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学思想

人学是把人的整体作为对象,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而具有的那些最一般的性质和特点的专门学问。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学已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点之一。我国古代尚无人学概念,但人学思想可上朔久远。《论语》就全书内容来说,主要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教给有关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今天仍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关于人的学说可以称之为中国人学思想之源。
关于人性的讨论始于孔子。《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即指人的本质而言,人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也就是本来的性质。孔子用“相近”二字讲性是十分精准的,相近既与相同有别,又与相异有别,相近可以理解为大同小异。孔子明确指出相远的原因是“习”,依人的后天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差别了。人的性情由家庭的影响,社会的薰染,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的,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孔子认为人后天的知识和道德都是靠学习培养起来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对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认为都是可以教育的。孔子这一主张是基于人是可教、可塑的,体现了孔子从人本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不仅是“有教无类”的倡导者,又是践行这一主张的实践者,孔子不仅是中国私人办学的第一人,又培养各类弟子三千,就是很好的证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关于人的价值和精神境界。孔子关于人的论述是丰富多样的。一是善人。孔子不讲“人性本善”,但主张人性向善。《论语·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是一贯行善的人,重操守,“上善若水”,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专门利人,而不谋求个人利益。他主张“择善从之”、“善人为邦百年”,以善修身治国。二是成人。孔子讲成人,就是造就完备的人格。《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先以古人为例,说明成人要有智慧、寡欲、勇敢、多才、多艺,有文采。后又说今成人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忘平生诺言。孔子的成人之学,其目的是让人进行精神修养,“修己”以成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三是仁人。孔子把崇高的人格称为仁人,是仁爱有德之士。仁人需要具备恭、宽、信、惠、智、勇、忠恕、孝和悌等多种道德品质,孔子尚且不敢以“仁人”自居。孔子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直教育和鼓舞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华魂。四是圣人。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论语·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称赞为政以德,恩德功绩广大的人。在他看来,在“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是看不到一个圣人,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与“小人”相对,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但不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子不以圣人自居,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说圣与仁我不敢当,在生活实践中做一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语·述而》中孔子有两处自述自己的人格:“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前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精神生活,自得其乐,后一句讲的是在简约的物质生活中,精神上自得其乐。孔子以苦为乐,以道义为价值标准的人生箴言告诉我们,高尚的人格必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主张文与质的统一,在人格修养上追求“文质彬彬”求真求实;在成人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追求“尽善尽美”,做善人做仁人;在人的境界上主张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主张“仁者爱人”,人生需要充实的美,充实的境界。求真、求善、求美不仅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又是孔子哲学的思想基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称之为“天人之际”。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关于天命的信仰,他继承了周公的天命思想,既信仰天又强调德。《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天命”是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是指广大的自然界。孔子讲的“天”是从“意志之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孔子的天命观具有矛盾性和多样性,重视人与自然关系是积极的一面。孔子以“天道”、“地道”、“人道”来积极探求自然生命意义及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天人

学说的核心所在。孔子告诉人们天不言说,四季有序运行,百物照样生,这里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人类只有认识天体运行的“行”,了解万物生长的“生”,正确认识“行”与“生”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生物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也影响着环境。人类的智慧在于正确认识、合理利用、适度改造、有效保护自然。《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弟子学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是一般认识自然,而是运用“诗”的移情作用,全面了解自然界动植物,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感悟自然界的生命,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增强生命关怀之心。《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不用带纲的网断水取鱼,不射归巢的鸟,保护小鱼、小鸟的生命。孔子称千里马叫骥,不仅赞扬马日行千里之才,而且赞扬马拼搏奋进与人为友之德。人的德性、灵性不在于凌驾于其它生命之上,而在于关爱一切生命。《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环境相关联,并具有某种类似的特征。山为仁者所乐,乃是他静养万物的博大雄怀,仁者正是培养“厚德载物”的品格。水为智者所乐,乃是其迂回漫转滋润万物生长,智者力求养成“上善若水”的精神。这是孔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体验,最深刻感悟,志在人与自然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象形是二人,首先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仁,有广泛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爱人,待人友善。“仁”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志,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重要道德原则。《论语·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立人”是帮助他人自立于世,不仅是生活上的,而且要帮助他树立正确人生观,如果想自己立于世,也应推己及人,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人自立,这是安身立命之要。“达人”是帮助别人显达,如果一个人想显达,也要帮助他人显达。孔子倡导举贤才,既是为国,也是帮助别人显达。怎样达人,孔子主张从眼下实际的事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的结构是“如”、“心”,意在人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感情相通,理义相通,平等待人,真诚面对。一个人有了真诚,才能与人平等互动,才能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点是遇事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强加于人,这一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这一原则被现代人称为伦理金律。人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个人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否则损人不利己,后患无穷。《论语》作为孔子与弟子对话、应答的语录文体,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好教材。《论语·微子》中孔子面对当时隐者的讥讽,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是社会人,只能和人同群共处。孔子重视个人与社会关系,强调人应有社会责任心,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孔子五十五岁带领十余名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信念,坚忍不拔,正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一是学会中庸;二是促进和谐。《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者,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之理,这是至德,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标准。《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关系恰到好处,而不盲从附合。孔子“中庸思想”与“和谐思想”是内在相联的,都是以“仁者爱人”为核心观念。一个人善于关心他人心境,关心他人处境,关心他人生存和发展;善于关心社会时政,关心社会进步和发展,关心人民生活,就掌握了中庸,也为和谐作出了贡献。“和为贵”,乃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以人为本,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都提出了主张,并结合办学实践作了深刻的阐释,开启了人学思想的大门,对后世影响较深。学习孔子人学思想,对我国人学学科建设,对提高国人素质都有深刻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