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7573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少年周恩来》。
文章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全文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事迹典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认“崛、砸”等6个生字,会写“晰、境”等11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光耀、崛起”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印象最深的片段进行交流;学会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交流、想象等形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3. 交流展示:学生分享自读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全文,强调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5a75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3.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602a2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4.png)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讨论、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理解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动机,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深感课堂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反思:
1.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理解问题的核心,导致后续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问题的精准性和引导性,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难点
(1)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机和背景的理解。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分析、归纳,理解起而读书”这一主题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将这一理念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相结合。
难点突破: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5.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念的理解。但回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课堂小结,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fd60e9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b.png)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人物、事件、背景等方面的解读和注释。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批注内容:1. 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 人物介绍: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3.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4. 句子解析:-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
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从不但可以看出中国巡警的软弱无能,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低下。
通过以上批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02439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1.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通过周恩来充满激情的话语,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讨论、思考、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周恩来精神的认同和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2.教学难点: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教学道具: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道具,如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租界里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3cc0f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01.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周恩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目的。
2. 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3. 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评、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的精神风貌。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aafdff32482fb4daa58d4bbd.png)
一、预热,聊聊“我的志向”师:【板书: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板书:立志】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生1:我要当医生。
生2: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幻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写作,开宗明义。
“志”字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
】二,扫雷,认读生字词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焦点列强繁华租界麻烦踊跃胸怀欺凌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迷惑不解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幻灯展示:四字词语】生:读四个字词语。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打破砂锅问到底”和“清晰而坚定”。
【幻灯展示: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把这两个词语串联起来说一句话。
生:(读后)周恩来不懂什么是租界,他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好。
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
例如“列强”“租界”,谁知道?生: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幻灯:展示租界内外的实景图】这就是不振的中华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17319a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9.png)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资料补充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 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 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资料补充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意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指船桨,表
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 的决心。
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
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
我的理想是:_当__一__名__医__生__因为(举事例) _我__爸__爸__就__是__一__名__医__生__,__每__当__我__看__见__爸__爸__救__治__了__一__个_ _又__一__个__的__病_人__,__我__心__里__就__无__比__羡__慕__、__佩__服__。 _我希望 _将__来__做__一__名__救__死__扶__伤__的__好__医__生__,__治__好__每__一__个__病__人__。__
拓展延伸
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 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 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 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结构梳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目睹“中华不振”
切身体会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详细分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详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42a5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0.png)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详细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课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远大抱负。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一、背景介绍课文讲述了1910年夏天,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今沈阳)的故事。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周恩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耳濡目染了国家的不振与民众的苦难,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课文结构课文共有17个自然段,分为三大部分:1、修身课上的志向(第1-10段):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响亮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回答震撼了魏校长和全班同学。
2、初到奉天的疑惑(第11-14段):周恩来随伯父来到奉天,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以免惹出麻烦。
周恩来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心中充满了对“中华不振”的好奇和探究。
3、目睹欺凌的震撼(第15-17段):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闯进了租界。
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的情景。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周恩来,使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课文分析(1)、人物描写:周恩来:课文通过对周恩来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他在修身课上的回答,以及在目睹欺凌后的反应,都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伯父:伯父的告诫和叹息,为周恩来后来目睹欺凌的情景埋下了伏笔,也间接推动了周恩来立下志向。
魏校长:魏校长的提问和对周恩来的赞赏,展现了教育者的智慧和眼光,也突出了周恩来的与众不同。
(2)、情节发展:1. 初闻“中华不振”周恩来在沈阳下车后,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告诫他不要去玩,因为“中华不振”。
这句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他无法理解为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自由地去往某些地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3743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a.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他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奋斗的经历。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表述和词语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如“崛起”、“励志”等词语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崛起”、“励志”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激励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分组讨论的标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作者是谁?”然后引入本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翻到课文。
”呈现(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崛起”、“励志”,并解释其含义。
操练(10分钟)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指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阅读教学——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例研习
![指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阅读教学——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例研习](https://img.taocdn.com/s3/m/a1d9c1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8.png)
指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阅读教学——何捷《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教例研习
汲安庆;张哲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4()3
【摘要】教学实录(执教:何捷)一、预热,聊聊“我的志向”师(板书: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板书:立志)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汲安庆;张哲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例及评析
2.指向言语表现关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探寻言语形式秘妙的研究和尝试
3.依学情而教——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谈“学情”问题
4.从理解到运用:单元习作导向下的阅读教学——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2bb91a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8.png)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 课的内容,这篇文章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
一、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人物形象
周恩来:有着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将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要去外国租界,因为中华不振,他是一个爱国家、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故事,表现了他立志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四、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五、读后感想
我们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8d3c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3.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熟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本课“肃、默”等12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9c757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9.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围绕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探讨周恩来总理的读书志向以及这一志向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将包括课文复述、重点词汇解释、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远意义,并引导学生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背景信息。
- 课文材料:每位学生一份课文文本。
- 词汇卡片:用于复习和巩固重点词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复述:学生分小组复述课文,巩固记忆,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讲解: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并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4. 背景知识介绍:利用多媒体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分享个人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周恩来总理如何将读书与国家崛起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的长远意义。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突出重点词汇和课文主题,同时辅以图表和简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课文填空、重点词汇造句以及写一篇关于个人学习目标的短文,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促使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f2b3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d.png)
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繁华”造句;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的情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并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2. 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1. 出示名人读书名言,学生交流对名人读书名言的理解和感受。
2. 揭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学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并交流对部分词语的理解。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学习第一件事。
1. 出示句子:周恩来刚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2. 指导朗读。
3. 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祖籍是哪里?在奉天,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出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理解句子,指导朗读。
(3)体会“中华不振”。
① 出示旧中国租界图片,教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9935d3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0.png)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批注《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本备受关注的书籍,它以教育为主题,旨在通过读书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教育家,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人们对于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这本书共分为22课,每一课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为读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
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经典的著作和名人的言论,他希望读者们能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他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作者还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建议读者们要注重阅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的力量和读书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才能够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教育和读书的热情,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教育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人对于教育和读书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购买这本书,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讨论和活动中。
这本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读书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
它通过教育和读书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强调了教育的力量和读书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警示,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要注重教育和读书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宗师蓄须明志,尽显家国情怀——何捷老师执教的《梅兰芳蓄须》一课教学片段赏析
![宗师蓄须明志,尽显家国情怀——何捷老师执教的《梅兰芳蓄须》一课教学片段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5978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6.png)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共选编了四篇课文。
何捷老师在教学其中的《梅兰芳蓄须》一文时,设计精妙,通过目标问题导向、单元统整思维、探究文本细节等策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掌握、运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建构语言体系,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问题导向;单元统整;探究细节;迁移运用[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4)01-0072-03戏剧家田汉曾赋诗“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几辈出伶官。
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吟咏梅兰芳。
梅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京剧大师,更是一位有着傲骨气节的爱国人士。
面对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铁蹄,这位宗师蓄须明志,拒绝登台,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抗战之中。
他的故事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题目就叫《梅兰芳蓄须》。
何捷老师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时,设计精巧,教学过程徐徐横向展开、步步纵向深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何老师对学生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对文本进行解读,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发现、建构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片段一:目标先行,初识先生(一)明确目标师:学习课文前,先要看清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生:(读)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重点要求和习得本领分别是什么呢?生:重点要求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习得的本领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没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二)初识先生师:同学们,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呢?生:梅兰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预热,聊聊“我的志向”师:【板书: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板书:立志】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生1:我要当医生。
生2: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幻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写作,开宗明义。
“志”字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
】二,扫雷,认读生字词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焦点列强繁华租界麻烦踊跃胸怀欺凌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迷惑不解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幻灯展示:四字词语】生:读四个字词语。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打破砂锅问到底”和“清晰而坚定”。
【幻灯展示: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把这两个词语串联起来说一句话。
生:(读后)周恩来不懂什么是租界,他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好。
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
例如“列强”“租界”,谁知道?生: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幻灯:展示租界内外的实景图】这就是不振的中华啊。
也正因此,才有了周恩来立志,齐读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生:欺负,欺压,侮辱……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评析:第二学段学习,字词积累与运用是重头戏,它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内容。
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多种方法理解、积累,或归类,或联系语境,或借助插图,或造句,化难为易,注重实效。
最值得称道的是,词语的教学,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石双鸟。
】三、初读,把握文脉1.把握大意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
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生1: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生2: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生3: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
还可以简洁一些。
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生1:老师的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生2: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
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生3:老师的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
就要简简单单。
生4:老师的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
这样有一种很整齐的美。
现在,请大家把这几个小标题多读几遍,记在心里,慢慢学习概括,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
【幻灯:简洁,抓重点】2.认识结构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生: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板画:串联式结构图】就像一串糖葫芦。
我们读故事的时候,也要一个一个读,读好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一个的品味,读出故事中的滋味。
【解析: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四、自读,学习第一个故事1.充分自读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读读第一个故事。
你想怎么读?生:我想自己读。
师:好,就让大家自己读。
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幻灯展示: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通顺,就是读得流利,不磕磕绊绊,第一次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
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拿起你的笔,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标注疑问。
师: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一起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通不通,顺不顺。
生:分角色尝试朗读:部分读“周恩来”;部分读“伯父”;部分读“剩余语段”2.质疑,解疑师:会提问的孩子更会读,发现问题的价值可不得了。
谁来提问?生1: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没事是不要到那里玩?”生2: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可就糟了”,到底有什么“麻烦”,会怎么“糟了”呢?生3: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师:好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和故事的内容有关。
这些“为什么”只要我们读完下文,自然就解开了,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
请看这个词“麻烦”“糟了”,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糟了”的结果是怎么样?生4:麻烦是这段话“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生5:“糟了”是这段话“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很好,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
这个办法很管用,能够帮助你们读懂许多疑问。
师:作者写故事很有一套,他会故意吊大家胃口,设置一些悬念,有些地方,就明明白白写出“疑惑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一个故事,看看那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其实,也就是你读到的疑惑,感兴趣,要弄懂的地方。
【幻灯展示:第一个故事部分】生1:我发现这一处“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没有说明白,只是简单说“惹出麻烦就糟糕了”。
生2:我发现“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说的是“中华不振”。
生3:还有这一段话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师:是啊,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
其实,要解开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往下读。
读完了,还有问题,就查资料。
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
3.读出滋味师:现在,我们第一节课能做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好好地读读这个小故事。
怎么读呢?还是分角色齐读。
读周恩来的,要读出满腹疑问的感觉;读伯父的,要读出心里装着事儿的感觉。
读旁白的,读通顺就好,所以,就让老师来读吧。
师生配合读第一个故事。
【解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
教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让儿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
阅读犹如游泳,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让儿童感受“会游泳后”的乐趣。
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
教师充分意识到,第二学段又是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五、得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1.复习学法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生:自己读。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
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
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2.自学第二个故事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
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
【幻灯展示:第二个故事部分】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生1: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生2: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生3: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生4: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
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
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
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
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师: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
【幻灯展示】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1:我发现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耀武扬威”,而妇女是“衣衫褴褛”的。
生2:之前的资料也写到租界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是很痛苦,生活贫穷的。
生3:中国的妇女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师:是的,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
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生:中华不振。
师:看来,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