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1
第五代电影从张军钊1983年拍摄出标志着第 五代开山之作的《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 代导演的序幕 1984年后陈凯歌拍出《黄土地》、《大阅兵》 (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 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 (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 (1984年)第五代导演经历了第一个重要时 期。 1988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问世,获得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 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标志着第 五代导演正式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
黄建新,1954年6月14日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河北深县。 中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制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 席,“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 1986《错位》 刘子枫、孙飞虎、杨坤 处女作《黑炮事件》 刘子枫、高明、杨亚洲 1988《轮回》 雷汉、谭小燕魁》 张世、王玉梅、高明俊 1994 《背靠背脸对脸》 牛振华、李强、句号、张嘉译 1996 《红灯停绿灯行》 牛振华、丁嘉丽、句号、王刚 1997 《埋伏》 冯巩、江珊、张嘉译、牛振华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导演电影作品: 1987《红高粱》 1990《菊豆》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秋菊打官司》 1994《活着》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6 《有话好好说》 1998《一个都不能少》 1999《我的父亲母亲》 2000《幸福时光》 2002《英雄》
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 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 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 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第五代导演分析
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风格的艺术思考——对“商业片”与“文艺片”的双重解读刘晗指导教师:高峰(教授)摘要:第五代导演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电影文化现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上书写了璀璨浓重的一笔,同时也给评论界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课题。
本文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导演的电影入手,着重对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风格作一个初步的比较和探讨,并力求对西方电影需求和中国大众文化需求的裂变展开讨论,进而把握整个第五代导演的美学追求和电影艺术风格的脉络。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文艺商业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这个群体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值得夸耀的存在。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然而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于是也产生了关于“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分歧。
一、“甲方乙方”:陈、张与冯的对决陈凯歌和张艺谋所代表的追求电影人文气息的导演,使得中国电影从戏剧化程式回到了原来的银幕,也使国人初步领略了电影意想美学的魅力,并以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震撼了整个影坛。
他们那些频频制造出轰动效益的影片,以及精英文化意识所产生的自我膨胀的心路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二人的创作风格二人执导的影片总是以长镜头提供诡异的空间特点。
这种特点既表现于自然及人文景观之中,又表现在被刻意渲染的独特风俗及生活方式之中。
这些电影乐于选择若干民俗代码来强调民族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往往给西方人带来强大的猎奇心理。
京剧、皮影、文革、出殡、放鞭炮、挂灯笼、红棉袄红棉裤……都被精心调用为“美”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华民族的代码。
[1]可笑的是,这里的代码并不是国人所认知和了解的“中国”,而是西方人眼中那个充满着神秘而诡异的“中国”。
可以看出,陈凯歌与张艺谋背离了原先的历史沉思宗旨,把原有的思想深度变成国际性商业成功的战略“诡计”。
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简介
徐帆,1967年8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 电视、电影演员,1979年就读于湖北省艺术学 校京剧科,专攻青衣﹑花旦;1982年转入武汉 市戏剧学校话剧科;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1991年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 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95年,因主演 话剧《阮玲玉》获第十三届“梅花奖”。1999 年,徐帆与内地知名导演冯小刚结婚。徐帆参 演过多部影视剧,并取得骄人的成绩,1998年 凭借《不见不散》获第0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 佳女演员奖。2011年因在《唐山大地震》的不 凡表现荣获第0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五代导演”普遍指的是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
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以及自称“根本划不上 第几代”的冯小刚.他们被尊敬的称为“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 代”,而在这一代出色的导演中又以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人 为最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他们一直以“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做为了 中国电影人的表率,同时,“中国电影”这个名号也从此因他们而 蜚声中外,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陈凯歌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霸王别姬 ( 1993) ▪ 边走边唱 ( 1991) ▪ 风月 ( 2007) ▪ 和你在一起 ( 2003) ▪ 荆轲刺秦王 ( 1999) ▪ 梅兰芳 ( 2008) ▪ 强行 起飞 ( 1984) ▪ 赵氏孤儿 ( 2010) ▪ 无极 ( 2005) ▪ 2008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 2008) ▪ 搜索 ( 2011) ▪ 孩子王 ( 1987) ▪ 黄土地 ( 1984) ▪ 致命温柔 ( 2002) ▪ 大阅兵 ( 1986)
1958 20
冯小刚 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手机 ( 2003) ▪ 永失我爱 ( 1995) ▪ 甲方乙方 ( 1997) ▪ 不见不散 ( 1998) ▪ 没完没了 ( 1999) ▪ 一声叹息 ( 2000) ▪ 大腕 ( 2001) ▪ 天下无 贼 ( 2004) ▪ 夜宴 ( 2006) ▪ 集结号 ( 2007) ▪ 非诚勿扰 ( 2008) ▪ 风声 ( 2009) ▪ 唐山大地震 ( 2010) ▪ 非诚勿扰2 ( 2010) ▪ 温故1942 ( 2012)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比较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不同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先驱,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
他们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们包容了历史的痛苦与复杂性,对中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的作品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等为代表,表现了深刻的人情、荒诞的命运和伟大的牺牲,唤起了强烈的观众共鸣。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六代导演主要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为代表。
他们更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品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导演以真实、自然、流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通过描绘失落的生活状态、个体的疏离和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六代导演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挣扎,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采用了铺陈叙事的方式,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层面的表达,用史诗式的手法渲染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而第六代导演则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以纪实的方式展现社会的细微变革和个体的自我挣扎,呈现出更真实、接地气的电影语言。
这两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代导演以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
他们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考,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中国第五代导演转型研究-张艺谋案列浅析
02
03
转型中期:继续探索商业片,如《满城尽带黄金 甲》、《金陵十三钗》等,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塑 造
转型后期:回归现实主义,如《归来》、《一秒 钟》等,注重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
04
05
转型总结:张艺谋的转型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 创新的过程,从早期注重现实主义和民族特色, 到转型初期尝试商业片,再到转型中期继续探索 商业片,最后回归现实主义,注重社会问题和人 性探讨。
市场需求: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市场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观众喜好,创作出符合市场 需求的电影作品。
创新思维: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创新思维, 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让观众感受到电 影的独特魅力。
团队合作: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团队合作, 通过与优秀的演员、编剧、摄影师等合 作,共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第五代导演转 型的未来展望
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技术进步: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市场需求: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导演不断创新和转型 个人追求:导演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题材
张艺谋的导演 生涯
张艺谋的早期作品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年,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 电影节银狮奖
《菊豆》:1990年,获得第 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 奖提名
《红高粱》:1987年,获得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 奖
《秋菊打官司》:1992年, 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
节金狮奖
《活着》:1994年,获得第 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
不断探索和创新
勇于尝试:张艺谋不断尝试新的电影题材和表现形式 创新思维:张艺谋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理念 国际视野: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 团队合作:张艺谋善于与优秀的团队合作,共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浅析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影视界的影响
浅析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影视界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发展百年长河中,第五代导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第五代导演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年轻导演”[1],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霍建起。
第五代导演们经历过特殊的十年文革动荡,而后又赶上改革开放的热潮,加之八十年代包容多样的社会风气促进,使他们的影片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愿意代表底层人民发声,他们的作品既尊重传统,又有所创新。
多方面因素促成了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推进了中国影视界向前一步发展。
一、推动中国电影创新中国电影史较之其它国家,最独特的是文革时期样板戏的空白十年。
第五代导演在文革期间只是稚嫩的孩童,十年的断层使得他们很难与第四代导演完全接轨。
对文革的沉重感受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的自由、新鲜空气使之思想达到前所未有的丰满。
北京电影学院的成立转变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师徒制,理性而又专业的电影理论与拍摄手法造成了技术层面的转变。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创新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在视听语言上的新想法,另一个是文学剧本的选择。
视听语言方面,第五代导演不仅继承了第四代导演对戏剧式结构的打破,更进一步推翻了第四代导演“向历史赎回人质”的理论观点。
第五代导演的创新便是以造型艺术为开端,第五代导演致力于对每一个因素都赋予意义,尤其注重对道具的使用。
除此之外,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逆反性,例如黑白强烈对比的使用、大顶光、逆光、大角度俯拍仰拍、构图人物边缘化等创新。
如此改变了过去规规矩矩的视听语言,更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剧本方面,“至今为止,80%以上的第五代电影都改编自文学原著,他们有些很注重从小说里发掘适宜于电影表现的题材。
”[3]可见以优秀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是第五代导演所使用的普遍方式。
优秀的文化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剧本质量,但第五代导演从不完全照搬这些原著,他们会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再抛开小说,运用电影语言的表现方式再进行创作。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
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
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
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浅析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的文化精神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的文化精神指导教师/职称作者姓名年级/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2011年 12 月 10日目录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前言 (1)一、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阐释 (1)(一)文本文化的产生(二)分析其原因并举例阐释二、陈凯歌导演的文化选择 (2)(一)陈凯歌与文本文化(二)陈凯歌和黄土地三、冯小刚电影的文化定义 (3)(一)冯小刚电影的文化题材(二)冯小刚与夜宴四、第五代导演的文化意义 (4)五、结论 (4)六、谢辞 (5)参考文献 (6)摘要中国第五代导演作为一个特定的称谓,其构成群体显然已经功成名就。
面对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飞跃,面对不同文化样式的冲撞融合,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张军钊、何群、吴子牛等早已告别了声名鹊起的年代,俨然步人了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大师行列。
提起中国电影,已经是言必称张(艺谋)陈(凯歌)了。
作为曾经或正在中国和世界影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不仅堪称新时期的时代之子,更在重重光环的笼罩中被看作今天的文化英雄。
他们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电影形象,也把自己的文化意识和主张呈现在历史的链条当中。
是文化英雄,还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转折点,还是回归影像本体、走向文化多元的过渡客?是真正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又抑或不过是西方的“他者”?今天,在他们的创作力依然堪称旺盛的时候,回溯其二十多年的从影历程,应该已经能够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精神建构,挖掘出他们深层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第五代;时代之子;文化英雄;文化意识.ABSTRACTChinese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 as a specific term, the group has apparently achieve success and win recognition. In the face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leap, facing a variety of cultural style collision fusion,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 of Zhang Yimou, Kaige Chen, Tian Zhuangzhuang, Huang Jianxin, Zhang Junzhao, He Qun, Wu Ziniu and so on has already bid farewell to the rise to fame of time, like step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film ranks of the masters. China film, is already say ( Zhang Yimou ) Chen ( victory ). As has been or is currently China and world cinema all-powerful figures, they not only can be the new era 's son, in the numerous aureola envelop considered today the culture hero. They show the world a new Chinese film image, but also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laims presen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ain. Is a culture hero, or the last idealist? Is the Chinese movie's milepost, turning point, or regression image ontology, to multicultural transition guest? Is the real national culture spokesman, or just west of "the other"Today, in their creativity is very exuberant, trace their twenty years of film history, should have been able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is group spirit construction, to dig out their deep cultur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cultural; film; age; cultural hero; cultural consciousness.前言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是对其进行揭秘的关键。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所谓“第五代导演”指的是1982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导演。
这批导演是从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走出来的一代。
他们中大部分在少年时代曾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迎来了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学习的机会,并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总是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演绎。
他们对通过影片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强烈渴望。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都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十年浩劫哪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在冲破长期的个性压抑和思想禁锢的状态下,向社会、向人生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带着变革时代的新鲜印记,被历史地浮现到银幕上来”。
第五代导演简介
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 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 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 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金花 等 《 《 《 演 地 影片 擅 作 中 冯 鸡电 。 唐 大 甲 之 最 总之 长 品 国 小 奖影 连 山 腕 方 一 具 票父 商 风 电 刚 )节 续 大 》 乙 。 有 房的 业 格 影 , 最( 四 地 、 方 近 电 超美 片 以 导 佳三 年 震 《 》 年 影 过誉 , 京 演 导届 获 》 非 、 主 票 。 在 味 、 年 演百 得 、 诚 《 要 房 亿其 业 儿 编 出 奖花 中 《 勿 集 电 号 ,导 界 喜 剧 生 。奖 国 一 扰 结 影 召 是演 享 剧 。 于 、 金 九 》 号 作 力 中过 有 著 冯 北 一 鸡 四 、 》 品 的 国的 贺 称 小 京 届 百 二 、 有 导 内电 岁 , 刚 , : 》 1958
张艺谋 代表作品导演电影 ▪ 金陵十三钗 ( 2011)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2008) ▪ 山楂树之恋 ( 2010) ▪ 十面埋伏 ( 2004) ▪ 我的父亲母亲 ( 1999) ▪ 活着 ( 1994) ▪ 红高粱 ( 1987)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1991) ▪ 千里 走单骑 ( 2005) ▪ 秋菊打官司 ( 1992) ▪ 三枪拍案惊奇 ( 2009) ▪ 幸 福时光 ( 2000) ▪ 一个都不能少 ( 1998) ▪ 英雄 ( 2001) ▪ 有话好好 说 ( 2004) ▪ 代号美洲豹 ( 1988) ▪ 菊豆 ( 1990) ▪ 摇啊摇,摇 到外婆桥 ( 1995)
导演电视剧 ▪ 北京人在纽约 ( 1994) ▪ 情殇 ( 1995) ▪ 一地鸡毛 ( 1995)
第五代导演美学风格
第五代导演美学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新的电影语言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对人性与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冷静客观的观察:第五代导演通常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镜头语言,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缓慢的镜头运动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挣扎。
2. 现实主义呈现:第五代导演注重真实的再现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他们通常使用真实的场景和素人演员,以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影像。
他们的作品往往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对于人性的黑暗面进行深刻的剖析。
3. 隐喻与象征:第五代导演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其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们善于使用视觉象征手法,通过特殊的视觉符号和意象来表达对现实的探索和批判。
4. 高度的个人创作风格:每个第五代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充满了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
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创新力量。
他们的作品在文化和艺术的层面上对中国电影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电影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作者:王宇来源:《中国商人》 2018年第5期一、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特点由于个性使然,每位导演的影片风格及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为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背景,又会或多或少地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这种共鸣渗透到自己的影片之中,使得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
在这之前,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被他们熟知的领域,用同情却不滥情、深刻却不繁琐的笔调叙述影片的内容,从而使观影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后,这群满是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在淋漓尽致挥洒个性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便是人性。
他们会把视角过多地转向“人”的本身,关注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展现他们高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中国第五代导演带着创作的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向影坛迈进,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烙印也不再鲜明,转而来之的是对祖国、对民族、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
当他们把这份沉甸甸的爱融入到影片中时,所展示的画面绝不是单纯的影视资料,而是让人爱的故事。
以陈凯歌为例,其所拍摄的《黄土地》,单单是它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就已经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大半:气势恢弘的黄河、广袤无垠的黄土地、鼓乐喧天的迎亲队伍、规模浩大的腰鼓队伍,无不将陕西高原的古朴与苍凉竞相展示。
这种情结绝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与生俱来,一直萦绕在心的。
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有着“现代电影之潮声”之赞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不仅仅只是不断的创造获得大奖的辉煌,在这背后,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一)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才使得中国的电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反映,也不再被沉重的枷锁所束缚,他们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以陈凯歌为例,浅谈对第五代导演创作的认识
以陈凯歌为例,浅谈对第五代导演创作的认识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是每一场瑰丽梦境的创造者,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五代导演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们大都经历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其作品中交织着对旧中国的怨恨和依恋;他们一方面摆脱了旧社会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这也使得他们更加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的变革,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多呈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一个中国电影的造梦者,他不仅仅将电影作为一种简单的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进一步将他对艺术的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反思融入其中,以一种近乎批判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如1993年的《霸王别姬》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主题深沉厚重,而又极富文化思辨的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们之间的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情冲突,以中国最为特殊的一段时代为背景,展现了第五代导演特有的对旧中国的既怨又恋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他们独有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例如片中大量的中国元素:美轮美奂的京剧舞台、色彩斑斓的戏服、纯正的京剧唱腔……华丽绚烂的京剧艺术被导演以更加惊艳的方式在影片中展现出来,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和沉沦。
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性反思。
影片的主人公程蝶衣的悲情人生也揭示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程蝶衣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难道只是他自己入戏太深?我想归根结底还是与社会的大背景有关,历史和传统制约和影响当时的人们,使他们最终走向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命运无可避免的显得渺小而无力,最终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第五代导演善于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形态,并进行文化反思,但同时他们也开始注重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关注,开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电影语言。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第五代导演
浅析第五代导演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击败此前呼声极高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成为中国籍若贝尔奖得主第一人。
莫言去瑞典领奖后发言时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他在文革中的故事。
我再仔细观看了莫言的演讲后感觉到莫言即是那段错误的历史的受害者,所以在他的发言中多次谈及自己小时候的糗事借以大家反思历史甚至人性。
但同时可以按受到正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和人情冷暖给莫言的文学之路积淀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素材资料。
第五代导演与莫言一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各自的经历以及苦难动荡的十年并没有禁锢他们的思想,相反丰富的基层经历和人情冷暖使他们阅历丰富想法独特。
进入电影学院以后系统学习有关电影的知识,接受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在古今中外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他们又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
就是这样丰富的经历和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作品深含自己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程凯歌说过“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分不开。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最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与之前的文革时期的主体思想严重的样板电影和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有极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他们对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第5代导演”的作品研究
“第5代导演”的作品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电影史上,第五代导演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张艺谋
• •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 为继。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 相结合的影片。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 代表意义的作品。《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 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 大女人 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 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 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影片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 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 2.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张艺谋拍出了完整纪实风 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 信,赞颂了法制观念的觉醒。影片获199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94年百花奖最佳 故事片奖,并获意大利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3项国际奖。
1988年
导演:陈凯歌
《风月》
1995年
导演:张艺谋
《代号美洲豹》
1990年
欧洲三大电影节:
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
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
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
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年、《蝶舞天涯》2002年、《杀死你的温柔》2002年、《无极》2005年、《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梅兰芳》2008年、《赵氏孤儿》2010年。
张艺谋,《一个和八个》联合摄影1984年、《黄土地》摄影1984年、《大阅兵》摄影1984年、《老井》摄影/主演1986年。
以下的皆为他导演的作品:《红高粱》1986年、《代号美洲豹》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3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有话好好说》1997年、《一个也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幸福时光》2001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3年、《千里走单骑》2005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2006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2007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总导演2007年、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导演2007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2008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总导演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2009年、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2009年、《山楂树之恋》2010年、《金陵十三钗》2011年。
三、第五代部分导演的创作风格
陈凯歌:1、影片多以追求理想化。
2、多年数以人为主,以人为本。
3、影片题材多样不拘一格。
4、影片内容严密,主体紧凑。
张艺谋:1、“英雄”与“凡夫”形象的创作最具完整化。
2、细腻地刻画某一主体人物,更具突出于以往导演形象。
3、文化底蕴的渗透和弘大的场面是他创作中常有的风格之一。
《十面埋伏》里鲜艳的色彩,无限的视觉冲击在脑海里回荡;《一个不能少》很多年前看过的,画面却一直清晰的在我脑海里。
冯小刚: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强烈。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漏出对生存、生命的反思。
最喜欢他的《非诚勿扰》
贾樟柯:1、追求影像对现实的穿透力。
2、叙事更沉静,不做单纯的道德批判。
3、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致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
四、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一)陈凯歌——第五代主流电影美学的奠基者
陈凯歌,福建省长乐人,1952年8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
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农家。
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父亲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
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准备投奔八路军。
《黄土地》的成功在于他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的天际、气势磅礴的黄土地,蜿蜒曲折、滚滚东逝的黄河水,甚至对许多当地民俗的描写都和人物紧密相联,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
这部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不拘一格,内蕴深意。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人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
陈凯歌拍出了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
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个人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与影片的主演。
(二)张艺谋——第五代电影的世俗化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也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导演之一了。
张艺谋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
1981年导演处女座《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可以说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群以酿酒为生的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影片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
影片明快、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之后张艺谋又拍摄了纪实风格影片《秋菊打官司》。
影片借一个“民女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看到了一种法制观念的觉醒。
一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形象深入我心。
关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娓娓道来,尽管近几年来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还有人说某些影片商业性质太过浓厚,但我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
这一代导演他们特有的生活、学习、成长、创作经历,几乎无法复制,这正是第五代导演不同于其他代导演,电影艺术创作在国内国际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
虽然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作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的电影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活动在银幕上的影像和声音仍然影响着我们。
“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由于时间以及素材的缺乏,本文介绍的还太过狭隘,笔者想跟大家交流的电影还有很多,纸张已写不尽对它们的喜爱。
笔者相信,只要有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新生代导演在,中国的电影界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花军.第五代导演[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2]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