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历史七年级下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社历史七年级下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节日风俗、有关的故事传说2、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时节、农业的关系3、对比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纪念主题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仪式、风俗难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与时节、农业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由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引入中国古代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环节一教师展示清明节的日期和含义,指出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观,播放寒食节小短片。
教师由寒食节引出清明祭祖的传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清明祭祖的习俗和当今清明祭祖的新内涵(祭拜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从题目引入上巳节的起源和节日活动,由此引出清明节的另一层含义(郊游踏青)。
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教师介绍重庆丰都鬼城在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初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都鬼城庙会环节二:教师展示端午节的来历和主题活动教师请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节日传说故事(屈原和粽子及龙舟的典故)教师介绍重庆当地的赛龙舟习俗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环节三:教师展示中秋节的时间和主题活动教师展示中秋节的起源和祭祀活动(历代皇帝祭拜日月的用意,与农业丰收相关)教师展示有关月饼传说的小视频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环节四:小组合作与探究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点是什么?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参考建议:共同点:(1)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2)都和农业活动相关(3)都有固定的仪式道德观:(1)重视家庭的作用,尊重祖先、长辈(2)崇拜伟大的人物,爱国情怀(3)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2、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有些祭拜仪式、风俗讲究被认为有迷信色彩,你认为这些行为是否应该禁止?参考建议: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具有可视性、具体可感知的“迷信”方式表达较为抽象的思想关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3.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2.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了解中国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活动和习俗。
2.竞赛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准备1.PPT演示2.教学课件3.课堂小游戏的道具六、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传统节日分类(10分钟)老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分类,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种类和名称,随后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每个节日的含义,并回答一些问题。
3.传统节日的意义(30分钟)老师根据ppt,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结合不同节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小游戏(30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穿花衣、猜谜语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并且贯彻节日的习俗。
5.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30分钟)老师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还可以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节日庆祝体验。
6.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和心得,并且向学生们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研究智慧写一篇传统节日的故事,并且解释其中的节日文化和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传统节日的分类】-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双十一节- 元宵节- 劳动节- 儿童节【传统节日的意义】- 春节:团圆、万物复苏- 清明节:祭祖、扫墓、察秋鸿- 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中秋节:观赏月亮、赏花、吃月饼- 双十一节:网上购物狂欢节-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 劳动节:纪念五一运动、表彰劳模- 儿童节:关爱儿童、庆祝童真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情趣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营造了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活动⽬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的起源和演变,提⾼⽂化素养;2.从中国传统节⽇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4.在活动中提⾼沟通和表达能⼒。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中国传统⽂化。
教学⽅法⼩组合作学习法;⾛访、搜索资料,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导⼊:请同学们回想⼀下,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节⽇是什么节?学⽣回答: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师导⼊: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常熟悉的节⽇。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进这些传统节⽇,在感受传统⽂化魅⼒的同时,探寻这些节⽇的渊源。
今天我们上⼀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
⼆、展⽰活动⽬标(见活动⽬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标,⼼中有⽬标,⾏动有⽅向,学习有动⼒。
三、活动过程⾸先,分⼩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学⽣活动:在⽼师的帮助下,在⾃愿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三个⼩组: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对社会⽣活的作⽤其次,搜集资料,课堂活动。
⼀、春节主题活动资料1.向同学们出⽰喜庆的春节图⽚,请⼀组同学说出春节的起源.⽼师概括:春节的起源:春节⼜称为新年、⼤年、新岁,⼝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中的⽴春,也被视为是⼀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初⼀开始为新年。
⼀般⾄少要到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初⼀⾸”(即“年”),年节的⽇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今。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习俗。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节日文化。
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谈论法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听歌识曲,听7个音乐片段,猜一猜,这是和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有关的歌曲?。
二、互动质疑活动一:请同学给我国传统节日排个序;活动二:合作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农业经济的产物,也有些具有宗教信仰色彩。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来历如何呢?谈论发言观看主要节日历史由来短片。
许多节日一旦产生成型后,就形成了相应的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变化;分组讨论发言师总结出表格观看祭祀大典视频,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明,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这些主题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统节日重视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折射了祈福消灾、除旧迎新的求吉心理。
三、知识拓展活动四:请同学们默写并朗诵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活动五: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四、情感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要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作业布置:1.为我国传统节日设计宣传语。
2.分享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你做起!板书设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活动内容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有些节日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许多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
3.知道传统节日涉及的领域: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4.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了解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发展2、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课前搜集、课中展示、课下走访。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3.22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来源、习俗及其发展等,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流传的意义。
2、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掌握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3、通过信息交流,体验交流与协作的欢乐。
4、自己动手、动脑,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各传统节日的主要活动2、难点:各传统节日的来历三、教学过程(一)1、导入:同学们,寒假相信大家都过得很欢愉吧?寒假有一个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你能谈谈春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解放说)(春节是我们辞旧迎新的节日,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吃团年饭,初一开始直到农历十五,小孩子们都可以拿到“利市”,大家都买新衣服穿,外地打工的人都会赶回家乡过年等等)(二)1、估计小课题会有:(1)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故事。
(2)各个节日有什么风俗习惯?(3)传统节日在现在的发展情况。
2、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1、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博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祭灶、扫尘、春联、年画、年夜饭、守岁、爆竹、拜年。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以“和日本学生聊中国节”为话题,按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变化等板块,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使他们认识到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变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分六小组,选出组长,上台抽签并领取任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节日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课)【听一听】儿童版《节日歌》大家听到了哪些节日?其中传统节日有哪些?为什么这些节日是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不知道大家对节日了解多少?看诗句填节日。
【填一填】看诗句,填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三个,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
下面我们重点探究它们的起源、习俗的传承和演变。
【谈一谈】1、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1)春节的起源(2)春节的习俗2、清明节——追贤思孝,亲近自然(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3、端午节——忧国忧民,奋发向上(1)端午节的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了汉族传统节日,我们再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五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以及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
3.道具:准备与节日相关的一些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节日相关的故事,如《春节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案-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谁的(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D.屈原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哪个节日的场面( )
A.重阳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10.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11.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课题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
目标
【学习重点】知道我国的部分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学习难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环节一:自主预习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色彩的色彩。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到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端午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
A.元宵 B.除夕C.元旦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二、搜集整合资料(4.14-4.19)
1、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查找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形成计划书、ppt,过程中有问题及时询问老师。
2、4.19日(周四晚自习),将形成的计划书、ppt交给老师,老师与组长交谈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计划书内容应包括:展示内容、展示设计和任务分配名单。
除了搜集资料的过程,如何更真切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节日的变化发展和文化意义?在此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
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祖父母辈4人,父母辈3位,同学3位。
问题设计:1.你是如何过米线节的?
2.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通过不同年级人群的回答,归纳出米线节习俗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更大的意义。
(形式多样化,例如:可朗诵、演唱或弹奏《水调歌头》)
二组:春节组——传统节日的传承
1分队:节日起源(相关传说)。
2分队:节日活动、节日习俗。
对比古今春节活动、习俗的差异。
(可用表格进行对比 差异较小 体现出节日的传承,体现出时代进步对节日活动的影响);
三组:清明节组——传统节日的发展
1分队:节日起源(节气节日)。
4.小结:
教师提问: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过传统节日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出示材料:“社会关系如果没有经常性的重温和互动,在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后,会逐渐变淡变薄。”——王学文《规束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
学生回答:节日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
出示材料:“风俗之于一个民族,亦如光荣之于一个人。风俗是必须保存的财富,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恢复了。”——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第22课活动课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课题
第22课活动课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主备课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学习传统节日的分类,正确看待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一、节日起源
节气起源说、寒食节起源说。
二、民间习俗
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学生展示自创漫画《清明宫廷戏耍图》展示宫廷女子的清明活动还有:吃青团、斗百草、荡秋千。
除此之外,现代人最熟悉的清明习俗当属扫墓。如何体现出这种巨大的反差?二组同学们自创了情景剧《古今清明》,演绎了古今清明不同的习俗,生动活泼的小剧场将这种反差点亮,让人对清明节习俗得变化性留下深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四个节日进行探究,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传统节日探究的层层深入:
第一小组:中秋节——体会传统节日的美
设计思路:首先从最直接的感官和文学之美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活动:
一、中秋节的起源
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说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考察学生讲述能力)
2分队:节日活动、节日习俗。
对比古今清明活动、习俗的差异。
(可用表格进行对比 差异较大 体现出节日的变化与发展,例如从郊游禁火寒食到祭祖上坟。)
四组:米线节组——传统节日在身边
1分队:节日起源,节日习俗(相关传说,注意地方特色)。
2分队:设置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小问卷,通过走访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同学获取有关答案。注意选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展示,并总结出调查结论或心得体会。
三、审核及定稿(4.20-4.22)
1、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最后修改。
2、4.22(周日晚自习),将最终计划书和ppt交予教师审核定稿。
四、成果展示(3班:4.24周二 4班:4.25周三 2班:4.26周四)
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针对同学们的分工和表现给出相应的加分鼓励。
2、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何谓传统?
教师出示材料并讲解:“自武帝灭朝鲜 ,使驿通於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后汉书·东夷传·倭》,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
教师提问:何谓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等。 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藏历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由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城学习任务。通过以上活动,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搜集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提升拓展能力。
教具
课件及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一、形成小组,分配任务(4.13)
一组:中秋节组——传统节日的美
1分队: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
2分队:搜集并展示中秋赏月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第四小组:米线节——探究身边的传统节日
设计思路:针对本地特色传统节日,特别设计了对于米线节的探究,为的是利用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亲身去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历史。
一、节日起源
学生介绍米线节的简单概况和米线节起源的传说。
二、传统的米线节习俗
迎请土主巡游、拜祭祈福仪式。
三、米线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文化体验活动、特色美食商贸街。
二、中秋节的习俗
吃月饼、燃灯、猜谜、赏月(考察学生搜集资料能力,过程中注重与讲台下互动)
三、中秋节的诗词
诗词赏析,弹唱伴舞演绎《水调歌头》(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用最直接的感官带全部同学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第二小组:春节——领会传统节日的传承
设计思路:传统节日都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走到今天,虽然具体表现方式不同,但是我们仍然将最古老的习俗和文化通过节日传承至今,春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也是最具有传承性的一个节日,所以选择它来领会传统节日的传承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前搜集整理的指导和有效进行,课堂展示的逻辑性条理性。
学生回答:节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节日之美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节日的继承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春节的起源
二、春节的习俗
三、春节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材料对比古今春节习俗,发现虽然时代和科技在进步,但是最传统的习俗仍然保存至今,这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是华夏文明永葆活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小组:清明节——传统节日的变化
设计思路:传统节日既有传承性,在传承过程中也有所变化,清明节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通过挖掘清明节由古至今的习俗变化,发现传统节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