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活动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准的提升,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此时我根据学校大的主题“传承民族文化,颂扬民族精神“。
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探寻,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为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水平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社会调查水平,与人交流、合作的水平。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活动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二、活动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目标1四、教学难点:目标2五、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中国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六、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与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小组,确立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2,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课后拓展提升: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七、活动过程:一、课前准备:收集整理1,明确活动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2,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与同学交流节目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3,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按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第一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第二组: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第三组: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二、课堂展示并探究文化内涵一)导入:时光荏苒,岁月流淌。
春节刚过,清明节的热情也还没消退,端午节也迈开步子在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年四季,岁月轮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令我们激情荡漾、流连忘返,我们应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来探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文化内涵二)学生展示成果:A,第一小组代表展示B,第二小组代表展示C, 第三小组代表展示二)学生评价,师补充总结三)探究节日文化内涵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观看PPT,结合表格一,表格二,然后讨论:①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②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
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什么时候?生:正月初一师: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故事、习俗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活动体验: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课堂总结: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节日名称、起源、发展、内涵等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3.22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来源、习俗及其发展等,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流传的意义。
2、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掌握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3、通过信息交流,体验交流与协作的欢乐。
4、自己动手、动脑,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各传统节日的主要活动2、难点:各传统节日的来历三、教学过程(一)1、导入:同学们,寒假相信大家都过得很欢愉吧?寒假有一个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你能谈谈春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解放说)(春节是我们辞旧迎新的节日,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吃团年饭,初一开始直到农历十五,小孩子们都可以拿到“利市”,大家都买新衣服穿,外地打工的人都会赶回家乡过年等等)(二)1、估计小课题会有:(1)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故事。
(2)各个节日有什么风俗习惯?(3)传统节日在现在的发展情况。
2、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1、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博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祭灶、扫尘、春联、年画、年夜饭、守岁、爆竹、拜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2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熟悉传统节日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②在小组活动中提高沟通、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②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爱国热情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难点:弘扬传统文化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平板电脑,传统节日有关书籍,传统节日书签,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吗?”〈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呢?”〈生:因为放假,因为有的节日可以和家里人吃团圆饭……〉师:“老师也喜欢过节,而且老师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
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品味经典节日,传承中华文明。
”〈板书: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讲授新课:师:“中国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叫‘传统节日里有什么’”。
〈用ppt展示游戏规则〉师:“好,游戏规则我们看完了,我们就根据游戏的胜负来选择本节活动课你们组可以应用的媒介。
每组派一位代表来参加游戏,谁愿意举手了呀?”师:“其他同学为他们来打节拍,预备起。
”〈生:传统节日里有什么?春节。
传统节日里有什么?腊八节。
传统节日里有什么?端午节……〉师:“通过我们刚刚的游戏我们得出了胜负。
我们第一名所在的组可以获得一台平板电脑来查你们今天活动课所需要的资料。
第二名所在的组可以获得一本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籍作为你们今天应用的材料。
第三组呢老师准备了一套小学生手工绘画的一套传统节日的书签,你们可以通过这套书签来找到灵感。
请几位代表回到座位。
”师:“传统节日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从远古传下来的这些传统节日清楚地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脚印,记载着每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2、端午节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
前代旧制。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四、收取《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展示评价标准》,统计分数,选出最佳研究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堂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D )
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晋文公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3、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C )
A.雨水、清明
B.惊蛰、谷雨
C.小满、芒种
D.白露、霜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春节
二、端午节起源、习俗
三、清明节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关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来进行课堂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
其他同学通过观看,所得到的感觉也要比教师讲授要亲切,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