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碾子禁忌

蒙古族碾子禁忌
蒙古族碾子禁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9365824.html,

蒙古族碾子禁忌

作者:阿拉坦宝鲁尔萨其日拉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7期

摘要:碾子是蒙古族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蒙古族使用碾子的历史悠久,因此蒙古人珍视碾子,碾子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蒙古族碾子禁忌是重要一环。本文对蒙古族制作、迎请、摆放、挪动,以及有关碾子的禁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蒙古族、碾子、禁忌

蒙古族从很早以前便使用了石头碾子。人类社会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出现米面加工机器的时候,石头碾子成了蒙古族人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使用碾子与蒙古族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有关。蒙古族生活方式从游牧生活转变定居生活后,开始慢慢使用石头碾子。“早前,蒙古地区不以农耕为生,从清朝开始从事农耕” [1]。蒙古族从事农业后因为加工米面的需求大量使用碾子,碾子禁忌也在慢慢形成。“禁忌是生产力低下和人们对大自然未能形成科学认知时产生的”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便成了禁忌” [3]。有关碾子的禁忌从蒙古

族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和人们珍视碾子的价值观而来。这种禁忌不仅口口相传,更被记录了下来。

一、碾子的迎请(制作)

蒙古族把碾子的制作叫做“迎请碾子”。蒙古人迎请碾子时,从大山上采取石材或者从邻村,或从更远的地方请来碾子。迎请碾子时十分注意日期。“迎请碾子需在阴历冬月十一至来年二月间,选择没有雷电的时节” [4]。“天干必须选择甲或乙,地支选择午、酉、戌、亥” [5]。“午、酉、戌、亥经常在碾子旁活动,被称为碾子四仆” [6]。碾子是石头材质的,因此被认为是“大地之子”、“天之外甥”[7]收到格外的尊敬。蒙古族避开打雷期迎请碾子是出于“打雷时迎请碾子会让上天发怒,碾盘会爆裂” [8]。因此蒙古族迎请碾子时,选择打雷期来临之前。选择甲乙日是因为蒙古族崇尚蓝色有关。选择午、酉、戌、亥日用奶食品祭奠山神、碾神。

(一)从山上迎请

从山上迎请碾子前,祭奠山神。选择质地好的石头,由石匠制作后迎往家乡。迎请时,盘子里盛满奶食、果品类,放之碾盘前,点香跪拜。祝赞人给碾子献红布并颂唱祝词“源自此山地,用在他乡土。请登迎请车,平安行一路!” [9]。翁牛特人迎请碾子“我们迎请时,用奶食、白米献祭后从山上迎请。” [10]这与蒙古族信仰有关。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的主神是天、太阳、月亮、山水,人们认为这些都有自己的神灵。因此,蒙古人不会轻易破坏山上的石头。翁牛特迎请碾子时祷告“给您吃白米饭,给您看新媳妇” [11]。迎请到家门口或者村外时,由“骑马的妇女”[12]迎接碾子。

蒙古族婚礼主持词

蒙古族婚礼主持词 蒙古族婚礼主持词各位xx,女士们,先生们: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到了秋天,大地因此而变得丰厚、凝重起来,果农在谈论今年的价钱有多么好,菜畦里是麦苗儿青来草花儿黄,而庄稼人看着满田金黄色的稻穗穗穗饱满,笑得那么舒心,就连空气都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啊!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参加他们的结婚庆典。请鸣炮,奏乐,掌声欢迎新郎新娘入常 喜鹊闹喳喳,迎来礼炮声。 新郎新娘从礼炮声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今天的婚礼盛典歌唱,新郎新娘从金光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 看新郎挺胸抬头,雄赳赳气昂昂多气派:两道刘德华的眉毛挺可爱,郭富城的眼睛也不赖,成龙的鼻子安排在重要地带,赵忠祥的嘴那是说好不说赖啊!身体棒,长得帅,面带笑容多豪迈,成熟稳重还挺有派!嗬嗬,两条腿加上两条腿等于四条腿,外加一条麻花辫,合起来力大如牛,牛气冲天,齐心协力,天天奔小康! 结婚了,垒窝了,吃喝玩乐撤拉事儿全来了,当家方知柴米贵,一寸光阴一寸金,扬鞭催马运粮忙,不用扬鞭自奋蹄。 伴你们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喜洋洋见证您俩的甜蜜爱情。 今天,在xx宾馆xx大厅啊,可以说是喜歌高奏,喜炮响亮,亲朋好友欢喜一堂,前来贺喜,恭喜吉祥,真是喜笑颜开,喜气大方

在座的各位xx,各位朋友,现场主持人xx代表新郎新娘,送三色酒过喜,祝愿大家,抬头见喜,低头见喜,喜上加喜,最后,把你们心中的这份祝愿,现在送给这两位新人,新郎新娘,恭喜恭喜。 〔主婚词证婚词答谢词〕 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直到不能醒来的;人,要深爱的,要下辈子继续爱的;爱人,要像新郎新娘这样的。有请主婚人致词。 古人说,人生有三大喜事,一是金榜题名,二是洞房花烛,三是喜得贵子,他们到今天已经完成了两件任务,前边的路正长,事正多,让我们一起祝福,祝他们一生幸福,两情相悦,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地久天长,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年等一回,万事都有如意。同时,谨借此幸福时刻、难逢机会,送在座的尊贵的先生们、高贵的少爷们、贤慧的女士们、漂亮的小姐们:100公斤的平安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金秋拾掇,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心灵涤荡的季节。室外桂花树一如往年,花朵缀满枝头,摇曳着美丽,展露着容颜。桂花甜香浓烈,芬芳四溢,那么,醉人的酒呢?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不会醉,一杯一杯再一杯,你没喝好我来陪。请大家开怀畅饮。 典礼结束,请xx两张肩膀抬个口——开吃! 一张玉桌四四方,金杯牙筷放毫光; 手拿牙筷似金龙,盘盘好菜请客尝。

宗教禁忌的共性

浅谈广府与西方迷信禁忌的异同 AP0801422 吕彩婷 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之一。在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禁忌问题,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选取广府和西方国家迷信禁忌的视角,探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异同,以便顺利进行两者间行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误会。 关键词:广府西方禁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禁忌现象,通过对文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心理。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非常大,它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顺利进行交际。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广府人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品意识强烈,这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因此广府人有着浓厚的忌讳文化。而英语国家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有人触犯当地的禁忌,轻者会表示不快,重者可能翻脸不认人,甚至被该社会排斥。因此,了解广府与西方国家禁忌有助于国际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广府及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因此迷信禁忌差别较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性。了解两者间的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异,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对神灵圣人禁忌。 中国人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怠慢和不敬。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为了保佑一家老小生活平安,特别信仰家庭保护神,且信奉的家庭保护神不止一个。如祖先神、门神、财神、灶神、水井神、守墓神等。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广府地区则更是如此。强烈的商品意识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过年时都要贴神像,进行祭拜。虽然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而要说“请”,否则就是犯忌,视为亵渎神灵。在古代,帝王、圣人的名字更是不能提及,如果有同姓或者同名也必须更名避讳。在现代,这种对名字的忌讳演变成了晚辈不能与长辈同名,负责就是对长辈的不敬。 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得说、用上帝的名字。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规定了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其中,第三戒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其名著《语言》一书中谈到禁忌语时说: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合时宜。违犯这条规定的人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和回避。英语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情绪,请求帮助或厌恶某事。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使用这一短语,而用for g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的面上)来替代。 2、日常生活细节的禁忌。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蒙古族婚礼主持词

蒙古族婚礼主持词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到了秋天,大地因此而变得丰厚、凝重起来,果农在谈论今年的价钱有多么好,菜畦里是麦苗儿青来草花儿黄,而庄稼人看着满田金黄色的稻穗穗穗饱满,笑得那么舒心,就连空气都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啊!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参加他们的结婚庆典。请鸣炮,奏乐,掌声欢迎新郎新娘入常 喜鹊闹喳喳,迎来礼炮声。 新郎新娘从礼炮声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今天的婚礼盛典歌唱,新郎新娘从金光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看新郎挺胸抬头,雄赳赳气昂昂多气派:两道刘德华的眉毛挺可爱,郭富城的眼睛也不赖,成龙的鼻子安排在重要地带,赵忠祥的嘴那是说好不说赖啊!身体棒,长得帅,面带笑容多豪迈,成熟稳重还挺有派!嗬嗬,两条腿加上两条腿等于四条腿,外加一条麻花辫,合起来力大如牛,牛气冲天,齐心协力,天天奔小康! 结婚了,垒窝了,吃喝玩乐撤拉事儿全来了,当家方知柴米贵,一寸光阴一寸金,扬鞭催马运粮忙,不用扬鞭自奋蹄。 伴你们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喜洋洋见证您俩的甜蜜爱

情。 今天,在xx宾馆xx大厅啊,可以说是喜歌高奏,喜炮响亮,亲朋好友欢喜一堂,前来贺喜,恭喜吉祥,真是喜笑颜开,喜气大方 在座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现场主持人xxx代表新郎新娘,送三色酒过喜,祝愿大家,抬头见喜,低头见喜,喜上加喜,最后,把你们心中的这份祝愿,现在送给这两位新人,新郎新娘,恭喜恭喜。 〔主婚词证婚词答谢词〕 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直到不能醒来的;人,要深爱的,要下辈子继续爱的;爱人,要像新郎新娘这样的。有请主婚人致词。 古人说,人生有三大喜事,一是金榜题名,二是洞房花烛,三是喜得贵子,他们到今天已经完成了两件任务,前边的路正长,事正多,让我们一起祝福,祝他们一生幸福,两情相悦,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地久天长,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年等一回,万事都有如意。同时,谨借此幸福时刻、难逢机会,送在座的尊贵的先生们、高贵的少爷们、贤慧的女士们、漂亮的小姐们:100公斤的平安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金秋拾掇,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心灵涤荡的季节。室外桂花树一如往年,花朵缀满枝头,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蒙古族碾子禁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9365824.html, 蒙古族碾子禁忌 作者:阿拉坦宝鲁尔萨其日拉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7期 摘要:碾子是蒙古族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蒙古族使用碾子的历史悠久,因此蒙古人珍视碾子,碾子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蒙古族碾子禁忌是重要一环。本文对蒙古族制作、迎请、摆放、挪动,以及有关碾子的禁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蒙古族、碾子、禁忌 蒙古族从很早以前便使用了石头碾子。人类社会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出现米面加工机器的时候,石头碾子成了蒙古族人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使用碾子与蒙古族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有关。蒙古族生活方式从游牧生活转变定居生活后,开始慢慢使用石头碾子。“早前,蒙古地区不以农耕为生,从清朝开始从事农耕” [1]。蒙古族从事农业后因为加工米面的需求大量使用碾子,碾子禁忌也在慢慢形成。“禁忌是生产力低下和人们对大自然未能形成科学认知时产生的”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便成了禁忌” [3]。有关碾子的禁忌从蒙古 族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和人们珍视碾子的价值观而来。这种禁忌不仅口口相传,更被记录了下来。 一、碾子的迎请(制作) 蒙古族把碾子的制作叫做“迎请碾子”。蒙古人迎请碾子时,从大山上采取石材或者从邻村,或从更远的地方请来碾子。迎请碾子时十分注意日期。“迎请碾子需在阴历冬月十一至来年二月间,选择没有雷电的时节” [4]。“天干必须选择甲或乙,地支选择午、酉、戌、亥” [5]。“午、酉、戌、亥经常在碾子旁活动,被称为碾子四仆” [6]。碾子是石头材质的,因此被认为是“大地之子”、“天之外甥”[7]收到格外的尊敬。蒙古族避开打雷期迎请碾子是出于“打雷时迎请碾子会让上天发怒,碾盘会爆裂” [8]。因此蒙古族迎请碾子时,选择打雷期来临之前。选择甲乙日是因为蒙古族崇尚蓝色有关。选择午、酉、戌、亥日用奶食品祭奠山神、碾神。 (一)从山上迎请 从山上迎请碾子前,祭奠山神。选择质地好的石头,由石匠制作后迎往家乡。迎请时,盘子里盛满奶食、果品类,放之碾盘前,点香跪拜。祝赞人给碾子献红布并颂唱祝词“源自此山地,用在他乡土。请登迎请车,平安行一路!” [9]。翁牛特人迎请碾子“我们迎请时,用奶食、白米献祭后从山上迎请。” [10]这与蒙古族信仰有关。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的主神是天、太阳、月亮、山水,人们认为这些都有自己的神灵。因此,蒙古人不会轻易破坏山上的石头。翁牛特迎请碾子时祷告“给您吃白米饭,给您看新媳妇” [11]。迎请到家门口或者村外时,由“骑马的妇女”[12]迎接碾子。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习俗;多样性;青海蒙古族;新时期 The Research of Faith and Culture and Consuetude of Hehuang,Moggol Nationality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ustom, language and life ofMongolian inQinghai, the result is that because of absorbing the Tibetan religion spirit, it becoms different from the grassland culture—Tibet Ha2teau. Key words: Mongolian; faith; costom and culture; multiplicity; peculiarityy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

中国各民族禁忌

中国各民族禁忌 蒙古族 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 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 藏族 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一般还不吃海味。他们不吃鸡、鸭、鹅等家禽。因为按藏族传统,食用的是偶蹄动物,视其它动物为恶物,而鸡鸭鹅是五爪,是奇数,因而不食用。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寺庙中的经书、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他们还忌讳在寺庙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家门口生火、帖红布条、插树枝获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苗族 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黔东南等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响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 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黎族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禁忌。例如初春季接羊羔、春夏之际的剪羊毛和打马鬃、做耳记,以及制毡和割势等重要生产环节都有规模不一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和一套严格的礼仪禁忌。 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水产生了崇敬之心,忌讳在河水里洗澡,不能在河水里洗脏东西、倒垃圾等,保护水资源成了蒙古族人的共识。 蒙古族人具有很深的自然崇拜观念,在狩猎前,人们聚集在一起,怀着敬畏的心举行着火净仪式和工具涂抹仪式。熊熊燃烧的两堆篝火旁各矗立一支3米长的苏鲁锭(长矛),由长绳连结,绳端的哈达随风起舞,像是传达着神的旨意。人们一一从篝火中间穿过,意味着得到了净化,得到了神的认可与祝福。人们手握着弓箭、猎枪、布鲁、猎夹、套索,用鲜血或动物油脂涂抹,祈祷打猎成功,祝愿能满载而归。这些工具一经涂抹仪式后,特别禁忌别人使用和触摸。 举行完仪式,人们开始出发狩猎,狗儿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马儿也呼呼得吹气催促着主人。人们按照分工将整个山谷围住,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惊得野兽四处逃窜。老猎人骑着马飞奔在山谷中,狗儿东奔西突地智斗着野猪,既挡住野猪的去路,又与它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这时老猎人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跨在野猪背上,抽出尖刀扑哧一声插入野猪脖颈。野猪被制服了,人们欢呼庆祝英雄的收获。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但人们始终恪守着传承了多年的规矩,那就是不能猎取有孕动物和哺乳中的动物,不能猎杀正在交精的野兽,不能猎杀候鸟,不能猎杀天鹅,不能猎杀成对飞翔的禽鸟,不能破坏鸟巢。这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根植于蒙古族人的脑海中,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同样也爱护着大自然的一切。 解放后,狩猎这种生产方式基本消失,更多的蒙古族人仍在农村牧区从事着农 牧业生产。畜牧业是古代蒙古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它高度仰赖自然。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县实验小学六(一)班王艺天 迎宾: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待客: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底,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 神奇的蒙古包: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华丽的民族服装: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

而定。 查干萨日的祝福: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1、祭火: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2、祝寿: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 3、除夕: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 4、草原宗教:内蒙古是一个多种宗教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 2015年3月19日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

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自己的烟回敬。 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 ¨德吉"有 "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 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 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 假如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 "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 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受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 "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 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 "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献哈达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 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 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 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 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 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 民族习惯。 :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 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 不再进入产房。 :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2017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2017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XX,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内蒙古特色服饰我是汉族女孩可我热爱我的家乡,我热爱这里的文化,热爱这里的历史。在美丽的内蒙古,蒙古族是这里最具有特色的民族,具有特色的房子,具有特色的习俗,具有特色的食品……可是最具有特色的还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的讲究。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虫叮咬。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天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想一想在夏天蒙古女子穿上美丽的蒙古袍站在草原上,那是一条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呀!蒙古袍发挥了

自身宽大的优点,不但可供白天穿着用,夜间还可以当被子盖。蒙古袍是每位蒙古人最重要的服饰,它显示出蒙古人民的聪明智慧,让美观,实用合二为一铸造成蒙古最具有特色的服饰。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二) 嗨,大家好,在我家乡阿右旗里有一些蒙古人。今天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介绍。 蒙古是一种有特色的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骨鸟字母创造出来的,十四世纪初,经蒙古学着却吉·翰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而成的规范化的拼音文字——蒙古文蒙古族善于歌舞,民国分长短调两种。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为其服饰4个主要的部分,妇女们头上的装饰大多是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蒙古过去是狩猎与游牧民族,直到十三世纪,仍然有“围猎”的习俗。现在的蒙古族仍长期骑射。放牧的习惯已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定居放牧。有冬营地和夏营地,按季节移场放牧。 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最大的特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指的是蒙古族历史上传承下来并对古今蒙古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伦理道德观点、理论和学说的总称。蒙古族是以“蒙古”为族名,9世纪前后走上了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13世纪初期开始崛起,建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创制了通用文字,继承并发扬了蒙古高原连续几千年的游牧文明的主要成果,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人的历史活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与祖国内地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蒙古族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达千年之久。虽然说蒙古族及其《圣主成吉思汗》(蒙古民间有《圣主成吉思汗》歌曲,元代有《圣武亲征录》一书。一般说,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几百年间,通过历代蒙古统治者的有意识的宣扬以及蒙古民间的神化促成,成吉思汗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民族英雄和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符号,逐渐被神化,被捧为圣人)主要以他们的领土扩张及征服战争而闻名于世,但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调节和规范族群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临近族群(包括临近各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灿烂而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文化。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整个蒙古族精神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部分,它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受到了中国境内其他各民族及其他国家和民族伦理道德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相互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伦理道德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根据蒙古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以往蒙古族历史、文学史以及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成功经验,同时参照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研究以及其他民族思想史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远古时期伦理道德意识(?——1205年);第二、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上](1206 -1368年);第三、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中](1369-1636年);第四、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下](1637-1839年);第五、近代伦理思想(1840-1918年)等五个历史发展时期。下面就简要阐明上述分期的理由和各阶段的主要文献材料及其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 第一阶段,本阶段之所以称之为“远古时期”,是因为它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确切年代的史前时期。以“1205年”来分界远古和中古时期,是因为以蒙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周边民族接触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发生着变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传统宗教,它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十分敬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月、星辰、风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凶禽猛兽都曾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在这一点上,蒙古族早期萨满教与其他地区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无根本差异。 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逐渐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现状,例如神祗系统中出现了分工,如猎神、财神、战神、火神等等。宗教的人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与人间的贫富、等级制度相对应,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异,天神腾格里神逐渐上升为主神,最后成为至上神。人们认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都是由腾格里神缔造的,他还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们是“天子”。在有文献可考的时代,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已进入了人为宗教时期,社会上有职业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孛额(男性)、依都干(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节日和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萨满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在13世纪初期,萨满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斗争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一前,由于各部族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发展较为进步的部族,较早地放弃了萨满教信仰,选择了其他宗教。如克烈部在11世纪初期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异端教派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到了13世纪初,我们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蛮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该教。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关系,在蒙元时期曾对蒙古族统治集团产生过影响。一直到20世纪,聂斯托利教的一些礼仪仍然积淀在鄂尔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众的文化或习俗中。 在蒙元时期,随着蒙古族对外交往的广泛,各种宗教开始向蒙古社会渗透,像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蒙古族民众产生过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 根据史书的记载,蒙元时期最早和藏传佛教发生联系的是窝阔台汗的第三子阔端。1247年,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和两位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在凉州与阔端会晤,揭开了蒙藏关系乃至中国历史的新的一页。此后,由于忽必烈汗的政治需求,藏传佛教在元朝成为国教。元代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主要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而民众仍然信奉萨满教;而在中亚、西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族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吸引,绝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穆斯林教徒。今天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仍有少量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 对后世蒙古族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16世纪后期。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高僧索南加措在青海会晤,确定了双方的供施关系,并决定以法律的形式将佛教确立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时将萨满教确定为非法宗教。在蒙古各部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格鲁派在半个世纪的短暂时间里,迅速传遍了蒙古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全民族的信仰。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摘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现代饮食习俗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差不多"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等。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以白酒为主,至于啤酒,则多是"牛饮"了,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尤其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