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颖 的 空 间要 求 的建 筑 结 构形 式 的 出现 。这就 促 使 了一 种 新 的 结构 形 式 — — 异 形 柱 框 架 结 构 的 产 生 与应 用 。 这 种 结 构 的 出 现 是 在 承 受 建 筑 物 相关 荷载 的同时满足 居 民的建筑 空 间要 求, 使得 建筑空 间逐 步趋于 多样 化、 个 性 化 发 展 。异 形 柱 框 架 结 构 在 设 计 的过 程 中 是 基 于建 筑 安 全 为 基 础进行 综合性 设计 的过程 , 是 将建筑 的整体性 与安全性 作为统 一的指 导 思想来进 行全 面的总结与深入 的分 析。 2 、 异 形柱 的受力特 点 在 目前的建筑 工程设 计 } l I异 形柱 与普通 的框 架结构 相 比较而言 , 存在着 以下几点受力特 点: 2 1 .在设 计的过程 中 , 根据建 筑物上 部荷载 需要 , 异形 柱在 房 间的 设置通 常部 是早分 隔墙 交 点处进 行布 置 ,同时平 面刚 度的 疏散较 为均 匀, 经 常会 出现各 种粱 纵、 衡 不管 同的局 面, 这就 造成 了结构计算 中难 以 简化为平面 结构进行计 算。 2 . 2 .在设 计 与布局 的过程巾对于 结构 内部 刚度分布 较为均 匀, 异形 柱与轻质 砌体填 充墙在弹 性阶段 都存在着 一 个共 同的作业 面, 这就 使得 工 作性能较好 。 2 I 3 、 就 目前 的建筑 工程项 目而言 , 在施 工的过 程 中最为常 见 的柱形 结 构主要有T形、 L 形、 十字 形等多种复杂 的截 面形式, 其 中在设计 的过程 中对 于肢 宽厚 比在2 . 5 - , 4 - . 5 之 间,使得柱肢呈 现 出一种 薄而狭 长的 结构 , 同时还具备着双 向压 弯效应 明显的现象 。 2 . 4 . 异形截 面仅 有一根 对称轴或 没有对称轴 ,对荷载 的方 向角敏 感, 抗扭刚度 较差 , 相应地 也造成异 型柱结构 的荷载方 向敏感性 , 且稍 有 不对称或 偏心 , 抗扭 能力 降低较 大。 三、 异型 柱框架结构 设计 中的有 关问题 1 . 结 构 平 面 布 置 异型 柱框架 结构的平 面布置 ,除应 遵 守一般框 架结构 的构造 措施 、 相关规 定 、 设 计要求外 , 还 应 考 虑 自身 的特 点 , 注 意 以下 几 点 : ( 1 ) 平面 布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心得体会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心得体会
建 筑框架结构 设计的主要设 计依据 , 抗震等 级 , 防等级 , 基情况及 承载力 , 人 地 防潮抗 渗做 法, 活荷载值 , 材料等级 , 中的注意事项 , 施工 选 用详 图 , 通用详 图或节点 , 以及施工 图中未画而 通过 说明来表达的信 皂。 . 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 超过 3t 。 k m 等等。 C 1 建 筑结构类型及概况 , . 1 建筑结构安全等 级 和设计使用年限 , 建筑抗震设 防分类 、 抗震设 防烈度 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 及设计地震分组) ,
建筑 电气施工 过程 中的检验 和试验项 目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 . 参考 文献 按照《 建筑电气工程验收规范》 规定除以上五点 外, 还有大型 照明灯具承载试 验、 压变配 电部 【《 高 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B 00- 】 ) 533 G o2 分 的试 验 , 电度 检定试 验等 , 电气工程 2 o 以及 都是 中需要做 的重要检验与试验。 在施工过程中 , 如 f《 2 电气安装与调试技术》盛国林 中国电力出 ] 有该项 目时也 都必须认真进行 ,有些试验项 目 版 社

大跨度雨蓬 、 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 。考虑抗扭 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 面理解设计 文件 , 全 并规范 时, 扭矩为梁 中心线处板 的负弯距乘 以跨度的一 进程加 以实施 , 是结构方案的主要工作 。 全面理 半。3 架梁、 ( 框 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 ) 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 , (由 4 看懂图纸的每项 内容 , 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 , 应验算 达到按 图纸舡 的要求 , 对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 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 1 (出屋面的楼电梯 间不得采 题通过会审加 以解 决 , 遗误加 以纠正 , 5 对其 是保 用砖混结构 。 框 架结构 中的电梯井壁宜采用粘 证施 工质量 的前提 ,必须 认真地组织与实施 , ( 6 该 土砖砌筑 , 但不能采用砖墙承重。应采用每层的 项工作 由甲方或 委时 Ⅱ理工程师边行 。 毛釜 梁承托每层 的墙体重量。梯井 四角加构造柱 , 层 3 . 1根据设计 文件和相 关规范 、 规程 、 制 编 高较高时宜在门洞上方加圈粱 。 因楼电梯间位置 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水 较偏 , 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时 刚度很 大 , 它地方 平承重体系—各 层楼盖和屋盖连接形成 空间的 其 不加剪力墙 , 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都十分不利 。 整体结构体 系。 中各平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其 建筑长度宜满足伸缩缝要求 ,否则应采取措施 。 形成竖向承重体 系, 它们承受 由楼盖和屋盖传来 如: 增大配筋率 , 通长配筋 , 善保 温 , 设架空 的竖 向和水 平荷载并再传给地基基础。 改 铺 层, 加后浇带等 。 蛀 子轴压比宜满足规范要求 。 ( g 3 2做 好多层 钢筋混凝 土框 架结构技术 交 (当采用井 字梁时 , 的 自 大于板 自重 , 自 底 , 9 1 梁 重 梁 根据设 计要 重不可忽略不计。 周边—般加大截面的边梁。 不熟悉的施 工工艺过 程,经批准实施的新工艺 、 (1 1 o 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 , 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 新材料、 新结构等 , 必须认真进行技术交底。 明确 局做 出合 理的结 构布置 , 并采 取相应 的构造措 各项 工艺参数指 标 、 作方 法 、 操 质量要 求和检测 施 。1) (I当地下水位很高时, 暖沟应做防水。 —般 办法 , 并认真 的加 以实施。 可做 u型混凝土暖沟 ,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 3 现浇式框 架 即梁 、 、 盖均为 现浇钢 3 柱 楼 入室 内暖沟。有地 下室时 , 土应抗渗 , 混凝 等级 筋混凝土结构 。 现浇式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S 或 S , 土等级应大干等于 C 5混凝土 内 的整体性强、 6 8混凝 2, 抗震性能好,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 应掺 人 膨胀剂。 混凝土外墙应注 明水平施工缝做 用 比较广泛。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较大。 法, 一般加金属止水 片, 的混凝 士墙做止水 较薄 3 预制装 配式框架 是指梁 、 、 板均 为 4 柱 楼 片较难。 预制 , 焊接拼装连接成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 通过 2 2建筑框架结构设 计措施 架结构。 其优点是构件均为预制, 可实现标准化、 在用 P P K M软件计算梁柱时 ,应尽量采用 工厂化 , 械生产 。 机 因此, 施工速度 决、 效率高。 但 T T或 S T A A WE三维软件 。第一 , 计算结果更接 整体性较差 , 抗震能力弱 , 不宜在地震 区应用。 近实 际受力状态 , 如地震力或风力 是按抗侧移刚 3 现浇预 制框架 是指梁 、 、 均为预 5 柱 楼板 度分 配 , 而不是 按框 架的楼 面从属面积 , 还如从 制 , 在预制构 件 吊装就位后 , 对连接节点 区浇筑 框架柱 出挑的梁和从次梁 出挑的梁 , 因次梁 的支 混凝土, 从而将粱、 楼板在连成整体多层钢筋 柱、 座( 架 发生下沉变形 , { 恒 内力重分布 , 从框架柱 混凝土框架结构 出挑 的挑梁配筋将较大 。 二 , 第 快速方便, 三维软 体性 和抗 震能力 , 又可采用预制构件 , 减少现场 件 整体计 算, 不必生成单榀框架 , 再人工归并 , 可 浇筑混凝土 的工作量。 整楼归并 。第三 ,A T T或 S T A WE还可以进行井 装配式框架 的优点。 式 梁的计算 ,由于 P P K M软件计算梁 时仅按 矩 4总结 形计算 , 而井式梁的断面较小 , 有可能超筋 , 此时 以上几点是我 在工程设计中对框架结构设 可取出弯距再按 T 型梁 补充计算 , 不必直接加大 计 的心得体会 ,希望这些设计体会能 给各位 同 梁高。在绘制施工图时 , 较大直径 的钢筋连接宜 行在今后 的工程设计 中有些帮助 , 以提高工程设 用机械连接取代焊接 , 造价相差不大 , 械连 计 的质量 。 但机 接可靠并 易干检查 。 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可任意 , 参 考 文 献 但一次截断的钢筋不大于 5o, 00 / 接头位置应错开 【G 0 l-02 1 B 5oo2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圈. : ] 北京 7 d 0。 中国建筑工业 出 版社 ,0 2 20. 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G 00-0 2 2 B50720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潮

浅谈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

浅谈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

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强制性标准 的规定 ,设计时应对所有计算 结果进行判别, 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在设计 中应用。 通常情况
下 , 算机 的计 算 结 果主 要 是 结 构 的 自振 周期 、 层 地 震 剪力 系 计 楼 数 、 层 弹 性 层 间位 移 ( 括 最 大 位 移 与 平 均 位 移 比) 弹 塑 性 楼 包 和 变 形验 算 时 楼层 的弹 塑 性层 间位 移 、 楼层 的侧 向 刚度 比 、 型 参 振 与 质量 系 数 、 和 柱 的轴 压 比及 墙 、 、 和 板 的配 筋 、 层墙 和 墙 柱 梁 底 柱 底部 截 面 的 内力 设 计 值 、 架 一 震 墙 结 构 抗 震 墙 承 受 的地 震 框 抗 倾 覆 力 矩 与 总地 震 倾 覆 力矩 的 比值 。超 筋 超 限信 息 等 等 。
区『 州 ( 福 除马尾外 的 4个 市辖 区)的 乙类建筑 ( 屋高度大于 1 房 3 m) 应 按 Ⅷ 度 由 《 筑 抗 震 设 计规 范》 61 0 , 建 表 .2确 定 其 抗 震 等 ,
级 为一 级 ; 当Ⅷ 度 乙类 建 筑 的 高度 过表 61 .. 定 的范 围时 , 2规 还 应 经 专 门研 究 , 采取 比一 级 抗 震 等级 更 有 效 的抗 震 措 施 。
21 00年 l 2月
建 村 国 餐 晦
园林 、 建筑 、 划与 结 构 设 计 规
浅谈 多层框 架结构 设计 的几个 问题
陈友 冬
( 建 省 福 州市 福 I 3 00 ) 50 0 ・
摘 要: 近年来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应 用越 来越广泛 , 文主要针对 多层框架 结构房屋在设计 电算中如何合理选取 本 设计参数及基础设计中应注意 的问题, 依据现行规范, 运用设计理论并结合实际经验提 出处理的方法, 供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 : 多层框架结构 ; 结构设计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摘要:针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与基础、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悬挑梁、连续梁、楼板设计等常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要求,以供同行交流,共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问题1.地基与基础方面(1)对于独栋或单体数量较少的住宅,建设单位能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能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详细的勘察技术资料,而成片的多层房屋建筑往往因为地勘费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探点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布置,多栋建筑单体参考一个探点,使得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相差较大。

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详细、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

(2)软弱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级配砂石换填,仅仅简单提出换填深度和最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技术上只是草草写上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物画出详细的开挖边线。

因此很多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地基处理。

(3)在基础设计中,对于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条形基础,节点设计、构造设计中往往不明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参数。

(4)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往往梁柱混凝土的等级差别较大,那么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怎么进行处理,在设计图中往往不作清楚地技术交底。

梁柱节点本身就是个受力复杂的节点,而由于设计缺陷,造成此部位成为一个薄弱点。

2.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由于砖砌体和混凝土材质的弹性模量不同,在变形一致的过程中使得构造柱受力较大,砖砌体承受的承载力变小,在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构造柱位置地震作用变大,水平剪力增大,产生应力集中,将可能造成首先破坏。

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部位。

(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是要求墙柱协同工作。

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

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

期折 减 等 , 据 现行 规 范 , 用 设 计理 论 并 结合 实 际经 验提 出 了相应 的 解 决措 施 . 广 大设 计 人 员参 考 。 依 运 供
【 键 词 】 框 架 结 构 级 关
1前 言
钢 筋 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作 为 一 种 常 用 的 结 构 形 式 . 具 有 传 力 明 确 、 结 构 布 置 灵 活 、 抗 震 性 和 整 体 性 好 的 优 点 。 目前 已 被 广 泛 地 应
明 确 指 出 : 型 数 可 以 取 振 型 参 与 质 量 达 到 总 质 量 9 % 所 需 的 振 型 简 图 经 整 体 计 算 后 , 震 作 用 相 对 保 守 , 构 设 计 偏 于 安 全 。 另 外 , 振 o 地 结
数 。 目 前 许 多 程 序 已 有 这 种 功 能 , 是 一 个 重 要 指 标 。 如 : 于 某 一 对 于 竖 向 荷 载 可 一 次 性 算 至 基 础 顶 面 . 于 基 础 设 计 时 直 接 采 用 相 这 对 便 建 筑 , 取 的 振 型 数 为 1 但 振 型 参 与 质 量 系 数 只 有 5 % . 明 振 关 内 力 。 选 5, 0 说 型 数 取 得 不 够 , 能 由 于 此 建 筑 过 于 复 杂 或 由 于 某 些 杆 件 不 连 续 导 可 致局 部 震 动 引起 的 , 仔 细复 核 。 应 4框 架 计 算 简 图 的 确 定
振 型 数 可 取 层 数 。对 于 不 规 则 建 筑 , 考 虑 扭 转 耦 联 时 . 型 数 应 不 采 用 筏 板 式 基 础 时 , 固 位 置 最 好 取 在 基 础 顶 面 。此 时 . 用 电 算 进 当 振 嵌 利 小 于 9, 不 能 超 过 结 构 层 的 3倍 。 有 定 义 弹 性 楼 板 且 按 总 刚 分 析 行 楼 层 组 合 时 , 层 数 应 为 实 际 的 楼 层 数 加 上 地 下 室 的 层 数 。 例 如 : 但 只 总 法 分 析 时 , 可 以 取 更 多 的 振 型 。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在 条 文 说 明 中 才 当 房 屋 地 上 为 5层 , 下 为 2层 时 , 层 数 取 7层 。 按 此 确 定 的 计 算 地 总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 1 结 构 布 置
柱 .天 津人 学 的试验研 究 结果 表 明 : 轴乐 比对 异形 柱 的影 响远远 超过 对普 通 矩 形柱 的影响 , 闲此异 形柱 的参数 控 制应 比框 肢 柱更 为严 格 。
4异形柱 框 架结构 设 计构 造
4 1框架 柱 ( 1)柱 纵 筋 与 箍筋 设 置形 式 有 “ 、“ 、“ ’算 及 双 排布 置等 L” T” 形 式 . 同一截面 内, 向受力钢 筋宜 采用相 同直 径, 卣径不 应大 2 t 在 纵 其 5Il i, l l 且 小 于 1 m : 4 m 纵筋 问距人 于 2 0 m 5 m时, 应 设置纵 向构造 筋, 直径 可采用 其 1 m , 2 m 并设拉 筋, 拉筋 间距 为箍 筋间 距的 两倍 。 () 2 柱截 面厚度 小 J 2 0 m时, 向受力 钢筋 每排 不应 多于 2 : 0m 纵 根 肢厚在 2 0 5 Ⅲ 每排 钢筋 不应 多于 3 , 要 时可分 二排设 置, 0  ̄2 0 m 时, 根 必 二排 钢筋之 问 的净 距 不应 小 于 5 m 。 0 m () 3 框架 柱 中全部 纵 向受力钢 筋 的配筋 率 : 震等 级为 2级时, 抗 中柱 、边 柱 不应 小 j0 7 , 柱不 应小 : . % : : . 角 0 9 抗震 等级 为 3级时, 中柱 、边柱不 应 小于 0 6 角柱不 应小 于 0 8 . %, . %.框架柱 中全 部纵 向钢 筋的配 筋率 , 抗震 设 计 时,对 I、I 级 钢筋 不 宜 大 j3%。 I I I () 4 框架柱 应采用 复合箍, 严禁采 用具有 内折角 的箍筋, 箍筋必 须做成封 闭 式 .箍筋 未端 做成 小于 1 5 的弯钩 , 钩端 头直 段长 度不 应小 1 d( 。 3 弯 O d 为 箍 筋 直径 )。 ( ) 筋加 密区 长度 取柱 截面 的长 边尺 寸 、层 ^柱 净 高的 1/6和 5 0 5箍 = 日 J 0 ml 中 的最 大 值 .在加 密区 内, i者 l 箍筋 的直 变, 间距 1 0 i。 ml 0 l 4 2 框架 节点 () 1 框架梁 的截面 宽度 与异形柱 的肢宽相 等或梁截 而宽度每侧 凸 出柱边 小

结构化研讨心得体会

结构化研讨心得体会

结构化研讨心得体会在参加本次结构化研讨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结构化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讨论和集体思考,我们成功解决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结构化问题解决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清晰的框架和逻辑。

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迷失在琐碎的细节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而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更小、更具体的子问题,再综合考虑每个子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到整体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做法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避免陷入思维的困境。

其次,适当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工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将整个问题分解成多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

同时,每个团队成员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经验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自己负责的部分问题,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

而且,由于时间节点的存在,我们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避免问题的累积。

此外,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是团队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会议、讨论和文件共享等多种沟通方式,保持了信息的畅通和共享。

通过交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人的思路和观点,还能够提供并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

此外,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协作和相互支持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最后,结构化研讨活动让我意识到问题解决并不只是一个团队成员的事情,而是一个整体智慧的结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视角,而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我们可以汇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本次结构化研讨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结构化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建立清晰的框架和逻辑,合理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工,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此外,集体讨论和合作也为问题解决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论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

论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

论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0前言在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特别是采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时,对设计软件不是很熟悉的设计人员常常会出现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不当、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设计不当以及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设计参数的选取不合理等问题,由此将会造成设计结果不正确而使设计方案无法使用,从而浪费了设计人员的很大精力。

本文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设计实际情况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系列经验方法,希望给广大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1关于结构计算模式中几个问题1. 1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对于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当独立基础埋置较深且- 0105 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是否应将基础拉梁按一个楼层记取于框架计算简图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 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 m,室内外高差0.45 m。

若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 1. 2条规定“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可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 35 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 0. 05 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如果照此计算简图运算,就会出现2个问题:第1是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2是不符合GB50010 -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7. 3. 11条的规定,即“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为了能够达到设计与实践的高度吻合,我们可以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记取输入。

为此,上例框架结构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拉梁上如有荷载作用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 4.0 – 0.8 – 0.05 = 3.15 m,第2层层高为3.35 m,第3、4层高为3.3 m。

框架结构计算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框架结构计算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框架结构计算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提要:框架结构计算时,框架梁梁端弯矩的调幅,对有震组合与无震组合的比较及风荷载作用下柱的剪力和梁的最大弯矩等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讨论,供应试及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弯矩,剪力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框架结构房屋普遍采用,但框架结构计算的工具书及相关资料,对框架结构设计中部分问题的做法和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框架计算时,应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讨论这类问题。

通过几个例题进行说明,有助于设计人员对规范条文的理解,供应试及设计人员参考。

一、关于梁端弯矩的调幅框架结构为超静定结构,在作结构方案时本着“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原则,对于框架梁来说,是通过弯矩的调幅的作法实现上述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作结构方案时按塑性设计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规范规定(JGJ3-2010、5.2.3条),现浇框架的调幅系数为0.8~0.9,装配式框架的调幅系数为0.7~0.8,但同时规定,只有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才允许调幅,而水平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不作调幅。

而有的资料做法是,在内力组合前对梁端弯矩不作调幅,而配筋计算时将内力组合设计值调幅,这样一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也进行了调幅,不符合规范要求。

正确的做法应该先将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调幅(同时剪力也应该作相应变化),然后与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组合。

梁端弯矩作调幅计算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梁端的固端弯矩作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配,另一种方法是将力矩分配法得到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二、梁的柱边处弯矩计算梁端的实际最大弯矩(包括正、负弯矩)在柱边进行柱边处梁的弯矩计算时,应考虑梁端弯矩及剪力设计值的实际状态,计算公式应为:M=M‘ V’ (a)式中:M为柱边处梁的弯矩设计值:M‘为梁端弯矩设计值:V’为与M ‘对应的剪力设计值;b为柱宽。

有的资料介绍,梁端弯矩按(a)式计算取正号,计算结果M有时比M’值小,有时比M‘值大,这就要明确研究对象;判断对整个构件是有利状态;不利状态。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摘要:为了适应建筑物平面的灵活布置需求,异形柱框架结构作为一种良好的结构形式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建筑结构中。

其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以承载力强、布置灵活方便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从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自身受力特点着手分析,结合过去经验提出了异形柱结构在目前住宅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需要注意要点措施与预防处理方法。

关键词:异型柱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一、概述新世纪,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宅建筑提出了新的使用要求。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传统的普通矩形框架柱由于对室内装饰和家具布置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成为人们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如何合理的利用建筑物的室内面积,这对于住宅工程结构设计而言是一项新的要求、新理念。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室内空间要求,也符合住户对室内装饰与家具陈列要求,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就异形柱框架结构受力角度去分析来说,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一种博采了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共同优势,在平面布置中又类似于框架结构,使得柱的截面形式不拘泥于矩形,可以将柱截面设置成为各种复杂的结构形式,同时由于其在使用的时候混凝土材料应用少而刚度大,更是可以和其他的填充墙体相互配合使用,这就促使其在目前的建筑结构中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二、异型柱概念与受力特点1、异形柱概念异形柱是随着人们对住宅、特别是高层和多层住宅平面与空间结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在近年来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使得普通框架结构由于对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无法满足人们新颖、个性的建筑空间要求。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人们迫切需求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个性、新颖的空间要求的建筑结构形式的出现。

这就促使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产生与应用。

这种结构的出现是在承受建筑物相关荷载的同时满足居民的建筑空间要求,使得建筑空间逐步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结构设计个人总结

结构设计个人总结

结构设计个人总结在结构设计方面,我有以下个人总结:首先,结构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确定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框架和各种构件的布置和尺寸,以及建筑物在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刚度和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关键性影响。

其次,结构设计需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功能需求,比如住宅建筑需要提供居住空间,办公建筑需要提供办公空间,商业建筑需要提供商业空间等。

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

第三,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技术要求。

不同的建筑物对于结构的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其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桥梁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等。

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第四,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刚度和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力学条件,合理设计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和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在自重、荷载和风荷载等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五,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结构设计也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应用。

结构设计师需要选择可再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

最后,结构设计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结构设计师往往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比如建筑师、土木工程师等,共同完成建筑物的设计。

团队合作和沟通对于结构设计的成功非常重要,建筑师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要求,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设计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技术要求、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刚度和抗震性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构设计师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和沟通,共同完成建筑物的设计。

浅谈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 安 全质 量
Hale Waihona Puke 经 济 造价框 支 梁 与 转换 梁
独 立 基 础
0 引言 在 不影 响使 用和 建筑 立面 效 在近 年来对结构 施工图 的审查 中 ,发现结 构设计 中有 据建 筑平 面布 置和 功 能要 求 , 在其他 部位 布 置 隐藏在 墙 内的 异形 些 问题 常常 容易被忽 略 , 应 引起设计人 员注 意。 这 些问题 往 果 的位 置布 置矩 形柱 , 柱 ,控 制异 形柱 所 占柱 总 数 的 比例 或 异形 柱 受荷 面 积 比 往 又都是 对工程 影 响非常大 的 问题 :有 的是直 接影 响工程 使 除异形 柱 的轴压 比、 配筋 率、 构 造要 求按 异形 柱 要求 的安全质量 , 有的是影 Ⅱ 向 工 程 的经济造价 。 对于在市 场经济 例 , 设计外 , 结 构体 系可 按普 通框 架体 系设计 。 高层 建筑 由于 发 展 中的工 程项 目建 设 , 随着人 们专 业素质 的提高 , 业主 对 宜选 择 侧 向刚 度较 大 、 抗 侧 移 性 设计 的要求 越来越专 业化 ,对结构 设计 的要求也越 来越具 主要 承 受水 平 荷载 影 响 , 能好 的框 架 一剪力 墙 或剪 力墙 结 构体 系。从 设计 经验 分 体 。设计 不仅要 美观、 适用 、 安全 , 而且要经 济 , 工程 含钢量 剪 力墙 结构 体 系经济 性较 好。 对于 十 二层左 右 的小 高 甚至直 接写入设计 合 同中。因此 , 优质 的结构 设计不仅 为业 析 , 层 ,可 设少于 剪力 墙 总数 比例 4 0 % 的短 肢墙 或短 肢 墙承 主带来利 益 , 也 为设计 者本 身提 高 了信誉。 加 强结构设计质
筑 工 程质 量 也 就成 为一个 重 要 的课题 。 建 筑工 程 设计 质 量是 建 筑工 程 的 灵魂 , 是 决定 工 程质 量 的 关键 环节 , 是 施 工 的主 要依 据 。 如 何 使工 程 设计 保 证 高质 量 , 本 文从 施工 图 审查 、 现 场 施 工角 度 , 提 出几 个在 结 构 设计 中应 注 意 的结构 安 全质 量 和经 济造 价 问题 , 供 设 计 师参 考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NFORM TION 2008NO.06SCI ENCE &TECHNOLOGY I NFORMATI ON 工业技术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

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人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拼合,然而在整个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显然不符合规范规定。

规范对箍筋封闭和箍筋末端弯钩的构造要求,是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约束作用的必要条件。

采用分层套箍法操作难度仍相当大,且须将节点部分侧模板拆除方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绑扎梁筋、安装侧模板),其缺陷是:(1)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2)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楼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推放和搬运钢筋极其不安全;(3)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工效较低。

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

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作者:李世永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24期摘要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迅猛,各项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不断出现。

而在这几年,大自然各项自然灾害频发,对建筑物的一个抗震性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国内国外对房屋建设的抗震性能都有一个严格的要求。

最初的砖混结构和小型切块结构已经渐渐的被淘汰,转而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结构和钢结构逐渐的成为建筑的主结构。

而框架结构因为对空间的要求比较小,对空间的约束没有太大的要求所以在很多的多层结构当中被广泛的运用。

在本文当中就对钢筋混凝土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当中需要注意到的几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结构计算;参数;施工图审查;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44-02现代的社会的发展方向都是商业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这样一个大的方向,而房屋的建筑结构也不再那么的单一,而是朝着高层和多层的方向发展。

房屋的结构形式从比较简单的砖混结构过渡到了更加复杂和专业的框架、剪刀墙、框架剪力以及钢体,在这样一些主流建筑结构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以及尽快的进行解决,才能够保证相关的建筑项目的完成质量以及对于后期的使用时的可靠性。

1 设计工作在实际当中的强制性执行问题在我国,设计的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在设计界,规范就相当于法律在设计人员的心目当中,在设计工作当中,就算设计出了什么问题,只要在工作当中没有违反相关的一些规范,就等同于没有触犯到法律,设计人员可以对所出的设计问题不付任何的责任。

但是在西方一些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家,对于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责任都是要由设计人员自行承担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设计规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具有指导推荐性的,所以设计时不能够把在设计当中出的问题推给规范。

因此从这样的方面可以知道,我国的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编制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更高的要求。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点思考摘要:相对于高层混凝土房屋的结构设计来说,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比较简单,这使得很多设计者从思想上不太重视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这种结果导致工程项目有安全隐患或者过多的浪费,本文将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设计软件安全隐患Abstract: the relative to the top of the house for structure design of concrete, multilayer frame housing structure design is simple, which makes many designers don’t value from the thought multilayer frame houses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by various factors, mak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actual conditions are far apar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project is there safe hidden trouble or too much waste, this paper will be of multilayer frame houses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simply analyzed and for reference.Keywords: multilayer frame structure design design software security hidden danger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为大都市的一个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

浅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浅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附近 , 在抗 震设 防区 , 基础 顶面应沿 两个 主轴方 向设
置 基础连 系梁 。基 础 连 系梁 宽度 不宜 小 于 2 5 0 mm,
面, 为减小 首层框 架柱计 算 长度 , 从 而减小柱 截面 尺 寸, 可采用 抬高 基 础顶 面 或 在 ±0 . 0 0 m 附近 设 置 基
第2 9卷 第 7期 2 0 1 3年 4月
甘肃科 技
Ga n s u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I 2 _ 2 9 No . 7
A p r . 2 0 1 3
浅 议钢 筋 混凝 土框 架 结构 设计 中的几 个 问题
支仲卿

若 基础 埋 置较 深 , 设 计 时在 底 层地 面 以下 靠 近 地 面设 置拉梁 层 , 梁、 柱 可作 为地下 室参加 结构整 体 计算 时 , 地 面处 的拉 梁应按 框架梁设 计 。
层底板按空楼板处理 , 层高按一层地 梁顶至基础
顶面高度取值 , 且对地下部分结构不应考虑土体 的 约束作 用 ; 这样, 地 上一层 柱按 框架抗震 等级进 行柱
下端截 面组合 的弯矩设计 值调 整 的增 大系 数可 由此 实现 。对一 层柱 尚应按 结构在 一层 地面嵌 固并复核
3 上部结构 的嵌 固部位
在进行框架结构计算时 , 必须明确嵌 固端的位
置 。结构 的嵌 固部 位是 多高层建 筑计算模 型 中的一 个 重要假定 , 嵌 固部 位 的正 确设 定 直接 关 系 到结 构
中 图 分类 号 : T U 3 7 5 . 4
钢 筋混凝 土 框架 结 构 体 系具 有平 面布 置灵 活 , 容易满足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 , 目前 , 在多层工业厂

2024年结构设计个人总结范文

2024年结构设计个人总结范文

2024年结构设计个人总结范文____年结构设计个人总结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____年对结构设计行业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在结构设计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个人总结中,我将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并总结所获得的收获和教训。

在____年,我承接了多个重要的结构设计项目,包括大型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和住宅建筑等。

这些项目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年中,我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结构设计中。

我深入研究了可持续建筑材料和技术,努力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模拟工具,我成功地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同时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了行业内的交流和学习。

我参加了国际结构设计大会和研讨会,并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思想碰撞,我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还激发了我对结构设计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然而,____年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

与其他行业一样,结构设计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技术和经济变化。

我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些变化,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增加,我需要更加注重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年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大型项目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完成所有工作,因此与其他团队成员的良好合作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我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共同解决了许多技术和管理问题,顺利完成了项目。

____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

通过在实际项目中的实践,我不仅应用了学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并积极参与了行业内的交流和学习。

结构设计中常见几个问题的探讨

结构设计中常见几个问题的探讨

结构设计中常见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就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常见而新手们有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如超长不设缝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嵌固端的设计)做一些探讨:关键词:高层建筑;超长;不设缝;框剪结构;嵌固端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满足国家规范的前提下,设计出既能满足业主和建筑功能要求、又尽可能地做到经济合理的建筑;本人在设计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多年,碰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同时也见到了其他一些结构设计同仁在设计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现就结构设计中一些新手比较难以定义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浅建议和看法。

1.关于结构超长又不设缝的问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8.1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做出了相关规定(以常见的现浇式框架结构为例,室内或土中55m),实际工程设计中经常碰到一些建筑功能上要求不设缝的情况,规范在8.1.2条和8.1.3条也允许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所突破,但具体能突破到什么程度,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规范在这上面没有明确,比较模糊,所以各个设计人员自己把握的尺度不一样,图纸审查人员也是审查意见也不尽一致,出现有的设计600多米也不设缝,采用多道后浇带或膨胀带来解决;1.1关于后浇带能不能取代伸缩缝笔者认为,不能完全取代;这一点在规范条文说明中也已经明确“应该注意的是: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对于减少施工期间早期混凝土硬化收缩产生的裂缝是很有效的,甚至可以等效伸缩缝;但间隔期及具体做法不确定性很大,难以统一规定时间;而且,后浇带浇筑后,对于后期混凝土徐变以及正常使用期间的比如气温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裂缝基本上就就没有作用了;另外,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工程中,笔者甚至见到过有些工程由于后浇带混凝土与主体混凝土衔接不紧密,反而在后浇带位置出现通缝的想象;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清楚这个概念,有后浇带可以适当放宽设缝间距,但不能完全代替伸缩缝;1.2采取相关措施后设缝间距能突破到什么程度呢?由于现在建筑工程有大型化、复杂化的趋势,所以规范也没有给予确定的说法,且相对老规范,甚至有所放松;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笔者与有关专家也进行过探讨,基本上大家认为,能够按规范设缝的尽量按规范来,如果要有所突破的话,在采取必要的措施的情况下,建议不要超过20%,超过太多的,往往图纸审查的时候就会有阻碍,而且,实际工程中也会容易出现裂缝的可能;特殊的超长结构如果一定要突破的很多,建议作多方面研究,并征求相关各方面专家意见,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本人见过300多米的纯地下室工程,不设缝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没有出现问题的;1.3超长结构设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减少裂缝呢?笔者认为,实际设计工程中宜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以下措施:1)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减少施工期间早期裂缝;这种裂缝是主要的裂缝,影响较大,是必须避免的;2)建议进行结构温度应力计算,这个现在的程序也能够实现,计算下来,一般情况下配筋都会有所加强;实际上是靠加强钢筋来抵抗裂缝;3)构件的配筋率适当加大,比如楼板配筋加大配筋率宜不小于0.35%;增大的钢筋是为了抵抗温度应力,减少裂缝;4)采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如采用水化热小,收缩小的混凝土;细骨料砂宜采用中砂,而不是细砂;钢筋宜采用细而密的而不是采用粗而疏的布置方式;5)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适当的掺入外加剂,以减少裂缝;外加剂参量必须合适,且要选取合适的品种,如以前工程中人们喜欢用uea的外加剂,实际上这种外加剂只有在水养护下才能起膨胀反应,所以有些情况是不太适应的;6)对外围护结构采取适当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温度应力变化,减少裂缝;7)设计文件中对施工工艺提出要求,特别是养护等,如地下室结构超长时宜在养护结束后尽快回填覆土,使结构及早进入正常使用之恒温状态;笔者见过,超长结构采用全水养护的,效果不错;所以,施工质量和工艺对裂缝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设计人员必须对施工提出要求;总之对超长结构特别是恒温情况下的超长地下室结构,如果从材料、设计构造、计算、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是可以考虑适当放宽伸缩缝间距甚至不设缝的;2.关于关于框剪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现在常见的30层以下的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经常会用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克服了纯框架结构抗侧刚度小的缺点,又可使建筑平面灵活布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那么结构设计中剪力墙布置多少合适呢?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具有较大的刚度,承担了建筑受到的大部分水平剪力;而框架柱与剪力墙相比,抗侧刚度较小,承受的水平剪力也很小,所以,应该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数量进行优化,确定较为合理的剪力墙数量;如果剪力墙布置得太少,则结构可能会由于抗侧刚度不足而导致侧移过大,甚至出现一些构件承载力的不足和破坏,影响结构安全;如果剪力墙过多,会使结构刚度过大,从而加大了地震效应,甚至出现构件越来越大,但一直计算不满足的情况,因为地震力是根据刚度分配的,局部剪力墙刚度约大,刚度越不均匀,剪力墙吸收的地震力越多,则需要越大的构件来承受,所以陷入一直加大构件一直不满足的怪圈;而且太多的墙体也会使建筑自重加大,施工工程量相应增加,也是不经济的;通常的框剪结构设计中,剪力墙数量的控制一般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根据结果计算调整,满足以下条件的剪力墙相对较好:(1)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限制和舒适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这就确定了剪力墙的最小数量;(2)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整个结构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例宜控制在50%~80%较好;3.高层建筑底层嵌固端的处理3.1高层底部嵌固端的一般要求1)嵌固端楼板平面不宜开大洞;2)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或相关范围现浇梁板结构应采用梁板结构。

结构讲座心得体会

结构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建筑结构的讲座,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以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建筑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对建筑结构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骨架,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一个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能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美观度。

讲座中提到的各种结构类型和设计理念,使我明白了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讲座让我了解了建筑结构的多种类型和特点。

从框架结构到剪力墙结构,从筒体结构到混合结构,每一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设计要点。

通过学习这些结构的特点,我认识到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此外,讲座还强调了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主讲人从力学原理出发,详细讲解了结构在受力、变形和抗震等方面的要求。

我了解到,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建筑物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安全。

这一点对我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我还学到了一些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如何解决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在抗震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这些知识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从讲座中获得的一些具体心得体会:1. 结构设计应遵循力学原理,确保建筑物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安全。

2. 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 结构设计应注重细节,如钢筋配置、混凝土强度等,以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4. 结构设计应关注环保和节能,采用绿色建材和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5. 结构设计应具备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性能和竞争力。

总之,这次结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结构设计能力,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原则与措施 2.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原则
(1)抗雀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 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 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承莺体系,但 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 应加强垂商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 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2)雨 蓬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大跨度雨蓬、阳 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 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 半。(3)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 构。(4)框架结构中的电梯井壁宜采用卡占土 空心砖砌筑,但不能采用砖墙承重,应采用 每层的梁承托每层的墙体重量。梯井四角 加构造柱.层高较高时宵在门洞上方位置 加圈梁。因楼电梯间位置较偏,梯井采用 混凝十墙时刚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 墙,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部分不利。(5)构件不 得向电梯井内伸出.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 下。电梯井处柱可外移或做成L型柱。(6) 当地下水位很高时,暖沟应做防水。一般 可做u犁混凝十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 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事时,.混凝十应 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干等 于C25,混凝土内应掺人膨胀剂。 2.2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措施
于桂萍 吉林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132001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8,(33) 0次
参考文献(4条) 1.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4.龚思礼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 1994
5结语 以上的几个『口J题在钢筋混凝卜.框架结
构设计中经常遇到,也经常被忽略,希望引 起设计人员的注意,以避免错误,确保设计 质量。
参考文献 【l】GB500lO一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2】GB50011—200l,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4)梁卜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 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粱弓I起 的t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 (此条是从弹性计算角度出发)。当采用现
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3.3柱
(1)地上为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 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 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郜应有一圈半的 水平段。方柱箍筋应使用井字箍,并按规 范加密。角柱、楼梯间柱应增大纵筋并全 柱高加密箍筋。
制施T图时,较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宜用机 械连接取代焊接.造价相差不大,但机械连 接可靠并易于检查。机械连接接头应避开 梁、柱受力的主要位置,但一次截断的钢 筋不大于50%,接头位置应错开70d。
3具体施工中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技 巧 3.1板的结构布置
(1)预制板的布置建议使用PMCAD的 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 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 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框架结构不自:使用 长向板,因为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 易出现裂缝。布板时从房间咀面往外布 板,尽量采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320mm(考虑水暖的立管 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板缝 应>60mm。整浇层厚50mm,配双向中 6@250钢筋,混凝土C20。纯框架结构一般 不需要加整浇层。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 板。
参考。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 体会 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TL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1674一098x(2008)ll(c)一025l一0l
1前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
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 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 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T业与民用建筑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小断发展,框架 结构的计算也由手算转向电算,计算精度 日益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逐渐降低。 但是,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 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口j题需要设计人员予 以重视,以确保设计质量的提高。
在用PKPM软件计算粱榨时,应尽量 采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第一,计 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受力状态,如地震力或 风力是按抗侧移刚度分配,而不是按框架 的楼面从属面积,还如从框架桂挑出的梁 和从次梁挑出的梁,因次梁的支座(框架梁) 发牛下沉变形,内力重分布,从框架柱挑出 的挑梁配筋将较大。第二,快速方便,三维 软件整体计算,不必牛成单榀框架,再人工 归并,可整楼归并。第三,TAT或SATwE 还可以进行井式粱的计算,由于PKPM软 件计算梁时仅按矩形计算,而井式粱的断 面较小,有可能超筋,此时可取出弯距再按 T型梁补充计算,/fi必直接加大梁高。在绘
学术论坛
!!!! 蔓Q:!: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nnOvatIOn Heral?
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心得体会
于桂萍 (吉林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吉林省吉林市
1 32001)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主要论述了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心得.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设计同题及相应的结构措施,提出了个人观点,供大家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 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大梁高做至窗顶。 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皮与柱外皮齐平。 梁也可偏出柱边较小的尺寸。但梁与柱的 偏心应<l/4柱宽。
(3)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 入受压区内,还应加附加筘筋。
(2 J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 应≤200mIn。
(3)柱内埋管,由于梁的纵筋锚入梓内, 一般情况下仅在枉的四角/j‘有条件埋设较 粗的管。管截面面积占柱截面4%以F时可 不必验算。
4框架配筋问题 4.1框架边柱柱顶配筋问题
对于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水平荷载 对结构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 所引起的轴力与建筑高度的平方成正比I 顶点位移与建筑高度的4次方成正比。水 平荷载是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框架顶 层的风荷载较大,而屋面结构荷载传给边 柱的轴向总力比楼层边柱总力要小,显然 柱顶有大偏心问题,顶层边往节点出现轴 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0.5倍的柱截面 高度。 4.2框架外挑梁配筋问题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8日
由于占地面积的限制、使用功能的要 求或结构上的原因,工程上常在框架的梁 端设计挑梁。由于框架梁的荷载与外挑梁 的实际荷载值不同,因f而框架梁与外挑梁 的断面尺寸会有所不同,而有的设计人员 在绘图时只是将框架梁上的某些主筋向外 挑梁延伸了事,殊不知有螳丰筋根本无法 伸进挑梁,这咎差错一般在施T时彳‘会暴 露出来,但为时已晚、许多钢筋已截断成 型,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也造成r不必 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沙欣.潘大庆.金珠.SHA Xin.PAN Da-qing.JIN Zhu 鞍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裙楼结构设计及体会 -鞍山 钢铁学院学报1999,22(2)
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zxdb200833200.aspx
范【s】. 【4】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手册【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57—73.
万方数据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Iogy InnoVation HeraId
251
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心得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2)现浇板板厚一般取l 2 Om m、 140mm、160mm、1 80rnm四种尺寸或 120mm、150mm、180mm三种尺寸。钢筋 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200(一般跨度 6.6m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 <2m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板七下钢筋 间距宵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 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 小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 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宜尽黛用大跨度 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板顶 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JF或倾斜通过。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外露的挑 檐、雨篷应每隔10~15m设10mm的缝,钢 筋不断。配筋计算时,可考虑龌性内力重 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 将板F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3.2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