几种方法有功能分解法、 数据流法 (又称 结构化分析方法) 、 信息建模法和80 后代后期兴起的面 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其关系如图1 所示。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技术
面向对象分类的 基本原理
面向对象分类的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分类: 将遥感影像分割 为多个对象,每 个对象具有相同 的属性和特征
基本原理:通过 分析遥感影像的 纹理、颜色、形 状等特征,将具 有相似特征的像 素划分为同一个 对象
优势:能够更好 地处理遥感影像 中的噪声和异物, 提高分类精度
应用领域:广泛 应用于土地覆盖 分类、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等领域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的分类方法
监督分类:利用已知类别的样本进行训练,然后对未知类别的影像进行分类
无监督分类:无需已知类别的样本,直接对影像进行分类
半监督分类:结合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的方法,提高分类准确性
深度学习分类: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进行 遥感影像分类
技术发展对策与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分类精度和速度 拓展应用场景,如农业、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 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合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在林业领域的应用
森林资源调查: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资源的分布、面积和种类等信息。
森林健康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森林的病虫害、火灾等灾害,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
森林资源管理: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可以评估森林资源的利用情况,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提供依据。
选择分类器的依据:数据集的大小、 特征的复杂性、计算资源的限制等
分类结果后处理与优化
后处理方法:平 滑、滤波、边缘 检测等
优化策略:调整参 数、选择合适的分 类器、融合多种分 类方法等
评价指标:精度、 召回率、F1值等
探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发展论文
探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发展论文0引言从第一个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一“瀑布模型”的产生到现在,人们陆续推出了许多软件开发过程模型11。
这些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还会发展吗?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如何发展?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动软件工程理论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1对几个典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分析下面分析几个典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产生情况,通过分析,既可以看到它们的内容又可以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从整体上看到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发展的大致过程,在此基础上思考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产生和发展问题。
1.1瀑布模型的产生情况早期的软件开发活动带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非常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人们错误地认为软件就是程序,对程序之外的数据和相关的文档材料没有给予重视,对编写程序之外的软件开发活动(如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维护等等)没有给予重视,结果出现了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典型表现有:开发成本急剧上升、开发进度一再拖延、软件难以维护甚至无法维护、软件质量无法保证、开发出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等等。
为了摆脱软件危机,人们开始研究软件开发方法,1968年提出“软件工程”的概念,主要思路是将人类从事各种工程项目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活动中。
在这种情况下,1970年瀑布模型被推出。
计划到开发成功、交删,再到废弃不用,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
瀑布模型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将软件过程分为: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几个阶段。
软件开发活动按顺序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每个阶段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每个阶段的结果经审查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瀑布模型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要求每个阶段提交的产品必须经过专家的仔细验证。
这样,软件质量得到了保证。
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
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以资源计划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管理技术的形成。
管理涉及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与协同等方面。
现代管理技术基于现代管理模式,在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间集成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支持全面、合理、系统地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外部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作用,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资源计划ERP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结合的杰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采用ERP和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1 ERP的发展过程ERP发展阶段ERP管理思想与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革,从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到制造资源计划MRP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再进一步发展到资源计划ERP,逐渐成熟。
ERP技术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世纪60年代,早期的MRP是基于物料库存计划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MRP 系统的目标是: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应当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通过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世纪70年代,MRP经过发展形成了闭环的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MRP 基本原理是,将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相关物料,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问题。
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服务软件架构的分析与比较
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服务软件架构的分析与比较摘要:软件开发从汇编语言、过程式语言、面向对象、面向组件发展到面向服务,每一步都体现了不断抽象、更加贴近业务实际的发展趋势。
当前软件发展正处于从面向组件思想向面向服务思想的跨越阶段。
本文深入分析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服务架构,得出相关的优缺点。
关键字: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服务1 背景当前,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以下特征:软件系统越来越庞大,但是软件系统内部组成模块的规模却越来越小;软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但是系统的开放性却越来越好。
信息系统软件正向着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以及具有高度可重用性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大型复杂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速度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开发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几种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
1)自底向上法自底向上法出现于早期的计算机管理应用系统,即在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时自下而上,先从底层模块做起,然后逐步完成整个系统。
自底向上法使得系统的开发易于适应组织机构真正的需要;有助于发现系统的增长需要,所获得的经验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开发,易于控制和管理。
但由于方法的演变性质,自底向上法使系统难以实现其整体性;同时由于系统未进行全局规划,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而且为了保证系统性能的需求,往往要重新调整,甚至重新设计系统。
2)自顶向下法随着信息系统规划的扩大和对开发经验的总结与归纳,自顶向下的系统分析方法论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自顶向下法要求开发者首先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然后逐步分离出高度结构化的子系统,从上至下实现整个系统。
运用这类方法可以为企业或机构MIS的中期或长期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同时支持信息系统的整体性,为系统的总体规划、子系统的协调和通信提供保证。
但它同样也存在缺点:对系统分析、设计人员要求较高,在大系统中,对下层系统的实施往往缺乏约束力,开发的周期长,系统复杂,成本较高。
面向对象技术
Before:
i
j
After:
i
j
Before:
After:
c1
c2
c2: Circle
radius = 9
1
2
2
2
c1
c2
c1: Circle
radius = 5
变量赋值
Primitive type assignment i=j
Object type assignment c1 = c2
Before:
类和对象
Circle radius findArea new Circle() circle1: Circle radius = 2 ... new Circle() circlen: Circle radius = 5 Graphical 对象的图形 notation for 符号 objects Graphical 类的图形 notation for 符号 classes
构造计算机能够理 解和处理的类 包括了实体中与需 要解决的问题相关 的数据和属性 抽象数据类型
实例化
抽象
概念世界
数据抽象类型
现实生活 中的对象 计算机中的对象的原型
class Car { int color_number; int door_number; int speed; void brake() { … } void speedUp() {…}; void slowDown() { … } }
Primitive type Object type int i = 1 Circle c i c 1 reference
引用变量
c: Circle Created using new Circle(5) radius = 5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客观世界或问题域中的事物,采用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思维方法,直观、自然地描述客观世界中的有关事物。
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
1.抽象性把众多的事物进行归纳、分类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经常采用的思维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分类的意思,分类所依据的原则是抽象。
抽象(Abstract)就是忽略事物中与当前目标无关的非本质特征,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本质特征。
从而找出事物的共性,并把具有共性的事物划为一类,得到一个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张华这个对象时,就只关心他的班级、学号、成绩等,而忽略他的身高、体重等信息。
因此,抽象性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描述,实现了客观世界向计算机世界的转化。
将客观事物抽象成对象及类是比较难的过程,也是面向对象方法的第一步。
2.封装性封装(Encapsulation)就是把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结合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并尽可能隐蔽对象的内部细节。
封装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对象的全部属性和行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单位。
对象的属性值(除了公有的属性值)只能由这个对象的行为来读取和修改;二是尽可能隐蔽对象的内部细节,对外形成一道屏障,与外部的联系只能通过外部接口实现。
封装的结果使对象以外的部分不能随意存取对象的内部属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外部错误对它的影响,大大减小了查错和排错的难度。
另一方面,当对象内部进行修改时,由于它只通过少量的外部接口对外提供服务,因此同样减小了内部的修改对外部的影响。
封装机制将对象的使用者与设计者分开,使用者不必知道对象行为实现的细节,只需要用设计者提供的外部接口让对象去做。
封装的结果实际上隐蔽了复杂性,并提供了代码重用性,从而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难度。
3.继承性继承(Inheritance)是一种联结类与类的层次模型。
第01章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Ada Lovelace是英国著名诗人 拜伦的女儿,世界上第一个程序 员。Ada语言以她的名字命名
20
面向对象技术发展-4
里程碑4:C++ (1982, 贝尔实验室)
• 第一个被工业界广泛接 受的支持面向对象能力 的语言,创造者Bjarne Stroustrup(本贾尼· 斯 特劳斯特卢普) • 动机是给C添加一些 Simula特性,以完成当 时刚刚出现的大规模复 杂任务 • 商业化
1.2.3 面向对象技术 VS 结构化
31
1.2.3 面向对象 VS 结构化-1
扬弃,不是否定
订单 订单项 PK 订单项ID
PK 订单ID 下单日期 税金 运费 总价
购买数量 价格 FK1 订单ID
顾客
顾客 帐号、数额 取款功能
提款机
1: 请办理提款(帐号,金额)
32
面向对象 VS 结构化-2
预言历史的最佳方式是创造历史 -- Alan Kay
19
面向对象技术发展-3
里程碑3:ADT, Ada 83, 基于对象(19771983)
• 编程理论界在结构化运 动中提出ADT思想,以 N. Wirth和Liskov为代 表 • 美国防部军用开发语言 评选,Ada被指定为强 制性军用编程语言,实 际上已经进入“基于对 象”阶段
1
1.2 面向对象技术
1.2.1 基本概念 1.2.2 面向对象技术发展 1.2.3 面向对象技术 VS 结构化
7
1.2.1 面向对象领域的基本概念
OO技术领域存在一些基本术语和概念,需 要掌握和理解。
8
对象和实例
对象(Object)
• 它是系统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 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 • 对象包括:属性和方法 • 对象之间通过消息进行通信。
对于计算机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前景讨论
( 4 )面 向对象 的数据库应 用工具的开 发 和推广需要加强。面向对 象数据 库模 型的建模 能力,将 使更多的用户建模更加容易 ,同时也 使得 面向对 象的数 据库架构更加复杂 。因此,
这方面可 以扩容 ,但它的数据库重组后会带来 面向对象 数据库 ,我们 还需要 开发更高 一级 的 为 了满足先进 的数据库技术要求 ,通常仅 管理效率减低等 问题 ,然而对于面 向对象 的数 数据 库工具 。 仅提供 网络 ,层 次 ,关系和其他固定的数据类 据库 是不 会 因为有 大量 的数据 或数 据结 构存 ( 5 ) 口译 能 力 ,语 义 建模 和 长 事 务 是 型, 最 终可扩展 性差 , 很难添加新的数据种类。 在 ,使性能降低。 因为大多数复杂对象结构 , OODB S未 来需要有 的特性 。 应用程序 不会分 离对象 组件的。 ( 6 )同时加强 面向对象 的数据 库技术和 1 . 2 R D B 所 支持 的数据类型是有 限的 传 统数据 库技术相结合 的研究 是长期 发展 的 目 3面 向对象数据库三个特性 因为 关系数 据库 能支 持的 数据 类型 并不 标。 面 向对象 数据 库设 计 人员和 数据 库应 用 多 ,并且数 据的可扩展 性较差 ,因此对于一些 开发人员使面 向对象 的数据库具有功 能性 ,因 参考文 献 复杂 的数据 类型 ,改变 数据类型的长度或将字 符 串进行 非结 构化和声音 ,图像 ,动画信息都 此可 以对数据库系统 的应用领域进行扩展 ,从 [ 1 】 马春光 ,肖冬梅 .面向对 象数据库通用 性 无法将其存储 ,备 注,应 用和检索 。
提供 了 良好 的扩展 能力 。
1 传 统 数 据 库 技 术 的缺 陷
1 . 1 R D B 的应用 不够灵活
9面向对象方法学与UML
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OOPL)阶段
60年代末挪威奥斯陆大学和挪威计算中心共同 研制了SIMULA语言,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要 点首次在SIMULA语言中得到了表达和实现 。 80年代,位于美国加州的Xerox研究中心推出 Smalktalk语言和环境,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方法得到比较完善的实现,掀起了面向对象研 究的高潮。到80年代中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语言达数十种之多,如Smalktalk、C++、 Objective C、Eiffel等。
8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僵化的瀑布模型 结构化技术的特点
9
原因1、僵化的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特别强调预先定义需求的重要 性,并在着手具体开发之前冻结需求。 实践表明:很难。
某些类型的系统需求是模糊的 项目参与者之间存在通信鸿沟 预先定义的需求可能是过时的
10
原因2、 结构化技术的特点
结构化的本质:功能分解、功能与数据 结构分离。 有如下缺点:
17
面向对象的广泛应用
面向对象方法已经深入到计算机科学技 术的许多领域,除上面所说的程序设计 语言和系统分析外,还应用在数据库、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人-机界面设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网络等诸多领域。
18
二、面向对象方法与传统方法 解决问题的不同 静态属性
客观世界实体 客观世界的问题构成 动态行为
14
面向对象分析(OOA)、设计 (OOD)发展
正如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很快被运用到 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中去一样,面 向对象方法很快引起系统分析方法论研 究者的注意。 80年代中期,C++语言十分热门的时候, 面向对象分析(Object Oriented Analysis)的研究开始发展,进而延伸 到面向对象设计(Object Oriented Design)。
软件工程 面向对象的技术
1. Coda方法的OOA
类与对象层 属性层 服务层
类的边界 实例的边界 实例连接
属性 消息连接
服务
结构层
主题层
泛化与特化结构 主题
整体与部分结构
图4.10 分析过程的五个层次
在Coda方法中, 构 造 和 评 审 OOA 概 念模型的顺序由五 个层次组成:类与 对象、属性、服务、 结构和主题
这五个层次表 示分析的不同侧面。
继承是使用现存的定义作为基础,建立新定义的 技术。是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 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
继承性分:
单重继承:一个子类只有一个父类。即子类只继承 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
多重继承:一个子类可有多个父类。继承多个父类 的数据结构和方法。
基类
现存类定义 父类(基类)
继承
图 4.3 继承性
良好的接口,子系统内的类相互协作。标识问题本身 的并发性,为子系统分配处理器。
系统内部
保险单 填写界面
保险单
客户
数据库界面 (abstract)
Oracle 界面 Sybasec界面
子系统的分解是关键,可以有分层和分块:
分层:将软件系统组织为层次结构,每层是一个子系 统。分层结构又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类具有属性,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操作实现 的过程称为方法(method) ,方法有方法名,方法体 和参数。
由于对象是类的实例,在进行分析和设计时, 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类上,而不是具体的对象上。
对象和类的描述
类和对象一般采用“名字”、“属性”和“运算”来描 述。
基本概念: 问题域(problem domain) — 被开发系统的应用领域。 系统责任(system responsibilities) — 所开发的系统应 具备的职能。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常用软件开发方法
面向过程的方法: 面向过程的方法主要考虑事务流和 要完成的功能,数据被当作系统整体的一个部分来处 理,常常是分析过程的一个副产品。其代表方法是结 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将数据作为一种 独立的资源对待,数据是支持所有应用项目的基 础,处理过程也是重要的,但是它们必须存取数 据库中的数据。其代表方法是数据库设计方法。 信息工程的方法:信息工程是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方法采用的前提是 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数据类型不 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这种方法是面向数据的 方法。
消息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接受消息的对象,接受 对象应采用的方法,方法所需要的参数)。计算任务 通常先由某一对象受理(该对象接收到某种消息),然 后,通过对象间的通信,计算任务就分散到各个有关 对象中,最后,再由某些对象给出结果(通过发送消 息)。 对象可以动态地创建,创建后即可以活动。对象在不 同时刻可处于不同状态,对象的活动是指对象状态的 改变,它是由对象所接收的消息引发的。对象一经创 建,就能接收消息,并向其他对象发送消息。对象接 收到消息后,可能出现:(1)自身状态改变(2)创建新 对象(3)向其他对象发送消息。
面向对象分析
对象模型。对象模型表示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的“数据”性 质。它是对模拟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以及对象彼此间的关系的 映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面向对象方法强调围绕对象而 不是围绕功能来构造系统。对象模型为建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 型,提供了实质性的框架。在建立对象模型时,人们的目标是 从客观世界中提炼出对具体应用有价值的概念。 动态模型。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 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 功能模型。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 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 的需求。
什么是SCADA系统
什么是SCADA系统一.SCADA系统概述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
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在电力系统中,SCADA系统应用较为广泛,技术发展也较为成熟。
它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系统)的一个较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减轻调度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CADA在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上的应用较早,在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可靠供电,提高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铁道电气化SCADA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同时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SCADA产品与设备,这些都带动了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SCADA在石油管道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系统管理石油管道的顺序控制输送、设备监控、数据同步传输记录,监控管道沿线及各站控系统运行状况。
各站场的站控系统作为管道自动控制系统的现场控制单元,除完成对所处站场的监控任务外,同时负责将有关信息传送给合肥调度控制中心并接受和执行其下达的命令,并将所有的数据记录储存。
除此之外的基本功能,现在的SCADA管道系统还具备泄露检测,系统模拟,水击提前保护等新功能.二.SCADA系统发展历程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全名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其功能不断完善、描述问题的方法越来越贴近人类思维方式的过程。
(1)第一代语言——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诞生和发展初期使用的语言,表现为二进制的编码形式,是由CPU 可以直接识别的一组由0和1序列构成的指令码。
这种机器语言是从属于硬件设备的,不同的计算机设备有不同的机器语言。
直到如今,机器语言仍然是计算机硬件所能“理解”的惟一语言。
在计算机发展初期,人们就是直接使用机器语言来编写程序的,那是一项相当复杂和繁琐的工作。
例如,下面列出的一串二进制编码011011 000000 000000 000001 110101命令计算机硬件完成清除累加器,然后把内存地址为117的单元内容与累加器的内容相加的操作。
可以看出,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是很不方便的,它要求使用者熟悉计算机的所有细节,程序的质量完全决定于个人的编程水平。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结构越来越复杂,指令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掌握程序的编写。
为了把计算机从少数专门人才手中解放出来,减轻程序设计人员在编制程序工作中的繁琐劳动,计算机工作者开展了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以及对语言处理程序的开发。
(2)第二代语言——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它是用助记符来表示每一条机器指令的。
例如,上面的机器指令可以表示为CLA 00 017由于便于识别记忆,汇编语言比机器语言前进了一步。
但汇编语言程序的大部分语句还是和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语句功能不强,因此编写较大的程序时仍很繁琐。
而且汇编语言都是针对特定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对机器的依赖性仍然很强。
用汇编语言编好的程序要依靠计算机的翻译程序(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后方可执行,但这时用户看到的计算机已是装配有汇编程序软件的计算机。
(3)第三代语言——高级语言、算法语言高级语言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允许人们用熟悉的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可读性强,编程方便。
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传统的和面向对象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面向对象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主要活动 完全面向对象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内部视图
把系统当作一个黑盒子, 从外部来描述系统,这 种模型就是外部模型 由于这是从外部来观察 系统得到的结果,又称 之为外部视图。 外部视图说明了系统是 什么,用来定义需求
外部视图
作用
作用
建模技术的表示法和语义学
建模技术两组成部分 表示方法,它能使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程人员、管理 人员以及用户彼此沟通,用得最多的,也是最直观的表示 方法是图形表示法 语义学。语义学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也可用形式语言来 描述,或者两者相结合,这要根据建模技术的严格程度而 定。 模型元素 通过建模技术中的表示方法能使我们从要被建模的系统中 抽象出各种元素,这些元素称为模型元素,其目的是提供 人们可以理解的表示。 建模元素 在说明各种建模技术的语义学时,还将用到一些概念和符 号,它们在最后组成的软件系统模型中不直接表现出来, 这些元素称为建模元素。
面向对象技术的组成部分
明确给出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类、继承、消息和封装等基本概念 定义面向对象技术中用到的扩展的概念如建模、系统行为 等。 表示方法,使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程人员、管理人员 以及用户彼此沟通。 这种技术的语义学。语义学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也可用 形式语言来描述。 包括对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描述,对各个阶段的进一步 细化,以及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如何运用建模技术和面向对 象语言来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消息性质和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对象的建模的出现并不能算是一场计算革命。更恰当地讲,它是面向过程和严格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渐进演变结果。软件开发的新方法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推动:编程语言的发展和日趋复杂的问题域的需求驱动。尽管在实际中分析和设计在编程阶段之前进行,但从发展历史看却是编程语言的革新带来设计和分析技术的改变。同样,语言的演变也是对计算机体系的增强和需求的日益复杂的自然响应。
诸如“对象”和“对象的属性”这样的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1950年代初。它们首先出现于关于人工智能的早期著作中。然而,OO的实际发展却是始于1966年 (当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爆发) 。 当时Kisten Nygaard和Ole-Johan Dahl开发了具有更高级抽象机制的Simula语言。Simula提供了比子程序更高一级的抽象和封装;为仿真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数据抽象和类的概念。 大约在同一时期,Alan Kay正在尤他大学的一台个人计算机上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在其上实现图形化和模拟仿真。尽管由于软硬件的限制,Kay的尝试没有成功,但他的这些想法并没有丢失。70年代初期,他加入了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再次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来源:IT网络学院 2003年5月9日23:24
1 历史回顾
针对日趋复杂的软件需求的挑战,软件业界发展出了面向对象(OO)的软件开发模式。目前作为针对“软件危机”的最佳对策,OO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最初被多数人看作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和满足一时好奇心的研究,现在得到了人们近乎狂热的欢迎。许多编程语言都推出了支持面向对象的新版本。大量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被提出来。关于OO的会议、学术研讨班和课程极受欢迎。无数专业的学术期刊都为这一话题开辟了专门的版面。一些软件开发合同甚至也指明了必须使用OO的技术和语言。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对于90年代,就向是结构化的软件开发对于70年代那样让人着迷,而且OO的发展势头还在日益加速。
这些新的OO的技术实际上是结构化和数据库方法的融合。OO的方法中,小范围内对面向数据流的关注,如偶合和聚合,也是很重要的。同样,对象内部的行为最终也需要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数据库技术中的实体-关系(ER图)的数据建模思想也在 OO的方法中得以体现。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的进步,性能价格比的提高和硬件设计中对象概念的引入都对OO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OO的程序通常要更加频繁地访问内存,需要更高的处理速度。他们需要并且也正在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功能。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层次和分类理论也促进了OO的产生和发展。最后,计算机系统不断增长的规模、复杂度和分布性都对OO技术起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面向对象也被扩充应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分析到编码。而且,面向对象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支持快速原型法和RAD(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面向对象开发的使用鼓励重用,不仅软件的重用,还包括分析、设计的模型的重用。更进一步,OO技术还方便了软件的互换性,即,网络中一个节点上应用能够利用另一个节点上的资源。面向对象的开发还支持并发、层次和复杂等一些在目前的软件系统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常常会需要建造一些软件系统----不止是一黑盒应用。这些复杂系统通常包含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层次结构。面向对象的开发支持开放系统的建设;利用不同的应用来进行软件集成有了更大的柔性。最后,面向对象开发的使用可以减小开发复杂系统所面临的危险,主要是因为系统集成遍布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2 动因
为什么面向对象运动发展到了现在这样火暴的程度?部分是源于人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希望:人们希望它,象以前其他的软件开发技术一样,能够满足软件开发对于生产效率、可靠性、易维护性、易管理等方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迫切需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因都促使了它的流行。
面向对象的开发强调从问题域的概念到软件程序和界面的直接映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把客观世界看成是许多对象更接近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对象比函数更为稳定;软件需求的变动往往是功能相关的变动,而其功能的执行者----对象----通常不会有大的变动。另外,面向对象的开发也支持、鼓励软件工程实践中的信息隐藏、数据抽象和封装。在一个对象内部的修改被局部隔离。面向对象开发的软件易于修改、扩充和维护。
因为影响OO发展的因素很多,OO技术本身还未成熟,所以在思想和术语上有很多不同的提法。所有的OO语言并非生而平等,他们在术语、概念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尽管也存在统一的趋势,但就如何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而言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更没有统一的符号来描述这些活动。(说明:UML正在朝这方向努力) 但是,OO的开发已经在以下领域被证明是成功的:空中交通管理、动画设计、银行、商业数据处理、命令和控制系统、CAD、CIM、数据库、专家系统、图象识别、数学分析、音乐合成、操作系统、过程控制、空间站软件、机器人、远程通讯、界面设计和VLSI设计。毫无疑问,OO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软件工业发展的主流。
过程化编程模式: 参数输入----- | 代 码 | ------结果输出
为实现某个功能,参数被传入某个处理过程,最后传回计算结果。
| 对象------ 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编程模式:
界面 | 对象------ 和
| 对象------ 操作
OOP中,功能是通过与对象的通讯获得的。对象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封装了状态和行为的实体;或者说是数据结构(或属性)和操作。状态实际上是为执行行为而必须存于对象之中的数据、信息。对象的界面,也可称之为协议,是一组对象能够响应的消息的集合。 消息是对象通讯的方式,因而也是获得功能的方式。对象受到发给他的消息后,或者执行一个内部操作(有时成为方法或过程),或者再去调用其他对象的操作。所有对象都是类的实例。类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对象的集合,或者也可以说,类是可用于产生对象的一个模版。对象响应一个消息而调用的方法,由接受该消息的对象自己决定。 类可以以一种层次结构来安排。在这个层次结构中,子类可以从比他高的超类中继承得到状态和方法。当对象接收到一个消息后,寻找相应的方法的过程将在从该对象的类开始,并在该类所处的层次结构中展开,最后,直到找着该方法,或者什么也没找到(将会报错)。在某些语言中,一个给定的类可以从不止一个超类中继承,称之为多继承。如果采用动态联编,继承就导致了多态性。多态性描述的是如下现象:如果几个子类都重新定义了超类的某个函数(都用相同的函数名),当消息被发送到一个子类对象时,在执行时该消息会由于子类确定的不同而被解释为不同的操作。 方法也可以被包括在超类的界面中被子类继承,而实际上并不去真正定义他。这样的超类也叫抽象类。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因此也就只能被用于产生子类。
影响OO产生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要算是编程方法的进步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编程语言中对抽象机制的支持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种抽象的进化从地址(机器语言)到名字(汇编语言),到表达式(第一代高级语言,如Fortran),到控制(第二代高级语言,如Cobol),到过程和函数(第二代和早期第三代高级语言,如Pascal),到模块和数据(晚期第三代高级语言,如modula),最后到对象(基于对象和面向对象的语言)。Smalltalk和其他面向对象语言的发展使得新的分析和设计的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PARC,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坚信计算机技术是改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通讯渠道的关键。在这信念的支持下,并吸取了Simula的类的概念,他们开发出Smalltalk语言;1972年PARC发布了Smalltalk的第一个版本。大约在此时,“面向对象”这一术语正式确定。Smalltalk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面向对象的语言。 Smalltalk 的目标是为了使软件设计能够以尽可能自动化的单元来进行。在Smalltalk中一切都是对象-----即某个类的实例。最初的Smalltalk的世界中,对象与名词紧紧相连。Smalltalk还支持一个高度交互式的开发环境和原型方法。这一原创性的工作开始并未发表,只是视为带浓厚试验性质的学术兴趣而已。
<2> 语言
面向对象的语言包含4个基本的分支:
1 基于Smalltalk的; 包括smalltalk的5个版本,以Smalltalk-80为代表。
2 基于C的; 包括 objective-C, C++, Java
3 基于LISP的; 包括 Flavors, XLISP, LOOPS, CLOS
4 基于PASCAL的。包括 Object Pascal, Turbo Pascal, Eiffel, Ada 95
Simula实际上是所有这些语言的老祖宗。在这些OO语言中,术语的命名和支持OO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尽管Smalltalk-80不支持多继承,它仍被认为是最面向对象的语言(the truest OO language)。
Smalltalk-80是PARC的一系列Smalltalk版本的总结,发布于1981年。1981年8月的<<BYTE>>杂志公布了Smalltalk开发组的重要结果。在这期杂志的封面图上,一个热气球正从一个孤岛上冉冉升起来,标志着PARC的面向对象思想的启航。该是向软件开发界公开发表的时候了。起初,影响只是渐进式的,但很快就跃升到火爆的程度。热气球确实启航了,而且影响深远。早期Smalltalk关于开发环境的研究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进展:窗口(window),图标(icon),鼠标(mouse)和下拉式window环境。Smalltalk语言还影响了8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如:Object-C(1986), C++(1986), Self(1987),Eiffl(1987),Flavors(1986). 面向对象的应用领域也被进一步拓宽。对象不再仅仅与名词相联系,还包括事件和过程。1980 Grady Booch首先提出面向对象设计(OOD)的概念。然后其他人紧随其后,面向对象分析的技术开始公开发表。1985年,第一个商用面向对象数据库问世。199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的分析、测试、度量和管理等研究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对象技术的前沿课题包括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分布式对象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对象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