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哪些
孔子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
![孔子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e0d89b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e.png)
孔子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贡献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贯穿于《论语》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
一、仁与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仁爱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之一,他主张所有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关怀,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唯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超越私利,实现社会和谐。
二、礼与道德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透过恰当的礼仪可以实现个人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孔子强调所有人应该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
他相信通过正确的仪式和礼节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忠诚与公平孔子强调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家庭。
他认为,人们应该忠诚执行自己的义务,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出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社会。
孔子还提倡公平,认为人人平等,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
四、学问与修身孔子崇尚学问,并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能够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庸与和谐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强调事物的适度、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坚持中庸的原则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重要价值观。
总结: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通过他的思想与教育理念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仁爱、礼仪、忠诚、公平、学问和中庸等价值观为社会建设与个人品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学习、理解和传承孔子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和启示,使其继续指引社会发展的航向。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a266c210661ed9ac51f384.png)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
其实,这是误解。
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是最有理想的老人。
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
一、敏而好学,乐观进取孔子一生积极求学,乐此不疲。
他自己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忠信上说可能有人赶上孔子,而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就不多了。
他讲到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乐观而忘我地求学进取,甚至连衰老的到来都不知道。
孔子认为,学习是做人的基础,所以他一贯倡导“博学于文”,“敏而好学”,对刻苦求学的精神品质大加赞赏。
二、安贫乐道,追求真理孔子的一生是在贫困和磨难中度过的,无论怎样艰难曲折,甚至断粮七日,都不能改变他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教育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用仁道去匡救当时的乱离之世。
为追求这样的政治理想,他“饭疏食,饮水,曲舷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就是孔子的日常生活,并且乐在其中。
用他自己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只要早晨得到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真理而献身,这就是孔子最重要的品格。
三、和蔼温驯,诲人不倦孔子对人和蔼可亲,谦卑自处。
《论语・学而》篇中,子贡说到孔子对人的态度,用了“温、良、恭、俭、让”五字,很是贴切。
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可谓至善之美德。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村子里的居民因不老实而遭人讨厌,而该村的几个年轻人想见孔子,孔子居然也接见了他们,几位弟子对此颇为不理解。
孔子说:“干什么对他们那么凶?我认为,重要的是他们肯来向我请教,而不是他们走后的行为如何。
人家既然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就要重视人家那份诚意。
要赞成别人进步,而不要老抓住别人以往的错误不放。
”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4d8160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9.png)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
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
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特别令人喜悦的事情。
《论语》编者把这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可见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也同样显示了孔子躬行实践的精神。
孔子认为,实践本身就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历代文献知识,“行”指社会生活实践,“忠”指与人交往的忠心,“信”指言而有信。
孔子以“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为了解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孔子治学的方法,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为了“笃行”。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却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那是死读书、读死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具体事务,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纵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施教,在于成人之德。
孔子的成德之教就是为了造就为政治国的人才。
例如,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仲由、子贡、冉求三位得意门生。
孔子认为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可以为官。
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在孔子那里,读书当然不是为了成为徒有知识的“两脚书橱”,而是要应用到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教弟子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7138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0.png)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政治观点、人生观等方面。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价值。
他认为仁者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以仁德之心来行善,以仁爱之行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而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失,以实际行动来表现仁德。
二、注重教育和修身: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终身。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传统和孝道:孔子崇尚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核心。
他强调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履行人的基本义务。
孔子提倡家族道德,认为家庭和睦、守规矩以及传承先祖的精神是家族兴旺的基础。
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克制的、不极端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和谐平衡,避免过分的偏见和极端观点。
他主张在各种情况下,找到一种中庸之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安宁。
五、强调礼仪和修养:孔子认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礼仪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其作为塑造人的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手段。
他认为逐渐培养恰当的礼仪习惯,可以使人变得有修养有品位,并且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仁爱、教育、传统、中庸、礼仪等方面的关注和强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6e8c1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7.png)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方面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有所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仁爱思想“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解读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2476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d.png)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解读孔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所记录下来的语录,对于了解和解读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出发,对他的思想、教育理念和品德特点进行解读。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的核心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人的德行与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践仁德的基础。
他强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表明孔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彼此尊重、关爱和帮助。
他还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关键。
他强调“教无类”,即教育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充分发展。
他还提出了“不急不躁”、“温故而知新”等教育原则,强调教育应该注重节奏和方法,并且要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学习。
三、孔子的品德特点孔子以其卓越的品德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诚信”、“谦虚”、“廉洁”等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说到做到。
他还强调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自满、不傲慢,时刻保持对知识的虚心学习。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廉洁自律,追求道德的高尚标准,摒弃贪婪和私心杂念,以身作则,带动他人向善。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教育理念和品德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强调仁德、孝悌、诚信等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平等、个性发展和历史传承,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63e2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9.png)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也就是高尚人情德行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者、关心他人,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修身篇1. 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修身首先要求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努力成为一个君子。
2. 儒家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重中之重,指的是以爱人为本的伦理道德。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追求仁识,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
3.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追求道德的完善。
四、齐家篇1. 家庭伦理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通过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
2. 家庭教育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认为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完善的子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治国篇1. 君子的素质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之上,而不是权力和暴力之上。
2. 君子的职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宽容、谦恭、正直,并且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
君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谋福祉。
六、平天下篇1. 国际关系孔子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他认为各国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https://img.taocdn.com/s3/m/c25bc81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1.png)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e129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f.png)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也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
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416ff05bceb19e8b9f6ba41.png)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https://img.taocdn.com/s3/m/8a912d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7d.png)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孔子一生只追求三件事:做人、做学问和做官。
他对弟子的教诲也只聚焦在这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做人孔子做人的核心是“仁”。
所谓“仁”,一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二是“爱”,“仁者爱人”。
首先是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礼的核心是“和”与“中庸”。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次是爱人。
主要是“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所谓“亲亲之爱”,即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这两条加起来就是亲亲。
所谓“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爱的具体方法。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合起来叫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地进行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地进行仁爱。
在“礼”与“爱”之外,还有“恻隐”之心。
孔子似乎主张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其实,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平等还是不平等的,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孟子提出来另外一个内容:“恻隐之心”,为孔子的“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提供了补充。
所谓“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之心,不忍心别人无端地、无辜地受到痛苦,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动物”,对动物的虐待虐杀也怀不忍之心。
第二件事:做学问孔子对做学问的建议,隐含在《论语》的开篇之中。
《论语》的开篇只有看似结构松散的三句话,却比较完整地提示了教师成长以及教师幸福的关键要素:一是学习并不失时机地反思和实践;二是以培养“英才”的心态对待学生并与之保持对话关系;三是保持乐观心态,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也依然保持君子之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具体而言,孔子的做学问之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好学,二是博学,三是活学。
《论语》叙述了孔子“好学”的语录,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具有的五种美德
![孔子具有的五种美德](https://img.taocdn.com/s3/m/a58dcdb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b.png)
孔子具有的五种美德1.孔子的名言具有哪些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概括起来包括:一、如何做人: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中国历史名人传:他们的智慧与品格
![中国历史名人传:他们的智慧与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51788b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7.png)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或以其卓越的智慧,或以其高尚的品格,成为后世传颂的楷模。
这些历史名人,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以其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谈及智慧,我们不能不提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仁爱”、“礼制”等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孔子不仅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思想。
他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虽然屡遭挫折,但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定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也启迪了无数后人。
再来说说品格,我们不能忘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他忠诚于国家,致力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
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写照。
在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治理国家上,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
他的忠诚与智慧,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戴,更成为后世忠诚与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忠诚于国的精神风貌。
除了孔子和诸葛亮,中国历史名人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人物。
如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忍辱负重,写出了不朽的巨著《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又如明朝的郑和,他七下西洋,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强盛与文明,更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这些历史名人,他们的智慧和品格,不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熠熠生辉,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些历史名人的智慧和品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砺和完善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不仅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这些品质,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当下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借鉴历史名人的智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思考,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2672c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9.png)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主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敬、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2. 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中庸”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权力、财富或享乐,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生的和谐。
3. 人本主义:孔子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成长,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讲究个人修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个性化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优秀品质。
5. 礼仪观念: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体现,他认为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遵循道德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安宁。
6. 责任伦理:孔子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他认为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他主张每个人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孔子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好学精神
![孔子的好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cbca49331b765ce04081492.png)
孔子的好学精神林桂榛孔子向以博学著称,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孟子评价其为“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然孔子认为自己被誉为“圣人”那是万万不敢当的,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诲人不倦”自属无疑且有案可稽;然诲人不倦自当以博学多才为前提,而博学多才又当以好学善学为前提,否则焉能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朝闻其道,夕死可矣《论语》开篇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说“欲知则问,欲能则学”(《尸子·处道》),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大戴礼·劝学》)。
尽管孔子平生言行皆谦虚谨慎而对自己评价向为低调,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把思辨的快乐视作是神才配享有的幸福,而学习于孔子而言(古代的学、习所指有别),也是作为人生“不亦悦乎”的一种快事来对待的:“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韩诗外传》卷六);“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孔子甚至比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谓“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早上闻其道,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其好学热道竟至如此!孔子博学多才并非真的“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或他是“生而知之者”(《季氏》),而是刻苦加颖慧以学习所得,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孔子的精神品质
![孔子的精神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05ee6e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c.png)
孔子的精神品质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孔子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仁爱、诚实正直、谦逊和宽容等。
首先,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关心社会的福祉,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个人超越自我,积极投入到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中去。
其次,孔子注重诚实正直。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诚实和真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孔子强调,只有通过诚实和正直,人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他自己身体力行,始终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
孔子还以其谦逊的姿态著称。
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他从不自诩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相反,他总是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谦逊的态度使他能够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最后,孔子的宽容也是他精神品质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积极寻求共识和和谐的解决方法。
孔子
的宽容思想带给人们一种开放的心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信仰和观念。
总的来说,孔子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和道德价值的关注。
他的仁爱、诚实正直、谦逊和宽容等品质,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践行孔子的精神品质,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5630d6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4.png)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孔子,又称孔夫子,在中国古代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智慧之道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导,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主要思想,并剖析他的智慧之道。
一、仁者爱人孔子的智慧思想主要体现在“仁”这一概念中。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慈爱、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孔子强调,一个善良的人应该以仁心看待他人,对人持有宽容包容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品质,并将这种修养延伸到家庭中。
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员才能成为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政治治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主张仁爱和智慧的统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认为,只有具备道德和才能的人才能胜任治国理政的重任。
三、克己奉公在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奉公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戒除私欲和私心,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下,为社会作出奉献。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道义,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中。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
四、协和万邦孔子鼓励不同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取得共赢的局面。
他主张各个国家通过和平相处和相互学习,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协商、互助和共同理想的追求,社会才能取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五、教育为本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理论。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意见的表达。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公民,在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他倡导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放在国家治理和家庭培养的核心位置。
总结起来,孔子的智慧之道体现了他对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他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科学精神简论
![孔子科学精神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f701f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9.png)
第34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7月 V o l .34 N o .4 JOURNAL OF ZHENGZHOU UN IVERSIT Y Ju ly 2001 收稿日期:2001-04-13作者简介:刘太恒(1950-),男,河南沈丘人,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
孔子科学精神简论刘太恒(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注重社会、人伦关系问题的研究,而疏于自然问题的探索。
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有科学精神。
具体说来,孔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反对迷信;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下学上达”,“天命”可知;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开办私学,勇于创新。
关键词:孔子;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B 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204(2001)0420031204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有无科学精神,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而且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因而,具有科学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注重社会、人伦关系问题的研究,而疏于自然问题的探索。
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有科学精神,更不能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对现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启迪意义。
具体来说,孔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反对迷信。
《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
孔子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在他看来,与“神”、“马”等相比,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应当“爱人”,而不是爱“神”、“马”等。
《先进》篇载,季路问事鬼神,他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这就是说,考虑问题,应当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鬼神”。
《雍也》篇载,樊迟问知,他的回答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些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些](https://img.taocdn.com/s3/m/b1a4617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69.png)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些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那么你想了解这位圣人的精神品格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着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那么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阔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锋利,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那么。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849f1e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4.png)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展开全文林语堂孔子的哲学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
设非如此,则整个儿一套儒家的伦理学说就完全破产,亦毫无实行的价值了。
儒家整套的礼乐哲学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国度正是在人心之中。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中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
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
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
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
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
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
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
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纪元后第3至第6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
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
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
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
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
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未免失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哪些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那么你想了解这位圣人的精神品格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
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
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故事精选
1、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
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
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
我听孔子说:‘说别
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
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
”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
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3、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
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
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4、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
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经典名言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