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详解

合集下载

怎样理解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怎样理解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怎样理解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简介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六欲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后人总结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的真正含义

七情六欲的真正含义

七情六欲的真正含义
1、《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
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
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2、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3、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
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4、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
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
各种欲望。

5、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
避免的。

中医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但对应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种)。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

[七情六慾],你們知道[七情六慾]是什麽嗎?
[七情]有三種說法:
一. 儒家: 喜怒哀懼愛惡欲
二. 佛教: 喜怒憂懼愛憎欲
三. 中醫: 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慾]亦可寫為[六欲]:
一. 眼-----貪美色奇物
二. 耳-----貪美音讚言
三. 鼻-----貪香味
四. 舌-----貪美食口快
五. 身-----貪舒適享受
六. 意-----貪聲色、名利、恩愛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所以才會有喜有怒,因憂成懼,由愛生惡.............
各種情慾此起彼落,構成人們口中所說的感覺.
別人問:"真係做到四大皆空的,那豈不是無情之人."
我說:"首先,[四大皆空]有別於[七情六慾]: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而[七情六慾]中的十三字,只是令我們清楚的了解如何控制我們的生命。

老子說:正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就是告訴我們,過分在聲、色、犬、馬的生活中盡情的享樂,是會使人迷失本性的,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一旦失去了,那麼就會淪為獸性了。

我們本是凡人,毋須斷七情絕六慾,只怕你被[七情六慾]凌駕了,才是可悲.............. /
"
那人又說:"所以要駕馭情感呢... /
"
我只說:
"不走極端,謹守中庸之道,
不被凌駕,亦不必去駕馭."。

“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和六欲分别指什么?

“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和六欲分别指什么?

“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和六欲分别指什么?■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五大三粗”“七情六欲”是什么

“五大三粗”“七情六欲”是什么

“五大三粗”“七情六欲”是什么一、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二、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三、七情六欲: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在医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四、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陆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

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五、五大三粗:“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六、六亲不认: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七、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八、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

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

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

“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我来给你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乐、惊、恐、思。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

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逐项分析七情: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一些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

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

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一些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

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出类拔萃欲对人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看看消极方面导致的一些人可笑的表现:"我爷爷当年是......""我在国外访问期间......""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已经......""你知道吗,我这只手表是国外亲戚送的,可贵哩。

七情六欲(简要说明)

七情六欲(简要说明)

七情六欲(2012年5月27日)七情六欲,人之本能,七种情绪六种欲望。

(一)七情七情在人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指挥人与外界的互动,情绪受到外界影响而易改变。

人往往会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的情绪。

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

1、喜,即快乐、愉悦。

2、怒,即发怒、气愤。

3、哀,即忧伤、悲痛。

4、惧,即害怕、担忧。

5、爱,即喜欢、钟情。

6、恨,即讨厌、憎恨。

7、怜,即怜悯,同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医家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佛教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二)六欲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在具体时间里,欲望有重点,分主次。

一个欲望实现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获得另一些欲望的满足。

在某一时期,人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能会暂时放弃另一些欲望。

六种欲望:求生、求知、表达、表现、舒适、情色。

1、求生欲,即努力活着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温饱、健康、平安、安全、长寿等。

2、求知欲,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猎奇心理。

与此相关的词有知晓、明白、探索、研究、开创等。

3、表达欲,即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诉说、倾诉、发表、表达、抒发等。

4、表现欲,即想要在人群中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尊重和服从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面子、荣耀、名声、威信、权势等。

5、舒适欲,即尽量使感觉更舒适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冷热、香臭、疲倦、爽快、痛痒等。

此欲望着重于身体各感官。

6、情欲,即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等。

东汉哲人高诱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后人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佛家《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三)情与欲的关系1、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情主要是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人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人会劳动,会思维,是区具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高级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

然而,人的七情六欲具有两面性的: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有那些寡男信女,仅为了一个“爱”字去生离死别,苦苦的寻觅。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会有那么多的大官小吏,为了手中的权势,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会有那些贪官污吏,去追求金钱美女,过早走进人间的地狱。

人活在世上,最终还是应该有七情六欲,没有七情六欲的人除非是傻子。

如果人和人真的没有七情六欲,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十分暮气。

人有“七情六欲”,你知道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吗?

人有“七情六欲”,你知道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吗?

人有“七情六欲”,你知道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话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

”可凡人存活于世间的的意义少不了七情六欲,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有情有欲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但为什么是七情六欲?先看看什么是七情?“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中,原文记载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 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对比两者所记载的内容不难发现,七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最明显的不过是“喜、怒、哀、乐”四种情愫。

“欲”也是人每天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只是人们一贯喜欢说“喜、怒、哀、乐”罢了。

说到七情必须得提一提佛教的“七情”。

其实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七种情愫。

所以七情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反应,始终贯穿着人与外界的互动的始终。

那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 那么六欲到底由哪些构成?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说到底。

人存活于世,想要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都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所以后来就有人把这概括为“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共六欲。

但一向提倡“看破红尘,六根清净”的佛家在《大智度论》中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因此今天所说的“七情六欲”,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但在医家中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而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七情六欲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什么精选阅读(1):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个性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qīqíng liùyù
[释义]泛指人的情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语出]《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正音]情;不能读作“qīnɡ”。

[辨形]情;不能写作“请”。

[近义]
五情六欲
[反义]
四大皆空
[用法]用来形容人的感情。

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
人非草木;谁没有~呢!
与“七情六欲”相关的成语:
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七步之才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窍生烟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不近人情
触景生情
打情骂俏儿女情长反面无情甘心情愿含情脉脉豪情壮志呼幺喝六六畜不安六亲不认六神无主骈四俪六
三姑六婆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头六臂
哀哀欲绝
哀痛欲绝
悲痛欲绝
苍翠欲滴
馋涎欲滴
畅所欲言
垂涎欲滴
蠢蠢欲动
汉语百科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
目录
?唯吾神音《七情六欲》?作品简介
唯吾神音《七情六欲...查看全文
我来补充解释
查询历史。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儒家和佛家各有说法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儒家和佛家各有说法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儒家和佛家各有说法⼈都有七情六欲,⽆法脱离世俗⽣存。

所谓“七情六欲”,各家学说有不同的解释,很少有⼈能全部说出。

从儒家的视⾓看,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家则另有看法,认为七情说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综合看起来,儒家和佛家说法并没有差之千⾥,因为⼈们⾃古以来的⼼理和⽣理都没有太多改变,七情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最早还没有“七情”,典籍⾥说的是四类⼈之常情:“喜”“怒”“哀”“乐”,出现在《中庸》。

当⼀个⼈遇到⾃⼰喜爱或者欢乐的事物,出现的情绪叫做“喜”。

遇到憎恨或者厌烦的,出现的情绪叫做“怒”。

当⼈拥有了喜爱的东西,内⼼的情绪叫做“乐”;如果得⽽复失,⼼⾥的情绪叫做“哀”。

“怒”是在⼼⾥厌烦、不愿看见的基础上产⽣的,叫做“恶”。

“乐”是在得到了喜欢的事物基础上出现的,对事物的情绪叫“爱”。

因此古⼈基于“喜”“怒”“哀”“乐”的四种情绪,增添了“恶”和“爱”的情绪,这个时候“四情”变成了“六情”。

古⼈能够总结出这些情绪的种类,可以说是⾮常了不起了。

但是,后来古⼈⼜发现,在“怒”或者“哀”的情绪出现之前,⼜有⼀种脆弱⽽微妙的情绪——怒和哀“将⾄⽽未⾄”——⾸先产⽣恐怖的情绪叫做“惧”,⾄此,儒家所说的“七情”就齐全了。

⽽佛家把“恶”换为“憎”,后者反感的情绪⽐前者更加激烈。

⽽“哀”换为“忧”,除哀伤之外,还包括其它让⼈愁绪满怀的情绪。

再来说说儒家所谓的“六欲”,最早源⾃于《吕⽒春秋》的记载:“所谓全⽣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个完整的“全⽣”的个体,“六欲”都有适当满⾜的出⼝。

“全⽣”是儒家认为修⾝应当达到的完善境界。

但是原作⾥没有具体详谈“六欲”,后⼈在作注释的时候,定义为“⽣”“死”“⽿”“⽬”“⼝”“⿐”,也就是⼈基本的感官欲望。

不过,佛家的“六欲”传播也颇为深远,见经典《⼤智度论》的解释,是⼈在修⾏之前,⾃⾝存在的六种贪念。

七情六欲指什么

七情六欲指什么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
欲。

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中医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但对应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种)。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佛教中的说法与《礼记》中的说法基本一致。

佛教中的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人之七情六欲

人之七情六欲

人之七情六欲“情”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意义上讲“情”是指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而人的七情则不是谈情感,而是谈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情绪,因为任何动物都是有情绪的,人作为高级动物更有其丰富的情绪。

人的情绪外延是指人所共知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1、喜。

这是人人都喜欢的情绪。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每天都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是十分重要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很容易做到,如果能做到人遇不顺想的开,能让心情总是愉快的,那就很难了。

2、怒。

这是人生气时的情绪。

俗话说:“气大伤身”,“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

遇事不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应当不难。

我的观点是要感谢那些惹自己生气的人,是他们让自己学会了坚强和快乐。

3、忧。

这是人发愁时的情绪。

俗话说:“十事九不周”。

要想发愁,每天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让自己发愁的,当然那是不可以的。

因为发愁不解决任何问题,什么事也不可能通过发愁就有好结果的。

我不发愁的根据是“想到最坏处,做到最好处”,无论做的结果怎样都一定比我事先想到的最坏处要好上千百倍,这样我没有任何愁事。

4、思。

这是人想念他人或思考事情时的情绪。

孔子曰:“三思而后行”。

多动脑、多思考是应当提倡的,但是单相思或想入非非等,则是不取去的。

5、悲。

这是人遇到悲伤事情时的痛苦情绪。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当亲人故去时,心情一定是悲哀的,但是要想到人总有一死,如果活着受罪真的不如早点离去。

因此有人说,死是死人的幸福,是活着的人的痛苦。

6、恐。

这是人遇到恐惧事情时的情绪。

俗话说:“树叶掉下来怕砸了脑袋”,那样的恐惧是不该有的,但是坚持“安全第一”就是时刻谨慎小心,惟恐各类事故的发生,这样的恐惧情绪是应当室时有的。

在出门时对交通事故要恐惧;在交友时对出轨事故要恐惧;在交往时对贪污受贿要恐惧,等等,还是多些恐惧的心理好。

7、惊。

这是人害怕时的情绪。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六欲详解
1、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
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2、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
3、七情六欲: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在医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一
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4、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

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5、五大三粗:“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6、六亲不认: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7、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8、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

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

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

“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另解:《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 “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

缩二者,缩纵也。

纵束者二行也。

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

衽(rèn),每束一者。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

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

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也就是说,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

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

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

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

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

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

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9、十恶不赦: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
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实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

它的主要内容有: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2、谋大逆。

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3、谋叛。

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4、恶逆。

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5、不道,无道。

6、大不敬。

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7、不孝。

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

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8、不睦。

9、不义。

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10、内乱。

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唐《永徽律》所列举十恶与隋同。

此后,除元代将十恶改为“诸恶”之外,明、清两代均将“十恶”列入刑律名例篇。

现今十恶多为泛指。

10、三姑六婆: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11、五光十色:五光:红、黄、蓝、白、黑。

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

1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体指双臂双腿。

“五体投地”中五体是加上头。

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