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派(2)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第一篇: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
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
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
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
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
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
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
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
先锋文学及代表作品评述
第六章先锋文学及代表作品评述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或先锋派,是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一股西方文学思潮,尽管其流派众多,但也有其总体一致的美学原则:在艺术上长于运用象征、变形、痛感和自由联想等手法,在思想上强调反传统,着力于表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异化等等。
现代派笔下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是孤立的、与社会是敌对的,“无穷的苦闷焦虑,极度的悲观绝望”构成现代派文学的基调。
80年代中期,马原、残雪、莫言等人的崛起,可以说是先锋小说的开端,稍晚于他们的也被看作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
先锋小说疏离了对国家命运、民族生存等宏大主题,强调的是个人生存意义上的生存体验,表现生活世界中的荒诞与虚无,主人公往往以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生活,体现了某种“嬉皮士”风格。
一、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写作1.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1985 《人民文学》第5期写李鸣、森森、孟野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或曰“愤青”)不满以贾教授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话语,以激烈的姿态对音乐学院的生活秩序进行反抗,以乖张的心态行为,标志对个体生命“绝对自由”状态的追求,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激进姿态抨击现存的文化秩序。
以对传统的蔑视和反叛,表达着年轻人对丑恶、荒谬的现实的愤怒。
2. 徐星《无主题变奏》1985 《人民文学》第7期“我”——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倾向的个体展示一种中国式“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模式试图以对社会的反叛来肯定自身,结果在否定一切之后,陷入“要命”的孤独对学院和知识深怀敌意3. 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以怪诞手法展现人性之恶《山上的小屋》“我”父亲母亲妹妹现在我在我的家庭中,在我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近些年来我和我的母亲平均每天说不上二十句话,和我的父亲除了彼此寒暄几句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
对我已婚的妹妹和妹夫,除了对他们生气,压根就不说话。
理由很简短,我跟他们没有任何一丁点可以说。
——卡夫卡残雪小说里的人物往往是变态的,人与人的生存关系陷入了攻击与逃避、报复与压抑的敌对状态。
当代文学史第十二讲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汇总
1、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名出现在小 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打破传统小说 的“似真幻觉”、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呈现了暧昧不明、似真似幻的个体经验和 个人叙述。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有点 耸人听闻。”(《虚构》)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是 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冈》)
二、发现被遮蔽的“真实”
——混乱和暴力
“1986年以前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在 无数常识之间游荡”
寻找“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
“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 和逻辑”,“思考脱离了常识的围 困” ——发现世界的另一面
A、对性、暴力、逃亡、死亡等极端主题的 表现,对人类生存的本源性与终极性的质 疑。传统小说中带有 “铁的必然性”的历 史规律被历史宿命论和不可知论所消解。
“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剧故事之前, 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
“故事真的开始了。这样的开始犯了作 小说的大忌:没有悬念”、“这是洪峰的 想象”(洪峰《极地之侧》)
2、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把毫不相干的生 活碎片随意拼贴在一起,或人为地阻 断情节的发展,或故意破坏故事内部 的因果关系,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 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
先锋文学同时又是动态的、历史性的 存在。
先锋的转型:“永远的先锋”?“再 度先锋”?
二、先锋小说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 态
三、早期代表作家:马原、莫言、残 雪
“马原的叙事圈套”
《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西海的无帆船》—— “先锋小说”的起点 ,引发了八十年 代中后期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 。
存在中的故事和事物,并非总是有头有尾 的,并一定要在某个时刻得到解释——存 在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推翻历史的 确定性、记忆和存在的肯定性 ,拓展小说 的表现力,促使我们去探寻艺术把握世界 的道路 。
“先锋文学”_417104756
“先锋文学”先锋派(Avant-garde)是一个法语词,最早出现于1794年,最初指法国军队中的前卫部队。
1930年,演化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圈子里的一个流行的政治学概念。
1870年后逐步进入文学艺术界,专指当时新崛起的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
1它主要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
先锋文学(一):85新潮198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1985年是我国进行大改革的一年,社会生活中发生了急剧的巨大的变化。
陈辽在《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中曾这样描述:《奔流》1986年第4期):“1、现实主义潮流,2、现代主义潮流。
前几年就有同志提出过,国家要搞现代化创作要搞现代派,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3、寻根,4,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在1985年如此强大,更非偶然。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人们都很紧张,下班以后,不少人只想看些轻松的、能够消除疲劳、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2滕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中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述当时的文坛,他说:我确实看到了一派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春景。
“乱”有缤纷、繁多之义,1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第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陈辽《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奔流》1986年第4期。
有参差、芜杂之称;“迷”有迷醉之义,有迷惑之义。
85年,文学似乎没怎么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相当多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追求社会爆发力向追求文学穿透力转移。
作家的笔触,从着重描述变革的社会现实、变革的社会行为,转向着重描写变革年代的社会生态。
于是,有识之士概括为:文学在向内转。
我以为,这个“内”一指生活之内,即生活深层结构;二指人之内,即人本体,包括人性、人的文化意识、人的心理;三指文学之内,即文学内在规律。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零度感情叙述” 语言简略。
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 的观念上策略。 的观念上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求 的是真实, 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 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 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 家眼中的真实。 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 方式。 方式。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 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 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
颂莲 陈佐千
在先锋小说中,苏童也以死亡、 在先锋小说中,苏童也以死亡、 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 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 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 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 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 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 境,有时甚至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 致。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 说是“枫杨树系列” 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 列”。
三、先锋小说与寻根文学的异同
相同之处: ( 1 ) 相同之处 : 都受到了各种新的文化 与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启迪,都脱离了传统的 与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启迪, 旧式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限制和束缚。 旧式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限制和束缚。 (2)不同之处:寻根文学作家仍然坚持 不同之处: 启蒙主义理想,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与梳 启蒙主义理想, 理,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与重建;而 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与重建; 先锋小说作家们则放弃了启蒙的价值理想, 先锋小说作家们则放弃了启蒙的价值理想, 他们的创作目标是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探索 人性与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基本上已把 人性与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文学由文化文本引向了审美文本。 文学由文化文本引向了审美文本。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现代文学是在近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传统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基本形态——先锋与常态。
先锋文学具有冲击力强、创新性强、涉及边缘领域的特点,而常态文学则更加关注民众的记忆与情感,扎根于社会常态之中。
这两种形态的并存与交替,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先锋文学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它代表了文学与时代的前沿,敢于挑战传统写作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先锋文学中,新的表达形式大量涌现,例如意象派、象征派、自由诗、自由小说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
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波德莱尔、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批判。
先锋文学在艺术创作中探索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例如“流派”、“拟人化”等。
其中,流派在西方先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俄国的超现实主义、法国的达达派等。
流派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意义。
拟人化则是一种将非人物物质的特征赋予人物的手法,例如将自然界的景观、动物等拟人化,使其具备人性化的形象。
这些实验性的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先锋文学的同时,常态文学也逐渐崭露头角。
常态文学注重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描绘,强调对常人常事的真实反映,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回忆与传承。
常态文学的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人性、情感的深层思考与独立价值观的肯定。
常态文学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使文学不再只是社会小众的艺术形式,而成为了更广泛的文化形态。
常态文学的代表作家如茅盾、余秋雨、金庸等,他们的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读者能够找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符的情感共鸣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家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A. 徐志摩B. 郭沫若C. 胡适D. 郭小川答案:A2. 以下哪部作品是茅盾的长篇小说?A. 《子夜》B. 《围城》C. 《边城》D. 《家》答案:A3. 以下哪位作家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A. 孙犁B. 赵树理C. 巴金答案:A4. 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答案:A5. 以下哪位作家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A. 赵树理B. 孙犁C. 周立波D. 丁玲答案:A6. 以下哪部作品是巴金的“家”三部曲之一?A. 《家》B. 《春》C. 《秋》D. 《寒夜》7. 以下哪位作家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A. 北岛B. 艾青C. 舒婷D. 顾城答案:A8. 以下哪部作品是老舍的长篇小说?A. 《骆驼祥子》B. 《茶馆》C. 《四世同堂》D. 《离婚》答案:C9. 以下哪位作家是“九叶派”的代表人物?A. 袁可嘉B. 辛笛C. 郭小川D. 艾青答案:A10. 以下哪部作品是丁玲的长篇小说?A.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B. 《暴风骤雨》C. 《创业史》D. 《三家巷》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发表于______年。
答案:19232.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发表于______年。
答案:19323. 巴金的“家”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__。
答案:《秋》4.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创作于______年。
答案:19445.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______的长篇小说。
答案:丁玲6.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的代表作品有《回答》、《______》等。
答案:《生活》7. “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的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______》等。
答案:《李有才板话》8.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______》等。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作者:李文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锋文学出现,经过三十几年,先锋派文学发生了许多变革。
本文通过先锋派文学作品、先锋文学的发展,对先锋派文学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先锋派;作品;发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先锋派文学自初期发展以后,就受到我國物质文化全面冲击,由于其生命力不够,还处于探索阶段,故而逐渐走向边缘,从文坛主流没落。
从先锋派文学作品,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让一代人从小说当中思考现实,先锋派文学的没落,令人遗憾惋惜。
一、先锋派文学概述与传统的文学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先锋派文学是反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在实现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传统文化刻意违背。
先锋派文学更倾向于文学的艺术性,对于艺术性有一种狂热的追求,但在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先锋派文学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写作技巧上,先锋派文学普遍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先锋派文学是对人物内心更深层次挖掘,更注重以人为本。
先锋派文学是从“先锋”一词发展而来,真正的“先锋”是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是对文学形式敢于创新、反抗的表现。
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派文学,也包含了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二、先锋派文学的评析(一)评析先锋文学作品先锋派文学作家中,最代表性的作家是余华,余华创作许多作品都属于先锋派作品范畴。
余华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从余华创作作品的时间上说。
[1]首先,《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与余华早期的作品有所区别,余华早期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对文学艺术形式,对文学文本更加重视,即对文字的排列顺序更加倾向。
但《在细雨中呼喊》则是对古诗的剧情更加具有倾向性,这部作品的语言平实质朴,多了许多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其次,写实笔触下的《活着》,这部作品对现实情况展现得更加真实,他们反思生命,从生命落魄当中对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生命本身所包含着的,除了血腥和冷淡,还有温情与热度。
新时期小说(先锋)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 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 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 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 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 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 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 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 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 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 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现代文学辞典》如此定义先锋 派:
他们以突破一切传统,不断“创新” 为己任。他们认为,当一种艺术形式 被认识、被接受之时,就已经陈旧、 僵化,就应当反对并与之决裂,去创 造“一种前风格”,“一种变化的方 向”;又由于一般的读者与观众是愚 蠢的人,这种创新意识一时不会被接 受,对此,严肃的艺术家是不必考虑 的;终有一天,这种形式会被接受, 而一旦被接受了,先锋派的任务即告 诉终结。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种形式:
首先,借助开放的时间语式,改变 叙述时间的自然程序。
比如: 多年之后,面对着行刑队,奥雷连
诺上校将会想起那久远的一天下午, 他父亲带他去见识了冰块。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的第一句,在这句话里,叙述者站 在某一时间不明确的“现在”,讲 “多年之后”——“将来”的事情, 然后又从这个“将来”回顾“那久 远的一天下午”——“过去”,构 成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循环回返的 圆周轨迹。
凡是新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先锋 性。
先锋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归纳 为三点:反叛性、先导性、流 动性。
二、1980年代先锋小说产生的原因
经历了文革灾难的人们对沿袭多年的信仰、 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新的信仰又 尚未建立,许多人迷失了生存的方向。
此时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其中现代主 义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怀疑主义、 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哲学观念契合了一 些文化人的彷徨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效果之二:荒诞
碎片,不仅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伦理关系, 也撕碎了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秩序,使人物的精 神无法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每个个体的人,只能 不断地退回到自我内心的角落,退回到常理之外 的生存境域中。正是这种极度尊重个体、割裂群 体常规的碎片化叙事,使小说迸发出一个又一个 荒诞绝伦的生存景象。
文本案例的讨论:【思路参考】
格非的《褐色鸟群》: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文化身份,没有性格逻辑,也没
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作为一种符号的女人,棋仅仅是引导“我”穿梭于各 种不同时间场景中的一面镜子,整个叙事话语也正是在这个幽灵般的人物 碰撞中碎片般地打开。这里,一个个碎片式的场景既是“我”的某些隐秘 心迹的展示,又是“我”的各种幻觉的汇演,它们试图相互连贯,结果却 不断地自我否定,个人记忆的可靠性、历史自身的真实性由此而被彻底地 动摇。 余华的《世事如烟》:每一个人物也同样被抽掉了性格逻辑和文化身份, 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数码代号,叙事就是在一个个碎片中不断地进行着宿命 式的游离。每一个碎片都极为精细,生动,逼真,饱含着作者灵性翻飞的 艺术气质,但是整个叙事却沉醉在漫无头绪的幻觉状,神秘,玄奥,不可 理喻,隐喻着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 孙甘露《呼吸》:独白带着明显的呓语色彩,既不连贯,也不统一,但它 却使叙事话语在逃离叙事情节线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深入到人物的精神 内部。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作品,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心独白来进行碎片 式的叙事表达, 以瞬间的、漫游的、看似毫不经意的随想方式,凸现着 创作主体种种精妙的人生感悟和生存思索。
对于“真实”的怀疑
1、怀疑的意义 2、怀疑的致命之处 1、叙事成规的固定和瓦解是一个永恒的交 替。 2、终极意义的寻找
先锋的拷问:为什么活着?
《消失的人类》 《运动》 《施洗的河》
《伤逝》
《玛卓的爱情》 《孔成的生活》
《水土不服》
《最后的艺术家》 《强生的婚姻》 《消灭》
《孙权的命运》
信仰者眼里,怀疑主义如同一个冷漠的幽灵。但怀疑主义的气氛正在四处弥漫。 怀疑主义者时常表现出不信、疑心、理性、解构;怀疑主义者并不缺少机智和 智慧,他们缺的是奋不顾身的冲动。信仰者经常不解地抱怨怀疑主义者:他们为 什么还在犹豫不决?信仰者甚至觉得,怀疑主义者是为了逃避时代的责任而不肯 正面表态——他们因此对怀疑主义者的人格表示了怀疑。
80年代是一个天真的早晨,90年代才是一个成熟的正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先锋的探索
探索不仅仅是技术的追逐,语言作为精神的内在结构, 先锋作家抗议语言的暴政。落实在叙事中破坏、瓦解和 重建小说的表意系统。 从《陈守存冗长的一天》到《逃亡者说》、《归乡者 说》、《劫持者说》、《披甲者说》、《聒噪者说》, 北村叙事的三个特征: 第一,表象语言。 第二,隐约的寓意。 第三,镜像结构的复映。
叙事理想:放纵想象,沉醉内心,以 嘲讽的语调质疑现实的生存,以荒 谬的形式凸现存在的本质。在这种 无序的、碎石般的话语背后,体现 了刘震云对现实秩序的不信任,对 经验和常识的不信任。作者所强调 的,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 广裹性。
一种人性本原上的真实——将一个个卑微的、被彻底忽视了任何存在 意义的人群推向某种权力意志或神力意志的巅峰,让他们在类似于诡辩术 的过程斗智斗勇,最后失败得面目全非。
先锋文学传统的进化
一、碎片式的叙事法则 直接效果之一:细节的真实——超越 了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经验,使话语变得更 为鲜活,更为细腻,也更为富有形而下的 艺术质感。同时,消解了叙事在整体上形 而上的荒诞特征,使作品在现场性、现实 性的层面上成功地与存在本质的荒诞性形 成了同构。
刘震云:《一腔废话》
在五十街西里,并不存在着客观真实的疯和傻,人们的疯和傻,都是来 自于那些企图让人们变得疯和傻的人的自我认定。这里,当他们以智者的身 份出现时,他们的激情、理想和意图都会变得不留余地和不加掩饰。所以当 他们爬上历史的舞台,要让那些在他们眼里都是疯和傻的人们表演一场场人 生剧目时,他们自己无一例外的变成了疯子和傻瓜。
叙事革命的中止【新的实验】
语言本身的激烈骚动隐没 了,所有的语词开始遵奉常规 的语义诉说某种生存真谛。仿 佛听从了神的启迪,每个语词 都平静地返回自己的位置,在 一个权威声音的安抚之下安详 地履行职责。能指无心继续炫 人耳目地自我表演,因为终极 所指辉煌地出现了。这个终极 所指如此宏伟,以至于所有的 能指如同百鸟入林似地隐入它 的影子。在北村那里,这个终 极所指无疑是主的旨意。 北村说:
二、先锋文学与中国语境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实生活所孕育的 1、与西方先锋主义的区别:在中国,先锋文学的针对物是 “文革”,是社会主义过程中造成的灾难,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传 统小农/官僚社会里政治、法律、伦理的体制规范。更重要的 是,在这一个反叛的过程中,很多先锋对资产阶级倒是充满了向 往,所以与萨特、加缪、布莱希特这一类共产党员有很大的区 别。 2、到80年代后期,世俗化成了先锋文学的重要标志,知识界 主流用金钱的乌托邦反对革命的乌托邦。 3、9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廓清了“消费主义是消解极权专制 的有效力量”这样的观念,推向再启蒙的阶段。
我想,最好的语言 是为了与对象达成和 解(这与我数年前的观 点大相径庭),而不是造 成一种紧张关系。虽 然紧张的关系会使语 言有独特的力量,但我 现在觉得最朴素的语 言最好,能让读者最容 易穿透而直接感知对 象是最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