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两种变式)
高中生物学对照实验
高中生物学对照实验最全内容整理一、内容解读1.对照原则生物实验设计最常用的原则,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关变量影响是相等的、平衡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可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排除了无关变量的影响,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实验分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3.对照类型(1)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或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生理盐水、酒精等溶剂;假手术)。
例1: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加入试剂的是实验组,不加试剂(零剂量)的为对照组,一起进行温水浴加热,比较它们的变化。
例2:在“验证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中,曝光组为对照组。
例3: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灭菌组为实验组。
(2)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观察实验处理前后现象的变化。
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例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就出现了两次对照,第一次是在0.3g/ml蔗糖溶液处理下,质壁分离状态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第二次是在清水处理下,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形成对照。
例2:在“探究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实验中,把某一植株横放,让其自然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根向重力生长,茎背重力生长。
例3:在“探究某一种元素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实验中,缺某培养液和完全培养液之间的对照是空白对照。
植株出现代谢异常后添加某元素,观察其是否恢复正常,为前后对照!谁说一个实验只有一个对照?谁说一个题里不可以出现多个自变量?(3)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也是其他角度的对照组。
一般是在探究某种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未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相互对比,确立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的关系。
例1: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个条件,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
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减少误差和偏差的产生,从而使科学研究更加客观和可信。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一、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这种实验设计通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消除实验结果的偏倚性。
其中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或处理,而对照组不受任何处理,用于对比和评估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不仅常用于药物研究、环境监测和医疗实践等领域,还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二、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是为了减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而设计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配对的组别,然后再对每一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通过这种方式,配对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的统计效应,降低样本需求量,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为了研究多个因素(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设计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影响,通过在实验中对这些变量进行系统和有序的改变和控制,以达到研究目的。
多因素实验设计常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如材料科学、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
四、因果关系实验设计因果关系实验设计是为了验证某个因果关系而设计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确定独立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其他可能的干扰变量,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和观测。
这种实验设计主要用于验证某个假设或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实验结果来支持或否定该假设或理论。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结果的科学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格式
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格式1. 引言1.1 概述:在实验研究中,为了确定某个处理或干预措施对特定结果的影响,常常采用实验组前后测设计。
该设计类型是一种非常常见和有用的实验设计,通过对实验组在实验处理前后进行测量来评估处理的效果。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处理是否引起了实验组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组前后测设计中,研究者首先选取一组参与实验的个体,即实验组。
然后,在进行实验处理之前对实验组的特定指标进行测量,得到实验组的初始数值。
接下来,实验组接受一定的处理或干预,可以是一种新的药物、一项训练计划或其他干预措施。
处理完成后,再次对实验组进行一次测量,得到实验组的后续数值。
这种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实验处理前后对同一组个体进行测量,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干扰。
通过对实验组前后测量结果的比较,研究者可以判断处理是否对实验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此外,实验组前后测设计还可以通过与同期的对照组比较,进一步评估处理的效果。
总之,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处理的影响,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干扰,并提供科学依据来支持结论的得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和步骤,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结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实验组前后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最后,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目标,以引导读者对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分为实验组设计和前后测设计两个小节。
在实验组设计部分,我们将介绍实验组的选取方法、随机分组的过程以及实验条件的设置,以确保实验组具备较高的可比性和内部有效性。
接着,在前后测设计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前后测设计的步骤和流程,包括前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实验介入、后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等内容。
科学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何设置
科学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何设置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探究某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常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概念。
实验组是接受我们想要研究的处理或干预的那一组,而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这种处理或干预的一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我们可以判断所研究的处理或干预是否有效,以及其效果的大小。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个关键原则是随机性。
也就是说,参与实验的个体应该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两组在实验开始前,除了所研究的处理或干预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是均匀的。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新药物对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不能人为地把病情较轻的患者都分到实验组,而把病情较重的患者都分到对照组,而是应该通过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以避免因为患者病情的差异而影响对药物效果的判断。
在随机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
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增大,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样本量过大则会增加实验的成本和难度。
一般来说,样本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的目的、效应大小、检验效能以及可接受的误差范围等因素。
通常,在实验之前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样本量的估算,以确保实验有足够的把握度来检测出有意义的差异。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方法。
常见的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和阳性对照等。
空白对照是指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例如,研究某种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对照组的植物不施加任何肥料。
这种对照方式适用于研究某种新的处理方法或因素是否具有效果。
安慰剂对照则常用于医学研究中。
当研究一种新药时,给对照组患者服用外观、味道等与真药相似但没有实际治疗作用的安慰剂。
这样可以排除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阳性对照是指对照组接受一种已知有效的处理或干预,例如在研究一种新的降压药时,对照组可以使用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降压药。
心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准实验设计:由库克和坎贝尔提出。
伴随现场实验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特点: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
从研究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出发,准实验设计差于真实验,但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一般准实验设计不容易随机挑选、分配被试,可能产生额外变量与自变量的混淆。
另外,其外部效度不一定好。
→类型:①单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②多组设计: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2、实验研究:定义:是在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感兴趣。
特点:系统操纵或改变一个变量,观察这种操纵或改变对另一变量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
(不同于宗教的先决论)4、被试变量:又称被试特性,一般作为自变量处理。
一是被试固有的。
(如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等)二是暂时的。
(如遭遇灾害否、吸毒否)三是被试行为分类。
(如喜欢早上锻炼还是喜欢晚上锻炼)5、检查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
6、额外变量: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但是又不是研究者能够控制的变量。
7、混淆变量:无关变量的一种,该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
这个影响的结果叫虚假效应。
(PS.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8、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变量为操作变量,另一个为随自变量变化的因变量,可以揭示因果关系。
9、相关研究:两个变量都没有任何操作,只是调查、测量、观察的结果。
如两个变量均为被试变量。
(eg.与父母共处的时间与儿童的抑郁水平)注:相关研究对个体差异感兴趣,而因果研究关心某类人的普遍心理规律;相关研究只研究机体间的方差,因果研究关心处理间的方差。
10、交互作用:反映的是两个或多个因素的联合效应。
或者说是因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当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时,我们就认为存在二重交互作用。
临床实验的对照方法
临床实验的对照方法在医学领域中,临床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照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对照方法的选择与实验设计和结局评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对照方法及其应用。
一、无对照组实验无对照组实验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初步探索性研究。
该方法中,研究人员直接观察或比较不同组别的患者或病例,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无对照组实验的优点是研究成本低,易于操作。
然而,由于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结果可能受到误导。
因此,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尽可能引入对照组是必要的。
二、平行对照组实验平行对照组实验是最常见的对照方法之一。
在这种设计中,研究人员将参与研究的患者或病例随机分配到两个互相独立的组别中,一个接受新疗法(治疗组),另一个接受常规疗法(对照组)。
两组在其他条件下尽可能相似,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评估新疗法的疗效。
平行对照组实验的优点是可靠性高,结果可比性强。
但是,由于存在人员差异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三、交叉对照组实验交叉对照组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对照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同一组患者或病例进行多种治疗的研究。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患者或病例将按顺序接受不同的治疗方式,并记录相关数据。
通过比较同一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结果,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差异性。
交叉对照组实验的优点是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提高了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可能存在治疗顺序的影响、记忆效应以及个体状态变化等因素,需要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中加以控制。
四、多对照组实验多对照组实验是一种更复杂的对照方法,适用于需要比较多个治疗方法的研究。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研究人员将参与研究的患者或病例随机分配到多个独立的组别,并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
通过比较多个对照组的结果,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多对照组实验的优点是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广泛性。
然而,由于涉及更多的治疗组别,实验过程可能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更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实验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如何确定和设计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过深度思考。
所谓对照试验,就是除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是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对照组是不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
这是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原则。
下面就对照类型来详细谈一下:一、空白对照:指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那一组。
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生理作用。
材料有幼年狗、生长素注射液和解剖工具等。
1.设计原理:利用对照实验法的原理,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比较得出结论。
2.处理方法及步骤:设置A、B、C三组实验。
实验组A:切除垂体;实验组B:切除垂体后,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素;实验组C:正常狗。
3.实验结果:实验组A:停止生长;实验组B:先停止生长,后又继续生长;实验组C:正常生长。
4.结论: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
这里,A、B为实验组,C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二、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
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三、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的意义。
例如,“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作用”的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如下: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
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调查(survey)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
研究(study)是对所搜集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
定量分析主要是用数学的方法(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找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水平、比例、结构以及发展变化规律。(数量描述、频数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等。)
常见的概念: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体的特征或条件。
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研究被试行为或才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与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中加以控制。
因此,准实验和真实验是不一样的。
真实验设计: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有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派。
所罗门四组设计
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无前测,一前测组和一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组均有后测。把前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是较理想的设计。
不同对照类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
不同对照类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对照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在对照实验中涉及实验组和对照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或对照组,在不同的对照类型中判断依据不同。
1 空白对照实验中的确定空白对照组是指不作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这里的不作处理,并非什么因素都不给予,而是针对实验所要研究的因素不给予,以体现实验因素的有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1 依是否经实验研究因素处理来判定用实验研究因素处理的对象组称为实验组,未用实验研究因素处理的对象组就为对照组。
如萨克斯关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实验研究因素为“光照”,因此,用“光照”处理的曝光组就为实验组;未用实验研究因素(光照)处理的遮光组就为对照组。
当然也可如此理解:实验中叶片事先处于黑暗中,对于遮光组,仍处于黑暗状态下,相当于未作处理,故为对照组;而曝光组,从黑暗状态下转变为光照下,相当于给予了光照处理,应为实验组。
1.2 依是否处于正常情况下来判定通常将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称为对照组。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行进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来回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呢?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时的作用。
该实验需要设置两组:一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另一组为去掉触角的蚂蚁,其中保留触角的蚂蚁是处于正常状态下,属于对照组。
2 自身对照实验中的确定自身对照是指对照和实验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
自身对照的关键是看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如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构思大致如下:该实验中涉及:①空白对照,其中处于正常情况下即有X元素的甲组为对照组,而无X元素的乙组就为实验组。
②自身对照。
在同一实验对象(乙组)上,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的对照,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实验组。
从该实例中可见,对于同一对象组在不同的实验中所处的组别可能不同,如上述的乙组(无X元素)在空白对照实验中为实验组,而在自身对照中却为对照组。
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案例
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案例:教育干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 案例背景在教育领域,教学干预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目的是通过采取特定的教育措施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
本案例旨在研究一种教育干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以检验其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案例设计2.1 参与者选择和分配该实验选择了一所中学的两个年级,包括了300名学生。
为了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本案例选择了同一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2 前测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参与者进行前测,以记录学生的初始学习成绩。
前测可以通过学校历年来自国家标准化考试中的历史成绩数据获得。
2.3 干预措施实验组接受一项教育干预措施,即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学习资源,并确保他们受到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辅导内容包括课外辅导班、学科指导和学习计划制定。
对照组维持正常的教学模式,不提供任何额外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持续一学期,时间为16周。
在此期间,实验组的学生将按计划接受辅导,而对照组的学生将接受常规教育。
2.4 后测在进行教育干预后,需要对参与者进行后测,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采用与前测相同的测试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并记录他们的最终学习成绩。
3. 案例结果通过前测和后测的比较,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成绩提升:实验组学生在经过教育干预后,其学习成绩相对于对照组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表明教育干预措施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效果差异: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提升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数学科目可能对教育干预更为敏感,而语文科目的提升效果可能较为有限。
3.个体差异:在同一组实验中,个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可能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在教育干预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另一些学生的进步可能相对较小。
这可能与个体学习能力、动机或其他个人因素有关。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专业成长2011-01-25 14:43:21 阅读2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转载: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出自: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0-12-20生物作为学业考试科目也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经过几年的探索、磨合、提升,我市生物中考试卷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风格,并且每年试卷的稳定度较好,但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并且为各地市所推崇和效仿,也为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福州地区这几年生物学科的中考命题工作(考题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的认可和赞赏,无论是在(宏观)试卷总体水平的把握度方面,还是在(微观)试题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方面,还是在题型的严谨和创新方面,可以说在全省九地市中老大的地位无人能比。
在省级多次大型研讨会上刘国秀老师介绍福州地区生物科的命题经验已成为保留项目,每次都要做代表性发言。
今年的试卷在省里又得到了广泛、一致的称赞。
我想这样成绩的取得,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刘国秀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
为了保证每年试卷的新颖度,拉近试卷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学生的联系,她要求具有命题资格的老师随时注意收集资料、收集题例,特别注意本地区发生的、和生物学科有关的问题,早安排、早布置,要求大家打有准备之战,打有把握之战,虽然搞得大家压力都很大,但当卷子得到认可时,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的试卷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这也是其他八地市对福州试卷唯马首是瞻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次,也在于国秀老师着力培养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命题人员队伍,并且对这支队伍信得过,放得开。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八县更多优秀教师的涌现,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八县老师加入到命题的队伍中来。
经过系统的命题培训和实际的操作,不仅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提高是大有益处,而且对区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都有益处。
最后,更在于福州地区的广大教师具备的良好教学水平和素质,也包括在座的各位,才能彼此相得益彰。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
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
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
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
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初中生物学中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
初中生物学中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生物学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关于生物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问题,在我们部分生物学老师和学生中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也给我们的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多方探讨,并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
现将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大部分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区分如下:探究实验名称对照组实验组备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用纸板遮盖的一组(无光照)用玻璃板遮盖的一组(有光)条件对照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2 2 号瓶)无水、水过多无充足的空气和无适宜的温度(1 1、、3 3、、4 4 )号瓶)条件对照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见光部分(没用黑纸遮盖的部分)不见光部分(用黑纸遮盖的)部分条件对照萌发种子的呼吸放出热量萌发种子的呼吸吸收氧气萌发种子的呼吸放出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条件对照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一组加清水的一组条件对照探究镘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将将 A A 镘头碎屑放入(1 1 )号试管中,注入入 2 2 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将将 B B 镘头碎屑放入(2 2 )号试管中,注入入 2 2 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将 C C 镘头放入(3 3 )号试管中,注入 2 2 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条件对照(其中,1 1号试管与 2 2 号试管对照,探究镘头变甜是否与唾液的分泌有关;1 1 号试管与 3 3号试管对照,探究镘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探究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饲养装置中不放甲状腺激素的为对照组饲养装置中放甲状腺激素的为实验组空白对照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使用清水的为对照组使用模拟酸雨的为实验组空白对照探究鱼鳍的作用正常的一组(没有捆扎鱼鳍)捆扎鱼鳍的一组空白对照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放在无菌条件下的一组(甲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的一组(乙组)空白对照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使用清水的为对照组使用废电池浸出液的为实验组空白对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获取新知的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的效度: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能够被证明的是有效的。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即研究的重复性)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保证,如果一项研究没有可信度,那么我们就根本谈不上效度的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相会互相影响。
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
正确。
因为一个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
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文献原意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在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自然科学实验中的比较设计与对照组选择方法
自然科学实验中的比较设计与对照组选择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比较设计和对照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比较设计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组进行比较,以评估它们之间的差异。
而对照组则是用于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自然科学实验中的比较设计和对照组选择方法。
一、比较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比较设计在自然科学实验中的意义重大。
通过对比较设计的实验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比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并找出影响因变量的独立变量。
二、比较设计的常见类型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见的比较设计类型之一。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处理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配对设计配对设计是另一种常见的比较设计类型。
在配对设计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按某种特征进行配对,然后将每对配对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尽量减少个体差异的同时,更好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
三、对照组选择的方法对照组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照组选择方法:1. 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是指与实验组在其他条件下相同的群体。
通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实验组的效果是否显著。
2. 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是指接受安慰剂而非实际处理的群体。
这种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评估实际处理的效果。
3. 历史对照组历史对照组是指使用历史数据作为对照组。
这种对照组的选择方法可以在没有实际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但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是指未进行处理的群体。
这种对照组的选择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实验中不同处理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比较设计与对照组选择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比较设计和对照组选择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样本量要足够大样本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专业成长2011-01-25 14:43:21 阅读2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转载: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出自: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0-12-20生物作为学业考试科目也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经过几年的探索、磨合、提升,我市生物中考试卷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风格,并且每年试卷的稳定度较好,但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并且为各地市所推崇和效仿,也为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福州地区这几年生物学科的中考命题工作(考题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的认可和赞赏,无论是在(宏观)试卷总体水平的把握度方面,还是在(微观)试题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方面,还是在题型的严谨和创新方面,可以说在全省九地市中老大的地位无人能比。
在省级多次大型研讨会上刘国秀老师介绍福州地区生物科的命题经验已成为保留项目,每次都要做代表性发言。
今年的试卷在省里又得到了广泛、一致的称赞。
我想这样成绩的取得,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刘国秀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
为了保证每年试卷的新颖度,拉近试卷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学生的联系,她要求具有命题资格的老师随时注意收集资料、收集题例,特别注意本地区发生的、和生物学科有关的问题,早安排、早布置,要求大家打有准备之战,打有把握之战,虽然搞得大家压力都很大,但当卷子得到认可时,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的试卷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这也是其他八地市对福州试卷唯马首是瞻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次,也在于国秀老师着力培养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命题人员队伍,并且对这支队伍信得过,放得开。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八县更多优秀教师的涌现,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八县老师加入到命题的队伍中来。
经过系统的命题培训和实际的操作,不仅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提高是大有益处,而且对区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都有益处。
最后,更在于福州地区的广大教师具备的良好教学水平和素质,也包括在座的各位,才能彼此相得益彰。
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训练
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训练一、德育与数学整合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一)设计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假设1、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整合教学,验证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效果和数学成绩(2)研究意义:为了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探讨有益的教育教学方法2、研究假设(1)数学与德育整合教学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2)德育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充分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知识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化,再次是知识的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三)实验对象与教学内容设计1、实验对象:从七年级中随机抽取学生成绩均等的两个班,其中一个为对照、另一个为实验班。
2、教学内容:对照班: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
被试班: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为主,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内容。
3、课时安排: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各28课时,整式加减、图形认识初步各20课时,复习课12课时。
(四)实验实施对照班按常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即复习提问(10分钟)—引入新内容、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得出结论(10分钟)—范例学习(5分钟)—随堂练习(10分钟)—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被试班在常规课堂教学基础上,①创设具有激发爱国热情的问题情境。
②制定学习目标。
每周第一节课制定本周学习目标与计划。
最后一节课自查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制定各自的人生目标,成为有理想的人。
③以独立、互动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