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术语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式: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用另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在古诗词中,比喻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明月”用来比喻友情的珍贵和稀有。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感知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中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地上霜”就赋予了月光思考和怀疑的能力。

3. 借景借景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思想。

古诗词中常用借景手法来抒发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感慨。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山尽和河流,都成为表达壮丽景象和意境的象征。

4. 省略省略是指在表达中删去非关键信息,使句子更加简洁和含蓄。

古诗词常用省略手法来达到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效果。

例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的“岂在朝朝暮暮”,通过省略了主语和谓语的重复,使句子更加简练有力。

5. 修辞格修辞格是指对文字进行修饰和转换,使其更具表现力和声韵美。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格有对偶、对仗、排比、拼音、反复等。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对仗和拼音,使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更加和谐。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得当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深入人心。

通过熟练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文学经典中的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文学经典中的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文学经典中的诗词鉴赏常用术语一、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文学经典中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通过掌握这些术语,读者可以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常用术语1. 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常用于形象化描绘。

- 比拟: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相似比较,用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 借代:用一个词来指代另一种相关事物,增加作品的意境。

- 排比:通过平行的结构和语句重复,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 对仗:通过押韵或平行语法结构的运用,使句子更加和谐与美感。

2. 诗体类型- 古诗: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诗体,以五言或七言为最常见的体制。

- 词:古代文学中的韵文表达形式,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感情为主。

- 绝句:一种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形式简洁。

- 律诗:古代又称骈体诗,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和特定的格律要求。

3. 修辞格- 典型比喻:明确指出比喻对象和被比喻对象。

- 间接比喻:通过暗示来表达比喻。

-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 擬音:模拟物体的声音,增加描写的形象感。

- 倍数:通过增加倍数的描写来强调或夸张某种特征。

4. 主题与意境- 自然景色:描绘自然景色,如山水、花草等,寄托情感和思考。

- 爱情:表达爱情的美好与痴迷,揭示人性中的情感纠葛。

- 思乡:表现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思恋之情。

- 心灵与哲思:思考生命、时间、道德和人生意义等抽象问题。

三、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文学经典中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包括修辞手法、诗体类型、修辞格和主题与意境等。

熟悉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点。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档的学习,能够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更加游刃有余。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为古诗词增添了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带来的艺术效果。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古诗词可以以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的概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燕子依人语"中的"燕子依人"就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亲近的意义。

2.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韵律和语言结构的对称。

通过对仗,诗歌可以呈现出流畅和谐的音韵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对仗的一种表现。

3. 迭头迭脑:迭头迭脑是指诗句中的形象描写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细腻入微,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展示了迭头迭脑的效果。

4. 借代:借代是将一个事物用来代替另一个事物。

通过借代,古诗词可以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鸟飞绝"借代了人世的离散和孤寂。

5.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

通过拟人,古诗词可以使事物具有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意更为深远。

例如,"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中的"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通过拟人的手法使景色具有了思绪和情感。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喻、对仗、迭头迭脑、借代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古诗词得以生动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享受到诗词带来的美的体验。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①李清照的《如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
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
梦令》:“知否,知否?
和花,写叶的茂盛和
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 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
应是绿肥红瘦。”
化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
来称人。
②白居易《琵琶行》:
指晋代士族,即名门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终岁不闻丝竹声”,一
望族。因为他们以戴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
①林逋《山园小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拟
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 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 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 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 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 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 更隽 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 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 富。)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
春晖。
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
③问君能有几
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 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
东流。
更加生动形象。)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 盘里一青螺。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
例如:
①诗中用“绿”和“红”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可用部
梅》:“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韩愈《春雪》:“白雪 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 作飞花。”
法。“先偷眼”极写白 鹤爱梅之甚,它还未 来得及飞下,就迫不 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 眼;“合断魂” 一词写 粉蝶因爱梅而至消 魂,把粉蝶对梅得喜 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表达方式精炼而美丽,通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以及对仗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将秋夜的明亮与银烛的光辉进行比喻,用“冷画屏”来形容秋光的幽寂,通过比喻塑造出诗人内心深邃的情感。

象征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使作品更加意境深远和富有启迪性。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就是象征着抱负和追求,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人类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牵牛织女星”,将星星拟人化,形象地描述出夜空中牵牛和织女相望的情景,给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接的感觉。

夸张是一种夸大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张处理,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在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旦复何时见,楼船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万重山”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楼船已经远去的距离之远。

通过夸张,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遥远的无奈。

对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对诗句的韵脚、字音、词义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对应,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冷画屏,轻罗扇”,这里的“屏”和“扇”就是一对对仗词语。

对仗使得句子的音韵和谐,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

1、概念: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 概念: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产生联想, 2、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 事表现的更形象 更形象、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生动的作用。 的作用
二、比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林逋《山园小梅》 林逋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一、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
诗歌巧妙地以“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 作比, 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 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 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比拟
古 诗 鉴 赏 之 修 辞 手 法
修 辞 手 法
01、 01、比兴 02、 02、比喻 03、 03、比拟 04、 04、对偶 05、 05、对比 06、 06、用典 07、双关: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8、 09、 09、叠字 10、 10、互文 11、 11、反问 设问 12、 12、反语
七、互文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 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 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 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 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 举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言简意繁的效果 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 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 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1.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2.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3.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4.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6.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7.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考试就能用得上)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明贬实褒2、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5、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7、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反语、反问、互文、用典8、常用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渲染、衬托、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即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自比、间接抒情、卒章显志、动静结合、含蓄蕴藉、详略得当、以古喻今、吟古书怀、明暗对比、白描、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9、常见思想感情迷恋、留恋、思念、忧愁、悲愤、辛酸、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喜悦、仰慕、激愤、空虚、郁闷、热情洋溢、壮志凌云、忧国忧民、追慕、讽刺、反抗、奋发向上、消极避世、同情、关怀、控诉、颓废10、常见景物特点恬静、安谧、和平、壮阔、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幽静、肃杀、荒寒、瑰丽、虚幻、飘渺、凄惨、萧条、繁华热闹11、风格特点朴素自然、豪放飘逸、浓郁顿挫、雄健高昂、悲壮苍凉、超脱世俗、缠绵悱侧、激昂澎湃12、语言特点言简意赅、通俗自然、简练、含蓄隽永、内涵丰富、平中见奇、清新质朴、琅琅上口、音韵和谐、明白晓畅、清新、自然、朴素、豪放、俊逸、沉郁顿挫、峻伟奔腾,雄浑豪迈、委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含义。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盘中餐,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思乡的情怀。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具备人的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被拟人为“双泪落君前”,使琵琶具备了人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描述对象的夸大处理来达到一种强调或者夸张的效果。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万里长江似细细发”来形容自己的思绪万千,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

四、借景借景是将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引入到描述中,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主题,将长城、河流等景物融入其中,使整篇诗歌具备了诗情画意。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和衬托,以达到强调、对比和对立的目的。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强调自己对学识的追求和才情的高尚。

六、排比排比是将相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强调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使用了排比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平衡。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景、对偶和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诗词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优选PPT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优选PPT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 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 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 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 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江苏卷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 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 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有何变化?(4分)
感情有何变化?(4分)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 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 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 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 鹤楼的舒畅心情。
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而致之于阙下。” “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 11 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失事物(意象)的神态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 1】“远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水乳交融。

【例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光景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喻“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这实质是将王维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响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要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 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急忙,云边孤雁,水上调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古诗常用的八种修辞方式古诗的八种修辞方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拟人、拟物、借代、夸张、用典。

以下是这八种修辞方式的解释以及相应的古诗句示例:1.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诗句中通常出现“如”、“似”、“若”等词。

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将西湖比作西施,不论西湖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如同西施一般美丽。

这里“如”、“似”、“若”等词未出现,但比喻关系明确。

2.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来表达相似之处,不使用“如”、“似”等词,而是直接将一物作为另一物的表示。

示例: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并未明确指出轻舟与万重山之间的比喻关系,而是暗示轻舟如同万重山一样阻碍不了前进的步伐。

3.借喻:借喻是以事物的某一部分来比喻整体,不提及事物本身,而是用另一物来代替。

示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借“红颜”来比喻年轻时的自己,借“轩冕”来比喻官场权位。

整句未提到作者自己和官场,而是通过借喻来表达对官场的轻视和对隐居的向往。

4.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或情感。

示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将“离愁”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其具有了距离感和绵延不断的形态,就像春天无尽流淌的水。

5.拟物:拟物是将人比作动物或物品,赋予人的某些动物或物品特性。

示例: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将人(我)比作物品(闲人),意味着自己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物品,而真正的价值在于梦中的“君”。

6.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猿声”是用来借代两岸的环境,“万重山”则借代旅途中的重重阻碍。

7.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强调效果的修辞手法。

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古诗的创作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它通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所描绘对象的特点。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锐利和神奇,仿佛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

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和深沉厚重。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或思想,使诗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敬亭山拟人化,说山与人相互欣赏,永不厌倦,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谊。

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当作人,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仿佛是春风吹绿了江南的大地。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名句,用“三千尺”来形容瀑布的高度,让人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仿佛那瀑布真的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而下。

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极言愁绪之深。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它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韵律上和谐悦耳,在内容上相互映衬。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对“长河”,“孤烟直”对“落日圆”,勾勒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壮阔。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④三十功名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①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①——“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4、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④其中“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3、比拟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例如:
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称人。
例如: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②如《红楼梦》宝玉所咏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①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有时使语言得体、形象、别致。)
例如:
①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5、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③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15、列锦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①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古诗常用术语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1、比喻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3、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14、用典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②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夸张的手法写愁思,匪夷所思,真是夸张出奇句。
③ 兼用比喻和夸张,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排比
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①古诗词中的用典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②【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周邦彦《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①《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反复
10、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