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红楼梦》服饰色彩分析与应用
服饰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人物情感丰 富,而他们的服饰色彩也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林黛玉感到忧郁愁闷时,她 通常穿着冷色调的服饰,如蓝色、灰色等,以烘托出她内心的凄凉。而当她心情 愉快时,则穿着暖色调的服饰,如红色、橙色等,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这种通 过服饰色彩来表达情感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 的内心世界。
然而,尽管《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众多启示,但我们仍 需注意适度引用,避免生搬硬套。设计师应立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流行趋势, 以创新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的需 求。
展望未来,《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将继续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积极作用。随 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把目光投向这片丰富的文 化土壤,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字化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也将为《红楼梦》服饰色彩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可 能性。让我们期待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总之,《红楼梦》中的服饰研究是一个极为丰富和有趣的主题。通过深入探 讨这部古典名著中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时代特点和封建 社会的风土人情。这些细致入微的服饰描写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华美且充满诗意 的画面,使得《红楼梦》更为丰富多彩。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 掘《红楼梦》服饰文化的其他方面,为红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创 新运用的价值和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古代的色彩象征与现代审美相 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例如,现代设计师可以将红色与黑色、白色 等搭配,以展现现代与传统相融的美学风格。绿色在现代社会中也可被赋予新的 象征意义,如环保、健康,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色彩,本是绘画用语.语言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地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地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地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地表达效果.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作家们对色彩词有着独特地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地效果.色彩地魅力是无穷地,色彩词地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地追求.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地形象、新鲜地意境、动人地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可以这样说,色彩,就是思想.一、运用色彩词确定基调,揭示主旨色彩词地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地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地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地画面,通过对色彩地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地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地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地目地.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面地一段文字:“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地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地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地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地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地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地主观情感相吻合.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地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和对大自然地赞美.其中活动着地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地生活就像活动地红色地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地面前,使文章地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地理解和对社会地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可以从《故乡》里地两段描写中受到启发.一段是对少年闰土地描述:“深蓝地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地圆月,下面是海边地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地碧绿地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地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段是对老年闰土地描述:“先前地紫色地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地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地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地.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地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地红活圆实地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前一段地描述中,天空是深蓝地,圆月是金黄地,一望无际地西瓜是碧绿色地,项上带地是银圈,手中捏地是钢叉.鲜明地色彩构成神奇地画面,这画面是美地,充满青春地活力,在一片艳丽柔和地色彩中,一个英俊可爱地少年闰土活现在我们地面前.而在后一段地描述中,闰土地脸是灰黄地,眼睛肿得通红,原先红活圆实地手像松树皮,这一切和先前地艳丽画面、英俊少年形成强烈地对比.作品通过带有感情内涵地色彩,揭示了反动地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地损害,并且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农民在精神上所表现出来地麻木所感到地深深焦虑.作品通过色彩地不同,表明了闰土不同地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所有这些,对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以色彩词暗示人物地心理以色彩词表现人物地心理,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具有直接地感染力.这里先以苏童地小说为例进行说明.苏童小说中地人物往往具有变态地心理、扭曲地人格、悲剧地命运.他们生活在冷酷而又绝望地空间里,痛苦地挣扎着,其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阴沉地气氛.比如《舒家兄弟》中有一段:“涵萌蓝很蓝,舒农想起他偷窥过地女人都是蓝地,即使死去.舒农想起女人和死亡都是发蓝地.”这里地蓝色是暗淡而阴冷地色调,既象征女性地罪恶,又象征青春地悲哀,这种色调与人物阴冷灰暗地生存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使人物地命运更富于悲剧色彩.再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吴荪甫地心理:“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地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地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地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地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地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地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地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地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运用色彩地变化深层次刻画人物形象以不同地色彩来描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变化,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命运地变化起着很重要地作用.鲁迅先生笔下地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作者通过几段变化地肖像描写反映了她半生地遭遇.祥林嫂初进鲁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地.”这是一个不幸地年轻守寡地农村妇女形象,“两颊却还是红地”说明祥林嫂地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活力和对生活地信心.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巧妙地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地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地创伤.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些色彩地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地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地牺牲品.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地花白地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地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地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地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这种变换地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地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通过色彩描述构筑色彩意象色彩描述,除如实描述外,还可渗入作者地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地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地色彩形象(即色彩意象).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地一段:“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灰色地树木,灰色地土地,灰色地房屋,都静静地立在灰黄色地天空下.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地西山.”老舍根据自己地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地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地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地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地孤寂和荒寒.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地灰蒙蒙地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地境遇与心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上面地分析可知,色彩地有机运用和有机搭配对文章地表情达意、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有着不可忽视地作用.成功地色彩描述,不仅能生动明快地传达作品地主体理性信息,而且能在激发读者色彩美感地过程中,透现丰富地潜在地美感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地色彩运用要适当、适度,有技巧、有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鲜明而变幻地色彩,反映出深刻地思想内容,表达人地特定思想情绪和特定地主观感受,真正起到烘托气氛、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形象地作用.(鲍尝君陈冬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仅是描述人物、描绘环境的一种手法,更加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不仅是词句的语义,更是隐含其中的含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文章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意义表达的例子来探究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语言描写出来的,而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
颜色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心理和境遇等等。
例如,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他的身上总是布满着红色元素,这是因为本书中红色是代表命运和喜庆的颜色。
贾宝玉命中注定要先承受忧伤,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在他面前出现的便是红色。
因此,《红楼梦》中的红色元素无疑是对贾宝玉境遇的隐喻,更是对他命运的论断。
在《红楼梦》中,康熙御赐的“洪福寿”横匾以红色为主,象征着贾府美满幸福,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残酷而悲壮的,寓意深远。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围城》中的方鸿渐时,他通常被描写成蓝色、灰色和白色的。
蓝色象征着他的宁静、冷静、含蓄和优雅,灰色象征着他的平凡、苍白、无力和无趣,白色则是他的洁白、纯净和完美的象征。
这些颜色不仅仅只是对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描写,更是隐含其中作者对于方鸿渐内心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表达。
方鸿渐是被社会摧残和逼迫的受害者,他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所以他的内心充满着忧虑、孤独和疲惫的情感,而这些负面情感正是蓝色和灰色所表达的。
白色象征着什么呢?它代表着方鸿渐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那些糜烂和虚无的生活中,他仍然希望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白色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内在期望和向往。
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是人物行径的所在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也是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诠释。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引言色彩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人的笔墨之间,每一种颜色都可能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色彩为线索,探讨其所承载的不同象征意义。
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死亡、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容了一个黑暗、寂静和孤独的夜晚。
此外,黑色也可以表现力量和权威。
在传统剧目《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很多黑色来描绘荒凉、消逝和命运无情等主题。
白色白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善良、纯洁和高尚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
在许多诗歌和散文中,白色经常用来表达美好和清新的感受。
例如,白色常用来描绘雪、云彩和霜等纯洁之物。
在一些偶然中,白色也可以突显出孤独和寂寞之感。
同时,“白衣天使”这个词语也经常用来形容医生的形象,因为医生代表着关怀和救助。
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色彩象征之一,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喜庆。
作为节日庆典的主题颜色,红色经常出现在婚礼、春节等场合中。
此外,红色还与爱情、激情和力量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会穿着红衣,以突显她们的美丽和魅力。
蓝色蓝色通常被视为安静、深沉和冷静的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蓝色被用来描绘广阔的海洋或苍穹之间。
例如,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了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蓝色也可以代表忧郁和沉思。
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青山千峰景,归思欲沾巾。
”中的“青山”就是指蓝色的山峰。
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生机、希望和和平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关,例如大自然的植物、树木和草地。
在一些古代文章中,绿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善良、正直和乐观。
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形容了一个寂静而祥和的夜晚。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色彩象征意义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颜色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与意义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与意义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常被用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使用象征,作家能够巧妙地表达情感、探讨主题,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及这些象征手法所传递的意义。
一、色彩象征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感情、氛围和主题等。
例如,红色常常代表爱情、激情和力量,而黑色则象征死亡、悲伤和恶意。
在小说《红与黑》中,红色被用来象征主人公的激情和追求,而黑色则代表了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通过运用色彩象征,作家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二、动物象征动物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代表特定的品质、态度或行为。
例如,鸽子常被视为和平与爱的象征,狐狸则代表狡猾和欺骗。
在寓言小说《动物农庄》中,不同的动物象征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和人类特征。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三、自然象征自然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传递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例如,阳光常被用来象征希望、力量和幸福,而暴风雨则代表危险和困难。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暴风雨的描写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冲突。
通过运用自然象征,作家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类情感和命运。
四、物体象征物体象征是一种常见的象征手法,通过将物体赋予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性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主题。
例如,大海可以象征无尽的可能性和冒险精神,石头可以象征坚强和稳定。
在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冰块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家族的孤立和命运的无常。
通过运用物体象征,作家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图像和意象,使作品更富有力量和深度。
总结起来,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是作家用来传递深层意义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色彩、动物、自然和物体等象征,作家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类情感、描绘社会背景,并激发读者的思考。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义,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阅读体验,并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思考。
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富 的 画 面 , 通 过 对 色 彩 的 描 述 来 确 定 作 品 中 画 面 的 基
本色调 , 给 作 品染 上 恰 当的 底 色 , 以达 到 为主 题 思 想服
务 的 目的 。 比方 巴金 的 《 海 上 日 出》 写道 : “ 果 然 过 了 一 会儿 , 在 那 个 地 方 出现 了太 阳 的 半边 脸 . 红真是 红 。 却 没 有 亮光 。 这 个 太 阳好 像 负 着 重 荷似 的一 步 一 步 、 慢 慢
再如 : “ 一 出 了厢 关 , 马 上 觉 出空 旷 。 树 木 削 瘦 地 立 在 路 旁 ,枝 上 连 只 鸟 也 没 有 。 灰 色 的 树 木 。灰 色 的 土 地 , 灰 色 的房 屋 , 都 静 静 的 立 在 灰 黄 色 的 天 空 下 。 从 这
一
作 品精 彩 之 所 在 。
形象 , 能够 为 文学 作 品创 设 不 同 的情 境 , 渲 染 不 同 的气 氛 。例 如 “ 江 碧 鸟逾 白 , 山 青 花 欲 燃 。” ( 《 绝 句 》, 唐 ・ 杜 甫) 。这 俨 然 一 幅 镶 嵌 在 镜 框 里 的 风 景 画 , 绘 出 了暮 春 时节的美丽景 色 , 濡饱墨于纸面 , 施 浓彩 于图 中, 有 令 人 目迷 神 夺 的 魅 力 。 这 是 “ 点彩” 式 的诗 歌 境 界 。江 水 碧绿 , 衬 得鸟 羽更加洁 白; 山峦 青 翠 , 衬 得 艳 红 的 花 朵 仿 似 要 燃 烧 。绿 、 白、 青、 红 诸 色 对 比使 画 面 光 彩 夺 目 。
致 说来 , 色 彩 描 绘 在 文 学 作 品 中有 如 下 功 用 : ( 一) 创设情境 渲 染 气 氛
层 像 铅 一样 死 寂 的灰 色 。组 成 了一 幅 灰 色凝 重 的北
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
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多用黑白色调来描摹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用这种深沉冷峻的色调来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征。
但在黑白之外也会用到大红深蓝等浓烈的色调来描写事物,这些色彩缤纷的词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暖色暖用,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一是暖色冷用,使读者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更加体会到现实的冷峻残酷。
而第二种用法不但散见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鲁迅黑白暖色暖色暖用暖色冷用一.黑白的基调――冷色冷用鲁迅作品的色彩,有人认为是灰色的,也有人认为是黑色的,但不管怎么来说都向我们指出了鲁迅作品色调冷峻暗淡的特点,这从由鲁迅的《药》、《祥林嫂》等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们就能看出。
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往往有黑白或者灰白相伴出现的情况,比如: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伤逝》)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q?q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白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药》)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奔月》)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过客》)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在鲁迅作品这个艺术的世界里,黑白对比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素淡、灰暗的色调对比,存在着一种单纯、冷峻的魅力,如钻石一般闪耀着冷冰冰的光芒却让人欲罢不能。
钱理群曾对《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四部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过研究,结果是: 白色最多,占所用色彩的25.9%,红色居中,占18.9 %,黑色占18.3%。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运用彩色较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雪》、《死火》以及《故事新编》中《补天》等个别篇目,鲁迅作品整体上给读者的色彩感觉更多的是黑色、白色,因此,黑白的律动构成了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
文学中的色彩象征与文化内涵
文学中的色彩象征与文化内涵色彩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象征与隐喻。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作家们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红色在文学中常常被用作象征爱情与激情的色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红色往往与热烈的情感相联系。
例如,《红楼梦》中的“红楼”二字,不仅仅是指红色的建筑物,更是代表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深情厚意的爱情。
红色还常常被用来描述热烈的欢乐和喜庆,如《红灯记》中的红灯笼、红绸子等,都是代表着喜庆和热闹的象征。
此外,在西方文学中,红色也常常与爱情和激情联系在一起。
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红色被用来描绘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同时也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而与红色相对的是蓝色,它常常被用作象征冷静与理性的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蓝色常常与冷静、沉思相联系。
例如,海洋的蓝色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蓝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代表着主人公的冷静和坚强。
此外,在西方文学中,蓝色还常常与忧郁和孤独相联系。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蓝色的海洋和天空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孤独和内心的挣扎。
除了红色和蓝色,黄色也是文学中常见的象征色彩。
黄色常常被用来象征阳光、温暖和希望。
在中国文学中,黄色往往与土地和丰收相联系。
例如,鲁迅的《黄土》中,黄色被用来描绘贫瘠的土地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此外,在西方文学中,黄色还常常与快乐和友谊相联系。
例如,安东尼·布朗的《小黄人》系列中,黄色的小黄人代表着友谊和快乐。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色彩象征,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色彩的象征意义。
例如,绿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和希望,紫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神秘和高贵,白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无暇。
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家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色彩运用的技巧打造丰富的文学面
色彩运用的技巧打造丰富的文学面文学作品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色彩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色彩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添作品的层次感和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技巧至关重要。
首先,色彩的选择与描述是打造丰富文学面的首要因素。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手段。
通过有意识的色彩选择和描述,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例如,在描写春天的时候,可以融入明亮、柔和、鲜艳的色彩,以突出春天的温暖、明媚和生机盎然。
而在描写夜晚或悲伤的场景时,可以运用暗淡、沉重、冷色调的色彩,以展现沉郁和忧伤的氛围。
其次,色彩的对比和矛盾是营造文学面的重要手法。
互补色的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和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惊艳。
类似的,冷暖色的对比也能够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活。
而色彩的矛盾则能够为作品注入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元素。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通过色彩的矛盾性描述,既是对于其个性的准确表达,也是对于其内在斗争的折射。
此外,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
不同的色彩在文化和象征上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力量,蓝色象征着冷静和悲伤,黄色具有活力和快乐的意味。
通过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可以使作品更具象征性和隐喻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同时,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还能够加深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认知。
最后,色彩的变化和描绘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色彩和细腻感。
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描绘,可以立体地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
色彩的变化可以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动感,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视觉观赏性。
同时,通过对色彩细节的描绘,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使写作更富有表现力。
总之,色彩运用的技巧对于创造丰富的文学面非常重要。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巧妙地选择和描述色彩,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运用,以及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将作品打造得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是指古代诗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与中国传统色相关的词语、意象或象征,以表达特定的意境、情感或主题。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描写:古代诗人常使用与中国传统色相关的词语来描写自然景色或物体的色彩。
比如,红色常用于描绘花、霞、夕阳等美丽的情景;白色常用于描绘雪、月、云等纯洁的景象;青色常用于描绘山、水、竹等清新的环境。
2.情感表达:中国传统色常常与特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比如,红色往往象征喜庆和热烈的情感,常被用来表达欢乐、喜悦和兴奋;黑色往往象征悲伤和沉重的情感,常被用来表达哀思、忧愁和寂寥。
3.象征意义:中国传统色还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寓意。
比如,黄色常被用来象征富贵和权势,常被用于描绘金色的宝器和龙的形象;绿色常被用来象征生机和青春,常被用于描绘嫩绿的柳树和春天的景色。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与自然和谐:中国传统色常常与自然景色相联系,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2.情感体验:中国传统色与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更深入地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性。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色彩的细腻描绘,传递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3.意象与隐喻:中国传统色常被用作象征,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传递出作品的深层含义。
这使得古代诗文更加富有诗意和启发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丰富多样,既通过色彩的描写和象征意义表达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又通过色彩的隐喻和象征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寓意。
这为古代诗文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如何在文章中描绘出色彩缤纷的场景
如何在文章中描绘出色彩缤纷的场景在文学创作中,如何描绘出色彩缤纷的场景,是一个需要技巧和灵感的重要问题。
通过生动的描写,可以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场景的美丽与绚烂,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文章中描绘出色彩缤纷的场景的技巧和方法。
一、运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形容词和修饰语是描绘场景的重要元素,可以有效地表达色彩和细节。
例如,当描写鲜花绽放的花园时,可以使用形容词"绚丽多彩"、"芬芳迷人"等,来使花园显得色彩鲜艳而美丽。
同时,通过运用修饰语,如"快乐的鸟儿在花丛中欢快地歌唱",可以增添场景的生动感和活力。
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喻和拟人手法在给予物体以人性化的特点的同时,也为场景赋予了丰富的色彩。
比如,当描写夕阳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形容“夕阳如火燃烧,染红了整个天空”,给人一种温暖和热烈的感觉。
拟人手法侧重于借助人的感觉和活动来描绘物体的特征。
例如,“春风抚摸着大地,让花朵们欢快地舞蹈”,这样的描写使得花园的场景更加生动。
三、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对比和细节描写是刻画场景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比,将不同元素以及它们的色彩进行对照,可以增强场景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例如,当描写森林时,可以对比绿叶和鲜花的色彩,以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从而刻画出一个充满活力和丰富多样的森林场景。
同时,通过细节描写,如描写花瓣的纹路、阳光下的雨滴等,可以增加场景的细腻度和真实感。
四、运用动词和副词动词和副词能够直接揭示场景中发生的动作和情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场景的丰富多样性。
例如,当描写大海时,可以使用动词和副词来表达海浪的起伏和海水的澎湃。
比如,“巨浪翻滚,波涛汹涌地冲向岸边”,这样的描写使得海洋的场景变得更加壮丽和喧嚣。
五、运用意象手法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象手法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描绘事物的形象,使场景更加生动和具体。
例如,使用色彩丰富的比喻进行描写,如“如同一幅充满色彩的油画”;或者通过使用具象的形象,如“缤纷的花朵在晴空下绽放”,来表达出色彩缤纷的场景。
文学描写中的色彩运用
文学描写中的色彩运用色彩是文学描写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通过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精彩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够传递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色彩如何丰富文学描写。
首先,色彩在文学描写中常常用来表达情感。
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红色往往象征着热情和爱情,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蓝色通常与冷静和沉思相联系,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温和的安静感;绿色则常常与自然和生机联系在一起,能够让人感受到和谐与平和。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绪状态,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
其次,色彩在文学描写中可以用来塑造环境和氛围。
不同的场景和气氛常常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进行描绘。
比如,黄昏时分的橘红色和紫色,可以营造一种寂静而温暖的氛围;而黑色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感觉,可以用来描绘恐怖和惊悚的场景。
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作家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另外,色彩还可以用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特点,通过对色彩的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
例如,一个人穿着鲜艳的红色衣裳会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而穿着暗淡色衣裳的人则给人一种低调和神秘感。
作家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色彩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表形象相结合,使读者对人物的塑造更加具体和立体。
除此之外,色彩还可以用来象征某种意义或象征性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色彩不仅仅是某个物体的颜色,它还可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
比如,金色往往与权力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可以代表权势的象征;而白色则常常象征纯洁和无暇,可以代表正直的品质。
通过对色彩象征性的运用,作家可以在笔触间传递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主题。
综上所述,色彩运用在文学描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家不仅可以表达情感,塑造环境和氛围,描绘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还可以加深作品的意义和象征。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应该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加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意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意象分析色彩和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和塑造着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描绘色彩丰富、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和形象,作家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灵感丰沛的世界中,引发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分析几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意象,以探讨它们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这部小说中,黄色是一个极为突出的意象。
从一开始,黄色的描绘就充斥着整个故事,尤其是与盖茨比有关的内容。
在小说中,黄色被用作繁荣、浪漫和虚伪的象征。
例如,小说中的黄色汽车代表着盖茨比用来展示他财富和地位的假象,而黄色的郊区别墅象征着他对黛西的痴迷和留恋。
通过运用黄色作为意象,菲茨杰拉德巧妙地传达了主人公与社会虚伪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接下来,让我们转到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这个令人不安的故事中,黑色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色彩。
故事开头,当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说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时,父母的房间就被黑色的装饰所充斥。
黑色代表着人物内心的绝望、愤怒和孤独。
随着故事的递进,黑色继续渗透入整个叙事,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日益恶化状况的压抑感。
卡夫卡以黑色这一强烈的色彩,创造了一种持久的阴郁气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挣扎。
最后,来看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色被频繁地用作象征性的色彩。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的红色披肩和她父亲种植的红色棉花来塑造她强烈的个性和不服输的性格。
红色还象征着爱情的热情和充沛的生命力。
然而,红色也是破坏与痛苦的象征,比如战争的火焰和愤怒的冲突。
米切尔通过红色这个多维的意象,刻画了斯佳丽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与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色彩与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细节,还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浅析绘画中的色彩元素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绘画中的色彩元素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刘宪春 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课题项目:文章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课题项目,“对比教学法”在《美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16SB0195。
摘 要:从色相、色度、色性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文学语言,并进一步对绘画中色彩元素的情感象征进行实例分析,探索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挖掘张爱玲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敏锐的色彩感觉和分辨能力,再现美术与文学跨学科交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绘画中的色彩元素;张爱玲;文学语言;美术与文学的比较作者简介:刘宪春,1973年3月生,女,汉族,山东省阳谷县人,宜宾学院讲师,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48-02在绘画中,色彩描绘是一种表现手段,借助画笔和颜料;在文学作品中,色彩描绘是一种意象表达,借助文字及通感。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叙述方式,用她敏锐的色彩感觉和分辨能力,用她笔下的色彩借助意象,展现给读者以新的视觉美感。
一、从色彩的色相、色度、色性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文学语言色相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自然界中的色彩的种类很多,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最多的色相有黑、白、蓝、红、金、银、绿、紫等。
除了无彩色黑与白,原色红、黄、蓝,间色橙、绿、紫等,最能表现张爱玲画家素质的还是那些有各种色彩倾向的复合色。
色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她很注意色度差异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同属于绿色的这组色彩中(粉绿——石绿——明油绿——翠绿——苍绿——锈绿——霉绿——黛绿),色度上一个比一个暗,张爱玲恰如其分地选择这些色彩语汇,把它修饰在她所描绘的对象上,读来让人感觉落笔精微,处处生彩。
除了色彩本身色度差异外,张爱玲还运用了色度对比,比如“浓蓝的海与白色的船”“雪白的脸上,淡绿的鬼阴阴的大眼睛”,白色比蓝色、绿色亮,一亮一暗给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插画技巧知识:如何利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插画作品中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插画技巧知识:如何利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插画作品中的文化和文学特点插图作品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来表现各种文化和文学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插画作品中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色彩来表现文化特点。
颜色在插图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传递情感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颜色象征意义。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幸福和喜庆,黄色代表财富和权力,蓝色代表清新和深邃,紫色代表尊贵和神秘。
在设计插图时,需要根据文化特点选择使用合适的颜色。
另外,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也需要使用不同的颜色。
例如,在童话故事中,使用鲜艳的颜色能够强调故事的童真和轻松。
在恐怖故事中,使用暗色调的颜色可以加强氛围和危险感。
在史诗中,使用深色的颜色可以强调战争和英雄主义。
同时,线条也是表现文化和文学特点的重要手段。
线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用细线条来表现女性的柔美,用粗线条来表现男性的刚毅。
线条也可以表现不同的文学风格,如漫画中常见的夸张线条和写实作品中常见的细腻线条。
在选择线条时,也需要考虑文化特点。
比如,在中国画中,常常使用笔画粗细不均匀的线条来表现泼墨效果。
在日本漫画中,常常使用线条精细的瓷器来表现动态场景。
在欧洲绘画中,常常使用粗线条来表现壮观的战争场面。
另外,线条也可以表现一些文学要素。
在诗歌和小说中,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比如使用波浪线来表达悲伤和忧郁。
在玄幻小说中,使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魔法和超自然力量。
总之,颜色和线条是表现插图作品中文化和文学特点的重要手段。
通过巧妙的运用颜色和线条,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插图作品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色彩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及其象征功能
色彩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及其象征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常常被用来描绘场景、表达情感和传递象征意义。
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帮助作者创造各种氛围和情绪,增强读者对故事和角色的理解。
首先,色彩在文学中被广泛用来描绘场景和环境。
通过描述物体、自然景观或建筑物的颜色,作家可以使读者感觉到故事所处的地点和时间。
例如,用灰暗、阴沉的色彩来描绘一个阴森恐怖的地下室,可以增强读者对这个场景的压抑和紧张感。
其次,色彩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人们常说“心
情好时心里是明媚的”,而当人们感到沮丧或恐惧时,他们可
能会说“一片灰暗”。
作家可以通过描述角色周围的色彩来暗示他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例如,用明亮的色彩来描绘一个快乐的场景,或用暗淡的色彩来描绘一个悲伤的情节。
最后,色彩还可以承担象征的功能。
不同的颜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概念、价值观或主题。
例如,红色常常象征爱情、热情或暴力;绿色常常象征自然、生命力和希望;黑色常常象征死亡、哀悼或混乱。
通过使用这样的色彩象征,作家可以增强故事的意象和主题,让读者对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有所感悟。
总之,色彩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及其象征功能不仅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形象描写,还能增强故事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并将读者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修辞手法
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色彩构成了我们的视觉世界,也构成了诗人、作家们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
在文学创作中,赤橙黄绿青蓝紫常常被用作修辞手法,通过对颜色的巧妙运用,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色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赤赤,象征着热烈、强烈的情感,常常用来形容火热的爱情、激烈的斗争等。
在文学作品中,赤色常常被用来描绘热情奔放的性格,或者是充满战斗力的场景。
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红颜饮南浦,白发掩西城,今年二十四,人生能几何?”这样的诗句,通过“红颜”一词,表达了年轻美丽的女子和她所承受的沧桑变化,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橙橙,是赤和黄的中间色,温暖而明亮。
在文学创作中,橙色常常用来形容黄昏的余晖、秋日的果实等。
王安石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秋光”、“流萤”等词语都透露出淡淡的橙色调,为整个诗歌增添了一丝温馨。
黄,象征着阳光、温暖和明亮,常常用来形容辉煌的金色、丰收的稻田等。
在文学作品中,黄色常常被用来描绘丰富、温馨的场景。
比如鲁迅的《药》中写到“叶黄了”。
这句话短小精悍,通过“叶黄”两个字,不仅揭示了秋天的到来,也借黄色词汇,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寂凉。
四、绿绿,是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生机勃勃。
在文学作品中,绿色常常被用来描绘茂盛的植物、清新的气息等。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里的“青青”一词,勾画出了明媚的绿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五、青青,宝石的颜色,苍翠的颜色,常常用来形容清新、纯洁的事物。
在文学创作中,青色常常被用来描绘清澈的湖水、澄澈的眼睛等。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透露出一股苍翠的气息。
蓝,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常常用来形容宽广辽阔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蓝色常常被用来描绘广阔的天空、深邃的海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摘要:文学作品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美,能够提高其文学美。
本文以大量文学作品实例证明了色彩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想像和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因而在运用色彩时应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已有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色彩;运用;规律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需要读者凭借想像与联想去感受作家描绘的世界。
而想像除了依靠记忆,是无法超越知觉的范围。
在各种感知中,对于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被回忆起来。
因为世间万物往往首先以其色彩打动人,唤起人们的美感认识,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去香山看红叶,令人首先怦然心动的不是红叶的形状而是红叶火红的颜色,令人经久不忘的也还是红叶的颜色。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色彩调动读者的感知,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
色彩最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恰当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色彩,能够使读者想像和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如睹其物,如见其形。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中有名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鹂”与“翠柳”、“白鹭”与“青天”两个生动的画面统一在一起,色彩鲜明,体现了一种简洁但却清新明快的美,取得了较好的美感效果。
(二)使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
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时往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恰当运用色彩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能揭示人物的命运及性格特征。
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阴冷灰暗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辛劳贫苦的卖炭老人的肖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同时也暗示了老人悲凄的命运,引起读者对老人的无限同情。
(三)使抒发的情感更加浓郁
情感是抽象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作家们常常借用多彩的景物去抒情,使情感抒发变得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这团团的“绿云”,这“金黄”的阳光下的一幅祥和、悠然、安逸的美景,不正是作者对故乡深切怀念、向往情感的抒发吗?
又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通过“碧天”“黄花”描绘了萧索的秋景,同时也体现出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凄凉心境,以至于竟认为红叶不是被霜染红的,而是被她的伤心泪染红的。
(四)使表达的主题得到深化
主题,是作品的思想内核,主要通过形象的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的。
描绘事物的色彩会增加画面及情节的形象性,从而使主题更为深刻、突出,加深读者的理解。
例如鲁迅《故乡》在海滨月夜一节中,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几种清新明快的色彩组合到一起,显示出幽静清丽、充满生机的环境及少年闰土的聪明活泼、矫健伶俐,这些又都与眼前“苍黄天底下”萧条破败的故乡及中年闰土的衰老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
由此可见,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确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那么运用色彩时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使作品为此而迭彩生辉呢?
二、色彩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规律
之所以世界会呈现出缤纷色彩,主要是通过光线照射而引起了物体的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的结果。
因此光线的明暗及外界环境的渲染映衬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说是某些变化。
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在描绘物体颜色时,就不仅要符合物体在人们观念中的固有色彩,还要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其色彩变化产生的影响,这样才会真实感人,引发读者相应的联想与想像,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一)符合客观真实的原则
1.符合一般情况下的色彩真实
在正常的日光照射下,草是绿的,花是红的,水是无色的……这些都是我们凭借日常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也是最真实可信的。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脍炙人口,因为“绿”字不仅富于动感,而且符合人们对春天的视觉感受,只一字就将春天满眼的绿色、蓬勃的生机展现纸上,描绘出江南初春时那光彩夺目的景色。
这反映了物体色彩普遍的真实性。
再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花颜色时写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里的“白花”即月下的荷花。
作者为什么没写漂亮的“粉色、黄色”呢?这就是考虑到了白天与夜晚光线的不同。
因为本文是月下观荷,月光的照明度仅有阳光的一百万分之一,所以即便白天荷塘里有粉色、黄色的荷花,月下也无法仔细分辨出,只有“白花”最符合人们夜晚视物的特征,也最真实。
2.色彩运用应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
两种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会形成明显的对照或引起视觉上的变幻,这就是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应该是和谐的,即有对比才能使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有和谐才能使整个画面完整统一,文学作品中运用色彩表现美的事物时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一般说来,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色彩对比,才是和谐的。
和谐的色彩对比大体上有4种情况:
(1)邻近色的对比。
邻近色是指色相比较接近的各种颜色。
如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各色就能依次衔接,看起来既鲜明生动又和谐统一。
例如前面提到的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中有关故乡景色的一段文字之所以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因就在于作者将邻近色“绿”与“黄”融进一个画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意境。
(2)同类色的对比。
同类色是指同一种颜色加入不同量的白色或黑色而产生深浅不同的各色,例如深红色、浅红色都是红色的同类色。
同类色的对比可以使画面色调更加强烈,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深红”与“浅红”一深一浅的同类色对比使浓者更浓,淡者更淡,将一派桃花烂漫的景色跃然纸上。
(3)对比色的对比。
对比色的对比就是色别不同而且没有共同成分的色彩的对比。
例如三原色(红、绿、蓝)对比、三补色(黄、品红、表)对比及互补色(红与青互补、绿与品红互补、蓝与黄互补)以比都属对比色的对比。
和谐的对比色的对比原则为:多量的冷色与少量的暖色对比、浅淡的冷色与暖色对比。
补色中等量的红色与绿色放在一起时非常刺眼,效果并不好,但是多量的绿色与少量的红色对比时,却让人感到很和谐,很悦目。
就像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所写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诗中将“万枝”绿叶与红色“一点”相对比,红色虽少但却动人,并且能够显示出石榴花即将怒放的势头。
这类对比色的对比以其醒目、明快的特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运用,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中的“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等。
(4)消色、光泽色与其它色的对比。
消色包括黑、白、灰色,光泽色包括金、银色,它们与任何一种颜色都能够衔接,使色彩和谐悦目。
例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的水比作白银盘,将洞庭的山比作青螺,通过银白色与青色的对比,相互映衬,使银白色更加澄净、青色更加苍翠,从而展现出洞庭山水的清新秀丽之美。
(二)色彩运用应符合人们的感情因素
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色彩虽然需要人们通过想像或联想去感受,但它仍然会间接地对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影响,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一定的情绪和感情,这就是色彩的感情因素。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与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红色代表着热烈、喜悦、勇敢;绿色代表生命、活泼、和平、希望;黄色代表光明、高贵、丰收;蓝色代表崇高、永恒、宁静;白色代表明净、纯洁、朴素、坦率;黑色代表严肃、恐怖、神秘、寂寞;灰色代表忧郁、伤感、低沉等。
恰当运用色彩的感情因素,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增添作品的美学价值。
如孙犁《荷花淀》中写女主人公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白色给人的感情作用:“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这里的“洁白”与“银白”描绘出月光下令人陶醉的素洁宁静的优美环境,给作品饰上了一层清丽明静的底色,对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也起了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