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弊端: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4)启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 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C
D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 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 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 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 由此产生的弊 端是什么?为 什么会形成这 种模式?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 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 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 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 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 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现今一.列宁时期的探索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3、内容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⑶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⑴促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1922年苏联成立。
(1922-1991)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很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持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1.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⑵重点:实行重工业的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4、评价:(有何利与弊?)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⑵但这个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及练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础知识: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原因:1)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迅速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2.实施的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实施的时间:1921年4.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5.结果: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背景
经济上: 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 探索 对社会主 义道路的 探索 斯大林 的探索 政治上: 政治上: 经济上:
时间 内容 作用
新经济政策
①国内战争结束,进入和平时期; 背景:
②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和平时期, 不能继续实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 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形成了 斯大林模式
启示: 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不是一帆风顺,都是 在曲折中前进。
1、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 量变化曲线图。l921~ 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 )
点发展重工业。
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喀秋莎斯大林管风琴”-苏联BM-13型火箭炮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业集体化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①目的: ②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 体农庄,打击富农。 ③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B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2、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 3、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 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 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十月革命的意义是什么?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将军建立了反革命军队,掀起了叛乱。
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苏俄又经历了什么困难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回顾旧知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一、新经济政策资料: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落实课标工厂大批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的《四月提纲》 列宁的《四月提纲》
内容: 内容:
•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社会主义革命 • 实行土地改革 • 退出战争 《四月提纲》是纲领 四月提纲》 文件,受到人民的拥护, 性文件,受到人民的拥护, 十月革命呼之欲出。 十月革命呼之欲出。
革命领袖列宁
二、十月革命的经过
沙皇尼古拉二世
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合法的全国政权) 合法的全国政权)
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
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合法的全国政权) 合法的全国政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 •拒绝 小时工作制 拒绝8小时工作制 拒绝 •不实施土地改革 不实施土地改革 •屠杀和平示威者 屠杀和平示威者
简要回顾我国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
时间 1949.9 1949.10.1 1950.101950.101953.7 1950-1952年 1950-1952年 底 1953—— 1953 1957年 1957年 1954年 1954年 重大事件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 宪法的作用) 宪法的作用) 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 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第一部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第一部宪法。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莫斯科地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 原因有三:第一,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效率最 高的地铁站;第二,它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铁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 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 铁站之一。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成立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农业集体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 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 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特点: 多种经济并存, 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成立——1922年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成立——1922年
参
加
瞻
仰
的
群
(1870——1924)
众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
苏联进 入斯大林 时代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国内战争 物资缺乏
战
时
共
产
战胜敌人
主 经济发展受影响
义
政
策
新
斯
经
济
大
政 国民经济 林
策 政
恢复发展
模
策
式
列宁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国内战争 物资缺乏
战
时
共
产
战胜敌人
主 经济发展受影响
义
政
策
新
斯
经
济
大
政 国民经济 林 高度集中的
策 政
恢复发展
模
经济政治体制
策
式
列宁
斯大林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列宁在什么时间逝世,此后苏联的领导人是谁?这 时苏联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7.阅读教材第8页回答:苏联在什么时间完成第一、 二个五年计划?重点? 8.结合教材第8页蓝色部分及第9页“第聂伯河上的大 坝”回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9.结合教材第9页“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 庄庄园在田间用餐”回答:这是什么现象? 10.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1.结合教材第9页“邓小平论述”阅读“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
检测反思
让我们巩固一下本课的学习吧!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 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 上应写的国名是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九下历史2课知识点总结

九下历史2课知识点总结一、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变迁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2. 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战争的新特点3. 战争对各个国家的经济产业、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4. 塞缪尔·伯特、伍德罗·威尔逊和凡勃仑会议的重要作用5. 《凡尔赛和约》和《圣日耳曼和约》的签订6. 德国的国内政治混乱与战胜国的对德政策7. 国际关系的变迁二、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国际关系的动荡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政治形势2. 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及社会时代的新变化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各国的政治态度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与影响力2. 俄国的国际关系调整和国内的政治变革3. 俄国内战的爆发和结果4. 圣皮特堡变成了叶卡捷琳娜堡5. 《关于国际谈判的建议书》6. 苏联的国际政策7. 苏联的反法西斯同盟和反对华约四、西方国家的崛起与发展1. 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英法的影响2. 美国新兴的世界强国3. 欧洲国家的联盟和军备的消耗4. 东西欧国家关于《共同国家和军队和使用物贸易法案》五、非洲与亚洲的独立1. 二战后的非洲与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2. 非洲与亚洲成为殖民独立的局面3. 非洲与亚洲国家的独立建设与团结4. 非洲与亚洲国家的社会主义和民主制度六、世界格局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调整1. 欧洲国家的兵工业的消耗和消耗品的制造量2. 欧洲的联盟与盟国和华约的冲突与势力3. 国际范围内的进步与休克4. 国际的大势和政治动态以上是九下历史2的知识点总结,全书以世界战争、国际关系、经济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变革为主线,通过对各大洲的发展历程和各国的政治变革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呈现出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全球历史格局。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5)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2、原因(目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内容:①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由农民自由处理;②工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③商业:实行商品自由贸易。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结束: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被斯大林废除。
7、启示:要符合国情,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二)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最初由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后发展到15个。
【记忆技巧】:最初四个加盟国:屋外有白鹅。
“屋”:乌克兰;“外”:外高加索联邦;“白”:白俄罗斯;“俄”:俄罗斯联邦。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两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1937年。
)①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服务。
③成就(意义):使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为强盛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并完成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3、斯大林模式:①背景: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特点: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计划经济③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④评价斯大林模式(课本内容第9~10页略)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利:①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②为二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5)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九年级历史复习总结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为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三、文化大革命(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倾失误)
时间
1966——1976
结束标志
1976、10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表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闹革命、迫害干部、全国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㈢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
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
①农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社)。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化。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和赎买方式。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成分)
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㈠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1957
任务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成果
①工业方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厂。以鞍山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一基地四厂)
②交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一桥三路)
刘胡兰、董存瑞
抗美援朝时期
黄继光、邱少云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备注
1、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实现工业化。
2、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受苏联影响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与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一致,答案B。
例题2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全民配给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Leabharlann 式D.罗斯福新政1.C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故选C。
2.A解析:表格反映1921—1925年粮食产量在增加,这一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A。
3.B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题目所述论断相一致,答案B。
3.“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里评述的是()
历史人教版九下《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与此同时,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例题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B。
例题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答案B。
1. 以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属于斯大林实施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成立苏联D.实行五年计划2. 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B.市场经济繁荣C.经济危机严重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排斥市场调节C.权力高度集中D.民主法制健全4.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直接促成这一飞跃的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农业集体化1.D解析:斯大林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实现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答案D。
2.D解析: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斗,1933年1月, 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 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 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 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 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 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 业部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 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 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第一个五年计 划于由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 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 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
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
①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这是加强国防,发展工业和建设社会主 义的需要。 ③这也是由受资本主义世界包围的外部环 境所决定的。 ④斯大林个人的决策。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结构: 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 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 识是其温床。 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 A、阶级斗争激烈;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 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 C、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D、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苏联国旗 锤子象征工人阶级;镰刀
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组合,是 工农联盟的标志,也是共产党 的标志。五角星既象征工、农 每一只手的五指(劳动力), 亦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的口号。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知识结构:1、过渡时期:(1)政策调整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建立苏联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经济建设政策方针:生产力——十四大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关系——十五大要求实现农业集体化实施成果:生产力——建立了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了支配地位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2)政治生活订新宪法:内容——国体;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分配原则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个人崇拜:原因——体制弊端、农民意识后果——大清洗运动三、教学过程:导入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焦点访谈: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九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③三大改造
2、中国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否相 同?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不同 苏联:1991年解体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调整了政治经 济方针, 实现改革开放。中国日益富强。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时期 斯大林时期
1、计划经济 1928-1937
重点: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材料: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 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 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 对优势。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2、斯大林模式
苏联由传统的 农业国变成强 盛的工业国 农业实现 集体化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 112% 120 100% 100%
100 80
75% 60%
1913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 60 1920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1925 40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作用: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乌克兰、 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
1922 1940 年苏联成立 年加入的有 1929年加入的有 1925 年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爱沙尼亚 哈萨克 乌兹别克 外高加索联邦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乌克兰 土库曼 立陶宛 吉尔吉斯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 有15个加盟 共和国
2、苏联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直到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 们必须在 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的耕种要靠蓄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初中频道为您整理了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
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