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 教学设计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第一篇:《捉泥鳅》教案《捉泥鳅》教案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捉泥鳅》2.声势游戏(四四拍强弱规律)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3.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地心情演唱歌曲《捉泥鳅》,体会其中之乐趣,感受其中之意境。
2.难点: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平日里,让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生:自由说自己的趣事。
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歌曲和发现难点,并顺势解决难点 2.教师总结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听了真是让人开心。
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初听歌曲),请你听一听,歌曲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歌曲和发现难点,并顺势解决难点。
二、学习歌曲思考:仔细看歌谱,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句?生:四个乐句1.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师:每个乐句分别唱了什么内容?是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的?分析歌曲内容、情感等第一乐句:告诉的语气;第二乐句:期盼;第三、四乐句:急切、央求(师总结:第四句重复第三句歌词,突出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
)意图:通过跟唱划分乐句,并理解歌曲的意思及演唱时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处理了歌曲。
3.师弹伴奏生唱歌曲4.解决难点---(附点节奏、音准、音色等)突破难点声音:轻快、有弹性意图:了解本首歌曲的演唱音色与情感。
5.质疑:哪些乐句你还掌握的不是很好?生找出难掌握乐句,师帮解决。
6.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7.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三、知识介绍1.出示图片:对比介绍一字多音。
(含义:是指歌词中的一个字配多个音的一种歌曲创作手法。
作用:使歌曲有变化,更生动。
(演唱时音不间断,力度要均匀,每个字既要连贯又要清晰可辨。
)学生找歌词中有三处“一字多音”并唱一唱。
2024年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泥鳅的基本特征2.泥鳅的生活习性3.捉泥鳅的工具和方法4.捉泥鳅的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捉泥鳅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成功地捉到泥鳅。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话题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泥鳅吗?知道泥鳅是什么样子吗?生: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长长的,滑滑的。
师:对了,那你们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吗?生:泥鳅喜欢生活在水底的泥里,喜欢吃小鱼、小虾和水生植物。
2.讲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师: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1)泥鳅的基本特征:泥鳅是一种淡水鱼类,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背部呈黑色或灰褐色,腹部呈白色。
(2)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喜欢生活在水底的泥里,善于游泳,主要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植物为食。
3.讲解捉泥鳅的工具和方法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捉泥鳅的工具和方法。
(1)捉泥鳅的工具: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捉泥鳅的工具,如鱼网、鱼篓、小桶等。
(2)捉泥鳅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在水边或者泥鳅较多的地方进行捉泥鳅。
捉泥鳅时,可以用鱼网或者鱼篓将泥鳅捞起来,然后放入小桶中。
4.实践操作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捉泥鳅吧!在捉泥鳅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弄湿衣服,也不要捉到其他的小动物。
(1)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每组由一名老师带领。
(2)在捉泥鳅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捉到泥鳅后,将泥鳅放入小桶中,观察泥鳅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生1:我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
生2:我了解到了泥鳅的生活习性。
生3:我在捉泥鳅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
师:很好,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还了解到了泥鳅的生活习性。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捉泥鳅教案1设计意图:《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本课以泥鳅为例,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泥鳅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动物,会常出现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当幼儿对泥鳅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见到更多的是碗里面的泥鳅,其实幼儿园周边的池塘里都能见到。
为了让幼儿亲近泥鳅,喜爱泥鳅,本活动通过安排“看,画,捉,玩”等活动,不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努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初看泥鳅,再看泥鳅,捉泥鳅,喂泥鳅的四个环节,特别是充分尊重幼儿好动、喜欢做游戏等特点,让他们在捉泥鳅中体验到泥鳅的形体特征,并在喂泥鳅中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亲近动物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活动目标1.通过看、画、捉、玩等活动,感知泥鳅的特征。
2.亲历捉泥鳅活动,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泥鳅若干;玻璃缸一个;大小盆各五个;干毛巾若干;蓝色泡沫地垫若干、湿毛巾、杯子、汤匙、碗、瓶盖若干。
2、幼儿没人一块记录板、一只记号笔3、《捉泥鳅》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初次观察,感知泥鳅1、导入,激发兴趣教师:今天欧式带来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泥鳅,将泥鳅导入准备好的玻璃缸中)2.初步观察请小朋友观察或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泥鳅长什么样?3、分组观察教师为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份泥鳅,请幼儿仔细观察泥鳅,看看它长的跟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吗?还没有新的发现?二.再次观察,尝试记录1.讨论交流教师在知道小组观察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新发现。
请2-3名幼儿说说泥鳅长什么样,自己还看到了什么。
2.总结特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与发言,重点引导哟而认识泥鳅尖尖的头、长长的身体,像小扇子似的的尾巴以及眼睛、嘴巴、鳍等特征,为下一步记录做好铺垫。
3.尝试记录教师出示画有泥鳅外形轮廓图案的记录板,提问: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这是一条大泥鳅,可是它身上什么也没有!等会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把你所看到的泥鳅的嘴巴、眼睛、鱼鳍等,用笔把它添画上去好吗?幼儿添画4、展示成果教师展示记录成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泥鳅是怎么样的。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捉泥鳅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捉泥鳅》生字词:捉、泥鳅、滑、捉住、童年、怀念。
七、作业设计1. 书写生字词。
2. 默写课文。
3.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但对课文的表达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捉泥鳅,体验童年的乐趣。
捉泥鳅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捉泥鳅教案精品多篇教育教学方案
捉泥鳅教案精品多篇教育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水生生物》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捉泥鳅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对水生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认识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3. 增强学生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态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泥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观察和捕捉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泥鳅标本、图片、视频、捕捉工具、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图工具、捕捉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泥鳅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生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泥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3. 实践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观察泥鳅的形态和习性,记录捕捉过程中的发现。
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实践活动,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泥鳅的特征。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捕捉到的泥鳅,绘制形态图,并描述其特征。
6.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水生生物。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形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黏液等。
2. 泥鳅的生活习性:喜欢在泥沙中钻来钻去,以浮游生物为食等。
3. 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能净化水质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要求:描述捉泥鳅的过程,包括捕捉方法、泥鳅的形态特征和习性等。
2. 作业题目:如何保护水生生物?答案要求:提出至少三条保护水生生物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生生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水产养殖场、制作生态缸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2024年《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
2024年《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捉泥鳅》。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以及相关语文技能训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捉泥鳅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捉泥鳅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例句,指导学生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句,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进行课堂交流。
6.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捉泥鳅》2. 生字词:泥鳅、捉、扑、翻、跳、笑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描述捉泥鳅的动词:扑、翻、跳、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动词描述你喜欢的动物,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我喜欢小狗。
小狗跑得快,跳得高,还会汪汪叫。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的课文,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指导学生用动词描述动物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我喜欢的动物”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可爱的大自然》中的《捉泥鳅》一文。
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小伙伴们一起捉泥鳅的有趣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同学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童年的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生词卡片,捉泥鳅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捉泥鳅的视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捉泥鳅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生词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共同学习生词和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并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课文朗读和生词认读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捉泥鳅》2. 生词:泥鳅、活泼、欢笑、清澈、嬉戏等。
3. 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绿油油、水汪汪、亮晶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2. 答案要求:语言流畅,能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童年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捉泥鳅》教案(精选10篇)
《捉泥鳅》教案(精选10篇)《捉泥鳅》篇1设计意图: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
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活动过程: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
(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
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
(放背景音乐《捉泥鳅》)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捉泥鳅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会捉泥鳅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泥鳅、鱼缸、捉泥鳅工具、观察记录表。
2.环境准备:确保活动场地安全,提前布置好观察区域。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话题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泥鳅吗?知道泥鳅长什么样吗?生:是的,老师。
我知道泥鳅是长长的,滑滑的,喜欢在水里游。
师: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泥鳅师:请大家观察一下鱼缸里的泥鳅,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生1:泥鳅是长长的,身体很滑。
生2:泥鳅的头部尖尖的,眼睛小小的。
生3:泥鳅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它们喜欢在水底的泥沙里挖洞,所以我们叫它们泥鳅。
3.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我们要学习一下捉泥鳅的方法。
生1:我们可以用手去捉。
生2:不行,泥鳅很滑,用手捉不住。
生3:我们可以用网子去捉。
师:很好,大家说得都对。
我们可以用网子、桶等工具来捉泥鳅。
但是要注意,捉泥鳅的时候要轻手轻脚,不要吓到它们。
4.实践活动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捉泥鳅的工具,一起去捉泥鳅吧!(学生们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你们捉到泥鳅了吗?在捉泥鳅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生1:我们捉到了泥鳅,感觉很开心。
生2:在捉泥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
生3: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
师:很好,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了泥鳅这种生物,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捉泥鳅》这一课,教材为《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歌曲《捉泥鳅》,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了解歌曲背景,理解歌曲的意境;学唱歌曲并进行演唱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和节奏,培养音乐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了解歌曲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的连音、跳音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音乐课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谈话方式引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捉泥鳅,了解他们对捉泥鳅的印象。
b. 讲述捉泥鳅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15分钟)a.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捉泥鳅》。
b. 分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c. 针对歌曲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3. 演唱实践(15分钟)a. 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演唱,给予鼓励和指导。
4. 背景介绍(10分钟)a. 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
b. 讲解捉泥鳅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提高熟练度。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捉泥鳅》2. 歌曲旋律、节奏示意图3. 歌曲难点:连音、跳音4. 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演唱《捉泥鳅》给家人听,并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2. 课后拓展:了解其他关于捉泥鳅的歌曲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歌曲背景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捉泥鳅》。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认识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生活习性及生态意义;第二章“捕捉泥鳅”,学习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第三章“关爱泥鳅”,培养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泥鳅的生态意义。
2. 学会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模型、泥鳅生活习性的图片、捕捉泥鳅的工具(网兜、桶等)。
学具:每组一个泥鳅模型、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观察池塘中的泥鳅,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外形特征。
2. 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10分钟)教师展示泥鳅模型,结合图片,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 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教师示范捕捉泥鳅的方法,讲解技巧,引导幼儿学习捕捉泥鳅。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捕捉泥鳅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关爱泥鳅,保护生态环境(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关爱泥鳅,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长条形、滑溜溜、灰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池塘、稻田等水域,以藻类、浮游动物为食。
3. 捕捉泥鳅的方法:用网兜、桶等工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泥鳅。
2. 答案:幼儿根据观察和想象,画出泥鳅的外形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积极参与,对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捕捉泥鳅的实践操作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养殖场,了解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方法,提高幼儿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捉泥鳅》教学设计(精选4篇)
《捉泥鳅》教学设计(精选4篇)《捉泥鳅》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1、鼓舞幼儿大胆亲近动物,在捉泥鳅中体验欢乐。
2、引导幼儿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发觉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3、鼓舞幼儿乐观参加操作,并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活动预备:1、泥鳅若干2、脸盆、各种材质的手套、擦手毛巾等。
一、幼儿观看,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1、盆子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老师巡回参加及指导。
要求幼儿大胆地去戏弄泥鳅。
( 2)、幼儿观看后叙述自己的发觉。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其次次玩泥鳅:(1)、老师提出探究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老师鼓舞幼儿大胆探究捉泥鳅的方法,并准时请胜利者介绍并准时请胜利者介绍并展现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老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看重点:泥鳅这么淘气,它身上有什么隐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二、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手套,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手套。
2、幼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比较简单捉泥鳅的手套进行尝试。
3、幼儿沟通不同材质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4、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老师巡回,鼓舞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5、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竞赛,最终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缘由: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舞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三、活动延长1、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周末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到小河里捉泥鳅,周一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
《捉泥鳅》教学设计篇2活动目标1.了解泥鳅形状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爱好。
2.情愿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欢乐。
4.进展动手观看力、操作力量,把握简洁的试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024年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通用
2024年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三节《捉泥鳅》。
内容主要围绕泥鳅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展开,通过观察和捕捉泥鳅,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特点,培养幼儿对水生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能够描述泥鳅的基本特点。
2. 通过实践捕捉泥鳅,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幼儿对水生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的认知。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捕捉工具(如网兜、小桶等)、泥鳅若干、展示泥鳅特点的图片、PPT课件。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a. 邀请幼儿分享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兴趣。
b. 教师展示捕捉泥鳅的工具,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泥鳅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随堂练习(5分钟)a.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发一只泥鳅,让幼儿观察并记录泥鳅的特点。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答疑问。
4. 捕捉泥鳅实践(15分钟)a. 教师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池塘捕捉泥鳅,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b. 捕捉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观察泥鳅的行为,了解其生活习性。
a.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捕捉泥鳅的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2. 泥鳅的身体特征3. 捕捉泥鳅的方法4. 保护水生生物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池塘或河流,记录下看到的水生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水族馆,了解更多水生生物的知识,增强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的认知。
2024年《捉泥鳅》大班教案
2024年《捉泥鳅》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捉泥鳅》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泥鳅,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泥鳅对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标本、图片、视频、捕鱼网、水桶等。
学具:小桶、捕鱼网、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泥鳅的特点。
2. 讲解泥鳅知识(10分钟)教师展示泥鳅标本、图片和视频,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 捉泥鳅方法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方法,讲解技巧,强调安全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3. 注意事项:安全、环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实践报告答案示例:2. 课后实践:与家人分享捉泥鳅的经历,讨论环保意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实践环节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捉泥鳅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泥鳅养殖活动,了解泥鳅的养殖方法,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同时,结合其他课程,如绘画、手工等,让学生创作与泥鳅相关的作品,提高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2. 安全事项的强调3. 环保意识的培养4. 实践环节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与课后实践一、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1. 捉泥鳅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工具(如捕鱼网、小桶等)。
2024年捉泥鳅教案通用
2024年捉泥鳅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第四单元“走近农事”第二章“捉泥鳅”,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泥鳅的生活习性、捕捉方法及捉泥鳅的技巧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泥鳅的生活习性、捕捉方法及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泥鳅生活习性的PPT、捉泥鳅的视频、教学卡片等。
学生准备:捉泥鳅的工具(如渔网、水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捕捉方法,结合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捉泥鳅的技巧。
3.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捉泥鳅工具,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捉泥鳅实践。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小组讨论(5分钟)各小组讨论捉泥鳅的技巧,分享成功经验,提高捕捉成功率。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2. 捕捉方法1)渔网捕捉2)手捉3. 捉泥鳅技巧1)选择合适的时间2)观察泥鳅的动静3)动作要轻、快、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捉泥鳅的认识,以及你在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其他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技巧和方法。
2.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捉泥鳅练习。
3. 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技巧和方法1. 捕捉工具的选择: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捕捉工具,如渔网、水桶等。
2. 捕捉时间的选择:讲解泥鳅的活动规律,选择最佳捕捉时间,提高捕捉成功率。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认识鱼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掌握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鱼类的基本特征,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成功捉到泥鳅,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捉泥鳅的技巧,并成功捉到泥鳅。
2. 教学重点:鱼类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鱼缸、捕鱼网、PPT课件等。
2. 学具:小桶、毛巾、捕鱼网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鱼缸,观察泥鳅的生活状态。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教师通过PPT展示泥鳅的图片,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捉泥鳅的动作要领。
3. 随堂练习(15分钟)3.1 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鱼类基本特征和捉泥鳅技巧。
4.2 学生谈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基本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选择合适的位置轻轻移动捕鱼网快速捞出泥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鱼缸,描述鱼类的特征,并尝试用所学方法捉泥鳅。
2. 答案:观察到的鱼类特征如上板书设计所示,捉泥鳅方法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鱼类的基本特征和捉泥鳅的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捉泥鳅的动作要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024年《捉泥鳅》大班科学教案精选
2024年《捉泥鳅》大班科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教材《捉泥鳅》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了解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2. 学习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实物、泥鳅图片、生态环境挂图、捕捉工具(如小网、小桶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2. 讲解泥鳅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泥鳅实物和图片,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捕捉泥鳅方法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如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捕捉泥鳅,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道关于泥鳅的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设计(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泥鳅的画,并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有黏液颜色为灰色、褐色等2. 泥鳅的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池塘、稻田等水域以浮游生物、藻类为食夜间活动,白天躲在泥里3. 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选择合适的工具轻轻翻动泥土,寻找泥鳅注意安全,避免伤害泥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关于泥鳅的画,并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答案示例:我的画中有两条泥鳅,它们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有黏液。
2024年《捉泥鳅》大班教案
2024年《捉泥鳅》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趣味农村》第三章《农村生活乐趣多》第二节《捉泥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知道泥鳅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学会捉泥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农村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图片、捉泥鳅视频、实物泥鳅、渔网、盆子等。
学具:小桶、渔网、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1.2 分组讨论:你见过泥鳅吗?你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吗?2. 新课导入(10分钟)2.1 教师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2.2 学生观看捉泥鳅视频,了解捉泥鳅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3.1 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捉泥鳅。
4. 随堂练习(5分钟)4.1 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1 学生分享捉泥鳅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2. 泥鳅的外形特征3.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4.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实践活动记录。
答案要求:描述自己在捉泥鳅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标语。
答案要求:创意新颖,富有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捉泥鳅活动的组织情况。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生态环境调查,了解其他农村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捉泥鳅教案
捉泥鳅教案捉泥鳅教案(通用17篇)捉泥鳅教案篇1设计意图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
太滑了。
抓不住。
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
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
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
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
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
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
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
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
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唱《捉泥鳅》
认识四四拍
教学目标
1、学唱这首歌曲,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欣赏童声曲《虫儿飞》,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山野童趣的情感体验,感受美好大自然。
3、认识4/4拍号并知其含义。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捉泥鳅》时声音富有弹性和童趣。
2、了解四四拍含义,老师板书,并标出四四拍强弱规律。
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弱。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3、进行声势律动训练,边唱边做。
师:换成2拍子或者3拍子好不好?示范唱让学生对比区分
4、加入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5、唱动奏相结合完整表演唱歌曲。
6、观看舞蹈《捉泥鳅》
四、课堂小结
在《捉泥鳅》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认识:反复记号的唱法。
6、、表演唱:师生接龙唱
a.强调声音:附点节奏,轻快、而有弹性。
b.情绪:愉快而又亲切。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注意:同音反复时口齿要清晰,音高要一致)
三、拓展:四四拍子的讲解与表现歌曲
1、学生跟伴奏唱,看看师做了什么动作?
(跺脚、拍腿、拍手、捻指)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2、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强弱规律的掌握。
教学难点
1、齐唱:注意切分音及附点音符的唱法,四拍要唱足,注意换气记号。
2、歌曲的表现能力,对歌曲本身的理解,以及吐字和咬字,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欣赏童声歌曲《虫儿飞》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你们的身体随音乐的旋律摆动,感受那美好的歌曲情景!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夜晚绿草如茵的田野里,有几个孩童坐在那休闲的玩耍这,他们看见了萤火虫,于是开心的欢呼雀跃……
接着,由一幅小女孩在田野边捉东西的图片引入新课。
师:在优美旋律下,我们来到了音乐池塘,这里住着许多音乐符号。
2、出示各种音乐符号的图片。
师:你们还认识它吗?
生:回答
师:小音符也来和我们打招呼,看它是二分音符,谁能用准确的节拍把它拍出来?
生:分别拍出音符的节拍
师:小音符有长有短组成了一排排节奏,听老师拍的节奏是1还是2?
生:2
师:你们的节奏感真棒!你们能模仿出来吗?
3、练习解决附点节奏。
二、教授歌曲
2、导入新授歌曲《捉泥鳅》
a.初听歌曲《捉泥鳅》,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b.找一找有没有你熟悉的节奏?有节奏地读一读歌词
3、出示《捉泥鳅》歌谱,老师钢琴弹奏,学生先仔细听一听
4、用la.模唱这首歌曲的主旋律。
5、学生跟琴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