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new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特点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特点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特点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

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采用非传统的混合、
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是在新古典主义和建筑复兴两种建筑设计思想之间发展而来。

20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已成为当今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不仅改变了建筑设计的传统理念,而且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表达形式。

首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胆尝试新的设计手法,使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例如抽象的形式、动态的图形、不对称的结构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设计思想。

其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提出了“多元化”的设计原则,即不仅要考虑建筑外观,还要考虑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融合。

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建筑设计者将会更加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更加注重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融合、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等,从而使建筑更加实用、更加舒适。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的人文关怀。

将人文关怀融入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还可以增强建筑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建筑更具有人文特色。

最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注重多媒体设计的应用。

多媒体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建筑的外观,而且可以让建筑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从而使建筑更具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是新的设计手法、多元化的设计原则、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和多媒体设计的应用。

只有充分理解并运用这些特征,才能让建筑设计更加完美,让建筑更加美观实用。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之思考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之思考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之思考李孟波;路军;王苗【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含义及后现代城市的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梳理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特点,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启发。

%Post-modernism,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hought,has impacted various fields of cities.It is of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our present urban planning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meanings of the post-modernism and the features of post-modern city.By means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comparison method,in this paper,the meaning of post-modernism is in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post-modern city are analyzed,and some enlightenment of post-mod-ernism to urban planning is summarized.【期刊名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城市;城市规划【作者】李孟波;路军;王苗【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相联系,这个新阶段被描述成“后工业”、“后福特”、“后现代”的(Amin,1994;gottman,1983;Hall,1988;Castells,1989,p254,转引自Frank Hendriks,1999).“后工业”与“后福特”都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概念的外延上来看,前者覆盖了后者(Frank Hendriks,1999).“后现代”主要指文化上的转型,文化是一个包含内容更广的概念,既有生产方面的,又有生活方面的;既可以是物质又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因此比前两者含有更多的内容.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空间系统的复合体,后现代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它的方方面面.虽然许多人起初仅把后现代转向视作一种时尚,预言其几年后就会衰亡,但后现代话语仍然在蓬勃发展,它赢得了热心的支持者也激怒了反对者,从而吸引了人们的关注(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1997).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对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也存在着批评者.我国城市规划思想受建筑学领域影响较大.因为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大建设时期,“后现代主义”由于贴了“后”的标签,似乎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相矛盾.因此,我国建筑学领域经历了短暂的“后现代”热,后来城市规划领域也出现了一定的对“后现代”的排斥(孙施文,2002).但是作为一种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思潮(张京祥,1998),探索其基本含义和对城市的影响特点,提高人们对后现代城市的认识和对其规划的决策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精确定义后现代主义是困难的(W.O’Donohue,2013).就“后现代”这个前缀“后”字而言,有三层含义:(1)有“在…之后”的意思,是一种历史顺序(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1997).后现代往往是指相对于工业时代之后的“信息时代”.(2)有“反”(counter)的意思,是反现代的(Hanan Alexander,2011).因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仅对现代主义是批评的,而且批评完之后并不意味着现代化趋势的完全终止.(3)有“新型”的意思,是现代化的“转型”(崔功豪,2013).它可以看成是现代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新型的现代化.后现代是一种泛指“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词.就它们之间的差异来看,后现代主义则主要强调对“后现代”本质的强调,和对其它思潮的排斥(孙施文,2002).本文对此不做严格的区分.对于其本质,各个学科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的.本文采用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的描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与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简单、物质、反传统等不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了复杂、多元、历史文脉、人本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建筑创作、城市空间的塑造影响了城市的景观.2.1 总体特点后现代城市的总体特点是多元性、复杂性、网络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单个的城市来看,城市是多元构成的.而城市多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比过去更加复杂.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通讯技术进步推动了以世界城市为领导的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网络化的城市体系在更广的空间上实现流动.跨边界的活动强度的加大,增加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带来了一些新的冲突,恐怖主义、疾病、金融风暴等的危害性也增多了.因此,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很多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地区、部门的协调来加以解决,不确定性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增加容易导致人们失去方向感,迷惑,甚至焦虑不安.2.2 经济特点一般现代城市在经济上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强调“GDP”的发展目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对环境影响大的生产方式,是“福特主义”的.后现代城市的经济上是后工业的,即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非常明显.2.3 社会特点伴随20世纪60年代的反越战、反资本主义整体社会运动的发展,后现代城市在社会上强调个人主义的,注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尤其强调关注穷人、少数民族、女性等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并最终影响到城市的治理结构向多元化的发展.2.4 交通特点Peter Newman根据土地利用模式及交通结构特点把城市分为4类:1850年之前传统的步行城市,1850-1940运输线城市,1940之后到现在的汽车主导的城市,未来的城市以重轨和轻轨运输线连接了众多城市村庄,城市村庄的范围由步行到站点的距离决定.交通摆脱对汽车的单一依赖,走向多元化、低碳化.2.5 景观特点Aspa Gospodini(2006)把后工业城市的新景观分为两大类:A类和B类.A类是内城城乡重要企业型景观;B类是城市边缘与分散建成的地块景观.A类型还可以区分成4个次类:(A1)“企业中心”;(A2)高级文化中心;(A3)流行娱乐中心;(A4)文化与娱乐滨水区中心.B类型内部可以分成两个次类:(B1)远郊新中心;(B2)远郊分散的住宅.每种类型根据主要和次要土地利用及活动、位置、开发类型、城市形貌和建筑形式等都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见表2-1所示:从表2-1可以看出,后工业城市景观,即后现代主义城市景观是后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体现.后现代城市景观反映了人们对待现代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环境的、社会的和空间的发展目标,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不难理解,城市中心、次中心和分类型的中心之间的联系则是建立在方便的交通通信的网络化基础上的.多元、复杂、网络化的后现代城市经济、社会、交通和景观,共同决定着后现代城市的发展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其城市规划提出一些新的要求.Peter Newman(1995)认为可持续性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关联的关键概念之一.现代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在对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方式已不可为继.步入不确定性时代的后现代城市为了可持续的发展的目标,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三大原理:重新认识价值观、多样化生存模式和跨边界力量整合.3.1 树立和谐社会价值理念针对人们在现代化中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唯“GDP”,漠视历史文脉、环境、弱势群体等发展观念而言,新价值观主张在规划中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历史文化的保护,保留人们的记忆感,归属感,焕发人们的爱国、爱家乡的激情,增强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处理好现代与历史的关系,防止大拆大建和有损弱势群体利益事情发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不确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历史与现代的和谐.3.2 构建多样化生存模式在规划中,要立足文化的多样化,保护生物多样化,实现交通的多样化、燃料的多样化和基础设施的多样化.文化多样化.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国际化交流和移民造成文化日趋多样化.如何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要特别警惕、防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历史文化持有排斥的态度,造成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城市,到处是混凝土地面和建筑,失去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丢掉了民族凝聚力.生物多样化.原始森林、湿地、草地、农田等是重要的生态用地,为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城镇化过程中,肆意向大自然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垃圾,超过了大自然的净化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造成野生动植物的大量损失,而且最终危机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规划中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用地,保护生态用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交通多样化.主要是改变小汽车主导的交通方式.在城市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为辅助的交通方式,推行绿色、低碳、智能的多元化交通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道路要规划出自行车、步行出行的空间,适当分散布局中心,探索多种形式的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减少交通出行距离和次数等等.燃料多样化.逐步改变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燃料消费结构.加强研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现燃料的多元化供给,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基础设施多样化.这里是指基础设施的局域化(localization).以给排水为例,就是实现小规模、高质量的污水处理;局域的雨水处理与循环;地方化的供水的回收利用;水的有效利用、管理、设备装置与技术.3.3 跨边界整合各方力量由于城市的多元、复杂和不确定性,进行跨边界的多主体沟通、协商不可避免.有效的决策取决于有效的信息,而有效的信息则取决于有效的沟通.跨边界包括跨实体边界、学科边界和文化边界三方面的内容(Peter Newman,1995).实体边界.主要包括环境边界、社区边界和基础设施边界.也就是规划要立足于流域边界进行环境管理的协调;公共领域要进行相邻社区的协调管理;给排水、电力、公共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局域化的基础上需要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协调管理.学科边界.这是指规划需要综合地方政府、环境科学家、水与废水工程师、通信与电力工程师、公共交通规划师、社会学家、历史文化遗产专家、艺术家以及草根社区活动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折中的富有弹性的规划方案.文化边界.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认识到“差异”的重要性.现代规划思想都是以“权威”的思想作为大家的思想,即拿一个标准来判断每一个人.它不考虑个人的多元文化的思想,是缺乏多样性的.这种现代文化对个性的压制,进一步的延伸到对不同文化的压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在规划中采取沟通-合作的规划范式取代以前的理性-参与范式(何明俊,2008).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现代主义之后具有“反”现代、“新”现代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社会矛盾问题.现代主义思想无力解决,导致人们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批判,进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尽管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身还很不成熟,甚至遭到了各方面专家的激烈批评,但是我们要历史的全面的看待后现代主义,汲取好的方面,为我所用.后现代城市总的来说具有多元、复杂、网络化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并具体体现在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和景观各个方面.根据它的特点,后现代城市规划要遵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树立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尊重他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尽可能保持城市文化、生物、交通、燃料、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多样性;进行跨边界多主体协调,提高规划决策的质量.【相关文献】[1]崔功豪.“后”时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认识与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3.02,P8~15[2]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年第2期,P71~77[3]孙施文.后现代城市规划[J].规划师,2002年第6期,P20~25[4]徐巨洲.后现代城市的趋向[J].城市规划,1996第5期,P10~13[5]张京祥,崔功豪.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J].人文地理,1998年12月第4期,P21~25[6](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美]克里福.柯布,著,李玲,译,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后现代思考[J].唐都学刊2013年5月第3期,P51~54[8]Peter Newman.Sustainability and the post-modern city:some guidelin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ractice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J].The Environmentalist 15,257~266,(1995)[9]Aspa Gospodini.Portraying,class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merging landscapes in the post-industrial city[J].Cities,Vol.23,No.5,p.311~330,2006[10]W.O’ Donohue,Post-Modernism,Social Constructionism,and the Science Wars,Clinical Psych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3,p119~121[11]Hanan Alexander.Post Modernism Paradoxes:After Enlightenment-Jewish Education and the Paradoxes of Post Modernism,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Jewish Education©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2011,p285[12]Frank Hendriks.The post-industrializing city: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biases[J].Geo Journal 47:425~432,1999。

07第七讲 从后现代主义到新都市主义

07第七讲 从后现代主义到新都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区都是坐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的。 因此,当地的自然环境在赋予每个社区和场所以一定特性的同时,也 限定了每个社区的物质界限 。 新城市主义追求那种与当地地貌相结合的规划和设计(亲场所 设计)。设计的地方(域)性还可由选择当地生长的植物以及由此产 生的生态效益予以体现。
7
重视城市构成元素的生态功能
(六)、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
1 有边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的生态极限新城市 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 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 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新城市主义对城市发展提出 了一种紧凑的模式,即以他们所倡导的新城和城市更新代替郊区蔓 延。他们认为,为了阻止中心城区的无序蔓延,应在大城市外围建设 卫星城,并应同时确定中心城市的边界和确定地区的绿色空间边界。 新城市主义认为一座城市应有一个最合适的规模,过大了会使城市 生态条件恶化。
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后工业经济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逐渐由制造中 心向信息处理和高层次服务过渡。相应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出现了 郊区化的趋势。 郊区化理论是在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英国的“新城和卫星城”运 动、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和佩里的 “邻里单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郊区化企图利用郊区低廉的土 地、便捷的交通、低密度的小住宅和宜人的自然环境来提升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随着郊区的不断扩展,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新的生活方式有 许多好处,邻里却在持续恶化:社区处在持续的分裂中,人们的联系越 来越少,犯罪率持续上升;能源危机的威胁时刻存在;对交通的过度依 赖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原先作为吸引点的自 然环境;郊区成为经济活动中心,带动郊区地价上涨,低密度住宅的高 昂价格也加重了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在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占统治地位的郊区模式,已经很难延续下去。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标签:新城市主义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普遍经历了以低密度郊区化蔓延为主要外在特征的增长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

1980年代以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郊区疯长”之后,这种发展模式的不经济性(高成本而低效率)、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对内城的伤害以及对城市结构的瓦解作用、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效应已日益凸显,出现了增长的危机。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发展模式提出批评与质疑,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对郊区化增长模式的批评反思浪潮。

而站在其潮头浪尖之上的,就是现在已广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

新城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作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为己任。

他们用犀利的文字对郊区化蔓延这种增长方式的危害性进行了剖析,倡导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

他们的言论思想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响应,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对于郊区蔓延以及城市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甚至在州长、总统竞选活动中,“反对蔓延,重整城市,建立真正的社区”的新城市主义主张,也成为打动选民的竞选口号之一。

新城市主义已不只是一种仅供人争论的思想理念,更是一场有着众多业内精英及各界人士投身参与致力推行的现实运动,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范畴。

目录∙• 一概念分析∙• 二案例研究一概念分析1新城市主义者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1993年10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CNU)召开。

大会的发起人是几位当时就颇有名气、如今因CNU而更加知名的设计师新锐:Peter Calthor pe,Elizabeth Moule,Stefanos Polyzoides,Daniel Solomon以及An dres Duany和ElizabethZyberk夫妇。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沙里宁的有机分散模式大赫尔辛基规划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北京城市空间的蔓延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5社区邻里单位思想人文生态学研究及其主要观点在许多规划师试图通过物质环境的改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同时一批以社会学家为主体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09年意 大利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 (F.T.Marinetti)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对现代生 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否定一切 文艺规律和传统。他们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 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宣称要创造一 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 的天主教堂,它突破了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表现了柯布西 耶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1922年,柯布西耶在《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w)一书中提出了 “光明城”(Radiant City)理论,对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绿化等城市问题 的解决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 识,以及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恶魔就是它的高密度开发,对此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行之, 去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 现代城市规划方案 在《明日城市》中柯布西耶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追求由严谨的 城市格网各大片绿地组成的充满秩序与理性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中心富有 雕塑感的摩天大楼来换取公共空地,并体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透 射出几何秩序“美”和功能理性“美”,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空间与运动交 互影响的现代艺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 提高中心区的密度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以形成新的 城市发展概念。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精华]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精华]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精华]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后现代主义”在今天已不是最时髦的标签,但是,人们似乎一时也难以找到超越它的概念。

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后现代主义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新东西。

这种新东西中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其中又有哪些可供我们参考借鉴,这一切仍然有待于理论界去总结和反省。

笔者不赞同对源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简单的风格上的抄袭和摹仿,而希望能由后现代建筑及后现代产品设计在西方的早期发展入手,努力挖掘出距离我们最近的这一西方设计运动所蕴藏的思想含义。

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

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1〕。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 Fathy)的《贫民建筑》(1969).在《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她认为城市生活是多元化的,旧日的街道,往昔的建筑,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活力。

理解并总结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理解并总结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理解并总结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综合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它关注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综合效益,包括基础设施、住房、交通、环境、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规划。

2. 可持续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 灵活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它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和不断演化的系统,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它鼓励创新和实验,采用灵活的规划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

4. 参与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它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专家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它倡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权利和义务,鼓励社区组织和公民团体的参与。

5. 人本主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规划。

它关注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包容性。

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建人文氛围和社区精神。

6. 创新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鼓励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它关注信息技术和智能城市的发展,倡导使用新的技术和工具来改善城市的生活和管理。

它强调城市规划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排水、能源和通信等。

它关注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容量规划,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住房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强调提供多样化和可负担的住房选择。

它关注住房的质量、布局和适应性等方面,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后现代城市

后现代城市
模糊性的一个特点是“场所”,它取代空间 而独立存在, 最具代表性的是街道。街道是公众 和个人、静止和活动、限制和放松之间进行交流 最有活力的场所。
交往功能的街道
2、规划思想的主体特征
2.6 “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
在信息技术方兴未艾的时代, 由于软件制作 的加入,个人对城市的了解有时胜过于规划人员。 城市规划设计已经明显地区别于以自我为参照点 的保守方法,这种新方法:是一个连续的、非机 械的思维过程,一种每个人都包括的规划者和非 规划者同时参加的创作性活动。
1、文脉主义视角下的羊楼洞古镇保护策略研究
1.2 羊楼洞古镇现状
1.2.1 保护范围与方式
历史文化名村(镇)文脉资源的保护应当着眼于整体,注重显性文脉资源与隐形文脉的全面保护 发展,对于羊楼洞古镇的保护,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保护系统。保护的范围仅限于对于明清古街区域、 将军庙、烈士墓园及观音泉等“线”和“点”。

情感反映的表现。后现代城市首先是一种文化倾

向。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实体,它象征性地表现着 Nhomakorabea时
我们生活的意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硬件,它提供了

城市生活设施的骨架和城市辉煌而具有代表性的
形象。
2、规划思想的主体特征
2.2“理性规划”的批判
在理性主义的观念下,城市只能是从抽象角 度及其功能的理想化来设计,不迁就周围的景观 和环境,城市结构完全被空洞凝固和死板的形式 所束缚。
矶崎新:日本筑波科学城
2、规划思想的主体特征
2.5 城市空间的模糊性
现代城市的空间是一个向同性的均质空间, 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均追求明晰性的潮流。然而现 实生活中城市的整体感和完整感的明晰度越来越 模糊了,正如学科带来知识边界不清楚一样,分 工越细,各种社会和人际关系越是含混不清,所 以后现代城市宣布放弃对明晰的追求,认为现代 城市空间已经进入了无限意义的敞开。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 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后时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认识与思考 崔功豪

后时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认识与思考 崔功豪

文章编号:1009-6000(2013)02-0008-08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崔功豪,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1 我们正处在“后”的世界1.1 “后”与“新”:时代话语的嬗变上世纪起的100多年,人类社会处在复杂纷呈的动态变革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城市等多个领域,以“后”为前缀的名词纷纷涌现。

如:后苏联、后冷战、后危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后现代城市规划、后郊区、后大都市等。

与此同时,与“后”相对应的,又出现了许多以“新”为前缀的词语。

如,新自由主义、新区域主义、新结构主义、新经济地理、新城市主义......1.2 “后”的基本含义“后”的基本含义是对“前”的转化、转变、转型、转轨,与“前”的发展方式、运行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原则性的区别。

“后”虽然对“前”有某种否定,但更多地是强调对“前”的继承、提升、发展。

以“后”为前缀,表示了一个旧时代、旧体制、旧方式、旧理念、旧模式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新体制、新理念、新形势的来临。

1.3 各种“后”有其独特的含义“后福特主义”,是指工业生产中的小批量、个性化、弹性生产方式。

“后工业社会”提出理论首要性、新知识技术的生产、服务经济、知识阶层的核心地位、时间匮乏等11项新的启示。

“后福利国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的一场治理运动。

“后三产时代”是适应消费社会的传统三产与新兴三产融合下的后三产发展。

“后郊区”与传统郊区、边缘城市不同,是多核而无中心但和周边大城市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现代城市空间。

“后大都市”:是与传统意义现代大都市完全不同的全新后现代城市生活形态与范式,根据美国洛杉矶大都市转型的经验,描述了包括后福特主义工业化大都市、世界大都市、扩散型城市、碎形城市、模拟城市等新城市形式。

2 “后”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2.1 “后”时代城市发展的背景2.1.1 全球化是“后”时代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背景世界是个整体,全球化以后最突出的反映是让世界变成无疆界的经济体。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new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new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很难以清晰的笔墨囊括尽述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复杂的思维特征,因为其特征之一就是持续追求的宽容性、多元化意识,在此只能提炼出几条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城市因而易被凝固的空间和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往往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把握与左右的。

现代主义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即假定事件的状态和最终的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通过规划来组织从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的转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追求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

这各矢量思维过程是封闭的、终极式的,也是一个“决定论”的过程,是一个规划师“孤芳自赏”的意识表现过程。

而后现代主义则摈弃了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它是一种启式(Heuristic)的探寻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探寻性的,而不是终端式的。

同时,它也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Self-elimination),即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个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拟宣称的:人民的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个性的解放,故借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

反映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后现代主义多追求不同究竟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分、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中、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族群城市等)。

后现代主义将城市社会看作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认为其复杂的功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分解、理解要素来认知,而整个有机体将会自我维护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

C.Alexandex说:“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叠集合起来统一体。

后现代主义设计概要

后现代主义设计概要

西 方 艺 术 设 计 史
11.3.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 文杜里(Robert venturi)[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胡少湘大楼
屋顶装饰(老虎)文杜里
西 方 艺 术 设 计 史 (2)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美]
设计风格:古典韵味、象征主义、折衷主义
(2)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美] 主张: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美国圣路 易市炸毁由日本建筑师山崎石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死亡时刻。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 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现代主义》、《后现 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切建筑 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 始广为流传。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一后现代主义背景介绍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四后现代主义与工业设计五后现代时期的平面设计新现代主义七对后现代主义的质疑面向未来的设计一后现代主义背景介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vism
设计理念:反映对整体的否定和对于部件的关注。
设计手法:将建筑的整体肢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离 破碎的空间造型。
弗兰克· 盖里[美] (Frank Gehry,1947-)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 博物馆
设计作品:波卡· 米塞里亚的吊灯 设计手法: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灯罩, 别具一格。
讲究装饰的丰富和 色彩的绚丽,及历 史风格的折衷。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

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

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

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

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

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

在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

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

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在现代主义建筑鼎盛之际,对它的批评和指责也开始增多。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它们在理论上批评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指责它割断历史,重视技术,忽视人的感情需要,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配合。

由于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原则与时代的不适应性,致使冷酷无情、千篇一律的设计惨遭遗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主义设计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在建筑形式上,新的流派努力突破“国际式”风格的局限。

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

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对空间和功能的简单布局,而是融合了多种理念和思潮的复杂体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也逐渐在城市规划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反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化和标准化。

在城市规划中,这种理念的融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首先,后现代主义注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过去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常常追求全新的、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而忽略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

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和文化特色。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修复、整合和再利用,使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比如,在一些老城区的改造中,不再是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道格局,同时引入新的功能和设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现代主义规划下的城市空间往往以大规模的功能分区为主,导致城市空间的冷漠和疏离。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创造丰富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可以是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一些城市规划中会设置小型的街头花园、露天咖啡座和艺术表演区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地接触到自然和文化艺术,提升生活品质。

再者,后现代主义追求建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简洁、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城市中的建筑面貌趋于相似。

后现代主义则鼓励建筑师发挥创意,运用多种风格和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也反映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价值观。

在一些城市的商业区或文化区,可以看到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规划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它认为城市规划不应仅仅由专业规划师和政府部门主导,而应该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其中。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解析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解析

2、从现代城市规划到后现代城市规划
二战结合后,西方城市规划总体延续了以理性主义与 物质规划为主的思想路线。随着各种现代城市问题的出 现,1961年美国学者雅各布斯出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 死》要求城市规划者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制度的 合理性,这是战后城市规划开始由工程技术向关注社会 问题转型的重要标志。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 改变 混合功能区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 变
二、文脉、场所理论与现代城市设计
1、文脉主义与拼贴城市 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 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内 在的、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 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形象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够融入到 城市文脉中去。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 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的重 要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在土地私有占主体的情况下,保证必 要的公共利益和其他业主的利益,控制建筑高度并部分 限制商业区、零售区、居住区等的范围。 我国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
1970年代后,西方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 1、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区邻里 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2、城市更新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 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 划,城市更新工作发展成为制定各种不可分割的政策纲 领。
3、城市更新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室的推倒重建转向 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的谨慎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 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013.后现代规划的特征与启示

013.后现代规划的特征与启示

后现代规划的特征与启示赵倩,赵晓霞摘要 :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带来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后现代思想对于规划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后现代的视角对现代规划弊端进行批判,另一种是直接建立起后现代规划的具体框架。

本文大致总结了后现代规划的三点特征:(1)规划视角转向对城市社会文化的关注;(2) 规划机制的调整;(3)强烈的文脉主义特征。

另外,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对社会、文化的思考表现出了更为深入和普遍的关注,对既有规划体系和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目前,以实现既定目标为导向的理性规划在我国的实践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社会矛盾,了解和学习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规划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视角和理念,有助于规划师思考如何应对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规划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关键字: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规划,以人为本1.后现代主义思潮1.1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1)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值二次世界大战末,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格局都在产生着一系列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立的冷战局面,传统的福特制经济逐渐向更加灵活的后福特制经济转变,成为社会主导人群的中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统一化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等等,一系列的社会文化转变都在为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新思潮孕育土壤。

(2)后现代主义及相关理论的出现。

在时代背景的孕育下,人们开始对现代生活的绝对正确和科学性进行反思,并且反应在建筑学、文学、心理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众多学者就此各自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例如Bell 从社会学角度对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Rorty 从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和重建,Foucault以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权力空间的描述,Harberams从哲学角度所从事的批判和对理性概念的重新考察,Derrida的解构理论的阐述,Jameson 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揭示Feyerabend对科学方法论的攻击与重建等等[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
很难以清晰的笔墨囊括尽述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复杂的思维特征,因为其特征之一就是持续追求的宽容性、多元化意识,在此只能提炼出几条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城市因而易被凝固的空间和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往往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把握与左右的。

现代主义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即假定事件的状态和最终的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通过规划来组织从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的转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追求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

这各矢量思维过程是封闭的、终极式的,也是一个“决定论”的过程,是一个规划师“孤芳自赏”的意识表现过程。

而后现代主义则摈弃了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它是一种启式(Heuristic)的探寻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探寻性的,而不是终端式的。

同时,它也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
(Self-elimination),即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个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拟宣称的:人民的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
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个性的解放,故借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

反映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后现代主义多追求不同究竟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分、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中、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族群城市等)。

后现代主义将城市社会看作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认为其复杂的功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分解、理解要素来认知,而整个有机体将会自我维护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

C.Alexandex说:“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叠集合起来统一体。

”而R.Venturi更是提出:“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确统一。


后现代主义以有机思想来理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组织,强调城市中多元社区文化、精神单元并存,并尽可能“自给自足”,以反映城市的宽容性、功能的叠合性、结构的开敞与灵活性,达到“不和谐之和谐”的目标。

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
后现代主义规则思想强调城市为了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返璞一种被现代主义所割裂的历史情感。

后现代城市规划常用的文脉主义手法有:—地区/环境文脉手法:把整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作为一个整
体单元加以延续,它倾向于“传统式”(如“拼贴城市”)。

—时间/文脉手法:讲求从传统城市空间中提取符号和传统的历史信息,赞同现代与传统结构的兼容,它倾向于“现代式”(如慕尼黒市中心通过步行系统组织历史街区)。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文脉主义,并不是一种片面复古的历史情结,而是更加体现了现代、未来社会对传统、人性回归的渴求。

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软环境为主导的,具有历史的特定性和人的主性,因而也是一种无限与不定的理想模式。

后现代主义赞赏用非理性的隐喻手法来进行城市空间组织,既增加了运动感和深度,又加强了城市的想像力。

C.Jackns曾生动地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城市空间形态比喻成中国园林空间的意境:“把清晰的最终结果悬在半空,以求一种曲径通幽、永远达不到的某种确定目标的路线。


L.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我们曾经在前文提到过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三位大师,L.芒福德就是20世纪最具世界声望的城市规划思想家,他的理论思想对西方当代城市规划发展与评判价值体系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诩为“事通教授”;他著作等身,而所有的文字中都闪烁着人主义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社会正义者,从来没有因为压力而改变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因为如此,芒福德虽然离世不久,但是却成为世界规划思想史中最受人崇敬的巨星,并且当之无愧地屹立在20世纪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相比于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是一个更加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对美国的社会、体制进行一场革命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体系[308]:“倘若土地私有制妨碍了作为人类原则。

”他甚至把他的主张称为“共产主义”,提出要建立人道的“绿色共和国”[309],他对美国政府许多政策的批评虽然给他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这也更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并决心用自己的方法去促进社会的进步。

芒福德对城市、区域的许多问题都有其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但是人主义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其所有学说的核心主线,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些他有关城市发展、规则的重要思想。

1)芒福德的城市观
芒福德始终坚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因而他倾力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焦,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

”[310]他于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两部著作,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深刻认识城
市的发燕尾服过程。

芒福德把西方的城市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概括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Eopolis)、城邦(Polis)、中心城市(Metropolis)、巨型城市(Megalopolis)、专制城市、(Tyannopolis)、死城(Nekropolis),并分别阐述了城市在不同发燕尾服阶段的社会以、文化演变特征,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局部成长、部分死亡、自我更新”;“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的孕育中突然新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的三班倒来延续它们的物质组织;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赛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

这些观点芒福德虽然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他认为即使到了1970年代,这种认识“依然处于现行思想的前列”。

2)芒福德的区域观
所有的人本主义思想家者极其关注区域的问题,芒福德更是将区域理解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

他认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分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

因而,芒福德所理解的区域事实上是人文区域(Human Region),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恰恰与大都市带的热情支持者相反,芒福德坚持认为都市带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度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Urbanoid Mishmash)”
3)芒福德的规划观
芒福德对现代西方城市规划中的许多思想持批判态度(包括高速公路与小汽车支持下的城市形态和方式,以及Megalopolis等区域形态),指出全社会对金钱、物质、技术的崇拜已经发展到了否定人类政党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他经常用“无机”(机械)、“有机”(生物技术)等对立的词汇来形容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划思想:是盲目炫耀机械、技术的进步,还是用新的技术来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

他对现代城市规则中所充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予以了坚决的批判,把那些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Non-City),这样的规划也因而被称为非规则(Non-Plan),芒福德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的最好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这一崇高的思想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