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学
美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北京教育学院史炳星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因此,美国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的,也是各自不同的。
但是总的说来,美国孩子热情开朗、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并且讲礼貌,乐于助人。
那么,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呢?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爱”的环境之中,他们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很多的爱。
每一位家长都力图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最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学前班和幼儿园,那里有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为孩子安排课程和活动。
在选择小学的时候,有条件的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收费比较高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有比较好的师资和设备,并且班级比较小。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爱还表现在对孩子意愿的尊重,对孩子想法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一般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孩子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或孩子有了和家长不同的想法时,家长能够耐心解释、讲道理说服,从不强迫,更很少有打骂子女的现象。
美国人在对自己的子女讲话时也都用礼貌用语。
在让子女帮忙做事的时候都用商量的口气,如说:“请你做… …”或“你可以帮我吗?”等等,当孩子做完事后,家长从不忘记说“谢谢!”,而且在孩子做错事并接受了家长对他的批评之后,家长也对孩子说:“谢谢!”孩子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长大,感觉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也感觉到了个人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也尊重别人的观念。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基本上是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孩子会因做好一件小事而得到父母的表扬,或者是得到一件心爱的礼物。
我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人们都知道爱护和信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将来事业上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是慷慨大度的,他们绝不吝惜使用那些夸奖和欣赏孩子的词语,并且也绝没有怕孩子因过多地听到表扬而引起骄傲情绪的后顾之忧。
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那么大?
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那么大?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中,贫富差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逐渐加剧,许多人开始关注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贫富差距。
今天,我们将探讨该问题的原因。
1.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是影响个人经济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美国,贫困家庭往往不能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孩子们因此不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另外,一些地区的公立学校资源匮乏,教师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这些孩子毕业后很难进入高收入职业,进而继续陷入贫困循环。
2.税收政策不公美国税收政策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税收政策的重点主要是涉及中产阶级,大量的减税举措促使中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
但是,在财富分布方面,这种政策并没有取得更好的平衡,造成最富裕阶层的别墅仍然没有好好解决。
3.激励机制不健全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往往需要通过劳动和创业来获得财富。
但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人因此摆脱了劳动获取财富的方式,造成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公。
同时,美国政府的创业扶持措施不足,往往只能让那些有经济资源的人更容易获得财富,这也是贫富分化的原因之一。
4.劳动力市场变化快速在当今信息时代,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工资不高的岗位容易被自动化或离岸。
相反,未来需求巨大的职业多集中在高技能、高素质要求的白领职位上,由此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总结:美国的贫富差距在多方面形成,涉及政策,社会机制,市场等方面。
改善贫富分化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推行公正的税收政策和教育政策,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体系,推进技能培训,支持创新创业。
如果美国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或许会对贫富差距产生积极影响。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减缓贫富差距,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经济体系。
美国禁忌式家庭系列
美国禁忌式家庭系列在美国,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不仅是一个人的归属地,更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然而,在美国的家庭中,有一些被视为禁忌的主题,不太被谈论或讨论。
这些禁忌涉及到亲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制度。
一、性教育与家庭性教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青少年和如何处理性方面的问题。
在美国,性教育的内容和做法因州而异。
然而,许多家庭不愿意和孩子们讨论这个话题,或者只是提供有限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性方面缺乏知识,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二、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是另一个被视为禁忌的主题。
在美国,许多家庭存在暴力和纠纷问题,但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讨论或报告这些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被虐待者害怕报复,或者害怕破坏家庭的形象。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沉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包括受虐待者的长期伤害和心理创伤。
三、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人都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精神疾病等。
然而,许多家庭不愿意承认或者讨论这些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对精神疾病的社会歧视或者觉得这些问题不应该公开谈论。
然而,对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四、父母离婚和家庭再组成在美国,父母离婚和家庭再组成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然而,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讨论这个话题。
离婚和家庭再组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可能面临着困惑、不安和担忧。
然而,缺乏公开的交流和支持可能加剧这些困难,并对孩子们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五、家庭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在美国的移民家庭中,文化冲突和认同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许多移民家庭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之间的冲突。
然而,许多家庭不愿意承认或者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无动于衷的态度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六、同性恋和家庭接纳在美国,同性恋和家庭接纳也是一个热点话题。
许多同性恋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家庭中面临着不被接纳和理解的问题。
美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外国父母打骂孩子吗
美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外国父母打骂孩子吗?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属于违法。
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被别人知道了,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会被送到福利院收养,而你也可能会因虐童罪而被送进监狱。
下面就是jk3721网为大家整理的美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美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不打不骂效果更好?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属于违法。
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一通屁股被别人知道了,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会被送到福利院收养,而你也可能会因虐童罪而被送进监狱。
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随口说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类的话,警察也会马上找上门来。
在广州的小巷里常常见到的父母拿着鸡毛扫打孩子的现象,在美国的公共场合是不可能见到的。
中国有两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离不开“打”字。
的确,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让父母气愤难耐甚至束手无策的时候。
教育孩子需要奖励与惩罚手段并行,惩罚也是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认识错误必须的一种手段。
那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国,父母们是用什么手段进行惩罚教育的?在这几年接触了很多美国家长和他们的教育方式,我总结了他们的惩罚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两点:“Time Out”和“Time Limit”,也就是“独处”和“限时”。
我这翻译可能不够传神,且看我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惩罚手段。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带宽宽到好友梅丽莎家里玩,梅丽莎有三个孩子,分别是4岁、两岁半和一岁。
两岁半的女儿汉娜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叛逆期,在美国被称为“TerribleTwo”(“糟糕的两岁”),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
有一次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汉娜把要过来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还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
梅丽莎闻讯从厨房出来,一看汉娜咬了妹妹,二话没说把她抱起来,把她放到楼梯上去并说:“You need to time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
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巴掌日是起源于1998年的一项反对体罚儿童的运动,又名国际物巴掌日。
节日时间为每年的4月30日,主旨是为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体罚小孩,而且通过这一个节日所倡导的理念,最终实现一年365天都不打小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特别是孩子,在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
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
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属于违法。
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一通屁股被别人知道了,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会被送到福利院收养,而你也可能会因打孩子而被送进监狱。
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随口说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类的话,警察也会马上找上门来。
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
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保护很多亚洲人移民美国以后,并不了解美国政府机构可以对你是不是好父母、是否胜任父母职责做出决定。
美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国内家长还蒙在鼓里
不知是哪位知名的学者曾说过,国外的教育很轻松,孩子在玩着就学习了,完全没有国内学子那种压力和紧张的气氛。
然而有些情况是他没有提到或者可以忽略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对应的,我们也感觉美国教育应该是世界第一强的。
然而美国教育有极大的分化。
一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化;二是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分化。
美国的高等教育做的很好,无悬念世界第一,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被美国的基础教育逼的。
美国整个国家奉行的政策是——我们的平民可以很差,但我们的精英必须世界最强。
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国家政策扶持和重视。
基础教育,主要负责普及功能,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精英。
相比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简直是个笑话。
我有一个朋友去了美国,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是的,美国的有钱人孩子,上的是优质公立小学或学费高昂的私立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相当重。
不仅有各种作业,课后还会参加各种辅导班,很多有钱人还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而那些贫困社区小学经费聘请足够教师都困难,谁还会给你留作业?谁天天盯着你学习?那里的孩子天天都被放羊。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
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
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 School of Dreams,全书近400页,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对教育公平的看法
对教育公平的思考无论是加州大学诉巴基,江苏、湖北减招,还是高考加分项目减少都只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教育公平。
加州大学诉巴基案处在美国推行“平权运动”的背景下,许多大学响应号召,纷纷推出对少数民族族裔优先录取的政策。
在录取学生时相同情况下优先考虑其民族背景,追求生源的多样化,以达到大学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就如同巴基在投诉信中说道‘设置少数民族族裔录取定额是为了补偿以往种族歧视的恶果。
’这种补偿性的措施是对过去的历史错误的纠正。
白人在数百年自己的“平权运动”中,用肤色这一指标将自己送到了社会上层。
这又涉及到一个争论,即个人是否应该为群体过去的错误而付出代价。
将历史责任放在一边,少数民族族裔在过去两百年历史中积累的劣势在当代形成了与上层极端的差距,他们占美国贫困人口的大多数。
这导致少数民族族裔在教育资源的享有上与富裕的白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启智计划”的实行是为了弥补贫困人口早期教育的不足,力求让孩子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少数族裔在经济上的劣势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他们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就像汽车和自行车赛跑。
那么这样的情况下,纯以分数录取真的是公平的吗?起跑的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然而追求结果的公平又是最大的不公平。
这与中国地域上的教育差异何其相似。
改革开放后,西部做出牺牲而东部先富,农村做出牺牲而城市先富,贫富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巨大差距。
这种形势如此的明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大学中占多数的是农民子弟,到现在,重点大学中城市出身生源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身为高考大省的湖北、江苏减招消息一出,广大家长群情激奋,为孩子超出常人的努力换不回结果而走上街头,以湖北、江苏高考难度大,人数多,竞争激烈却还调出名额补充中西部为由呼吁教育公平。
有许多人呼吁着高考公平,加分项减少、全国同卷的推进确实使得高考更加公平。
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就拿我的家乡宁夏来说,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高考人数少,卷子相较东部更加简单,高校录取条件相对优惠。
看看美国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
看看美国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qzone/622000575/1288023495.htm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出去公园玩,小孩子玩得兴起,就难免摔倒。
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赶紧跑过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嘴巴里还会叨念着:乖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我在美国看到的家长却不是这样。
他们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厉害,他们也只会在一旁鼓励: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来。
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非常经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中国父母习惯为孩子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
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
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
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
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
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
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
说话要算数。
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
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非常后悔在美国生孩子
非常后悔在美国生孩子
一群中国父母去美国生孩子,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拥有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教育、健康和
舒适的生活。
但是,他们发现,美国之行并不能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美国的教育质量被认为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先进的环境。
但是由于
子女面临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等障碍,中国父母发现孩子们往往无法很好地适应美国的教
育环境。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父母发现,生活在美国的费用要比在中国高得多,而且没有社会福利,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
中国父母知道,自己经济上很难满足子女的需求。
此外,中国父母的社会孤立也是一个问题。
没有其他中国家庭,他们感到没有依靠,几乎
没有一个可信赖的人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最终,一群中国父母悔恨地发现,在美国生孩子确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对其家庭没有利,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只会加重负担和承受风险。
因此,他们都非常后悔自己的选择,认为可能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读书笔记
美国为什么与众不同(刘敬廉、魏中军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6)第一章阅读提示我的话【美国的与众不同简直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从中能深刻的看出《独立宣言》的精神是真正的刻进美国人的身体里了,他们有这样的一样精神支柱,让他们在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改革中都能看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而中国呢?】美国父母几乎没谁总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更不会留什么额外作业、花钱搞什么周末补习了。
孩子大了想做什么,父母也不强求。
只要孩子愿意,就是扫厕所,父母也不会不高兴。
要是孩子十四五岁怀孕了,父母也不会强迫堕胎,只能是劝说和帮助照看。
我们很多人想到了硬管可能会触及法律问题,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
问题的根本是如果强迫孩子堕了胎,那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孩子会不会就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信念,从而走向另一种不是她自己追求的人生呢?如果一生的追求不是她自己想要的,那人会变得怎样?就算当了女王,她会幸福吗?如果她体验不到幸福,她心中没有多少阳光,那么她能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多少温暖呢?反之退一步说,她在未成年时就担负着比同龄人更多的生活负担,这肯定会给她带来负面的影响,但负面未必就是不好的。
没走过黑夜,怎么知道阳光的可爱?(P4)危机不仅是美国经济的必然现象,而且是它发展的一种机制和动力。
表面地去看,这次金融危机确实是与华尔街的弄虚作假、贪婪无德,企业家的姑息养奸、中饱私囊,评估公司的故意误导、虚假包装,监管部门的过度松绑、刺激过大,百姓民众的大手大脚、寅吃卯粮,等等有关。
但是,为什么他们美国人能这样做而别的国家的人却不能这么干呢?为什么明知华尔街的衍生品有那么大的风险,世界各国及有钱人还都把钱往那儿扔呢?(P5)离开了人与人、人的创造力与劳动对象、人的心灵秉性与消费公平、现在技能与未来理想的相互作用关系,就谈不上真正的经济,谈的只是资本的运作。
情怒与愤感糟蹋了我们多少智慧不说,数据、模型及其对照最多也就把人当做生产的手段,最多也就能算出人的生产谋生方面,人的生存含义方面,不会把人当做经济的目的,算不出人的生活意义方面,算不出创新、期望、德性、激情和信仰,必然把危机看成是贪婪自私、虚假消费造成的。
HU-边界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 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 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 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02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 跪着的父母,养不:为了 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 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 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 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 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02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 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01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 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 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 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 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 “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 威,不守规则。
01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美国人的家庭教育理念
频道为友整理的《美国⼈的家庭教育理念》,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幼⼉没有午睡的习惯。
2、让婴幼⼉从⼩单独睡觉。
3、孩⼦跌跤,⽗母不管,让他⾃⼰爬起来。
4、⽗母要⼏岁的孩⼦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服等。
5、让孩⼦在看到国旗时,注⽬两分钟。
在听到国歌时,把⼿按在⼼⼝,⼼中默唱国歌。
6、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励孩⼦⾃⼰劳动挣钱,让孩⼦⾃⼰⽀付保险费⽤或部分学习费⽤及其他费⽤。
7、⼤⼈⿎励孩⼦做登⼭、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8、⽗辈⼀般不给孩⼦财产继承权。
美国⼈认为,让孩⼦坐享其成是⼈⽣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真正的幸福来⾃⾃⾝的努⼒。
企业家如果觉得⾃⼰的⼦⼥不争⽓、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个有才⼲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
9、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对⾃⼰也很“吝啬”,与⼈交往也不“⼤⽅”。
⽆论是⼀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餐,⼀切费⽤都是“AA制”。
10、绝⼤多数18岁以上的孩⼦都⾃⼰挣钱读书。
有的⼈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边找⼯作⼀边读书,或读读停停,⽤⼗⼏年时间拿个博⼠学位。
孩⼦们认为,长这么⼤还伸⼿向⽗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家瞧不起,说你⽆能。
也许很多⽗母了解美国⼈的这些家庭教育理念之后,⼼理会想,这样做是不是对⼦⼥还过狠⼼了⼀点,这样教育孩⼦,他们还感受到爱吗? 可能美国⼈教育孩⼦的⽅法,不⼀定完全适合教育中国的⼩孩,但是不得不说,美国⼈在怎样教育孩⼦⽅⾯⾃有他们的⼀套⽅法和道理,我们不⼀定要照搬,但却可以取长补短,了解这些,我们今后在“怎样教育孩⼦”的问题上也可以少⾛些弯路。
家庭教育最大的骗局是什么?释放孩子的天性是垃圾教育
家庭教育最大的骗局是什么?释放孩子的天性是垃圾教育有一种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他们把孩子捧上了天,把释放孩子的“天性”当做理所当然,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家庭教育最大的骗局。
家庭教育的骗局——释放孩子的天性某电影院里,大家在认真观影,只有一位孩子在位子上跳来跳去,时不时大笑一声,从进场到现在,闹了差不多半小时,他的妈妈就在旁边。
旁边的一个大人有点受不了,对孩子的妈妈说,能不能管下你的孩子,太吵了。
孩子的妈妈头也没回,说,孩子天生就这样啊!然后继续观影。
之后,孩子离开座位,在电影院跑来跑去,跑了一会儿,累了,却发现找不到妈妈了,里面太黑了。
然后哭着喊妈妈。
喊了几声,没人回应,一位陌生男子冲他吼道:你妈妈死了!孩子愣在那里,不敢动弹。
有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归之为天性,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辩驳、不可压制。
一位清华教授愤慨:家庭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孩子的成长。
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江苏无锡的一家火锅店,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只有一个小孩在走道里跑来跑去,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
他的妈妈就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没有责骂,更没有制止,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根本没有必要管吧。
在跑到一处拐角的时候,恰好撞上了转弯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手上还有一锅烤鱼,孩子的额头刚好贴到滚烫的烤鱼锅上,悲剧瞬间发生,孩子多处被烫伤。
事后,孩子的父母在未经过任何鉴定,也没有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态度嚣张地索取39万赔偿:“钱不钱的不重要,谁家小孩被烫成这样不值39万?”孩子和父母的责任甩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规则。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所以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
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规则,也有越来越多的悲剧因此而酿成。
管教男孩合理体罚,美国妈妈说了再打
管教男孩合理体罚,美国妈妈说了再打生两胎的好处就是,让管教更具弹性,对于弟弟Owain,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使出最后一招。
教养的路上,我倾向扮演白脸的角色,说倾向是因为界线也没那么清楚,要是触到我的底限,乱丢食物、放肆无礼还是会被我叫去角落罚站,情节重大者我还会举起高高的掌心甩在白嫩的屁股上!(什么!你会打小孩!)是的,在这个少子化还讲求尊重及爱的年代,处罚几乎变成爸妈不可说的密语,但教养男儿我们已经用尽各种「明理」的方式。
只是处罚的开始竟然是因为受不了群众的压力,也就是被逼的。
这个说「每一次都要让他痛彻心扉,他才会记住。
」那个说「你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方式,难怪他会不听你们的。
」文中的他是Devin,当时两岁,进入人生第一个狂风暴雨期已经一段时间,不少人跑来跟我们告状,而我刚生了弟弟Owain。
也许太多的改变一次灌注进来,但现实的残酷强押我们必须做点改变,因此我同意了这条路...叁天后我就已经被罪恶感击败。
短短72小时我常抱着Devin哭,也常跟老公起争执,这个家不该用野蛮的教鞭跟孩子的哀号声填满。
但我这张白脸可不是处处护着小孩拒绝处罚,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今日我心软,明日我心伤,我没办法跟着零体罚唱高调,我能保证的是,处罚有效,小孩知错,爸妈不后悔。
翻阅教养资料的过程发现,美国着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条列全球17个主要国家,其中有12个国家仍允许在家处罚小孩,美国更有超过八成的父母认为拍打(spanking)有时是适当的。
然而经常性与严重的处罚,长期对小孩有害,问题就出在频率要多高,严重指的是什么。
全文详见/blogs/social-mobility-memos/posts/ 2014/11/06-parenting-hitting-mobility-reeves註:2012年布鲁金斯学会被宾州大学发布的智库报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学会。
美国父母也是把小孩养到18岁就撒手不管,我想让孩子早点独立有错吗?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一直都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他们会一直关心和照顾孩子,直到孩子成年。
但是在美国,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就会把他们交给社会,让他们独立生活。
这种做法让很多中国家长感到惊讶和不理解,认为这种做法太过冷漠和不负责任。
我认为让孩子早点独立是有必要的。
让孩子早点独立可以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
在美国,父母会鼓励孩子在高中时就开始打工和自己管理生活,这样孩子们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相比之下,中国的家长往往会过度保护孩子,让他们过于依赖父母,导致孩子们在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
让孩子早点独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孩子们在高中时就会开始自己管理生活,这样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问题等等。
这些能力对于孩子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中国的家长往往会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导致孩子们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孩子早点独立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在中国,很多家长会一直照顾孩子,直到孩子成年。
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也会让家长们承担过多的负担。
相比之下,在美国,父母会鼓励孩子早点独立,这样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
让孩子早点独立是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能力的成年人。
美国弃养孩子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弃养孩子是指父母或监护人未履行抚养、教育、保护孩子的义务,导致孩子生活困难的行为。
在美国,弃养孩子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谴责,更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美国弃养孩子的法律后果,以警示人们尊重生命、关爱孩子。
二、美国弃养孩子的法律依据1.联邦法律美国联邦法律对弃养孩子的行为有明确规定。
例如,《儿童抚养法》(Child Support Act)规定,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必须支付抚养费。
若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2.州法律美国各州对弃养孩子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都强调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
以下列举几个州的法律规定:(1)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家庭法典》规定,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不履行抚养义务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2)纽约州:《纽约州家庭法典》规定,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不履行抚养义务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并可能被剥夺监护权。
(3)德克萨斯州:《德克萨斯州家庭法典》规定,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不履行抚养义务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并可能被剥夺监护权。
三、美国弃养孩子的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1)抚养费:不履行抚养义务的家长可能被法院判决支付抚养费,以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
(2)监护权:法院可能剥夺不履行抚养义务的家长的监护权,将孩子的监护权转交给其他亲属或监护人。
2.刑事责任(1)罚款:法院可能对不履行抚养义务的家长处以罚款。
(2)监禁:在严重情况下,法院可能对不履行抚养义务的家长进行监禁。
3.社会影响(1)声誉受损:弃养孩子的行为会严重损害家长的社会声誉,影响其在社区中的地位。
(2)家庭破裂:弃养孩子的行为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美国弃养孩子的案例:案例:张先生和张女士是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孩子。
在孩子出生后,两人因感情破裂离婚。
离婚时,法院判决张先生支付抚养费。
然而,张先生在支付了一段时间的抚养费后,便不再履行支付义务。
“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这5个方面,父母越狠心,孩子越优秀
“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这5个方面,父母越狠心,孩子越优秀现在的家庭,每个孩子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但过度的疼爱,反而会让他们受到伤害。
有些父母总是心软,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却让他们变得脆弱、无能。
其实,狠心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特别是以下5个方面:第一:狠心让孩子独立。
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大包大揽,会让他们变得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
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狠心放手,让他们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第二:狠心让孩子有规则意识。
家长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比如制定一些家庭规矩,让孩子遵守。
如果他们违反了,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狠心让孩子体验失败。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也不要过度安慰或者指责他们,而是应该让他们体验失败的滋味。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勇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承受力和韧性。
第四:狠心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在遇到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坚持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时,父母要狠心拒绝他们,让他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如果一味的心软,有求必应,孩子就会觉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容易得到,从而变得不懂感恩、不会珍惜。
第五:狠心让孩子控制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骂人、大吼大叫、乱发脾气等情况。
如果父母一味的心软,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可以全凭心情的好坏对待别人。
因此,父母需要狠心对孩子严加管教,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父母不让孩子干别的,只让他学习的事例
父母不让孩子干别的,只让他学习的事例最近,一个叫李明亮的人火了。
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的李明亮,从小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后保送重点高中,后来考上了985高校,又一路读到了博士。
但是,让他火出圈的不是他寒门贵子的“学霸”人设,而是他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本就贫寒的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已经一贫如洗,房子也破旧不堪,博士毕业的他,不仅不找工作帮父母减轻负担,反而回家“啃老”。
10多年来,他不外出、不工作,不仅吃喝花销全靠家里,稍不顺心还骂父母,心安理得地躺平、啃老。
每天还诸多抱怨,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天天催他找工作,导致自己压力太大,浑身是病。
昔日“学霸”一夜之间,成了全村的笑料,也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
图片他的父母可能万万也没想到,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博士,竟沦落为靠啃老苟且度日的寄生虫。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答案就在他的父母身上。
李明亮读书成绩好,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除了学习,父母对儿子再无他求,家务从来舍不得让儿子动一下手指头,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他的父母说:你专心读书就行,别的都不用管!恰恰是这句话毁了李明亮!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只有读书、学习;教育好一个孩子,也不能只看成绩,更要看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个健全的人,首先得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人父母最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培养出一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人”。
图片图片只注重学习,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为人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时间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场。
还记得那个曾名震全国的“东方神童”魏永康,一朝陨落也只因妈妈的一念之差。
他1岁多认识上千个汉字,4岁自学完成小学课程,8岁跳级进入重点中学,13岁以606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却在20岁时被中科院退学,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妈妈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才会有出息,其他的都不用管。
美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背景的关系
美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背景的关系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其中家庭背景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美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
首先,家庭破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研究表明,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当中。
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指导,青少年往往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无法适应社会的压力,缺乏安全感,从而选择以犯罪的方式寻求自我满足。
此外,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单亲家长可能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监督,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的定义广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虐待等多种形式。
研究表明,遭受家庭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他们可能在家庭中目睹暴力行为,习得了解决问题的不良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此外,家庭暴力也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其内心的不平衡和冲突,从而倾向于通过犯罪行为来宣泄情绪。
除了家庭背景的破裂和暴力,家庭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家庭教育的青少年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长的角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关注与引导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规范和约束,青少年将很难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他们可能对权威、法律和规则产生不信任感,并利用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来追求各种不法行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背景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是否会犯罪。
虽然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但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性格特点,并且受到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家庭背景,而是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从“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害怕被赶超【2】
从“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害怕被赶超【2】《从“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害怕被赶超》由中国教育报03月04日报道。
美国纳闷教育投入巨大,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美国教育投入巨大,但教育问题成堆,学生逃学和辍学现象严重,因此很多州不得不推广“学生到校促进项目”。
其实,美国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在西方国家中是名列前茅的。
据统计,1988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每学年每生的教育支出从5000美元到50000美元不等。
由于美国教育投入是由学区的房产税决定的,不同学区的房产价格和税率差异很大,所以美国最好的10%学区比最差的10%的学区教育支出可以超过10倍。
即便如此,美国的教育投入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也是惊人的。
美国为教育如此费心和投入,但教育问题也是成堆,首先表现为学生逃学和辍学,这对教育质量是绝对致命的。
在美国的很多学区,30%及以上的逃学率是很普遍的。
2004年田纳西州调查显示,该州平均每天有5万名学生不在校上学,有20%左右学生一学期缺席一个月。
在纽约市,2007学年的185天学习中,高中学生(9至12年级)有41%缺席1至10天,19%缺席10至19天,16%缺席20至37天,缺席38天及以上占24%;在初中,6至8年级50%的学生缺席过1至10天;27%缺席10至19天,16%缺席20至37天,7%缺席38天及以上。
而预防学生逃学和辍学的项目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整体上失败。
为此,美国的政治家们开始采取“柔性”措施。
比如,2010年9月11日周六清晨,德州休斯敦市约1000名辍学学生被一阵阵“敲门”声惊醒,休斯敦市市长阿丽斯·帕克,休斯敦市独立学校学区督学特里·哥瑞尔及民主党州长候选人比尔·怀特等达官贵人纷纷出马,劝说这些辍学学生返回学校。
这是休斯敦市独立学校学区自2004年开始的第七届年度辍学劝学行活动,数以百计的志愿者参加了这次周末的晨访活动。
现在该活动已扩展到德州的22个学区以及依阿华州的圣路易斯和德士莫易斯等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父母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学
一次,和一位朋友讨论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谈起有一些美国家庭,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不会为子女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这位朋友已经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国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
我以前的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位妈妈,她的三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但是在短短几年后,他的孩子将会是14岁,15岁和16岁,开始考大学,然而,这位妈妈决定不为孩子上大学储蓄一分钱。
并不是因为她要惩罚三名孩子,也不是因为家庭的经济拮据。
这位妈妈是一名作家和社会媒体的战略家,她的丈夫是手机开发商。
相反,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树立自力更生的榜样。
丈夫说:“我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想考上大学,这将是他们的责任,自己为它付出。
”他一直觉得,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责任。
这可能有一点苛刻,但很多美国家庭的父母都认同这种教育理念。
在美国,有人调查过,有38%的年轻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财务支持,而年龄19岁至22岁的年轻人只有35%得到学费资助。
当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国父母是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孩子学费。
而有些父母则是坚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即使是有足够资金。
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没有付出,不会真正了解教育价值,或是金钱的价值。
我认识的一个老美朋友就说:“我上大学时,一直在打零工,同时还有奖学金,再加上借用学生贷款,我的费用就够了。
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负责任,更加努力应付学业,因为我知道无法不及格了,我会负担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会这样教育他,让他学会独立。
美国的家长认为,父母应该只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负上责任,孩子要做兼职的工作,为自己作出贡献,家长支持他的努力。
这是对他好,也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
其实,这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一贯作风:不给钱,不骂人。
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
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
么的。
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而美国孩子从小就比较有经济头脑,大概也与此有关。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孩子,才13岁,很成熟老练。
那次他参加我们的聚会,在位置上座定后,跟每个人打招呼,然后拿出资料,介绍他发明的飞机燃料之内的东东,讲话时很得体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讲一样。
原来他从6岁开始,就开始自己的生意,还有俱乐部,经常搞活动,赚了不少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时和我们每个人握手道别,连坐角落里的都没有漏掉,绕道过去。
(6岁的小老板和妹妹)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能独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
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顺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以及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
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那种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的小孩,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就显得过于“温情”了。
我想说,造成这种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的根源,其实是子女的归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在中国,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
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说了就算。
由此而来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的,从小到大,家长会帮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学习,包括经济上的。
会想方设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买房子、养儿育女等。
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的心甘情愿,牺牲非常大。
在美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
很多孩子吃喝玩乐、学习的费用,都是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来的,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
这看似很“狠心”,其实却是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的最佳办法。
而且自己努力得来的,才会更懂得珍惜。
自己攒钱上大学,恐怕连逃课都舍不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