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课件:1.1人口数量的变化(共2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课件:1.1人口数量的变化(共29张PPT)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2011年10月31日凌 晨,成为象征性的 全球第70亿名成员 之一的婴儿在菲律 宾降生。。联合国 将这一天定为“世 界70亿人口日”
你知道吗?
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事件为什么会世界瞩目?
因为60亿人口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 数量。况且,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 长。至2011年,世界总人口已达70亿。

人口的自

然增长





人口增长
模式及其
转变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 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 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 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 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 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3.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C )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4.近几年,该省可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
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
东亚人口稠密区
南亚人口稠密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 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是人 类的主要聚居地
海拔/m
2000 1500 1000 500
1.2 2.3 4.4
11.6
200
24.0
56.5
0 10 20 30 40 50 60
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人口比例/%
平原人口密集区 恒河平原
赫尔辛基是芬兰首都,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典例示范】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该
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C )
①气温较适宜 ③开发历史较长 A.①②③ C.①③④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④经济相对发达 B.①②④ D.②③④
亚、非、拉(85%) 各国不平衡 人口超亿(13个)
气候 地形 水源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发展历史 政治、军事、文化
2.主要规律:
比较角度
主要分布地区
从纬度比较
近90%集中于_北__半球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比较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
海岸2__0_0_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地形比较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_5__0_0米
平原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早,历史悠久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
分布不均衡。(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中低纬度的 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 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
课本第六页活动题
1.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人口稀少。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丕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世界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V )【判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I 欧洲西部I ■■底国、法国、褪国.荷兰等国 I 北吳乐部I -廡国东逐和加寧丸东用那东亚H 我国东部'帮鲜半岛和H 亦中南沛零地鹵亚H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2.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地区的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V)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影响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②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人口较为密集2.人文因素(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判断】1.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稠密区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区。

(V)2.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V)3.东亚和南亚人口稠密是因为经济发达。

(X)探究重点提升素养探究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导引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下面为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

二I開点I I'U SO405060-人口出例(%}图Ilit界不同海拔人l丨甘布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低平中、低沿海O 核心归纳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N就严60° 40° 2{严呼20° 40°n.]10.46.110-20汕4054)占世界人口叱例(储)口呃海岸U (K ?F 米范M 内陆地面枳打洲总面积的比侧■距海岸2(KJ 千米世帼刈人口片洲息人H 的比M 图3世界齐大洲距離岸出町千米范|讯内陆地山i 积*人口舟各洲总面积“恿人口的比例1. 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分布特点→分布原因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很不均匀。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一些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低平地区。

2.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海陆分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宗教)
(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

②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章第1节《人口的变化》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章第1节《人口的变化》ppt课件

(2)表现:
差异
具体表现
到20 世纪
现代型
70年 发达国家进入________ 时 代中 间期
目前 大多数现发代型展中国家还没有完 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
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都为负增长。( ) (2)目前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 家。( ) (3)我国和日本的人口政策是相同的。( ) (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传统型。( )
(3)×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数量多,因而我 国主要的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日本人口老龄 化严重,其人口政策为鼓励生育。
(4)× 大部分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 模式为传统型;但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 巴等,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 现代型的转变。
2.(1)不是。人口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影响外,还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例如,发展 中国家青少年比重高,青少年的死亡率低,因而人 口总体的死亡率并不一定高。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课前新知预习 2 课堂互动探究 3 典型例题剖析
4 知识网络构建 5 学习效果检测 6 课后强化作业
课前新知预习
1.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3.运用有关资料,结合时政材料,分析人口问题及 对策。
不平衡
国家
具体特点
发达 人缓口慢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国家 人口增长________
政治医疗上卫的生独事业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发展
很快
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人口分布的资料。
-例如:让学生制作人口分布图、人口金字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例如:分析我国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互动讨论:设置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人口分布问题的关注。
-例如:展示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思考。
2.知识讲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这一地理话题。
2.注重概念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3.培养地图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上的人口分布,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4.加强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如计算人口密度、分析人口金字塔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2. 球面坐标与经纬度:
- 球面坐标系统是地理上常用的坐标系统,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 经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经线,以0°-180°东经和0°-180°西经为划分。

- 纬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纬线,以0°-90°北纬和0°-90°南纬为划分。

3. 地球的时间与日照:
- 地球由于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

- 根据经度的不同,把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

- 日照是指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和强度,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分布。

4.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由赤道和两个半径略短的极半径组成的椭球体。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km,极半径约为6357km。

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

5. 位置与区域:
- 位置是指一个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来表示。

-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一部分,可以按照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划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高中地理第二册课本归纳

高中地理第二册课本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1990年起地球人口超过了60亿(7月11日——世界人口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J”型曲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类型:“高-高-低”(原始型和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过渡型人偶增长模式)“低-低-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往往取决于“死亡率”的变化。

分布:发达国家大部分属于现代性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为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1.2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爆炸:近100年来世界人口猛增,呈现指数增长的模式;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按等比数列增加,生活资料按等差数列增加。

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的有限性。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与人口合理容量进行对比的);相对性和警戒性。

1.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的特点:空间位移(跨越行政边界);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人口由农村迁到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交通和通信;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外国文化与人口:婚姻(初婚年龄和婚姻的稳定程度)、宗教(一般不反对口人增殖);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

3、空间分布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迁移PPT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迁移PPT

洋洲
一般来说,迁入地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大于拉力因素。
支边、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
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Leabharlann B.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判断
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
A1→B1、C1→A2
A A2
B
A1
B1
C
C1
C2
活动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外出度假、旅游。 人口流动: 时间短,居住地未变更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③ 2015 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03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 引力)共同构成。
迁出地
_+_+_
+_ _
迁入地
++_+__++
_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
迁移障碍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
注意: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着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 一般来说,迁入地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大于拉力因素。如我国东部沿 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先进等是拉力因素,生活压力大则是推力因素。不同的人作出 迁移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不一样。

高中地理新高考新教材系列: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高中地理新高考新教材系列: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

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

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

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 年底,世界人口超1 亿的国家有13 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

2.世界人口分布区(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

(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①人口分布不平衡(黑河-腾冲为界);②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③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④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⑤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重要)【课堂练习】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D.高纬度地区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沿海地区B.内陆地区C.山区D.平原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高原B.丘陵C.平原D.山区读“中国人口分布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水源C.植被 D.土壤5.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下图中甲为“巴西主要城市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乙为“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观察并思考: 从大洲的角度来看世界
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各大洲人口差异较大,亚 洲人口数量最多,占比最高。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国家尺度
第十三名 菲律宾 1.04亿
人口密度352P/K㎡ 增长率1.55% 占世界1.39%
第十二名 埃塞俄比亚 1.04亿
人口密度105P/K㎡ 增长率2.49% 占世界1.39%
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全球尺度
观察表格及文字材料并思考: 从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
有什么特点? 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世界人口分布与距海远近的 关系。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低纬度,沿 海平原地区
观察并思考: 说出图中世界四大人口
密集区,并分析原因?
亚洲东部和南部:世界古老文 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 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世界重要的 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 业和金融贸易区;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大洲和地区尺度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全球尺度
海拔/m
人口比例/%
观察并思考: 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
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地形条件来看,世界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 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 条件优越。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大洲和地区尺度
C
“四密”
D
BA
A 亚洲东部 . B 亚洲南部 . C 欧洲西部 . D 北美洲东部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年,人口减少人口政策等典型分布地区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如热带原始森林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国---计划生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高中地理必修二是研究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对第1-4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第1章区域自然环境1.1 区域自然环境的概念和属性区域自然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过程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过程包括阳光辐射、大气环流、水文循环和生物地理过程等。

1.2 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气候变迁、水文过程等。

地质构造导致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变迁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水文过程包括河流水系的形成和水体的运动等。

1.3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湿润气候和发达的河流水系,而西北高原地区则是干旱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1.4 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的分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地方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

第2章资源与环境2.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水文过程等影响。

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有关,水资源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水文循环有关,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2.3 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提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

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

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

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京广线京-冀-豫-鄂-湘-粤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焦柳线豫-鄂-湘-桂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宝成-成昆线陕-甘-川-滇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三横京包-包兰线京-冀-晋-内蒙古-宁-甘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陇海-兰新线苏-皖-豫-陕-甘-新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沪-浙-赣-湘-黔-滇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题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 .0.775%B .3.7%C .0.885%D .0.95%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 .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 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 .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 .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 .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 .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 .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我国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4~7题。

4.“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是 ( )①人口分布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到珠江流域 ②人口分布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③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地区人口 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平衡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比较,正确的是( ) A .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北方迁向南方 B .从迁移原因看,都是战争因素引起的C .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自发性迁移D .从迁移结果看,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区流向欠发达地区 ②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经济因素引起的③从迁移量看,前者以定居移民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流动人口为主,流动量大 ④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7.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科学家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B .学者去国外访问讲学C .暑假到外地打工,勤工俭学D .高中毕业后到外省市上大学 8.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民工流动,主要的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 .经济因素C .交通因素D .气候因素9.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四国目前人口增长模长状况,那么ABCD 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10.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B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C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 主要是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下表是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

读表回答11-12 题广东省 北京市 上海市 海南省 全国 人口数量(万人)8642 1382 1674 787 129533 增长幅度37.5%27.7%25.5%20%11.63%11.广东、北京等省市1990年7月1日以来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主要原因是( ) A .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口死亡率低 B .生活水平高,人口出生率高 C .经济发展快,国内人口大量迁入务工、经商 D .坚持对外开放,外籍工人数量多 图1-21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2~13题 12.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图中②点所代表的国家最可能是 ( ) A .韩国 B .埃及 C .印度 D .尼日利亚 14. 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往巴基斯坦,按地理范围及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 .国际人口迁移——劳务输出B .国内人口迁移——宗教C .国际人口迁移——战争D .国内人口迁移——缺水 读“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A 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 ) A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6.下列既属于B 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 )A .尼日利亚B .德国C .韩国D .印度17.近年来,A 类国家中部分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 ( ) A .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B .人口老龄化 C .环境恶化 D .战乱频繁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D 1.5 0.9图1-21表1-5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男性人口数量。

据此读图回答18~20题: 18.造成俄罗斯1950年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 .战争 B .移民 C .疾病 D .国家政策19.图中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曲线,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 A .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 .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 .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D .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20.④曲线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①人口老龄化 ②男女比例失调 ③社会秩序混乱 ④缺乏劳动力(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 、年轻劳动力过剩 B 、老龄化趋势显著 C 、自然增长率上升 D 、人口出生率较高2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 、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 、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 、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 、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23、图中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 、中国B 、日本C 、印度D 、泰国CDBBD/BDBBB/CCACA/CBABB/BAB (一)选择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 、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B 、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 、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 、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下列各大洲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 、大洋洲 B 、亚洲 C 、非洲 D 、欧洲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战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B 、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C 、目前世界净增人口主要位于发展中国家D 、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下降下图是1997年四个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后完成4~5题。

4.能够表示欧洲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 5.①比③人口死亡率高的原因是A.③的生活水平高B.①的环境污染严重C.①的人口老龄化严重D.③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02.03.04.01.02.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①②③④6、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从A、出生率开始B、死亡率开始C、自然增长开始D、生育率开始7、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模式B、“传统型”模式C、“现代型”模式D、“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8、“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的出生率低的原因是A、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B、节育措施普及C、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的变化D、儿童衣、食、教育花费多,人们晚婚晚育,家庭规模小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欧洲所有国家的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B、非洲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在向“传统型”模式转变C、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型”D、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传统型”10、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A、原始型B、传统型C、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D、现代型11、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B、移民是为了更好的就发展,是一种自发的行为C、库区移民大部分实行外迁异地安置,小部分就地“后靠”D、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12、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人口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欧洲C、拉丁美洲D、澳大利亚13、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①旧大陆移向新大陆②新大陆流向旧大陆③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④未开发国家流向已开发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4、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自发性迁移减少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15、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C、水源条件D、政府政策16、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文化因素17、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相同的B、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C、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D、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18、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应实行的基本国策是A、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B、计划生育C、大力开发自然资源D、实施退耕还政策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地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B、某地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之间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C某地的实际人口小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会导致该地的资源遭到破坏D、某地的实际人口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该地的资源会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20、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B、乐观者认为,未来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C、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接近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D、虽然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方法不同,但结果不会相差很多1、A2、D3、C4.A5.C6、B7、D8、C9、C10、B11、D12、C13、C14、B15、A16、B17、C18、B19、A20、B(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B、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呈现负增长C、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人口出现了负增长D、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下列大洲人口最多的是A、欧洲B、南美洲C、非洲D、亚洲3、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A、具有同步性B、目前已经完成转变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C、从出生率迅速下降开始D、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速度都较慢4、有关“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出现于产业革命时期B、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负增长C、“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国家往往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问题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是其区别于其他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点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的发达国家总体上人口的死亡率高于人口的出生率B、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属于较高出生率和较低死亡率的“传统型”C、欧洲国家由于营养好,肥胖人口较多,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D、欧美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6、有关“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生率的不断下降是其主要特征之一B、死亡率的不断下降是其主要特征主之一C、大多数的欧洲和大洋洲国家是“传统型”的典型D、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型”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登记.据此完成7~8题.7、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相比,统计难度更大的原因是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8、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①男女性别比例②出生率③死亡率④迁移率⑤人口密度⑥现有人口数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9、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机械增长较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较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受国际移民影响10、“安史之乱”所引发的人口迁移最大意义是A、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B、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C、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D、使我国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南方人口11、欧洲人大规模地向美洲迁移开始于A、奴隶社会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产业革命后D、20世纪初12、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曾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条件的改善B、政府政策的影响C、大量耕地的开垦D、矿产资源的开发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迁移的动机大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B、总体来说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变化C、人口是否从某一地区迁往另一地区主要看迁入地区的人口密度D、人口由城区迁往郊区是发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14、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是①社会变革②自然灾害③经济差异④民族、宗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5、造成人口移动最为直接的原因是A、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B、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地区间人口密度的差异D、地区间文化的差异16、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