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的增多,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包括非西方文 学在内的全球各地文学。如今,比较文学已 经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 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
的共同点和差异,增进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01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鼓励对不同文化和 文学传统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2
03
融合与借鉴
全球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作品, 可以发现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 元素,促进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文学培养了研究者的全球视 野,有助于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 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
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拓展文学研究的视

比较文学突破了单一文化或国别 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 和研究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
比较文学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理 论和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 丰富和多元的理论基础。
创新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推动文学研究的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目的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节文学关系研究一、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1、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

(2)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总结:1、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首先是“艺术”与“形式”层面,而非“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层面)强调以下八点: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平等对话;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问题,离开文学问题则不是文学研究;6、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7、比较文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共同诗学的建立;8、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域,而是被看作全球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风格,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时空比较除了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还致力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揭示出文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和相似之处,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延续和转变。

3. 文学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比较文学也涉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4.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还会对不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学研究路径,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第0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第0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掀起的浪漫主义潮流,因
其国际性特征的缘由,形成了即使在研究一国文
学之际,也不能无视这同外国文学关系的风气。
这样,便催发了比较文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萌生。” (日本,大冢幸男)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 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二)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世界比较 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 科赫创办《比 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 学史研究》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出版世界上 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这一学科变成了更注重思想探索的文学,这与德国的学术
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 英语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48年,英国批评家是马修· 阿诺德在一封私人信件中 从法语引进该术语,造出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 1886年,波斯奈特以此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 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校课堂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 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 较文学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 比较文学讲座。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现在,这一名称已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成为通用术语, 不过,正如韦勒克所说:“这个词的英语名称,不可能 离开法语和德语中的类似名称而孤立地进行讨论。”
Part 1 Definitions by western scholars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 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比较文学的社会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 社会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比较文学在文学批评与创作中的启示作用
比较文学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
•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的 共性和差异 • 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 通过学习比较文学,作家可以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提高 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 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创新S SMART CREATE
什么是比较文学
0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渊源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现象的学科 •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性 • 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跨文化性和文化交融 •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结合,探讨文学的多元性和综 合性 •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

比较文学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可以深化人们对文学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可以拓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文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种:第一种,文本比较法。

文本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它们的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本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内部比较,即比较同一作者或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另一个是外部比较,即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作品。

第二种,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二是比较同一国家、同一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种,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化间的异同。

文化比较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同一文学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例如比较东方与西方的诗歌作品;另一种是比较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种,传统比较法。

传统比较法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原始方法,它主要采用质的和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研究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和深化对文学的认识。

而不同的比较文学方法则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和方向上展开研究,为文学的研究提供多种视角和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19比较文学研究形象不仅有(异国异族形象)还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是(器物)(观念)(言辞)2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史前史)和(学科史)21佛教传入中国的西晋时期,(格义)的研究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产生的渊源。

22(1931)年(傅东华)翻译的(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23(1937)年(戴望舒)翻译了(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24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了。

25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贝茨)也完成了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26 20世纪下半期后世界局势之发展带来比较文学发展的新契机——西方一些具有远见b卓识的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其局限及发展趋势——看到了东方文学的价值。

a率先开展中西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b法国艾田伯的《中国的欧洲》、美国孟尔康(也译为厄尔麦纳)《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加拿大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27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单向)。

28叶维廉1983.3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的又一部里程碑的著作——“文化模子”理论。

29国外最早的中西比较诗学学者是俄国汉学家。

瓦·阿列克谢耶夫,他于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论·司图空〈诗品〉》一书。

40年代新译陆机《文赋》,并撰写了《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等论文。

30梁启超——王国维(比较文学大师)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1908年《人间词话》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鲁迅1908年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二三十年代作为可以说已进入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1949-1977销声匿迹—— 1979年后钱钟书《管锥编》标志着复兴开始。

此外还有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文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3180年代初——再呈新貌☐——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是祖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80-90年代——繁荣兴旺,收获甚丰时期☐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②卢善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③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④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⑤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⑥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⑦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在中西戏剧理论方面,余秋雨、饶竼子、乔德文、张辰、李晓都有专著出版。

31 西方文论的两大转向:1非理性转向(人本主义)2语言论的转向(科学主义)32(戏剧)是(古罗马文学)中发展的比较早的,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

33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起源于春季的“酒神颂歌”,戏剧起源于秋季的“狂欢游行”34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两极——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5 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哈瑞·列文雷马克德里奥里奇)简答1简述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a 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

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

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

2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股大潮a 理论大潮b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文化研究”的热潮3简述中国文类学的发展中国:《诗经》的风雅颂《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钟嵘《诗品》(文体省静,殆无长语)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科八体,即“夫文本同而末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的十类挚虞《文章流别论》的11种类型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及35种(不包括杂文、书记等小类)萧统的《昭明文选》相似于《文心雕龙》(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59种(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达127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4形象学研究的方法;(简答)外部研究的步骤:(1)步骤:a、本国史实b、作家研究c、异国史实研究西方人自身需要构成西方人————————中国印象(2)外部研究借鉴的理论a、年鉴学b、人类学c、接受美学d、后殖民主义e、女性主义文本内部研究(1)内部研究的三个层面:a、词汇词汇归属国意义双层解读套话及其演变历史b、等级关系——话语权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c、故事情节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论述)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及时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这一研究基本上是在文本之外进行的,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

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它在大多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研究内容有:1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2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3 作家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的异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2)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套话研究在当代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哲人王”、“约翰中国佬”、“异教徒中国佬”、“傅满洲”、“陈查理”、“功夫”☐等级关系——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现代的、工业的、支配的—文明、成熟☐他者——人物——他者文化: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野蛮、幼稚☐情节研究——“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