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主题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摘要:一、引言1.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概念与重要性2.研究范畴的拓展与演变二、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方法1.主题分析法2.跨文化比较法3.文学互文性分析三、比较文学主题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文学作品的主题变迁2.作家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3.文学流派的跨地域传播四、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现实意义1.对文学教育的启示2.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3.提升文学创作的创新性五、结论1.总结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成果2.展望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正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作为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主题学旨在探讨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共性与差异,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现象的理解。

本文将从研究范畴、方法、领域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比较文学主题学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主题学是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主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主题学不仅关注单独一部作品的主题构成,还关注多个作品、多个作家、多个流派之间的主题关联。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题分析法、跨文化比较法和文学互文性分析。

主题分析法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以揭示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价值。

跨文化比较法则是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化差异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文学互文性分析则是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每一部作品都是整个文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从而在更广泛的文学语境中解读作品主题。

在研究范畴方面,比较文学主题学涉及多个领域。

一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变迁,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主题,可以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是作家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创作特点,可以挖掘出作家的个性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三是文学流派的跨地域传播,研究不同地区、国家文学流派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比较文学作业之主题学.doc

比较文学作业之主题学.doc

·比较文学作业·主题学:举例说明中西文学里的主题人物的区别。

举例:中西文学中的“火神”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祝融被尊为火神。

《吕氏春秋》载“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

”另有《山海经》等书籍称他为炎帝的子孙。

此后《汉书》与《墨子》提及祝融的火攻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国语》中歌颂祝融时用了“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八个字,可见其功之大。

虽然中国的古代普遍认为是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在《史记》等文献中却认为让火种得以保留和使用的人确是祝融,他教会人民用火照明、取暖、防灾,在中国文学中无不透露着朝拜之感。

赫淮斯托斯是希腊十二神之一,“赫淮斯托斯”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就是火神的意思。

他貌丑、身残。

与中国古代对火神祝融的崇拜不同,在西方的文学中,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火神赫淮斯托斯,形象也是多变的,他既造福人类,同时也不得不尊崇父亲的命令制造了“潘多拉之盒”的人间灾难。

这就打破了中国文学中火神形象的一成不变,打破了定评的模式,使火神的形象更丰富并加以新的评价。

主题学:举例说明穿越古今的普罗米修斯举例: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最初呈现在赫希俄德《工作与时日》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被布鲁门贝格挑选出来作为希腊文化命运的隐喻,并通过追踪普罗米修斯的历史踪迹而启示了艺术神话变形的轨迹以及终结的可能。

普罗米修斯首先是一个反抗天神的形象,一个制陶匠人竟然在祭祀仪式上玩弄欺诈手法将文明之火盗到人间,从此人类就有可能限制神圣的权力,而自主地把握现实。

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则以一种同雅典启蒙顶逆的纯粹神话形式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生存幻象及其幻灭的象征。

“悲剧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试验性的学习,也是在寻找决断的真理”,但普罗米修斯决断失败,陷入到生存意志投射的幻象之中不能自拔,在“微暗的火”所象征的“盲目希望”中被困在高加索山岩,忍受生存的艰辛与苦难的磨砺。

在经受了古代启蒙之后,神话仿佛被撕开一道裂口,超验秩序从中闪现一道微光,在智术师(sophists)和犬儒(Cynics)那里普罗米修斯的造人、救人、反抗、受罚的故事被喜剧化,作为文明与拯救之象征的“火”被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

经典:第十一讲-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经典:第十一讲-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15
主题学的基本概念(2): 题材和情境
(1)题材,即可以改造、加工、建构完整故事、情节和意蕴 的素材。主题寓于素材之中,素材隐含着母题。
主题学就是题材史研究。 主题学包括神话素材研究。 主题学重视民间文学素材研究。 (2)情境,即人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组合,人物在某
个特定脉络中的关系。情境是流动的局面,情节是行为的结构。 情境研究: ——文学中特定的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
性,并上升到了问题高度。 3,母题具有普遍性,主题则有个性差异。 4,母题是有限的,而主题则是无限的。 对事件最简单的归纳(M)/价值判断(T);客观性/主观性;基本叙述句/复杂判断句。 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价值判断,母题为常量,而主题是变量。母题是潜在的主
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源自原始文化的永久主题;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形 式,使母题在流变中不断复活,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母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纯粹母题研究(孤寂,别离,怀古);情境母题研究(灰姑娘舞 会遇郎君,世代家仇爱犹难);人物母题研究(复仇人物,贪婪人物,智慧人物);意 象母题(花园,山谷,落叶,月光) 主题研究的三个方面:改造主题(浮士德形象的多重意义是改造的产物);阐释主题 (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主题的不同侧面);挪用主题(沿用旧有主题,表达不同的价值)
而形成了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传统。浪漫主义 主题学探索的重点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的流传。 艺术童话(Kunstmaerchen),Ludwig
神话赋予仪式以韵味,韵味反复而凝聚为 “原型”。在谈论叙事时,原始韵味就是神 话;在谈到叙事的涵义时,原始韵味就是被 称为“原型”。
Tieck (1773-1853), E. T. A. Hoffmann(1776-1822), Wilhelm Hauff(1802-1827)。 民间童话(Volkmaerchen), Achim von

比较文学研究 第五章 主题学

比较文学研究 第五章 主题学
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题是从形势(情景)中 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母题总数有 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三、题材、意象、惯用语
❖ 题材往往可以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有时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则笼罩全局。如 《灰栏记》的题材
❖ 意象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同一客观事物构成意象在不同文学体系中有很大差 异,如中外文学中的“山”、“水”意象。意象也 会有发展变化的
❖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 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母题与形势(情形)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题是从形势(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 了解主题学与主题的区别
本章重点 了解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主题可以被理解为作品提出的基本问题或所给予的主要信息。 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及其局限 主题学研究范围包括哪些对象? 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材的嬗变与他种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母题总数有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题材往往可以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则笼罩全局。
变,作一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 主题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主题、母题、题材、意象,以及主题史和题材史,还有原型的研究
了解主题学与主题的区别 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文类等等 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母题总数有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主题学

主题学

这样的研究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 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 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 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
《欧洲文学中的浮士德主题》
⑴对浮士德在欧洲各国的演变做勾勒; ⑵探讨不同作家所塑造的不同浮士德:有德国
民间传说《浮士德博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歌德的《浮士德》、瓦莱里《我的浮士德》、 托马斯· 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 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 弗来金的一生》等;
1.不同文学中的同一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作家们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政治或道 德标准,赋予其不同的色彩乃至相反的评价,从中我们 可以窥视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如法国的圣女贞德。
历史上的贞德被认为是一位率领法国军民击退英 国侵略军的民族英雄。 但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第一部中贞德被视为 一个美丽的妖妇;而马克· 吐温则对贞德的政治、军事 才能大加赞赏;法朗士认为贞德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强 烈的宗教情感;肖伯纳则写下了《圣女贞德》。
举例二: 材
“灰姑娘”题
相似情节: 1.女主角受到后妈及后妈所生的女儿的苛待,过着 操劳过度、衣食窘迫的生活。 2.女主角在被后妈虐待刁难时,会突然获得意想 不到的帮助而解决难题。这些帮助有的是来自其亡 母,有的是来自神仙,也有的是来自各种动物。 3.女主角在意想不到的帮助之下,终于可以如愿 盛装参加当地的集会、舞会等,也因此能与男主角 相遇。男主角的身份高贵,不过在此节会、舞会中 却无法留住女主角。 4.男主角凭着女主角所遗落的鞋子或其他饰物找 到女主角,并且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5.有些故事还会说明虐待过女主角的后妈及其女 儿的下场。

主题举例:
1 、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 《红楼梦》 《源氏物语》 《福尔赛世家》(高尔斯华绥) 《蒂博一家》(马丹-杜伽尔)

比较文学-08-主题-文类-文化过滤与误读

比较文学-08-主题-文类-文化过滤与误读

揭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文化过滤和
误读的必然性;极力倡导不同文化模子之间, 尤其是东西异质文化模子之间,文学交流、 对话,不要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征服或替代 另一个文化的形态,应该采取积极的、开放的、 包容的姿态与不同文化模子的文学交流、对 话。
由于“文化模子”、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
(二)文化过滤产生的原因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 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 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 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 对比,始可得两者的面貌。”(叶维廉《东 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 不同的文化“模子”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观、 审美观和相应的文学意义建构方式及其美学 特征。
龙-《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

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 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 李白《古风》五十九 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胡关绕风沙,萧索竟终古。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掳。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白骨横千秋,嵯峨蔽榛莽。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Who w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A gracious spring, turned to blood-ravenous autumn, A turmoil of wars-men, spread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Desolate, desolate fields, 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No longer 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se. Ah, how shall you know the dreary sorrow at the North Gate, With Rihaku's name forgotten And we guardsmen fed to the tigers

小议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主题学

小议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主题学

小议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主题学摘要:主题学是当今学界十分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主题学在世界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和重大影响之后,中国学者也开始对其进行了广泛关注。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母题、题材、情境等在不同民族、国家文学中的流传与表现。

然而,当我们热衷于细微研究时,却忽略了主题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即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亚类之一,它的研究是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理论为依托的,主题学学科定位的模糊性,使其研究呈现出了一系列尴尬处境。

这也促使我们对主题学理论建设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主题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缺陷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主题学(stoffkunde德语),英语国家常用的是“题材史”(stoffgeschichte),是产生于19世纪中叶德国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方法。

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跨文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文本审视眼光。

进入21世纪,主题学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的主题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正如孟昭毅先生所说:“目前,主题学正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

”[1]主题学以其新颖的视角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昭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们渐渐丢弃了比较文学的实质,开始在国别文学的领域大谈主题学研究,一些教材的定义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学科理论建设与研究严谨性的深思。

在许多比较文学教材和论文中,主题学都被归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在对主题学的定位和具体论述中,又存在很多模糊不清之处。

例如在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中,作者指出“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和母题等)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处理,据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intention)”,还指出“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比较文学主题学教案

比较文学主题学教案

主题学一、主题学的定义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说得形象些:一般的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例如:著名文学形象唐璜一般的主题:对这个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揭示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要抨击什么,讽刺什么,嘲弄什么。

这就是揭示作品的主题。

如,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首先关心这个传说中人物的最初出处,这个任务最初出自何人笔下,努力找出所有写过唐璜这个人物的作家和作品,勾勒这个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塑造唐璜形象的作品是西班牙戏剧家莫利纳1630年写的剧本《塞维利亚的诱惑者,或石象客》,后来描写唐璜的作家作品:意大利剧作家贝尔托和奇科尼,法国的莫里哀,高乃依和意大利的哥尔多尼。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更多,德国霍夫曼的音乐小说,拜伦的讽刺长诗,普希金的悲剧,大仲马的幻想剧。

缪塞,康.托尔斯泰,萧伯纳,甚至还有音乐作品,从莫扎特到理查德。

斯特劳斯。

但是研究者的目的不是为我们编写一部以唐璜为主人公的作品的书目,是把他称之为“唐璜精神”的那个人物,作一个全面展示,让读者看到这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作家笔下,被抹上的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的不同个性:有怯懦而刁恶的诱惑者,以杀人去开一条路或掩护撤退的玩世不恭的浪子,有什么都不在乎的情郎,有浪漫的梦想者,有虚妄理想的寻求者,也有非常精明、勇于诱惑、勇于占有、永不满足的享乐者。

作用:这样的研究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可以更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这种属于研究人物形象的演变史。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母题、主题、题材、情境、意象、套语。

母题:“战争”欢乐、野蛮、嫉妒、骄傲、爱、恨、生、死、叛逆、谋杀。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主题学

比较文学--主题学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新进展


我国近一二十年以来,主题学研究成果颇丰,刘 守华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故事学》 如《“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和《“蛇 郎”故事在亚洲》 王立1990年《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 变》,中国古代诗词中惜时、相思、出处、怀古、 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其余 四本专著更为扎实与严谨。《意象的主题史研 究》、《母题与心态史丛论》、《江湖侠踪与侠 文学》《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后,对主题学理论的研究更着 重于方法论的研究,俄裔旅美学者卓尔科夫 斯基和谢格洛夫,探索文学研究模式化,图 表化的途径,寻找主题与文本之间的衍生关 系,即主题的历代演变关系. 耶鲁大学列耐特为首的人工智慧小组,分析 故事的“情节单元”,普林斯等致力从读者 的角度来探寻文本“主题化”的建构。

三 情境研究


母题与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潜在部分,而情境则是 作品的外现部分,情境是人物在每个特定时刻的 相互关系。如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与阻挠婚姻的父 母,构成一充满矛盾的情境。 母题出自情境,如情境: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 人;其母题为爱的选择。 有时,相同的情境所体现出来的母题是相同的, 有时则不同。前者,在《俄狄浦斯王》与《 薛丁 山征西》中,情境都是“不相识的父子之战”, 母题都是“命运”。后者如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 男人这个情境,在《美狄亚》中母题是“复仇”, 在《聊斋》的《莲香》中其母题与复仇无关。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新进展

西方主题学的女性主义批评视野,肖沃特,女性 主义批评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作中轻视女 性,第二阶段其注意力虽然集中于女性作家创作 文本和重视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史,但历代以 来跨越民族界限且反复出现的形象、主题与情节 与男性主导文化中的女性的社会、心理和美学经 验之间的关系是女性主义批 评关注的焦点。埋入 90年代以后,苏珊巴斯奈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 论》中辟专章“性别与主题”,当代女性主义文 题学运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对男性话语文学中 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 色彩。

主题学名词解释

主题学名词解释

主题学名词解释主题学是比较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研究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界限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演变。

简单来说,主题学关注的不是个别作品的独特性,而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比如说,爱情、死亡、复仇、成长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主题。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它既包括了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基本的人类经验的探讨,如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性善恶的思考等;也涵盖了对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像战争、和平、环保、种族歧视等在文学中的呈现。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相同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这一主题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在西方文学中,爱情常常被描绘得热烈奔放、充满激情;而在东方文学里,爱情可能更倾向于含蓄内敛、细腻深沉。

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不同作品中主题的呈现方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主题产生和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

例如,研究复仇主题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时代和社会对于正义、公平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了文学作品中复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行为动机。

主题学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当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都在关注某些共同的主题时,这表明人类在某些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上是相通的。

而在处理这些主题的方式上的差异,则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主题学对于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家们可以通过了解前人对某些主题的处理方式,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避免重复前人的套路,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主题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多样性的窗户。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文学世界中,那些共同的人类情感和思想是如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

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研究摘要:通过对主题学的研究,了解主题学的研究类型及其价值。

关键字:主题学类型价值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我们通常给它的定义是: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即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在主题学的研究上大致有四种类型:1、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永恒的经验。

这是对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研究,包括爱情、死亡、追求等人类永恒的经验。

恩斯特·卡西尔就曾在《人论》中说:“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

”2、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

这是对作品情节的研究,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主要包括命运冲突,幻觉与现实的冲突,责任与伦理的冲突等。

3、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相似的人物类型。

这是作品人物的比较研究,民族形象如犹太人、吉卜赛人等;职业形象如士兵、男仆、丫环、名妓、罪犯等;社会阶层形象如农民、贵族、无产者等都属此列。

4、比较不同国家文学中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

作品中的自然现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颂和作家的描写,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某种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

梵•第根曾说:“当人们仔细地研究同一个典型的某种变化时,人们便对那位诗人和他的艺术认识得格外清楚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探讨不同的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时,可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这就是研究主题学的价值之一。

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

两部巨著的主题体现两位作家创作思想的异同:同:都是写大家族的衰落,《红》写封建大家庭的破败,《追》回忆往昔资产阶级家庭的繁华。

并且两部小说都深深印上了作者个人生活的影子。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主题学(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主题学能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有过争议,关于主题学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但主题学以它特有的研究领域、明确的国际意识和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得到学界的承认,成为比较文学的又一分支学科。

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起初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故事总有一些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的若干说法,于是感到有必要加以整理,以描绘出故事的谱系图。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扩大了研究范围,着手探讨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等与神话传说关系不大的主题,发表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由此在德国形成了一门可观的主题学研究。

又由于要给这些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主题正本清源,学者们在方法上转向比较,其研究视野随着流传的路线遍及欧洲,于是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结缘。

主题学研究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登斯贝格不赞成主题学,他力图证明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认为在这类研究中,链条的各个环节“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重建起来,必然会有许多断裂”。

法国的另一学者保罗·阿扎尔认为主题学不可能把研究限定在“事实联系”的范围内,因此持拒绝态度。

法国学者所持的立场与他们的实证主义倾向相关。

在美国,主题学也受到冷落。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不设“主题学”,在谈到文学史时,他们认为“材料史(Stoffgesehiehte)是最少文学性的历史”①,因为它主要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有关,所以理所当然遭到形式主义批评的否定。

韦勒克还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只存在于处理材料并使之成形的过程中,借鉴来的主题或题材只是作家用来创作的材料,而不是作家的创造。

这些学者的确看到了主题学研究的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尽管如此,主题学研究仍继续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论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一、主题与主题学主题,通常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思想、情感或意象。

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用以构建故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石。

而主题学,则是研究文学主题的学科,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作品中的主题,来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二、文学主题的类型文学主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爱与恨、生与死、命运与选择、善与恶、美与丑、孤独与寂寞、希望与绝望等。

这些主题在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中都有体现,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三、文学主题的演进与变化文学主题的演进与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变迁。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古老的文学主题如命运、神灵等逐渐被现代的主题如自由、民主、科学等所取代。

四、文学主题与文化背景文学主题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主题的选择、表达方式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五、文学主题与流派风格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的美丽,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复杂性。

通过研究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六、文学主题与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例如,诗歌可能是表达情感和意象的重要手段,而小说则更注重情节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描写。

通过研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特性和价值。

七、文学主题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灵感。

通过翻译和其他形式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交流,从而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手法。

同时,跨文化交流也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影响力。

八、文学主题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手法的借鉴和融合上,还表现在思想内涵的相互影响上。

比较文学中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比较文学中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比较文学中主题和母题的区别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你知道比较文学中主题与母题的区别在哪里吗?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在比较文学中,要区别“主题”与“母题”,母题是一种描述,主题是有价值判断的。

比如“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唐璜)是一个母题。

比如“灰姑娘”(简爱)。

而“共产主义好”就是一个“主题”。

德国人早有“题材史”和“动机史”的研究。

但是文学研究中的主题研究是受到很多批评的,它们被认为是对碎片的兴趣比艺术本身更甚。

主题学研究也可以研究一些意向:龙、落叶、月亮还有一些民间故事的题材、人物形象,比如吝啬鬼、多余人、向上爬的形象。

举例1:蓝胡子bluebeard是一个富有的男人,他娶了六个妻子,第八个妻子,他交给她一把钥匙,说这个古堡哪里都可以去,就是这个房间不可以。

后来她还是打开了,发现了六具尸体。

这个故事流传了很久,在欧洲。

早先的童话总是把女性写为坏的、漂亮的、被动的,同时塑造男人为好的、积极的、英勇的。

但是后来的童话《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对女性的积极描写。

举例2:第一部欧洲小说《唐吉柯德》塞万提斯(1547-1616)当时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才子,19世纪才被上升为伟大的小说家。

《唐吉柯德》有第一、二部。

第一部描写唐的荒诞不经,在第二部,其他人也参与到他的角色扮演中来,配合唐吉柯德来重复旧世界。

而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西班牙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有了骑士的热潮。

小说和读者之间有一种默契,就是允许读者去解读。

皮蓝德娄手法:唐吉柯德和他的读者们的新故事。

如果说第一部写的唐吉柯德的疯病,第二部写的就是看了他的书的人的疯病,他们比唐吉柯德甚至更疯。

他们把颠倒过来的东西再颠倒过来。

现实和虚构并完全打通了。

塞万提斯认为翻译就是你把地毯翻过来看就是翻译,可见他对翻译的态度。

他创作了戏谑小说,他打开了小说的可能性,他告诉你这就是小说,他让读者可以在虚构和现实之间穿梭,他在书中一直告诉你我在写小说,你在读小说。

浅析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浅析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题 的 这种 客 观 性 才得 以在 不 同 时代 的 不 同 民族 中 存在 由于母
题 的 客 观性 . 客观 的 事 物 总是 有 限 的 . 此母 题 受 制 于客 观 主 故
题 是作 品 中作 家 的思 想 、 感 的 倾 向 . 具 有 主 观性 , 一母 题 情 它 同 在 不 同 时 代 、 同 民族 的不 同作 家 笔 下 的不 同处 理 . 入 了 主 不 加 观 色彩 , 予 新 的 主题 意 义 。这 样 看 来 . 赋 主题 的数 目是 无 限 的。
的故 事 在不 同 国家 发展 演变 的 过 程 3数 目 .

学 研 究 的范 畴 。 天 振 教授 则 指 出 : 主题 学 只能 是 比较文 学 的 谢 “

个组 成 部 分 , 它着 重 研 究 同 一主 题 、 体裁 、 情节 、 物 , 型跨 人 典
般 说 来 . 题 的数 目虽 然 不 小 . 母 却是 有 限 的 . 人 以为 只 有
1 义 . 定 主 题是 作 品 中 的最 大 元 素 . 以分 解 . 是 艺 术 家依 据母 可 它 题 作为 基 本元 素 并 做 出 的主 观 意 志 的判 断 . 而主 题 表 明 了作 因 家 的立 场 、 度 、 点 、 美 以及 其 他 价 值 判断 等 。主 题 是作 品 态 观 审 中作 家 的思 想 、 感 倾 向 . 对作 品 的一 种 高度 的概 括 , 情 是 明显 带 有 作 者 的价 值 判 断 和主 观 色彩 正 如威 斯 坦 因 引用 德 国 人库 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 如“ 变形 的故 事 ” 不 同 时代 、 同 民族 的不 同 作 家 的 笔 在 不
主 题学 研 究 作为 比较 文学 的重 要 分 支 . 应该 突 出地 表 现 其研 也 究 的跨 越性 . 因此 . 越 性 必然 是 其 重 要特 点 从 比较 文 学 的学 跨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中有几种研究类型,它们探讨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若用现有的学科标准衡量,难以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归类处理。

这几种研究类型主要是指比较诗学、主题学和文类学。

它们既可以探讨具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因而应当归人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没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应当归人平行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专门列出一章来讨论这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节比较诗学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它艺术理论。

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

比较文学产生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文学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和人的情感表达,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艺术成果,诗学作为对其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自然也丰富多彩。

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一整套体系,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气”、“韵”、“神形”、“虚实”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研究,这自然也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如伴随着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妙语”、“境界”等佛家之语逐渐成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也一时成为一种时尚。

至于西方诗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则是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西方话语成了许多中国学人的基本话语。

主题学 比较文学

主题学 比较文学

主题学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助比较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比较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的关联。

比较文学旨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并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比较。

通过对这些比较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进一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主题对比、文学批评等方式进行。

同时,比较文学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历史学等,来拓宽研究的视野。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教育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比较文学的研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二)人物典型研究 人物的典型意义:每一个人物典型, 3 、 人物的典型意义 : 每一个人物典型 , 都具有各自隐含的主题和 结构,通过研究它们的变迁及对他们作出的不同处理, 结构,通过研究它们的变迁及对他们作出的不同处理,可以发掘人物的 深层内涵,从中获得大量的主题信息, 深层内涵,从中获得大量的主题信息,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阐发各民族 文学的个性与共性,这就是我们研究人物典型的目的所在。 文学的个性与共性,这就是我们研究人物典型的目的所在。 源氏物语》中众多悲剧女性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如 《 源氏物语 》 中众多悲剧女性形象 , 印度史诗 《 罗摩衍那 》 中悉 多的形象。 多的形象。 (三)意象研究 什么是意象? 1 、 什么是意象 ? 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观念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 呈现的形象。意象是指富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多种审美意味的文学形象。 呈现的形象。意象是指富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多种审美意味的文学形象。 王维《红豆》 李商隐《锦瑟无题 无题》 如:王维《红豆》、李商隐《锦瑟 无题》
第二节
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三、主题研究 什么是主题?主题是如何形成的? 1、什么是主题?主题是如何形成的? 主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2、主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再加工 (2)再处理 (3)再利用
第1、什么是题材? 题材通常是指可以改造, 题材通常是指可以改造 , 加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 素材,它是摆在读者面前的一个生活的侧面,是某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或 素材,它是摆在读者面前的一个生活的侧面, 想象中的生活。 想象中的生活。 题材研究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主题。 2、题材研究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主题。 题材研究的方法: 3、题材研究的方法: 考察题材形成的流变过程。 西游记》 (1)考察题材形成的流变过程。《西游记》 (2)神话原型研究 (3)民间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二)人物典型研究 1、典型的成因 存在→表现→赋予意义→ 存在→表现→赋予意义→道德评判 媒婆与红娘、 水浒》 春草闯堂》 媒婆与红娘、《水浒》《春草闯堂》等。 2、形象的能指与所指 原型形象 类型形象 唐璜与登徒子 拜伦的作品《堂璜》 普西金《石像》 莫里哀的《堂璜》 拜伦的作品《堂璜》、普西金《石像》、莫里哀的《堂璜》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主题学的概念: 主题学的概念: (二)主题学的定义 目前定义较多: 目前定义较多: 1、梵第根观点 第根观点 2、弗里德里希与马隆观点 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 3、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观点 4、乐黛云先生观点 5、杨乃乔的观点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主题学的分类: (一)主题学的分类: 1、梵第根 第根 现实与传统的题材《格列佛》 哈利波特 波特》 (1)现实与传统的题材《格列佛》《哈利 波特》 (2)实有与幻想的文学形象 传说与传说中的人物。 (3)传说与传说中的人物。 2、迪马 (1)典型情境 (2)地理题材 (3)传统描写对象 (4)常见的人物类型 (5)传说中的典型
第三节 题材研究与情境研究
二、情境研究: 情境研究: 情境(Situations)就是人物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 情境(Situations)就是人物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它是情 节经过高度抽象之后形成的模式化或类型化情节。 节经过高度抽象之后形成的模式化或类型化情节。 简爱——于连 于连——高加林 简爱 于连 高加林 例子: 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天兵天将。 例子:《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天兵天将。 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 什么是情境?情境与母题、情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1、什么是情境?情境与母题、情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节
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一、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从具体作品而言,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 1 、 从具体作品而言 , 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 , 而主题是较大的意 义单位。 义单位。 2、主观倾向的强弱,母题突出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主观倾向的强弱,母题突出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母题具有普遍的意义,主题则是个别的表达。 3、母题具有普遍的意义,主题则是个别的表达。 4、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母题研究 惯用语是由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体现文化积淀的惯用说 如汉语中“请君入瓮、指鹿为马、举案齐眉” 法。如汉语中“请君入瓮、指鹿为马、举案齐眉” 1、什么是母题 主题学中的母题, 主题学中的母题 , 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 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体验和形而上思考。诸如生、 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体验和形而上思考。诸如生、离 时间、空间、季节、沼泽、山脉、 、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沼泽、山脉、黑夜等 。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
主讲人:张建华 主讲人:
第六章 主题学
主题学(Thematology) 主题学(Thematology)发端于德国民俗学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第三节 题材研究与情境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主题学的概念: 主题学的概念: 主题学与主题研究: (一)主题学与主题研究:
在探讨主题学的内涵之前,必须将主题与主题学加以区分。 台湾)陈鹏翔在《 在探讨主题学的内涵之前,必须将主题与主题学加以区分。(台湾)陈鹏翔在《 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文中说: 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文中说: 主题是在任何文学作品层面中一个层次研究。 1、主题是在任何文学作品层面中一个层次研究。 主题学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与母题等) 2、主题学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与母题等) 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陈列。 3、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陈列。 而主题学研究则可朔自柏拉图“理念观”与儒家的诗教观。 4、而主题学研究则可朔自柏拉图“理念观”与儒家的诗教观。 由此可以看出:主题学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 由此可以看出:主题学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 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辛德勒名单》与中国电影之比较。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辛德勒名单》与中国电影之比较。 两者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 内涵(本体与构成方式) 内涵(本体与构成方式) 范围(点与面) 范围(点与面)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三)意象研究 意象是一种有可解说意义的符号。 2、意象是一种有可解说意义的符号。 主题学中的意象, 3 、 主题学中的意象 , 指的是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 或文化形象。 或文化形象。 (四)惯用语研究 惯用语是由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体现文化积淀的惯用说 如汉语中“请君入瓮、指鹿为马、举案齐眉” 法。如汉语中“请君入瓮、指鹿为马、举案齐眉”
第二节
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二、母题研究 母题是抽象、虚拟的。 2、母题是抽象、虚拟的。 (1)纯粹母题研究 (2)情境母题研究 情境母题研究就是要挖掘、梳理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境, 情境母题研究就是要挖掘 、 梳理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境 , 从 而探讨其为人们反复运用的文学与文化机制。 而探讨其为人们反复运用的文学与文化机制。 (3)人物母题研究 人物类型有两种: 3、人物类型有两种: a、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b、由母题中生发出来的文学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