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论语中仁的具体含义及其当代价值
《论语》中“仁”的具体含义及其当代价值。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
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 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为本, 为仁由己, 构成“仁”的四重内涵其一,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也说:“仁者爱人。
”朱熹训仁为“心之德,爱之理”。
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首先就需要“泛爱众而亲仁”具体地说,此种爱的情感主要变现在“忠”与“恕”两个方面。
按照朱子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也就是说,“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
仁是忠与恕的合体,也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一个真正的人,其人道之爱首先表现在对他人要尽心竭力地履行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这就叫“主忠信”。
故其又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近取譬”,就是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
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做到了忠与恕,那便实现了“仁爱”的基本义务与责任其二,克己复礼为仁。
这里涉及到个体要求与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亦即群己之辨的问题。
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己)服从社会整体原则(礼)。
所以,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里“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
孔子认为,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就会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德性仁“并不是个体意志的直接体现,而是普遍社会伦理原则在个体意识中的积淀。
在这里,仁是礼的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所以,个体从仁心出发的行为,表面上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而其实质则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制约。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方面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有所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仁爱思想“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
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的核心观念为基础,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孔子的仁义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探索其内涵和意义。
二、仁:核心概念1. 仁的定义和内涵孔子将“仁”作为他的核心思想和行为准则,他常常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应该成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具有高度道德情操的价值观,它要求个人以爱心、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态度对待他人。
2. 仁与道德行为仁义与道德行为也密切相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仁慈、宽容、贞实和忍让的准则来判断和行事,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和道德行为,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仁义思想的实践1. 仁在家庭中的应用孔子主张家庭是一个人培养品德和学习道德的最重要的场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父母、照顾兄弟姐妹和孝敬长辈。
在家庭中实践仁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 仁在社会中的应用孔子强调仁义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他主张君主应以仁义治国,士人应以仁义服务社会,商人应以诚实和道德原则从事商业活动。
四、仁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1. 价值导向孔子的仁义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个伦理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培养优秀的公民和建立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和谐孔子的仁义思想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仁是构建社会伦理的基石,只有通过仁善的行为,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3. 教育意义孔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品质,提倡“以德育人”,通过教育来塑造人们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
五、总结在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中,我们深入分析了仁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仁义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应用,阐述了仁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二年级学号:姓名:刘军晓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 :二年级学号 :姓名 :刘军晓纲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
孔子把“仁”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论述,才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系统。
孔子以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 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说: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 “克己复礼为仁”;5." “若有王者,必世尔后仁”;6."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 “仁者先难尔后获,堪称仁矣”;8." “坚毅、木讷近仁”;9."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宽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必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密切联系在一同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 " 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期间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认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敬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敬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此后儒家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深沉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义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宽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 ) “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说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令人。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传承》2008年第11期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
”(《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
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
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
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
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善事兄长为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的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的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这种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仁者爱人”、“忠恕”等儒家仁学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对于加强良好的道德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仁”;仁爱精神;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和谐社会一、“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仁”的本质“仁”的思想是主张“仁者爱人”,这也就是它的内在本质。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内心善良的人;爱人,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也就是关爱他人,这种关爱不单单指血缘关系上亲人之间的范畴,也包括其他任何人。
仁爱的实行也意味着人人皆是平等的,在所有仁爱者的眼中,没有富贵贫穷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亲爱,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的这种仁爱精神。
(二)、“仁”的表现“爱人”是“仁”的思想本质,从而在进一步展开“仁”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注重约束人行为的“礼”,另一方面是作为人格操守和精神追求的“忠恕之道”,这些表现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完善了孔子“仁”的思想体系。
纵观《论语》一书,孔子的“仁爱”精神无处不在。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孔子的意思是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仁德,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这句话很明显的回答了要注重自身道德自觉和规范的彰显和外化,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规矩和尺度,而这个规则和尺度就是“礼”,将它发展为个人行为(修身)的基本准则,也就能够实现内在的仁德,同时明确了当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时,要学会克制约束自己,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论述孔子仁的特点
论述孔子仁的特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
其中,他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的特点,包括其内涵、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仁的内涵1.仁的直观表现:孔子认为仁是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共同具备的品质。
仁包括爱心、关怀、宽容、礼貌等,并体现在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
2.仁的修养过程:孔子指出,仁的培养需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来实现。
只有先修养自己,陶冶自己的品德,才能正确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3.仁的实践方式:孔子主张实践仁道,通过言传身教来对待他人。
他提倡以仁为中心的关系,即推己及人、敦厚和睦,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仁的价值和意义1.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性尊严。
并且他认为,通过仁德的实践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幸福。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仁可以带来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和法制。
他主张以仁为基础的治理方式,通过推崇仁德的领导者和官吏来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仁可以在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和谐与稳定。
孔子提倡以仁为中心的关系,使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维持良好的交往方式和道德观念。
4.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仁的培养过程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形成积极向上、宽容和谦虚等健康的人格基础。
这种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三、孔子仁思想对社会的影响1.道德教育与社会和谐:孔子提出的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使个体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人伦关系的规范与和睦相处:孔子重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的价值与规范。
他提倡以仁为中心的关系,倡导家庭和社会的和睦相处,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
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
孔子的“仁”思想形成于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之中。
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目睹着社会动荡、战争和人性的堕落,深感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亲爱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基础,实行和谐、公正、稳定的社会。
“仁”的内涵包括:
1. 爱人:仁爱他人,关心、尊重和体谅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2. 忠恕:忠诚、恪守道义,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怀着恕心,宽容和原谅他人的过失。
3. 孝顺:尊敬和孝敬长辈,培养家庭和睦的关系。
4. 亲和: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合作:通过合作与协调来解决问题,追求共同利益。
孔子的“仁”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原则。
其次,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它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孔子的“仁”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今天的中
国社会和国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梁圣思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产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它以“仁”为核心,包括做人的准则和内在道德品格、处理人际关系的外行道德准则、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德治的大“道”。
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
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伦理价值:为个人提出了“仁”这一个体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要求;为执政者及其执政提出了以仁德、仁政的政治伦理要求。
关键词:仁学;内涵;历史;价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仁学不仅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仁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中的人性发展、社会秩序以及政治统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价值。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古今中外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非常多,而且后世的一些思想家还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离不开对其社会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质的阐述。
(一)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战乱不断、思想激荡的时代。
政治上,各诸侯国自恃国力强盛,更加肆无忌惮、骄横跋扈,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地位、地盘利益等,征伐不断,战乱弥生。
周王室权势江河日下,统治岌岌可危。
就连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权也被三家大夫所实际控制,鲁国公室被架空。
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各行其道,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乱象横生。
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方面上,随着铁器工具的普及使用,农业迅速兴起,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社会出现了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等多个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阶层之间利益争夺更加复杂。
文化上,区域、阶层的分化,使得人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出现了多样化和困惑感。
同时,各诸侯国的条块分割,自谋发展,使得各种政治思想主张纷纷产生。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仁学的提出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仁学不但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从孔子到孟子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且在整个儒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于给传统的民族思想打上了它的鲜明烙印。
一、仁学的基本内涵孔子以前仁的观念虽然有所发展,但内容上仍表现为零碎的思想碎片,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门之学。
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仁做了阐释,初步建立了一门颇具特色的仁学,奠定了整个儒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既对以前的思想有所吸收利用,又有新的创造。
大致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血缘关系范围内的“爱亲”“爱亲”是仁的最基本的规定,指在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们的相亲相爱。
《国语·晋语》:“为忍者,爱亲之谓仁。
”《孟子·告子下》:“亲亲,仁也。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说文》则直接把仁定义为“亲也”。
血缘亲情一方面为人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另一方面也赋予仁爱以某种等级性和狭隘性。
孔子提倡的孝悌,孝只发生在父子之间,以直接的纵向血缘关系为基础;悌只发生在兄弟之间,以直接的横向血缘关系为基础。
虽然孝悌的重心都在父兄方面,要求子弟的付出远远大于父兄的付出,呈现事实上的不平等性,但是这凭借纯粹的血缘理由发生的,因而能够大体上为人们接受,是孔子顺应时代的一个表现。
然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把纯粹的血缘理由置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予以过分强调。
《论语·子路》有一则关于“直”的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明在孔子的心中,血缘领域是道德的“特区”,社会公共道德只适用于地域领域,不适用于血缘领域。
(二)“四海之美皆兄弟”的“爱人”仁并不仅仅局限于血缘领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从“爱亲”向“爱人”发展的倾向。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与价值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
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涵;比较法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
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
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
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
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
[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
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
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
”[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
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之教义。
”[4]61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
”[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
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
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一、释仁晚近学者曾对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过见仁见智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人则倾向于“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一、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仁”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孔子的仁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仁的概念及其内涵1. 仁的定义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关怀和尊重的表现。
2. 仁的内涵(1)爱人: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2)恕己: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容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3)修身:通过修炼自身,发扬道德美德;(4)治国:通过实践仁政,维护社会秩序。
三、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1. 社会道德建设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平逐渐下降。
孔子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孔子的仁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是一个组织体系,需要良好的内部关系和合作精神才能够顺利运转。
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
3. 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孔子的仁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2. 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培养良好公民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培养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培养良好公民,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五、结论孔子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这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规定,实际上决定了人们的伦理规范。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考虑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社会正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用这两个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二年级学号:05 姓名: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恭则不
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之仁并不局限于亲人之爱,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应该指爱所有的人,即所谓“泛爱众”。
爱亲人、众人,这是孔子仁之主旨。
仁是理性的爱。
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其“仁”的理性内涵。
孔于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要求人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将心比心,把人最天然本质的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
这是仁爱精神的理性推演。
孔子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这话正反映了孔子主张爱人以德,反对爱人以姑息的思想。
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二、孔子仁的思想价值
第一、仁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
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
孔子曾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行恕道,就是仁者行道的方法之一。
他曾对仁者这样描述:“仁者静……仁者寿”,“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者,无恶也”。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必须做到“心中无恺,兼爱无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且不能“巧言令色”。
当然,“仁”也并非高不可攀。
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就是说,为仁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他提出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信条。
并且明确地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样,他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和应付环境的选择性。
在他看来,做一个正直的人应时刻牢记以“仁”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考察他的学生“仁”的修养时,他曾指出,由于他们各自主观努力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他告诫学生要发挥向内自省的功夫,并明确指出,求仁而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去求呢他对学生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从纵和横两个方面来维系家庭或家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把孝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在这里,仁的境界与“仁者爱人”是一致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奴隶主贵族想要站住脚,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住脚;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
同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也一样。
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第二、孔子仁的教育思想价值。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
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信,敏,惠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如他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 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
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谓“克己复礼”,我们认为,就是克服一己私利,恢复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
由此发展成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的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
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一理想道德,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
同时,“仁”之思想亦为历史上一些进步思想家合理地吸收,成为批评、揭露和谴责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
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
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刘少奇同志曾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
的事情”。
因此,像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等无数光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了人类最伟大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
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
孔子仁的哲学为世界人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