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
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
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摘要日本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二元性,即在接受他国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抵触。
日本文学这种文学特征的形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原因,本文试对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欧美文学接受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日本文学领域乃至日本文化中,到处都将二元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日本文学的二元结构中,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却能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日本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如:一方面,肯定并且接受来自国外强有力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强烈地反抗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同化。
对此,法国文学家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日本的二元结构的文化特征:按照西欧的理性主义,许多情况具有二者择一的性质,非此即彼,然而,日本竟将两者巧妙地协调一处,超越了它们的对立。
笔者认为,日本文学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
本文主要探讨日本文学对国外文学的接受特征以及其形成的过程。
一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接受特征的表现1 超政治性的特征日本文学具有很强的超政治性。
日本文学最早产生于宫廷之中,而进行继承的也都是宫廷、法师、市民等等,其包含了古代的贵族文学、武士文学,以及近代产生的平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从事文学的学者们几乎很少关心政治,他们都属于政治上的局外人。
因此,日本历来的文学中很少见到与政治有关的内容,日本文学是完全超脱于政治并以文学家的精神和思想进行支撑的,这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极大特征。
2 南北方的高度融合日本文学历来都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一方面,对生命怀有无限的敬仰和热爱;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死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文学家因此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同,而这又与他们所处的南北两地的环境有关,即是由南北方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
日本很多文化的代表者都与其出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两种文化却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如北方文化的发现者连歌大师竟然是南方和歌山县人。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在20世纪初,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产生,可谓在日本掀起了一层巨浪,而对中国和亚洲文学的影响虽没有大的波澜但也有小的浪花。
就拿中国来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大解放和文坛的全方位开放使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人,虽然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流派存在,但纵观我国的现代文学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上的唯美主义倾向。
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求新求异,主张追求情调和官能,具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的笔下透露着伤感颓废的情绪,用恶魔主义的写作模式进行着变态性的描写,对肉体主义女性的看法等观点和思想,成为了中国和亚洲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来源之一。
一、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20世纪初,当时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反对揭露人性丑恶的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应运而生,也被称为享乐主义、耽美主义等,而它的来源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佐藤春夫等多位作家,而代表作品有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谷崎润一郎的《纹身》《春琴抄》等。
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反社会、反道德是唯美主义的本质,它所宣扬的美实际上与传统道德的思想是相悖的,是一种道德的反叛。
作家们反常态,以丑为美,大幅度、无底线地对一些可谓称得上变态而令人作呕的行为进行大胆细致而赤裸裸的描写,沉迷于享乐、肉欲,超乎常人的想象。
虽然由始至终唯美主义文学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它将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表达地酣畅淋漓,达到了作家们写作的目的反对当时的黑暗政府和黑暗社会、反对政府对民众思想的控制等。
实际上,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是追求纯粹肉体的官能性享乐,是变态的,是令人作呕的恶魔主义。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和亚洲兴起的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产生,随后带动了以中国为主的整个亚洲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起,其实它的兴起不是平白无故的,相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四‛期间,中国诗人从西方学来了长诗,以叙事或抒发复杂的情 感。但一时的激动,瞬间的情感则需要更短小、更直接的方式来表达。 中国的古诗虽大都属于短诗,但限于文言和格律的束缚,不再适应新 时代人们的表达需求。周作人认为,日本诗歌形式短小,很适合抒写 瞬间的情感,‚正是现代人的一种需要‛,‚现在我们没有再做绝句 的兴致,这样俳句式的小诗恰好来补这个缺,供我们发表刹那的感性 之用。‛正如周作人所说,日本俳句对中国主要的影响在短小的诗形 上,在俳句的那种凝练简洁的表达方式上。他在《本色》中谈到自己 的创作时说‚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字曰单。‛足见日本文学 的传统形式尤其是俳句的简洁凝练对周作人创作的影响。
芭蕉也有关于《菜根谭》的俳句:
(富家肌肉、丈夫菜根、予乏し。 . 雪の朝 独り干を 得タリ
意思是富家食肉,显耀财力,丈夫啃菜根,意在权力,而芭蕉对
此皆弃而不取,甘愿作世外贫士,忍受孤独,过着安然自得、以 苦为乐的草庵生活。在寒冷的大雪纷飞的早晨,独自啃 着干鲑鱼,
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此句明显是受《菜根谭》的启发而作,表
俳句与‚俳圣‛芭蕉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短诗,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唐 诗。松尾芭蕉(1644--1694)被誉为‚俳圣‛,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俳句诗人,在日本文学史 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俳句的历史沿革。和歌"短连歌"长连歌"俳谐连歌"发句(俳句) 俳句 源于日本传统的三十一音节的短歌(和歌)的前三行,是俳谐连歌的 发句,而最初俳句就叫‚发句‛。日本的元禄时代(1688--1707), 松尾芭蕉对俳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他‚推翻了 纤巧诙诡的俳谐 句法‛,将俳句提高到艺术境界,‚造成一种闲寂趣味的诗,在文艺 上确定了 位置,世称‘正风’或‘蕉风’的句,为俳句的正宗。 松尾芭蕉对俳句的贡献。芭蕉在俳句的创作和俳句理论方面做出了巨 大贡献。他的俳论包括俳谐的本质论和美学论,目前在国内的定说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渭渠先生在《日本文学史》中的论述。书中指出 芭蕉的俳论主要内容由‚风雅之诚‛、‚风雅之寂‛、‚不易流行‛ 三部分构成。芭蕉以自己的作品为俳界树立了一个可供研究、效法的 范本,指出了俳界的正道。
中日文学审美理念
中日文学审美理念众所周知,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前后派遣二十多次遣唐使,大规模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
在日本的文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文学作品从原初开始就注意反映现实,表达士大夫阶层的作者的个人理想或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日本虽受中国文学影响,但却形成了不注重现实脱离政治的倾向。
一、文学的创作主体在中国,上乘的一流的文学作品从一般情况下去考察的话绝大多数应该出自士大夫阶层的官僚知识分子。
中国从夏商伊始,文化的担当者就主要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巫师,这些人也自然是文学的创造者。
《礼记·表记》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到了两汉时期,政府录用人才主要通过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使得很多有才之人能够脱颖而出,很多的文人因文采出众而备受青睐。
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以后的科举,都给中国的士大夫们提供了很多出仕的机会,使得士大夫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能来接近政治,接近社会。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一方面官至宰相,另一方面,也是支撑文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因为与政治发生关系的人从事文学活动,所以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他的社会性政治性就自然很强了。
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在论及“政治性和抒情性”这个课题是以前这样说过:“在日本,若想要寻找一个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的人,除了菅原道真真就很难一下子再想起别的什么人物了。
”1的确在日本,同时符合这双重身份的人很少。
在日本史上,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最初的贵族到后来的宫廷女官,法师、隐士和市民等的转换。
随着佛教典籍传入日本,中国的汉字就进入了日本,一些贵族就开始学习使用汉字。
随着文化的发展,一些下层的人民也开始掌握了文字,市民文学也应运而生。
所以通过对日本文学创作主体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日本文学的脱离政治性不是偶然的,它是因为有这些政治局外人的文学家创作而造成的。
二、文学所反映的内容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指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和社会历史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上的世界。
日本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的特征加藤周一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第一,涉及文学在文化整体中的作用;第二,涉及历史的发展类型;第三,涉及语言及其文学表现法;第四,涉及文学的社会背景;第五,涉及世界观的背景。
探讨这些特征的相互关系,就会弄清贯穿于各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现象的固有结构(至少是一种固有模式)。
在这种结构的框架内,无疑是可以有条理地叙述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日本文学的。
所以,同时假设这种结构,前提是为了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
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比如《万叶集》,可以说它远比同时代的佛教理著,都更能明了地表现出奈良时代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
摄关时代[1]的宫廷文化,产生过高度精练的和歌及物语文学,但却没有建立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在日本史上,镰仓的佛教与德川时代[2]的一部分儒学大概是例外吧。
然而,法然和道元的宗教哲学,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体系。
仁斋和伹徕的古学,对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但也没有产生更为抽象、更为完整的思维。
日本文化无可争辩的倾向,历来都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切合具体的、非体系的、充满感情的人生的特殊地方来运用语言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莫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比如,摄关时代的艺术家,在佛像雕刻和画卷方面发挥了叹为观止的独创性。
但是,在赞歌和雅乐方面,日本人的独创性究竟发挥到何种程度是令人怀疑的。
诚然,在音乐方面,室町时代[3]创造了能乐,德川时代创造了净琉璃。
可是这以后,一度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模式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室町时代采用水墨画发展成为狩野派[4]绘画,一方面出现了南宗画派[5],另一方面融合日本画,绽开了琳派[6]的绚丽的花朵,并终于产生了浮世绘[7]木版画。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__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26 日目录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0000中文摘要:中国近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等现实问题出发来看日本文学的,表现出留日作家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对日本文学按部就班,使中国近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化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关键词:中国文学;转型;日本文学;影响;反思1.日本文学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途径1.1留日学生是影响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深受日本文学影响。
而留日学生则是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日本文学主要是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他们留学日本的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叙事传统经验探析
“被这些年的动乱”隔开的今与昔两个世界。能将阴阳
之道炉火纯青地化入形形色色的复线并行式结构模式,
在正面与反面、公开与隐蔽、直接与曲折诸方面,以及
纪实与虚构、志人与志怪、世情与神魔的相辅相成中彰
显并轨式结构模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叙事
传统美学智慧的集中体现(郭昭第,2016:91)。在日本
现当代作家中对复线并行式结构模式运用得最炉火纯青
二、虚构与纪实相结合的中国叙事特点的契合 中国文学叙事特点在于将虚构与纪实、即真与假 的现实世界、感觉世界的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一般来 说,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是虚构,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是纪实,而就感觉和体验层面而言,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未被感觉或体验过,仍具有虚构或虚假的性质;而一些 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被感觉或体验过,同样具有纪实或 真实的性质。中国叙事传统最基本的美学智慧在于将似 真却假、似假却真,以及真真假假两条情节线索甚或叙 述世界并行不悖、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艺术世界(郭昭 第,2016:5)。如《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是看似虚构 的神魔世界,大观园是看似真实的世情世界,但看似虚 构的太虚幻境并非全为虚假,其中的曲词便预示或揭示 了人物真实命运;而看似真实的大观园中贾府人物的功 名利禄、金银财宝、儿女亲情,实则虚妄不实,犹如过 眼烟云。贾雨村并非都是“假语村言”,甄士隐并非都 将“真事隐去”,贾宝玉并非“假宝玉”,甄宝玉并非 真是“真宝玉”。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便是对 这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叙述世界的成功实践(郭昭
影响 , 中国文学的思想与精神已渗透在日本文学的方方 双重结构线索,表达作者讽喻与伤感并存的思想两重性。
面面。在漫长的文化交流历程中,中国叙事传统经验对 中国叙事模式强调这种复线并行式结构模式,主要原因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物哀”是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特质,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和审美表现活动,它在日本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是一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日本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是源于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人文背景。
本文对“物哀”的概念以及“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并对“物哀”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崇尚进行了分析与追溯,对其内涵从文化角度来进行了阐释。
在日本传统文学和诗学以及美学理论中,“物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倘若不了解“物哀”就无法准确的把握日本文论的精髓部分,也无法深入理解日本传统文学和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质。
所谓的“物哀”之美,就是那种由荒凉悲戚的心境产生的一种忧郁美、感伤美、悲剧美,对生命的悲悯和对岁月无常的伤感,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质。
我们从《源氏物语》这部日本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点,从《源氏物语》中形成的这种“物哀”的美学思想最为鲜明的体现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思维特点,它也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物哀”的涵义“物哀”这个词,用日语表示就是“物の哀”( ももののあわれ),它也是日本最为古老的一种文论思想。
今天有很多的学者把它翻译成“情感情趣”等,译名是非常多的,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于这种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关注。
根据日本《古语拾遗》这部史书的考证,“哀”本来是一个感叹词,可以用来表达一切情感,就好像是汉语里的“啊”和“呜呼”一样。
“哀”的日语写做“あはれ”,它可以表达高兴、哀愁、惊讶、气恼、激动、悲伤等多种复杂情感,当汉字输入到日本后,日本人就用汉字“哀”来书写“あはれ”,不过“哀”这个字的本意是悲哀,它和日语的“あはれ”并不太吻合。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26 日目录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0000中文摘要:中国近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等现实问题出发来看日本文学的,表现出留日作家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对日本文学按部就班,使中国近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化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关键词:中国文学;转型;日本文学;影响;反思1.日本文学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途径1.1留日学生是影响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深受日本文学影响。
而留日学生则是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日本文学主要是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他们留学日本的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论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与变异
论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与变异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格非与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学界对于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的接受度逐渐增加,这些作品在西方文学领域也开始产生一定影响。
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在传入西方文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变异,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理解和诠释的偏差。
研究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在西方文学中的接受和变异情况,对于增进对日本文学及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在西方文学中的接受情况和变异形式进行探讨,探究这两位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揭示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对西方文学的积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在西方文学中的位置和影响,分析他们作品在西方文学界的接受程度和变异形式,揭示其中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探讨其对西方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希望能够揭示出格非与村上春树作品对西方文学的积极价值,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研究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和反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学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动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相互借鉴,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他们的独特价值和影响,为推动东西方文学交流与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西方文学对格非与村上春树的接受西方文学对格非与村上春树的接受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格非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在西方文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在西方国家出版后,往往能够引起文学评论界和读者的热烈讨论,各种评论文章和书评也络绎不绝。
西方读者对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他们对于中文翻译版的小说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有部分读者学习中文专门为了能够阅读原著。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论文】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一、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发展的简况一是主张单纯的艺术创作思路,反对现有的风俗与道德,在丑恶中挖掘美,在美丽中抨击丑陋的东西,为此其选材多是以阴暗的环境为大背景,表现变态的、病态的美。
二是内容和艺术凸显其巧妙的求美艺术形式。
从形式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展现出执着的追求,创造了许多形式美丽的文学精品。
内容上虽有有消极的一方面,但是,也描写了一些正面的、美丽的事物和人物,追求刺激,大胆描写性和肉欲等。
总之,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展现出的就是一种想排除世俗的成见和道德的制约,追求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单纯的美丽价值目标,结果物极必反,彰显了诸多的两面性。
尽管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毕竟无法摆脱日本天生的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和感染,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气。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诸多的影响,原因众多,比如政治上两国的往来允许、文化交流的基础、中国本身社会状况、思想发展状况和作家本身对文学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等等,具体如下:(一)中日两国政治、外交上的交流允许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踏上中国国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后,就再也没有关上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改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日关系交往比较频繁,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
这些都为中日文学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引发中国文学作家寻找和接受一种异样的文学思潮的强大外推力。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民变不断、政局动荡的时代,执政阶层采取一种攘外安内的国策,促使当时中国作家思想意识受到限制,在内容和选材上很不自由,往往只能选取和政局无关的对象进行描写;同时生活过得也非常艰辛和困苦。
这就促使中国作家急于寻找一种摆脱郁闷和苦恼的文学形式。
日本文学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学史研究意义
DOI:10.16496/ k i.rbyj.1998.04.013日 本 研 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日本文学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学史研究意义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马兴国 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
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
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一种富有日本列岛特色的文学。
如同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显现出来一样,富于日本民族特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自然景物等描写,都是构成日本文学作品民族性内容的主要因素。
比如,日本古代主要文学体裁和歌,是日本古代及其以后千余年来诗歌创作的基本形式,以后又出现了俳句。
和歌和俳句格律、节奏只有在日本民族语言里才能生存。
日本的古典诗歌早于其他散文,这一点同中国有相同之处,却与西欧不同,西欧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戏剧,特别是悲剧。
而中国和日本的戏剧文学则出现比较晚。
在小说上,日本古代发展起来的物语,虽然和中国的唐代小说有联系,但它形成了日本文学独特的形式。
谣曲、能、狂言、歌舞伎、净琉璃等则是日本古典戏剧的形式,不仅区别于西欧,也区别于它曾借鉴过的中国。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公元8世纪初问世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以及《万叶集》,标志着以文字创作的日本文学的确立的话,那么,迄今日本文学已经有着1300余年的历史,为世界文学的宝库留下了瑰丽的遗产。
日本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社会环境,决定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1、日本文学的内向性格。
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就是作家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从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来看,其主流即是抒情诗和写景诗。
写景诗固不待言,抒情诗亦只偏重于对个人感情的抒发,极少有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特征的。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日抗战后60年中,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考并研究在这期间中国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中日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日本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两国的现代文学也有着相同和相似性。
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立场不同,使得推动中日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动力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日本现代文学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两国作家的文学立场和高度不同,使得中日现代文学在与共同之处之外多了些许不同的特质。
综上,中日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是外在的,局部的,短暂的却不是本质的。
进行对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能够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学,文化背景。
前言: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们历经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吸取了外国文化,将本国的古代文学加以创新,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伴随学者对文学的使命感,对人性的追求,对自身的剖析与批评,深刻了解中日现代文学,体会并剖析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感受现代文学本质的相通与差异。
一、现代文学定义及本质现代文学是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生命是属灵的。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主脉儒家,讨论的仁义礼信缺少灵魂叩问的资源。
文学以影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文学带有大量的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文学倾向于精神文化不同,现代文学更加倾向于在文学交融和包容中体现的工业文明。
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
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吴建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留日学生作家和留欧美学生作家这两个特殊的群体。
留美学生作家在文学理论创新上先声夺人,而留日学生作家则在创作上显示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
他们虽然存在着差异性,但其最初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留日学生作家;留欧美学生作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5)01-0066-04作者简介:吴建华(1955—),男,湖南汉寿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是它的诞生,还是它的发展变化,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留日学生和留欧美学生的重大影响。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特殊的作家群体(实际上,这两个群体对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两个作家群体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最深刻的背景是封建王朝的彻底没落和几千年的古典文学的式微。
世界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一般有四条路径:(1)以复兴古代文学的旗帜为号召来实现对当代文学的革新;(2)引进清新的民间文学的新风,革除文人文学的颓靡之风;(3)以新的哲学、美学学说,自创新的文学原则;(4)借异域文学的榜样,实现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革新[1]。
由于封建社会和封建机制已彻底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传统的主体性已不再呈强势,因此,以异域文学为榜样,变革文学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留学日本、欧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作家群体,显示了独特的、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往往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们,其最初的志向大多并非是要以文学为终身事业的。
鲁迅、郭沫若最初是学医的,而胡适是学农的,郁达夫、徐志摩学经济,张资平学地质,冰心学教育……这样的名单,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来。
这些未来的作家最初所抱定的并非“文学救国”的理想,而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_俳句与周作人
日本问题研究%""!年第*期!"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李国宁(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
“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
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小诗”(即俳句)的译介工作,为“五四”时期中国小诗的生成及流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俳句与“俳圣”芭蕉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短诗,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唐诗。
松尾芭蕉($!&&’$!(&)被誉为“俳圣”,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俳句诗人,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俳句的历史沿革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产生于$)世纪,至今不过四百余年。
俳句的历史沿革可表述如下:和歌"短连歌"长连歌"俳谐连歌"发句(俳句)俳句源于日本传统的三十一音节的短歌(和歌)的前三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而最初俳句就叫“发句”。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正冈子规的提倡,“俳句”这一名称才被普遍采用。
“俳谐”二字出自中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云“滑稽犹俳谐也”一语,杜甫集中也有“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俳谐连歌”产生于室町时代($*(%’$)#*),是用平易的口语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诙谐诗,多为迎合卑俗的低级阶层而创作。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日文学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现代中日文学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
从风格上看,中日文学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又不同于古代文学的古朴、雄浑的风格。
现代中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个体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情感纠葛、人物心理等成为其重要的创作主题。
而日本文学在江户时代后开始出现了以个人感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种风格俗称为“情感文学”,注重展现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从这一点来看,中日文学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题材上来看,中日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异同。
中文学在表现题材上更加注重人情世故、社会现实等方面,以城乡生活、家庭矛盾、社会沧桑等为创作素材,力图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
而日本文学对于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情感更为关注,很多作品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日常生活,去探讨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题材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学在创作内容上所不同的追求和关注点。
中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文学更注重于文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的运用,善于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展现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注重于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
而日本文学则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刻画来展现作品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
日本文学喜欢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分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现代中日文学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学在风格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个体心灵的表达,题材上更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琐碎;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对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关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真实性的追求。
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两国文学在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创作理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中日文学在现代文学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论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论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
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
“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
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
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
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
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
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
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
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这种幽玄精神,与松尾芭蕉< 1644-1694徘句的“闲寂”相通,是相似的情感象征,只是幽玄的情趣内容中有空寂一妖艳等的变化。
而”闲寂”导出的哀婉的余情表现中蕴含着“余韵”“细腻”“轻妙”,是“不易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
摘要日本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二元性,即在接受他国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抵触。
日本文学这种文学特征的形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原因,本文试对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欧美文学接受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日本文学领域乃至日本文化中,到处都将二元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日本文学的二元结构中,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却能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日本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如:一方面,肯定并且接受来自国外强有力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强烈地反抗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同化。
对此,法国文学家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日本的二元结构的文化特征:
按照西欧的理性主义,许多情况具有二者择一的性质,非此即彼,然而,日本竟将两者巧妙地协调一处,超越了它们的对立。
笔者认为,日本文学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
本文主要探讨日本文学对国外文学的接受特征以及其形成的过程。
一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接受特征的表现
1 超政治性的特征
日本文学具有很强的超政治性。
日本文学最早产生于宫廷之中,而进行继承的也都是宫廷、法师、市民等等,其包含了古代的贵族文学、武士文学,以及近代产生的平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从事文学的学者们几乎很少关心政治,他们都属于政治上的局外人。
因此,日本历来的文学中很少见到与政治有关的内容,日本文学是完全超脱于政治并以文学家的精神和思想进行支撑的,这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极大特征。
2 南北方的高度融合
日本文学历来都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一方面,对生命怀有无限的敬仰和热爱;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死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文学家因此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同,而这又与他们所处的南北两地的环境有关,即是由南北方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
日本很多文化的代表者都与其出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两种文化却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如北方文化的发现者连歌大师竟然是南方和歌山县人。
所以,日本的风土虽然有着南北结构,但其文化却不是单一的,而是南北文化的高度融合。
3 单一性复合性
日本文化是单一性复合文化,其内容非常简单。
日本地处中国这一巨大文化圈的边缘,不断从中国吸收大量的先进文化。
日本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其本身总是表现出复合性文化这一特点。
欧美人称漆器为japan,称陶器为china,然而日本的漆器工艺最初却是由中国引进的。
只不过日本将这种复合性文化,逐渐改造成为单一性文化,以至于欧美人将漆器称作japan,并将其视为日本的国粹。
追根溯源,日本文化虽属于复合性文化,但经过不断地消化与统一,最终形成了单一性文化。
4 概念性文化汲取
日本近代文学思潮中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等,都是来自欧洲的文学概念。
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统治欧洲约半个世纪之久,后以德国浪漫主义为开端,在英、法形成巨大的浪漫主义浪潮,随之传入俄国、波兰等斯拉夫语民族。
1个世纪后,当这股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波及到日本时,已是强弩之末,只在大洋彼岸激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出现了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谢野晶子等追求自我、向往自由、讴歌青春之美的精神界之战士。
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再加上日本
人民族主义和自身素质的影响,日本主要接受了德国感伤型和英国湖畔派的浪漫主义,从而形成了以告白自我、抒发主观情感为特征的日本浪漫主义性格。
夏目漱石在《文学论》中认为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并非水火不相容。
自然主义作为写实主义发展的极致,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日本,自然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延续日本人不仅将易卜生当作浪漫主义作家接受,而且在接受福楼拜的同时也接受了莫泊桑。
从而形成了既重客观描写,又重主观抒发的日本自然主义。
5 变异性与连贯性
日本文化史,就是这样一部多样化的历史,它是在多样化与统性,变化与持续的微妙平衡中发展过来的。
在这种融汇中,日本文学传统的民族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却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如日本文学具有了一种缩写人生和自然的盆景趣味,而这正是日本文学抒情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文化总的趋势上有阴性特征,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具有明显的女性偏向。
可见,日本文学在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中,又表现出相对意义中的融合,也就是说,日本文学为取得抗衡力量,每每从对手的成就中寻找壮大自己的因素。
而在对抗中大量摄入精髓、在对抗中实现融合,并最终保持了其连贯性,这又构成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和西方文化过程中的又一特征。
二日本文学接受特征形成的过程
1 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形成
虽然日本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外的新鲜文化不断地接受和学习,但大多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厚影响的国家却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日本攻击的对象。
日本对国外文化所秉持的态度是壤夷师夷制夷的逻辑,即从接纳到学习再到超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接受。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日本在其民族形成初期就保持着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并且深深为中国文化所折服,中国大陆的水稻种植,就曾给初步发展的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日本列岛的一些部落国家,开始借助中国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其他的国家。
最早的汉字文化毋庸置疑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日本却并不是完全地照搬将其移入到日本,而是在接受中国汉字的同时又进行了修改,为其注入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
另外,就是中国佛教的传入。
古老的日本是以神道作为宗教信仰的,当佛教被日本所接受时,其本身所具备的哲学细想和洽谈经典思想都为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是十分具有推动作用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由于佛教的传入,才使得原本凌乱无章可循的统治机构,逐渐建立起法典和国家机器,并且由于佛教的引导而不断地完善,这种推动作用一直维持到明治维新以前。
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佛教为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直至现代仍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引进了中国的汉字、接受了中国的佛教之后,日本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而这也是中国灾难的开始。
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美国首先在日本列岛登陆,一种全新的文明呈现在日本面前,他们被高科技的战舰所折服,而美俄也由此而征服了日本人,日本长久以来紧闭的大门被打开。
一路走来,日本都是在一种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发展的,但随着美俄等国家的进入,其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也被深深地卷入到日本的文化和思想当中。
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日本无力对抗,也别无选择。
于是,当时的日本人决定开始改革,而这也正是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此后,日本在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并从骨子里开始散发霸强主义思想: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仍然进行吸收;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儒家思想表示不满和反对,标榜日本才是亚洲的强国。
在清朝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取而代之成为东亚大国的野心越发强烈,并对中国的文化开始了鄙夷和反对、开始了不断进行摆脱,进而更加深入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养分,开始了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