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现状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中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中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农村社会中的人民调解成为化解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各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农村社会调解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一、问题1.1 调解人素质不高农村社会是一个群体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社会,调解人只有素质高才能保证甄别矛盾、调解矛盾,但现实中很多调解人素质不高,调解能力和水平差,甚至会走极端,给矛盾解决带来更大的风险。
1.2 调解不公、不稳定不同区域、不同调解组织、不同调解人的调解态度、方式、标准等有较大差异,有的存在偏袒一方、调解不公,导致矛盾升级;有的存在调解结果不稳定、易破裂等问题。
1.3 机制不完善当前乡村人民调解机制很多还不够完善,如缺乏官方统一的调解标准、程序、监管等机制,甚至存在调解机构不规范、人员不配备、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2.1 提高调解人素质和能力首先,要重视调解人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和内容,加强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和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其次,加强调解人员评价机制,建立调解人执业资格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调解人实施限制。
最后,建设调解人员队伍,发掘和培养优秀调解人员,提高整个调解队伍的素质水平。
2.2 健全调解机构和细化调解程序调解机构是保证调解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完善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规范机构设置、机制运转、人员配备等方面,保证调解工作有规可循、有序开展。
同时,要制定统一的调解程序,对调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环节进行规范,保证调解程序的科学、公正和透明。
2.3 健全调解监督和评价机制调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价是促进乡村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的必要手段。
要建立权威的调解监督机制,实现行政监管和司法保障相结合。
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调解纠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调解工作的进展、问题和反馈,不断完善调解工作。
三、案例3.1 案例一2019年5月,河南南阳市社旗县一群村民建议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选举或者协商产生一名能力较强的调解员,但相关部门对此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最后导致了一起生活纠纷的不愉快结果。
浅析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浅析人民調解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中国的人民調解制度,是一项很有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
在人类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舞台上,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調解制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典型范例。
它在化解民间纠纷与实现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减少诉讼案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借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并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经验”或者“东方一枝花”。
标签:調解制度;现状;完善中国的人民調解制度,是一项很有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
在人类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舞台上,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調解制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典型范例。
它在化解民间纠纷与实现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减少诉讼案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借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并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经验”或者“东方一枝花”。
人民調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与法律诉讼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人民調解在纠纷解决方面更经济实惠。
人民調解委员会作为一种为民服务机构,一般进行民间纠纷調解是不收费的。
比起法律诉讼,不必花费昂贵的律师费与诉讼费。
再次,人民調解委员会是深入群众的基层组织,人民調解在纠纷解决方面更快捷,更方便。
一、人民調解制度的现状人民調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群众性自治制度,是化解民间纠纷、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妙药良方。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祖先,把原始氏族首领解决内部纷争的調解与合解方式带进了文明时代。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变革也赋予了它新的特色。
自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赋予这一制度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终于形成了现行的在群众自治组织主持下,在自愿基础上公平合法地排解纠纷的人民調解制度。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人民调解作为一种简便、务实、快速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法律体系中。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纠纷类型的多元化,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二、问题分析1. 不平衡的代表性由于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导致代表性不够全面和公正。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容易出现相关官员借机利用职权干预调解等情况。
对策:需要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的选聘机制,并确保各方利益相关者均能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
2. 专业能力不足目前,在许多地方,承担人民调解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兼职或志愿者,他们缺乏专业培训和背景知识,在处理复杂矛盾时往往无法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导致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
对策:应注重提升人民调解委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培训制度,确保其具备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知识和技能。
3. 对调解结果的法律效果缺乏明确规定目前人民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缺乏与审判等同的效力。
某些当事人可能会忽视或不信任调解结果,拖延甚至拒绝履行义务。
对策: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培训机构,增强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制度的信任。
4.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当前,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并且相关监管和处罚措施并不严格。
这会导致一些调解委员会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而得不到惩罚。
对策: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外部评估、设立监察机构等方式。
同时建议增加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三、对策建议1. 完善调解人员选拔机制应当设立公正、透明而规范的选聘制度,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以提高调解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定期进行评估。
2. 明确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须要确保人民调解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建立相应执行机制。
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但人民调解组织原有的工作机制已无法应对,因此,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灵活、方便、快捷、节约社会成本的优势,积极妥善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一、存在的问题1、没有真正形成联动大调解格局。
乡(镇)一级调委会成员一般由政法、综治、民政、国土、村建、林业、计生、工青妇等部门组成,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仍然是以政法综治部门为主,使得政法综治部门疲于应付,联动大调解形同虚设。
2、领导重视不到位。
稳定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在少部分党政领导中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紧要,但落实起来次要。
表现在乡(镇)调委会缺乏交通工具,出现紧急情况难以及时赶赴现场,村(居)委调委会办公经费及调解员的误工补助偏低。
自然村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队伍虽已建立,但发挥作用有限。
3、运作不够规范。
由于村级调解员未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致使有些调解员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没有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无法作为诉讼的证据。
二、强化对策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
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委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健全层级管理机制。
一是乡(镇)层面。
对于邻里、赡养、婚姻、继承等一般民间纠纷,由司法所负责调处;对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由乡(镇)调委会认真依法调处;对时间长久、一时难以查明原因,且工作量大,涉及到多方面的矛盾纠纷,由乡(镇)综治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及时解决矛盾纠纷。
二是村级层面,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较大的纠纷,小组调解员或信息员负责调处本小组内的一般性纠纷并提供社情信息。
总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防范调解机制。
3、建立联动大调处机制。
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充实调整乡(镇)、村(居)委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自然村进一步深化“两站一点”建设,健全完善综治工作站、人民调解工作、治安报警点,落实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队伍。
浅谈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浅谈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引言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工作,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浅谈,探讨其认识。
1. 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背景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1 农村社会矛盾的突出性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这些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2 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被纳入法律范畴,并得到了法律的明确规定和支持。
法律的完善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1.3 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在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
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意义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2.1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调解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农村人民调解工作通过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经济才能发展,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3 促进公正和正义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协调调解,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公正和正义。
这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
3. 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挑战与问题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3.1 调解力量的不足农村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大量的调解力量,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和专业调解人员的不足,导致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2 调解机构的建设不平衡农村人民调解机构的建设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纠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而农村纠纷调解机制作为农村基层维权的重要手段,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以具体案例为例,探讨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困境一:地地之间的矛盾某村庄两家的房屋挨得很近,但因为地籍问题互相纠缠,引发了多次的口角和争执。
虽然调解员在各种方式上都尽力协调,但由于该矛盾牵扯到地籍问题,需要到公安、林业、房产等多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解决。
但这需要调解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因此,地地之间的争执成为当前农村纠纷调解的一大难题。
出路一:加强机制协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机制协调。
政府应尽快建立跨部门联防机制,将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调解员可利用各个单位的资源,加快解决矛盾。
困境二:利益纠葛难以割舍某个村庄某家人家的犬只多次入侵邻居衣柜里面的衣物和鞋子,造成了大量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调解员参与调解多次,但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对于这条狗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是家养狗,可以任意晃荡,而另一方则认为狗的行为可以视为侵权。
在这种情况下,调解员很难找到一个中立的解决方式,而且居民权力不平等,难以持续打压多次入侵事件。
出路二:完善犬只管理制度定位问题的重点在于对于犬只行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犬只登记管理制度和安装码头,强化犬只管理责任和监管力度,切断狗和民居之间的利益纽带,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上走出第一步。
同时,调解员应该帮助双方了解法律引起的制裁,保障双方的权益能够得到合法维护。
困境三:调解员素质不同某村发生房屋拆迁问题,调解员的素质实力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应果断、专业、公正,有时需要协调如下:- 强行落户问题,保证涉及方的户口迁移。
- 悬挂红茶裆等物品,确保拆迁意向的协议露天易见。
- 评估拆迁风险并及时通知村庄居民,避免道德风险管理方案出现缺陷。
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论文
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论文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论文随着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民间纠纷呈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变化的发展趋势,村级人民调解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现结合巴中市巴州区实际,浅谈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一、当前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困境分析(一)人民调解员队伍数量偏少和素质偏低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纠纷难以协调。
一、人民调解人员不足。
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名义上由该村的村支部书记、村长等负责村上日常事务的2-3名相关人员组成,但他们一般“身兼多职”,不能专职专责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调解覆盖面窄,难以适应频繁发生的社会矛盾纠纷的需要。
二、人民调解质量偏低。
村级人民调解人员大多缺乏法律知识积累,不能良好地运用法律知识有理有据的调解矛盾纠纷,多停留在讲情面、谈道理的基础水平阶段,遇到矛盾复杂、涉法面广、专业性强的纠纷则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化解纠纷。
三、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性差。
村级人民调解工作多面向的是村民之间较小的争议和家庭内部的矛盾,若遇村民田间地头的争议,常有“一点小事,他们自己能处理”的心态;若遇家庭内部矛盾,更有“那是别人家事,不方便插手”的消极思想,最终出现了小纠纷不处理,大矛盾处理不了的状况,严重挫伤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人民调解经费无保障是阻碍村级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因素。
一、经费无保障导致调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限制于交通、地理环境等因素,到某地调解一桩纠纷,往返步行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乘坐时下农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则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而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的现实因素,导致调解员辛苦工作的同时还要自掏腰包,阻碍了调解工作有效开展。
二、经费无保障导致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不够。
经费保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对于调解不收费的村级人民调解工作来说更是迫切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经费短缺导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不够,各种纠纷隐患得不到及时清除,增大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率。
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第一篇: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史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调处民事争议的裁处,秦汉以来的司法官更是奉行调处息诉原则,到两宋调处呈现制度化趋势,至明清调处已趋于完善。
历史上的民事调处深受我国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等特定传统文化的影响。
几经演变,时至今日,人民调解是我国宪法确认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等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有利于普法宣传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化解矛盾、彻底解决民事纠纷方面具有裁判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被国外法学界所推崇,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调解工作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人民调解工作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又为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一课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分析。
结合所从事的工作,本人通过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委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县当前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加强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县共辖9个乡(镇),88个村(社区)民委员会,818个村民小组。
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诉讼外的纠纷解决制度,在农村民间纠纷的解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法制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农村民间纠纷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设置及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行人民调解制度的缺陷和工作中的问题日益显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宗旨与现代农村纠纷解决有所不适主要体现在不是从法律上界定设置人民调解制度的宗旨和规定人民调解制度的目的和任务,政治色彩浓厚。
1989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5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上述规定仍然具有传统农业社会纠纷解决理念的色彩,同时带有浓厚的政治话语色彩。
2002年9月11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虽然对此有所改进,明确了调解的自愿平等原则,在调解程序方面作了一些规定,但总体说来该规定仍然是根据1989年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制定,是对该条例的细化,未从根本上脱离原有的理念和框架。
人民调解制度的这种状况,在农村法制建设日益发展,公民权利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已显示其不相适应的一面。
2. 制度设置与现代农村纠纷解决具有不适应性(1)农村纠纷的新特点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纠纷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主要表现在:①纠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农村纠纷主要是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现代农村纠纷则更多地发生在公民与农村经济组织之间、农村经济组织相互之间。
有些纠纷主体跨地区、跨行业,单个调解组织无法有效进行调解。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背景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司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进行,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 调解机构设置不完善当前,我国各地设立了大量人民调解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各地机构之间存在差异较大。
同时,在基层调解机构方面,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调解质量参差不齐。
2.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人民调解制度运行的关键力量,调解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调解结果的公正性与效果。
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基层调解员缺乏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机会,导致其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沟通能力有限等情况。
3. 调解程序繁琐复杂人民调解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简易快捷,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繁琐复杂的程序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对案件受理、调解申请和履行约定等环节设置了过多的手续和时间要求,使得个别纠纷延误解决,违背了人民调解的初衷。
4. 调解结果难以执行人民调解制度强调自愿性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主要因为缺乏对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机制及有效的执行监督措施。
三、问题对策建议1. 完善调解机构设置与管理应加强上级司法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规范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配置。
同时,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评价中注重平衡不同利益关系,提高人民调解机构内外部监管效能。
2. 提升调解员素质与能力加强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和资格审查工作,确保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调解员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调解员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其积极性和责任心。
3. 简化调解程序与流程应推动相关部门对人民调解程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制订,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申请材料和案件登记等环节。
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建立网络调解平台,提供在线咨询和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选择。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调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了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民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调解制度的效力,也制约了人民调解机构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调解机构的专业能力不足。
由于人民调解机构普遍存在机构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导致调解人员在法律知识储备、各类纠纷案件处理经验等方面不足,难以胜任复杂的纠纷调解工作。
因此,应当加大对人民调解机构的培训力度,提升调解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调解效率和质量。
其次,人民调解制度在调解协议的履行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很多纠纷一方不愿意履行调解协议,这导致了调解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调解协议的强制力度不够,调解纠纷的协议不能有效强制执行。
因此,应当加强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建立健全调解协议履行的监督机制,确保调解协议的有效执行。
另外,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民调解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问题。
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利益驱动,人民调解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起一套权威独立的人民调解机构评价与监督体系,监督各地人民调解机构的运作情况,确保其独立、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
此外,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包括人民调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人民调解机构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明确人民调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阐明其在纠纷调解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起起诉与调解衔接机制,保证人民调解与司法救济相衔接,形成调解与诉讼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此外,人民调解制度在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赖度过高,缺乏有效的自治机制。
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在纠纷处理方面依赖人民调解制度过度,缺乏自主解决纠纷的能力。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概述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在基层提供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然而,在实践中,人民调解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分析。
一、法律意识不足的问题首先,在参与人民调解的各方中,法律意识普遍不足。
部分当事人对法律规定和程序不了解,对维权途径和手段缺乏认知。
甚至有些地区群众还沿用传统习俗来处理纠纷,忽视了法律和制度在争议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这导致了在一些案件中出现了非法权力干预、片面裁决等问题。
二、专业性不强引发争议其次,目前我国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多数为义务性质,并缺乏专业化调解员队伍。
这使得一些有复杂利益关系和技术性较强的案件难以得到妥善处理。
此外,在某些地区,一些调解员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矛盾冲突,导致调解结果不尽人意。
专业性不强引发的争议甚至可能进一步加深当事方的矛盾。
三、问题多发地区需要重视第三,我国一些地区人民调解存在问题更为突出。
例如,城乡差距明显、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人民调解工作力量薄弱,在实质性处理纠纷时面临困难。
一些起初可能是可调解的小矛盾由于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而扩大化了。
这种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调解资源和帮助。
四、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亟待改进此外,在人民调解中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待改进。
当前,有关各级司法机关收集整理人民调解案件数据的标准制定和主体责任划分有待明确,并且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平台。
这导致了部分数据资源被浪费,并使相关监管部门难以对人民调解的工作开展进行准确评估和科学指导。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以改进: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要提高人民调解各方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公民权益保护机制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推动广大群众增加法治观念。
同时,通过制定法律援助政策,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提供更好的法律知识普及服务。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创新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创新摘要:通过对湖南省安仁县灵官镇人民调解制度的实地调查,总结出新的民间纠纷具有主体多元、类型多样、注重利益、易激性等特点,分析了由镇调解中心、管区调解站、村调解委员会构成的各级组织形式。
阐述了现行调解制度产生的原因、优越性;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定位为基层政府指导下的民间组织、专事调解民间纠纷、合法调解协议书应具有法律效力等修改法律的建议。
关键词:人民调解;特点;创新;修法建议一般情况下,当民事权益发生纠纷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结果才是最公正的,因为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道德观念的产物。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不愿意直接借助法律手段维权。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人们对法律了解不深或是对法律怀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认为“法”即是“刑”;要么是效费比太低,与预期可得利益比起来,当事人不胜法律程序之繁,或说不愿承担“讼累”。
这时,人们会期望一种新的更加灵活简便的并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纠纷调解机制来替他们排除身边较小的矛盾和纠纷。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所特有的纠纷解决制度,基于民间的调处息讼制度而来,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
因为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在儒家思想礼治文化主导之下,封建家族本位的农业型社会,和中而立,“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自始至终与历史的轨迹紧密契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变革也赋予了它新的特色。
“自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赋予这一制度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终于形成了现行的在群众自治组织主持下,在自愿基础上公平合法地排解纠纷的人民调解制度。
”为了对现代中国农村所发生纠纷的现状及现行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分析,阐明人民调解制度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进而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我们于2003年2月10日至14日对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北宿镇、看庄镇、张庄镇、大束镇及其各村进行了走访调查。
此次调查活动的对象主要是纠纷当事人、村镇司法调解机构工作人员、镇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委会成员,获得了当事人陈述及司法机构工作人员陈述的录音资料、调解案卷以及镇政府的相关文件等资料。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通过调解员的介入和多方参与达成协议,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然而,人民调解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将从权威性、公正性、维权意识培养和社会认知度提高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人民调解制度在权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调解员缺乏职业化培训和考核机制,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调解能力参差不齐。
有些调解员的法律知识不够扎实,调解技能不够熟练,无法精准判断和解决纠纷,导致调解结果得不到双方的认可,失去了调解的效果。
此外,由于调解员只起到第三方中介的作用,缺乏强制执行的机制,使得当事人缺乏对调解结果的信任。
其次,人民调解制度在公正性方面也存在问题。
在一些地方,由于调解员与当事人有亲戚关系或利益关系,或者受到地方官员的操控,导致调解结果偏袒一方,违背了公正原则。
同时,一些当事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容易被一方利用,使得调解结果偏离了公正和公平的目标。
再次,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权意识培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重视矛盾纠纷的和谐通过调解来解决,给人民培养了过分依赖调解机构的观念。
很多人对自己的权益缺乏真正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一旦遇到问题往往选择让步和忍耐,不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维权意识的不足,使得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局限了其实践的效果。
最后,人民调解制度在社会认知度方面也存在问题。
由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人对于这一机制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并不了解。
一些当事人缺乏对调解机构和调解员的信任,往往选择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
这不仅增加了司法系统的负担,也使得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被浪费,不能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纠纷中的独特优势。
为了解决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调解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调解能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人民调解制度的背景和意义人民调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了贤良淑德、诉愿公行等调解机构和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人民调解制度,并将其纳入法律框架之中。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人民调解过程以协商、和谐为主导,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在不侵犯他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矛盾纠纷频频发生。
通过及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并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减轻司法负担,提高效率。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可以将矛盾纠纷在底层就地解决,既可以减轻司法机关的负担,又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在推进社会稳定和矛盾纠纷化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员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职业调解员,也存在一些素质较低、能力有限的兼职调解员。
他们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调查取证技巧,对于复杂矛盾纠纷处理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一些案件无法得到妥善处理。
2. 法律适用与公正性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执行力度不足,并没有完全做到按照法律适用原则进行调解工作,导致同一类矛盾纠纷在不同地区的处理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由于人民调解中调解员来自基层社会,与当事人有交集的情况较多,一些调解员在处理案件时,可能受到个人喜好、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公正性和客观性。
3. 权威性和可执行性欠缺虽然人民调解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由于缺乏权威的执行机构以及对违约行为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一些当事人不愿意履行协议或者故意推迟执行。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非常特殊的法制工具,它具备高效、经济、公正、灵活等特点,在涉及一些社会纠纷或矛盾处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人民调解制度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到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人民调解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制度的具体执行机构,它应该负责协调双方的矛盾和纠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的调解委员会,面对一些恶意违法的当事人时,无法有效果,也无法对其进行制裁。
除此之外,在很多情况下,人民调解委员会本身的工作效率也不够高,导致案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诉讼效率和质量,甚至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其次,人民调解制度在处理民事纠纷和小额诉讼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权力主要涉及到执行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和小额诉讼,但是在处理一些重大的民事纠纷和案件方面,他们的权力还比较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往往面临很多的困难和壁垒,并且很难得到公正和合理的判决。
另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人民调解制度上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单纯的人民调解制度过于强调自愿性质,缺少一定的强制性,特别是在涉及妇女、儿童权益和农民工等方面,需要加强制度保障。
再次,人民调解制度在公正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人民调解制度无法完全保证双方的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到权、钱、情等重要方面,人民调解委员会往往面临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此外,人民调解制度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还被视为是一种“权威”,往往会对案件偏向一方,这样就很难保证其公正性。
最后,人民调解制度在对法律的适用和维护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人民调解制度执行的是非强制性的协议,一些当事人往往会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进行逃避或规避,对于已达成协议的当事人,由于协议的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程序,难以得到严格的维护,甚至在案件重审或上诉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现状浅析
【摘要】农村社会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人民调解制度在缓解现代农村社会法治需求矛盾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却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尝试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民调解;问题;对策
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指出:“人民调解员实际上是一支不穿警服的人民警察,也是遍布城乡和厂矿企业的法律服务人员,他们为城乡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充分发挥100多万个人民调解组织、1000多万个人民调解员的作用,比增编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民警察的代价要少得多。
”[1]我国社会崇奉“中和”之道的文化传统使通过调解解决矛盾争端成为社会矛盾处理的常见方式。
在新中国司法体系建设过程中,“自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赋予这一制度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终于形成了现行的在群众自治组织主持下,在自愿基础上公平合法地排解纠纷的人民调解制度。
”[2]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传统社会调解机制的基础上经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司法实践发展而来。
虽然人民调解制度可把大量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从而既可降低行政成本又可减轻法院司法审判压力,但在目前调解制度中仍暴露出诸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农村实践
转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构建法理型权威从而建立法治社会是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开启适合于中国社会特点的法治建设进程。
人民调解制度正是在适应我国农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阶段农村“熟人”社会中以其灵活的纠纷调解机制,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需要人民调解制度,其原因如下:
(一)人民调解制度与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相适应
我国农村社会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以宗族和乡邻关系为基础构成村民们的日常交际圈。
许多村民不愿因矛盾冲突而破坏原有关系网络,从而对于自己的长远利益构成不利影响。
因此,许多村民认为司法诉讼的成本高而收益有限,人民调解制度却能在维护个人利益和维持农村关系网络中取得平衡,从而成为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人民调解制度可缓解我国目前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不足困境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维权意识的高涨,农村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但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司法资源配置相对薄弱,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农村村民的全部司法需求。
人民调解制度可部分弥补当前我国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不足的现状,作为司法体系的重要补充以减轻我国的司法体系压力。
此外,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不收费”矛盾解决机制可降低村民诉讼成本,从而成为村民矛盾解决方案的经济选择。
(三)人民调解制度是将农村社会纳入法治化的有效路径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司法纠纷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民与公民之间,而呈现出公民与法人之间或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的特点。
人民调解制度一方面既可为这些纠纷的解决提供有效救济路途,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为契机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从而有助于将原本的“法律不入之地”纳人法治社会的治理范畴。
法律学者朱苏力曾指出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过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过程,更是“一种新的生命和人格的操练,一种单兵教练式的规训”,[3]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农村的实践证明其是适应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特点的法治制度,既可弥补我国目前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不足的现状又可为将农村社会纳入法治化进程提供有效路径。
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的进一步加快,原本盛行于我国农村社会的人民调解制度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如下几个主要问题正制约着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一)农村人民调解员队伍自身法律素质不高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纠纷处理的法律效果。
目前我国农村的人民调解员多由本地村干部担任,其法律素养的缺乏使其不能在调解过程中依法公正履行职责,从而对调解的公信力和制度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规范建设缺乏
目前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从而使调解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这势必影响调解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并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规范的人民调解程序化建设是取得公正调解结果的根本保证,农村人民调解制度中程序规范的缺失将难以保证取得公正的调解结果,从而制约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农村人民调解结果缺乏法律执行保障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只能在双方自愿原则基础上进行调解,其调解结果只具有民事合同效力。
这使得人民调解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因缺乏权威而难以保证实施,从而对调解制度的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依靠个人精神奉献开展工作,缺乏履行工作职责应有的资源保障。
这使得许多农村人员调解委员会工作因缺乏财力和人力支持而难以为继,这势必会制约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当前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存在人民调解员队伍法律素质不高、调解制度建设规范缺乏和调解结果缺乏法律执行保障等问题。
这要求我们正视当前农村人民调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回应挑战,从而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