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件

合集下载

建筑力学与结构分析PPT课件

建筑力学与结构分析PPT课件


3、力的作用点。表示力的作用位置。
力可以用一个矢量表示。如图所示,矢量的模 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的大小;矢量的方位和 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矢量的起点(或终点)表 示力的作用点。
第14页/共140页
• 力系:物体受到的一群力 • 力系的简化:用一个力代替一群力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 二力的分解和合成 • 平行四边形法则 • 力的合成,连续运用法则 • 力的分解 法则逆运用,正交分解
荷载的分布面积较集中,因此在计算简图上可把这种荷载作用于结构上的 某一点处。 • 分布荷载是指连续分布在结构上的荷载,当连续分布在结构内部各点上时 叫体分布荷载,当连续分布在结构表面上时叫面分布荷载,当沿着某条线
第2页/共140页
• 3) 根据荷载位置的变化情况,荷载可分
• 为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
A
B
a
q C
a
Y 0 : YA YB qa 0
qa 2
MA 0:
YB
•a
qa

3a 2
qa 2
0
A
B a
q C
a
YYAB5223qqaa
YA
YB
(负号表明力方向与标注相反)
第28页/共140页
A右截面
B左截面
B
右q截a 2面MA右 A
A qa 2
MB左
B
MB右 B
q
C
a
YA
QA右
YA
a
QB左
个荷载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该量值的代数和 • 使用条件:结构弹性变形和小变形,荷载和某量值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第23页/共140页
3静定结构的内力
• 静定结构是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所有支座反力的结构,反之,称为超静定结构。 • 结构的外力是来源于结构外部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包括荷载和支座反力。 • 结构内力是有外力作用引起的结构内部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3.1内力和内力图

第2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_第2版资源ppt课件

第2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_第2版资源ppt课件
mO(F)FxlFylctg
mo(Q)Ql
可编辑课件PPT
17
二、力偶
平面内一对等值反向且不共线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它是一个 不能再简化的基本力系。它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单 纯的转动。
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与组成力偶的力之大小和力偶臂的长 短有关,力学上把力偶中一力的大小与力偶臂(二力作用线间垂 直距离)的乘积Fd并加上适当的正负号,称为此力偶的力偶矩 ,用以度量力偶在其作用面内对物体的转动对其所在平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而 与矩心的位置无关,因此力偶对刚体的效应用力偶矩度量。
如图2-9所示
m0(F, F′)= m0 (F)+ m0 (F)=F(x+d)一Fx=Fd
通常采用力F与坐标轴x轴所夹的锐角来计算投影
Fx F cosa Fy F sin a
若已知力F在坐标轴上的投影Fx、Fy,亦可求出该力的大小和
方向角
F Fx2 Fy2
可编辑课件PPT tan a
Fy Fx
12
图2-7
可编辑课件PPT
13
二、合力投影定理
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此即合力投影定理。 合力投影定理建立了合力的投影与分力的投影之间的关系。 如图2—8所示的平面力系,将各力投影到x轴上 ,由图可见 RX=F1x+F2x+F3x+F4x,上式可推广到任意多个力的情况,即
第二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
§2–1 力与平衡的概念 §2–2 静力学基本公理 §2–3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合力投影定理 §2–4 力矩 ·力偶的概念和力的等效平移
可编辑课件PPT
1
§2-1 力与平衡的概念
一、力的概念

建筑力学完整版全套ppt课件

建筑力学完整版全套ppt课件
2 、均匀 料性 的假 力 ,设 学 任 小块材 同料的力
3 、各 材项 料 同
沿不同 相 方 同 向 , 砖 的 如 素混凝土
本教性 材材 中料
工程实 全 际 是 中 各 材 的 向 钢筋混凝土
三在 、 产 一 弹
荷载 失撤 , , 这
失的 如) , 变 :
四、 超塑 过 载 一部 部分 分 体
杆件 现, 为 错
F F
三、扭转 一对 杆 相 件 反 的
杆件 发 的 生 相 对 邻
四、弯曲 对方 于相 杆 通 体轴的平面) 杆件曲 的线 轴线由
工各 程当 种 中
起本 主组 变 要 题( 98) 1 4 建筑力学的任 建究 筑 , 结 力 作度 用 。 , 下 证常 结 材 工 构
使设 靠 计 又 的 经 结构 足的 强 的 一、 坏张 的 求 是件 要发 在 求
结构都抽象为刚
2、强度问题
主要研 本 究 变 构 形 算 件 形 理论和方法。 要便结 , 构 应 满 保 满 足 问 决 结 题 如 识 解 问 决 结 题 如 4 、超静 算定结构 介法 绍 法 , 求 连求 续 是 解 梁
静定问 结题 构。 对强 5、稳定性问题 这里 件 只 下 研 直 在 2 5 问 上 情 题 面 所 定 研 构 性 究 理想变形体。
如:设 结备 构的 活荷 结 载 构 : 上
如: 的 风 材 、 料 雪
三、 可 按 分 其特点 构 是 上 加 各 显 载 点 荷载达最后 值后 衡 , 状 结 态 如:机 地 器 震 转 时 压 动 的 动荷载特点
由于 点荷 有 , 时间而变。
q
F1
F2
第二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建筑力学与结构3.pptx

建筑力学与结构3.pptx

第三节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
一、纵向变形
若杆件原来长度为l,杆件在 轴向拉(压)变形后长度为l1,
长度的改变量称为纵向变形,用
△l表示。
l l1 l
单位长度内的纵向变形,称 为纵向线应变或线应变。即
l
l
符号:拉伸时为正值;压缩时为负值。
第三节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
二、பைடு நூலகம்向变形
BD段:据对图(c)所示研究对象求解
Fx 0,15 FNBD 0, FNBD 15kN(拉)
(2)画轴力图见图(d)。
第二节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一、应力的概念
单位面积上的分布内力称为应力,它反映了内力在横
截面上的分布集度。
与截面垂直的应力称为正应力,用σ表示。
与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用τ表示。
6、拉压杆内最大的正应力:
等直杆:
max
FN max A
变直杆: max
FN A
max
7、正应力的符号规定——同内力
拉伸——拉应力,为正值,方向背离所在截面。
压缩——压应力,为负值,方向指向所在截面。
8、公式的使用条件
(1) 轴向拉压杆 (2) 除外力作用点附近以外其它各点处。 (范围:不超过杆的横向尺寸)
• (一)内力的概念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内部质点与质点之间的相互作 用力叫内力。
内力是由外力引起的,并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区别:外力是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作用力, 包括约束反力。)
对构件来说,内力的增大是有限度的,当内力超 过限度时,构件就会发生破坏。所以研究构件的承载 能力必须先分析其内力。
3、平面假设:变形前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 直于杆轴线,各横截面沿杆轴线作相对平移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件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件

表6-1 梁的荷载、剪力图、弯矩图之间的关系
梁上外力情况 q=0
无外力梁段
剪 力 图(Q图)
dFQ(x) = q(x)=0 dx
q=常数
dFQ(x) dx
= q<0(向下)
dFQ(x) dx
= q>0(向上)
弯 矩 图(M图)
dM(dxx)= FQ(x), 斜直线
FQ>0
;FQ<0
d2Md(x2x)= q(x)=常,抛物线
偶 M ,FQ' FQ; M ' M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剪力限制截面错动的变形,大小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的和;弯矩限制了截面的转动,大小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对截面形心矩的代数和。
13
2.剪力、弯矩的符号确定
14
例:求图示 梁1-1、2-2、3-3、 4-4截面上的剪力 和弯矩。
解:1)求支座反力
5
图6-2
运用截面法确定杆件内任一截面上的内力 ,将沿杆轴 线方向的内力合力称为轴力。
轴力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如果直杆承受多于两个的外力时,直杆的不同段上将有不同
的轴力。应分段使用截面法,计算各段的轴力。
为了形象地表示轴力沿杆件轴线的变化情况,可绘出轴力随横
6
截面变化的图线,这一图线称为轴力图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平面弯曲:如果作用于梁上的外力(包括荷载和支座反 力)都位于纵向对称面内,且垂直于轴线,梁变形后的 轴线将变成为纵向对称面内的一条平面曲线,这种弯曲 变形称为平面弯曲。
本节只讨论平面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工程中常见的梁按支座情况分为下列三种典型形式: 1)简支梁——端铰支座,另一端为滚轴支座的梁,如图 2)外伸梁——梁身的一端或两端伸出支座的简支梁,如图。 3)悬臂梁——端为固定支座,另一端自由的梁,如图。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二章力和受力图课件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二章力和受力图课件

二、刚体与平衡
1、刚体 在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建筑结构或构件受力所产生的变形都很 小,略去变形的影响不会使力的作用效果产生显著的变化。所 以,常把研究对象(建筑结构或构件)抽象为刚体,即忽略物 体本身变形的影响,这样可使问题的研究大大简化。
2.平衡 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状态称为 平衡。
如静止的建筑物和工地上沿直线匀速吊起的构件等都是平衡的实例。
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当某一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 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施加力作用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承受施力物体施加的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如人坐在沙发上,当研究弹簧的受力时,弹簧受力后变形 ,弹簧是受力物体,而人就是施力物体。当研究人的受力 时,人坐在沙发上,人是受力物体,而弹簧则是施力物体 。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必须分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哪 个物体是施力物体。
a)
b)
图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a)刚体上作用三个不平行的力 b)刚体上的三力汇交于一点
第三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一、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若一个物体的运动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则这些周围物体 就称为该物体的约束。例如,梁是楼板的约束,基础即是 柱的约束。 约束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 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 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体B有一作用力N,而物体B 也对物体A有一反作用力N′,N和N′等值反向。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 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四章构件的内力、强度和刚度计算课件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四章构件的内力、强度和刚度计算课件

(m)或毫米(mm)。
•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变形称为线应变,用ε表示.
l
• ε= l
• 规定拉伸时ε为正,反之为负,线应变无量纲
Logo
2.胡克定律
• 在弹性范围内,杆件的纵向变形与杆件所受的轴
力及杆件长度成正比,与杆件的横截面面积成反比
,这就是胡克定律。 FNL
• Δl = EA
• σ=Eε
(4-3)
• d≥ = 4FN [ ]
470.7103 N =23.02mm,取d=24mm
3.14170MPa
Logo
• ※【例4-6】如图4-18a所示的铰接支架中,杆AC为圆形钢杆
,直径d=10mm,许用应力[σ]=160MPa,横梁BC受到均匀分 布荷载q作用。试根据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许用荷载[q]的值。
图4—14 例4—2图
Logo
解:
(1)计算各杆的轴力。如图4-14b所示,取结点B为研究对象 ,杆件轴力均假设为受拉(背离结点)。根据平面汇交力系的平
衡条件得
∑Fy=0:-FNBCsin45°-W=0
FNBC=
-
W sin 45°
=
-
20kN 0.707
= - 28.3kN (压力)
∑Fx=0: -FNBCcos45°-FNBA=0
(4-4)
• 式(4-4)是胡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表明
:在弹性受力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 E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单位
为兆帕(MPa)。
Logo
【例4—7】如图4—19所示为一圆形变截面钢杆。各段受力 大 小 及 方 向 如 图 所 示 , 各 段 横 截 面 面 积 分 别 为 AAB= 250 mm2,ABC=200 mm2,ACD=150 mm2,各段长度分别为 LAB=1m,LBC=1.5m,LCD=2m,钢的弹性模量E=200 GPa,试 求该杆的总变形。

建筑力学与结构(最齐全)

建筑力学与结构(最齐全)

B
B F1
F
=
F F2
=
F1 B
A
A
A
在B点加上一对平衡力 F1和F2,且F1=F2=F
减去一对平衡力F和F2
精品课件
1 建筑力学预备知
识 1.2.4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
力,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
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
精品课件
1 建筑力学预备知
识 1.1 力的概
1.1.1


•力的概念: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力的作用效应
外效应(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变化)
内效应(使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 变,即产生变形)
•刚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形的物体。实际上任何物 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要产生变形(称为变形体),但是在工 程实际中构件的变形通常都非常微小,因此,在研究物体 的平衡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把物体抽象为刚体。
F1
F2
当分布力作用面积很小时, 为了分析计算方便起见,可以将分布 力简化为作用于一点的合力,称为集 中力。
例如,静止的汽车通过轮胎
作用在桥面上的力,当轮胎与桥面接
q
触面积较小时,即可视为集中力;而
桥面施加在桥梁上的力则为分布力。
精品课件
1 建筑力学预备知 识 1.1.2 力
系 •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
称为正交分解。
Fy
F
α Fx
Fx=Fcosα Fy=Fsinα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在共面且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下平衡,则这三 个力的作用线必定汇交于一点。(反之不成立)
三力共面 平衡

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说课课件.

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说课课件.

31
41
51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杆件强度、刚度的计算,静定结构的 内力分析
重点
建筑结构中各构件的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平法识图
钢结构施工图识图
难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平法识图 钢结构施工图识图
三、教学条件
教材选取
其他教学 资源 实验实训 条件 教学团队
1.教材选取
《建筑力学》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建筑结构》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规划指导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其他教学资源
专业网站: 土木在线
筑龙网

坛:
ABBS建筑论坛
3.实验实训条件
案例教学
现场教学 多媒体&板书
•以工程案例为主导,将理论与实 践紧密联系起来 •用模拟模型将工地搬到课堂,把 书本与实际的距离拉近
•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增强 兴趣。 •利用板书,公式推导,突出重点。
案例教学法—固定端支座约束
现场教学法—钢结构支撑系统
刚性系杆
柔性系杆 支撑连接板
3.课程考核
以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设计
二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设计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教学内容设计
课堂教学
客观现象 举一反三 解决问题 研讨纠偏
实验教学
分析推理 引导鼓励
教学 设计
培养动手能力
增强理性认识
现场教学
培养观察能力 加深感性认识
实训教学
培养应用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
课堂内容设计
力学和结构 基础知识 静定结构内力 分析 杆件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 计算 超静定结构 内力计算

第0a章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0a章建筑力学与结构

三力共面 平衡
F3
C
F1 A
B F2
力F1和F2的作 用线交于O点
F3
C
F1
F1
O
A F12
F2 B
F2
将力F1和F2沿作 用线移至交点O
将力F1和F2合成为 一个合力F12(力的 可传性原理)
三力平衡(F1F2F3) 转化为二力平衡 (F3F12)
二力平衡公理: F3的作用线必过 O点
10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其接触处所受的力都是作用在接触面 积上的分布力。在很多情形下,这种
F1
F2
分布力比较复杂。
当分布力作用面积很小时,为了
分析计算方便起见,可以将分布力简 化为作用于一点的合力,称为集中力。
例如,静止的汽车通过轮胎作用
在桥面上的力,当轮胎与桥面接触面
q
积较小时,即可视为集中力;而桥面
施加在桥梁上的力则为分布力。
10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0.2 静力学公理
0.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线相同,并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即为Newton 第三定律)
注:在以后的受力分析中经常用到,特别是对物体系统进
行分析时。
Fw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Fw
FN
(FN,FN′ )
约束力:通过销 钉中心,方向未 知,用F表示。
A
A
固定铰支座 (物A固定)
圆柱铰链 (物A不固定)
10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A
A

A
计算简图 A
A
A
FA 受力图
FAx A
FAy
10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八章多层与高层房屋结构

电子课件-《建筑力学与结构(第三版)》-A09-1562  第八章多层与高层房屋结构
图8—18 筒体结构 a)框架核心筒 b)筒中筒 c)成束筒
第二节 高层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一、结构平面布置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二、结构竖向布置 竖向体形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三、缝的设置 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裂缝,常隔 一定距离用伸缩缝分开;在高层与低层部分之间,由于沉 降不同,可由沉降缝分开;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物各部 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也用防震缝 分开。 四、基础设置一般原则 基础应力求类型、埋深一致,且基础本身刚度宜尽可能 大些。箱形基础及筏形基础是高层建筑结构常用的形式
三、 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
2.剪力墙结构的布置 1)剪力墙宜沿结构的主轴方向布置成双向或多向,使两个 方向的刚度接近。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应简单、规则,墙体 宜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对齐贯通、上下不错层以避免刚度的突变。 2)根据墙面的开洞情况,剪力墙可分为四类: 整截面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联肢剪力墙和壁式框架。
连梁承担弯矩、剪力、轴力的共同作用,是受弯构件。通过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确定连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上、下配筋), 通过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来确定箍筋的用量。一般情况下,连梁 常采用对称配筋。
三、 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
4.剪力墙结构的构造要求 (1)材料选择 混凝土等级不宜低于C20。墙内分布钢筋和箍筋宜采用HPB300 级钢筋,纵向钢筋可用HRB335或HRB400或HRB500级钢筋。 (2)剪力墙的最小厚度
多层与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体系、剪力墙 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筒体体系等。
一)、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组成及特点 1)框架是由梁、柱和基础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 的承重骨架。 2)框架结构的特点:平面布置灵活,空间划分方便, 易于满足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较好 的整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允许应用叠加原理的一般条件是:必须是该参数与荷载成线 性关系。因为只有存在线性关系时,各荷载所产生的该参数 值才能互相不影响。对于静定梁求反力和内力,只要满足小 变形条件,其反力和内力一定与荷载成线性关系,就可以应 用叠加原理。 二、叠加法画弯矩图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3
研究构件的变形和破坏问题,离不开讨论附加内力与外力 的关系以及附加内力的限度。因为我们的讨论只涉及附加内力。 故以后即把附加内力简称为内力。 二、内力的求法--截面法 为显示和计算内力,通常运用截面法,其一般步骤如下: 1)截开-- 在需求内力的截面处,将构件假想截成两部分。 2)代替 --留下一部分,弃去另一部分,并用内力代替弃 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 3)平衡-- 根据留下部分的平衡条件求出该截面的内力。
max
FP
22
将静定梁在常见单种荷载作用下的FQ图和M图汇总于下 图。熟记这些内力图对以后学习有用。
23
24
应用FQ(x)、M(x)与q(x)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几何意义,可 以总结出下列一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校核或绘制梁的剪力 图和弯矩图。
dM ( x) dFQ ( x) FQ ( x) q( x) dx dx
一构件(不能再拆的结构元件)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其它 构件对此构件的作用力,就称为它所受到的外力。而内力则 指的是此构件内部之间或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和尺寸都将发生变化。 构件内力也将随之改变,这一因外力作用而引起构件内力 的改变量,称为附加内力。其作用趋势是力图使构件保持 其原有形状与尺寸。
5qa FQ1 FRA 4
计算结果为正说明假设的正负正确,计算结果为负 说明假设的正负正好相反。
16
通过上例得出求梁内力的规律: 1)梁中任一截面的剪力在数值上等于该截面一侧所有垂直于梁 轴线的外力的代数和。符号确定方法是:外力使梁产生左上右下 错动趋势时,外力为正,反之外力为负。即截面以左向上的外力 或截面以右向下的外力产生正剪力(简称左上右下生正剪),反 之为负。 2)梁中任一截面的弯矩在数值上等于该截面一侧所有外力对该 截面形心的力矩的代数和。符号确定方法是:力矩使梁下凸时为 正,使梁上凸时为负。即向上的外力或截面以左顺时针转向的外 力偶或截面以右逆时针转向的外力偶产生正的弯矩(简称左顺右 逆生正弯矩),反之为负。 根据上述规律,求梁的剪力和弯矩时可以不必画出各段梁的示力 图,也不需要列出各段梁的平衡方程,可直接算出截面的弯矩和 17 剪力。
表6-1 梁的荷载、剪力图、弯矩图之间的关系
梁上外力情况 q=0 无外力梁段 q=常数 dFQ(x) = q<0(向下) dx dFQ(x) = q>0(向上) dx
剪 力 图(Q图)
dFQ(x) dx
弯 矩 图(M图)
dM(x) = FQ(x), 斜直线 dx
= q(x)=0
FQ>0
;FQ<0
d2M(x) = q(x)=常,抛物线 dx2 q>0 q<0 FQ(x)=0处,M取极值
A
0
7 qa 4
15
2)求各截面的内力 各截面的内力均假设为正的,如图所示
5qa2 M 2 M 1 FRA a 4 qa FQ 3 FQ 2 FRA qa 4 3qa2 M 3 FRA 2a qa a 2 3qa 5qa2 FQ 4 qa FRB M4 4 4
21
M(x)是x 的一次函数,所以弯矩沿梁轴按直线规律变化。 由于是直线,故只需确定梁内任意两截面的弯矩,便可画出弯 矩图。
x0
MA 0
xL
M B FP L
3)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由图可见,在梁右端的固定端面上,弯矩的绝对值最大,剪力
则在全梁各截面都相等。
M max FP L
FQ
Fmax 20kN
8
§6-3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一、梁承受荷载的特点 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杆件通常称为梁。 受力特征:作用在直杆上的外力与杆轴线垂直 变形特征:直杆的轴线将由原来的直线弯成曲线
纵向对称面:梁的横截面的对称轴与梁的轴线所组成的 平面称为纵向对称面。
9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19
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梁的支承情况和梁上作用的荷载,求出支座反力(对 于悬臂梁,若选自由端一侧为研究对象,可以不必求支座反力。)
2)分段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根据荷载和支座反力,在 集中力(包括支座反力)和集中力偶作用处,以及分布荷载的分 布规律发生变化处将梁分段,以梁的左端为坐标原点,分别列出 每一段的内力方程。 3)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性质,确定画出这 些曲线所需要的控制点,即所谓的特征点,求出这些特征点的数 值(即求出若干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4)用与梁轴平行的直线为x轴,取特征点相应的剪力(或弯矩) 值为竖距,根据剪力方程(或弯矩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性质绘出 剪力图(或弯矩图),并在图中标明各特征点的剪力(或弯矩) 20 的数值。确定最大内力的数值及位置。
FP
1
2
12
梁横截面上的内力有两种:平行于横截面的内力Q和位于 梁纵向对称面内的内力偶M。我们将Q称为剪力,将M称 为弯矩。取左段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
F
y
0
FRA FQ 0
FQ FRA
FP
2
m 0 FRA x M 象,1-1截面也同时存在内力 Q 和内力 ' ' F F ; M M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M 偶 , Q Q
4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6-2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
受力特征:杆受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纵向力,力的作
用线与杆轴线重合。如6-1图
变形特征:沿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横截面沿轴线平行移动。 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的杆件称为轴向拉杆或压杆。
如图6-2所示的屋架,上弦杆是压杆,下弦杆是拉杆。
例 悬臂梁受集中力作用,如图a)所示。试画出此梁
的弯矩图和剪力图,并确定 FQ 解:1)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将x坐标原点取在梁左端,在距左 端A 为x处取一截面。
max

M max
FQ ( x) FP
(0 x L)
(0 x L)

M ( x) FP x
2)计算各特征点的剪力和弯矩值 因为 F ( x) F 常数 ,表 Q P 明梁内各截面的剪力都相同。所以 剪力图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且 位于x 轴下方。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例:求图示杆1-1、2-2、3-3截面上的轴力
解:1)计算轴力
FN1 10kN
FN2 5kN
FN3 20kN
7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2)画轴力图 由轴力图知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
;
d 2 M ( x) dFQ ( x) q( x) 2 dx dx
以上三式就是FQ(x)、M(x)、和q(x)三者之间的微分关系,即:
1.剪力方程FQ(x)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荷载集度q(x),这一微分关 系的几何意义是:剪力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相应截面处的分布 荷载的集度。 2.弯矩方程M(x)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剪力方程,这一微分关系 的几何意义是:弯矩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相应截面上的剪力。 3.弯矩方程M(x)对x 的二阶导数等于荷载集度q(x),这一微分关 系的几何意义是:弯矩图上某点的曲率等于相应截面处的分布荷载 25 集度q(x), 即由分布荷载集度的正负可以确定弯矩图的凹凸方向。
§6–3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6-4 剪力图和弯矩图
§6-5 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6-6 静定平面桁架内力
2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6-1 内力
一、内力的概念

截面法
对于所研究的物系受到其它物系给予的作用力称之为外力, 而将此物系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当我们讨论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等问题时,一般总是以某
FP
m
Fp力作用处FQ有突变,突变值为 FP力作用处M会有转折 FP
FP
m 作用处FQ无变化
m作用处,M突变, 突变量为m
m
26
[例]外伸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m,Fp=15kN,试画出该梁 的内力图。 解:1)求支座反力
FRB (15 2 5 2 5) / 4 20kN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2版 李永光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ppt课件
图6-1
图6-2
5
运用截面法确定杆件内任一截面上的内力 ,将沿杆轴 线方向的内力合力称为轴力。
轴力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如果直杆承受多于两个的外力时,直杆的不同段上将有不同 的轴力。应分段使用截面法,计算各段的轴力。 为了形象地表示轴力沿杆件轴线的变化情况,可绘出轴力随横 6 截面变化的图线,这一图线称为轴力图。
剪力限制截面错动的变形,大小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的和;弯矩限制了截面的转动,大小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对截面形心矩的代数和。
13
2.剪力、弯矩的符号确定
14
例:求图示 梁1-1、2-2、3-3、 4-4截面上的剪力 和弯矩。
解:1)求支座反力 由 得 由 得
m
FRA
B
0
m
FRB
5qa 4
FRD (15 2 5 2 1) / 4 5k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