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学设计
《观察鱼》教学设计
《观察鱼》教学设计《观察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
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书:观察鱼)二、观察描述鲫鱼(一)观察与画鱼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板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最后画鳞。
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观察鱼》,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节“认识鱼”,通过观察鱼的特征、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类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鱼类图片、实物鱼、鱼缸、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鱼缸,引导学生观察鱼缸中的鱼。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鱼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类的特征。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观察鱼缸中的鱼,记录鱼的特征。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绘制鱼类图谱。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绘制图谱。
(2)小组讨论:为什么鱼能在水中生活?(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特征(1)生活在水中(2)用鳃呼吸(3)用鳍游泳2. 鱼类图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鱼类图谱,并标注鱼类的特征。
2. 答案: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鱼,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2)组织学生参观鱼类养殖场,了解鱼类的养殖过程。
(3)开展保护水生动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的观察活动。
3. 随堂练习中学生的观察和绘制图谱。
4. 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确保鱼缸中的鱼种类丰富,以便学生观察到不同鱼类的特征。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2一. 教材分析《观察鱼》这一课是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科学内容。
通过观察鱼的活动,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鱼类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动物感兴趣,通过观察鱼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如鱼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等。
2.让学生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如鱼鳍的作用、鱼类的保护色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鱼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观察鱼的活动并描述其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鱼的活动,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讨论法: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鱼的特点,并互相交流。
3.实践法:让学生亲手触摸鱼的身体,感受其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鱼,如金鱼、鲤鱼等。
2.准备一个鱼缸,放入适量的水和小鱼。
3.准备一些观察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鱼的特点。
4.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鱼类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鱼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鱼类有哪些特点吗?它们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鱼类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如鱼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鱼鳍的作用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鱼缸中的鱼,让学生亲自观察鱼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种鱼。
学生通过观察鱼的活动,记录鱼的特点,如身体颜色、鱼鳍的动等。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讨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鱼的特点,并让学生解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鱼》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和生存环境,了解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对于鱼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可能了解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鱼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鱼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关于鱼的知识卡片,用于巩固知识点。
3.准备一个鱼缸,里面放入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实地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鱼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说出鱼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发放关于鱼的知识卡片,让学生回答卡片上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引导学生思考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鱼,并简要描述鱼的特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观察鱼》。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种类、鱼的特征、鱼的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鱼类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几种常见的鱼,掌握鱼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掌握鱼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实物鱼、鱼缸、观察记录表等。
2. 学具:每组一份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鱼缸展示几种常见的鱼,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鱼的种类: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鱼。
(3)鱼的生活习性:结合鱼缸中的鱼,讲解鱼的生活习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鱼缸中的鱼,填写观察记录表。
(2)让学生用彩纸制作自己喜欢的鱼,增强对鱼的认知。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制作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种类2. 鱼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用鳃呼吸3. 鱼的生活习性水生动物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附近的鱼塘或鱼缸,记录下你看到的鱼,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的种类和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观察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生活习性和环境保护。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鱼的知识,如鱼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鱼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掌握鱼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应注意语速适中,清晰明了,以便学生能够听懂并跟上教学进度。
2.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配
1.确保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3.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鱼,记录鱼的特征,并尝试分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在《观察鱼》的板书中,应将鱼的基本特征、常见鱼类和观察方法等内容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观察身边的鱼,记录鱼的特征,并尝试分类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业答案的给出应具有指导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常见种类,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鱼,并总结出鱼的特征。教学中,应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鱼的直观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鱼的特征。
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物鱼、鱼缸、图片等教具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保护,了解保护鱼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鱼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观察鱼》。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鱼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鱼鳍的作用,能用语言描述鱼鳍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鱼模型、鱼鳍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关于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鱼的名称。
引导学生关注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展示鱼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如鱼的身体形状、颜色、鳞片等。
学生用笔记本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3. 观察鱼鳍的作用:教师展示鱼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鱼鳍的形状和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鱼鳍的作用,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请你说出鱼在水中游动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鱼在水中游动的原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填写练习册。
6. 表达和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练习成果。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鱼鳍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鱼的外形特征2. 鱼鳍的作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特征。
2. 用彩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鱼。
答案:1. 鱼的外形特征:身体形状、颜色、鳞片等。
2. 鱼的画面: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兴趣等。
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鱼的拓展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鱼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观察鱼的外形特征1. 鱼的身体形状: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2024年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鱼》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水里的生物》中的第二课《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认识不同种类的鱼。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水草、鱼(金鱼、鲫鱼等)、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鱼缸,引导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鱼的种类、颜色等。
2. 教学新课(15分钟)2.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如鱼的身体、鱼鳍、鱼鳞等。
2.2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了解鱼的形态结构。
2.3 教师讲解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如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4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3.1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2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鱼2. 板书内容:2.1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2.2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绘制一幅鱼的画,并简要介绍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 答案:2.1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身体流线型,有鱼鳍、鱼鳞等。
2.2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有保护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7. 板书设计8.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提供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5.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5.观察鱼》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5.观察鱼》》是一节以观察鱼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鱼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鱼的科学知识了解较少。
本节课通过观察鱼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鱼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鱼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鱼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颜色、游动方式等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鱼的呼吸、游泳等特点。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鱼的特点和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观察。
2.准备鱼缸和相关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捞鱼网等。
3.准备观察鱼的科学知识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美丽的鱼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鱼有哪些特点吗?鱼是如何生活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鱼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如鱼的身体结构、鱼的颜色、鱼是如何游泳的等。
同时,教师展示一些实物鱼,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鱼的呼吸、游泳等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鱼的特点和习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点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鱼是如何在水中生活的呢?水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鱼的特点和习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或周围的鱼,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习性,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观察鱼》。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通过观察和了解,让学生认识鱼类,掌握基本的鱼类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交流鱼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鱼是什么样子的吗?”2.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鱼类标本,记录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交流观察结果。
3. 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如鳞片、鳍、鳃等,并解释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 实践:学生用彩纸制作鱼,加深对鱼类形态结构的认识。
5. 例题讲解: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观察记录表,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鳞片鳍鳃2. 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水生生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鱼或鱼缸,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保护,了解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鱼类科普展览,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的家》,具体内容为观察鱼。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了解鱼类动物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鱼类动物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活鱼、观察盒、放大镜、解剖刀、镊子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鱼缸,让学生观察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鱼类动物的生活习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吗?”引导学生思考鱼类动物的特点。
教师结合教材,讲解鱼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鱼,记录鱼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板书设计(5分钟)在黑板上画出鱼的简图,标注鱼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鱼类动物:1. 生活在水中2. 用鳃呼吸3. 用鳍游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并画一幅它的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鱼,让学生了解鱼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鱼类动物的保护。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的现状,了解人类活动对鱼类动物的影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鱼类动物的生活习性。
2. 例题讲解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鱼类动物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特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水里的生物》中的第5课《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特征、种类以及生活习性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水生动物》的第1节和第2节,重点探讨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适应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了解,使学生能够描述鱼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类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鱼类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水生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各种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的特征,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2)讲解鱼类的分类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鱼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观察鱼,填写观察记录表,描述鱼的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鱼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 鱼的分类冷水鱼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3. 鱼的生活习性适应水生环境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金鱼,记录其生活习性和特征。
2. 答案:学生需描述金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游泳方式、呼吸方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鱼的生活环境,了解鱼类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观察鱼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观察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观察鱼》。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了解鱼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物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类的基本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鱼类的基本特点和鱼的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模型、鱼图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条活鱼,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如鱼的颜色、形状、鱼鳍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2. 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展示鱼的图片和鱼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如鱼的颜色、形状、鱼鳍等。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
3. 观察鱼的生活习性:教师播放鱼的生活习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游动方式、呼吸方式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实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鱼在不同水温、不同水质环境下的生活习性。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6. 作业设计:(1)观察家里的金鱼,记录金鱼的生活习性。
答案:金鱼喜欢在水中游动,有时会停在水草旁边休息。
金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会交替张开。
(2)画一画你最喜欢的鱼,并写一写它的特点。
答案:略七、板书设计鱼的外形特征:颜色、形状、鱼鳍鱼的生活习性:游动方式、呼吸方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水生动物的特点,如虾、蟹、龟等,培养学生对水生动物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是重点之一。
鱼的外形特征包括鱼的颜色、形状、鱼鳍等。
这些特征是区分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重要依据。
1. 颜色的观察:鱼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红色、蓝色、黑色等。
2024年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
2024年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观察鱼。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种类特点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鱼的形态结构,掌握鱼的生活习性和种类特点,培养学生对鱼类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种类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水草、鱼食、显微镜、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让学生观察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鱼的形态结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鱼的特点。
3. 新知探究:a. 学生分组观察鱼缸中的鱼,记录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信息。
b.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鱼鳞、鱼鳍等结构,了解其作用。
c. 教师讲解鱼的种类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鱼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a. 鱼头:眼睛、嘴、鳃等b. 鱼身:鳞片、鱼鳍等2. 鱼的生活习性a. 呼吸:用鳃呼吸b. 游动:靠鱼鳍摆动3. 鱼的种类特点a. 冷水鱼b. 热带鱼c. 淡水鱼d. 海水鱼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a. 描述你所观察到的鱼的形态结构。
b. 说出你所了解的鱼的生活习性。
答案:1. a. 鱼的形态结构包括鱼头、鱼身等部分,具体描述见板书。
b. 鱼的生活习性包括呼吸和游动,具体描述见板书。
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
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二章《动物世界》第三节《观察鱼》。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了解和认识鱼类这一生物群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鱼的几种常见形态结构,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观察鱼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深入了解和掌握鱼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鱼缸、活鱼、解剖刀、显微镜、鱼模型等。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里的活鱼,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观察鱼缸里的鱼,记录鱼的形态结构、颜色、大小等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鱼的各个部位,讲解鱼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画出所观察到的鱼,并标注各个部位。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讨论鱼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7. 作业布置:设计鱼类观察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鱼类生物。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身体、头部、鳍、尾巴等。
2. 鱼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鳃呼吸、体表有鳞片、身体呈流线型等。
3.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观赏、科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类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鱼类生物,了解鱼类的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观察鱼》,详细内容主要涉及第三章《动物世界》中的鱼类认识。
通过本节课,学生将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具体包括鱼类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运动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知道鱼类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运动特点等。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动物、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类呼吸方式和运动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鱼类基本特征的掌握,观察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缸、活鱼、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鱼缸,引导学生观察鱼缸中的鱼。
1.2 学生观察后,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鱼类知识。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教师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呼吸方式、运动特点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用放大镜观察鱼的身体结构,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3.1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种鱼类,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2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小结(5分钟)4.2 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鱼》2. 内容:1)鱼类的身体结构:头部、躯干、尾巴、鳍等。
2)鱼类的呼吸方式:用鳃呼吸。
3)鱼类的运动特点:靠尾部和鳍的摆动前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类,记录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鱼类的呼吸方式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2《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观察鱼》,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开。
重点涉及教材第二章《动物世界》中的第三节《水中的动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鱼的基本生活习性。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动物世界的认识,提高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的各个部位的特点及其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鱼(金鱼或鲫鱼)、解剖鱼、鱼缸、显微镜、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鱼缸展示实物鱼,引导学生观察鱼游动的样子,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a. 外形: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b. 鳍:鱼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c. 鳃:鱼通过鳃进行呼吸,鳃片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2)鱼的生活习性a. 鱼在水中生活,用鳍游泳。
b. 鱼的视力、嗅觉和听觉都比较灵敏,有利于寻找食物和避免天敌。
3. 随堂练习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到的鱼的特点,以及鱼在生活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鱼》2. 内容:a.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b. 鱼的生活习性c.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画一幅鱼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各个部位的作用。
答案示例:(画图时,应包括鱼的梭形身体、各种鳍和鳃等结构,并在图中标注)2. 作业要求:用彩纸、画笔等材料完成,要求画面清晰、内容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鱼的活动,让学生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中的生物》中的《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形态、结构和习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包括鱼类的身体特征、鳍的作用、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征,掌握鱼的各种鳍的作用。
2. 知道鱼的生活习性,理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的各个鳍的作用及其对鱼的生活的影响。
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模型、活鱼、鱼缸、放大镜、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鱼类模型或活鱼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1)鱼的形态结构利用投影仪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包括鱼的身体、鱼鳍、鱼鳞等。
(2)鱼的各种鳍的作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的各个鳍的作用,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鱼的生活习性讲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鱼的呼吸器官为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鱼的身体有鳞片,可以减少水阻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活鱼,记录鱼的形态结构、鳍的作用等,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鱼的知识点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鱼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身体:流线型鱼鳍:背鳍、腹鳍、尾鳍等2. 鱼的各种鳍的作用背鳍:维持鱼体平衡尾鳍:控制鱼体前进方向腹鳍:保持身体平衡其他鳍:协调游动3. 鱼的生活习性呼吸器官:鳃适应水生生活:鳞片、侧线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请说明鱼的各种鳍的作用。
(3)简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有背鳍、腹鳍、尾鳍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 观察鱼 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 观察鱼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鱼》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特点和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以及鱼类的主要特征。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
他们对鱼并不陌生,但可能对鱼的内部结构和特点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主要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的科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鱼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鱼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3.准备一些关于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鱼生活在哪里吗?鱼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鱼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鱼,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谁能来说一说?”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鱼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复述所学内容。
提问:“谁能来说说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拓展(5分钟)教师分享一些关于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四、知识拓展
观察下面几幅图中的蚂蚁,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板书设计:观察鱼
眼睛、嘴巴、鼻子、鳃等
作业设计: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1)我观察到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追问: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介绍:鱼的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鳃长在鳃盖里,鳃盖会一开一合。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谜底:鱼)
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学习重点
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习难点
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学习准备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学习过程
阶段目标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二5《观察鱼》
学
习
目
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