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马未都378观后感侯兴宇
收藏感悟(2)
收藏感悟(2)从今天开始,在发⽂3上传藏友:四⽺⽅尊的每天收藏感悟,写的很好,贵在坚持,当然每⼈收藏⾛的路不⼀样,可以借鉴。
作者:四⽺⽅尊(三⽉⼆⼗⼀⽇)都说藏家是博学家,啥知识都得懂,收藏哪类物件就要懂得哪类物件的⽅⽅⾯⾯。
⽽受这种博学的束缚,藏家们备感“疲惫”。
收藏这⾏⽔太深,学得太累,学⼀辈⼦可能都学不明⽩,到头来还是真真假假,难辨是⾮。
这可能是很多⼈的⼼得体会,是感慨之⾔。
但反过来想,收藏讲究的是个“玩”字,个⼈爱好⽽已,⽤得着这么累吗?确实不⽤这么累,收藏本就是⽤来玩的,玩出好⼼态才是收藏的最⾼层次。
(三⽉⼆⼗⼆⽇)搞收藏不但要懂得分辨藏品的真假,还要懂得如何去建⽴⼈脉关系,这样才称得上是⼀个真正的收藏家。
收藏家马未都的成功,虽然说是遇到了好时机,但他捡漏多最⼤的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他⼈脉⼴,马未都在不断建⽴、巩固和拓展⼈脉中,成了收藏界的⼤腕。
收藏的信息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从与⼈的接触交往、结识沟通中来,从⼴布的⼈脉中来。
为此马未都说:“收藏⼈脉⽐收藏古玩更重要。
”(三⽉⼆⼗三⽇)藏品不同于商品的核⼼本质之⼀,在于不是有钱就能拥有。
现状确实是这样,如果你有逛市场的经历,便会发现商家把好东西都存在保险柜,别说卖了,看都不让看。
⾏情不好捂着不出,等等⾏情好在卖!所以为何好货越来越难买,精品也越来越贵。
资⾦可以限制我们收藏的⾼度,但⽆法限制我们收藏的⽔平。
好货越来越难找,但如果连识别好货的能⼒都没有,⼜何谈其他呢?(三⽉⼆⼗四⽇)⼀提收藏,很多⼈都把它看做是⼀种“投资”,或者说把收藏看做是⼀种赚钱发财的市场⾏为,其实这是⼀种⾮常不正确的观点。
不错,有些⼈投资收藏是赚了钱,甚⾄发了⼤财,但是归根结底收藏的本质重在其娱乐性:藏友在“收”与“藏”的过程中,通过对藏物的鉴定、欣赏,从⽽获得⼼灵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收藏的这种娱乐性,直⽩说来就是“玩”。
爱玩、会玩、玩出名堂和好处,这就是收藏的“最⾼境界”。
马未都正襟危坐观后感
马未都正襟危坐观后感作为中国著名的古玩收藏家和文化评论家,马未都先生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深厚的学识在收藏界和文化领域享有盛誉。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马未都先生的一场讲座,他以正襟危坐的姿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观点分享。
在这次讲座中,我深受启发,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马未都先生首先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深而博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其价值和内涵。
马先生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事例,详细介绍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其次,马未都先生谈到了艺术品的收藏和欣赏。
他强调了对艺术品的真正理解和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更需要通过对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长期的学习和积累。
他通过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分享了一些选购和鉴赏艺术品的心得和建议。
他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只是其表面的物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马未都先生还谈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他认为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于书斋的学问,而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
马先生以自己的行为为例,他经常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用现代的方式诠释传统的价值和内涵。
他以传统文化为灵感创作设计,并通过电视节目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的作品赏析,总是散发出一股古朴而又时尚的气息,给人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马未都先生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言谈举止中散发出一种深深的内涵和智慧,让人感到无限的钦佩和敬畏。
作为一名收藏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凭借其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学识,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马未都先生的讲座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有感二则
有感一则昨日在家休息。
晚间看电视,有一个栏目叫:收藏马未都。
是属于鉴定文物的一类节目。
之所以这个栏目看喜欢看,完全是因为马未都本人的缘故。
我欣赏他:学识渊博、知识丰富、对于中国古代的瓷器文物和家俱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
并通知文物讲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大众生活情况等,让人从中学到知识。
此集中有一件文物是官窑瓷器。
而实际是清朝仿制的。
在清朝喜欢仿制明官窑的瓷器,仿的非常像。
用现代的话说是高仿。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非常有能力的帝王。
同时对瓷器有非常深的研究,喜欢鉴定。
对于高仿的官窑瓷器有许多时是鉴定错了的,但没有人敢于指出来,且都附合,所以马先生说: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高高在上的领导上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否则就听不到真话了。
因为您是皇帝,谁敢于说个“不”字,所以当领导对某事有了意见,下属基本上都是同意的,而决策就可能出现错误。
尽管下属很多时候知道或看出此次的决策有问题,但不能指出来,因为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这也是高处不胜寒的表现。
纵观现在,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多方原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功利性的东西多了起来,利用的心态多了起来,而真正用心交往的则少了许多。
性格直率、语言直白、不会掩饰、好多说话的人往往是不受上级喜欢的。
不受喜欢慢慢就能成为边缘化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做人比较失败的。
在上级面前说真话易特别是真实的指出问题,是能激怒上级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是注定要被边缘化的;在同事面前说真话,易让人感觉比较傻,就你看明白了?你想干什么吗?想表现吗?时间长了,会让人远之;在工作中做实事,就会让同事感觉更傻了,做做表现文章行了,何必认真呢?你说你干真实的事那我们是不是也要真干呀,你的这种做法上、让我们如何难堪。
这样做事,只求自己真实而不考虑环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做一个真实的人其实是非常难的。
《马未都》读后感1000字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在谈论有关国宝的话题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
对于马馆长的这一番话,我想是不能够赞同更多了。
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数不尽的文物宝藏,几千年的积淀下来,这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对于他们曾经经历过得那些起起伏伏,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假如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话,这未免就有点暴殄珍物了。
读懂国宝,马未都的《国宝100》或者会是我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未都在他的《国宝100》中,精心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拥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的100件国宝。
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风雨变迁。
这些文物国宝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读懂国宝,或者我们才会明白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才会明白国人身上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马未都的《国宝100》中,我们会发现,文物的被发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
文物的发现者并不只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即便你只是一个路人,也有可能会与一件国宝来上一场美丽的邂逅。
就像是本书中提到的皇后之玺的发现。
一个13岁的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见到一枚发亮的白色小石头,出于好奇,塞进了书包,拿回家给自己的爸爸看,爷俩觉得可能是件文物,于是乎,上交给了文物管理部门,经鉴定这是一枚吕后曾经使用过的“皇后之玺”。
该印章的发现可以说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还有像铜坐龙的发现。
黑龙江一位裴姓农民在自家挖菜窖的时候,刨出来一个大铁疙瘩,因为与金子的颜色非常相近,该农民误以为挖到了金子,仿佛也看到了大笔的财富即将唾手可得。
遗憾的是经过农民的几次确认,终于发现这玩意儿与金子八竿子打不着,于是乎随手便放在了自家的窗台上,不再管他。
却不曾想从此以后,每当深夜,家里便莫名的多了“呜呜”的声音,听起来煞是吓人。
最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尊金中期的铜坐龙。
同样的为我们了解那个时候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马未都私人博物馆视频观后感
“观复”博物馆视频观后感只要说到收藏,不论是哪方面的爱好者,都应该知道北京有个叫马未都的收藏大家。
马先生收藏多年后,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与马先生一起寻寻觅觅找宝贝的人也不少,能坚持下来并有所建树的只有他一人。
观复博物馆一共3000多平方米、六七个展厅,规模不能与国家博物馆相比,但在民间博物馆中,算是有一定规模的了。
博物馆有两层,一层有陶瓷、工艺品、家具的展览,二层有门窗和油画展。
古色古香的家具馆里,藏品的摆放极具特色。
以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木材材质划分展区,整个布置就像一个完整的家。
紫檀木椅子和条案摆设成的“客厅”,黄花木藤床、柜子等摆设成的“卧室”以及将各个部分相互分割开的古屏风,都显得有条有理。
博物馆全为马先生自己设计,从格局布置到细节装饰,都从人性化的角度着手。
他特别强调亲近感,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近展品。
尤其是木器,参观者都可以直接触摸到藏品。
这在其他古典文化博物馆里是很难做到的。
二楼有个门窗专题展,这是一个值得仔细看、慢慢看的展,透过门窗,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多么的不厌其精。
一扇门窗最能体现风格与情调的地方就是格扇。
格扇的上部为格心,这是用来采光与通风的主要部分,所以用木棂条组成格网,花样繁多。
窗棂的装饰很有讲究,起的名字也很文化。
比如这里的“冰炸纹”这个名字肯定是文人墨客给起的。
只看窗户,都是不规则的窗框,不得要领。
经文化人这么一说,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了。
当然从“观复”博物馆的名字也让我体会到文化的精髓。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
马未都私人博物馆视频观后感800字
马未都私人博物馆视频观后感800字这次去马未都私人博物馆实在是太过于惊艳了,深深地被迷惑在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中。
整个行程非常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接下来就通过我的观后感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马未都私人博物馆吧。
视频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品,展现了逐渐逝去的信仰、技术、风俗和想象力。
整个展览呈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性化、富饶的展览形式,使得观众很容易预见到它将会在未来走向怎样一个方向。
在马未都私人博物馆里,不断闪烁的画面和随之降临的真动态机械雕塑映照着牛津现代气氛和马未都个人样式,交织出一个全景的艺术家生涯而且增强了我们视角的广度和深度。
这是焕然一新的展览的生命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同时,在各种触动情感幸福、毒品、背叛和性欲之类的主题中,精致构筑着人性的轮廓。
新奇、有趣的展览,让我赞叹不已。
我觉得,马未都私人博物馆的艺术品作品,真是令人心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和它们之间的翻译和互动,从而深入地激发了我的灵感和进取心,并为我展现了艺术的神秘面态。
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相当促成了艺术品的理解和表现。
相应地,艺术品无论美感、技巧还是情感都非常出众,尤其是在传递艺术品本身的情感时,它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些原汁原味的情感。
这次观看马未都私人博物馆的展览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值得的。
从中学习和获得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通过艺术可以理解生活中的人和文化。
同时,艺术品也能够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和智慧。
总的来说,马未都私人博物馆的展览真的是很不错的。
它允许观者以多个视角来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着重展现人文情感的魅力,在没时间,要追求视觉体验的现代人群中也绝对有不错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思考实验室,使人可以思考那些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品应该具备什么特质?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对艺术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位对思维产生强烈逼迫感的人来说,这都是非常有滋头的。
立志于艺术和生活之间传递信息,马未都私人博物馆达到了这一目标。
马未都说收藏 观后感 家具作业2
《马未督说收藏》观后感姓名:XX 学号:XX我们课上看了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未都先生这个人。
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超级畅销书作家,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对于马未都先生讲解的这些关于家具收集的知识,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相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收藏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想想而已。
看了先生的讲解感觉收藏古玩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说我们没有那种能力,但是我们了解到了古代各种时期各种朝代的家居风格以及样式。
首先马未都先生给我们介绍收藏古玩这个热潮大体是从什么朝代兴起的。
晚明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史书上记载说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不上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其实社会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当时的经济富足,我们可以用实物来证实。
比如我们知道的话本小说,嘉靖时期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发行;到了万历时期,《西游记》、《金瓶梅》这些作品都在发行;像“三言”、“二拍”,大量话本小说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胡床到交椅的演变过程。
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
”“交午”,午是中午,“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这件国宝。
在这幅画里,韩熙载五次出现,三坐两站。
其中有一次是盘腿坐在椅子上,盘腿坐是一个习俗。
比如在陕北乡下呆惯的人进了城,他总愿意蹲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他觉得坐在沙发上不舒服。
韩熙载也是这个情况,即使地位很高,让他垂足而坐,他也不很舒服,所以要盘腿坐在椅子上。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亭亭玉立,玉树临风;宁为玉碎;化干戈为玉帛;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一直是美好和美德的象征。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以实物考据,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并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
玉器文化大约分为四个时期。
童年时期,即新石器时代;少年时期,即夏商周,所谓“三代玉”;青年时期,即汉唐时代,形成了系统化的玉文化;壮年时期,即宋元明清,汉唐后玉器走下神坛,变成全民普及的文化。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期时代玉器人类文明,无一例外要经过三个时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石器的磨制,二是产生了容器–陶器。
石器的打磨,最初是无美学意识的行为,只是为了让石器工具更好用,但圆滑漂亮的石器给了原始人类美感,而打磨的过程也给了他们成就感。
玉器,应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
玉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由物质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玉器的繁荣,实际上是精神的力量。
早期的玉器和后来不同,它的定义比较宽泛,认为“美石为玉”,不强调后来的温润、透亮的感觉。
我国最早的玉器实物有八千年历史,是内蒙古兴隆洼出土的。
早期玉器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是北方红山文化的红山玉,和南方良渚文化的良渚玉,距今都是大约五千年左右。
红山玉和良渚玉都有强烈的图腾崇拜。
玉,最早是被巫用来通灵的,是巫玉神沟通的媒介。
《说文》中有“灵,灵巫也。
以玉事灵”。
玉是神的物质体现,神是巫的精神体现,玉、巫、神三位一体,营造出神秘感。
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赤峰,1908年,一个日本人发现了红山文化,但直到1951年才被正式命名。
红山玉的出土是零星的(相反良渚玉的出土是成批的)。
红山玉以鸟兽造型为主,比如鸮、鹰、猪、龙。
红山玉的典型玉器是玉猪龙,古时候猪的地位很高,后来汉玉的“握”也是猪形。
红山玉的另一典型品种是C形龙,龙首似马,长鬃飘逸。
红山玉上很多都有小孔,一个或几个,表明玉石悬挂在身上的。
马未都新作瑕疵兼读后感
马未都新作瑕疵兼读后感--大家推荐下自己喜欢的书吧:)最近看了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和“家具篇”,书写的非常好。
他的人生经验,文采风流,专业知识,道德品性。
都一一展现出来。
只是在陶瓷篇里有两点存疑之处,说瑕疵可能有点过分和不敬,但美玉微瑕不也正是马先生说的“缺陷美”的主要特征吗:)况且这也可以让帖子更受大家关注。
1)。
是说元青花之谜第四——造型硕大就是说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
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和蒙古人性格有关,其性格粗犷,不拘小节。
说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当时出口的。
我在去年初也去看过托布卡比宫里的元青花大器,还是觉得当地人说的比较靠谱: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分餐制,一餐饭主要就是在这一个容器里就解决了。
一个大盘子里主食,副食,鹰嘴豆,蜜饯。
都要放得下,盘子当然要大了,连带着其它比例也有所加大。
中国的饮食是共餐制,七碟八碗的,按九寸七寸的SIZE分,还有专门的鱼盘。
可以小碗盛饭。
呵呵当然会比较小了。
2)。
鬼谷下山罐为什么这么贵?卖了2.3亿。
他总结道:1.题材决定,中国古代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
2.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3.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且存量少,画有人物纹的元青花罐,全世界不足十个。
其实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是这个罐经鉴定是文人所画,并不是普通画工匠人所作,文化价值高。
这与中国人价值观念中“士”高于“匠”有关,其审美价值取向和紫砂的时大彬壶有些类似,也影响到市场行为。
其实这两点都不是硬伤,只是马先生没往深里说。
这套书是根据百家讲坛的节目整理出来的,当场随口说,后整理成文就出书,能严谨详尽到如此亦实属难得。
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
都属即兴之作的神品,看来盛世中国,文脉不绝。
马未都先生很伟大,写的书非常实在,还创建了观复博物馆,又十分幽默,当得上民族精英,我对他的景仰之情确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读《马未都说收藏》
读《马未都说收藏》,对他的一段经历感触颇深。
有一次马老到上海一位大户人家看藏品。
在他几次三番软磨硬泡的盛情下,主人终于答应让他从自己传家的两件宝贝中选择其中的一件。
马老犯了难,两件几乎同样珍重的瓷器,对于爱之如命的马老来说是难以抉择的,拿起“官窑”舍不得“哥窑”,拿起“哥窑”舍不得“官窑”。
马老由此发出感慨:“人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能不能选择,而是善于放弃;当你发现生命中的矛盾冲突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放弃一个,这样人生才能迈出一步。
”马老将收藏上升到人生的境界,从收藏中悟出人生的大智慧,真可谓是大家中的大家。
在舍与得之间,大度明智的放弃比耿耿于怀的选择更让人钦敬,放弃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大境界。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种奇怪的小虫,它的行为让人思索。
这种小虫“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
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中这样的小虫又何其多呢?汲汲名利,甚至不择手段,到头来身败名裂,于小虫无二异。
在这些小虫们面前,蝇头小利皆心系之,力求之,得之则喜,失之则悲。
这其实是不善择取的表现。
物欲是泥潭、陷阱,深陷其中,只能越坠越深。
而唯一能自我救赎的就是放弃,放弃利欲,清洁内心,这样才能身心俱健,体会到自由清风的顺畅;否则只能自造囹圄,自取灭亡。
柳宗元用小虫为狗苟蝇营的人敲响警钟。
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讲了一个笑话:在古代经院哲学中,有一个“彼力当之驴”的典故,说的是一头赫赫有名的驴子的事,这头驴被牵到两份燕麦的饲料当中,它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了,因为它无法打破指向相反强烈程度相等的两个欲望之间的平衡,因此就下不了到底吃哪一份燕麦的决心。
对于眼前的东西,驴子犯了逻辑所设的圈套,因为它两者都想吃。
在此引用此典故,毫无戏谑尊敬的马老的意思。
马未都说马未都 读后感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作者:梅辰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
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马未都说马未都在线阅读地址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第(1)篇神人马未都自从买了kindle,买纸质书的机会就少了,不过kindle里的资源并不多,有些想看的书找不到,所以只能再买纸质书。
这本《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买的纸质书,而且是凑单免运费买的,只是没想到原来是一本访问集,太没有收藏价值了。
不说闲话了,说正题。
这本书是对马未都的专访,让马未都自己谈收藏故事、收藏秘笈、私人的观复博物馆和一些人生感悟,并没有很系统,是想到哪问到哪说到哪,当然人为的把它分了一些章节,其实内容上有着重复的。
对于马未都,谈不上了解,以前好像在哪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似乎跟很多文化界的名人很熟的样子,不过也没认真研究他。
最近注意到他主要是喜欢陶瓷,看了一些讲陶瓷的书,感觉他的书条理清晰,文字优美,而且除了陶瓷收藏外他还了解其他很多艺术品的收藏,现在通过这本书又了解到他原来还写过小说,出过电视剧,方方面面都有涉猎,确实很牛逼。
再有就是他的个性很强烈,很自信,大概成功人士都需要这种性格吧。
再说回《马未都说马未都》这本书,在讲收藏方面其实没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人生感悟方面却有些值得人思考的东西。
收藏家的心语—马未都
收藏家的心语—马未都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获得与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斋室灯光下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是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众星捧月般尊敬的荣耀?也许是,也许都不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收藏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棘刺和陷阱的深渊。
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拥千万,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在收藏圈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
那些平日傲慢的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大款、经纶满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脚迈进这嘈杂纷乱的“鬼市”地摊、古玩店铺,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权势、骄横,都被这满世界的古董旧货新品赝物所洗涤、融合,变成了地道的“淘宝者”、普通人。
像常人一样亢奋、激动、懊恼、悔恨不已,亦为几个铜板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
有位记者这样描述在北京潘家园“淘宝”的众生之相:“一网撒下去,一定能够网住一二个部省级官员,三四个教授,七八个大款,还有一个小偷或盗墓者。
”在古玩早市地摊,我曾目睹一位省级要员,非常虔诚的请一位藏友为他刚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
此人在地摊上被行内人称为古瓷“一眼准”,而他的职业,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补鞋匠。
我还见过一位著作等身、声名显赭的某名牌大学教授,为一尊北魏小铜佛像的真赝与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轻人争辩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俯首称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铜佛收藏家的观点。
我曾应邀去过一位居室不过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墙壁用旧报纸糊着,一张破旧的写字台上放着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旧彩电,可当他拉开一排简陋的木柜厨门,看到柜中整齐地摆放着他以20多年省吃俭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从战国至清代纹饰精美的铜镜时,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对马末都的了解感触
对马末都的了解感触最近在老师作业要求下,了解了马末都的个人事迹,观看了相关视频和了解了书籍内容。
马未都成为今天的传奇人物,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早一些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并一直执着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马末都说》书中谈到如何成功时,马未都称自己是“平地抠饼,旱地拔葱”,我觉得无论你多么幸运,成功和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大部分人都和他平生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紧密关联。
成功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正确的执著,前提是正确的。
所谓的正确就是看你的智慧,不聪明的人只执著也不行。
马未都是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私人收藏家,自打在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出镜后,他也成了百姓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图书也成了很多人走进收藏的入门书。
马未都在说收藏系列中,对我启发最大的算是家具了。
我们现在用的家具,都是受到西方家具的影响,传统的家具越来越少。
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中式家具的地位慢慢提升。
在中国艺术史中,家具基本上列为工艺美术范畴。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工艺品,尽管精美之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工艺品的创造者。
中国文化的创造者,除了那些有名有姓的文人骚客外,还有更多无名无姓的匠人,他们也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创造者。
中国家具,基本上都是匠人的杰作,要是有文人参与到家具的设计与制作中,那此家具的价值和意义就更不得了。
讲到陶瓷篇,马未都先生重点讲的清代的陶瓷,我觉得清代对中国的陶瓷也的确贡献很大,那是因为皇帝的喜好,上好就下效,带动中国的陶瓷发展,一至于欧洲国家以拥有中国的陶瓷为荣,康熙时期也的确开放过福州,广州,浙江等地的海禁,才使得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可以大量销往海外,但是,康熙之后的乾隆好大喜功,自誉世界之王,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使得中国的活力不在,我对马未都先生一直将康乾说成是盛世耿耿于怀,用历史比较学来讲,康乾完全达不到盛世,在精神和文化上较之前几朝就已经相差甚远,甚至唐朝的版图疆域都是清代的一倍了解后了才知道,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方面靠古书记录传承,另一方面就是流传下来的文物。
现场聆听马未都
现场聆听马未都
魏兴云
【期刊名称】《金融经济(市场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说起收藏名家马未都,自然不用多介绍。
3月17日l0下午,马未都在徐州艺术馆开展了一次《盛世收藏》讲座。
马未都在台上诙谐幽默,谈古道今,妙语连珠,台下掌声连连,我有幸能在现场聆听了他的讲解。
他长得很慈祥,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信手拈来的收藏细节和穿越时空的历史知识,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我不由得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魏兴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J], 武君;
2.马未都先生喜获艺术赞助大奖张济海现场演绎中国书法祝贺 [J], 辛霞
3.浅探主持人形象建构对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以马未都《都嘟》为例 [J], 于澜
4.马未都打假"马未都讲故宫" [J],
5.马未都打假“马未都讲故宫”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未都:收藏是享受文化快乐,不是豪取经济价值
马未都:收藏是享受文化快乐,不是豪取经济价值
收藏是文化的快乐
十多年前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很多人说该博物馆已价值连城。
但马未都表示,博物馆里面这么多宝贝将来全捐给国家。
他以《最终的快乐是文化的快乐》为题,进行了演讲。
马未都说,收藏很大程度上跟文化有关,最终获得的快乐是文化的快乐。
“金钱固然给你一个快乐,很便宜买来的东西突然值钱,会在家里翻跟头。
我知道我那东西值钱的时候我也很开心,当然一开始我也很矜持。
”马未都披露,很多中国人上收藏类的电视节目都不说心里话,总说钱这个东西对自己不重要。
对于收藏进入亿元时代这个说法,马未都并不赞同。
“这只不过是记者们愿意耸人听闻弄这样一个标题,我们今天在餐馆里吃了一个鱼翅,难道就能说现在进入了鱼翅时代?收藏也是这样,今天上亿的收藏品大概就十来件,不代表中国收藏文化的主流。
”
马未都表示,对于收藏而言,文化是第一位的,但他不鄙视财富,“我们先人创造了财富,当全世界用金钱向你的文化表示尊重的时候,表明了我们文化的价值。
但不能因为有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就认为一定是资本说了算,资本、价格一定是市场说了算,但价值一定不是资本说了算,价值一定是艺术创造者说了算,这个有时候是需
要后人,需要长时间的历史来验证。
”马未都不愿过多地在钱上纠缠,“谁收藏都是好事,谁出钱都是好事,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自己的文化,愿意出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毕竟是在尊重我们的文化,总比过去毁了强。
”。
关于观后感的优秀作文:观复印象
关于观后感的优秀作文:观复印象基本上马未都播讲的《观复嘟嘟》每期都看,他写的博客也爱看,主要是爱听他讲得一些老理儿,对他讲得关于收藏品的事儿倒是听一听就罢了,因为要想听懂需要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
今年,在一个炎炎夏日里,我终于踏进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展馆“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1997年1月18日在北京开馆。
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之《归根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那个地儿挺偏,一个小院儿门口挂着“观复”字样红底黑字的牌匾,铁栅栏门上面的拱形门圈爬满茂密的爬山虎,绿涔涔地通向院内的U型建筑,顺着院中通道进到一个宽敞的院落,红顶二层小楼,外墙同样也爬遍了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叶片被正午的太阳照射的发着油亮的光。
南面的正墙上写的正是那句老子的话“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院内马先生专为他养的猫搭建了一个猫舍,木制结构上安着玻璃窗,对舍内的“观复猫”的一切活动看的真真的,每只猫都被马先生起了名字,嘟嘟里面讲过“猫谱”,中国古人写过猫谱,叫《猫苑》。
里面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猫做了详细的解读,以及各花色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记录,比如,白猫脑袋顶上一块黑,一个黑尾巴,叫“鞭打绣球”,就上了猫谱;黑猫,漆黑,四个白蹄,叫“雪中送炭”;白猫,身上一根黑毛没有,却有一根漆黑的尾巴,叫“雪里拖枪”等等。
博物馆内分为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里只是马先生收藏的部分藏品,在上海、杭州、夏门还有地方馆。
进入博物馆内,气氛是安静低沉的,当日观者并不多,我们随着一位高个子女讲解员进入了展区。
展区的设计与摆设是一股纯粹的古风韵味,一进入就被陶冶其中,体会着中国古老的渊源文化。
至于专业的知识我真不懂,全部都在听讲解员为我们导读,只说说我的感受吧,展区内的每件展品都特别美观精致,在这看文物,感觉不同于去国家博物馆或其它地方看文物,这的文物让我首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包浆”,细致地近距离地观察后,看出了物件经过历史岁月的浸润后,那表面的温润光泽,已将厚重的年代感与物件交融一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不偏不倚 正好粘在公主的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就把公 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 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 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 的美容术从此诞生,当时被称“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 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
收藏马未都378观后感侯兴宇
1、康熙的初年还有战乱,所以他不会静 下心来去制作这样的大瓶(百花不露地花 神大瓶),那么嘉庆以后逐渐的国事衰落, 也不会再生产这样的大瓶,所以从这个大 瓶的态势上讲,它就是体现了乾隆盛世的 一个国家风貌,我们有时候说通过一件瓷 器看到一个时代就是这个原因。
百花不露地
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续 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 涪陵山有大龟,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 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 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 日妆。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 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 成为民间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们争相效仿的时尚妆容,一 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
(38)衣锦媚行谈情爱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我们中国也有情人节——七夕,这都是专门为爱情 欢庆的节日。可见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也不分古代与现代,爱情是人类永恒 的主题。在节日这一天,恋人们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送玫瑰花、巧克力,或者一起吃个烛光晚餐——这都是现代人欢庆爱情的 方式。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表达爱意的呢?
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
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
簪子 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
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钗指妇女用的
发饰。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
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
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
不是发饰)。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
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
“分钗断带”。
簪子是东方古典的标志
今天妇女别头发很重要
的一个东西叫卡子,它跟钗
的原型很接近。是别头发用
的,起到固定的作用,就是
在头发盘起来固定
住了。钗分两股,有人认为
是从农具中演化过来的,因
钗
为农具中有叉,也有人认为
是从兵器演化过来的,说法
不一。
钗的史话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
正月梅花神寿阳公主 二月杏花神 杨玉环 三月 桃花神 戈小娥 四月 牡丹神 丽娟 五月 石榴神 公孙氏 六月 莲花神 西施 七月 玉簪花神 李夫人 八月 桂花神 绿珠 九月 菊花神 梁红玉 十月 芙蓉神 貂蝉 十一月 山茶花神王昭君 十二月 水仙神 甄宓
牡丹虽好空开放 枣花虽小能结实
寿阳公主额上印下梅花
除乾隆嘉庆朝外,光绪和民国制作此类器物较多。 通俗叫法中也有称作“百花不落地”的。
十二花神
一月兰花神屈原 二月梅花神林逋 三月桃花神皮日休 四月牡丹花神欧阳修 五月芍药花神苏东坡 六月石榴花神江淹 七月荷花神周敦颐 八月紫薇花神杨万里 九月桂花神洪适 十月芙蓉花神范成大 十一月菊花神陶潜 十二月水仙花神高似孙
应该说古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跟现代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能说的时候一定 说,不能说的时候就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诗歌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李 商隐说“隔座送钩春酒暖”,“隔座”就是跟那人隔着,心里就有一种够不 上的感觉,所以他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送小礼物也跟今天没什么区别,比 如送荷包、香囊、汗巾等。一般来说,定情物都不会太贵重,古人也是这样, 不会过于贵重,因为太贵重有买感情之嫌,比如我给你一个定情物,送你一 辆大奔驰轿车,这就有点儿世俗,听着怪怪的,不那么纯洁了。古人也认为 感情当中要尽量少掺杂物质的因素,所以古人的定情物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 随身携带的,甚至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指甲,以表示思念之情。
又称“万花堆”“百花图”,清乾隆、嘉庆时期 景德镇粉彩瓷器独具特色的花卉题材之一。器身满绘 各色花朵,犹如万花堆聚,五彩缤纷,寓百花呈瑞的 意思。画面以牡丹为主题,并绘菊花、茶花、月季、 荷花、百合、牵牛等等。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 尽其致,繁密之极。有黑地和白地两种,以黑地最为 珍贵。有的加以描金装饰,其画面繁缛,极尽工巧, 衬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 出了极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