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第五代导演分析

合集下载

《那山、那人、那狗》:道禅意境里的儒家哲学

《那山、那人、那狗》:道禅意境里的儒家哲学

《那山、那人、那狗》:道禅意境里的儒家哲学作者:李春蕾张苏昱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霍建起作为与“第五代”导演的后起之秀,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浓烈怀旧风格,叙事散淡,意境悠远的电影,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导演,他俨然不具备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审视与批判的精神,他自觉向传统文化靠拢的情怀在《那山、那人、那狗》中表现尤甚:一种得天地之灵气、空灵飘逸的意境;一个有着慈爱孝顺、恬静祥和、有着古朴民风的“理想国”。

但在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他却并不如老庄那般追求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也不若禅宗哲学那般体验存在本身的虚无空寂,而是以儒家仁者爱人、鞠躬尽瘁为其精神内核,表达了一种士大夫式的舍己为人、兼济天下的思想。

关键词:散文诗电影;意境;道家;禅宗;儒家哲学1道禅意境霍建起的电影在形式上,完全是一种“现代化”了的电影,他继承了第四代导演在电影形式上的革新:摒除曲折的结构而采取散文化的叙事,使用大远景、长镜头表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延续的时间,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表现人的内在世界甚于外部的戏剧动作等。

但霍建起的电影总体上不是叛逆的、写实的,而是唯美主义的。

他如第四代导演一样“用优美的、色彩流利、温柔敦厚的影像语言,来表达对往昔岁月、已逝青春和美好理想的喟叹,记忆的诗化,美化过去的怀旧情结,温馨浪漫的抒情写意,心理时空的表现,内向型的心理独白,对大自然的心仪和移情……”[1]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述湘西山村的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邮递员,将自己的工作与儿子交接,陪儿子走完最后一次山路的故事。

故事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即使父与子之间的隔阂、陌生和不理解也是通过很微妙的表情和语言来将之淡化,充分营造出冲淡平和的风格。

一种温文尔雅的、哀而不伤的温情随即弥漫开来,与电影叙事相匹配的摄影,也像极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那“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人在雾霭弥漫下的青山里踽踽而行,风车、梯田、潺潺的溪水,夕阳笼罩着古老的村落……霍建起学美术出身,他对电影画面美感的这种过于强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山水画里那淡远、虚静的意境。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作者:白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影片,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美学精神,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能够带给观众无尽的美感享受。

本文中,笔者将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挖掘出影片中的艺术美和诗性特色,感悟其中的唯美意蕴。

关键词:那山那人那狗;色彩;语言;距离;意境作者简介:白丽(19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一、引言《那山那人那狗》是我国第五代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的一部艺术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湘西山区的感人故事:即将退休的父亲陪着新上任的乡邮员儿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了一趟223里的乡邮路。

在这短短的三天里,父子之间的隔阂和疏远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之间情深意切的父子真情。

笔者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意在挖掘其中的艺术美、人性美和诗性意蕴。

二、《那山那人那狗》中艺术美的体现(一)色彩美光和色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有了光和色,我们才能看得见,而且色彩在本部影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对湘西山区的景色尽览无余:碧绿的稻田、蜿蜒的石头路、淙淙的流水、绿色的水塘和菜藤,一切都浸润在朴素单纯的绿色之中。

在父子同行的这段乡邮路上,整个大山都被浓郁的绿色包围着:绿色的树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竹子、绿色的苔藓等等。

绿色是影片的主题色彩,既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它既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承载着儿子自己的希望;这条被父亲走了几十年的乡邮路现在由朝气蓬勃的儿子继续走着,带着希望而来又向着希望走去。

另外,金黄的颜色在本片中也有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一种温馨、柔和的氛围,代表了父子之间的谅解和亲密。

(二)语言美《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语言极符合东方美学的特点:委婉、简单、含蓄、有哲理。

《那山那人那狗》 ——温情旅途上的一次心灵回归

《那山那人那狗》 ——温情旅途上的一次心灵回归

38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导演霍建起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是一个温情纯朴的故事,没有任何现代商业化的杂质。

在平凡岗位上工作长达几十年的乡村邮递员,临退休前与接班的儿子,带着家里的那条黄狗“老二”,最后一次走那三天两夜、200多里的盘山路。

那山,坐落于钟灵毓秀的湘西大地,格外的神秘温柔。

那人,在茫茫大山中一干就是30年,不论严寒酷暑,不歇风霜雪雨。

那狗,陪伴一家三口的牵绊,通晓人性的生灵。

本片在被投资商拒绝后,由出品人筹钱小成本拍摄,这部商业价值几乎为零的电影,先后在国内外的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在这个将商业化制作奉为圭臬的时代无疑是一股清新之气。

本文从电影的拍摄风格和蕴含的深刻精神两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影片所展现的平凡而温馨的多重感情。

一、 唯美温情的环境设定影片一开头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地,20世纪80年代,湖南山区。

拍摄地也同样选在湖南西南部的绥宁,一片极富神秘色彩的湘西大地,在那峦峰起伏的青山中,在那白云的最深处散落着许许多多的人家,他们的通信、邮递、收发,所有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都要依靠片中的父亲——快退休的乡村邮递员,一个人负责。

这段230里的路,他孤身一人走了30年,陪伴他的除了鸟啼蝉鸣,只有名叫“老二”的那条黄狗。

【作者简介】杨 娟,女,四川珙县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宜宾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编导艺术)方向研究。

《那山那人那狗》——温情旅途上的一次心灵回归杨 娟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剧照2016年第13期这三天两夜是孤寂艰险的,也是诗情画意的。

影片在背景上几乎只有三个颜色——白、绿、蓝,分别象征着云朵、草木、天空。

这样纯天然的场景,在近年来的电影中是极为少见的,没有人工雕琢的印记,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原始的氛围。

在崎岖的山路或是铺满青石板的村庄,父子二人身边便是成片的树林、一望无际的稻田,邮包是绿色的,大山也是绿色的,这抹绿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与影片的主题达到了高度和谐。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

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

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

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

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

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

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

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

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

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电影《那 山那人那 狗》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译名:Postman in the Moutains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滕汝骏 / 刘烨 / 陈好 上映年度:1999 主要奖项: 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 最佳男主角奖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一.
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绿: 因为是青春,那种赋予生命力 的绿色一直统领着全篇的画面 和主题色调,既是情感基调也 是一种形而上表现出来的画面 寓意和象征。
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 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 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 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 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黄: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意识流类型影片,但与以往的同类电影有所区别, 不同于王家卫呓语的迷糊,更窘异于法国新浪潮式的絮絮叨叨,而是一种朴 素的心态,普通人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有色处理表现意识流片段是影片的 影像风格之一,所有儿子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都是如此,但当父亲在婚宴上 追忆似水年华,画面却没有半点滤色影调非常亮丽鲜明。为什么前后又不统 一风格呢?到了影片末尾,儿子熟睡中翻身紧挨着久久不能入睡的父亲他躺 在床铺里竟然幸福得甜甜的笑起,梦境同音响一样荡漾开去,母子俩总是在 桥头等待在父亲的归来,儿子茁壮成长父亲日益老去……不断叠化的记忆衔 接在现实的桥头,母亲守望在小石桥,远处父亲和儿子的赶家而来,金黄的 萤火虫漫天飞舞。

《暖》
《暖》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 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 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 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 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 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井河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叙事特色探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叙事特色探析

一般来说,“叙事是表述故事序列与情态时采用的各类修辞手段,更为一般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是故事过程的体现。

它不仅可以记录时间,还可以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方式重新安排时间,使电影成为混合时空的艺术。

”①由于对电影风格的不同追求,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叙事形式与视觉语言特征。

霍建起便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导演,其作品的光影、造型、构图、色彩等都匠心独运,在视与听的结合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

邮政题材亲情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建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镇邮员父亲,带领接替自己职位的儿子熟悉送信路线、流程,儿子最终通过重走父亲的邮路理解了父亲职业精神的伟大,而父亲也惭愧于自己对孩子成长陪伴的缺失,最后父子二人的情感间隙便在这条长长的邮路上慢慢消解,彼此相通。

本文将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分析该片的叙事特征。

一、叙事者:第一人称叙事,填补电影背景信息电影开幕,清新悠扬的长笛声渐起,空镜头横扫过乡村小路和绿色田野,山林雾气濛濛,稻田层层叠叠。

此画面中,刘烨扮演的儿子使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接替父业,即将成为一名新邮递员。

第一人称叙事的两大特征是内在式焦点与限知视角,叙述从内向外②。

儿子的个人独白迅速带领观众进入情境与叙事网络,引导观众了解故事主角内心。

如在和父亲刚走出一段邮路后,便响起儿子的画外音:“别看老二(指狗)不会说话,但它鬼着呢。

我爸心里想着什么,它全知道,他们俩整天走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我爸非要与我走一趟,我拦不住他,可他跟着,我觉得挺别扭的,很不习惯。

”这段独白把儿子对父亲的怨念与疏离巧妙地体现了出来,减少了情节突兀,有助于影片散文化风格的形成。

二、叙事视角:多元叙事视角,观众与叙事者交融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与人物视角之间的距离关系”③。

在叙事话语中,Genette对叙事视角以较为抽象的“聚焦”概念进行了简要分类,具体包括:(1)零聚焦。

零聚焦是一种传统全知视角,叙事者所掌握的信息比影片中任何一个人都多。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一.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霍建起,1958年出生,北京人。他从小喜欢绘 画,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以后, 他为很多部电影担任过美术设计。1995年,他导演 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赢家》,影片上映后在社会 上反响很热烈,还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影 奖。 霍建起的审美趣味带有比较浓厚的审美趣味,他 认为在电影里面最好要有漂亮的演员,美丽的画 面,还有动人的音乐。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即将退休的乡邮递员,在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 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第 一次出发,老邮递员千叮万嘱,实在放心不下,于 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父子之间展开 前所未有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理解 了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父亲也体会了多年 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于 是那山、那水、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父子之间感情 的发展
⑤ 最后,走过风 雨桥头的时候, 信件飞起飞落, 父亲、儿子和狗 一起收集信件。
三.《那山那人那狗》的鉴赏分析
影片故事情节简单,然而在一个个小细节串连起 来的平淡叙事背后,却是导演精心构置的风土人 情,美丽的湘西景色并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 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展现出动 人的视听语言。
1.色彩
试读《那山那人那狗》的五色影像
蓝: 电影第一个场景,内屋一片灯黄,
父亲在跟儿子交代送信路途,背 景有一块蓝,是母亲在厨房里忙 活。画面色彩对比构成的层次感 统一在乡村黎明前的暗淡基调里, 同时折射出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 问题。还有蓝色本身的冷质,可 想而知那位母亲每天都处于冷冷 的气氛当中,平常无论是丈夫出 远门而今儿子也跟他爹一样,然 后只剩下她守家守院。淡淡的蓝, 淡淡的冷清,淡淡的宁静,除此 之外是一片无法形容的茂绿。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影视欣赏论文-原创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影视欣赏论文-原创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内容摘要:《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虽然可能由于宣传的问题它的播出没有引起轰动,但是据网上数据可看出喜欢它的人数在慢慢增加。

因为它不像巧克力那么诱人可以勾起人们品尝的欲望但它却是一杯茶,在阳关明媚的午后品尝,越来越有味。

本文将从影片的特点和组成内容以及它的不足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父亲、母亲、儿子、狗《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

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山区邮路上的故事。

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

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

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

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和象征着邮员的叮叮当当声和一两声狗吠,就像一位老人再慢慢讲述着往事。

但是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

看《那山那人那狗》很偶然。

一个无聊的下午打开电脑无目的地搜索,最终选择了它。

原因是题目给了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那山”“那人”“那狗”三个意象的组合让人产生自然反应:山,必是青翠重叠的大山;人,必是那行走于青山绿水间的人;而狗,自然是陪伴着那人的狗。

于是脑中首先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因为绿水绕青山是大自然最美的体现,狗则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而人这个世间尤物行走于其中,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么?这部影片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一)、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父亲与儿子间关系的变化是影片的主线。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分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分析

背负一生的行囊——浅析邮包的意义看罢霍建起执导的《那人那山那狗》,不仅为导演不落俗套的执导风格拍案叫绝。

依然记得那条山山峦峦、沟沟坎坎的深山邮路,依然记得那只忠实可靠、精通人性的勇敢老二,当然更不曾忘记老邮差顶破风雨、踏破季节的坚实足迹。

透视全片,邮包似乎永远都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然而却是因为有了这沉甸甸的行囊,全片变得有形可靠,有物可依,在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荡漾着人间美好的情怀。

邮包里装着父亲和母亲陈年朴实的爱情。

“雨中邂逅”、“桥头相知”、“迎嫁出山”,一组组闪回式的追忆镜头,简短而连续地组接将我们带回到二十年前,让我们刻骨铭心地体味到那段掩埋在岁月深处久久不曾提及的古老爱情。

在父亲微笑的表情特写中,我们似乎又寻到了那份属于中年人的浪漫。

父亲因进山送信认识了母亲,临走时带走了山中偶得的爱情,以邮包为媒实不为过。

多少年来,父亲常因邮路繁忙而久久不能回家探亲,母亲也常因思念山中的亲人而暗自流涕,这种难熬的感情考验和舍小顾大的奉献精神,又为父亲和母亲原本朴实的爱情添加了些美丽的色彩。

邮包里埋藏着儿子的爱情。

“田间的一见钟情”、“舞中的爱意释放”、“分别后的暗自牵挂”,这是一份畅通无阻顺其自然的感情历程。

然而最后,儿子依然忍痛割爱,舍弃了这份艳丽的爱情。

儿子和父亲站在山头,张望着山中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像我妈一样,走了一辈子都想家”,与其说这是对父亲的谴责,倒不如看作是父亲舍小顾大的侧面反映,更不如说是儿子对邮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爱情的果断让步。

这是一种对父亲工作的坚守和继承,以及对待感情的正确抉择。

影片采用一组运动镜头拍摄展现了一只自由滑翔的纸飞机,峰回路转地将观众的视角引入大山深处,那该是一种对爱情的美丽释放。

镜头回升,画面中呈现儿子、父亲、老二、邮包、山峦,影片主题淋漓尽致地通过画面直白地表现出来。

邮包里装着父子两人步步升温的父子感情。

从对父亲邮路的不解和非议到对父亲工作的敬仰和继承,这是一段怎样的情感历程?影片巧妙地设置冲突,譬如因“是否该骑坐车上邮路”以及“给五婆读信”产生的语言冲突,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升至高潮,然而此时影片又巧妙地衔入亲情,“背父过溪”以及父亲的脸部特写并上闪回式镜头的运用,将至纯至真的父子情还原,“你还不如个邮包重”,那份曾经有过冲突的父子情感已经蜕变成一种关爱体贴,一种敬仰。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镜头分析电影镜头一般是:“一个镜头是从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止转动这一过程中影片的一个单位。

如果移动摄影机,影像的构图就可能改变,但只要不把它同别的镜头粘接在一起,它仍就是一个镜头。

”镜头的概况大致就是这样,今天我只从镜头来分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面的特定镜头。

镜头元素大致为:构图、取景、摄影机运动等三个大类,构图涉及空间的感觉,及人物场景空间位置的变化,取景又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它们由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所决定。

摄影机运动分为包括摇、推、拉、移、跟、升、降和变焦,有时几种方式可结合使用。

除开上面的三类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是:镜头的声音,包括画面内的和画面外的。

镜头的组接是电影构成的方式,又称蒙太奇。

组接基本上分为切分和组合两种。

它根据影片内容的要求、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心理合乎逻辑。

还有就是拍摄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侧几种。

上述为本次分析所用到的相关知识,下面开始场景分析。

场景1:内景家中镜头从明亮的门外转到黑压压的屋子,只留的桌上的主光,父亲在给男主人公整理信件,交代他工作细节和要求,而后镜头转向母亲,母亲的眼神关切担心,不停的嘱咐男主人公,最后镜头切向老二,一条狗,是父亲工作的帮手,但它不愿意和男主人公一同去送邮件,它的立场似乎和母亲一样,不愿意男主人公受苦。

这一场景采用的基本都是近景拍摄,让观众置身其中,真切的表达了一家人的生活和巧妙的开展了线索,摄影机只是跟随人物移动,并没有运动,给人平实之感,父亲和男主人公在内屋,母亲在外屋,狗在外面,也可以映射出后面父亲和男主人公同行,母亲在家担心的线索。

场景2:外景山中父子二人同行,在路上聊天,聊及儿时时光,镜头不停的在父亲和男主人公之间切换,男主人公回忆小时候关于父亲的回忆,配上自己的画外音,加上幽空的背景音乐,镜头给与父子二人特写,但两人无明显的表情变化,显然是话题过于伤感,背景音乐让这则回忆画上了句号,但是回忆为后来的父子二人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而二人加上老二开始同行是电影的主线,和路上的人,山民的故事是复线,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并且在电影中不断的相交,相交时一般出现两类故事,一类是亲情,如父子、儿孙等,另一类就是爱情,如父母亲,男主人公和侗族姑娘,我是把他们理解为爱情,虽然没有结果,这就形成了构图空间,这两者确乎相似又相互对比。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文艺片。

这部影片发展历程很曲折,最初是在日本获得好评,之后才在国内得到认可。

影片充满着湘西的风土人情,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人寻味,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儿子逐渐理解了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短短的三天近距离的接触消除了父子俩的隔阂,儿子最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旅途。

影片十分清新、自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没有说教色彩。

影片旨在宣扬一种朴实之美。

有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由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

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邮递员默默无私奉献的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镜头推到父亲在儿子背上默默掉落的两滴眼泪,儿子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时复杂的表情,影片将这一情绪一直持续到父亲在家门前看着从此踏上自己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乡间邮路的儿子时候的怅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绪时最后升华!侗家姑娘和倚门企盼的瞎眼老妪,希望和责任。

这是儿子以后生活道路的两个推动点,是这条邮路承载的称之为希望的东西,还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们亦如我们的人生,要在朴实中见唯美,真实中显纯净。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

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默默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同时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

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从《那山那人那狗》看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与文化构建

从《那山那人那狗》看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与文化构建

从《那山那人那狗》看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与文化构建李卫国【摘要】Mountain, People and Dog (nashan, naren, nagou) directed by Huo Jianqi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films of art in con- temporary history. 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pursuit of artistic perfection, beauty and implicitness and embodies the cultural genes of the Chinese tolerance, simplicity, perseverance and kindness in the deline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fate and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aracters. It is featured by its natural and fresh characteristics, the beautiful language and visual entertainment, manifesting the profound emotional capaci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on a whole explains the excellent culture and aesthetics of the nation car- ried by artistic films. The movie is instructive for all Chinese films to find a national way in the world movie market.%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是当代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艺术电影。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的缘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

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与儿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

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1、影片的色彩影片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影片中给人影响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

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运用影片在室外拍摄的时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则多运用了戏剧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

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戏剧光效的使用上,多用于室内。

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

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

除了这一段以外,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灯光,这种光效的使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

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3、影片的空间构图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

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

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影评范文【范本模板】

影评范文【范本模板】

一路走来一路情——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思想影片中的山是翠绿的山,影片中的人是善良的人,影片中的狗是忠诚的狗,那山、那人、那狗,给我们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与和谐.而导演是通过那条寂静而陡峭的邮路将我们带入这一人间天堂的.邮路首先是影片的拍摄线索和故事发生的空间。

优扬的音乐中又一个清晨来到了,小邮递员(刘烨饰)要开始自己的邮递员生涯了,老邮递员(滕汝骏饰)不放心,带着“老二”决定陪他走一趟.于是两人同走这一条邮路。

一路上,帮助五婆、背夫过河、侗族姑娘、风中追信等故事相继发生.同时,邮路不仅是一条故事线索,更是一条情感线索,当我们说这里是人间天堂的时候,不仅仅指旖旎秀丽的风景,还有浓浓的人间温情,而这些深情正是在这条邮路上酝酿。

首先,我体验最深的是父子情。

影片在表达“父子情"上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有一个远景让我们看到父子二人和“老二”离家走过小桥,画面中的绿色扑面而来,青翠宁静。

但儿子在前,父亲在后,话语不多,关系并不和谐。

通过小邮递员的画外音和童年记忆的影像再现,我们知道是因为他小时候父亲很少回家,即使长大了与父亲也很生疏。

但通过走这条邮路这次机会,两人开始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父亲发觉自己还不知道儿子已经学会了抽烟,并为没有发觉儿子脖子上的伤疤懊悔不已;儿子通过邮路的漫长和艰难,特别是得知父亲有次为了送信从陡峭的山坡上跌落,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艰辛,而通过父亲对五婆默默的照顾则感受到父亲无私的奉献,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转机.小邮递员背父亲过河是两人相互理解后关系的升华。

深情的音乐中,不停穿插老邮递员背儿子在肩头的画面,温馨的现实和醉人的记忆在他的胸中碰撞,这一蒙太奇的运用带来巨大的情感张力,老邮递员眼里溢满晶莹的泪花.“能背动父亲就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是任何一位被儿子背着的父亲都会有的由衷的幸福,特写镜头让我们进入了父亲波涛翻涌的内心世界,一同分享这种深沉而含蓄的感动。

除了父子情,还有乡亲们对老邮递员的关爱.它不仅是使小邮递员体验到父亲伟大、改变自己成见的因素,更作为独立的情感元素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那山那人那狗》的艺术辩证性

《那山那人那狗》的艺术辩证性

《那山那人那狗》的艺术辩证性《那山那人那狗》是1998年创作生产的影片,该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生死离别的情节,仅有一座山、一条狗、父子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一次翻山送信……。

但是在第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这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题材”影片,却与由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滕文骥等多位名家执导的影片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最佳故事片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还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这部电影有何独特的艺术魅力呢?我认为这部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的情调与文化内涵,显示出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辩证性思维特色。

一、从主题思想上看,该片具有“简单蕴含复杂,复杂归于简单”的艺术特质《那山、那人、那狗》整个故事情节是:在山区工作了数十年的老邮员要退休了,在儿子跑邮的第一天,他不放心,于是陪儿子最后走一趟自己跑了一辈子的223里的邮路……。

故事真是简单极了,但是细细品味,《那山、那人、那狗》却深得“简单蕴含复杂,复杂归于简单”艺术辩证思维之妙。

首先从人物形象方面看,表面上看男主角是个简单的人物,导演甚至连姓名也不交代,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223里的山路中传递邮件,过着简单的生活。

但他却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人物。

他的内心蕴含着极其丰富情感:为乡亲们服务的真情;对那山难舍难分的深情;以及和“老二”(那狗)真挚的友情;与妻子深挚而愧疚的恋情;与儿子的感情更是特别丰富而复杂:父子俩既有亲情,又陌生;既理解,又隔阂;既有共同的理想与人格,又有代沟与个性。

只要细细品味,我们就会体味出“父亲”那种简单中包含着的丰富复杂的情感、那平凡中闪烁着的伟大的光辉。

其次,故事的矛盾冲突也是简单中蕴含着深刻与复杂。

从浅层次看,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是父子之间的隔阂,但是这种隔阂又不是简单的父子间的“代沟”,它含有复杂多元的内容。

如当“我”临行前与母亲的一声亲切告别,则让父亲心生嫉妒:“妈、妈的,叫得亲!”这样的言语很不正常,这让人感到很怪异,这为故事设置了悬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父子情与乡里情
父子情
• “儿子能背起父亲,就长大成人了。”影片中如是说。同 时,当父亲需要被儿子背时,当儿子的脊背能承担起父亲 的重量时,父亲就已经老去了。时间的轨道里,年华运转 总是如此,此盛彼衰,此消彼长,两代人,从来都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同声共荣相依相存。
父子情
• 故事给人的触动,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感情的推进,在“背 父过河”这一场景中终于达到顶峰。在这一处细节刻画中, 导演的细密心思,和高超技巧完美结合,在唯美的画面和 动人的故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父亲伏在儿子背上, 静默无言,但演员的表情语言恰在此时体现出口头语言所 远不能及的巨大张力。背上的父亲,低头看向儿子的脖颈, 随即转头向前看,使人说不清楚令她不安的,究竟是突如 其来的亲密接触,还是突如其来的苍老之年。儿子的一声 “爸”足以令他惊疑不已,欣喜万分。在这一细节进行过 程之中,导演通过父亲的回忆,描绘出年幼的儿子伏在父 亲背上的情形。如今父亲已经伏在儿子年轻硬朗的脊梁上, 今后一切,儿子已能独立担负。在强烈的穿越大约二十年 的时空对比中,父亲的年画轰然老去,留给观众的是如释 重负的轻松,和说不出道不明白的喟然长叹。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父子之间感情的发展 ① 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 子和妻子亲热的道别,可爱的 吃醋。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 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 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 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 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山路。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父子之间感情的发展 ② 两人进了一个村 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 却根本不存在的信,空 白的信纸和父亲从自己 薪水里面支出的十元 钱,让儿子第一次感到 这份工作的意义。
第五代导演
•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 新等。 • 陈凯歌:《霸王别姬》《黄土地》 • 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 吴子牛:《南京大屠杀》 • 田壮壮:《小城之春》《大太监李莲英》 • 黄建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
陈凯歌
•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 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 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 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 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 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 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 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 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 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 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 国际奖。 •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 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 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 格的《霸王别姬》。影片 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 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 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 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 阐释。影片因其娴熟的艺 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 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 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 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
《那山那人那狗》
• 《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 个拷贝,但没想到此片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只花8万美 元购进此片的日本片商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该片风 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 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 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崭露头角,并给 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 大奖。 • 获1999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奖; • 获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奖; • 获2001年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2010级广编三班 郝 晶 100504201302 杨由之100504201303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译名:Postman in the Moutains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滕汝骏 / 刘烨 / 陈好 上映年度:1999 主要奖项: 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 最佳男主角奖
1.色彩
2.光影
在运用这些自然色的同时,导演也很好地衔接了 光影,使自然色在放大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真实。 影片时而呈现明亮的美 明亮的美。葱葱绿草在阳光下随风 明亮的美 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 影片时而呈现朦胧的美 朦胧的美。清晨,父子一起踏上行 朦胧的美 程,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小巷,走上敦实的村前小 桥,远山是淡淡的青退的远了,只剩下两个黑色 的人影走在烟雾迷朦里。 热烈的美。父、子、侗族少女在田 影片时而呈现热烈的美 热烈的美 地里行走,红彤彤的霞光里传来他们快乐的笑声, 连耕田里的水波也映红了脸。
田壮壮
• 《盗马贼》从人类生存和 • 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 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与宗 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 教、人与自然的关系。田 对大自然的关注。 壮壮影片叙事的模糊、哲 《猎场扎撒》中对朴 理的饱满,情感描写的细 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 腻流畅,形成创作上的别 的歌颂,对辽阔壮美 具一格,同时也造成与多 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 数观众的疏离。田壮壮后 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 来拍摄的《鼓书艺人》、 天、地、人之间和谐、 《摇滚青年》、《大太监 平衡的理想境界。 李莲英》在影片风格上有 较大改变。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父子之间感情的发展 ③ 父子二人在进入侗族 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 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 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 里和儿子含蓄地谈论起 爱情,两人间的感情得 到进一步交流。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父子之间感情的发展 ④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 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 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 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 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 哽咽起来。
一.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霍建起主要作品: 霍建起主要作品: 《赢家》(1995年)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 《蓝色爱情》(2000年) 2000 《生活秀》(2002年) 《暖》(2003年) 《情人结》(2005年)
《暖》
译名: 译名:Nuan 导演:霍建起 主演:郭小冬/李佳 上映年度:2003 主要奖项: 2003年第16届东京国际电 影节金麒麟奖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一、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二、《那山那人那狗》的人物与情节
三、《那山那人那狗》的鉴赏分析
四、第五代导演的风格特色
五、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一.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霍建起,1958年出生,北京人。他从小喜欢绘 画,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以后, 他为很多部电影担任过美术设计。1995年,他导演 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赢家》,影片上映后在社会 上反响很热烈,还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影 奖。 霍建起的审美趣味带有比较浓厚的审美趣味,他 认为在电影里面最好要有漂亮的演员,美丽的画 面,还有动人的音乐。
父子情
• 一段邮路,两条生命 之河的合流。或许一 曲情感之歌的奏响以 年华做代价有些无奈, 但岁岁年年花相似, 年年岁岁人不同,这 样的结局也足以快慰 老去的心灵。两代归 心,亲情暖人,《那 山·那人·那狗》以畅达 温润的态度为老去的 年华作了注解和祭奠。
四、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 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 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 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 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 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 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 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 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三.《那山那人那狗》的鉴赏分析
1. 色彩 2. 光影 3. 父子情与乡里情
1.色彩
故事发生在初夏的湘西山区,正是草长莺飞的时 候,影片中随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绿草和红花。而 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正是那整片整片绵延不绝的绿 色: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两旁的绿色肆无忌 惮地伸展开来,中间一条浅黄色蜿蜒的山路上,父 子两个正在跋涉。此时整个画面给人非常明媚的感 觉,绿色的大地上,阳光似乎在空气中流动,不着 一言,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暖》
一部关于 承诺与等 待、伤害 与被伤害 的故事, 导演霍建 起再次展 现了他电 影诗人的 气质。
《情人结》
译名: 译名:A Time to Love 导演:霍建起 主演:赵薇/陆毅 上映年度:2005 主要奖项: 2005年第8届上海国 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那山那人那狗》
• 《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 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 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 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 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 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 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 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 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 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 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
2.光影
3.父子情与乡里情
在这部影片里,没有激烈的感情冲突和曲折的情 节变化,父子两代乡邮员一路走来,各种情感悠悠 弥漫在导演精心布置的每个画面。贯穿整部影片最 引人动容的是父子情, 前面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分 析。 同时还有乡里情。(4个细节)无论是整个村子的 人出来为老乡邮员的最后一次送信送行 ;还是念 给五婆的没有字的信;还是侗族人对于老少乡邮 员的热心接待 ;还是不留名的乡亲自发盛在驿站 的水 ,都体现、了浓浓的乡里情。
张艺谋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 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 •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 他在《一个和八个》、 特点,是那种对中国 《黄土地》、《大阅兵》 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 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 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 受赞誉。1981年独立执导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 《红高梁》,之后连续导 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 演了《菊豆》、《大红灯 识,是古朴民俗的奇 笼高高挂》、《秋菊打官 特景观。张艺谋电影 司》、《摇啊摇,摇到外 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 婆桥》、《有话好好说》 探索、创新,代表了 等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