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5课书愤解析版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书愤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05 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5 书愤(含解析)
书愤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⑴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 “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歆的内容。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歆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歆 中的关键词分析判甑。
例如诗歆中的关键词“往岁刀“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住 昔的回忆。
2.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 答。
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这首诗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高中语文专题05书愤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05 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5课书愤
第一单元第5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B(许:称许,称赞)2.下列对《书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答案★★】C(手法应是用典)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C.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D.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答案★★】D(A.成分残缺,在“冠军”后加上“的目标”。
B.语序不当,“既要”放在“我们”的后面。
C.句式杂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杂糅)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 自主赏析 书愤 Wo
姓名,年级:时间: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南宋风雨飘摇,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
诗人陆游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爱国为主题的诗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总能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字音识记①塞.上(sài) ②衰鬓.(bìn)③谁堪.(kān) ④伯.仲(bó)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豪情壮志(2)铁马..秋风大散关:配有铁甲的战马(3)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4)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1.“世事艰”指什么?提示: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 书愤
第5课 书愤导学目标 理解陆游爱国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当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两重感情。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殓”又叫“入殓”,指把尸体装入棺材,“殡”指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葬”指安葬死者。
(2)“省闼”又叫“宫中”“禁中”“禁闼”,因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以其作中央政府的代称。
(3)“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4)古文中的“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5)“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大散关(sǎn) ②塞上长城(sài)③千载(zǎi) ④伯仲(zhòng)2.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才能相当,不相上下3.词类活用(1)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2)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作动词,有名,著名)4.特殊句式(1)倒装句塞上长城空自许(宾语前置,应为“空自许塞上长城”)(2)省略句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前省略动词“乘”,“夜雪”和“瓜洲”前都省略介词“于”)5.默写填空(1)《书愤》中杜甫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5课书愤
第三步,注重转换,概括形象。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的类别,即属于哪类人;二是形象 特点,即诗歌中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等。组织答案时,要注重 把诗歌中的形象化描写转化为平实的语言,即把对人物的描写 内容转换为体现人物性格、志向、情趣等方面的内容。
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评价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 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背景解读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 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 一再遭到打击排挤,多次被罢官。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此时陆游已经61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 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 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写 下了这首诗。
点击进入WORD链接
考查方式一般是主观简答题。预计今后高考除了会考查对 人物形象的概括外,也会涉及对表现手法方面的考查。
方法归纳 第一步,知人论世,感悟环境与处境。所谓环境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季节的特征,即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分析诗 歌中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等即可得知;二是作者生活的 时代特征,比如战乱时期,诗人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动乱给 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以及诗人对战争的选择, 如到战场等。
3.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 举陆游其他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第5课书愤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川陕,陆游一共住了九年,由于他亲自到了第一 线,体验了战场气氛,并经历欲战不能、壮志难酬的感 情波澜,所以他在这期间的诗歌创作获得了以前所没有 的成就;他的全部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正是为了 纪念这一段值得留恋的生活。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写“闲作草”“戏分茶” ,可谓别是一番滋味 在心头。一生思虑着恢复中原的陆游,竟也“闲”而且 “戏”了!临安春色,与他何干!清淡寡味时,只好用 笔墨、茶水打发时光。悠闲生活的内里,是诗人壮志难 伸的抑郁和愤激。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化用前人诗意,虽不像古人抱怨 “京洛多 风尘,素衣化为缁”,避之唯恐不及,却也声称清明 不远,应早作回家打算。诗人不情愿滞留 “人间天 堂” 临安的用意便显。经历已多,很有些万念俱灰 的味道。此番应召入京,春景就如过眼烟云。“莫起 风尘叹”而实际已叹之太多。
逐联赏析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写有两件战事。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主完颜亮南侵, 宋军在瓜洲击溃金兵。第2年,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 关。一说,宋孝宗乾道8年,陆游入王炎幕僚,积极筹划北征, 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不久,王炎被调回临 安,宣抚使府中幕僚随之星散,北征成泡影。诗中,“楼船”与 “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 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 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 激和辛酸。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课时作业:第5课 书愤
课后课时作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 薄.似纱(bó)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 蕴藉.(jí)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D.塞.上(sài) 商榷.(què)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答案★ D解析A.“散”读sǎn。
B.“薄”读báo。
C.“藉”读jiè,“锃”读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 B解析许:期望。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二、练模拟4.(2019·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
“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写作背景
•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1186),此时 他已是61岁的老人。
•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 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 此时。
6
内容赏析
7
合作探究
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 赏析这首诗歌。 1、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 山”?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 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 的其它诗句吗? 3、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3
朗读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4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
1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 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 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而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 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书
陆
游愤
1
2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作业5 自主赏析书愤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解析:B项,许:称许,称赞。
2.下列句子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C)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麋何.食兮庭中丞相祠堂何.处寻B.安.能行叹复坐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酌酒以.自宽云无心以.出岫D.镜中衰鬓已.先斑学不可以已.解析:B项,安:副词,表示反问,怎么。
A项,何: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C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不译.D 项,已: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解析:D项,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5.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 这个特点。这两句诗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渡瓜洲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3)出师一表真名世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内容梳理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 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 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五、六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这是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2.故事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 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 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 “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 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欲出。“书愤” 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 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 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 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 知 世事艰,
中原北望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
高中语文05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庇.护(pì)塞.子(sāi)堵塞.(sè)B.鬓.角(bìn)鬃.毛(zōng)修葺.(qì)C.伯.父(bó)喋.血(dié)间谍.(dié)D.混沌.(dùn)啼.叫(tí)锲.而不舍(qiè)【答案】A【解析】A项,“庇”应读“bì”。
2.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修葺荒惚芳椒镜中衰鬓B.江皋嘉期缤纷逍遥法外C.酌酒遗赠联袂三顾频烦D.哀宛迂缓偕逝出师未捷【答案】C【解析】A项,荒—恍;B项,嘉—佳;D项,宛—婉。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许:称许,称赞。
4.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
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答案】D【解析】“寂寞”“冷清”“悲怆凄凉”错,这两句渲染的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1.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5课书愤
第一单元第5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答案】B(许:称许,称赞)2.下列对《书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答案】C(手法应是用典)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C.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D.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答案】D(A.成分残缺,在“冠军”后加上“的目标”。
B.语序不当,“既要”放在“我们”的后面。
C.句式杂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杂糅)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5课 书愤课后课时作业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答案 诗句:采菊东篱下。志趣: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第一问可从“东篱族”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第二问,“犹向 陶翁觅宠光”可知作者与陶渊明有着同样的心性与喜好,再结合上联“便忙 也折一枝黄”,更能看出作者的性情特点: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 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 这首诗的颔联集中写野菊的特点,第三句“在野”描写“野菊” 的生存环境,“有幽色”是描写“野菊”的香气和淡色;第四句用反问,野 菊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自减美妙的香味,这些都写出了野菊的高尚品质。
答案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从内 容上来说,作者即便“已晚”“忙”还是“折”了一枝野菊花,表达了作者 对野菊花的喜爱之情。从形式上说,修辞手法上,颔联与颈联是对偶,也用 借代,以“黄”颜色来借代野菊花;从语言角度,这里“逢”和“忙”写得 很有特色,“逢”写出了乍遇野菊的欣喜,“忙”是为了反衬后来的“折”, 突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从表现方法来看,“碧”与“黄”映衬,色调清新。
答案
解析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 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 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 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 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解析 A.“散”读 sǎn。B.“薄”读 báo。C.“藉”读 jiè,“锃”读 zèn ɡ。
答案
解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答案 B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第5课书愤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就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豪放中流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千古风流人物”,也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逝妻;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怀古“金戈铁马”,但又“松窗竹户,万千潇洒”;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峻峭的陆游,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课内挖掘】1.陆游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的爱国诗人。
[适用话题]“爱国”“梦想”“气节”“文学的力量”“人生价值”“追求”“坚持”等。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适用话题]“人生曙光”“挫折与成功”“人生需拼搏”“自信”“坚持”“鼓励”等。
【课外应用】一世坎坷的陆游初识陆游,是在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气磅礴里;再识陆游,是在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力吟叹中;深识陆游,是在那“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的终生遗憾里。
他的诗词中总是隐现着他的身影,于是我想探寻他的一生,我想了解他,陆游!(一)钧天九奏箫韶月,未抵虚檐泻雨声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荫补登仕郎,二十八岁时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被秦桧除名;三十三岁,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而后陆游先后出任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看似风光无限,而实际却是在宦海中沉浮。
当时的朝政又怎能容忍陆游这等忠正不阿、力主抗金的人存在,悲哀啊!陆游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期间从来都是尽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洪水、旱灾,他密切注视灾情变化,上书请求开仓赈灾,又在未得到南宋政府同意前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拨义仓粮至灾区赈灾;他宦游四方搜集100多个药方,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四处发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1单元 5 书 愤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书愤[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衰鬓..(shuāi)(bìn)千载.(zǎi)伯仲.间(zhònɡ)二、词语释义(1)中原北望气.如山(豪情壮志)(2)铁马..秋风大散关(配有铁甲的战马)(3)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4)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名句默写(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资料链接]错误!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简介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很多诗歌,今存九千多首,是现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主要作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错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被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对镜照看发现自己早两鬓斑白。
《出师表》这一篇文章错误![文本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
《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书愤》一、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投]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学习目的:研究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陆游——矢志不渝——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渴望北伐复国——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总结: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陆游——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5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B(许:称许,称赞)
2.下列对《书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答案】C(手法应是用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C.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D.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答案】D(A.成分残缺,在“冠军”后加上“的目标”。
B.语序不当,“既要”放在“我们”的后面。
C.句式杂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杂糅)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5.这首诗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揭示主旨?
【答案】这首诗是分前后两层意思写的,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写诸葛武侯祠的景物,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的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秋思
[宋]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
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诗人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诗人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答案】D(“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南宋朝廷已偏居江南,中原已被金国占领,颈联中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7.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想象中原被外敌侵占,遗民处于悲苦流离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
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
四、语言表达
8.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9.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本次探访留守儿童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
准备阶段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要求全员参与,筹集所需物品。
实施阶段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向他们赠送玩具,并为他们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