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活动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准的提升,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此时我根据学校大的主题“传承民族文化,颂扬民族精神“。
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探寻,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为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水平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社会调查水平,与人交流、合作的水平。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活动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二、活动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目标1四、教学难点:目标2五、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中国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六、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与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小组,确立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2,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课后拓展提升: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七、活动过程:一、课前准备:收集整理1,明确活动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2,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与同学交流节目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3,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按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第一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第二组: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第三组: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二、课堂展示并探究文化内涵一)导入:时光荏苒,岁月流淌。
春节刚过,清明节的热情也还没消退,端午节也迈开步子在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年四季,岁月轮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令我们激情荡漾、流连忘返,我们应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来探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文化内涵二)学生展示成果:A,第一小组代表展示B,第二小组代表展示C, 第三小组代表展示二)学生评价,师补充总结三)探究节日文化内涵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观看PPT,结合表格一,表格二,然后讨论:①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②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
前代旧制。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四、收取《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展示评价标准》,统计分数,选出最佳研究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堂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D )
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晋文公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3、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C )
A.雨水、清明
B.惊蛰、谷雨
C.小满、芒种
D.白露、霜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春节
二、端午节起源、习俗
三、清明节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关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来进行课堂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
其他同学通过观看,所得到的感觉也要比教师讲授要亲切,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