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布线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报告

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家装布线实习实验,使学生掌握家装布线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和规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X市XXX小区四、实验材料1. 线管:PVC穿线管、PVC扣板2. 线材:电源线、电话线、网络线3. 工具:剥线钳、压线钳、螺丝刀、电钻、切割机等4. 其他:电线标识、标签、绝缘胶带等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 现场勘察在开始布线前,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房屋结构、功能分区、布线需求等,为布线方案提供依据。

2. 布线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勘察结果,设计合理的布线方案。

主要包括:(1)电源线:按照每户人家至少两路电源线(照明、插座)进行设计,插座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0.3米,开关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4米。

(2)电话线:按照每户人家至少两路电话线进行设计,电话线与电源线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

(3)网络线:按照每户人家至少两路网络线进行设计,网络线与电话线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

3. 线管布设(1)根据布线方案,确定线管走向,使用电钻在墙壁、地面等部位打孔。

(2)将线管沿孔洞穿入,注意保持线管顺直,避免扭曲。

(3)在线管接口处使用PVC扣板固定。

4. 线材布设(1)将电源线、电话线、网络线等线材剥去外皮,露出适当长度的内芯。

(2)将剥好的线材按照设计要求,分别穿入线管。

(3)在线管内,将线材整理整齐,避免相互缠绕。

5. 线头处理(1)将线头剥去外皮,露出适当长度的内芯。

(2)根据线材类型,使用压线钳将线头压紧。

(3)在压线后,使用绝缘胶带对线头进行绝缘处理。

6. 线路测试使用万用表等工具,对布设好的线路进行测试,确保线路畅通、无短路、无断路等问题。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按照布线方案,完成了电源线、电话线、网络线的布设。

经过测试,线路畅通,无短路、无断路等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

实验楼综合布线实训报告

实验楼综合布线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水平。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1. 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2. 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3. 熟悉综合布线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4.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及功能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3. 综合布线材料及设备4.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5. 综合布线工程管理三、实验步骤1. 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及功能(1)参观实验楼,了解实验楼的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及功能。

(2)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1)分析实验楼的综合布线需求,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

(2)根据设计原则,制定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

3. 综合布线材料及设备(1)了解综合布线系统中常用材料及设备的种类、性能和选用原则。

(2)参观实验室,认识并了解常用综合布线材料及设备。

4.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1)学习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步骤和注意事项。

(2)在实验室进行综合布线施工,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进行布线。

5. 综合布线工程管理(1)了解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的流程和内容。

(2)根据工程管理要求,对实验楼综合布线工程进行管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布线、电话通信、卫星电视、监控、广播等子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实验楼内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语音通信、视频监控等功能。

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1)设计原则:根据实验楼的功能需求,遵循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经济性等原则。

(2)设计方案:根据设计原则,制定了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布线方案、设备选型、施工工艺等。

3. 综合布线材料及设备实验楼综合布线系统中,常用的材料有:双绞线、光纤、接头、配线架、插座等;设备有: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分析仪等。

综合布线测试实验报告(3篇)

综合布线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加深对综合布线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网络工程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 综合布线测试仪:FLUKE DSP-4000系列- 双绞线:Cat.6- 光纤:单模或多模-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 网络线缆:RJ45网线、光纤跳线等2. 实验步骤- 测试准备1. 确认实验环境,包括设备、线缆等。

2. 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测试网络。

3.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 双绞线测试1. 使用FLUKE DSP-4000系列测试仪,对双绞线进行测试。

2. 测试项目包括:接线图、电阻、长度、传输延迟、衰减、串扰等。

3. 将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测试是否合格。

- 光纤测试1. 使用FLUKE DSP-4000系列测试仪,对光纤进行测试。

2. 测试项目包括:信号衰减、连接损耗、插入损耗、反射损耗等。

3. 将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测试是否合格。

- 测试结果分析1. 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对比设计要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 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布线系统正常运行。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绞线测试结果- 本次实验测试了10条Cat.6双绞线,测试结果如下:- 接线图:10条线缆接线正确,无短路、开路等问题。

- 电阻:10条线缆电阻均在标准范围内。

- 长度:10条线缆长度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 传输延迟:10条线缆传输延迟均在标准范围内。

- 衰减:10条线缆衰减均在标准范围内。

- 串扰:10条线缆串扰均在标准范围内。

- 结论:双绞线测试结果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2. 光纤测试结果- 本次实验测试了5条光纤,测试结果如下:- 信号衰减:5条光纤信号衰减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 连接损耗:5条光纤连接损耗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报告

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报告

家装布线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家装布线实习,使学生掌握家庭电路的基本知识,熟悉家庭电路的布线流程和规范,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安全用电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习内容1. 学习家庭电路的基本知识,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原理、电路的符号等。

2. 掌握家庭电路的布线流程,包括定位、开槽、布线、弯管、穿线等步骤。

3. 熟悉家庭电路的布线规范,包括强弱电的间距、管内导线总截面面积、长距离线管的敷设等。

4. 学习家庭电路的施工工具的使用,包括电钻、弯管器、切割机等。

5. 培养安全用电意识和责任感,了解电气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三、实习过程1. 学习家庭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熟悉电路的符号。

2. 跟随指导老师参观实际施工现场,了解家庭电路的布线流程和规范。

3. 参加实际操作,亲自动手进行开槽、布线、弯管、穿线等操作,掌握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4.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解决实际问题。

5. 学习安全用电知识,了解电气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四、实习心得通过家装布线实习,我对家庭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布线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了安全用电意识和责任感。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定位,如何开槽、布线、弯管、穿线等操作,掌握了家庭电路的布线规范。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电钻、弯管器、切割机等施工工具,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在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开槽不直、弯管不均匀等,但通过向指导老师请教,我学会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也了解到了电气事故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提高了安全用电意识和责任感。

我知道,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施工安全。

五、实习收获通过家装布线实习,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掌握了家庭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布线流程,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基于硬布线控制器设计并实现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基于硬布线控制器设计并实现

评语: 课中检查完成的题号及题数:课后完成的题号与题数: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报告日期:2011-1-12实验名称:基于硬布线控制器设计并实现带中断功能的复杂模型机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2. 了解硬布线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各自优缺点;3. 掌握并会设计带中断功能的复杂模型机的硬布线控制器。

二、实验内容:1. 根据带中断功能的复杂模型机的微程序流图,画出状态机描述图;2. 分析每个状态所需的控制信号,产生控制信号表,并用VHDL语言来设计程序,实现状态机描述的功能;3. 用Quartus软件进行编译链接,选择器件,定义管脚,编程下载,然后用CM3P联机测试每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

三、项目要求及分析:实验要求设计带中断功能的复杂模型机的硬布线控制器,可先参照前面带中断处理能力的模型机设计实验画出微程序流程图,参照二进制微代码表设控制信号表。

然后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主要注意原P<1>—P<4>的修改,采用分支语句实现。

然后就是连线装载带中断处理能力的模型机微程序检验。

四、具体实现:应包括:状态图、控制信号表、控制引脚图、VHDL程序、机器码验证程序等。

2、控制状态表:INTA/WR/RD/IOM/S3/S2/S1/S0/LDA/LDB/LDR0/LDSP/L0AD/LDAR/LDIR/ALUB/RSB/RDB/RIB/SPB/PCB/LDPC/STI/CLI S0 100000000000100111111010S1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S2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S3 101000000000101111111011S4 100000000100100101111011S5 100010010010100011111011S6 100000000100100101111011S7 100000100010100011111011S8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S9 101100000010100111111011S10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S11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S12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S13 110000000000100110111011S16 110100000000100101111011 S17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 S18 110000000000100101111011 S19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 S20 100011010001100011111011 S21 100011000001100011111011 S22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 S23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 S24 100011000001100011111011 S25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 S26 101000000000000111111111 S27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 S28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 S29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 S30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 S31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 S32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 S33 000000000000110111101011 S34 110000000000100111110011 S35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 S36 100011010001100011111011 S37 000000000000110111111011 S38 101000000000000111111111 S39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 S40 100000000100100111011011 S41 100010010000110011111011 S42 100010011000100011111011 S43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 S44 100000000100100111110011 S45 100010010000110011111011 S46 100010011000100011111011 S47 100000001000100110111011 S48 100000001000100110111011 S49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 S50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 S51 100000000010100101111011 S52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S53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 S54 100000000000100111111001 S55 100000000000100111111010 S56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 S57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 S58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4、VHDL程序: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CONTROLLER ISPORT(RESET : IN STD_LOGIC;T1 : IN STD_LOGIC;INTR : IN STD_LOGIC;INS :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CTRL : OUT STD_LOGIC_VECTOR(23 DOWNTO 0));END CONTROLLER;ARCHITECTURE CONTROLLER_ARCH OF CONTROLLER ISTYPE STA TE IS (S0,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S31,S32,S33,S34,S35, S36,S37,S38,S39,S40,S41,S42,S43,S44,S45,S46,S47,S48,S49,S50,S51,S52,S53,S54, S55,S56,S57,S58,S59,S60,S61,S62);SIGNAL CUFSM: STATE;--CTRL:INTA,WR,RD,IOM,S3,S2,S1,S0,LDA,LDB,LDRI,LDSP,LOAD,LDAR,LDIR,ALU_B,RS_B,RD_B,RI_B,SP_B,PC _B,LDPC,STI,CLIBEGINPROCESS (T1,RESET,INTR,INS)BEGINIF RESET = '0'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0"; --CLICUFSM <= S0;ELSIF T1'EVENT AND T1 = '1' THENCASE CUFSM ISWHEN S0 =>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中断判断CUFSM <= S1;WHEN S1 =>IF INTR='1' THENCTRL <= "000000000000110111101011"; --R0->BUS,BUS->ACUFSM <= S33;ELSE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2;END IF;WHEN S33=>CTRL <= "110000000000100111110011";CUFSM <= S34;WHEN S34=>CTRL <=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CUFSM <= S35;WHEN S35=>CTRL <= "100011010001100011111011";CUFSM <= S36;WHEN S36=>CUFSM <= S37;WHEN S37=>CTRL <= "101000000000000111111111";CUFSM <= S38;WHEN S38=>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2;WHEN S2=>CTRL <= "101000000000101111111011";CUFSM <= S3;WHEN S3 =>IF INS(7 downto 4) = "0000" THEN --ADD INSCTRL <= "100000001000100110111011";CUFSM <= S47;ELSIF INS(7 downto 4) = "0001" THEN --AND INS CTRL <= "100000001000100110111011";CUFSM <= S48;ELSIF INS(7 downto 4) = "0010" THEN -- IN 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49;ELSIF INS(7 downto 4) = "0011" THEN --OUT 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50;ELSIF INS(7 downto 4) = "0100" THEN -- MOV INS CTRL <= "100000000010100101111011";CUFSM <= S51;ELSIF INS(7 downto 4) = "0101" THEN -- HLT INS 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52;ELSIF INS(7 downto 4) = "0110" THEN -- LDI 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53;ELSIF INS(7 downto 4)= "0111" THEN -- STI INSCUFSM <= S54;ELSIF INS(7 downto 4) = "1000" THEN -- CLI INS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0";CUFSM <= S55;ELSIF INS(7 downto 4) = "1001" THEN -- PUSH INS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CUFSM <= S56;ELSIF INS(7 downto 4) = "1010" THEN -- POP INSCTRL <=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CUFSM <= S57;ELSIF INS(7 downto 4) = "1011" THEN -- INET INSCTRL <=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CUFSM <= S58;ELSIF INS(7 downto 6) = "11" AND INS(3 downto 2) = "00" THEN -- 直接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59;ELSIF INS(7 downto 6) = "11" AND INS(3 downto 2) = "01" THEN -- 间接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60;ELSIF INS(7 downto 6) = "11" AND INS(3 downto 2) = "10" THEN -- 变址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61;ELSIF INS(7 downto 6) = "11" AND INS(3 downto 2) = "11" THEN -- 相对INS 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10111";CUFSM <= S62;END IF;WHEN S47=>CTRL <= "100000000100100101111011";CUFSM <= S4;WHEN S4=>CTRL <= "100010010010100011111011";CUFSM <= S5;WHEN S5=>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WHEN S48=>CTRL <= "100000000100100101111011";CUFSM <= S6;WHEN S6 =>CTRL <= "100000100010100011111011";CUFSM <= S7;WHEN S7=>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49=>CTRL <=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CUFSM <= S8;WHEN S8=>CTRL <= "1011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9;WHEN S9=>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0=>CTRL <=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CUFSM <= S10;WHEN S10=>CTRL <= "110100000000100101111011";CUFSM <= S16;WHEN S16=>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1=>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2=>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3=>CUFSM <= S17;WHEN S17=>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4=>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5=>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6=>CTRL <= "110000000000100101111011";CUFSM <= S18;WHEN S18=>CTRL <= "100000001000100111101011";CUFSM <= S19;WHEN S19=>CTRL <= "100011010001100011111011";CUFSM <= S20;WHEN S20=>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7=>CTRL <= "100011000001100011111011";CUFSM <= S21;WHEN S21=>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CUFSM <= S22;WHEN S22=>CTRL <=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23;WHEN S23=>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CTRL <= "100011000001100011111011";CUFSM <= S24;WHEN S24=>CTRL <= "100000000000110111101011";CUFSM <= S25;WHEN S25=>CTRL <= "101000000000000111111111";CUFSM <= S26;WHEN S26=>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WHEN S59=>CTRL <=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CUFSM <= S28;WHEN S28=>CTRL <=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CUFSM <= S29;WHEN S60=>CTRL <=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CUFSM <= S30;WHEN S30=>CTRL <=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CUFSM <= S31;WHEN S31=>CTRL <= "101000000000110111111011";CUFSM <= S32;WHEN S61 =>CTRL <=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CUFSM <= S39;WHEN S39 =>CTRL <= "100000000100100111011011";CUFSM <= S40;WHEN S40 =>CTRL <= "100010010000110011111011";WHEN S41 =>CTRL <= "100010011000100011111011";CUFSM <= S42;WHEN S62 =>CTRL <= "101000001000100111111011";CUFSM <= S43;WHEN S43 =>CTRL <= "100000000100100111110011";CUFSM <= S44;WHEN S44 =>CTRL <= "100010010000110011111011";CUFSM <= S45;WHEN S45 =>CTRL <= "100010011000100011111011";CUFSM <= S46;WHEN S29=>IF INS(7 downto 4) = "1100" THENCTRL <=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12;ELSIF INS(7 downto 4) = "1101" THENCTRL <= "110000000000100110111011";CUFSM <= S13;ELSIF INS(7 downto 4) = "1110" THENCTRL <=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CUFSM <= S14;ELSIF INS(7 downto 4) = "1111"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5;END IF;WHEN S32=>IF INS(7 downto 4) = "1100" THENCTRL <=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12;ELSIF INS(7 downto 4) = "1101" THENCTRL <= "110000000000100110111011";CUFSM <= S13;ELSIF INS(7 downto 4) = "1110" THENCTRL <=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CUFSM <= S14;ELSIF INS(7 downto 4) = "1111"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5;END IF;WHEN S42 =>IF INS(7 downto 4) = "1100" THENCTRL <=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12;ELSIF INS(7 downto 4) = "1101" THENCTRL <= "110000000000100110111011";CUFSM <= S13;ELSIF INS(7 downto 4) = "1110" THENCTRL <=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CUFSM <= S14;ELSIF INS(7 downto 4) = "1111"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5;END IF;WHEN S46 =>IF INS(7 downto 4) = "1100" THENCTRL <= "101000000010100111111011";CUFSM <= S12;ELSIF INS(7 downto 4) = "1101" THENCTRL <= "110000000000100110111011";CUFSM <= S13;ELSIF INS(7 downto 4) = "1110" THENCTRL <=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CUFSM <= S14;ELSIF INS(7 downto 4) = "1111"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5;END IF;WHEN S12=>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R0->BUS,BUS->BCUFSM <= S1;WHEN S13=>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R0->BUS,BUS->BCUFSM <= S1;WHEN S14=>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R0->BUS,BUS->BCUFSM <= S1;WHEN S15=>IF INS = "00000000" THEN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CUFSM <= S11;ELSIF INS = "10000000" THENCTRL <= "100000000000000011111111";CUFSM <= S27;END IF;WHEN S11=>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R0->BUS,BUS->BCUFSM <= S1;WHEN S27=>CTRL <= "100000000000100111111011"; --R0->BUS,BUS->BCUFSM <= S1;END CASE;END IF;END PROCESS;END CONTROLLER_ARCH ;5、机器码验证程序:$P 00 60 ; LDI R0,13H 将立即数13装入R0$P 01 13$P 02 30 ; OUT C0H,R0 将R0中的内容写入端口C0中,即写$P 03 C0 ; ICW1,边沿触发,单片模式,需要ICW4 $P 04 60 ; LDI R0,30H 将立即数30装入R0$P 05 30$P 06 30 ; OUT C1H,R0 将R0中的内容写入端口C1中,即写$P 07 C1 ; ICW2,中断向量为30-37$P 08 60 ; LDI R0,03H 将立即数03装入R0$P 09 03$P 0A 30 ; OUT C1H,R0 将R0中的内容写入端口C1中,即写$P 0B C1 ; ICW4,非缓冲,86模式,自动EOI$P 0C 60 ; LDI R0,FEH 将立即数FE装入R0$P 0D FE$P 0E 30 ; OUT C1H,R0 将R0中的内容写入端口C1中,即写$P 0F C1 ; OCW1,只允许IR0请求$P 10 63 ; LDI SP,A0H 初始化堆栈指针为A0$P 11 A0$P 12 70 ; STI CPU开中断$P 13 20 ; IN R0,00H 从端口00(IN单元)读入计数初值$P 14 00$P 15 41 ; LOOP:MOV R1,R0 移动数据,并等待中断$P 16 E0 ; JMP LOOP 跳转,并等待中断$P 17 15; 以下为中断服务程序:$P 20 80 ; CLI CPU关中断$P 21 61 ; LDI R1,01H 将立即数01装入R1$P 22 01$P 23 04 ; ADD R0,R1 将R0和R1相加,即计数值加1$P 24 30 ; OUT 40H,R0 将计数值输出到端口40(OUT单元)$P 25 40$P 26 70 ; STI CPU开中断$P 27 B0 ; IRET 中断返回$P 30 20 ; IR0的中断入口地址20五、运行结果:初始化8259,然后原地踏步等待中断,每中断一次R0 +1,把R0输出到OUT单元计算了14次,如out 单元: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VHDL语言编程主要实现各个分支,这里要参照流程图,细心不出错后面实现就比较简单了。

综合布线实习报告总结

综合布线实习报告总结

综合布线实习报告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综合布线实习报告总结综合布线实习报告总结模板5篇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

硬件设计基础实验报告(3篇)

硬件设计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硬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能够:1.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特性;2. 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与绘制;3. 学会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4. 理解电路调试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路设计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它涉及到电子元器件的选择、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以及电路的调试。

本次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原理展开:1. 电子元器件原理:电子元器件是电路设计的基础,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了解这些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有助于设计出满足要求的电路。

2. 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原理图是电路设计的核心,它将电路中的各个元器件和连接关系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会绘制电路原理图是进行电路设计的基础。

3. 电路板设计:电路板是电路的物理载体,其设计包括元器件布局、布线以及PCB(印刷电路板)的制作。

电路板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电路调试:电路调试是电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调试可以发现电路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电路调试需要使用各种测试仪器和调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元器件识别与测试: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测试其基本参数和特性。

2. 电路原理图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原理图。

3. 电路板设计:根据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板,包括元器件布局、布线等。

4. 电路板制作:制作电路板,包括PCB的制作和元器件的焊接。

5. 电路调试:调试电路,验证电路的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四、实验步骤1. 元器件识别与测试:- 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测试元器件的基本参数和特性,如电阻的阻值、电容的容量、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等。

2. 电路原理图设计:-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原理图;- 在电路原理图中标注元器件的型号、参数等信息。

布线技术实验报告

布线技术实验报告

布线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布线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布线技术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布线方法和技巧。

3. 学会使用常见的布线工具和设备。

4.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布线标准和规范的理解。

实验原理:布线技术是信息传输的基础,涉及到电缆的铺设、连接和维护。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太网布线技术,使用Cat5e或Cat6电缆进行操作。

以太网布线遵循TIA/EIA-568标准,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材料:1. Cat5e或Cat6电缆若干。

2. RJ45插头若干。

3. 网络测试仪。

4. 压线钳、线缆剥皮器等布线工具。

5. 接线图和布线标准文档。

实验步骤:1. 阅读并理解布线标准和规范,熟悉布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使用线缆剥皮器剥去电缆外层的绝缘层,暴露内部的线对。

3. 按照接线图的指示,将线对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并插入RJ45插头中。

4. 使用压线钳压紧RJ45插头,确保线对与插头的接触良好。

5. 将制作好的网线连接到网络测试仪,进行连通性测试。

6.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布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直至测试通过。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符合TIA/EIA-568标准的RJ45网线,并通过了网络测试仪的连通性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布线过程中的线对排列顺序、压接质量和连通性测试是影响布线质量的关键因素。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线对的排列顺序对布线质量有直接影响。

如果线对顺序错误,即使压接得再好,也无法实现数据的稳定传输。

此外,压接质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压接不牢固,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不稳定。

通过使用网络测试仪,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完成了布线技术的学习,加深了对布线过程和标准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布线的基本技巧,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线技术是信息传输的基础,对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安全注意事项:1. 在使用压线钳等工具时,注意安全,避免工具伤害自己或他人。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实训报告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实训报告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程提供实际操作经验。

二、实训准备1. 实训时间: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5日2. 实训地点:学校综合布线实训室3. 实训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4. 实训人员:实训老师、学生三、实训内容1. 熟悉综合布线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布线种类、布线材料、布线标准等。

2. 学习绘制综合布线工程的布线图,理解布线设计的原则。

3. 实际操作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包括线缆敷设、插座安装、接线等。

4. 学习综合布线的调试和测试方法,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技巧。

5. 掌握综合布线工程的验收标准,了解验收流程。

四、实训过程1. 第一天:学习综合布线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布线种类、布线材料、布线标准等。

2. 第二天:学习绘制综合布线工程的布线图,理解布线设计的原则。

3. 第三至五天:实际操作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包括线缆敷设、插座安装、接线等。

同时学习综合布线的调试和测试方法,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技巧。

五、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入了解了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认真学习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

本次实训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程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总结与展望本次实训使我对综合布线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一些相关的操作技能。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同时,我也希望可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实训报告到此结束。

感谢实训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

愿我们在技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家园而努力奋斗!谢谢!。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教学目的、任务与实验设备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实验5和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原理与应用。

复习和应用数据通路及逻辑表达式。

学习运用ISP(在系统编程)技术进行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集成开发软件中设计调试工具的使用,体会ISP技术相对于传统开发技术的优点。

教学任务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在所提供的器件范围内,设计一台硬布线控制器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根据设计图纸,在通用实验台上进行组装,并调试成功。

在组装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

实验设备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直流万用表一只集成电路建议使用ISP芯片(一片ispLSI1032)。

采用ISP器件,则需要一台PC机运行设计自动化软件(例如ispEXPERT)作设计、编程和下载使用。

总体设计思路(描述指令系统,给数据通路)采用与模型计算机相同的指令系统,即12条机器指令。

实验设计中采用该指令系统的子集:去掉中断指令后的3条机器指令,只保留9条指令。

采用的数据通路和微程序控制器方案相同。

·数据通路图和数据通路控制信号DBUS图4 数据通路总体图23控制器的设计思路硬布线控制器能够实现控制功能,关键在于它的组合逻辑译码电路。

译码电路的任务就是将一系列有关指令、时序等的输入信号,转化为一个个控制信号,输出到各执行部件中。

根据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针对每个控制信号S ,可以列出它的译码函数S = f( Im, Mi, Tk, Bj )其中Im 是机器指令操作码译码器的输出信号,Mi 是节拍信号发生器的节拍信号,Tk 是时序信号发生器的时序信号,Bj 是状态条件判断信号。

在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中,因为时序信号Tk (T1—T4)已经直接输送给数据通路,所以译码电路不需Tk 作为输入。

又因为机器指令系统比较简单,操作码只有4位,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码译码器,因此Im 直接就是操作码,即指令寄存器的IR4—IR7信号。

最新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最新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最新综合布线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综合布线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流程,提高对网络布线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1. 实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网线、光纤、配线架、插座、交换机、测试工具等。

2. 实验设备:网络测试仪、光纤熔接机、线缆管理工具等。

3. 实验场地:实验室或指定的模拟环境。

三、实验内容1. 布线系统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套适用于小型办公区域的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

2. 线缆选择与预处理:选择合适的线缆类型(如Cat5e、Cat6等),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线缆标记、长度测量等。

3. 布线施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线缆铺设,包括走线、固定、连接等步骤,并注意线缆的管理和保护。

4. 系统测试:使用网络测试仪对布线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所有连接均符合标准,无故障点。

5. 光纤熔接:对于光纤布线部分,需要进行光纤的清洁、切割、熔接等操作,并进行光纤损耗测试。

四、实验步骤1. 设计阶段:分析办公区域的网络需求,设计布线拓扑结构,确定线缆路径和设备位置。

2.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线缆和配件。

3. 施工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进行线缆铺设和设备安装。

4. 测试阶段:完成布线后,使用专业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5. 问题排查:对于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修复,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6. 系统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和实际使用情况,对布线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线缆连接均符合TIA/EIA标准,网络性能稳定。

2. 光纤熔接损耗在允许范围内,信号传输质量良好。

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施工流程的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综合布线实验,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小型办公区域的网络布线系统。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线缆和设备,以及如何进行规范的施工和测试。

【精品】综合布线实训报告

【精品】综合布线实训报告

【精品】综合布线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二、实验目的1.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掌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3.熟悉各种综合布线设备的使用,了解其功能和特点。

4.掌握布线测试方法,保证布线的质量。

三、实验设备1.电路测试仪2.光源和光功率计3.光缆切割机和压接钳4.热缩管和剥线器5.万用表和螺丝刀6.各种规格的网线和光纤等材料。

四、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包括以下基本流程:1.综合布线系统规划和设计,包括绘制管线走向图和各终端的连接方案。

2.安装综合布线系统,包括管线预留、光缆布放、端口安装和调试。

3.测试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测试网络连接、声响测试和光学性能测试。

4.维护和管理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定期巡检、数据备份和管线维修等。

五、实验流程1.综合布线系统规划和设计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首先实验规划绘制出管线的走向图和各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

在绘图完成后,我们要根据各终端设备的位置、所需带宽等要求,选择合适的终端设备和规格规格的线缆。

设计完毕后,我们还需要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以确保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

在实验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基本步骤:A.开挖和预留首先,我们要根据设计方案,在墙上和地上预留好走线孔,在管道走向上及时预留清零,同时对预留空间进行清理和消毒。

B.确定走线和布线接下来,我们要按照绘制好的管道走向,确定走线和布线的具体方案。

然后,在终端设备上安装好模块和插座,并进行连接测试和调试。

C.进行光缆布放和连接在进行光缆布放和连接时,我们需要将缆线穿过终端设备上的孔洞,并使用压接钳将光缆固定在插座上。

这样就能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和速度。

D.起始端和终止端的测试最后,我们还需要对起始端和终止端的数据连接进行测试和调试,保证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正常使用。

测试综合布线系统是实验的核心。

我们需要借助电路测试仪、光功率计等工具,检测各项指标,确保网络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心得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心得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心得
在进行硬布线控制器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工作方式。

这个实验让我对数字电路设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控制器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并优化硬布线控制器。

这其中涉及到了逻辑门电路的选择、时序控制、数据路径设计等多个方面。

我意识到,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不仅仅是电路设计,更是系统设计和工程能力的综合体现。

此外,我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实验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设计和优化控制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视角,通过集思广益,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更好的设计。

回顾这次实验,我认为我在硬布线控制器设计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我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系统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这次实验也让我认识到,学习数字电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

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数字电路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更多的实践项目来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在数字电路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硬布线控制器设计与调试 课程设计..

硬布线控制器设计与调试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硬布线控制器设计与调试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任课教师:黄岚班级:计算机141学号:1408010112姓名:目录一、课程设计简述: (3)1.教学目的: (3)2.课设任务: (3)3.实验设备简介: (3)3.1、TEC4-A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1] (3)3.2、万用表 (5)3.3、PC机 (5)二、总体设计思路: (5)1.指令系统: (5)2.数据通路: (6)3.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7)三、设计与调试方案: (7)1.设计步骤: (7)1.1.根据数据通路得出指令周期流程图 (7)1.2.根据指令流程图将微信号的输出条件列出: (10)1.3.根据微信号的输出条件写用ABEL语言表示的布尔表达式: (11)2.调试步骤: (14)四、验证性实验: (14)1.课程设计要求的基础实验: (14)预置寄存器及存储单元内容: (14)程序代码: (14)执行结果: (15)2.自备的检验性实验: (15)预置寄存器及存储单元内容: (15)程序代码: (15)执行结果: (15)五、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 (16)参考文献: (16)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简述:1.教学目的:1)融会贯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特别是对硬布线控制器的认识。

2)学习运用ISP(在系统编程)技术进行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集成开发软件中设计调试工具的使用,体会ISP技术相对于传统开发技术的优点。

3)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与组装调试的实践经验。

2.课设任务: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在所提供的器件范围内,设计一台硬布线控制器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纸,在通用实验台上进行组装,并调试成功。

3)在组装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包括:A.总框图(数据通路图);B.硬布线控制器逻辑模块图;C.模块ABEL语言源程序(如果有的话);D.硬布线控制流程图;E.元件排列图;F.设计说明书;G.调试小结。

计组实验报告

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实验名称: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学院:计算机学院班级:2010211301组员:张宇明,郭逊,谌惠民,廉鸿一目录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 数据通路图及其说明.............................P42. 硬布线控制器逻辑模块图及设计...................P53. 硬布线控制器指令周期流程图及设计...............P84. 控制模块VHDL语言源程序/原理图(包含说明和注释)..................................................P95. 测试波形图(以WRM为例)........................P156. 控制模块原理图.................................P167. 设计说明书.....................................P178. 设计与调试小结.................................P20 8. 本组成员实验心得...............................P21数据通路图说明:数据通路是将双端口存储器模块和双端口通用寄存器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双端口通用寄存器(RF)由一个ispLSI1016实现,功能相当于四个八位通用寄存器,用于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运算后的结果也要送到RF中保存。

双端口寄存器堆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右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RD1、RD0用于选择从左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

而WR1、WR0用于选择写入的通用寄存器。

LDRi是写入控制信号,当LDRi=1时,数据总线DBUS上的数据在T3写入由WR1、WR0指定的通用寄存器。

左右端口分别与操作数暂存器DR1和DR2相连,RF的右端口通过三态门连接到数据总线DBUS上,因而RF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右端口送到DBUS上。

实验07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

实验07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

实验七硬布线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学习利用VHDL语言进行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2、通过实验了解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1、硬布线控制器本质上是一种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形网络,它将输入逻辑信号转换成一组输出逻辑信号,即控制信号。

硬布线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有:指令寄存器的输出、时序信号和运算结果标志状态信号等;输出的信号就是各个部件需要的各种微操作信号。

2、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思想是:在硬布线控制器中,操作控制器发出的各种控制信号是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函数。

各个操作定时的控制构成了操作控制信号的时间特征,而各种不同部件的操作所需要的不同操作信号则构成了操作控制信号的空间特征。

硬布线控制器就是时间信号和操作信号的组合,产生具有定时特点的控制信号。

3、本实验中用到的机器指令如下:图1 设计指令格式4、根据指令要求,得出用时钟进行驱动的状态机描述,即得出其有限状态机,如图2所示。

S0:空操作,系统复位后的状态S1:PC->AR,PC+1S2:MEM->BUS,BUS->IRS3:R0->BUS,BUS->AS4:R0->BUS,BUS->BS5:A+B->BUS,BUS->R0S6:IN->BUS,BUS->R0S7:R0->BUS,BUS->OUTS8:空操作S9:PC->AR,PC+1S10:MEM->BUS,BUS->PC图2 有限状态机描述三、实验步骤1、建立一个Quartus II工程命名为:Con,并在工程中新建一个VHD文件,与工程同名:Con.vhd2、利用VHDL语言设计了控制器的有限状态机。

其代码如下: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CONTROLLER ISPORT(RESET : IN STD_LOGIC;T1 : IN STD_LOGIC;INS :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CTRL : OUT STD_LOGIC_VECTOR(16 DOWNTO 0));END CONTROLLER;ARCHITECTURE CONTROLLER_ARCH OF CONTROLLER ISTYPE STATE IS (S10, S9, S8, S7, S6, S5, S4, S3, S2, S1, S0);SIGNAL CUFSM: STA TE;--CTRL:WR,RD,IOM,S3,S2,S1,S0,LDA,LDB,LOAD,LDAR,LDIR,ALU_B,R0_B,LDR0,PC_B,LDPC BEGINPROCESS (T1, RESET, INS)BEGINIF RESET = '0' THENCTRL <= "00000000010011010"; --NOPCUFSM <= S0;ELSIF T1'EVENT AND T1 = '1' THENCASE CUFSM ISWHEN S0 =>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WHEN S1 =>CTRL <= "01000000010111010"; --MEM->BUS,BUS->IRCUFSM <= S2;WHEN S2 =>IF INS = "00000000" THEN --ADD INSCTRL <= "00000001010010010"; --R0->BUS,BUS->ACUFSM <= S3;ELSIF INS = "00100000" THEN -- IN INSCTRL <= "01100000010011110"; --IN->BUS,BUS->R0CUFSM <= S6;ELSIF INS = "00110000" THEN -- OUT INSCTRL <= "10100000010010010"; --R0->BUS,BUS->OUTCUFSM <= S7;ELSIF INS = "01010000" THEN -- HLT INSCTRL <= "00000000010011010"; --NOPCUFSM <= S8;ELSIF INS = "11100000" THEN -- JMP INS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9;ELSE -- INV ALID INS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END IF;WHEN S3 =>CTRL <= "00000000110010010"; --R0->BUS,BUS->BCUFSM <= S4;WHEN S4 =>CTRL <= "00010010010001110"; --A+B->BUS,BUS->R0CUFSM <= S5;WHEN S5 =>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WHEN S6 =>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WHEN S7 =>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WHEN S8 =>CTRL <= "00000000010011010"; --NOPCUFSM <= S8;WHEN S9 =>CTRL <= "01000000000011011"; --MEM->BUS,BUS->PCCUFSM <= S10;WHEN S10 =>CTRL <= "00000000011011001"; --PC->AR,PC+1CUFSM <= S1;END CASE;END IF;END PROCESS;END CONTROLLER_ARCH ;3、对工程已经编译,将生成的Con.sof文件进行JTAG下载就可以了。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三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三 硬布线控制器实验

实验三硬布线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多种方式,查看教学计算机指令的执行步骤、运行结果、各组控制信号在每一个执行步骤中的状态、指令之间的衔接等有关内容。

2. 熟悉教学计算机的指令格式、指令编码、寻址方式和指令功能等内容。

3. 熟悉教学计算机的总体组成和各部件的运行原理,理解控制器部件在计算机整机中的关键作用。

4. 理解和熟悉指令执行步骤的划分方案。

5. 熟悉教学计算机的硬布线控制器各控制命令的控制功能。

二、实验要求1.实验之前要认真预习,写出预习报告,包括操作步骤,实验过程所用数据和运行结果等。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进行,防止损坏设备,分析可能的各种现象,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记录运行结果。

3. 实验之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对遇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心得体会与收获。

三、实验内容1. 将5个拨动开关置为11101(单节拍、指令来自开关、组合逻辑、16位、联机工作方式),按一下RESET。

在单节拍方式下,每按一次START键,执行一个节拍的功能。

此时教学机反复执行这一条指令,对照指令执行流程图,看节拍发生器的状态输出,能够最方便的查看不同类型的指令的执行步骤的变化与连接关系。

此时无须关心指令的执行功能,因为此时指令得不到正确的操作数据和地址。

2. 使用手拨开关SWH和SWL输入16位指令操作码。

注意:如果是双字指令,则只能拨入高16位,此时运算结果不正确,可忽略。

拍。

例如:使用手拨开关SWH和SWL输入MVRD指令的操作码88H(为B组指令),先按RESET键,再依次按START键,看到节拍发生器的状态输出为:0000-0010-0110-0100。

操作序列1:请把ADD、PUSH、LDRA、CALA指令通过开关送给控制器,利用教学机把各自节拍流程找出来,并写在下表中。

操作序列2:请自行从A、B、C、D四组中各选择若干条指令通过开关送给控制器,利用教学机把各自节拍流程找出来,并写在下表中,表格行数可自行增加。

家装布线实训实验报告

家装布线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家装布线的基本原则和施工方法。

2. 学会使用常用布线工具和材料。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熟悉家庭电路的安装和调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家装布线材料的认识与选择。

2. 布线工具的使用。

3. 基本布线工艺的操作。

4. 家庭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根据设计图纸,准备所需的各种布线材料,如塑料护套线、PVC管、接线盒、插座、开关等。

2. 布线材料认识:对所选用的布线材料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其性能、规格、用途等。

3. 布线工具使用:学习并熟练掌握电钻、锯子、剥线钳、压线钳等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4. 基本布线工艺:- 定位: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线路走向,并在墙上画出标线。

- 开槽:使用电钻和锯子按照标线开槽,槽宽一般为PVC管直径的1.5倍。

- 穿管:将PVC管穿入槽内,确保管内无接头和扭结。

- 布线:将导线穿入PVC管,按照电路图进行接线。

- 接线盒、插座、开关安装:将接线盒、插座、开关安装在预定位置,并按照规范进行接线。

5. 家庭电路安装与调试:- 电源引入:将电源线从室外引入室内,并接入总配电箱。

- 电路分配:将总配电箱中的电源线分配到各个分支电路。

- 插座、开关调试:检查插座、开关的接线是否正确,并进行调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按照实验步骤,成功完成了家装布线的实训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 实验分析:- 在布线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了布线的质量和安全。

- 在使用工具和材料时,注意了安全和环保,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

五、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对家装布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布线工艺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布线材料和工具,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和协调能力。

六、实验总结本次家装布线实训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合布线实验实验报告(大全五篇)

综合布线实验实验报告(大全五篇)

综合布线实验实验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综合布线实验实验报告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布线方案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目录/ 21 目录---------------------------------------------------1一、需求分析 ---------------------------------------------51.1 信息需求的类型------------------------------------51.2 信息点数量。

--------------------------------------5二、设计方案 -------------------------------------------62.1 总体思路(设计原则)------------------------------62.2 总体结构------------------------------------------72.3 宿舍布线系统的设计--------------------------------72.3.1 工作区子系统--------------------------------82.3.2 水平子系统----------------------------------82.3.3 管理子系统----------------------------------82.3.4 干线子系统----------------------------------92.3.5 设备间子系统--------------------------------92.4 采用线缆类型及各系统材料配置---------------------92.4.1 水平子系统---------------------------------102.4.2 工作区子系统-------------------------------112.4.3 设备间-------------------------------------122.5 产品选型-----------------------------------------12/ 21 三.施工方案说明-----------------------------------------153.1 工作区子系统安装--------------------------------153.2 水平区子系统安装--------------------------------17四、系统调试及验收 --------------------------------------174.1 布线标准-----------------------------------------174.2 水平管理子系统安装------------------------------184.3 施工要求标准------------------------------------184.4 垂直主干子系统安装------------------------------194.5 设备间子系统安装--------------------------------204.6 施工要求标准-------------------------------------204.7 验收--------------------------------------------21题目: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布线方案以我校校园网为对象,分析武昌分校校园网综合布线系统各子系统构成、综合布线设计方案(各子系统设计方法)、线材选择、施工方法、以及系统验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使用硬连线控制器的CPU设计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1学生姓名:贾晓冬宋丽君杨嘉宁肖迪月实验时间:目录1 教学目的、实验设备与任务教学目的 (3)实验设备........................................................... . (3)设计与调试任务........................................................... . (3)2 总体说明 (4)硬连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4)指令系统..................................................... (4)控制台指令..................................................... (5)数据通路..................................................... (5)控制器指令周期流程图..................................................... (5)控制台控制信号及作用..................................................... (6)3 设计方案 (7)说明及流程图..................................................... (7)逻辑状态表..................................................... (8)4设计的实现 (10)ABEL源代码..................................................... (10)组装、调试及管脚连线..................................................... (11)数据测试及结果..................................................... (13)5本次设计的体会 (14)一、教学目的、实验设备与任务·教学目的1.融会贯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2.掌握硬连线控制器的设计方法‘3.学习运用大容量可编程器件开发技术,掌握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体会ISP技术的优点。

4.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

·实验设备TEC-5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Pentium3以上微型计算机一台逻辑测试笔一支·设计与调试任务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利用大容量ISP可编程器件,设计一台硬布线控制器组成的处理机2.根据设计,在TEC-5实验系统中进行调试。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二、总体说明1、硬连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是,每个微操作控制信号S是一系列输入量的逻辑函数,即用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S = f( Im, Mi, Tk, Bj )其中Im是机器指令操作码译码器的输出信号,Mi是节拍信号发生器的节拍信号,Tk是时序信号发生器的时序信号,Bj是状态条件判断信号。

在TEC—5实验系统中,时序信号Tk(T1—T4)已经直接输送给数据通路;因为机器指令系统比较简单,操作码只有4位,省去操作码译码器,用Im直接作为操作码,即指令寄存器的IR4—IR7信号。

Mi的来源就是时序模块的节拍信号,例如W3—W1。

Bj的信号包括:来自数据通路中运算器ALU的进位信号C;来自控制台的开关信号SWC、SWB、SWA;其他信号。

其中C、SWC、SWA和SWB信号在微程序控制器中同样存在。

每个控制信号的函数式都是上述输入信号的逻辑表达式,因此可以用组合逻辑构造电路。

只要对所有控制信号都设计出逻辑函数表达式,这个硬布线控制器的方案也就得到了。

2、指令系统,由老师幻灯片中给出4、数据通路5、控制器的指令周期流程图由老师幻灯片给出三、设计方案1、说明硬布线控制器以节拍为时间单位,1拍是从时序T1的上升沿到T4的下降沿的一段时间。

在硬布线控制流程图中,1个执行框代表1拍。

决定执行一条指令需要的节拍数,要根据所有指令而定。

既不能只考虑某些需要最多节拍的指令,也不能只考虑节拍数最少的指令,一般要根据大多数机器指令所需的节拍数而定,设计才比较合理。

在本实验中,由于选用3拍对大多数指令就够用,所以节拍发生器产生3个节拍信号(W1—W3)。

统一用3拍执行1条机器指令后,对于所需节拍较少的的指令,为减少浪费,在时序电路中加入了一个控制信号SKIP的输入,该信号的作用是使节拍发生器在任意状态下直接跳到最后1拍(W3)。

这样,设计控制流程时,在所需节拍较少的的指令流程的适当位置使SKIP控制信号有效,多余的节拍就可以跳过,从而提高了性能。

机器指令选用3拍以后,将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化为占用两条(或者更多)机器指令的节拍,执行一条指令就可以占用W1、W2、W3、W1、W2、W3。

为了区分一条指令的两个不同阶段,我们加了个ST内部信号作为标志位,当ST0=0时,标志执行指令的前3个节拍,当ST0=1时,标志执行指令的后3个节拍。

同时设置了一个SSTO信号作为ST信号的触发信号。

具体流程图如下:2、逻辑状态表四、设计的实现(ABEL-HDL)1、ABEL语言源代码如下:MODULE ControllerDECLARATIONS"输入管脚SWC,SWB,SWA PIN;IR7,IR6,IR5,IR4 PIN;W1,W2,W3,MF,T1,C,CLR PIN;"输出管脚RAM_BUS_,ALU_BUS_,RS_BUS_,SW_BUS_,LDIR,LDAR_,AR_1,LDPC_,PC_1,S3,S2,S1,S0 ,Cn_,M,LDDR2,LDDR1,TJ,SKIP,CEL_,CER_,LRW_, LDRi PIN;"自定义MF1,SSTO NODE ISTYPE 'COM';RUN,STO NODE ISTYPE 'REG';RRF,WRF,RRM,WRM,RP,ADD,SUB,AND,STA,LDA,JC,STP,OUT NODE ISTYPE 'COM'; CLK=.C.;EQUATIONSMF1=!CLR&MF#T1&CLR;RUN:=CLR;=MF1;STO:=CLR&SSTO#CLR&STO;=MF1;SSTO=!STO&W3&RUN;"指令译码RRF=SWC&(!SWB)&(!SWA);WRF=(!SWC)&SWB&SWA;RRM=(!SWC)&SWB&(!SWA);WRM=(!SWC)&(!SWB)&SWA;RP=(!SWC)&(!SWB)&(!SWA);ADD=(!IR7)&(!IR6)&(!IR5)&(!IR4)&RP&STO;SUB=(!IR7)&(!IR6)&(!IR5)&IR4&RP&STO;AND=(!IR7)&(!IR6)&IR5&(!IR4)&RP&STO;STA=(!IR7)&(!IR6)&IR5&IR4&RP&STO;LDA=(!IR7)&IR6&(!IR5)&(!IR4)&RP&STO;JC=(!IR7)&IR6&(!IR5)&IR4&RP&STO;STP=(!IR7)&IR6&IR5&(!IR4)&RP&STO;OUT=(!IR7)&IR6&IR5&IR4&RP&STO;"管脚译码LRW_=!((RRF#WRF#WRM)&STO&W1#STA&W3);CEL_=!((RRF#WRF#RRM#WRM)&W1&STO#(STA#LDA)&W3);CER_=!((RRF#WRF)&W2&STO#W1&RP&STO);RAM_BUS_=!(RRM&W1&STO#W3&LDA);ALU_BUS_=!(W3&(ADD#SUB#AND#STA));RS_BUS_=!(W3&(RRF&STO#OUT#JC&C)#W2&(STA#LDA));SW_BUS_=!(W3&(!STO)&(RRF#WRF#RRM#WRM#RP)#W3&STO&WRF#W1&STO&(RRF#WRF#WRM) );LDRi=W3&(WRF&STO#ADD#SUB#AND#LDA);LDDR2=W2&(ADD#SUB#AND);LDDR1=W2&(ADD#SUB#AND#STA);LDAR_=!(W3&(!STO)&(RRF#WRF#RRM#WRM)#W2&(STA#LDA));AR_1=W3&STO&(RRM#WRM);LDPC_=!(W3&(!STO&(RRF#WRF#RP)#JC&C));PC_1=W3&(ADD#SUB#AND#STA#LDA#STP#OUT)#W2&JC;LDIR=!CER_;TJ=W1&STO&RRM#W2&STO&WRF#W3&((!STO)&(RRF#WRF#WRM)#STO&(RRF#WRF#WRM)#STP# OUT);SKIP=W1&((!STO)&(RRF#WRF#RRM#WRM#RP)#STO&(RRM#WRM));S3=W3&(ADD#AND#STA);S2=W3&(SUB#STA);S1=W3&(SUB#AND#STA);S0=W3&(ADD#AND#STA);M=W3&(AND#STA);Cn_=!(W3&SUB);END2、组装与调试对程序进行编译,无误后下载到芯片连线,调试连线按照ABEL程序里面对管脚的定义连线第一步:检查全部硬布线控制流程,以单拍(DP)方式执行指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