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中医基础基本概念: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精:精气是构成宇宙世界的精微物质,有时也指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指事物阴阳的属性相反;制约,指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以维持协调和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和阳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指阴与阳之间经常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的协调和平衡。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交感互藏:指阴和阳之间相互交合感应和互相包容的关系。

重阴必阳:指阳发展到极点,可向阴的方向转化,也即是“热极生寒”。

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调节,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阳病治阴:语出《内经》,指对阴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补阴的方法治疗。

阴病治阳:语出《内经》,指对阳虚导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用补阴以抑阳的方法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用补阳以抑阴的方法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

阴中求阳:指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阴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阳中求阴:指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阳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取象比类:指通过观察、分析可反映事物性质的某些外部征象,而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

土爰稼穑:本意为种植和收获农作物,这里引申为土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资生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抑制和削弱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4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

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一.名词解释1.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2.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

是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

5.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6.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

7.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8.寸口:在腕后桡动脉所在的部位,为诊脉部位。

二.问答1.气和血的关系?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2.按五行顺序写出五味、五色、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的内容?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胃大膀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3.肝主疏泄的主要表现?答:肝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五个方面。

4.六淫中风邪、湿邪、火邪的致病特点答: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而且动摇不定的特点。

湿邪致病具有沉重感或重着不移、黏腻停滞的特点。

火邪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

且火邪易生风动血。

5.血的形成过程及瘀血的形成原因和病症特点。

答:血的生成:(1)水谷精微化血,水谷精微在脾的散精作用下,上输于肺,并于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赤化作用注之于肺,化而为血。

中医基初复习考点资料

中医基初复习考点资料

《中医学基础》考点一、名词解释(重点记)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不可分割。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并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表现的证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疠气(戾气、疫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肝肾同源——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有赖于肾精的化生,精与血之间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阳不亢;肾阴也依赖心阴滋助,心阳也依赖肾阳温煦。

这种心肾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阴损及阳——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阳损及阴——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较多,活动尤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见于阴虚证。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天癸——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寒热真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偏胜至极而壅胜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或由于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与外,阴阳之间不相交通维系从而导致的病变。

虚实真假——在特殊情况下,由于邪正斗争的复杂性,人体机能活动和代谢的严重紊乱,导致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情况表现出的病理。

得神——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失神——精亏神衰,正气大伤,或邪盛神昏的表现。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基知识点汇总

中基知识点汇总

中基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之为痰,较清稀的称之为饮。

2.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3.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4.阳胜则阴病: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5.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6.心肾相交: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7.宗气:宗气生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一是脾胃运化的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

8.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9.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10.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

11.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主要指“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面之假象。

当邪热瘀结肠胃,或者痰食壅滞,或者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反而可见不足之象。

二.问答1.何为正治,举例说明?答:正治,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为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寒实证,宜辛温解表;里寒证根据虚实分别采用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方法。

(2)热者寒之:热,指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 二、血 • 1.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 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有哪些?每脏的主要作用是
什么? • 3.血的功能。
• 三、精
• 1.精的含义。
• 四、津液
• 1.津与液有何区别? • 2.津液的概念。 • 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与哪些脏腑密切
相关?这些脏腑都发挥了什么功能?
• 五、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的内容。 • 2.症状、证候、疾病的理解,做到能够具体区分三者。 • 3.证(候)以及辨证论治的概念。 •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及举例。
• 一、气一元论
• 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二、阴阳学说
• 1.阴阳的概念。能够具体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特 别是人体组织结构的划分。
区别?
• 5.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 6.阴阳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 7.气的失调有哪些类型? • 8.气虚、气滞、气逆的常见脏腑和表现特点。 • 9.血虚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 10.气血关系失调的各自原理是什么?
• 11.伤津与脱液如何区别?
• 12.内生五邪的概念。
• 三、内伤病因
• 1.七情的概念。 • 2.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3.情志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是什么? • 4.饮食失宜包括哪些内容? • 5.劳逸失度包括哪些内容?
• 四、病理产物
• 1.痰饮的概念。
• 2.痰饮的形成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 3.痰饮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4.瘀血的概念。 • 5.瘀血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1.天年的概念。 • 2.衰老的概念。 • 3.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4.预防的概念。 • 5.预防包括哪两个方面? • 6.防止疾病传变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 7.治则的概念。 • 8.治法的概念。 • 9.什么是正治、反治?正治法与反治法分别有几种? • 10.标本的概念及其常见的应用范畴。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1.各时期本草代表著作(时期人物地位)p12.道地药材的含义采集原则p33.炮制的目的p54.四气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8-95.五味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96.升降浮沉的含义影响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的因素p107.归经的含义p118.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及区别9.十八反十九畏p14发散风寒药10.麻黄桂枝功效应用及药物比较p1810.应用于鼻渊的药物: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方剂组成,主治1.逍遥散p227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2.黄连解毒汤p234 主治:三焦火毒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作用:清泄三焦之火,导火下行)3.理中丸p243 主治:中焦虚寒证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4.生脉散p251 主治:心肺气阴两虚证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5.四物汤p253 主治:营血虚滞证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6.导赤散p236主治:心经火热证7.苇茎汤p238主治:热痰瘀结之肺痈8.归脾汤p254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9.小柴胡汤p225主治:少阳病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10.白虎汤p231粳米作用: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238 麻黄石膏配伍意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透肺热而不凉遏)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12.小建中汤p245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去饴糖加生姜为桂枝汤'' 组方特点:一是气血阴阳俱虚,二是辛甘化阳为主,兼以酸甘化阴13.四君子汤'p250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变换:加陈皮理气化滞,即异功散;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即六君子汤;可重用六君子汤方中白术,茯苓,去大枣,加木香,砂仁行气化湿,即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为八珍汤''14.六味地黄丸p257三补三泄(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泄:泽泻,茯苓,丹皮)''加减变换:加盐炒知母,盐炒黄柏,即知柏地黄丸;加五味子,即都气丸;加麦冬,五味子,即麦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即杞菊地黄丸。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神意志和脏腑经络等。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适用于宇宙和人体的一切事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然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一套理论。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精神意志: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概括为精、气、神三者相互关联。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脏腑经络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主要是指五脏六腑和经络。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器官,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2.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和认识。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机、情志病因、饮食病因、不洁病因等。

外感病因:指由外邪侵入引起的疾病,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

内伤病机:指由于内脏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血不足、津液失调等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

情志病因:情志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病因,情志失调或过度刺激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

饮食病因: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来源,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洁病因:包括水土不洁、风水不正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此外还有脉诊、舌诊等。

望诊: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质、目色、五官、形态、步态、手足、头部、背部、腰腹、四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病情。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嗓音、音色、咳嗽、语音、腹音等声音和味觉、气味来诊断疾病。

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病情的时间、部位、原因、表现、症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情况。

切诊:包括四肢切诊和腹部切诊。

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腰脊、头面和四肢等局部进行切诊,了解患者的病情。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方法有“治未病”、“治已病”、“辨证施治”三大原则。

中基复习要点

中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同病异治2.阴阳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6.藏象7.神8.腐熟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14,津液15.经络16.十二经筋17.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8.体质19.辨症求因20.六淫21.疣气22.七情23.正气24.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

)31.整体观念32.辨证论治33.天癸二、问答题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15.为何称“肺为娇脏”?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

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

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1.“髓海”指:脑。

2.“血府”指:脉。

3.肺在体为:皮。

4.肝在体为:筋。

5.肾在体为:骨。

6.心在体为:脉。

7.心在志为:喜。

8.肾在志为:恐。

9.肝在志为:怒。

10.脾在志为:思。

11.脾的华为:唇。

12.肾的华为:发。

13.心的华为:面。

14.肝的华为:爪。

15.肝在窍为:目。

16.肾在窍为:耳。

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

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

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

31.贯心脉的气是:宗气。

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41.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

42.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物质(2)气是万物的本原(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相互关联,相互对立)3.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关联性(3)阴阳的规定性(4)阴阳的相对性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和交合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两个方面的固有属性,说明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阴阳的消长、转化体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过程,说明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通过彼此之间制约和互用,自我调节以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7.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土爰稼穑:承载、收纳、生化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变革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冷、闭藏9.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3页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二是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11.五行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又递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协调的关系。

中基重点完整版,欢迎纠错或补充

中基重点完整版,欢迎纠错或补充

绪论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包括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所谓辩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相对性:无限可分性(理解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转化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归类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物质属阳,功能属阴。

●实证虚证→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

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例如:肾病→心(相乘)→肺(子病及母)→脾(相侮)→肝(母病及子)●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和扶弱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界应象。

●脏腑的分类表※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第二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心●心的主要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复习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复习

六腑
提纲: 第六单元 六腑 要点: 6.三焦
知识点: 三焦有名无形生理功能和各自生理特点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 面部, 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 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 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如渎”
六腑
理功能 与特性
知识点:肺
1.生理功能
①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②主行水 ③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②在窍为鼻
③在志为忧(悲
④在液为涕
⑤与秋气相通应
脏象
知识点:

提纲: 3.脾的生理
功能与特
1.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食物和水液后天之本 ②主统血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排斥天与地、动与 静、寒与热、水与火……。 2、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 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 阳为阴役使于外,相互为用。
阴阳
提纲:
知识点: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 3.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②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生理特性:①肝为刚脏 ②肝主升发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在窍为目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与春气相通应
脏象
提纲: 5.肾的
生理 功能 与特 性
知识点:肾
1.生理功能: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阴肾阳
②主水 ③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1.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证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XXX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中基考点

中基考点

中基考点一、绪论(代表性医学著作、医家及意义)1)我国第一步中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写于春秋战国至汉末P2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P23)《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西晋王熙著P34)《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P35)《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P46)《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P57)刘元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选择题)P3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题—1.怎么理解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辨证论治的“证”是什么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什么)P7 P9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法则P132)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P143)阴阳属性划分:P15表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P165)阴阳学说的应用:(这是概括具体P19、21)病机、药物性能6)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P227)五行的特性:P238)食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表:P249)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把脏腑结合起来):P24什么叫相生、相克母子相及、相乘、相侮P2510)治则治法:P29-30三、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可察知的与藏相系的人体各种现象、征象P322)脏腑的特性:P33 主要功能及生理特性3)五脏六腑(结合五行属性归类表):此考点内容较多要花点时间看P34四、精、气、血、津液1)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P662)精的生成:P653)精的主要功能:1.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脏腑P664)气的概念:P675)气的分类:(主要看来源、分布及功能、代谢的三个环节)P696)精与气的关系:P74气与血的关系:P75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通路系统。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五行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可以被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2.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阴
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身
体内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4. 脏腑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脏腑是相互关联、相互
依存的器官系统,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5.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6. 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内因、外因、饮食、情绪等,综合因素导致了身体的失调。

7.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依靠四诊合参,包括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听患者言辞、声音、气息等)、问诊(询问病情、病史、体感等)、切诊(按摩、按压患者身体来观察反应)等方法。

8. 中药学:中医治疗常常采用草本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药物,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配伍规律、炮制方法等。

9. 针灸学: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法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
祛除病邪、增强免疫力等。

10. 推拿按摩学:通过按摩、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理脏腑功能、舒缓疼痛等。

以上是中医基础中的一些必学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理
解和学习中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同病异治
2.阴阳
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 6. 藏象7.神8.腐熟 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 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 14.津液 15.经络16.十二经筋 17.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 18. 体质 19.辨症求因20.六淫 21.疠气 22.七情23.正气2
4. 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 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

)31.整体观念 32.辨证论治 33.天癸
二、问答题
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
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
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
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
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
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
15.为何称“肺为娇脏”?
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
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
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

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
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
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
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

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

27.简述六腑各自的功能。

28.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29.试述肺与肾的关系。

30.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31.简述元气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32.试述宗气的生成与功能。

33.简述卫气的功能?
34.简述卫气的功能?
35.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
36.试述血液循行与那些脏腑关系密切,其关系如何?
37.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38.论述津液的代谢与脏腑的关系?
津液的代谢过程包括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过程。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而生成。

然后通过脾的运化、肺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利来完成津液在人体内的正常输布。

最后主要通过肾的蒸化和肺的宣降,使津液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排出体外,除此之外,呼气和粪便也将带走一部分水分。

39.简述津液的功能。

40.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41.如何理解“津血同源”和“血汗同源”?有何临床意义?
4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43.简述奇经八脉的涵义及其总体功能。

44.简述督脉与任脉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异同。

45.简述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

46.简述六淫的其共同致病特点。

47.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48.简述七情致病的特点?
49.六淫致病和七情致病有何不同?
50.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51.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52.试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3.怎样理解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54.如何理解湿性粘滞?
55.何谓内伤病因?
56.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

57.简述瘀血形成的机制?
58.详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59.试述结石的致病特点。

60.简述正气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

61.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62.何谓基本病机?
63.试述阴阳偏衰的病机、证候及其相应治法。

64.试述阳偏胜的概念、形成原因、病机发展及其相应治法。

65.质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66.试述你对正治法的理解。

67.何谓正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68.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69.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三因制宜”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