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情

合集下载

福建省情完整版

福建省情完整版

福建省情完整版福建省情完整版福建地理(dìlǐ)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dì chǔ)东经115°50’~120°44’,北纬(běi wěi) 23°31’~28°19’。

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dōngxī)最大间距约480公里,南北纬度最大间距约530公里。

东北邻浙江省,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临东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海省相望。

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其中大部分属中亚热带。

闽侯白沙,福州新店和连江黄岐半岛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

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

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dìèr)。

全省大小港湾125个,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等六大深水港湾。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

资源概况★福建省土地资源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

截止2004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33.98万公顷(204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 56亩。

★福建海域广阔,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直线535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位。

★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3%,居全国首位。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 566平方公里福州平原 489平方公里莆仙平原464平方公里泉州平原 345平方公里两列大山(dà shān)带西列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脉主峰(zhǔfēng)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zhōnɡ ɡuó)东南部的最高峰。

中列大山(dà shān)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个部分。

福建省情常识汇总情况

福建省情常识汇总情况

一、自然地理:山多海阔,区位独特。

地处祖国东南沿海,面对,邻近港澳。

全省人口3330万,现辖、、、、、、8个地级市和1个行政公署,下设84个县(市)区。

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摪松揭凰环痔飻之称。

地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

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湄洲湾、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近海分布着五大渔场,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

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境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还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多,武夷山和湄洲岛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又是著名的老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二、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起步较早。

海外乡亲多,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同胞主要祖籍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有800万人,其中90%聚居在东南亚国家。

港澳闽籍同胞80万人,同胞中祖籍的占80%。

侨港澳台是发展对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199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192.2亿美元,占全省GDP的47.8%;其中出口120.73亿美元,占全省GDP的30.3%左右,利用外资42.12亿美元。

1979-19外经贸的重要力量和独特优势。

福建基本省情

福建基本省情

福建基本省情福建简称“闽”,因闽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

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置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

北宋置福建路,南宋设1府5州2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又称“八闽”。

明清置福建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置福建省。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现全省辖9个设区市,14个县级市,27个市辖区和45个县(含金门县),2005年底人口达3535万人。

福建的概况有这几个特点:福建地处台湾海峡的西岸。

居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海上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

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00公里。

福建是物产资源丰富的福地。

山和海的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水系发达,多达600多条的河流蕴藏着充足的水力资源;岛屿众多(1200多个),建设港口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120多个港湾)。

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武夷山、鼓浪屿、湄洲岛、福建土楼、泰宁国家地质公园、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上杭古田会议会址、闽侯昙石山古文化遗址、白水洋等旅游胜地、旅游品牌,备受省内外、境内外游客青睐,尤其成为海峡东岸的台湾游客踏上大陆的首选之地。

福建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名邦。

既有“东南山国”之称,又有“海滨邹鲁”之誉。

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的热土,人文荟萃、文化发达。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4座。

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民族英雄郑成功、“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和“西学第一人”严复,文学家柳永、严羽、冰心,和翻译家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都生长在这里。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建名人文化,享誉海内外,其后裔遍布台湾岛内。

福建地方戏发达,剧种多达近20种,素有“戏剧大省”之美称。

福建更有尊师重教之风,闽籍院士有百名之多。

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全省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达1100多万人,闽籍港澳同胞100多万。

福建省情

福建省情

福建省情介绍中有特点的知识1、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属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

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位于闽赣边界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

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

2、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

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6.2居全国第一位;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

3、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4、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

5、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臵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福建为闽中郡辖区的一部分,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6、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宁福、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4道,福州、福宁、兴化、泉州、汀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9府,永春、龙岩2州,58县、6厅。

7、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8、全省拥有2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南靖土楼)、1个国家地质公园(泰宁)、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客家民居土楼等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也正在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福建省 闽 省情 简介 介绍 中英 中英文

福建省 闽 省情 简介 介绍 中英 中英文

福建省简介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地面积12.14 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

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人口3627万。

下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以及85个县(市)、区。

福建面对台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重点省份。

全省海岸线长达3525公里,自南向北形成大大小小天然良港120多个。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21℃。

物产丰富,有数十种地下矿藏。

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首位。

福建人民多为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苗族、高山族是福建省主要的少数民族。

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华侨达1200万,其中香港、澳门同胞120多万,台湾同胞80%祖籍福建。

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自然集聚,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立足于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致力于将海峡西岸建成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地区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提出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政策措施。

文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战略定位为四点: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

福建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福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继国务院颁布支持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对新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又一次有力推动。

福建省情(常识)

福建省情(常识)

福建省情(常识)1、在闽西客家山区保存着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是?土楼2、我省被誉为中国八大茶乡之一的县是?安溪,乌龙茶之乡杭州—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庐山—云雾茶闽北—白毫银针武夷山—武夷岩茶云南—普洱3、福建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畲族4、福建省唯一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是?武夷山5、福建省沿海地区每年7、8、9、10月常受什么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台风6、福建省的西部邻省是广东省和哪个省?江西7、每年三月在厦门市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全称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8、北回归线有没有穿过福建省?没有,北回归线通过的是:云南省、广西、广东、台湾9、近几年,两岸同胞要求“三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请问,三通指的是哪三通?通邮通商通航10、福建省的省树是?榕树11、1956年建成并承担厦门惟一出省的铁路线是什么?鹰厦铁路12、福建省年降水量是东南沿海多还是西北山区多?西北山区13、福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几80%14、我省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是哪个市?厦门(之外还有泉州,是全国获此奖最多的省份)15、我省境内的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是什么桥?海沧大桥16、一清二楚(打福建地名一)三明17、相册(打厦门地名一)集美18、逆我者亡(打福建地名一)顺昌19、久无战事(打福建地名一)长泰20、垄上池边梅半开(打福建地名一)龙海21、苗圃改大方离去(打福建地名一)莆田22、何处可避秦(打福建名胜古迹一)桃源洞23、明溪潺潺流峰前(打福建名胜古迹一)清源山24、春节台商包机的航线必须在哪个城市上空绕过?香港25、怎么理解我省河流“短而壮“的特点?长度较短,但是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26、福建省的旅游标志是?武夷山的玉女峰27、福建省唯一流出本省的的大河是什么?汀江28、福建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公里?12万29、福建省人口大约有多少人?3500万30、福建省最大岛屿是?平潭岛31、福建省的省花是?水仙花32、郑成功墓地位于?泉州33、厦门与台湾哪一个港口海上距离最近?高雄34、有“福建音乐活化石“之称的艺术形式是南音36.历史上,“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的哪一国把福建纳入其管辖中?东吴37.列举两位福建清代民族英雄。

福建省省情

福建省省情

1、在闽西客家山区保存着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是?土楼2、我省被誉为中国八大茶乡之一的县是?安溪3、福建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畲族4、福建省唯一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是?武夷山5、福建省沿海地区每年7、8、9、10月常受什么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台风6、福建省的西部邻省是广东省和哪个省?江西7、每年三月在厦门市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全称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8、北回归线有没有穿过福建省?没有9、近几年,两岸同胞要求“三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请问,三通指的是哪三通?通邮通航通商10、福建省的省树是?榕树11、1956年建成并承担厦门惟一出省的铁路线是什么?鹰厦铁路12、福建省年降水量是东南沿海多还是西北山区多?西北山区13、福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几14、我省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是哪个市?厦门15、我省境内的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是什么桥?海沧大桥16、一清二楚(打福建地名一)三明17、相册(打厦门地名一)集美18、逆我者亡(打福建地名一)顺昌19、久无战事(打福建地名一)永泰20、垄上池边梅半开(打福建地名一)龙海21、苗圃改大方离去(打福建地名一)莆田22、何处可避秦(打福建名胜古迹一)桃源洞23、明溪潺潺流峰前(打福建名胜古迹一)清源山24、春节台商包机的航线必须在哪个城市上空绕过?香港25、怎么理解我省河流“短而壮“的特点?26、福建省的旅游标志是?A.厦门的日光岩B.客家土楼C.武夷山的玉女峰D.湄洲的妈祖像27、福建省唯一流出本省的的大河是什么?A.闽江B.九龙江C.汀江D.晋江28、福建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公里?A.10万B.12万C.14万D.16万29、福建省人口大约有多少人?A.3500万B.4500万C.2500万D.1500万30、福建省最大岛屿是?A.厦门岛B.平潭岛C.东山岛D.金门岛31、福建省的省花是?A.三角梅B.刺桐花C.水仙花D.茉莉花32、郑成功墓地位于?A 厦门B 泉州C 漳州D 龙岩33、厦门与台湾哪一个港口海上距离最近?A 基隆B 高雄C 花莲D 鹅銮鼻34、有“福建音乐活化石“之称的艺术形式是A.歌仔戏B.南音C.莆仙戏D.闽剧35、2004年福建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A.17218元B.7218元C.23218元D.10218元36.历史上,“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的哪一国把福建纳入其管辖中?东吴37.列举两位福建清代民族英雄。

福建省情简介

福建省情简介

一、福建基本省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福建历史悠久,春秋时称闽越地,秦时设闽中郡,唐中期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

闽江为最大河流,故简称“闽”。

南宋时设一府五州二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又称“八闽”。

福建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现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9个设区市,85个县市区(含金门县)。

2004年末总人口3511万人(不含金门、马祖)。

福建省情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山海资源得天独厚。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

海域辽阔,全省大陆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拥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

全省拥有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

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1062万千瓦,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

全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6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达20多种。

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二是人文优势独具魁力。

福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文化开放。

远在4000多年前,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

近代,厦门、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辉煌一时。

可以说,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为福建文化特有的禀赋。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冰心,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

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88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福建简称闽,省会为福州市。

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

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

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

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

气候特点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

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

一月5℃-13℃,七月25℃-30℃。

福建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土、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

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

2.水力资源: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3.森林资源:福建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4.水产资源: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

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旅游资源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旅游渡假区2个。

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

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历史概况第一节历史沿革福建简称"闽",因闽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

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置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

北宋置福建路,南宋设1府5州2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又称"八闽"。

明清置福建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置福建省。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周晋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

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

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

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

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

于885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

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

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

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海地区内迁三十里。

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政策,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

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

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

1949年五六月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闽北大部地区和闽东北部分地区。

8月17日7时许全市解放。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一、福建文化名人福建历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涌现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

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们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二、民间表演艺术类民间文学:畲族小说歌(霞浦县)、闽南童谣(厦门市)民间音乐:畲族民歌(宁德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龙岩市)、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市)、南音(泉州市、厦门市)、泉州北管(泉州市)、泉州拍胸舞(泉州市)、莆田九鲤鱼灯舞(莆田市)、高山族拉手舞(华安县)、黄石惠洋十音(莆田市)、大田板灯龙(大田县)、邵武傩舞(邵武市)民间戏曲:梨园戏(泉州市)、莆仙戏(莆田市)、永安大腔戏(永安市)、四平戏(屏南县、政和县)、泰宁梅林戏(泰宁县)、闽西汉剧(龙岩市)、闽剧(福州市)、高甲戏(泉州市、厦门市)、歌仔戏(漳州市、厦门市)、泉州提线木偶线(泉州市)、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市)、打城戏(泉州市)、屏南平讲戏(屏南县)、高甲戏(柯派)(晋江市)、越剧(尹派)(芳华越剧团)民间曲艺:福州评话(福州市)、福州伬艺(福州市)、南平南词(南平市)、锦歌(漳州市)、东山歌册(东山县)、答嘴鼓(厦门市)、宁德霍童线狮(宁德市)、讲古(厦门市思明区)、五祖拳(泉州市)、建瓯挑幡(建瓯市)三、民间造型艺术类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市)、寿山石雕(福州市)、惠安石雕(惠安县)、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市)、泉州花灯(泉州市)、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龙岩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市)、厦门漆线雕技艺(厦门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武夷山市)、软木画(福州市)、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漳州市)、漳州八宝印泥(漳州市)、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市、宁德市蕉城区)、铁观音制作技艺(安溪县)、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寿宁县、屏南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鲤城区)、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晋江市)、永定万应茶(永定县)、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罗源县)、漳浦剪纸(漳浦县)、泉州刻纸(泉州市)、柘荣剪纸(柘荣县)、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市)、竹纸制作技艺(将乐县)、雕版印刷技艺(连城县)四、民俗风情类妈祖祭典(莆田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惠安女服饰(惠安县)、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福州市马尾区)、泉州闹元宵习俗(泉州市)、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仙游县)、闽西客家元宵节庆(连城县)、南安英都拔拔灯(南安市)、汤和信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保生大帝信俗(龙海市、古田县)、陈靖姑信俗(福州市仓山区)、霍童铁枝(宁德市蕉城区)、福鼎沙埕铁枝(福鼎市)、屏南双溪铁枝(屏南县)、蟳埔女习俗(泉州市丰泽区)、畲族服饰(罗源县)、安海嗦啰嗹习俗(福建省晋江市)、中秋博饼(厦门市)第三节历史经济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

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

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

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伊斯兰教。

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伊斯兰教徒。

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明代福建在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

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一些岛屿居民内迁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