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的发展历程
SiC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历程、优势和发展前景
SiC肖特基二极管同Si超快恢复二极管的比较
二极管
高阻断电压 高开关速度
高温时稳定性好
3) 单极场效应晶体管
这里指的是MESFET(金属 半导体接触场效应晶体管) 及JFET(结型效应晶体管),它 们的结构见右图。 采用SIC特别适合制作这二 种高压大电流器件。同样, 飘移区在决定它们的优良 特性方面起决定作用。不 过这二种器件通常是常导 通型,不适合直接用于开关。 但是它们可以同低压功率 MOSFET结合构成一种常截 止型器件,因而发展这二种 高压大电流器件有重要的 意义。
右图示出4H-SIC及SI的平 面功率同 MOSFET的比导通 电阻的比较。可以看出,对 容易实现的电子迁移率 µINV=10CM2/V.S, 在1000V击 穿电压时,4H-SIC器件的比 导通电阻为SI器件的几十分 之一。而当µINV=100CM2/V.S 时,4H-SIC器件的比导通电 阻比SI器件的小100倍以上。
单相HERIC-Inverter效率
当MOSFET高温时,采 用MOSFET和JFETs 的 效率相等 测量结果包括辅助 源的损耗
效率与温度的关系(HERIC®-逆变器)
最高效率和温度无关 更小的散热装置 损耗减半 散热装置温度可以更高
效率与电压关系(HERIC®-逆变器)
SiC晶体管最高效 率与直流电压关系 不大
采用槽深1µM栅条0.6µM的4H- SIC 3KV MESFET ,其比导通电阻为 1.83MΩ-CM2,在栅压为-4V时电流为1.7X104A/CM2,截止偏压为-24V.
采用结深1µM栅条0.6µM的4H- SIC 3KV JFET,其比导通电阻为 3.93MΩ-CM2。 这些特性大大优于同类SI器件的特性。
示例1
功率器件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技术分类:电源技术模拟设计 | 2005-02-16EDN China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电力电子世界上最早的半导体器件是整流器和晶体管,当时并没有功率半导体或微电子半导体之分。
1958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晶闸管研究课题(当初称为PNPN器件)。
在大致相似的时间里,集成电路的研究也逐步开始。
从此半导体器件向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成为电力电子学的基础,后者则发展并促成了微电子及信息电子学。
按照我国当时的体制,功率器件被归入机械系统,集成电路则列入电子系统。
由于半导体的龙头在电子系统,再加上集成电路又是半导体的主体,因而经过长期的演变,在一些场合集成电路几乎成为半导体器件的唯一代名词。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全国曾掀起过一个"可控硅"热。
这个热潮持续甚久,影响很大,因而国内至今仍有人认为功率半导体的主体就是可控硅。
七十年代末,可控硅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并被冠以一个标准化的名称"晶闸管"。
由于以开关技术来调节功率,所以在器件上的损耗很小,因此被誉为节能的王牌。
其应用领域更是遍及到各个领域。
我国在1979年开始酝酿成立电力电子学会,略早于美国IEEE成立电力电子学会(Power Electronics Society)。
中国的电力电子学会成立后,由于专业的重要性,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当时也因为归口关系,它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会,而隶属于其后成立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把Power Electronics翻译和定义为电力电子(当初也有人主张称为功率电子),对电力电子的普及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机械,电力,电子等部门都很关心它的发展。
相关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也因此被称为电力电子器件。
但这个名称在国外却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
"电力"电子的提法在取得普及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使人们误认为只有大功率方向才是"电力"电子器件的主体,而难以将迅速发展的MOSFET视为"电力电子"的另一个主体。
功率元件封装的演化进程
功率元件封装的演化进程【让我们一起探索功率元件封装的演化进程】- 第一部分:引言与背景知识 (字数约500字)功率元件封装是电子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它涉及到将功率电子元件如晶体管、二极管以及MOSFET等封装在一个外壳中,以便于安装、使用和维护。
功率元件封装的演化进程始于电子行业的起步阶段,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逐渐演进成为如今的多样化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功率元件封装的演化进程。
- 第二部分:功率元件封装的初始形态与发展 (字数约800字)最早期的功率元件封装形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功率元件封装以金属外壳为主,如金属封装晶体管。
这种封装形式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但由于尺寸较大,制造过程繁琐,导致功率元件的体积较大且散热能力有限。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功率元件封装开始采用塑料封装形式,如TO-220、TO-247等引入市场。
塑料封装的优点在于尺寸小巧、制造成本低廉,且散热性能也有所提升。
这种封装形式成为功率元件的主流封装方式,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然而,随着功率元件工作频率的提高和功率密度的增大,塑料封装在散热能力上逐渐显现出局限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功率元件封装进一步演化,引入了新的材料和设计,如铜基板封装、散热塔封装等。
这种封装形式以其优异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成为高功率、高频率电子设备的首选。
- 第三部分:功率元件封装的最新进展 (字数约800字)随着电子设备的进一步迭代和技术的革新,功率元件封装不断向更复杂的形式发展。
多芯片模块封装(MCM)技术的应用,允许将多个功率元件集成在一个封装中,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种封装形式在一些需要高功率密度和紧凑设计的应用中广泛使用,如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另外,随着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引入,功率元件封装形式进一步更新。
基于压电材料的微封装技术,可以实现功率元件的更小化和更高的工作频率。
这种封装形式在智能手机、无线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从起步阶段到逐步成熟,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在技术、市场和产业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介绍我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起步阶段。
当时,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也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2. 在起步阶段,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主要以模仿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尚未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优势。
产业链条也不够完善,市场需求也相对较小,发展态势并不明朗。
二、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1.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逐渐突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部分技术的自主化。
2. 在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方面,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在器件工艺、材料研发、封装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拓展和产品应用1.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开始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寻找更多的产品应用领域。
不仅在电力电子领域,MOSFET功率器件在新能源、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拓展和应用。
2. 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认可和好评,市场需求也逐步增加。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开始与我国的MOSFET功率器件企业展开合作,技术和市场前景相对较好。
四、国际竞争和合作1. 随着我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的发展,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在我国市场深耕,并与我国企业展开竞争。
一些国际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产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我国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功率半导体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主要是采用二极管和晶闸管进行功率控制和转换。
然而,二极管具有导通和关断功能,但不能实现可控的电流和电压,而晶闸管虽然可以实现电流和电压的控制,但是其调节精度和速度都较低。
因此,为了满足工业和民用电器对功率控制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现高密度和高效率功率控制的新型半导体器件。
1960年代,随着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摩尔电晕二极管(MCT)的发明,功率半导体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功率MOSFET具有电压驱动能力强、开关速度快、导通电阻低等特点,成为当时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而MCT则具有双向导电特性,可与晶闸管相比实现更高效率的功率控制。
这两种器件的出现,为功率半导体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70年代,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和power BJT等器件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功率半导体的发展。
SCR具有双向导电性和可控性,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如调压和调频设备。
而power BJT则具有高电流承受能力和高频特性,适用于高频功率放大等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项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功率半导体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功率MOSFET和IGBT等器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功率MOSFET以其快速开关速度、低导通电压降等优点,成为交流、直流电源的重要开关元件。
IGBT则结合了功率MOSFET的低导通电压降和晶闸管的高控制性能,更适用于大功率、高压的应用。
到了21世纪,功率半导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功率半导体需要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新材料的应用,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使得功率半导体能够应对更高的电压、温度等工作环境。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功率半导体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能量转换,同时减少了功率器件的体积和重量。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功率半导体器件是指能够承受较高电流和电压的半导体器件。
它们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汽车电子、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高效率、小体积、轻量化等优势,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和发展催生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诞生。
最早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由晶体管和二极管组成的,如功率晶体三极管和功率二极管。
这些器件应用于通信、电视、广播等领域,开启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之路。
20世纪50年代,随着半导体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如功率MOSFET、功率势控晶体管(SCR)等。
这些器件具有更高的电压、电流承受能力,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功率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功率MOSFET得到了广泛应用,功率MOSFET的开关速度和导通电阻都有很大改进,使其在高频率开关电源和高速交流电机等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也成为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代表,它结合了功率MOSFET和功率BJT的优点,具有低导通压降和高开关速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受到了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
新型器件的不断涌现,如GTO(大功率双极晶闸管)、SIT(静电感应晶体管)、电流模式控制晶闸管(IGCT)等,使得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电动车、电力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重点逐渐从性能提升转向能源效率和可靠性改进。
新型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涌现,如SiC(碳化硅)功率器件、GaN(氮化镓)功率器件等。
这些器件具有更低的开关损耗和更高的工作温度,具备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体积,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总的来说,功率半导体器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晶体管、二极管到MOSFET、SCR,再到IGBT、GTO和新材料器件的发展过程。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进程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是构成我
们当今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率半导体的出现为世界带来了许多便利,
改善了许多电气工程方面的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历程。
第一步是在1956年,发明了功率半导体器件。
这些器件是将大量的
能量转换成高压和高电流,并用于控制和稳定电路。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
们开发了更小型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并且能满足更多的要求。
1966年,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第一款半导体控制调制器,它能够有效
控制电机的转速,有效地增加了电机的功率效率。
此外,研究者还发展出
了第一款POWERMOSFET,它可以更好地控制、稳定和变换电路。
1975年,研究者们发明了第一款硅控制调制器,它具有更高的控制
精度,能够调整电机的特性,大大增强了电机的功率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研究者们又发明了热漂移抑制器,它可以有效抑制半导体器件的热效应,
从而有效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
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
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ntegrated Circuit,PIC)是指将功率晶体管与控制电路集成在一起的集成电路。
它是功率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在小体积、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功率电子系统。
以下是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1.早期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线性电源方面,用于放大、稳压和过流保护等应用。
当时的功率集成电路工艺主要以表面微扰工艺为主,主要应用于小功率领域。
2.中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发展,功率集成电路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功率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包括电力电子、交通运输、通信、计算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这一时期的功率集成电路研究主要注重电路设计和系统级集成。
3.现代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革新和封装技术的进步,功率集成电路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功率集成电路应用范围更广,包括大功率电源管理、电力变换和交流/直流变换等领域。
在现代发展阶段,功率集成电路的技术和应用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高集成度:通过利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和集成工艺,实现功率晶体管、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的高度集成,提高功率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2)高频特性:利用射频封装技术和高频电路设计,实现功率集成电路在高频率下的工作,提高工作频率和转换效率。
(3)低功耗:通过优化电路设计和工艺工程,减小功率集成电路的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多功能性:通过集成各种功能模块和接口,实现多种应用要求的功率集成电路,提供灵活的设计平台和简化的系统集成。
(5)可靠性:通过采用可靠的封装技术和高温工艺,提高功率集成电路的耐压、耐热和耐电磁干扰等性能,保证功率集成电路的可靠运行。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功率半导体器件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现代化的电力系统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电力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功率半导体器件能够提供更好地设备保障、更灵活的电力控制以及更高效的能源利用。
一、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概述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有大功率晶闸管和放电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通过不断的改良和优化,涌现出了各种新型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如IGBT、MOSFET和GTO等。
近年来,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的不断进化和应用在电力控制领域中,不但可以对设备的损耗进行有效地控制,还能在节能、提升电力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应用1. 大功率晶闸管大功率晶闸管在高压、高温和高功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
因此大功率晶闸管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电机驱动、直流电源等高功率控制领域。
另外,大功率晶闸管还在高压直流输电和高压脉冲电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MOSFETMOSFET是一种晶体管,它的由于其工作电压低、开关速度快、灵活性高等特点,因此MOSFET被广泛应用于DC-DC变换器、高频电源、模拟和数字电路、低电平驱动电路、可编程逻辑和其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
3. IGBTIGBT在中高压交流电源和三相电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IGBT的优点是其结构设计紧凑、可靠性高、容量大、参数化的组合性好等,因此IGBT被广泛地应用于变频器、电力传动、电力电源和各种控制领域等。
4. GTOGTO是一种双向可控整流器的半导体器件,具有电流自我斩波、双向可控和造旋模式等特点,可以用于逆变器、直流调制变换器和自由电路制保护等领域中。
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趋势现在,随着电力信息化和节能环保的需求日益增长,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将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功率半导体器件将能在更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将面临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等问题。
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历程 -回复
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历程-回复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历程由于MOSFET功率器件在电力、汽车、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发展历程为主题,分步回答。
一、起步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对MOSFET功率器件的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进口。
早期的MOSFET功率器件主要用于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以满足国家安全和国防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加大自主研发和生产力度。
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中国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提高了MOSFET功率器件的技术水平。
此时,中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逐渐形成了一些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提升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MOSFET功率器件行业进入了技术提升阶段。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吸纳国内和外籍专家的经验,中国的MOSFET功率器件生产技术开始逐渐赶超国外同行。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MOSFET功率器件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助推了MOSFET 功率器件在电力、汽车、通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MOSFET功率器件产量和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三、自主创新阶段(2010年代-至今)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对MOSFET功率器件的需求急剧增加。
中国的MOSFET功率器件行业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大了对MOSFET功率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一些MOSFET功率器件企业开始瞄准高端市场,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加强了技术交流与合作。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功率半导体器件是指可以在高功率和高电压条件下工作的半导体器件。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电力电子和新能源领域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进行概述。
20世纪60年代,晶闸管的出现推动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
晶闸管具有可控的导电能力,适用于高压和高电流应用。
但晶闸管存在灵敏度低、引发电路复杂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功率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功率电子领域。
它具有低导通电阻、高工作频率和可控性等优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功率半导体器件。
然而,由于硅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功率MOSFET在高压高电流应用中的性能仍然有待提高。
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问世,功率半导体器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IGBT结合了晶闸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的优势,具有低导通电阻、高可控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今天,IGBT已成为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功率半导体器件。
此外,近年来,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还涌现出一些新的技术,如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器件。
这些新材料在功率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具有更高的工作温度和更快的开关速度,使得功率器件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主要技术方面,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集中在几个关键技术:1.材料技术。
材料是功率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基础,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器件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封装技术。
功率器件通常需要承受较大的功率密度和热量,因此封装技术对于器件的可靠性和散热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控制技术。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可控性直接关系到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因此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对于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很重要。
功率半导体器件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功率器件概述
1957年GE公司制造出第一个硅普通晶闸管(SCR)。
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寿命长、速度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优点,特 别是SCR能以微小电流控制较大的功率,因此伴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
半导体器件一诞生便从弱电控制领域进入了强电控制领域。将它用于强电自动化
一、功率器件概述(续)
IGBT、 MCT和IGCT 等双机理复合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开发:
电力MOSFET虽然具有电压驱动、驱动功率小、速度性能好等优点,但限于制造技术 及材料水平,短时间难以制成高耐压、大电流的器件。 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了双机理复合电力半导体器件IGBT, MCT, IGCT。它们发挥了 GTR、GTO以及电力MOSFET的共同优点,扬弃其缺点,这类器件的栅极为MOS结 构,而输出极为GTR、GTO或SCR结构。 这些器件兼有构成它的两种器件的共同优点:高耐压、低功耗、易驱动、高频率。 现在IGBT的单管容量己超过GTR的水平,IGBT的开关频率已可与MOSFET相媲美, 并己开始在电力电子设备中取代电力MSOFET、GTO和GTR。
一、功率器件概述(续)
IGCT、高压IGBT和IEGT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普遍看好MCT(MOS控制晶栅管),其原因在于当时美 国GE公司己有产品,美国的Harris公司己可批量向市场提供这类器件。 MCT是一个MOS门的PNPN晶闸管,它可以在MOS门上加一个窄脉冲控制其导通和 关断,与其他电力半导体器件不同的是,MCT具有小细胞结构,而其器件具有大量 并联而匹配的单胞。它的频率与IGBT差不多,但其低的通态压降是一个明显的优点, 且器件不存在二次击穿的问题,其dv/dt与di/dt耐量可达2000V/μs与20000A/μs 以上, 故应用它可制成无缓冲电路的变流器。
功率器件发展历程
功率器件发展历程过去几十年来,功率器件经历了高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功率器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真空二极管:早期的功率器件主要是基于真空二极管的,这种二极管通过控制电流的流动来实现功率放大或开关操作。
真空二极管存在体积大、功耗高等问题,因此逐渐被其他器件取代。
2. 晶体管:20世纪中叶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功率器件的发展。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以放大电流和控制电路的开关。
与真空二极管相比,晶体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
3. 集成电路: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功率器件的进步。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组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提高了功率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
4.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MOSFET是一种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功率器件。
它具有高效率、高速度和低功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5. 发光二极管(LED):LED是一种将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器件。
LED具有高效率、长寿命和快速开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和通信等领域。
6. 无线功率传输器件:无线功率传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可以通过电磁场传输能量。
无线功率传输器件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和供电,为无线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7.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功率半导体器件不断发展和改进。
例如,功率MOSFET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得到了改善,功率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继续提升,新型功率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
可以看出,功率器件的发展经历了从真空二极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MOSFET、LED以及无线功率传输器件的演进过程。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功率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也推动了现代电子设备的发展。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历程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历程功率半导体器件是一种能够在高电压和高电流条件下工作的半导体器件。
它们在电力电子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控制和转换电能,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控制、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最早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之一是晶闸管,它于1957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
晶闸管是一种双向导通的器件,可以控制大电流,用于交流电路的控制和开关。
然而,晶闸管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开关速度慢、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高频高效率应用中的发展。
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晶闸管的改进型——双向可控硅(SCR),它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交流电路的控制和调节。
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双向可控晶闸管(TRIAC),用于交流电路的双向控制。
20世纪70年代,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新型功率器件。
MOSFET具有高速开关、低损耗和高频特性,适用于直流和低频交流电路。
而IGBT结合了场效应晶体管和双极型晶体管的优点,具有高压高频特性,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功率开关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变频调速、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出现了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等新材料的应用,使功率半导体器件在高温、高频、高压等极端环境下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为电力电子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功率半导体器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晶闸管到IGBT,再到SiC和GaN等新型器件,不断推动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功率半导体器件必将在未来发展出更加高效、可靠和智能的产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功率器件的发展历程共11页
功率器件的发展历程IGBT、GTR、GTO、MOSFET、IGBT、IGCT……2009-12-08 08:49引言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与IC技术、功率变换技术及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其中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龙头”。
从1958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用普通晶闸管开始,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旋转的变流机组和静止的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
到了70年代,晶闸管开始形成由低压小电流到高压大电流的系列产品。
同时,非对称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等晶闸管派生器件相继问世,广泛应用于各种变流装置。
由于它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其研制及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
由于普通晶闸管不能自关断,属于半控型器件,因而被称作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
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随着理论研究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器件在容量和类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出现了GTR、GTO、功率MOSET 等自关断、全控型器件,被称为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
近年来,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复合化、模块化及功率集成的方向发展,如IGPT、MCT、HVIC等就是这种发展的产物。
电力整流管整流管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是电力电子器件中结构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器件。
目前已形成普通整流管、快恢复整流管和肖特基整流管等三种主要类型。
其中普通整流管的特点是:漏电流小、通态压降较高(1 0~1 8V)、反向恢复时间较长(几十微秒)、可获得很高的电压和电流定额。
多用于牵引、充电、电镀等对转换速度要求不高的装置中。
较快的反向恢复时间(几百纳秒至几微秒)是快恢复整流管的显著特点,但是它的通态压降却很高(1 6~4 0V)。
它主要用于斩波、逆变等电路中充当旁路二极管或阻塞二极管。
肖特基整流管兼有快的反向恢复时间(几乎为零)和低的通态压降(0.3~0.6V)的优点,不过其漏电流较大、耐压能力低,常用于高频低压仪表和开关电源。
功率器件发展历程
功率器件发展历程功率器件是指具有较高功率密度的电子器件,能够承受或输出较大功率的电流或电压。
在现代电子设备和工业应用中,功率器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阶段。
当时的功率器件主要是基于电磁现象,如传统的电力变压器、电动机。
这些器件具有较低的功率密度,体积较大,效率较低,但却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功率器件的第二个阶段的开始。
晶体管采用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较低的功率消耗。
这使得功率器件更加小型化、高效化,并且具有更高的速度。
晶体管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从音频放大器到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晶体管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仍然有限,特别是在高功率和高频率应用中。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第三个阶段的功率器件,即功率电子器件。
功率电子器件基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如功率MOSFET、功率IGBT和功率二极管等。
这些器件能够在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力系统、工业驱动、新能源系统等。
功率电子器件的发展为电力传输、工业自动化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最近的一个阶段是第四个阶段,即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究。
具有广泛研究和应用前景的器件包括碳化硅功率器件和氮化镓功率器件。
这些器件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低的能量损耗和更高的工作温度,可以满足未来高功率和高频率应用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器件概念和结构正在研究,如基于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的功率器件。
综上所述,功率器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从早期的电力设备到晶体管、功率电子器件再到最近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究,功率器件不断变革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功率需求和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
预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功率器件将继续演变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文了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文了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电力电子器件(Power Electronic Device)又称为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用于电力设备的电能变换和控制电路方面大功率的电子器件(通常指电流为数十至数千安,电压为数百伏以上),其不断发展引导着各种电力电子拓扑电路的不断完善,今天小慕带大家一起回顾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一起领略人类智慧如何一步步进入这个神奇的电力世界。
史前这个得从爱迪生在研究电灯泡时说起,他做了管壁的防尘防烟实验,1880年无意间发现在灯泡管内插入独立电极的地方与灯丝之间,在某种条件下会产生电流。
这个现象被称为「爱迪生效应」,爱迪生本人没有继续探讨,直到1904年英国佛莱明在横越大西洋无线电通信发报机中,才首次利用「爱迪生效应」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殊灯泡—“热离子阀”,从而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称为佛莱明管(二极检波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空二极管,世界进入电子时代,主要应用的是通信和无线电领域。
当时的佛莱明管只有检波与整流的功用,而且并不稳定。
第一只真空二极管1906年,为了提高真空二极管检波灵敏度,德·福雷斯特在佛莱明的玻璃管内添加了栅栏式的金属网,形成第三个极,三极真空管被发明,让真空管具有放大与振荡的功能,我们通常认定1906年是真空管元年。
德·福雷斯特与真空三极管1930年代-1950年代,水银整流器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工业、电气铁道直流变电、直流电动机的传动,此时,整流、逆变、周波变流电路都已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1947年,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这个晶体管是点触式器件,用多晶锗做成,继而硅材料器件同样实现,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开始了。
第一个晶体管时代的开始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个晶闸管出现,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正式进入了电力电子技术阶段,也就是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稳步发展的开始。
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就是以晶闸管为代表,主要用于相控电路。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进程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进程功率器件本来是属于半导体产业中的分立器件子类别,但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目前有部分产品可以与集成电路复合生产,所以以功率半导体的发展来介绍行业演变。
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整流管、晶闸管为代表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功率器件在低频、大功率变流领域中的应用占有优势,取代了早先的汞弧整流器。
1947年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功率二极管开始应用于电力领域,1956年贝尔实验室又发明了晶闸管,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只晶闸管器件,开创了传统的功率器件应用技术阶段,晶闸管属于半控型器件,即可通过信号控制其导通但无法实现关断的器件,实现了弱电对强电的控制,在工业界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由于晶闸管具有可控的单向导电特性,被首先用于整流电路,因此也被称为可控硅整流器(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
SCR在体积、重量、动态电气性能和控制性能的优越性,很快就取代了水银整流器和旋转变流机组,且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晶闸管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大功率的各种变流装置和电动机传动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因为属于半控型器件,通过对SCR 门极的控制,SCR仅能导通而不能关断,即该器件这一缺点使得SCR的应用有着很大局限性,关断这些器件的控制电路存在体积大、效率低、可靠性差、工作频率低以及电网侧和负载上谐波严重等缺点。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以可关断晶闸管(Gate Turn Off Thyristor,GTO)、功率双极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也称Giant Transistor,GTR)和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FET)等全控型器件为代表的发展阶段。
全控型器件的特点是,通过对门极(基极/栅极)的控制,既可使器件导通又可使器件关断。
这一阶段的功率器件开关速度高于晶闸管,它们的应用使变流器的高频化得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率器件的发展历程IGBT、GTR、GTO、MOSFET、IGBT、IGCT……2009-12-08 08:49引言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与IC技术、功率变换技术及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其中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龙头”。
从1958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用普通晶闸管开始,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旋转的变流机组和静止的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
到了70年代,晶闸管开始形成由低压小电流到高压大电流的系列产品。
同时,非对称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等晶闸管派生器件相继问世,广泛应用于各种变流装置。
由于它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其研制及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
由于普通晶闸管不能自关断,属于半控型器件,因而被称作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
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随着理论研究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器件在容量和类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出现了GTR、GTO、功率MOSET等自关断、全控型器件,被称为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
近年来,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复合化、模块化及功率集成的方向发展,如IGPT、MCT、HVIC等就是这种发展的产物。
电力整流管整流管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是电力电子器件中结构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器件。
目前已形成普通整流管、快恢复整流管和肖特基整流管等三种主要类型。
其中普通整流管的特点是:漏电流小、通态压降较高(1 0~1 8V)、反向恢复时间较长(几十微秒)、可获得很高的电压和电流定额。
多用于牵引、充电、电镀等对转换速度要求不高的装置中。
较快的反向恢复时间(几百纳秒至几微秒)是快恢复整流管的显著特点,但是它的通态压降却很高(1 6~4 0V)。
它主要用于斩波、逆变等电路中充当旁路二极管或阻塞二极管。
肖特基整流管兼有快的反向恢复时间(几乎为零)和低的通态压降(0."3~0."6V)的优点,不过其漏1电流较大、耐压能力低,常用于高频低压仪表和开关电源。
目前的研制水平为:普通整流管(8000V/5000A/400Hz);快恢复整流管(6000V/1200A/1000Hz);肖特基整流管(1000V/100A/200kHz)。
电力整流管对改善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性能、降低电路损耗和提高电源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各种高性能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开发具有良好高频性能的电力整流管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人们已通过新颖结构的设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工艺的运用,研制出集PIN整流管和肖特基整流管的优点于一体的具有MPS、SPEED和SSD等结构的新型高压快恢复整流管。
它们的通态压降为1V左右,反向恢复时间为PIN整流管的1/2,反向恢复峰值电流为PIN整流管的1/3。
"普通晶闸管及其派生器件晶闸管诞生后,其结构的改进和工艺的改革,为新器件的不断出现提供了条件。
1964年,双向晶闸管在GE公司开发成功,应用于调光和马达控制;1965年,小功率光触发晶闸管出现,为其后出现的光耦合器打下了基础;60年代后期,大功率逆变晶闸管问世,成为当时逆变电路的基本元件;1974年,逆导晶闸管和非对称晶闸管研制完成。
普通晶闸管广泛应用于交直流调速、调光、调温等低频(400Hz以下)领域,运用由它所构成的电路对电网进行控制和变换是一种简便而经济的办法。
不过,这种装置的运行会产生波形畸变和降低功率因数、影响电网的质量。
目前水平为12kV/1kA和6500V/4000A。
双向晶闸管可视为一对反并联的普通晶闸管的集成,常用于交流调压和调功电路中。
正、负脉冲都可触发导通,因而其控制电路比较简单。
其缺点是换向能力差、触发灵敏度低、关断时间较长,其水平已超过2000V/500A。
光控晶闸管是通过光信号控制晶闸管触发导通的器件,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良好的高压绝缘性能和较高的瞬时过电压承受能力,因而被应用于高压直流输电(HVDC)、静止无功功率补偿(SVC)等领域。
其研制水平大约为8000V/3600A。
2逆变晶闸管因具有较短的关断时间(10~15s)而主要用于中频感应加热。
在逆变电路中,它已让位于GTR、GTO、IGBT等新器件。
目前,其最大容量介于2500V/1600A/1kHz和800V/50A/20kHz的范围之内。
非对称晶闸管是一种正、反向电压耐量不对称的晶闸管。
而逆导晶闸管不过是非对称晶闸管的一种特例,是将晶闸管反并联一个二极管制作在同一管芯上的功率集成器件。
与普通晶闸管相比,它具有关断时间短、正向压降小、额定结温高、高温特性好等优点,主要用于逆变器和整流器中。
目前,国内有厂家生产3000V/900A的非对称晶闸管。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1964年,美国第一次试制成功了500V/10A的GTO。
在此后的近10年内,GTO的容量一直停留在较小水平,只在汽车点火装置和电视机行扫描电路中进行试用。
自70年代中期开始,GTO的研制取得突破,相继出世了1300V/600A、2500V/1000A、4500V/2400A的产品,目前已达9kV/25kA/800Hz及6Hz/6kA/1kHz的水平。
GTO有对称、非对称和逆导三种类型。
与对称GTO相比,非对称GTO通态压降小、抗浪涌电流能力强、易于提高耐压能力(3000V以上)。
逆导型GTO 是在同一芯片上将GTO与整流二极管反并联制成的集成器件,不能承受反向电压,主要用于中等容量的牵引驱动中。
在当前各种自关断器件中,GTO容量最大、工作频率最低(1~2kHz)。
GTO是电流控制型器件,因而在关断时需要很大的反向驱动电流;GTO通态压降大、dV/dT及di/dt耐量低,需要庞大的吸收电路。
目前,GTO虽然在低于2000V的某些领域内已被GTR和IGRT等所替代,但它在大功率电力牵引中有明显优势;今后,它也必将在高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大功率晶体管(GTR)GTR是一种电流控制的双极双结电力电子器件,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其额定值已达1800V/800A/2kHz、1400v/600A/5kHz、600V/3A/100kHz。
它既具备晶体管的固有特性,又增大了功率容量,因此,由它所组成的电路灵活、成熟、开关损耗小、开关时间短,在电源、电机控制、通用逆变器等中等容量、中等3频率的电路中应用广泛。
GTR的缺点是驱动电流较大、耐浪涌电流能力差、易受二次击穿而损坏。
在开关电源和UPS内,GTR正逐步被功率MOSFET 和IGBT所代替。
功率MOSFET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控制型单极晶体管,它是通过栅极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的,因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驱动电路简单、驱动功率小;仅由多数载流子导电,无少子存储效应,高频特性好,工作频率高达100kHz以上,为所有电力电子器件中频率之最,因而最适合应用于开关电源、高频感应加热等高频场合;没有二次击穿问题,安全工作区广,耐破坏性强。
功率MOSFET的缺点是电流容量小、耐压低、通态压降大,不适宜运用于大功率装置。
目前制造水平大概是1kV/2A/2MHz和60V/200A/2MHz。
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IGBT是由美国GE公司和RCA公司于1983年首先研制的,当时容量仅500V/20A,且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经过几年改进,IGBT于1986年开始正式生产并逐渐系列化。
至90年代初,IGBT已开发完成第二代产品。
目前,第三代智能IGBT已经出现,科学家们正着手研究第四代沟槽栅结构的IGBT。
IGBT可视为双极型大功率晶体管与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复合。
通过施加正向门极电压形成沟道、提供晶体管基极电流使IGBT导通;反之,若提供反向门极电压则可消除沟道、使IGBT因流过反向门极电流而关断。
IGBT集GTR通态压降小、载流密度大、耐压高和功率MOSFET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热稳定性好的优点于一身,因此备受人们青睐。
它的研制成功为提高电力电子装置的性能,特别是为逆变器的小型化、高效化、低噪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较而言,IGBT的开关速度低于功率MOSFET,却明显高于GTR;IGBT的通态压降同GTR相近,但比功率MOSFET低得多;IGBT的电流、电压等级与GTR接近,而比功率MOSFET高。
目前,其研制水平已达4500V/1000A。
由于IGBT具有上述特点,在中等功率容量(600V以上)的UPS、开关电源及交流电机控制用PWM逆变器中,IGBT已逐步替代GTR成为核心元件。
另外,IR公司已设计出开关频4率高达150kHz的WARP系列400~600VIGBT,其开关特性与功率MOSFET 接近,而导通损耗却比功率MOSFET低得多。
该系列IGBT有望在高频150kHz整流器中取代功率MOSFET,并大大降低开关损耗。
IGBT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耐压能力和开关频率、降低损耗以及开发具有集成保护功能的智能产品。
MOS控制晶闸管(MCT)MCT最早由美国GE公司研制,是由MOSFET与晶闸管复合而成的新型器件。
每个MCT器件由成千上万的MCT元组成,而每个元又是由一个PN晶闸管、一个控制MCT导通的MOSFET和一个控制MCT关断的MOSFET组成。
MCT 工作于超掣住状态,是一个真正的PN器件,这正是其通态电阻远低于其它场效应器件的最主要原因。
MCT既具备功率MOSFET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的特性,又兼有晶闸管高电压、大电流、低压降的优点。
其芯片连续电流密度在各种器件中最高,通态压降不过是IGBT或GTR的1/3,而开关速度则超过GTR。
此外,由于MCT中的MOSFET元能控制MCT芯片的全面积通断,故MCT 具有很强的导通di/dt和阻断dV/dt能力,其值高达2000A/ s和2000V/ s。
其工作结温亦高达150~200℃。
已研制出阻断电压达4000V的MCT,75A/1000VMCT已应用于串联谐振变换器。
随着性能价格比的不断优化,MCT将逐渐走入应用领域并有可能取代高压GTO,与IGBT的竞争亦将在中功率领域展开。
功率集成电路(PIC)PIC是电力电子器件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接口元件。
将功率器件及其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接口电路等外围电路集成在一个或几个芯片上,就制成了PIC。
一般认为,PIC的额定功率应大于1W。
功率集成电路还可以分为高压功率集成电路(HVIC)、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和智能功率模块(IPM)。
HVIC是多个高压器件与低压模拟器件或逻辑电路在单片上的集成,由于它的功率器件是横向的、电流容量较小,而控制电路的电流密度较大,故常用于小型电机驱动、平板显示驱动及长途电话通信电路等高电压、小电流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