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3篇)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本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区范围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传染病的上报和信息交流程序,提高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条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准确、全面、保密。
第二章传染病网络直报流程第五条传染病网络直报由医疗机构及卫生监督机构共同完成,包括两个环节:实时上报和数据交流。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信息采集与上报的工作机制,及时采集病例的信息并上报至卫生监督机构。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填写疫情调查表,并将其上报至卫生监督机构。
第八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传染病信息接收和处理机制,及时接收并处理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信息。
第九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定期进行传染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发布传染病的动态信息。
第十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对接收的传染病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并及时通报相关医疗机构。
第三章数据保密和共享第十一条传染病网络直报涉及的数据信息应当严格保密,未经相关部门同意,不得随意泄露或公开。
第十二条传染病网络直报涉及的数据信息可以在卫生健康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共享,但需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合法性。
第十三条相关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数据的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四章宣传和培训第十四条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当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十五条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第十六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及时搜集和整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五章责任和处罚第十七条对于不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有权责令其改正,并可以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网络直报专机专用,配备2名专职疫情人员。
二、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双休日、节假日、工作日8小时之外,医师发现传染病报医院总值班室,由医院总值班室通知直报人员进行网络直报。
三、每天对报告的卡片及时录入微机。
(一)核对:疫情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医师查询。
(二)订正:疫情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删除。
(三)查重:对报告的传染病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卡后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
(四)录入:录入时须对填写项目进行检查,无误后进行保存上报。
(五)保存:卡片留存本单位3年。
四、每天须对传染病总登记与录入微机的传染病进行核对,对录入微机的传染病按月进行U盘备份。
五、遇到停电、网络故障等原因不能上网报告时电话通知天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疫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发现账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否则,由此导致的系统安全问题,由个人承担。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范文(4篇)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工作,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方式和内容第二条传染病网络直报分为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和非定点医疗机构直报两种方式。
第三条定点医疗机构直报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例报告、聚集性疾病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报告等。
第四条非定点医疗机构直报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例报告、聚集性疾病报告等。
第三章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要求第五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统一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培训和操作指导。
第六条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入统一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培训和操作指导。
第七条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或聚集性疾病时,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信息应当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就诊医院和医生信息等。
第九条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信息应当及时更新,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第十条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平台,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送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相关数据。
第十二条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保障数据的安全和机密性。
第十三条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数据,及时调整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第十四条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参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和督促,确保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对于故意隐瞒或虚报传染病疫情的单位或个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对于未按照要求报送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单位或个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依法进行处理。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导言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在当前社会具有较高风险性,为了及时掌握疫情情况、有效防控传染病的扩散,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通过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传染病发生、传播情况的快速收集和及时汇报。
本文将分析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流程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重要性1.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效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整理和汇报传染病疫情数据。
与传统的人工汇报相比,网络直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地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大大提高了疫情监测的效率。
2.加强传染病疫情预警和防控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可以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提高疫情预警和防控能力。
通过网络直报,相关职能部门可以迅速获知疫情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危害。
二、流程1.疫情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信息采集平台,包括传染病监测中心和各级卫生机构。
监测中心负责收集和整理各个卫生机构上报的传染病疫情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疫情数据的传输各级卫生机构将收集到的传染病疫情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测中心。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采取加密和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保护。
监测中心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汇报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3.疫情数据的汇报和发布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接收到监测中心的汇报后,根据传染病的疫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发布公告通知相关单位和公众。
公众可以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或手机移动应用程序获取最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可以采取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措施。
同时,建立专门的网络防御系统,阻止非法入侵和攻击。
2.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问题为了确保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培训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数据处理技能。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及时收集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按时汇总、分析,并将汇总分析结果按规定的时限通过网络传输到上一级卫生防疫站。
2、卡片录入及传输时间:市直及乡镇医疗直报单位每天分上午8时及下午1 6时,按时将收集到的传染病报告卡核对后上级输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县(市区)疾控中心上午8时、下午16时上网收到直报单位输入的卡片后,及时审核并上传到地(市)疾控中心。
医院各科室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请务必做好及时送卡及登记工作.
3、旬月年报时间:县(市、区)卫生防疫站在“国家疫情管理系统”中按收卡日期生成当月本县(市、区)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表,旬报为每月逢“0”,月报时间为每月月底,年报时间为年底。
并向市疾控中心上报;市级卫生防疫站汇总各县(市、区)报表数据,并生成当月报表向省卫生防疫站传报。
4、平时主要以网络方式报告传染病卡片。
与网络不通的情况,系统管理员要及时调试网络或向上级部门申请解决。
5、各级医疗直报单位每天上、下班时间要求上网收取网上通知,以便及时收到各种文件和数据.
6、在紧急疫情期间,要逐级及时向省卫生厅上传疫情数据。
7、原有的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旬、月、年报)按原要求照常进行。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管理工作,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二、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三、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四、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五、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六、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七、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八、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按有关规定处理。
九、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直报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直报工作落到实处。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直报逐渐成为传染病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传染病网络直报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实时收集、传输和分析传染病监测和管理相关数据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目标、原则、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估,以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必要性1. 抗击传染病的需求:传染病是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信息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2. 提高监测效率:传统的传染病监测方式主要依靠医疗机构的主动报告,存在时间滞后、信息不全等问题,而网络直报可以实现实时收集和传输疫情数据,能够更好地监测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直报能够将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交流和协作效率。
4. 便于数据分析:通过网络直报可以获取海量的传染病数据,便于对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指导防控工作。
三、目标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以下目标:1. 实现传染病数据的实时收集和传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 实现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共享效率;3. 提高传染病监测和管理的效率,及时采取防控措施;4. 便于数据分析,指导防控工作。
四、原则1. 统一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规定,确保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公众的行为统一,数据标准化。
2. 便捷高效:管理制度应设计简便易行、操作灵活,方便各级机构和公众实施。
3. 隐私保护:管理制度应健全个人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参与: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网络直报的认识和参与度,实现公众与疾控机构的互动。
五、实施程序1. 数据收集:各级疾控机构通过建立网络直报平台,收集和整理传染病相关数据,包括病例报告、监测数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预防控制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监测与控制措施。
以往的传染病报告主要以线下方式为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报已经成为现代化传染病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加强网络直报管理,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
以下是一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范文:一、总则为推进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市传染病网上直报管理的工作。
三、网络直报的范围网络直报的范围包括:定点医疗机构诊断的所有乙类传染病,以及群体性传染病的病例摸排、疫情监测与处置等工作。
四、网络直报程序1. 疑似病例直接登记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法规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过程中疑似传染病病例进行诊断,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疗机构应实时将疑似病例信息录入电子病例系统,系统在录入后检索疾病名称,如符合国家疾控部门规定的传染病上报疫情条件,将信息直接推送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应急事件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实行传染病等疫情信息网络直报。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单位应迅速进行网络直报。
五、信息保障网络直报系统应采用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子管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必须经过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簽章等安全技术保障,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并且规定严格的信息保密措施,防止疫情信息被泄露。
六、数据分析按照国家疾控部门的要求,当地疾控中心要及时收集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提供的病例信息、疫情信息等,及时分析、处理疾病监测信息并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七、职责分工1.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疾控部门的规定,并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在医疗过程中积极推行信息化系统,实现疑似病例直接登记。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接受的疑似病例进行确认和登记,并及时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医疗机构内部,以保证不出院外传播。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1. 引言1. 背景介绍: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对于保障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2. 目的:本文档旨在详细说明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包括其定义、目标、实施步骤等内容。
2. 定义与范围1. 定义: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收集、汇总和分析全国各级医院上报的感染性疾病数据,并向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持以便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2. 范围:该系统适用于所有具备诊断能力并开展治愈工作或者进行抢救任务(含急救)机构。
3.目标与原则a) 目标:i) 及时发现突发流行事件;ii) 提高预警响应速度;iii) 加强跟踪调查管理;iv) 改进决策科学化水平。
b)原则:i)快捷准确: 数据需简洁明了且无误差;ii)统一规范: 数据格式和内容需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iii)保密安全: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不泄露,防止非法访问。
4. 实施步骤a) 系统准备:i) 建立网络直报系统;ii) 配置服务器及相关硬件设备;iii) 制定操作规范与流程。
b)培训与推广:i)开展用户培训活动,提高使用者对该制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ii)通过宣传手段向各级医院普及并推广该制度。
5.数据收集与汇总a) 医疗机构上报:i ) 按时、按量感染性疾病患者基本情况表格,并附带有关检验结果等资料;ii ) 及时更新已经录入或变更后发现问题反馈单据.6.质控管理a). 质量监测评估 :I ). 定期抽查样本进行核实比对, 发现错误即通知纠正 ;II ). 对于重复出错单位 , 给予警告甚至停用处理 .7. 报送分析应用A . 分析利用 : 核心功能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利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B . 报表 : 根据需求自动各类报告。
8. 法律名词及注释a) 数据保护法:指对个人信息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并且不得泄露或滥用等相关规定;b)网络安全法:指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与公共利益,并确保互联网运行稳定有序的一系列制度;9.附件:a) 模板1:感染性疾病患者基本情况表格;b)模板2:问题反馈单;10. 结束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的定义、目标、实施步骤以及涉及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分析应用。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为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县卫生局卫防字(1993)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紧急通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各级医疗机构做好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工作。
及医院死亡病例登记工作。
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
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兰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督促本辖区卫生人员依法做好疫情登记报告工作。
二、实行传染病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网络报告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代报。
三、报告时限: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上报疫情,及时做好疫情订正报告工作。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后,应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非典和乙类中的爱滋病、肺碳疽、脊灰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菌痢、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每月按时做好收集、汇总、填表上报工作。
报表一式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签字留存。
上报时间同计免运转时间,非运转月份挂号信寄往防疫站。
五、任何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严格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疫情登记统计报告工作,若玩忽职守造成零报、漏报、不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将视情节和后果,依法追究责任。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防疫组负责。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传播方式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网络直报管理工作,提高疫情的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成为必要之举。
本文将针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规章制度进行详细论述。
二、背景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汇报和管理。
它可以有效地提升疫情监测的速度和覆盖面,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规章制度的意义1. 统一规范管理: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范,确保监测和上报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提高数据质量:规章制度可以规范疫情数据的录入和监测过程,减少误差和偏差,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3. 快速响应应急事件:规章制度中应包含应急响应的措施和流程,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爆发,系统能够迅速反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扩散。
4. 加强指挥调度:规章制度应该明确责任人和相应的职责,在疫情爆发时能够及时组织应急工作,合理调度资源,做到科学高效的疫情防控。
四、规章制度的内容1. 系统管理1.1. 系统架构和功能:规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1.2. 账号权限管理:建立账号权限分类,明确各级别人员的权限范围和操作要求,保障信息安全。
2. 数据质量控制2.1. 数据录入规范:明确各类数据的录入格式和内容,规定必填项和选填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数据核查和验证:建立数据核查和验证机制,定期对上传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疫情监测与报告3.1. 监测指标体系:明确监测指标的分类和具体指标内容,确保疫情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3.2. 监测频率和方式:规定疫情监测的频率和方式,包括实时上报和定期报告,确保疫情数据的及时性。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升,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效率,加强疫情的控制和防范。
二、目的三、内容1.系统建设:搭建涵盖全国范围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
该系统应包括病例报告、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2.数据采集: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传染病报告数据库,包括病例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等信息。
医疗机构应主动报告新发现的病例并提供相关信息。
3.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即报告给所在地的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收到报告后应及时确认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部门。
4.疫情监测:卫生部门应利用网络直报系统实时监测疫情,包括病例数量、病例分布、传染源等信息,并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
5.预警机制:根据疫情监测的结果,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警示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6.信息公开:卫生部门应及时将疫情信息公开发布,包括疫情的严重程度、疫情防控措施等,以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疫情。
四、实施步骤1.系统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设方案,并进行系统建设和测试。
2.数据采集:各级卫生部门组织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重视程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报告流程:卫生部门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对传染病报告流程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4.疫情监测:卫生部门健全数据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确保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预警机制:卫生部门与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多元化的预警机制,实现疫情预测和预警。
6.信息公开:卫生部门通过媒体、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渠道,公开发布疫情信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防控意识。
五、监督与评估1.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情况、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告流程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为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县卫生局卫防字(1993)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紧急通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各级医疗机构做好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工作。
及医院死亡病例登记工作.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
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兰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督促本辖区卫生人员依法做好疫情登记报告工作。
二、实行传染病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网络报告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代报.三、报告时限: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上报疫情,及时做好疫情订正报告工作。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后,应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非典和乙类中的爱滋病、肺碳疽、脊灰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菌痢、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每月按时做好收集、汇总、填表上报工作。
报表一式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签字留存。
上报时间同计免运转时间,非运转月份挂号信寄往防疫站。
五、任何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严格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疫情登记统计报告工作,若玩忽职守造成零报、漏报、不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将视情节和后果,依法追究责任。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防疫组负责。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也应随之不断完善与加强。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网络直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将从网络直报管理的目的、管理制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网络直报管理的主要目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传染病信息的集中汇总、及时交流和有效管理。
它可以帮助政府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的防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同时,这种管理制度还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病例监测和防治工作。
此外,网络直报管理可帮助相关部门更好的掌握本地区传染病疫情,开展精细化管理,制定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措施。
二、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内容1.归口管理单位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归口管理单位应为县级或以上地方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由专人专职管理。
该部门应牵头与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并向下属医疗机构进行培训。
2.网络直报系统建设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应明确各级别单位之间的网络关系,建立相互联系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且保证系统的高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该管理制度还应规定系统的接入条件、审批机制等。
3.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收集和处理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各类传染病的信息应及时采集,确保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同时,应规定信息收集的时间和方式等,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理。
4.信息共享与发布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应规定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及时、准确、完整地共享和发布传染病信息的渠道与方式。
如:短信通知、微信群发送、网站即时发布、电话通报等方式,便于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
5.管理措施及反应机制为规范管理制度,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落实各项工作,并对不遵守规定、不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批评、处罚等,建立健全的管理反应机制。
同时,应及时发布防控措施,制定相关的救治方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
三、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优势数据精准、实时性强是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主要优势。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1.自查制度核对制度网络直报制度doc(3)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1.自查制度核对制度网络直报制度
doc(1)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
一、自查制度
1.各个单位应建立自查制度,定期对人员健康进行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存在。
2.对于发现有传染病状况的人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同时配合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
3.为确保自查工作的有效性,应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自查意识和技能。
二、核对制度
1.各级疾控部门应建立传染病疫情的核对制度,对于接收到的疫情信息,应根据规定时间进行核对和汇总。
2.核对工作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展开,确保核对结果准确无误。
3.针对核对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应及时展开调查,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网络直报制度
1.建立网络直报制度,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及时上报到上级疾控部门,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
2.网络直报系统应具备快速反应、自动关联信息、数据及时上传等功能,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信息。
3.同时,网络直报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不法分子的攻击。
四、总结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个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
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规定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3、报告病种: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8、每季度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分析,报医务处、业务院长;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定期更改,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Ⅲ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4、每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定期更改;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7、按时参加辖区或市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1、医院传染病报告与网络直报制度(最新版)
1、医院传染病报告与网络直报制度(最新版)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行政自然村,不得有缺项、漏项。
审核无误后提交至疾病预防控制科,由网络直报人员进行录卡,报至区疾控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科为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和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3、疾病预防控制科做好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和疫情自查,每月底对本月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并做好自检记录。
对发现传染病不报、迟报或漏报的医生,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惩罚。
4、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须在2小时内上报区疾控中心,同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及分管的领导;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须在24小时内上报区疾控中心。
5、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最快的速度上报院分管领导、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同时上报区疾控中心。
6、医院疫情报告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按要求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7、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不按要求报告,出现瞒报、缓报、漏报或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8、医务人员未经区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麻风病、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等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9、疫情管理专职人员每月全面检查门诊登记、检验结果登记、放射科登记、出入院登记等。
对发现疫情登记项目不清晰、不完整、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及时、不规范及有传染病漏报的科室,根据传染病法有关规定由单位按照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罚,可与经济效益、职称晋升等挂钩。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传染病发病和流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直报和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的效率,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数据采集与上传:各级卫生机构通过互联网或专用数据上传系统,将传染病相关数据实时录入、上传至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2. 数据监测与分析: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对上传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传染病的异常情况和趋势,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预警信息。
3. 数据共享与交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各级卫生机构之间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传染病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4. 预警与应急响应: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生成预警信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并根据需要启动传染病应急响应计划。
5. 管理与评估: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并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
疾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同时,该制度还可以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
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季度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分析,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定期更改,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定期更改。
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辖区或市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