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心血管反射主要是因为机体内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是出现了不同的生理状态,比如说姿势变换、睡眠或运动等等。

心血管反射能够促使器官的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发生变化,另外机体动脉血压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心血管反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意义是通过自身的循环系统适应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状态。

心血管反射发生的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的时候就会导致压力感受性反射。

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有感受装置,被称之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是感受血管壁内部机械牵张的程度,而不是对血压的变化直接感觉。

当动脉血压升高的时候,其牵张的程度就会升高,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图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压力感受器1.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心室、心房以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中存在较多的感受器,他们统称为心肺感受器。

引起心肺感受器兴奋的刺激包含两大类:第一种是因为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一旦心室、心房以及肺循环大血管的压力升高或者是血容量增多,就会导致血管壁出现牵张的情况,心肺感受器就会发生兴奋,与其他压力感受器相比,心肺感受器处在循环系统压力较低的部分,因此也称之为低压力感受器。

第二种是因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心肺感受器发生适宜刺激,比如说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等。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多数的心肺感受器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引起的反射效应属于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从而造成了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出现下降的情况。

1.化学感受性反射在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的分叉处存在特殊的感受装置,一旦机体内部血液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将会导致机体内部出现缺氧或者是二氧化碳分压过高的情况,从而对这些特殊的感受装置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这些装置也可以称之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因呼吸加深加快,在日常对心血管活动并不会起到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是一旦机体发生低氧、失血、酸中毒或者是动脉血压过低等等情况的时候化学感受性反射就会对机体产生作用。

最新0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0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 稳定; ②生理反射,经常存在。 ③对波动性血压敏感,敏感范围为(80~160 mmHg).
04.03.2021
13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效应: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意义: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
调节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应急状态时(如大量失血) 循环功能的调节,维持血压,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 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③增加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使外周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④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后者可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扩充血量, 血压升高。
⑤还可引起或增强渴觉,并导致饮水行为。
04.03.2021
20
(三)血管升压素 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 合成的。 作用及生理意义: 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引起血管 平滑肌收缩。 ②抗利尿效应(又称为抗利尿激素); ③在禁水、失水、失血等情况下,血管升压 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液体量,而且对维 持动脉血压,都起重要的作用。
0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04.03.2021
3
2.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 特点: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 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作用: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使骨骼肌 血管舒张。 拮抗剂:阿托品。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 生殖器等少数器官。 特点: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 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小。
23
(七)组胺 作用:舒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 壁的通透性。 (八)前列腺素 作用: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

第六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反射调节延髓心血管中枢心脏全身血管脊髓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1 心交感功能作用:心率上升(正性变时)传导速度上升(正性变传导)心肌收缩力增强(正性变力)1.2 心迷走功能作用:心率下降(负性变时)传导速度下降(负性变传导)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缩血管神经都为交感神经,也称交感缩血管神经。

胸1-腰3 的侧角交感神经节椎旁、椎前全身血管平滑肌NE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亲和力高β受体亲和力低平滑肌收缩平滑肌舒张血管收缩阻力上升血压上升毛细血管压下降,组织液回流静脉收缩回心血量上升1.3 血管的神经支配舒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皮质运动区脑干副交感核分布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外生殖器血管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受体MM作用血管舒张血管舒张局部血管舒张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轴突反射②平时无作用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③与情绪、运动有关2、心血管反射调节2.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2.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 2↓ [H +]↑ PCO 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 束 核呼吸中枢(+)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 压↑↓↓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二、体液调节1.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E 90%去甲肾上腺素NE 10%心脏β受体外周阻力皮肤肾胃α效应血压正性变血管αβ受体骨骼肌肝β效应外周阻力变化不明显心脏β受体血管主要α受体3.血管升压素(VP )=(抗利尿素 ADH)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 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后叶 释放VP 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 源:适宜刺激* 高血压及其预防主要病因:1、遗传2、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原发性患者40%血中交感递质高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RAAS4、肾脏潴留过多钠盐患者中盐敏感占25%-42%5、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患者半数存在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钠潴留。

kong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kong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Medical Application
The most well known use of NO are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of impotence (Viagra) and heart diseases. But we should remember Nitroglycerin,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dynamite, the Alfred Nobel’s invention. When Nobel have heart disease, his doctor prescribed nitroglycerin. Nobel refused to take it, in a letter, he wrote: It is ironical that I am now ordered by my physician to eat nitroglycerin. It has been known since last century that the explosive, nitroglycerin, has beneficial effects against chest pain. However, it would take 100 years until it was clarified that nitroglycerin acts by releasing NO gas.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 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 的感觉神经末梢,主要 感受血压变化对血管壁 产生的牵张刺激,常称 为压力感受器 (baroreceptor)。 1)感受器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2) 传入神经:窦神经、 主动脉弓神经 (3) 中枢联系:延髓 孤 束核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脑、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的血管平滑肌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二)心血管中枢
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内相对集中的 部位。
分布:从脊髓到大脑皮层
1、心血管活动的
延髓
缩血管区: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舒血管区:使血管舒张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①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腺苷) ②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直接作用:血管收缩 间接作用:心肌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高,血管舒张 总作用:先收缩后舒张 迷走神经相反:血管先舒张后收缩
③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甲状腺激素
2. 肺 循 环
➢ 肺循环的特点 ①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② 血容量变化大 ➢ 肺循环的调节 ① 肺泡气氧分压的调节 ② 神经和体液调节
>75
切断交感神经
<75
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100(自身节律)
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起源:节前纤维起源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 支配:全身大多数血管 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α受体(强)、β2受体(弱) 作用:使血管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骨骼肌血管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应急状态下增加骨骼肌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NE→
心肌1受体→(+)心脏 血管受体→缩血管→动脉血压↑↑
(-)
降 压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NGI不具有活性,ANGⅡ、Ⅲ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的 血管紧张素受体 ,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心血管神经调节因子的发现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心血管神经调节因子,这些 因子在心血管反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心血管疾病
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应用进展
心血管反射调节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对心血管反射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如高血压 、心力衰竭等,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应生理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03
心血管反射调节的影响因素
年龄
总结词
年龄对心血管反射调节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出不同的调节特 点。
详细描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反射调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会发生变化。例如,老年 人的心血管反射调节能力通常减弱,对血压和心率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发生 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
化学感受器反射
在某些情况下,如缺氧、酸中毒等,化学感受器会感受到这些化学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引发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反应。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两个重要的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些压力感受器会感受到这种压力 变化,并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使心率减慢、血 管舒张,从而降低血压。
心肌梗死
01 02
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会刺激心血管 反射,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缺血 后恢复血流时对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压力感受器反射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压力感受器反射可能受损,导致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
03
副交感神经活动
详细描述
一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影响心肌收缩、血管舒缩等生理过程,从而影响 心血管反射调节。此外,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用药时机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对心血管

【医学】kong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医学】kong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nerve ) 和 心 迷 走 神 经 ( cardiac vagus nerve)的双重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作用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节前纤维末梢释放Ach + N1-R
(节后神经元膜上)
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释放NE + β1-R
(心肌细胞膜上)
心率↑(正性变时作用)
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 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 正性变力作用)
不同类型的血管分布不同
小动脉,微动脉最高;静脉相对较少
不同部位的血管分布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最多,冠状动脉神经纤维
部分血管同时受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 经纤维的支配。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微动脉)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脑、唾液腺、 胃肠道的分泌腺和外生殖器) ③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轴突反射) ④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不同部分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的活动都是有分化的。具体地说,对于 某种特定的刺激,不同部分的交感神经 的反应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表现为 一定整合型式的反应,使各器官之间的 血流分配能适应机体当时功能活动的需 要。
血管神经纤维分布极广, 除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外,其它血管平滑肌均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分布。
①其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节后神经纤维末 梢释放NE。 ②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R和β-R NE + α-R 血管平滑肌收缩 NE + β-R 血管平滑肌舒张 ③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支配。
切断交感神经时,HR如何变化? HR ↓
切断迷走神经时,HR如何变化? HR ↑ 同时切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时,HR如何变化?
HR ↑
根据不同的神经支配效应,将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 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血管紧张素Ⅲ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与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

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就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就是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

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就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就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

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2)传入神经与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与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就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生理学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走 神
位于心内神经节

是胆碱能神经元
递质: ACh
受体:M受体ຫໍສະໝຸດ 负 性支配:心脏各部分

作用: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4-
点击》》
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 负性变时作用的机制:
(3)肽能神经纤维 有:神经肽、 血管活性肠肽(VIP)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阿片肽 作用:尚不清
-5-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缩血管神经纤维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调节目的:
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心血管 神经支配 中枢
反射性 全身性 局部性 调节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1-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N支配及其作用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 位于T1~T5侧角细胞。
-8-
(二)心血管中枢 定义:
1.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中枢
⑴ 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张、交感缩 血管紧张
⑵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⑶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9-
——交感缩血管纤维 源于:T1-- L2~3 递质和受体:节前纤维为Ach,节后纤维为NE
NE + 血管平滑肌α受体→收缩 分布密度: ①皮肤>骨骼肌及内脏>冠脉及脑血管 ②A>V ③口径愈细,分布密度愈高
-6-
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持续发放低频冲动的特征。
作用:
点击》》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心血管的反射调节
血管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 责输送血液,并调节血液流量和 压力。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除废物
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从血液中排除。
调节体温
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体温稳定。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
01
02
03
04
高血压
指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 能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营养康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提供身 体所需的营养,控制体重 和血脂。
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 血脂等检查,及时发现心 血管问题。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 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 等不良习惯。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
THANKS
化学感受器反射
化学感受器反射是指化学感受器受 到刺激后,通过反射性调节使心率 、呼吸频率和血压发生改变。
心血管反射的功能
1 2 3
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心血管反射通过对心脏和血管的调节,维持心血 管系统的稳定,保持血压和心率的正常水平。
适应环境变化
心血管反射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如 运动时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等,以适应身体 活动的需要。
本成分组成。
反射活动具有快速、准确、节省 能量的特点,是机体适应环境的
重要方式之一。
心血管反射的种类
心肺感受器反射
心肺感受器反射是指心肺感受器 受到刺激后,通过反射性调节使 心率、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发生
改变。
压力感受器反射
压力感受器反射是指压力感受器受 到刺激后,通过反射性调节使血压 、心率和心输出量发生改变。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演示文档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演示文档

血压骤升
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
传出神经
+ 心迷走神经
- 心交感神经
-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 血 管 反 射
效应器 心肌
血管SM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 反射又称减压反射,但其调节功能是 双向的。
意义:调节短时间内的动脉血压变化, 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态。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二)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大多数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小部分受交 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β1 作用: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
加强,血压升高。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 作用: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力
18
二 体液调节
(一)全身体液调节 1 肾上腺素 -----强心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2血管紧张素 机体大失血时生成增多,对防止血压过度
下降而使血压回升起重要作用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
• 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的某些物质,对微血 管具有扩张作用。由于这些物质都非常容易 被破坏,或经循环血液稀释后浓度很低,不 再能起作用。因此,只能在其产生的局部发 生调节作用。具有扩张局部血管的物质主要 有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以及组织的代谢 产物等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反射弧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
效应器
减压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血管中枢
3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中枢 分布在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级水平,基本中枢在延髓。 (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具有紧张性,使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安静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高,心交感中枢低,心率慢。 激动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低,心交感中枢高,心率快。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课件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课件

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
工作原理及效应Leabharlann 颈动脉窦刺激↑↑ 传入神经冲动↑↑
血压↓↓
压力感受性反射
工作原理及效应
颈动脉窦刺激↓↓
传入神经冲动↓↓
血压↑↑
负反馈
双向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版
降压原则——长期平稳
特别提示
颈部按摩有风险!!!
思考题
1.请同学们应用颈动脉 窦相关解剖生理知识, 对老人进行健康宣教。 2.分析如果夹闭家兔一 侧颈总动脉,动脉血压 如何变化?为什么?
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位置 适宜刺激 工作原理 产生效应
颈动脉窦
压力感受性反射
位置
颈内动脉起始部
找一找
思考:如何定位,有何标志?





甲状软骨上缘
前 缘
压力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压力感受性反射
适宜刺激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 牵张刺激
血压高→刺激强 血压低→刺激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
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

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

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

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
(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和循环系统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保留它通过窦神经与中枢的联系。

在这样的制备中,人为地改变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就可以引起体循环动脉压的变化,并画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见图4-27)。

由图可见,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的中间部分较陡,向两端渐趋平坦。

这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大约13.3kPa或100mmHg)的范围内发生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纠正偏离正常水平的血压的能力最强,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愈远,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愈低。

图4-27 在实验中测得的颈动脉窦内压力与动脉血压的关系(1mmHg=0.133kPa)(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在动物实验中可看到,正常狗24小时内动脉血压的变化范围一般在平均动脉压(约13.3kPa 或100mmHg)约1.3-2.0kPa(10-15mmHg)以内;而在切除两侧缓冲神经的狗,血压经常出现很大的波动,其变动范围可超过平均动脉压上下各6.7kPa(50mmHg)。

但是,在切除缓冲神经的动物,一天中血压的平均值并不明显高于正常,因此认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向右移位。

这种现象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resetting),表示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在较正常高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的机制比较复杂。

重调定可发生在感受器的水平,也可发生在反射的中枢部分。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其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

引起心肺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有两大类。

一类是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当心房、心室或肺循环大血管中压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而使心脏或血管壁受到牵张时,这些机械或压力感受器就发生兴奋。

和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相比较,心肺感受器位于循环系统压力较低的部分,故常称之为低压力感受器,而动脉压力感受器则称为高压力感受器。

在生理情况下,心房壁的牵张主要是由血容量增多而引起的,因此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也称为容量感受器。

另一类心肺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一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

有些约物如藜芦碱等也能刺激心肺感受器。

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

在多种实验动物中,心肺感受器兴奋时肾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特别明显,使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和排钠量增多。

这表明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在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的调节中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的传出途径除神经外还有体液的成分。

心肺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可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血管升压素的减少导致肾排水增多(见后)。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存在一些特殊的感受装置,当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如缺氧、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装置。

因此这些感受装置被称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这些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其感觉信号分别由颈动脉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至延髓孤束核,然后使延髓内呼吸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改变。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详见第五章)。

在动物实验中人为地维持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则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心血管活动的直接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舒张,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

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大的作用超过心输出量减少的作用,故血压升高。

在动物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化学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情况下才发生作用。

4.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刺激躯体传入神经时可以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

反射的效应取决于感受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频率等因素。

用低至中等强度的低频电脉冲刺激骨骼肌传入神经,常可引起降血压效应;而用高强度高频率电刺激皮肤传入神经,则常引起升血压效应。

在平时,肌肉活动,皮肤冷、热刺激以及各种伤害性刺激都能引起心血管反射活动。

中医针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基础,就在于激活肌肉或皮肤的一些感受器传入活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复杂的机制,使异常的心血管活动得到调整。

5.其它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扩张肺、胃、肠、膀胱等空腔器官,挤压睾丸等,常可引起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舒张等效应。

这些内脏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内。

6.脑缺血反应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可对脑缺血发生反应,引起交感缩血管紧张显著加强,外周血管高度收缩,动脉血压升高,称为脑缺血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