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2011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
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
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
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重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wy Tetn teapoc p t ̄ a v zac i ean r l h.q ’ i uta s ut e a . h t v pr h u r i aa dnewt t l吼t o e i Cog ̄ 8 n si rc r. ea i a f dn hh pbm n d r lt u
t tnesadw si h ho te b c s nadd lnt d ll cw e e i db h cnledvl l l e,ts o- h i at n e nt a t e t fh j t dr 1 i m asut eb t n yt eool ee - e l iicn oe a a d y t d mn e e l l 唧l刚 v
一
又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和外 部环境等 因素相联系。 第三产业接近第二产业比重 , 于稳步上 升阶段 , 处 第 表l 是重庆历年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数据 , 从 产业占最小比重 , 呈稳步下降态势。
Ke ywo d :n ut a n地 e 。 m & v! e t u s n a , e ̄ ee ̄ ;cnrs nts r s id sr i l r :e 眦∞ e ̄ n;sbt t le _ x evsa ai 6 d o t ta a l a ys
产 业结构 和经济发 展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一 总体上反应 了国民经济的产值结构。 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 构主要由该 国家或地区的经 从表 1 可看 出, 重庆 市产业结构 变动 主要 经历 济发展水平决定 , 同时 , 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又有反 了两次转折 。第 一次 转折是 由第 一产业 占优 势 比重 作用 , 当产业结构适合经济发展时 , 会促进经济健康 转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 , 此转折最初是在 5 年 O 快速发展 , 当产业结构不适合经济发展时 , 则将影 响 代末 、0 6 年代初出现 , 后几经换位 , 直到 7 年 代中期 O 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 因此及时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 使 才最终形成 , 而全 国在 6 年代末、o 0 7 年代初期实现 之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动态平衡 , 又显得十分重要。 了这一转折 ; 第二次转 折是第三产业 比重高 于第一 重 庆产 业结 构演 变 的实证 分析 产 业 比重 , 一转 变是在 9 代 初才 实 现并 稳定 下 这 o年
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
1 865.19
3.35
化学纤维制造业
316.41
0.57
铁路、船泊、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 679.27
3பைடு நூலகம்0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33.27
0.42
专用设备制造业
1 555.59
2.80
其他制造业
163.65
0.2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497.62
2.6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济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从 2010 年到 2019 年,川渝 地区的 GDP 由 25 111.1 亿元上升到 70 221.5 亿元, 占全国比重由 5.74%上升到 7.01%。工业增加值由 11 129.3 亿元上升到 19 898.6 亿元,占全国比重也 由 5.76%上升到 6.28%。今后成渝地区在国家的作 用也将进一步提升,这也为川渝地区的制造业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纺织业
731.36
1.3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3 236.96
5.8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84.35
1.05
农副食品加工业
3 178.31
5.71
家具制造业
499.26
0.9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 131.56
5.6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57.26
0.8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42.24
0.2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 428.01
2.57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67.83
0.12
食品制造业
1 352.15
川渝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1 指标体 系的选择依据
根据美 国现 代化 问题 专 家英 格 尔斯 的现代 化指标 体 系, 国务院发展研 究 中心 研究 课题 组提 出, 建议 全面 建设
h n ie c n l s n o e eo o f ih a — h n qn a e r a h d.T i p p ras u r ad sme e v o cu i ft c n myo S c u C o i C b c e s o h n g g n e h s a e l p t f w r o s o o e e c p n o s f c n m c d v lp e tt u h n t u e rfr n e o ii n rt e e o o i e eo m n o g t i e f t r . e o h h s h u Ke r s o a i n b t e n S c u n a d C o g ig y wo d :c mp r w e i a h n q n ;mo e i d id x s se o s e h n d r z n e y tm;e o o i e eo me t n e c n m c d v lp n lv l o i u d C o g i e es f c a a h n q n S hn n g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沿江重要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期,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庆开始实行“扩大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
这一时期,重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服务业开始兴起,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减少,但依然保持一定规模。
二、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集聚效应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释放,吸引了大量服务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的支持:重庆市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是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根据数据统计,在重庆的工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重庆的重工业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方面,随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推动,餐饮、金融、旅游等行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本文将对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提供参考。
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
在过去的几年里,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逐渐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在这一过程中,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能力。
川渝地区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辈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川渝地区的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产业升级能力。
川渝地区的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别是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川渝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升级能力。
三是人才创新能力。
川渝地区拥有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川渝地区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
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面临的问题尽管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
川渝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相对薄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顺畅,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不够充分,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二是创新投入不足。
川渝地区的企业创新投入相对较少,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偏低,创新投入的效益不够明显,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
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然而,川渝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特点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品结构偏重。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川渝地区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冶金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单一性和依赖性。
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川渝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二是人才短缺。
川渝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于供给。
这对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建立优质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留用。
鼓励优秀人才来川渝地区发展,并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第三,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三是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重工业的集中发展,川渝地区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
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一方面,加强环境监管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最后,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四是交通不便。
川渝地区地势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这对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解决交通不便问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加强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总之,川渝地区制造业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引进、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推动川渝地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摘要】川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川渝地区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并探讨了研究的意义。
随后对川渝地区的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能力评估。
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总结了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潜力,发展趋势和推动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关键词】关键词: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动力分析、评估、路径探讨、政策建议、潜力、发展趋势、推动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由于川渝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局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迅速,川渝地区迫切需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探讨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川渝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川渝地区产业的现状及创新动力,对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估和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为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川渝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创新现状,探讨川渝地区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川渝地区产业创新动力的来源和机制,分析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潜力;3. 评估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识别川渝地区产业创新中的瓶颈和挑战;4. 探讨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路径和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1.3 研究意义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地区产业创新的现状和动力,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罗若愚;赵洁【摘要】运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这一指标分析成渝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用区位熵方差测度区域内工业行业的区际分工程度.分析表明:该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相当程度的趋同现象,虽然趋同程度存在递减趋势,但区域竞争格局下的相关政策仍为未来的产业过度竞争埋下隐患.从3个不同层面对成渝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拓展型”政府角色定位,加强内生性战略和内生性市场机制的培育、由产业合作向外溢性公共政策合作转变、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带动型区域经济转变以及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等角度出发,给出相关政策选择.【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5【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产业同构;产业协作;政策选择;成渝地区【作者】罗若愚;赵洁【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2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合作领先全国、成为学习典范之时,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中央于2007年决定设立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2011年3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该规划。
至此,“成渝经济区”这一概念在提出近10年之后终于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政府协调合作的决心。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级行政区界限、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其发展对推动西部整体经济举足轻重。
然而,成为区域增长极的前提是看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成长和质量提升。
本研究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相似性分析和区位熵方差分析,揭示区域产业的同构化状况,并提出解决结构问题的基本对策。
川渝调研报告
川渝调研报告川渝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我们主要调研了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我们综合了解了该地区的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经济发展情况川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居于全国前列,但与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近年来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仍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川渝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近年来,该地区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仍需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川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密集,水运条件也较好。
但在交通瓶颈方面仍存在问题,交通流量大,拥堵情况较为突出。
需要加强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提升交通效率。
4.生态环境保护川渝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水土流失和空气质量等方面。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生态环保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与力度,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基于对川渝地区的综合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川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效率。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五、调研的局限性和可改进之处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仍有一些方面无法全面深入地调研。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刘中显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02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济区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国防科技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万元,高于川、渝两省、市平均水平近2000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2.8∶49.9∶37.3,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际利用外资58.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307.8亿美元(2008年),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7.9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一、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征(一)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市(区)重庆市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
2009年,实现汽车摩托车总产值25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基本形成了以轿车为主的宽系列、多品种全面发展的产品格局,摩托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成都市是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等1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7.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8%。
德阳市已发展成为与上海、东北齐名的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水电、火电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和30%,大型轧钢设备占45%,大型电站锻件占40%,核电设备占60%。
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2009年,高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二)涌现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长安股份、力帆集团、建设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汽车产量达到171万辆,重庆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结构的效益与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川渝两地为例
重睢是三 峡 掌 院 学 报
No 2 2 1 . . 01
第2 7卷 ( 3 期 ) J U N LO H N O N H E O G S N V R I Y 1 1 O R A FC O G I GT R EG R E I E ST U
V_ .7 No 1 1 0 2 .3 1
收稿 日期 :2 1 - 1 1 0 1 0- 4 作者简介 :蓝 英 ( 9 2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讲 师,主要研 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17 - ,女 李 平 ( 96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教授 ,主要研 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1 一 ,女 5
D
.
Hale Waihona Puke 表示川渝两地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用 和 6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j ,
则川渝地区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 = b )j(= ,3 ,全 国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 的变化率为 r j ̄ 7 l ,) o 2 『r O ) ̄ = ,,) = j/ 1 3 。以全国各产业 部门所 占份额将川渝两地各产业部 门的规模标准化为 = ob 2
基金项 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 年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 目 09 项 编号:0S01 阶段性成果 9B2 )
一
5— 2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口 l ,) = ,3 。设川渝两地从基期至末期某个产业部门 2
的增长量为 G,三个分量分别设为 , 和 ,则
G= P+ j 其中 = j ̄+ jD, ,j( j , jb e=b  ̄b J n= j o
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 自身 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 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 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 域经济发展和衰退 的原因,评价区域 经济结构优势和 自身竞争力 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
川渝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发展 水 平 、发展 速 度 、 发展 结 构 等 方 面 的差 异 ,感
受重 庆 经 济 发展 的特 色 和亮 点 ,感悟 重 庆 经 济 发 展
对 四川 工 作 的启 示 ,思 考 川渝 携 手共 进 加 快 区 域经 济发展 的对 策措施 。
一
速 度不 如 重 庆 的 主要 原 因 ,也说 明我 省 的 经 济发 展
们 试 图 通 过 定 量 分 析 和 比 较 研 究 , 找 出 川 渝 经 济 在
庆。
分 年度 看 ,5年 中 四川有 3年快 于重 庆 ,特别是 近 两年增 长速 度都 比重 庆高 ,但 四川 19 9 9年 G DP仅
增 长 5 6 , 比 重 庆 整 整 慢 2个 百 分 点 ,是 5年 平 均 .%
点 ,而二 、三 产 业 比重 又 高 于 四川 1 8个 和 3 7个 . . 百分 点 ,其 产业 结 构 已进入 “ 、二 、一 ”序列 ,5 三 年 来重 庆 第 一产 业 下 降 的 幅 度 比 四川 大 近 1个 百 分 点 ,四川 第 三 产 业 上升 的 幅度 较 重 庆 高 0 3个 百 分 . 点 ,而第 二产业 降幅 比重 庆多 1 2个 百分点 。 .
一
依 ,情 深 意 长 , 四川 和 重 庆 彼 此 自然 十 分 关 心 关 注 。今年 时逢重 庆直 辖市 成立 5周 年 ,7月份 我们 去 重 庆 进 行 了 调 查 和 访 谈 , 以 研 究 、探 寻 直 辖 5年 来 重庆 的经 济 发展 状 况 ,并 与 四川 作一 比较 分 析 。 我
元 ,川渝 两 者差 为 4 4元 ,四川仍 低于 重 庆 ,5年 之 O
后 , 差 距 还 有 所 扩 大 。2 0 0 1年 ,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四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引言:产业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探讨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川渝地区的产业现状川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
该地区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产业。
农业方面,川渝地区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畜牧业也比较发达。
制造业方面,该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有一定的产能。
服务业方面,川渝地区的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较好,但整体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需求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川渝地区需要加强产业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具体而言,川渝地区需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三、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分析1. 技术研发能力:川渝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可以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等方式,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2. 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川渝地区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也有待提高。
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优化教育体系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 企业创新能力:川渝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较弱,需要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技术转让和共享。
可以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推进川渝地区产业创新的政策建议1. 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2.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 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联盟,促进技术转让和共享。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
5.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川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政府引导和支持政策的加大,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川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产业资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包括汽车、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同时,该地区也充满了活力的创新动力,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川渝地区的创新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创新团队。
同时,当地企业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制造成本。
总体来说,川渝地区的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西南地区的一大亮点。
二、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1.政府支持政府支持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川渝地区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创新企业的支持,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2.科技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
近年来,川渝地区引入了大批高端人才并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当地产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类学术机构也成为了推动产业创新的有力力量。
3.科研基础科学研究是创新的基础。
川渝地区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充分,其科研实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当地企业积极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满足人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需求。
三、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趋势1.生物医药行业这是一个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川渝地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引进了一批新技术和新药物研发平台,提高了当地的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和药物质量。
2.现代制造行业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制造业模式。
川渝地区的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制造成本,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力。
3.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2011
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四川省统计局2011-02-14 08:56:07本文从川渝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对比入手,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等方面对两地产业结构发展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四川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推动四川经济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一、川渝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对比1、三次产业总体结构(1)川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显著降低1997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27.2%,2009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重庆第一产业1997年增加值占GDP比为20.3%,2009年降低幅度为11个百分点。
(2)川渝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四川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为47.4%;而重庆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9.7个百分点,高达52.7%。
(3)川渝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9年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36.8%,在1997年基础上升高了3个百分点;重庆第三产业2009年增加值占GDP比在1997年基础上提高了1.3个百分点。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1)第一产业1四川和重庆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2009年四川和重庆农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均高达93.6%。
而林业和渔业比重均为6.4%。
2重庆农业占比较高,四川畜牧业发展较快2009年重庆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比仍有58.1%;2009年四川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在1997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1四川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重庆以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2008年,四川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都在1以上。
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都是重庆的3倍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为1034家和868.6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502家和572.72亿元。
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摘要】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连接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承担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重庆经济发展也受制于整个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影响,市场供需矛盾加深,经济发展中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凸显。
本文将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分析重庆市目前经济状况,同时对比上海、湖北等省市创新水平与结构化水平,重点把握重庆创新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关系,找准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和结构升级的方向和所需把握的关键环节,实现重庆“两点”定位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重庆市;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一、重庆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各种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隐藏风险逐渐显露,同时要素市场也发生明显变化,加之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低迷势也将对重庆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结合重庆市产业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将是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重庆直辖以来每年的GDP增速来看,其GDP增速虽然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但是不难发现至2010年之后,重庆GDP增长率与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一致。
从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7.1%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9.3%,每年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对比图2.1中国历年GDP增长速度和图2.2重庆历年经济增长率发现,在2012年以后重庆GDP增速的下降幅度高于全国整体的下降幅度,表明在“新常态”时期,重庆由于自身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受到的波动更大,所以重庆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2、重庆市201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8271万吨标准煤,对外能源依存度高达35%。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能源需求缺口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PM10、PM2.5和臭氧的年均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106微克、70微克和162微克,三个指标分别超标0.51倍、1倍和0.01倍;全市酸雨频率为47.5%,降水PH年均值为4.86,年均上涨0.15。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川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川渝地区是指中国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地区,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川渝地区的产业基础、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
川渝地区的产业基础较为丰富,拥有农业、制造业、能源等多个产业门类。
四川省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农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制造业方面,四川省拥有较多的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重庆市作为国家级重要的制造业和启动发展中心,其汽车、电子、机械等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
产业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投入。
川渝地区在创新投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川省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四川省还注重吸引外部创新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产业创新的发展。
重庆市也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了产业创新的能力。
创新环境对于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川渝地区在创新环境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四川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了创新环境的建设,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重庆市也加大了对创新环境的改善,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了产业创新的活力。
川渝地区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投入不足以及创新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仍需要解决。
未来,川渝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提高川渝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四川省统计局2011-02-14 08:56:07本文从川渝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对比入手,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等方面对两地产业结构发展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四川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推动四川经济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一、川渝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对比1、三次产业总体结构(1)川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显著降低1997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27.2%,2009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重庆第一产业1997年增加值占GDP比为20.3%,2009年降低幅度为11个百分点。
(2)川渝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四川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为47.4%;而重庆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9.7个百分点,高达52.7%。
(3)川渝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9年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36.8%,在1997年基础上升高了3个百分点;重庆第三产业2009年增加值占GDP比在1997年基础上提高了1.3个百分点。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1)第一产业1四川和重庆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2009年四川和重庆农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均高达93.6%。
而林业和渔业比重均为6.4%。
2重庆农业占比较高,四川畜牧业发展较快2009年重庆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比仍有58.1%;2009年四川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在1997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1四川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重庆以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2008年,四川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都在1以上。
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都是重庆的3倍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为1034家和868.6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502家和572.72亿元。
2008年重庆仪器仪表制造业区位商高出四川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更是高达4.4,高出四川3.66。
截至2008年年底,重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数就高达1330家,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7%,总产值占全国的5.6%。
2四川采掘业优势明显从区位商来看,2008年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21、1.45和1.1,分别高出重庆0.94、1.02和1。
从从业人数来看,四川上述三大采掘业平均从业人数为重庆的10倍左右;并且四川三大采掘业的企业数和产值都远远高于重庆。
截止2008年底,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共计20家,工业总产值达432.25亿元,而重庆仅有4家,工业总产值仅为36.69亿元,四川的黑色有色金属采掘业共计255家,总产值达282亿元,重庆仅有49家。
3四川以食品饮料制造业为主,重庆烟草制品业有优势四川饮料制造业占绝对优势,2008年的区位商高达3.73。
同时,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数占全国总数的5.5%,总产值达2272亿元。
而重庆烟草制品业具有一定优势,2008年的区位商为1.30,高出四川0.43。
4四川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为主,重庆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为主四川省拥有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黑色金属矿。
2008年,钒矿储量为692.18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4.22%,而原生钛铁矿更是占到全国的97.7%。
重庆锰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87%。
四川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8年区位商为0.81,重庆为0.54。
四川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数366个,总产值达1215.1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3.88万人,分别高出重庆249家、904.81亿元和10.42万人。
而重庆有色金属储量占优势。
2008年锌矿储量为3639.1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84.99%,并且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区位商高出重庆0.57,为1.26。
5川渝医药制造业具有互补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从药材类型来看,四川中药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种类达4500多种,约占全国的75%;而重庆以生产合成药为主。
从技术水平来看,四川省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突出,2009年医药产业新产品产值达113.1亿元,居全国第四。
从销售市场来看,重庆医药制造业的市场占有优势比较突出。
(3)第三产业1川渝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重有降低趋势2008年重庆三类典型传统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1.7%,2009年则降低为40.6%;2008年四川三类典型传统服务业产值比重为38.3%,2009年则降低为34.5%。
2川渝服务业发展各有特色,重庆服务业优势明显。
从区位商业来看,除住宿餐饮业外,重庆五大类服务业都较四川更有优势。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优势突出,2008年区位商分别高出四川0.44和0.51,重庆批发零售业2008年发展速度高出四川5个百分点。
(二)产业科技结构对比1、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均迅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2009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24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5.6%提高到2009年的20.0%。
而重庆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增加值347.02亿元,同比增长22.1%,2、川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较少,但四川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重庆更大。
川渝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均偏小。
具体来看,2009年四川省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2个,占全国比重仅为2.82%;重庆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仅有520个,占全国比重仅为0.97%。
从实现总产值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较重庆更高。
2009年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4.4%;而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比重的1%,而北京为最高,占全国比重为6.86%。
表1:2009年川渝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比较注[1]:四川只统计成都和绵阳。
3、川渝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行业各异四川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业、电信信息业、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四大行业,而重庆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
表2:2009年川渝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表(三)招商引资项目结构对比1.从招商引资的来源看,川渝承接产业转移资金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
就四川来看,2009年,在引进的国内省外资金中,第一产业新签约项目937个,金额272.63亿元,占合同引资总额的4.19%;第二产业新签约项目3549个,金额3693.83亿元,占比56.77%;第三产业新签约项目2256个,金额2540.2亿元,占比39.04%。
而重庆2010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仅196万美元,同比下降69.3%;而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额8.2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实际利用额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额8.24亿美元,同比增长59.4%,实际利用额1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
2.从承接转移项目的产业结构看,川渝转移项目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项目比重较低。
由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东部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虽然东部产业转移给予川渝等西部地区一个较好的机遇,但是低端产业的发展并不利于川渝的可持续发展。
二、川渝产业结构发展途径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川渝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似,都是从初期发展农业开始,到逐步发展第三、第二产业。
一方面是人们需求向更高层次转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加快了川渝工业化进程。
(二)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四川产业布局由五大经济区向现在提出的“天府新区”和高铁经济转变;而重庆的产业布局经历了三大经济区、一圈两翼和两江新区三大发展格局。
一方面,川渝产业布局均因地制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川渝两地在产业布局上又各有特点,四川各大经济区在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衔接,而重庆产业布局更加依赖开发区,先后成立了北部新区和两江新区。
(三)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川渝两地的产业园区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并逐步集中,这使两地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四川形成了七大产业带,重庆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4个,市级工业园区43个。
但川渝两地产业园区分布均较为集中。
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和遂宁六市产业园区数量占全省的比例在40%左右。
重庆两翼园区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不超过10%。
(四)企业发展方面川渝两地在企业发展方面均重视大企业和大集团。
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267家;重庆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19家,民营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52.4%。
两地在企业培育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重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重视工业企业间的对接,重视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并培育了新世纪百货和重庆百货两大零售业龙头。
而四川培育了大量的钢铁和石化龙头企业,但服务业发展缓慢。
三、四川产业结构发展存在问题(一)在区域间产业竞争方面统筹考虑不足自重庆直辖以后,两地各个领域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而合作不足。
四川尽管拥有发达的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但与重庆的水运、保税港等相比,四川的交通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物流成本可能相对会更高,其提出建立西部物流中心优势并不突出。
(二)四川争取政策优惠不足,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过慢。
四川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动的速度要明显慢于重庆。
重庆在积极争取各方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其产业结构迅速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的发展势头非常清晰。
四川虽也在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但巩固工业大省地位的任务仍很艰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受到更多重视。
(三)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四川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发展地区,区域分布均较为不均衡。
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市、绵阳市和德阳市。
2009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5.8%,其中成都市为452.9亿元,绵阳市为245.8亿元,德阳市为118.7亿元。
(四)产业发展呈现空心化现象近年来,四川努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Intel、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
但是,引进的跨国企业仍以产品组装或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对于四川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强。
(五)四川产业配套能力弱,现有产业关联度低。
如四川长虹每年原材料、零部件采购量上百亿元,90%以上来自省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