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保温作用基本原理,并解释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从大气圈削弱和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和讲解,再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例如:解释月球为什么昼夜温差大,解释玻璃温室保温原理等。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学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1.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案(含答案)
2.1.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含答案)第第22课时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风。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掌握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1垂直运动A地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A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B.C形成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产生差异2水平运动高空空气从A向B.C两地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地热力环流形成3.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判断1.上图中A的气压高于A。
2.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3.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北半球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3.低空风和高空风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类型受力示意图风向高空风F为水平气压梯度力;P为地转偏向力;v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低空风F为水平气压梯度力,P为地转偏向力,f为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4.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探究点一热力环流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3在下图中绘制热力环流,将A.B.C.D四点按气压和气温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序,并说明判断过程。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案)
2.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3. 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重 难 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理解感知】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 。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 。
②B 、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 流向 。
[温馨提示](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形成的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 )和F2( )共同影响F1( )、F2( )和F3( )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与等压线[温馨提示](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合作探究】一、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还地面”。
【巩固落实】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种?大气中哪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中什么光易被散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分别对太阳辐射中什么光线吸收强?(背:2min展:1min)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样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背:1min 展:1min)3.什么大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强(背:1min 展:1min)【当堂检测】(6分钟)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区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回答1-4题。
图甲图乙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3.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4.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02排放可以使()及时落实积极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以及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A .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5.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从10月25日到11月22日默拉皮火山多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6.深秋至次年早春时节,晴朗的夜晚常常出现霜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C.大气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的吸收作用强7.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8.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mm
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与方法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析图等学习方法和手段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对“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自主预习、重点突出、独立完成,通过填空巩固大气的消弱作用与填写下空)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环节:太阳辐射穿过____________到达地表,地面吸收____________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大气。
因此,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直接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由_______向_______递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 后增温。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也向外辐射能量,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
地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_____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其方向与____ _____正好相反,把以把这部分称作 。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意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 能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前准备】1.阅读教材P35~P37和《高中地理图册》P14~P15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写出来。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流程】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教学过程】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
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产生变化。
师大家看教材35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下图:a.图中左、中、右三个部分,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馈练习】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总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大气的受热过程(1)【学习目标】1、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现象。
【学习过程】一、自学教材,完成导读:(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三种形式。
读右图,回答:1、图中字母表示的削弱作用是:abc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吸收很小,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的反射作用最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也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81、写出右图中三种形式的辐射能:a ;b ;c ;2.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3.两个过程4.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5.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CH4、O3等)温室气体(CO2、→增多排放→辐射增多吸收地面→升高气温→变暖全球(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选择题、计算题和分析题,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使用地球仪和热辐射感应器等教具,模拟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案例,让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如记录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降低理解难度。
-设计动态模拟实验,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大气的吸、反、透作用。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对新奇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下图:a.图中左、中、右三个部分,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馈练习】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二课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大气热量的来源,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学习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课本29-30页,完成右框内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反之越长;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并且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
3.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放出,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4.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填空。
A:
B:
C:
D:
5.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选择性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收。
②反射:无选择性反射,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③散射:改变太阳辐射的的方向,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合作探究】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2.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三、巩固诊断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大气逆辐射作用
2.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经常有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伤,原因是( )
A 、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
B 、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伤
D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3.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时,因为( )
A 、晴天时水汽多
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 、晴天时尘埃多
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4.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图12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5.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A .a
B .b
C .e
D .d
6.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 .a
B .b
C .c
D .d
7.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 2排放可以使( )
A. a 增强
B. b 增强
C. c 减弱
D. d 增强
闯关题: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3.结合课本第30页“活动”,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总结
昼 夜 陆地 A 昼 夜 陆地 C
昼 夜 海洋 B 昼 夜 海洋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