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_康有为_谭嗣同_严复_梁启超思想合论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教师不限男女只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皆可担康有为设计的这一套人人平等地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既是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理想化又是他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天才设想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历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历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历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共同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其代表作有《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严厉批判了君权论。

维新变法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十月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感谢您的阅读!。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戊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 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摘录,展示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精髓。其中, 我最喜欢的摘录是:“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康有为的思想 精髓,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思想对于 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感受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政治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具有 一定的前瞻性,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和推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 并不具备实现这些思想的条件。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需要经过实 践的检验和修正,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阅读感受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这本书让我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也让我对政治思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在研究戊戌时期的历史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改革者和启蒙者,其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通过分析《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更深 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活动。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 想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康有为
梁启超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

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2)外患:列强加紧侵略
2、含义:
(1)“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名教作为根本 (2)“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封 建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必修2 第9课第41页
讨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同意。 理由: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意。 理由: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1)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外国侵略加深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经济; 文化;
(4)评价: ①进步: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为
康、梁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从东西方角度思考) 模块链接:必修1第10课第50页
(1)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迅速崛起
(3)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 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 学技术,引进西方先 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 制。设立译馆,“所 得夷书,就地翻译”, 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二、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仁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 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谭嗣同:《仁学·界说》 “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 力。” 同上书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的性质的工 具,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仁之乱也,则于其名。” 要实现“仁”,就必须打破上下不通、中外不通、男 女不通和人我不通的局面,使天下能四通八达、平等 如一。 “上下通”,就是要打破上与下的界限,比如君民的 分别,贵贱的差别; “中外通”,就是要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同西方 通教、通学、通政、通商; “男女内外通”,就是打破男女、宗族的界限; 四是“人我通”,就是打破自己与别人界限,实现人 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夫物新则壮,旧必老;新则鲜,旧则腐;新 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康有为:《上皇清帝第六书》 “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易》云‘太极 生两仪’。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两,故以 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 康 有为:《春秋董氏学》卷六上
“理皆有阴阳,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拒吸, 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 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 物理焉。”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 不对为二,有对争而后能进。” 康有为: 《论语注》卷三
一、康有为的进化思想 1、进化与变革
盖变者,天道也 《易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 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 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 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 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进呈俄罗斯大 彼得变政记序》
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的哲学乃“进化派哲学也。 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 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先 生……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上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的思想潮流——“群学辨证”。

在清末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传统的封建制度与社会结构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其疲态。

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本土文化的反思,提出了“群学辨证”的理论框架,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指导。

“群学辨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既借鉴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又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群学辨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清末社会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群学辨证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他们思想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本文旨在揭示群学辨证在清末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

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康有为,清末民初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实践对清末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有为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的熏陶,他又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力图将中西学问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康有为强调“公羊三世说”,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他主张中国应当通过改革逐步进入太平世,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康有为积极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社会实践方面,康有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改革建议。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梳理,⼀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常帮助的。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整理⾼中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荀⼦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孔⼦与⽼⼦(⼀)孔⼦1、⽣平著述:春秋鲁国⼈,“三家⼀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 B、“礼”(“克⼰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神⽽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发扬光⼤,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整理孔⼦⾔⾏为《论语》,尊孔⼦为圣⼈,历世景仰。

(⼆)⽼⼦:1、⽣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盾对⽴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为⽽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产⼒发展和社会⼤变⾰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时代,造成思想和⾔论的空前⾃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批⼈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招揽⼈才(⼆)儒家:孟⼦和荀⼦1、孟⼦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先义后利、舍⽣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成为四书之⼀ B他被称为“亚圣”2、荀⼦①荀⼦的思想:A“天⾏有常”、“制天命⽽⽤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墨家学派的创始⼈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攻③尚贤、尚同尚⼒、节⽤、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业者的利益②战国⼀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与道家2、庄⼦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与《韩⾮⼦》2、韩⾮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中国哲学近代四君子的思想比较

中国哲学近代四君子的思想比较
异。
有一定 的差别和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综上所述 , 即是康有为 、 谭嗣同仁学思
蒙。 梁启超视 自由为道德 ,将 自由界定为精 神上 的自由,声称 自由与奴隶 ,主要是心奴
隶相对待 ,将 自山与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道 德 品格相联系 , 侧重思想启蒙 , 尤其是道德 启蒙 。 这 使他们对 自由的具体 操作 和改造 中 国的纲领上体 现为三 民和新 民的差别 ,自由 究竟是权利还是道德 ,严复 、 梁启超 以各 自 的方式彰显了对 自由的不 同理解和意蕴 。 为 人们理解 自由提供 了诸多启示。 首先 : 严 复、梁启超都对 自由予 以多重 界定 ,致使 自由 具有 多种维度和 内涵。 其次 :严复 、梁启超均承认既可 以从政 府相对 的角度对 自由作权利解 ,也 可以从与 自身心奴相对的角度对 自由作道德解 。 再 次,出于救亡 图存的理论初衷 , 二人 都强调 国群 自由的优先性 。 综上所述 ,即是对严复 、梁启超 自由思 想的比较分析 。
系起 来 。
1 . 价值 旨趣不 同,谭嗣同对君主专 制的 批判同绕着平等展 开,而严复则始终贯穿着 自由原则 ; 2 . 解 决 君主 专制 和拯救 巾国 的方 案 有 别 ,谭嗣同幻想超 出体 魄之 上的独任 灵魂 , 实现平等 的途径是消除国界 、世界大 同 ,严 复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开议院 、兴民权。 3 . 思想侧重迥异 ,谭嗣同始终侧重思想 启蒙 ,严复则关注制度启蒙 。 综上所述 ,由于谭 嗣同、严复对 自由、 平等的不 同侧重 ,而导致启蒙思想的分裂 ,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 、群体的关 系 ,无 论是谭嗣 同还是严复都没有将 自由、 平等坚 持到底 , 致使二人的启蒙思想大打折扣 , 谭 嗣同、严复的误 区是近代思想 的共 同特征 , 是 近代思想家对救亡与启 蒙的共 同困惑 , 以 上即是对谭嗣 同、 严复 民主启 蒙思想 的比较 分 析。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2、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 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1)欧洲借助传统文化(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宣传 资产阶级文化
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但封建教会势力强大,需要 借助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来宣传资 产阶级文化和反对封建神学。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是否废除皇帝制度,是否变革封建的土 的斗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5、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代表资产 阶级利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局限性: 具有不彻底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
3、学习的主题
抗拒外辱,救亡图存,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改造国民, 谋求思想解放,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等。
4、学习的特点
(1)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不断调整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 (3)从学习西方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4)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 撞和交融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激烈的论战
革命派借鉴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以三民主义为旗帜。
②从现(近)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向学习西方迈出 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 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 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
一、开眼看世界
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
一、开眼看世界
禽兽

中华 禽
兽戎

林则徐是开眼
林则—徐—、周英魏杰源:《开<近海国代图中志国>的由孤爱寂国与荣而光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因和内涵
(鸦片战争的)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 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 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 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
【历史现场】:假如你是魏源同时代的 读书人,你会精读这本著作吗?为什么?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 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 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 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 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 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 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 仅有千册左右。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
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
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
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
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
“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
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梳理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梳理

专题十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西学东渐(一)新思想萌发1、背景:(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2)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3)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成《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情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在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体用之争”——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思想内涵: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7.评价:(1)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3)局限性: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

(三)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1)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3)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1)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3)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生命理念的缺失_近代天赋人权说的两难困境_严复_梁启超_谭嗣同合论

生命理念的缺失_近代天赋人权说的两难困境_严复_梁启超_谭嗣同合论

2009年第3期N o.3,2009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 l of T ianjin N or mal U niv 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04期Sum No.204生命理念的缺失:近代天赋人权说的两难困境严复、梁启超、谭嗣同合论隋 淑 芬摘 要:天赋人权说在中国近代的两难困境,深层次的原因是新生命理念的缺失。

新生命理念以权利存在体界定人生命的独特性,构筑了自由平等的逻辑前提,而近代启蒙思想家以对生命存在的伦理关怀和存活优先意识遮蔽了权利意识;这一国民素质问题上的认知误区,导致对完整人权基础上生命同质性理念的背离,造成人权主体的失落、人与人权的分离;进化论、制度思维、实证思维三种思维范式使启蒙思想家思考天赋人权时陷入认知误区。

自由民主与天赋人权的割裂,造成了启蒙思想的弱化和转向。

关键词:生命理念;天赋人权;权力体;生命同质;思维误区天赋人权说是西方启蒙思想家对人存在合理状态的解释模式,既是架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基石,也是启蒙思想的核心理念。

但是,当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引入这一解释模式时,却陷入理解上的二难困境,出现了思想史上的奇特现象。

一方面,他们把天赋人权与自由、民主作为一个系列的理念加以接受,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吾又乌得而靳之!![1](P35)自由者,权利之表征也。

凡人所以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权利,二者缺一,实乃非人。

![2](P429)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质疑、否定天赋人权说,认为天然之自由平等,诚无此物![1](P337)。

这一矛盾现象的出现,不能仅仅用前后期思想的变化来解释。

以严复为例,在同一时期的∀法意#按语中,他既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又批评天赋人权说,可以说,这种对天赋人权的认知困惑,深层次的原因是近代生命理念的转型障碍和新生命理念的缺失。

生命理念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生命价值意义的认知,从这一视角来剖析天赋人权说的近代境遇,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近代启蒙思想的缺陷与困境。

戊戌变法(百日维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探究四:变法的内容与意义
• 1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且分类 • 2分别指出这些内容的积极意义 • 3总结概括 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意义?
二维新变法运动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 族危亡 3揭开序幕 :1895 公车上书 4理论武器 :严复《天演论》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思想基 础 5百日维新时间:1898.6. 11至9.21 6开始标志: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略) 8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9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0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六君子 被杀) 11历史地位: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6.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启性事件是( )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岳麓版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岳麓版

专题十八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思想萌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

2.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依据是指他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

3.中国人由学器物向学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4.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5.康梁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6.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7.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

8.史学界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是因为它们都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9.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

1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答案1.√ 2.√ 3.√4.×正确答案: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5.√6.×正确答案: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8.√9.√10.√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一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什么?答案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答案军事科技。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什么?答案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4.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材料分别是什么?答案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5.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答案向西方学习。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通史知识串联 专题8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通史知识串联 专题8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 渐壮大。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④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 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 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 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 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 根据材料“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知其想仿照 欧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民为贵,君 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可知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 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对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肯定的,认为其就 是民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只谈到了民权的问题,没有涉及对君 主专制制度的论述,故D项错误。
指( C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 始制度被撼动”,可知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改变 了东亚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甲午 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故C项正 确。
-5-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义和团运动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等地阻击侵略者,被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 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戊戌变法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1898年,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 始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207205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2),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康有为、谭嗣同、严 复、梁启超思想合论宋志明,许 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2)摘 要: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重新发现人,揭开中国哲学史新的一页。

康有为批判旧的人学观,打开缺口,为新人学开辟了道路;谭嗣同身体力行,向封建制度公开挑战;严复不懈地寻求西学,对思想变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梁启超疾呼呐喊,倡导启蒙教育,呼唤新民早日问世。

他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为开拓近代中国新人学思想发展之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 键 词:博爱哲学;冲决网罗说;进化人学观;新民说中图分类号:B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013(2000)0320001205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状况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中国该向何处去?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为了拯救国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他们为了给变法维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重铸与改造,另一方面第一次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思想。

在与守旧派的斗争中,维新派的启蒙思想家们认识到对社会的改造首先是对人的改造,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了解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变法维新,推动中国的进步。

因而,此时的思想焦点就集中在批判旧的人学观、对人的重新发现上面,于是建立新的人学观成为哲学变革的主调。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把握住时代的脉博,对人学观念的变革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前后相继,构成近代新人学观发展的基本线索。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家人学向来偏重于人伦而忽视个人,尤其是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那里,随着三纲五常的确立,君权、父权、夫权的无上权力被合法化,人也被异化成纲常伦理之网上的纽结。

中国传统人学注重群体,忽视个人;注重义务,忽视权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弱者对强者的依附,强者对弱者的支配;在封建伦理的大网上,人实际上变成了种种社会关系的附属品。

然而,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之后,国门大开,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这种旧的人学观显然已经过时。

此时维新派思想家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旧的人学观发起了理论上的挑战,开始思索时代所需要的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近代哲学革新意义的所在。

正是由于重新发现了人,意识到人应有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哲学史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康有为的博爱哲学康有为是19世纪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

他学贯古今,揉合中西,率先开启建构新人学的风气。

他提出的博爱哲学就是一种新的人生哲学。

康有为的哲学是从传统元气说开始的。

他提出:“天地之始,易所谓乾元统天者也。

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皆元之分转变化,万物资始也。

”(康有为:《礼运注》)“孔子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故谓为万物本。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接着,他将“元为本”归为“仁为本”,以“不忍人之心”——“仁”作为宇宙之本,从而建立起他的“重仁而爱人”的博爱哲学。

正如他的学生梁启超所说:“先生之哲学,博爱派哲学也,先生之伦理的‘仁’字为唯一宗有,以为世界之所以立,众生之所以出,家园之所以存,礼义之所以起,无一不本于仁,苟无爱力,则乾坤应时而灭矣。

……故先生之论政论学,皆发于不忍人之心。

人人有不忍人第1卷第3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1N o.32000年9月Journal of H unan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0之心,则其救国救天下也,故已不能自已。

……其哲学之大本,盖在于是。

”(《康南海传》,转引自《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康有为的博爱哲学对于人的观念的更新,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突破旧的人学观念,找到了人本学的新视角。

他不再将人视为封建伦理大网上的纽结,而是视为有个性的具体存在。

他突破了传统儒家的人伦观念,对“爱有差等”的思想做了改造,这是他的博爱哲学的亮点。

他说:“仁者,博爱。

”(康有为:《孟子微》)并说:“仁,从二人,人道相偶,有吸引之意,即爱力也。

而道本于身,施由亲始,故爱亲最大焉。

……盖仁者无所不爱,而行之不能无断限”(康有为:《中庸注》)他承认爱有差等,但是他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发展,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爱有差等”会为“爱无差等”所代替。

他强调,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之世、升平之世、太平之世的级次发展进化的。

“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世,大同之世,远近大小若一,文教全备也。

”(《春秋董氏学》)“据乱世”是“亲亲”的时代,人们之间不平等;到了“升平世”,进入“仁民”的时代,人们之间逐渐平等;到了“太平世”,一切平等,贬及天子,无王可言。

”也就真正实现了爱无差等,实现了仁的目标。

“至太平则人人平等,人人自立,远近大小若一,仁之至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卷一)康有为的“爱无差等”说其实就是近代的平等、博爱思想。

由此可见,他的三世说是针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观念而发的。

其次,康有为摒弃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靠拢。

他提出:“圣人不以天为主,而以人为主”(《康先生口说》)因为“人为万物之先”,“超然贵于万物”,“可以参赞天地”(康有为:《礼运注》)“人禀阴阳之气而生也。

能食味、别声、被色,质为之也。

”(《内外篇・爱恶篇》,转引自《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他直接了当地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向存理禁欲的理欲观提出了挑战。

他说:“夫天生人必有情欲,今人只有顺之而不绝之。

”人欲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口之欲美饮食也,居之欲美宫室也,身之欲美衣服也,……用之欲美机器也,知识之欲美学问图书也,……情义妙道之欲入干心耳也……”[1]等等。

总之,这种种欲望正如康有为所说:“普天之下,有生这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

……”[1]正是由于人生而有欲,要不断地“求乐免苦”,不断地为满足欲望而努力奋斗,社会历史才得以前进,“不得则忧,得之则乐”,所以人类“日益思为求乐免苦之计,是为进化”。

[1]同时,他提出,礼乐伦理等正是“圣人因人情之所欲悉代宣达之”“其术不过为人增益其乐而已”。

这样,伦理道德就不应是压制人们个性天性的工具,而是“为人谋免苦求乐之具”。

不仅仅伦理道德是这样,“一切政教,无非力求乐利生人之事。

”[1]可见,他将人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倡导具有现实色彩的新人格,而不再推崇传统儒学中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君子”。

再次,康有为立足于人类学的新高度,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企慕理想的大同之世。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尤其是他所处的黑暗时代,充满了种种痛苦。

那么,人间苦难的根源何在?“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

”[1]所谓九界,是指国界、级界、种界、形界等等。

“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

”[1]只有破除九界,才能建立起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大同世界。

通过对这个理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他构想出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私人财产,只有平等和富裕的乌托邦。

这个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对立的大同社会,其实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虽然这只是康有为的空想,但是它体现了康有为一贯提倡的仁爱、平等的新观念,反映出他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由此看来,康有为的大同学也是对传统人学观的猛烈冲击,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开新人学之先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谭嗣同的冲决网罗说谭嗣同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中著名的激进派。

他寻求新学,试图把西学同中国的传统思想加以融合。

他的代表作《仁学》,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发出了“冲决网罗”的时代最强音。

谭嗣同的《仁学》以仁为核心,以“仁—通—平等”为基本框架。

他吸收西方最新科学知识,提出“以太”这一哲学范畴。

他说:“遍流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

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

”[2]可见他力求从哲学的高度寻找世界2湖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00年9月 的物质统一性。

他训“仁”为“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这就不同于“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家思想,而是将着重点置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凸显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往关系。

其实,他所讲的“仁”(有时亦称“以太”),只是近代博爱、平等、自由精神的变相,故称“天地间亦仁而已矣”,“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2]义、礼、智、信等种种品格皆从属于仁,有了仁就能成人成物。

所以,不仅性善,而且情亦善;不仅天理为善,而且人欲亦善。

“言性善,斯情亦善”;“天理,善也;人欲,亦善也。

”[2]谭嗣同的这种看法与道学家的“存理灭欲”说是针锋相对的。

谭嗣同指出:“仁的通为第一义”,即“仁”的根本属性是通,而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自由交往,平等相待,互相沟通。

他进一步提出了“四通说”:“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2]他主张取消封建纲常、中外关系甚至自然界的一切等级、差别对立,要求达到完全的平等,故称“通之象为平等”。

在他眼里,“仁-通-平等”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则,就是社会的终极标准。

基于“以太—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谭嗣同喊出了“冲决名教之网罗”的口号。

他认为三纲五常阻塞了“四通”渠道,造成“君以名桎臣,官以名扼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的不人道局面。

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冲决网罗:“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2]谭嗣同把批判的锋芒首先直指封建君主,他说:“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方愈剧矣。

”[2]他否定“君权神授”说,以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解释国家君主起源从及君、臣、民的关系,提出“君末民本”、“君者,公位也”的进步思想。

在父子关系上、夫妇关系上,他认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存在着“强遏自然之天乐,尽失自主之权利”的缺欠。

照他看来,五伦之中只有朋友一伦有益,因为它体现了“仁-通-平等”的自由平等原则;应以其“为四伦圭臬”,其余四伦“咸从朋友之道贯之”,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