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影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张艺谋与《活着》张是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摄影技术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它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富贵(葛优饰)悲惨的一生。
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被批斗吓到的兄弟。
表现的是人在命运以及历史面前的渺小和悲凉。
陈凯歌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讲的是演霸王的段小楼(张丰毅)与演虞姬的程蝶衣(张国荣)因为对戏的不同理解,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最后,程蝶衣自尽而死。
影片对于故事,角色,演员,情感,内涵,光影,剪辑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将纯艺术依恋的人生悲剧体现到极致。
田壮壮与《蓝风筝》本片以“儿子”铁头的视角,追忆了1953年至1967年大陆几次政治运动中的三位父亲(爸爸、叔叔和继父)及母亲陈树娟(吕丽萍)的形象。
几度生离死别,坎坷遭际,却始终是平静的述说,以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但是这种平静背后,却是人难以与命运抗争的哀叹,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蓝风筝》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
从以上三位导演的代表作,不难看出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他们善于从自己经历的时代以及他们上一代的时代中汲取力量,通过对于历史的思考,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们永恒的主题——命运与抗争。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
就创作风格而言,第四代导演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导演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处处都力求标新立异。
中国电影的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之间,无论从镜像话语风格还是电影反映的内容上讲,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创作指导思想上来看:第四代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
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因此这也构成了第四代电影的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第五代导演则更多地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新浪潮中寻找灵感,因此也有人说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他们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都推崇备至,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都有明显的叛逆特征。
同时“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随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其‘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解构理念,给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以思想的启迪。
”对与经常改编文学作品的第五代来说,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影片创作。
从创作内容上来看: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一方面有大量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反映真实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后者的数量并不算很多。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
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
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
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xx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
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
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
……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
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
”(李陀文《话说黄土地》)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所谓“第五代导演”指的是1982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导演。
这批导演是从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走出来的一代。
他们中大部分在少年时代曾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迎来了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学习的机会,并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总是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演绎。
他们对通过影片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强烈渴望。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都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十年浩劫哪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在冲破长期的个性压抑和思想禁锢的状态下,向社会、向人生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带着变革时代的新鲜印记,被历史地浮现到银幕上来”。
第五代导演
张艺谋,1951年11月14日生,西安人,中 国电影导演、摄影师、演员。张艺谋是站在中国 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张艺谋曾是工人,他超 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事迹被法国《电影手册》 列为影响电影进程的一件大事,事实证明,他日 后的确成为“78班”乃至“第五代”中的主将。 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张艺谋也被视为中国当 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他在不同创作领域的尝试也 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张艺谋开始从事大规 模的商业电影制作,作品形成争论的话题。无论 如何,张艺谋都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角。 2008年,张艺谋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 幕式总导演,成功地在两大体育盛事上完美地展 现了中国的魅力,令全世界为之侧目,也再次证 明了他的实力和影响。
胡玫,生于北京。1975年参军任话剧团演员,1982年毕 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到八一电影制片厂。 1984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女儿楼》获当年中国电影家 协会、中国电影报评出的全国十佳影片之一。 1993年组建北京泛太平洋文化娱乐公司,任公司董事、副总 经理,策划拍摄了《雾宅》及部分广告片。1994年起导演了《雍 正王朝》、《汉武大帝》、《忠诚》、《香樟树》、《乔家大院》 等大型电视连续剧,并多次获奖。 2002年执导故事影片《芬妮 的微笑》,2009年拍摄电影《孔子》。
Your subtopics go here
张军钊,原籍河南。生于 北京。在新疆军区服役五年。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 任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 其作品《一个和八个》开一 代风气之先。《弧光》参赛1989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生活之毯特 别奖。 其他主要电影作品:1984年, 体育故事片《加油-中国队》 1985 年,武打片《孤独的谋杀者》1989 年,动作故事片《死拼》上、下部 1991年,伦理片《台北女人》 1991 年,言情故事片《花姊妹风流债》。
【全文】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黄土地》 摄影:张艺谋
导演:张军钊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导演:陈凯歌
1987年
《红高粱》
《孩子王》
导演:张艺谋
1988年
导演:陈凯歌
导演:张艺谋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甲方乙方》
导演:张艺谋
1997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5年
导演:陈凯歌
《风月》
导演:张艺谋 《代号美洲豹》
1990年
导演:张艺谋 《菊豆》
欧洲三大电影节:
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活着》 导演:张艺谋
1994年
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 导演:陈凯歌
导演:张艺谋
1991年 导演:陈凯歌
1993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 《边走边唱》
第五代导演
1、定义及代表人物
定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 导演。
代表人物: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 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 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 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朴人、 物野 塑性 造的 赞生 美活 生和 命他 的们 自与 由侵 。略爱者就浴真血爱奋,大战恨女的就人过真程恨。;影大片爱的大剧恨情,构 大成 生极 大具 死戏 。剧 情性 节, 曲通 折过 跌
第五代导演美学风格
第五代导演美学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新的电影语言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对人性与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冷静客观的观察:第五代导演通常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镜头语言,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缓慢的镜头运动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挣扎。
2. 现实主义呈现:第五代导演注重真实的再现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他们通常使用真实的场景和素人演员,以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影像。
他们的作品往往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对于人性的黑暗面进行深刻的剖析。
3. 隐喻与象征:第五代导演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其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们善于使用视觉象征手法,通过特殊的视觉符号和意象来表达对现实的探索和批判。
4. 高度的个人创作风格:每个第五代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充满了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
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创新力量。
他们的作品在文化和艺术的层面上对中国电影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电影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华语电影~第五代
后五代电影
一、东方奇观展览与对西方窥淫目光的迎 合 1、淫荡、腐朽、堕落的父权文化:《大红 、淫荡、腐朽、堕落的父权文化:《 灯笼高高挂》 灯笼高高挂》、《菊豆》 菊豆》 2、民俗表演与自我民族志:《炮打双灯》、 、民俗表演与自我民族志:《炮打双灯》 《桃花满天红》。 桃花满天红》 3、欲望展览与异化的性别叙事:《风月》、 、欲望展览与异化的性别叙事:《风月》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二、当代中国经验与另类的现代性 1、西方现代化在中国的尴尬遭遇:《秋菊 、西方现代化在中国的尴尬遭遇:《 打官司》 打官司》 2、现代性救赎的幻觉:《我的父亲母亲》、 、现代性救赎的幻觉:《我的父亲母亲》 《千里走单骑》。 千里走单骑》 3、煽情表演与社会主义道德: 《幸福时 光》、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
Hale Waihona Puke 陈凯歌电影1、雄浑的影像风格 2、冷峻的文化反思 3、深沉的哲理内涵
张艺谋电影
1、张扬的影像风格 2、蓬勃的生命激情 3、鲜明的民族特质
第五代的特点
一、奇崛的影像造型 二、鲜明的主体意识、冷峻的批判精神以 及深刻的哲理内涵 三:寓言化的叙事
第五代的历史贡献
电影语言的自觉 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反思和批判 提高了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黄土地》 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作品。影片描写了八路军战 士在陕北采访的经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沉重 和艰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电影风格凝重,画面 造型独特、视觉冲击力极强,充分体现了第五代 导演电影形式意识的苏醒。 影片中的“祈雨场面” 影片中的“祈雨场面”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角度的运用杰出。 构图非常有意味。 影片对人物运动的处理很出色。
四:未能发展的后五代电影:政治批判电 影 直面惨淡历史的勇气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蓝风筝》(田壮壮)、《活着》(张艺 蓝风筝》(田壮壮)、《活着》 谋)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作者:王宇来源:《中国商人》 2018年第5期一、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特点由于个性使然,每位导演的影片风格及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为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背景,又会或多或少地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这种共鸣渗透到自己的影片之中,使得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
在这之前,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被他们熟知的领域,用同情却不滥情、深刻却不繁琐的笔调叙述影片的内容,从而使观影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后,这群满是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在淋漓尽致挥洒个性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便是人性。
他们会把视角过多地转向“人”的本身,关注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展现他们高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中国第五代导演带着创作的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向影坛迈进,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烙印也不再鲜明,转而来之的是对祖国、对民族、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
当他们把这份沉甸甸的爱融入到影片中时,所展示的画面绝不是单纯的影视资料,而是让人爱的故事。
以陈凯歌为例,其所拍摄的《黄土地》,单单是它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就已经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大半:气势恢弘的黄河、广袤无垠的黄土地、鼓乐喧天的迎亲队伍、规模浩大的腰鼓队伍,无不将陕西高原的古朴与苍凉竞相展示。
这种情结绝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与生俱来,一直萦绕在心的。
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有着“现代电影之潮声”之赞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不仅仅只是不断的创造获得大奖的辉煌,在这背后,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一)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才使得中国的电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反映,也不再被沉重的枷锁所束缚,他们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
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
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
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
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
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
……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
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
”(李陀文《话说黄土地》)
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打破了全景构图、传统的电影用光。
要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要么是大顶光和逆光,大俯大仰的角度,要么纹丝不动,仿佛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的固定镜头,长镜头,要么物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而人反而被挤到了一角,以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
艺术上大胆创新,超过思想的创新,对电影本性,形式技巧,超过对思想,现实的思考,因为教学上注重影像造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不像过去重人物的刻画,要鲜明。
对历史的重新表述既体现在象征似的神话构架上,也表现在原生空间和言语体系上。
“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反思内核和现代电影语态之表里合一,构成了80年代国际电影思潮中特定的东方形态,就中国电影传统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少有的先例的反传统标本。
同时,形成了某种导向性的东西,似乎只有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视觉造型和表意功能的影片才叫电影,才叫艺术。
(倪震语)他们也有他们的毛病,容易搞得片面,所以许多作品的光彩或者只在一部分内容上,或者只在一部分技巧上,“从电影语言的发展、电影艺术的历史推进来看,新时期电影语言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观众的视觉经验和欣赏习惯,但是,在电影语言探索与观众原有的视觉经验的遭遇中,双方两败俱伤。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405页“新时期大众观影心理变迁”张卫文)
1983—1984年是影像美学电影自觉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始于一九七九年,于一九八三年达到高潮。
第二阶段始于八三、八四年间,于一九八五年趋于成熟。
新时期电影的复苏与变革首先表现在对电影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和反拨。
(“杨远婴:《艺术美学文选》)
二:对文学价值的开掘
一方面,第五代导演在提升了自己电影作品的地位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作家的地位,一些作家因为“触电”,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又掀起了观众重新回头看小说的热潮,也带动了小说作品的销售量,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在和著名导演的合作中,作家也尝到了甜头,于是出现了几个当红的作家放弃自己的创作,同时为一位导演创作一个指定题材的现象。
在和一些优秀的作家合作的过程中,导演当然获益非浅,他们是明智的,有实力的作家的加盟,弥补了他们剧作上的缺陷,加强了对一部作家思想、艺术价值的判断力,也使他们的作品保证了起码的厚度。
但随着很多剧情文学家进入电影编剧行列,文学进入电影,文学的作用被过度地夸大后,也可能会伤害了电影本身。
因为当电影的手段变成了不是为电影本身语言表述方式做努力,而是在解释翻译,更多的是在稀释文学作品的时候,电影语言本身就变得苍白了,甚至电影也变得苍白了。
这样,八十年代末期到今天为止,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部电影是否优秀,文学作品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局面不改变的话,电影本身的可能性就被削弱了,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情。
三:对人生的认识,认识上的创新。
这一代导演着力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反思,使新中国电影达到少有的内涵深度。
在电影形态和文化品味上改变了中国电影几十年一贯的面貌,中国银幕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电影,摆脱说教宣传,不迎合低级趣味,适应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应合了社会活跃求变阶层的心灵律动,某种意义上成为时代精神的电影代言人。
《一个和八个》是根据诗人郭小川的同名叙事诗改编而成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王金蒙冤被捕,和八个土匪、逃兵一起押往别处,在途中历尽艰险,仍不失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王金的执著也感化
了那些人渣,在生死关头,这些人终于站了起来,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向侵略者发起了致命的一击,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一个和八个》是新时期电影中第一部诠释战争中的人性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一开始似乎和所有的同类电影一样,把叙述的重心落在八路军干部王金身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那一大群犯人似乎变成了影片的主角,这在以前同类影片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突破旧有的叙事框架的勇气和能力。
吴子牛的作品体现了悲剧似的人生感受,他影片中最醒目的符号都是苦难。
1988年拍摄的《晚钟》(吴子牛、王一飞编剧吴子牛导演),1945年秋,侵略者宣布投降,一个八路军的排长和四个士兵,在山谷里发现有日军把守的弹药库,而守卫的日军并不知道他们的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断粮多日,日本兵已经奄奄一息,八路军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在八路军的行为的感召下,日军完全失去了对抗的能力。
此片在金鸡奖的评奖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仅是艺术观的分歧,而且涉及到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人道主义的立场问题,影片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但影片把战争模糊化,抽象化,多少带有从主观意念出发的痕迹,概念大于形象的生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