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导入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教 师通常都是在进行新课 教学 常 言道 , 良好 的开端等于成功 的一 半 。那么课前 导入的重要 法是许 多教师都喜欢的导入方法 ,
经 验 交 流
2 0 1 3 一 O 8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文, 魏 曲宝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 , 科技 型人才严重缺乏。对此 , 为 了切实培养 出越来越 多的科技 的一个部分 。 但是 在很 多小学, 科学课并未受到应 有的重视 , 学生对于科学课 的学 习毫无兴趣 。 为 了有 效改变
相关 问题 , 进而在此 过程 中掌握相关 知识点 。由此 , 在小学科学课 就 随之升 高。通过这样 的方式进行新 课导人 , 不仅达到温故 知新 堂教 学 中, 教 师要善于 巧妙设计 疑问来进 行新课 导入 , 顺利 将学 的 目的 , 还有效 实现 了知识 的拓展与迁移 , 有 效促 进教 学效率 的 生引入 即将要学 习的知识情境之 中。众所 周知 , 通过设置疑问 , 能 提高 。 够有效激起学 生的求知欲望 , 促使其积极 投入到问题 的探索及解 三、 创设情境 , 进行导入
一
是教 师们常用的一种温故知新 导人法 。如 , 教学“ 水位为什么会升 高” 的相关知识 , 就可以将其 和“ 烧开水 ” 的相关知识进行 类 比, 从
、
巧 设疑 问 , 进行导入
有 问题才能引起学生 的思考 , 从而 引导学生积极探 索 以解决 而得 出水会热 胀冷缩的道理 : 水烧开时 , 其体积变大 , 所 以水位 也
小学科学课堂互动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堂互动教学案例科学课是小学生开拓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互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课堂互动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利用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引入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形象生动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夜晚可以看到星星?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让他们猜测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实验环节在学生提出了各种猜测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
首先,教师准备一个黑暗的房间,用一个小孔让一束光射入房间,并引导学生观察。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以及其他现象。
三、讨论与解释学生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共同探索星星能够在夜晚被看到的原因,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知识传授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例如:夜晚看到的星星是我们地球附近的恒星,太阳光照射在它们上面,然后被反射回地球,通过这些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问题,并建立起科学知识的结构。
五、展示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月亮上没有火星那样多的山和河流?通过举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六、拓展知识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拓展的知识。
例如,太阳光实际上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可以通过实验分解光线,将白光拆解成七种颜色。
这样的互动教学能够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七、游戏环节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七种颜色的纸牌,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每个学生拿到一张纸牌,然后按照颜色的顺序排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加深对颜色光谱的理解。
八、合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所以,如何在课堂一开始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节课呢?“应当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成为所有一线科学教师都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问题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启发深度思考一般来说,课堂中的设问应该有相应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与认知特点,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育一直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放在首位,让学生爱上科学、探索科学,通过科学教育逐渐领会科学的本质。
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是教学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与长久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观察月相”一课时,某位教师采用谜语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几乎在教师声音未落之前,全班已经响起一致的声音:“老师,是月亮!”于是教师接着说:“恭喜你们答对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
”细想,这个谜语导入完全是学生不假思索答出来的,几乎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痕迹。
细究原因,那就是这个谜语太简单,明显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个谜语更像一个提问,而教师的提问缺乏原则与技巧。
很明显,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事实上,一个没有思维难度的谜语导入,能发挥的作用很微弱,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这节课太简单了”“我已经会了”“没有必要再学了”的感受,这无疑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二)激发的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好的导入应该是让学生的兴趣高高地提起,并能保持一堂课时间。
教师在每次课堂上的导入环节要多下功夫,最好一导入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疑惑和兴趣。
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劲。
所以,如果导入只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是远远不够的。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目标-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明白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或白板-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水、砂糖、搅拌棒、计时器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科学课题,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科学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吗?2. 了解科学方法(10分钟)- 解释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与学生一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给学生。
- 要求学生观察透明杯子中的水,并提出问题:如果加入砂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将逐步添加砂糖到杯子中,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和数据收集(15分钟)- 学生按照提供的步骤进行实验,逐渐加入砂糖并搅拌。
-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测量溶解了多少砂糖。
- 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中。
5. 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10分钟)-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砂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否随着加入的砂糖量的增加而增加?6. 总结和展望(5分钟)- 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方法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实验材料和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 提供更复杂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流程一、教学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
同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器材和教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实验。
1. 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2. 准备教学PPT、教案、实验器材等。
3. 安排课堂活动,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4. 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和方法。
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实验、问题引导、情景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1. 利用趣味实验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1. 讲解新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
2. 利用实验、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4. 总结新知识,梳理知识点。
四、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 布置实验或实践活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3.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过程。
4.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的关键环节。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
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分析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
3.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
4. 做好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小学3年级的科学课堂实用技巧
小学3年级的科学课堂实用技巧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堂是培养孩子探索和发现精神的关键时期。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确保课堂活动既富有趣味性又教育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实用技巧,帮助教师在三年级科学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让科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介绍科学概念。
比如,当我们讲解水的三态时,可以把水分子想象成小精灵,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变身为液体、固体或气体,这种互动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和易于理解。
其次,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引入简单但有趣的实验,比如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或者探索物体的浮沉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科学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记住科学事实,还能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例如,让学生在探索动物的适应性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企鹅可以生活在极寒的南极地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讨论,还能培养分析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科学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科学课堂上也可以融入跨学科的元素,比如语言艺术或者数学。
例如,通过让学生设计关于动物的海报或者制作有关地球自转的数学图表,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创造力,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科学课堂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展示或者简单的测验来评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充满活力和创意,教师们可以通过拟人化、实验、问题驱动、跨学科教学以及有效的评估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和深厚的理解。
这些实用技巧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富有教育意义,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
说明
一、创设情境,观察提问
1、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引入
2、筛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二、大胆放手,猜想假设
1、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有根据地猜想;
2、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三、提供材料,实验验证
1、对要探究的问题作出简单的书面计划;
2、提供典型材料观察。
科学探究要靠相关活动形式和适宜的操作材料做支撑,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要想设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创造条件,让学生感知、体验和发现,再经历寻找事实与根据,找到结论的过程成长,掌握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给予积极评价,培养探究志向。
科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操作,搜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在经历这些过程的同时,对照搜集的新消息进行比较、反思,把得出的结论和疑惑充分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学会科学地看实物,想问题。
1、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培养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
3、写一些科学小论文(生活中的小常识);
4、阅读课外有关书籍。
根据小学生爱提问、爱观察的天性以及对周围世界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的重要环节,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必然途径和必然形式,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之一。
3、探究过程;
(1)通过试验验证猜想,并将实验过程记录下.
(2)教师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掌握他们在活动中的进展和面临困难出现的问题。
(3)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探究;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课堂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课堂实录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
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植物的叶)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幻灯片:一幅是一个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个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然后教师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学生:在沙漠中行走感到空气干燥,而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观察下面的现象。
2.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子捆住的盆栽植物”。
师: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能排出体内的水分。
根据人类能够从汗孔排出水分的事实,我们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构造。
3.教师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能轻易找到气孔。
) 师: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
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学生分组观察后回答:切片上有若干小孔。
(教师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幻灯片)教师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
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植物体内的水分就是通过气孔排出的。
学生对照幻灯片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段微视频。
教师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内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而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气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教学主题: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 掌握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食性关系;3. 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小故事介绍食物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实例: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幅描绘了海洋食物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关系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例如森林食物链、河流食物链等。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进行介绍,并通过图片或实例展示,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各个食物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食物链的种类和规律。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7. 结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和实例来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
四、教具准备:1. 海洋食物链图片;2. 小组报告所需的图片或实例材料;3. 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
五、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对食物链的概念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通过导入环节的小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动力提高。
在观察实例环节,教师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食物链的存在,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其特点和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 培养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重点- 人体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张人体器官图,询问学生有哪些器官,分别是什么,位于哪个部位。
2. 分组活动,让学生集体讨论并绘制自己所分配的人体部位,强化对不同器官的认识和记忆。
3. 整合讨论,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器官图,由全班一起检查完成度和准确性,并补充遗漏的信息。
4. 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扩展- 邀请医生或健康专家到班级上,让他们为学生讲解更详细的人体生理知识;- 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并制作有关人体器官的模型。
第二课大自然中的动物教学目标- 能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的动物,它们的性;- 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大自然之美,并通过图片展示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公园或动物园,并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行为和生活性,并记录下来。
3. 将结果进行汇总,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让其他同学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和性。
4.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热爱动物和自然,提倡保护动物。
教学扩展- 让学生组织“保护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 带领学生一起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科学领域教案小学
科学领域教案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
为了帮助小学生在科学领域获得全面的学习成果,我们设计了以下教案。
通过该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并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提高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识别不同科学现象并观察其特征- 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并应用于课堂实践- 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内容:一、科学的定义及应用(约20分钟)1. 引入科学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如电力、光线、声音等。
2.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例如阳光照射物体的变化、电流通过线路的作用等。
二、科学现象的识别与观察(约30分钟)1. 老师与学生共同列举不同的科学现象,例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
2. 学生分组观察指定的科学现象,并描述其特征、变化和规律。
3. 学生回答提供的问题,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三、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约40分钟)1. 学生分组,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如假设、实验、观察、结论等。
2.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问题,设计并执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约3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2.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法:教师通过引入科学概念、提出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呈现科学现象和实验步骤。
2. 实验材料和工具,例如玻璃器皿、实验试剂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的表现,如是否准确观察到现象、是否正确应用科学方法等。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掌握常见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科学家图片、小黑板、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2. 探究实验(15分钟)- 教师介绍一种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水的沸点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提出假设,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与假设进行对比。
3. 归纳总结(10分钟)- 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的原因,并总结规律或结论;-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的?”4. 拓展应用(15分钟)- 教师出示其他常见的科学实验现象,例如“磁铁吸引力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 小结(5分钟)- 教师向学生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疑惑。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可能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上更加细致和仔细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实验步骤。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含义,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索。
3. 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2. 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主题: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搭积木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的原理。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理解科学的含义。
第二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新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进一步理解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三、教学资源1. 教室内环境布置,如科学角、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实验器材,如气球、积木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
2.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良好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果。
以上是一份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导学材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导学
一、“两重三步六环节”模式简介
指导思想: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核心,以结论为目标
教学模式:“两重三步六环节”模式。
两重:重探究活动的指导,重探究结果的交流与运用;三步:引出话题——科学探究——总结拓展;六环节: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操作建议:1.引出话题(3分钟):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2.科学探究(30分钟):“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六个基本环节。
3.总结拓展(7分钟):知识运用、回应目标、拓展延伸。
二、《电池》第一课时导学案
三、举一反三,科学套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课堂实录
一、导入:教师:咱们班老师向我介绍你们时说咱们班的同学是又聪明又细心,我可有点怀疑,这样我先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聪明!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能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吗?大屏:先出示白天的图,再出示同一地点夜晚的图,之后同时出示两幅图,请同学们回答.生1:一张是白天,一张是夜晚.教师:哪张图是白天,你是怎样知道的?生2:第一张是白天.第一张很亮,看得很清楚,所以是白天.生3:白天太阳升起来了,天就亮了,所以第一张是白天.大屏:展示白天黑天交替的小动画.教师:是啊,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是东升,白天又来临……他们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从不停息的交替出现.白天人们又称为昼,黑夜又称简称为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用两张黑白分明的地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区别它们,从而引出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最后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二、昼夜交替的假说:教师: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幅图,说说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大屏:出示宇宙中的地球图片生1:看到了半个地球.师:为什么只看到了半个地球?生2:当太阳照到地球的时候,只有一半会被照亮.师:照亮的这一部分就是什么天呢?生齐:白天.2、交流讨论:教师: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是交替出现的,那么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一段时间后:生1〔缓慢地〕:我觉得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时,会有昼夜交替.教师:我们有没有即简单又快捷,即直观又准确的方法来做记录阿!生2:用画图法吧.教师:大家说这个方法怎么样?行不行?〔行〕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记录.实物投影:师生交流,教师执笔共同在纸上绘着第一张图.教师:怎么画太阳和地球?〔画圆圈〕用什么颜色来画太阳?〔红色〕用什么颜色来画地球?怎样表示地球的运动?〔学生无语〕这样行吗?用黑色的虚线表示地球的运动轨迹,然后用尖头表示方向?〔好〕画完后帖在黑板上.如下图:1〔示意图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形象,不但非常的节省时间,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多种假说的记录、实验、分析、理解与解释.〕教师: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生3:我认为当太阳不动,地球自己转的而且又围着太阳转的时候,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实物投影:绘制第二种情况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2教师继续引导: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集合我们大家的智慧再想一想!生4:太阳不动,地球自己转.实物投影:绘制第三种情况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3教师试探:还有其他的可能吗?此时学生的思路以下子打开.生5:地球不动,太阳自己转.生6: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教师协调:有疑问这很好,不过我们现在暂时保留各自的意见,一会我们再来讨论,好吗?实物投影:绘制第四种情况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4其他情况如上处理:5 6 7 8〔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假设过程.〕三、模拟试验:1、交流:教师:同学们果然是非常善于思考,想到了这么多种的可能性.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些情况,都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怎样才能向其他的同学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生1:做实验.教师:是非常好的验证方法,可怎么做实验呢?太阳,地球是巨大的天体啊!生2: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教师:这就是模拟实验.模拟试验就是拿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教师:那么选择什么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呢?生3:皮球和玻璃球.教师:感受到了太阳与地球大小的差别,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生4:西瓜和乒乓球.教师:大小比例还可以,还没有更好的选择?生5:大球和小球.教师:哦,大家认为蜡烛当太阳怎么样?同学们:好.教师:那我们就用蜡烛当太阳,乒乓球当地球来模拟他们的运动.3、示范:教师:哪个同学敢到前面来示范第一种情况?教师出示手里的一组材料.请一名学生示范.〔这名同学示范的很正确〕教师:他做的对吗?〔对〕4、出示任务:大屏展示〔1〕共模拟了几种情况?其中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有几种?〔2〕还有新的发现吗?画下来.〔3〕对自己原有的想法有修改的地方吗?说说.学生读要求.教师:我给的实验时间可不长,你想怎样安排时间?生1:分工合作,节省时间.生2:选择有疑问的先验证.教师:很好,那么小组一定要先分好工再进行实验.谁做记录?验证的是哪几个,一定要与时记录下来.谁负责拿蜡烛?谁负责拿乒乓球?一定要合理安排.那么发现和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同了怎么办?教师:最后一点是蜡烛是火,用火需要注意什么?生3:安全,不要烫到手,不要靠近易燃的物品.教师:大家如果能认真做到防火,老师就放心了.5、发放材料和记录单,小组开始做模拟实验.〔室内变暗,黑板用台灯照亮供孩子们看〕〔模拟实验可以说是本课的灵魂.只有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光照射到球体上,球体上产生的明亮、黑暗的变化,来体会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相似情况,从而用事实来验证之前的多种猜测.当然模拟实验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多种可能性.〕6、师生交流:第11组汇报:我们小组做了8种情况,有7种是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中第4种情况是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你能把第四种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用小组实验的材料来演示.验证后撕下这张纸.第8组汇报:我们也是做了8种,有7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和第11组一样.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新的发现,就是我们发现太阳和地球相互围绕着转,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教师惊喜: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吗?但愿它们千万不要撞到一起啊!演示时,同学们都很惊喜.教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积极的思考表示鼓励.请你们小组把这种情况记录下来,帖在黑板上.9第5组汇报:老师我认为第一种情况也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其他同学哗然,但是这个同学的语气更加坚定,这种情况白天永远是白天,无法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教师: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演示的是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面对太阳的哪个面总是对着太阳,因此证明这种情况是无法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此时,我一时无法分辩出同是地球围绕太阳,能够出现昼夜交替与这种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了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顺应了这位学生的实验结果,把这张记录也撕了下来.〕四、交流总结:1、现在集合我们全班同学的智慧,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一共想到了几种可能?其中几种是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九种,有七种是能够出现的〕2、理解假说:教师:科学家们称有多少种可能性就是有多少种假说.那么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这节课我们共提出了九种假说,经过模拟实验验证,其中七种假说是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3、认识圆周运动:教师:现在让我们共同观察比较一下帖在黑板上的这七种假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生1:都在相互绕着转……教师:像这种围着某一点绕着运动的,数学上称为圆周运动.板书:圆周运动.4、总结:教师:现在看看黑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是我们一节课智慧的结晶啊!在我们还没有得到新的证据之前,这些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只能说是暂时正确的.今后我们会了解更多地知识,能够收集更多的证据,到那时这些假说还是正确的吗?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好吗?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上交实验材料,下课.板书: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实验圆周运动。
小学科学做个小开关(教案)
小学科学做个小开关(教案)小学科学课堂教案:制作一个小开关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开关的作用和原理;2. 学会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开关;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开关的作用和原理;2. 学会制作小开关。
三、教学准备:1. 材料:电池、铁丝、灯泡、电刷、电线、胶带;2. 工具:剪刀、镊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开关是什么吗?请你们举几个开关的例子。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开关,你们想知道怎么制作吗?”学生热烈回应。
Step 2: 理论讲解教师使用黑板或PPT,向学生展示开关的原理和组成部分,并解释其作用。
教师:“开关由电刷、触点和控制装置组成。
当触点接触时,电流通路闭合,灯泡亮起。
当触点分开时,电流通路断开,灯泡熄灭。
”Step 3: 制作小开关1. 教师向学生展示所需材料,并讲解每个材料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材料。
教师:“我们需要:电池、铁丝、灯泡、电刷、电线和胶带。
电池是提供电力的源头,灯泡是指示电流通过的装置,铁丝和电刷则起到连接和控制的作用。
”2. 教师亲自示范制作小开关。
教师:“首先,我们将一端连接在电池的正极上,另一端连接到灯泡的一段铁丝上。
然后,将另一段铁丝插入电刷中。
最后,将电刷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上。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制作。
”3.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制作小开关。
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纠正操作错误。
Step 4: 实验验证学生完成小开关的制作后,教师要求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现在,大家连接好电路后,请插入电刷。
你们发现灯泡是否亮起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当电刷和触点接触时,电流通路闭合,灯泡亮起。
当电刷和触点分离时,电流通路断开,灯泡熄灭。
这就是小开关的原理。
”Step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制作小开关的过程和原理,并鼓励他们想出其他方式制作小开关的方法。
小学科学讲课逐字稿模板
小学科学讲课逐字稿模板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份小学科学讲课逐字稿模板,供教师参考使用。
课程名称:探索植物的生长年级:三年级课程时长: 40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植物生长。
教学准备:- 植物生长所需的种子、土壤、水、阳光等实物。
- 观察记录表。
- 实验工具:尺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生长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5分钟)-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土壤、水分、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 教师介绍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种子萌发、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3. 观察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观察工具。
4. 实验探究(10分钟)- 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水分、阳光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
5. 讨论交流(5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 提问学生:“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7. 布置作业(2分钟)- 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一周的生长变化。
- 准备下节课的分享材料。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此模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思考和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一、提问,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学生答:学生1:风、雨学生2:霜、雾、打雷学生3:雪、冰雹学生4:阴天、晴天、台风……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风、雨、雷、电、霜、雾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出示课件,(叶子上的露珠,刚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上有许多小水珠)。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都有小水珠)出示课件问题(1、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形成这些小水珠的条件是什么?)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学生1 :我认为和温度有关。
学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因为叶子上有小水珠,不是雨水,所以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
学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
老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要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做一个小实验,下面,我们找一找这个实验需要用哪些材料?学生1:有两个烧杯,两个玻璃片,一个酒精灯学生2:还有试管夹,火柴,热水老师:同学们再看一下实验提示,这个实验中有哪些相同条件?不同的条件?学生答:学生1:相同的条件是同样大小的烧杯,同样多的温水学生2:同时盖上同样大小的玻璃片学生3:不同条件是玻璃片的冷热不同学生4:相同的条件是同样大小的烧杯;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的玻璃片,不同条件是:玻璃片的冷热不同。
老师:这是个对比实验,在众多相同的条件下,只有玻璃片的温度不同。
老师:同学们看看咱们实验桌上的玻璃片温度相同吗?(学生:相同)。
怎样让玻璃片冷热不同呢?(学生:加热)用什么加热?(学生:酒精灯)老师:同学们加热玻璃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在加热玻璃片的时候一定要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炸裂。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点燃酒精灯,注意安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以《物体下落》实验为背景的小学科学课堂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以《物体下落》实验为背景的小学科学课堂教案学科领域: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下落的原理,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物体下落的概念及其原理。
2.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下落的现象。
2. 探究物体下落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长时间地掉下来,引出重力的概念。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下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物体下落的原理,强调重力的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物体下落的原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引出空气阻力的概念。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物体下落的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未知。
六、教学资源1. 动画资源:关于物体下落的动画视频。
2. 实验器材:每组一个小球、一张纸、一把尺子、一个计时器。
3. 教学课件:涵盖物体下落原理、重力概念、空气阻力等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动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下落现象。
2. 探究物体下落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重力的存在。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物体下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物体下落的原理,强调重力的作用。
A5我们来做热气球课堂导入设计(三年级科学)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工具
及媒体资源
教师准备带情景图的多媒体(希沃)课件、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学习单
教学流程
及内容设计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1.课堂导入设计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一)课堂导入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所属学校
所涉学段
小学中段
所教学科
科学
二、问题描述
教学主题
导入目的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作者:————————————————————————————————日期:2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导入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是小学科学教师在一项新的科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头,课题的引入。
它是小学科学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科学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形成定向导入。
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组织教学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怎样做到成功导入呢?下面介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五•三”策略,其中,“六”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字要诀”、“五”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五字忌讳”、“三”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三大形式”。
一、小学科学课堂导入“六诀”万事开头难,一堂科学课的开头也不例外。
但只要努力钻研,方法总会找到的。
其中的要诀是六个字——简、精、新、悬、巧、准。
1.简“简”即简洁明快,就是导入的语言要做到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
2.精“精”即精彩凝练,就是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不能拖泥带水。
3.新“新”即新颖别致,就是导入要有新意,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不能千篇一律。
4.悬“悬”即奇妙悬乎,就是导入要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奇怪的悬念,以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他们刨根问底,弄懂奇怪的原因。
5.巧“巧”即精心巧妙,就是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掉入知识陷阱、进入“愤悱”境地。
6.准“准”即准确恰当,就是导入的知识点要找准确,要“导”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恰当设定知识的坡度(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便学生由旧知向新知迁移,实现自然过渡。
二、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五忌”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要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导入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在设计和运用导语时,应注意一些问题,其中的忌讳可以表达为五个字——长、平、单、强、俗。
1.长“长”即长篇累牍。
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长篇累牍、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至1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域,应留给课的中心,否则喧宾夺主。
一般导入以2~5分钟左右为宜。
2.平“平”即平淡无奇。
作为导语,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切忌平淡、刻板、平铺直叙,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单“单”即单打独奏。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导入时,教师要设法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之始就得以交融,千万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单打独奏、唾沫横飞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4.强“强”即牵强附会。
导语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导语而导语,更不能在导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愚弄学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俗“俗”即平庸鄙俗。
导语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不能为了吸引和挑逗学生,专门去猎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东西来迎合一小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理。
三、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三类”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科学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科学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三大类:声讯导入、直观导入和活动导入。
1.声讯导入声讯导入是指以语言文字,声音讯号为载体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如下9种形式:(1)直接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讲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写两个字,不知同学们认识不(教师迅速在黑板上写上“声音”二字)?你们研究过“声音”吗(学生读出来后接着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首先要请你们描述一下曾经听到过的声音,然后我们一起来制造声音,看看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但由于这种导入方法比较呆板、趣味性不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
(2)提问导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入课题,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要求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能发人深思,但又不能让学生觉得高可攀。
如《动物与天敌的自然平衡》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许多年前,在美国西南部的山里有很多鹿,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山里还有狼。
从城镇来的某些人曾目睹狼群咬死了鹿群里的两只小鹿,非常震惊,结果发动了一场灭狼运动。
使人们惊奇的是,在灭狼以后的几年里,鹿的数量反而明显地减少了。
既然狼是鹿的天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3)新闻导入选择时效性强、学生关切度高的新闻导入新课,一定可以打动学生。
如《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就可以利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这一重大新闻来导入:同学们知道“杨利伟”吗?那你们想不想成为第二位“杨利伟”乘坐未来的“神舟六号”登上月球?那么我们今天就先来把月球的秘密弄清楚。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事例、现象导入从生活实际、周围环境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现象,引入课题,可以唤起学生对相关感性知识的回忆,从而使学生在平中见奇、熟中生疑,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如《雨和露》一课,露珠是学生能见到的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可以这样导入:夏天的清晨,你一定见过小草叶尖、玫瑰花瓣上那晶莹剔透的小露珠,一串串、一排排,那是小草、花瓣的眼泪?是夜晚下雨留下的痕迹?(5)故事导入故事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而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揭开课堂教学第一幕,学生一定兴趣盎然。
但要求故事简短、与课题紧密相关。
如《雷电》一课就可以讲述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一生以及他发现雷电的故事导入;《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就可以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导入。
(6)谜语导入通过谜语,悟出教学课题,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要求谜语不能太难,让学生能较快猜中,猜中谜底后,他们会很兴奋,会带着喜悦的情绪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如《保护眼睛》一课就可以让小朋友们猜“眼睛”的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要是猜不出,对我瞧一瞧。
”再如《空气》一课的导入,可以让小朋友们猜“空气”的谜语:“伸出双手摸不着,睁大眼睛看不到,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7)音乐导入音乐最富感染力,科学课堂通过放音乐、唱歌曲的形式引入课题,可以烘托气氛,达到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的境界。
如《船》一课的导入就可以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在优美的歌曲中拉开科学探究的序幕。
(8)儿歌导入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的儿歌导入新课,生动有趣,易被学生接受。
如《月球》一课就可以通过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导入。
(9)快板导入快板活泼动听,小学生喜闻乐见。
如《青蛙》一课就可以用快板导入:呱呱呱、呱呱呱,人人都来把我夸,圆圆肚皮本领大,专门来把害虫抓。
通过竹板的拟声,快板的节奏,把一只喜气洋洋的青蛙形象刻画在学生面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直观导入直观导入是指通过直观表象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如下6种形式:(1)图片导入通过挂图,贴画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导入新课。
如《秋天》一课就可以挂出秋天果实累累、满山红叶的风景图片导入。
(2)影像导入采用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播放影像导入新课,动感强,内容多,时空跨度大,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激起强烈求知欲。
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就可以通过播放祖国名山大川、春夏秋冬的几段美丽的风光片导入。
(3)课件导入多媒体课件具有独特的功能,它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用它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思考问题,丰富想象,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自主探究。
如《杠杆》一课的导入,可设计一个动画:一辆汽车正在一条乡间小道上行驶,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一位叔叔下车搬得满头大汗,也搬不动。
怎么办呢?开动脑筋,帮叔叔想个办法。
学生情绪被画面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大家认为用棍子撬最省力、最方便,从而自然进入“杠杆”的探究。
又如《春夏星座》、《月相成因》《日食和月食》这类课文,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导入新课。
(4)实物导入把自然实物带入科学课堂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摸摸、看看、闻闻,调动各种器官感知那些最真实的事物,激起探索的欲望。
如《植物的果实》一课的导入,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干果和肉果直接摆到学生的研究桌上。
再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的导入,可以采集各种各样的叶摆在教室里。
(5)模型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模型(质地有塑料、石膏、金属、竹木、水晶等,特别是一些可爱的电动小动物模型、栩栩如生的编织小动物模型)导入新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欲。
如《青蛙》一课就可以用一只呱呱叫的一蹦一跳的电动小青蛙模型导入。
(6)标本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特别是一些珍奇动植物标本)导入新课,一定会令学生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学习兴趣倍增。
如《昆虫》一课就可以展示枯叶蝶、竹节虫、蝗虫、长臂金龟、老爷蚊、象鼻蝉等各种昆虫标本导入。
3.活动导入活动导入是指以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如下3种形式:(1)实验导入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直观、实在的客观事实,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窦,萌发出强烈的探究欲。
科学教学中,常常采用这种导入方式。
如《热胀冷缩》一课就可以演示“用热水烫瘪乒乓球”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瘪乒乓球被烫鼓的实验事实后,势必产生“是谁把瘪的地方推鼓的?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物体形成推的力量?”的疑问,从而顺利进入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2)游戏导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做游戏学生最开心了。
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游戏导入新课,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纸风车》一课的导入,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带纸风车到操场玩,看谁的办法多,让纸风车转得快。
”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冲向操场,在玩中明白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
再如《我们的身体》一课就可以设计“瞎子摸象”的游戏导入新课。
《影子》一课就可以设计幻灯下“玩手影”的游戏导入新课。
(3)魔术导入魔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魔术导入新课,可以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
如《大气压力》一课就可以设计“烧瓶吞蛋”的魔术导入:老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敲几下,里面空的,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当然按不下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入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