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方法浅谈

合集下载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经典阅读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而要想充分发挥经典阅读的作用,我们既要理解其意义,也要掌握其方法。

让我们来浅析一下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作品代表着文化的精髓,它们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深入领会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还蕴涵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长见识,锤炼品格。

经典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布局、主题思想等都对我们的人生态度、行为规范、心灵寄托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在感性和理性的层面上,更深刻地认知自我和外部世界。

例如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这对我们应对困难挫折、坚定信念都具有启发意义。

经典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经典作品中的逻辑思辨、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等都是高超的,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深度。

例如读《鲁迅全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鲁迅先生的文字表达技巧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

经典阅读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想要学会经典阅读,并从中获取知识和启迪,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要注重对内容的深入理解。

经典作品往往深奥复杂,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读懂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也要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和句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只有深入理解了其中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课外读物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不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研读等。

本文将从选择读物、阅读方法和研读策略三个方面,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一、选择读物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是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呢?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

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历史方面的读物;如果一个学生对科幻小说感兴趣,就可以选择科幻小说类的书籍。

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读物,比如是为了开阔视野,就可以选择一些涉及不同领域的读物;是为了获取知识,就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强的读物。

可以根据一些推荐书单或者名家名著来选择读物,这样可以避免盲目选择,提高阅读的品质。

二、阅读方法选择好了适合自己的读物,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了。

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安静的图书馆,也可以是舒适的卧室,甚至是户外的公园。

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让人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效率。

要采取主动阅读的方式,不要被动地接受书籍内容,而是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

要注重阅读的体验,不要只关注于书中的知识,而是要关注书籍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要及时记录阅读笔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对书籍的疑问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三、研读策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过程,需要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指导。

要进行多次阅读。

一本好的书籍,不是一次就能够读透的,需要进行多次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书中的内容。

要进行比较思考。

可以将不同书籍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可以使自己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也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是盲目地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要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经典阅读是指读取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古代和近代著名文献的学习方法。

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个人修养、文化素质、思想境界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经典阅读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

经典文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道德、美学等问题。

读经典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背诵,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经典,启迪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见识和境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其次,经典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经典文献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的精华。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词句和语法结构,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

同时,经典中也有许多古汉语的用法和词义,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为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第三,经典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经典文献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见证。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人物及其思想,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

最后,经典阅读的方法包括:
1.先整体阅读,再逐段理解。

整体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和主旨,然后再逐段分析解读,逐步深入理解。

2.注重词句的理解。

深入理解句子和词语的各种含义和用法,增强自己的语文水平。

3.多角度思考。

对于经典文献中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4.多方面参考。

对于复杂的文化现象或思想,可以通过多方面参考,增强理解深度和广度。

文学经典研读

文学经典研读

文学经典研读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一部部被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

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情感,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研读文学经典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更是一种思考和感悟。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学经典,例如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等等。

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

研读文学经典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有些文学经典可能语言繁复,情节复杂,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但是,正是这份耐心和毅力,让我们能够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家族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等等。

通过研读外国文学经典,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通之处。

文学经典研读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和文化,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我们可以学会思考和分析,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读,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研读文学经典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喻和象征,需要我们通过细读和思考来理解。

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经典是永恒的,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与历史进行交流。

文学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研读文学经典,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总之,研读文学经典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感悟的过程。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和文化,提高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经典是一种宝藏,我们应该珍惜并且用心去研读。

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经典阅读教学研究经典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味、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旨在研究经典阅读教学的方法、内容、效果和价值,以便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浅谈:一、经典阅读教学的方法经典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种。

传统方法主要是讲授经典的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通过阅读和解读经典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适合初学者。

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传统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现代方法主要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经典阅读教学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学方法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

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教学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老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实践需求和学生特点来选择。

二、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是文学经典、哲学经典、科学经典等各种类型的经典。

无论如何,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普遍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内涵、启迪性、价值性等特点。

文学经典是经典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类型。

文学经典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丰富的艺术风格、生动的语言形态等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哲学经典是思想家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具有深邃的哲学意义、独特的思维方式、精炼的语言表达等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

科学经典是经典阅读教学中颇具争议的内容,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经典不适合作为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因为科学经典过于专业化、专业性强、难以理解等。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深刻的科学思想、独特的科学方法、符号化的表示法等,这些都具有启迪性和价值性。

三、经典阅读教学的效果经典阅读教学的效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摘要】课外读物是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研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读内容。

选择合适的读物是第一步,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和注重细节和思考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积累阅读笔记和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持续学习和提升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丰富思想和丰富生活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收获。

阅读研读不仅可以引领自我成长,还能够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提升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研读,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拓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浅谈,课外读物,阅读,研读,策略,重要性,意义,选择合适的读物,制定阅读计划,细节,思考,积累,阅读笔记,分享,讨论,持续学习,提升,思想,生活,自我成长。

1. 引言1.1 课外读物的重要性课外读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外读物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个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课外读物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加生活乐趣。

课外读物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课外读物也能够培养我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使我们成为更有内涵和品位的人。

课外读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珍惜课外读物,努力利用这个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让自己成为更加全面、更加优秀的人。

1.2 阅读研读的意义阅读研读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的内容。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扩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所阅读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研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的收获和效果。

研究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

研究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

研究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研究经典的体会经典是不朽的,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研究经典是我们去探索历史与文化的底蕴,是我们拓展思维与视野的一种方式。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与启迪。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研究经典使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经典作为文化遗产的代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通过研读经典,我深入了解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和人伦关系等。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我了解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和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问题;在研究《论语》时,我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典的研究,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经历怎样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

其次,研究经典让我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

经典作品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验证的智慧之结晶,是人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精华之作。

研究经典让我深入思考其中的思想观点与道理,从中领悟到了智慧的深邃与丰富。

例如,在研究《论语》时,孔子的“以德报怨”、“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这些智慧引导着我正确的看待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研究经典,我得到了自己的思想启发,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研究经典给了我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

经典作品就像一扇扇窗户,给了我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过研究经典,我不仅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还能够深入思考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审视事物。

例如,在研究《西游记》时,我深入理解了其中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让我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经典让我在一片杂乱的声音中保持清醒和理性,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层次。

最后,研究经典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经典,我更加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认识到其对我们历史和精神的重要意义。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文本研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

研读文本,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能够在对语言文字实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

研讨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下面我就从研读文本的基本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读读、划划,知文感意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水准息息相关。

因而,在“读读、划划”是研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读”可分为粗读、细读、精度三种。

粗读一般指预习阶段的阅读,旨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细读是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的阅读,旨在领悟课文中心、写作手法;精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有选择地、有感情地诵读语段,也称欣赏性阅读,旨在积累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从阅读形式的角度划分,“读”又能够分为默读、自由朗读、对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

采用何种形式读,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

总来说之,“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只读一遍两遍是不会有感觉的,尤其是对一些精妙的细微之处更要反复用心朗读,只有细读、精读才能为下一步创造性地设计的教学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离开了读,品读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划划”即圈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画成功,“品品”、“议议”就有了准确的目标,反之,就成了隔靴搔痒、形式主义。

圈画是方法,也是水平。

学生圈画的词句跟他们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圈画的方法,养成边阅读(细读),边圈画的习惯,让学生领悟:课文题目十分重要,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课题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的窗户,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弄清楚课文内容,悟出课文中心。

如:有动词的课题往往归纳了课文主要内容;有形容词的课题则往往概括了课文中心。

经典原著研读法

经典原著研读法

经典原著研读法
经典原著研读法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一部经典著作,并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经典原著研读的方法:
熟悉作者和时代背景:阅读一部经典著作前,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可以通过阅读作者的传记或相关的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多信息。

深入阅读:反复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掌握其细节和内涵。

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例如读完一章节后做笔记、讨论或思考一些问题。

研究主题和象征意义:经典著作通常有深层次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探索文学技巧:经典著作通常运用了各种文学技巧,如叙述、人物刻画、对话等。

通过分析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参考其他解读:经典著作已经被研究和解读过很多次,参考其他人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可以阅读其他人的书评、学术文章或参加读书会等。

总之,经典原著研读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且需要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努力,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部经典著作,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摘要】经典阅读是人们接触和思考经典作品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方法。

在经典阅读中,人们可以感受和领悟到作者的智慧和思想,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读物是关键,可以通过品味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将经典作品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

经典阅读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提升我们的修养和素质。

而对社会发展来说,经典阅读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

经典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启迪。

【关键词】经典阅读,重要性,意义,方法,选择,适合,理解,深层含义,与当代生活联系,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影响,积极作用1. 引言1.1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经典阅读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作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拓展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修养。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经典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经典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精湛的描写技巧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经典阅读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提升修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内涵的人。

我们应该重视经典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2. 正文2.1 经典阅读的意义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开拓思维,提升修养。

经典作品所展现的深刻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引领读者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从中吸取启迪,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养。

经典阅读也有助于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研读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研读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研读的方法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翻开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本,一篇篇“文质兼美,堪为模式”典范作品呈现在面前,选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同时还注意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

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多年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很好熏陶。

然而,许多学生语文学习停滞不前,毫无进展,有的甚至越学越糊涂,增添厌倦情绪。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审视现有的语文教学现状,教材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教师的研读不够或者根本不去研读导致了恶性循环:由于教师钻研文本不够,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这不仅使教师的对文本的解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变成了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多数老师,尤其是毕业年级的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答题步骤和做题方法以应付考试。

不重视教材本身给学生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和深层体验,敷衍学生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答案的得分点。

随着进一步地学习语文,学生也不再是披情人文,而是带着考题人文,语文学习仅剩的一点点美感也被剥离。

其实,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

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

但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一一教学价值。

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可见,研读语文教材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语文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研读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力求别出l心裁,这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部开掘中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

[语文]研读名著的几种方法(教师论文)

[语文]研读名著的几种方法(教师论文)

研读名著的几种方法1.综述性研读你研读的是一本名著,那么前人肯定对它有许多研究。

了解前人的研究,是走进名著的捷径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综述性研读一般要收集前人的多种论述,并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各自的开创意义2.商榷性研读通过对名著的阅读和研究,你发现别人的某一个观点可能有问题,并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商榷。

比如,人们普遍把《水浒传》说成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可是,你发现梁山108个将领中很少有真正的农民,从而对"农民起义"说提出质疑。

注意:与别人商榷,首先要弄懂别人的观点及依据;要言而有据;言辞要注意分寸,不能强词夺理。

3.阐释新发现名著所反映的生活包罗万象,人们对它意义的阐释、价值的挖掘很难穷尽。

在研读名著的时候,你完全可能在某个问题上有独创性的发现,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与大家分享。

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而到了取经路上,却威力大减,常常连一些小妖都奈何不得。

这是为什么?你可以从书中寻找证据,并作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

注意:阐述新发现的前提是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很可能是重复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敢于创新,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

4.比较性研读从名著的某个方面出发,横向联系相关材料或现象,互相对照,得出有意义的观点与结论。

如小说里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有何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水浒传》中的吴用智谋比较;还可以选择某个角度,比较两部作品,如曹禺《雷雨》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异同;家庭剧《成长的烦恼》(美国)与《家有儿女》(中国)的异同等。

及存在的不足。

浅谈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方法

浅谈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方法

浅谈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方法浅谈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方法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表达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第一手资料就是原著。

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

从原著中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学习马列著作,应当坚持正确的立场,摈弃错误的思想认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

关键词:原著;态度;方法一、坚持正确的立场作为一名学习研究者,在研读马列经典著作的时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我们能够正确研读马列经典著作的政治前提和保障。

坚持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代表广阔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利益。

例如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时论述了这两个必然发生的条件。

再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由于自身固有的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的思想,通过对社会开展规律的揭示,坚决了广阔无产阶级胜利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严密的科学论证,同时经过工人运动实践的检验,得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这些科学的结论、观点方法,主要表达在他们的原著当中。

我们在研读马列经典著作的时候,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广阔人民的立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进行理论研究。

在研读原著的同时,我们应当旗帜鲜明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认识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重大原那么问题、重要方针政策,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摈弃错误的思想观念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马列经典著作的认识也出现了很多值得警惕的观点,比方较流行的观点:经典著作“无用论〞;经典著作“过时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现在,时代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

如今有一局部人认为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没有用了,或者说是过时了。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课外读物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提升自我修养。

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很多人可能会遇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阅读和研读。

本文将从阅读策略和研读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一、阅读策略1.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在选择课外读物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书籍的封面、简介以及前言来了解书籍的内容和风格,从而确定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如果是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如果是专业人士,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制定阅读计划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书籍之后,就需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阅读速度,制定每天或每周的阅读进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阅读任务。

3.注重阅读体验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注重阅读的体验,不要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草率地读完一本书。

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书中。

可以通过品味文字、体味情感等方式来提升阅读的体验,这样可以更好地领会书中的精髓。

4.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一些阅读笔记。

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和回顾。

5.多角度思考阅读课外读物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内容。

可以与他人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多角度思考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研读方法1.逐字逐句阅读研读课外读物时,可以采取逐字逐句的阅读方法。

这样可以确保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不会遗漏重要的内容。

逐字逐句的研读方法可以提高对书籍的整体理解能力,有助于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2.分析主题和结构在研读课外读物时,可以针对书中的主题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

浅谈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课外读物的阅读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个人自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外读物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塑造优秀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学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没有目的性、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独立思考等等。

然而,这些问题和困难并非不可克服。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课外读物的阅读研读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研读课外读物。

1.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的选择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因此,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题或者人物入手,阅读相关的专题、传记和小说等,以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2. 确定阅读的目的和方法。

除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外,学生还需要在阅读之前确定阅读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的设定可以是为了获得相关知识、扩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等等。

对于不同的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速读、略读、精读等等。

3. 细致阅读,精细理解。

在阅读时,学生一定要认真仔细,细致阅读,重视每一个细节。

精细理解可以通过重复阅读、标注、归纳概括等方法来实现,以确保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4. 注重背景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对于某些读物,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和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为此,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寻找相关书籍、搜索网站等方式,对读物所涉及到的领域、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做一个基础的了解和掌握。

5. 善于分析和评价。

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能够从文学角度或者人生哲学角度,对书中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6. 系统总结,深度思考。

在完成一本课外读物的阅读后,学生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深度思考,掌握其核心内容和内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书中的启示和教育价值进行一个自我反思和评价。

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分析

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分析

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分析在一次《我的叔叔于勒》观课议课研讨会上,二十多岁的年轻主讲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中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个笔者上中学时就背过的主题诠释让人感慨良多。

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三个年级十多位不同年龄段的语文老师没有一位对这样的主题预设提出异议。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1978年,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可以选入几篇艺术性强而有明显消极因素的传统名篇”的思想指导下,《我的叔叔于勒》携《项链》等作品一起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此后中学语文教材虽几经删改、修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但是,作为文学经典的代表,《我的叔叔于勒》却一直是保留篇目,三十多年来,它如常青树,成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对经典的入选,笔者没有异议,莫泊桑无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冷峻客观的笔调、别具一格的构思布局、简练干净的语言见长,拿来作为中学生学习的典范无须置疑,更何况《我的叔叔于勒》还是个中翘楚。

值得深思的是与文学经典相随的主题解读。

一、经典解读拥有不坏金身?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不管沧海桑田,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自能凭借深厚的意蕴、永恒的普世价值而亘古流传的作品。

这样评论经典自身,当然可以,那么作为附着在经典之上的对于经典的主题解读,是不是也一出炉就拥有不坏金身呢?从对经典解读历时性线索的追寻中,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不同时期解读者所处历史语境不同、个人思想倾向、人生阅历、学识素养等因素迥异,对文学经典的看法自然各执一端,众声喧哗中误读情况甚多。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着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

关于它的主题,影响最大的就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罪恶,从而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种解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单声部的形式嘹亮地唱响。

浅谈研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谈研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谈研读教学的几种方法阅读教学历来为人所重视,在读书中得感悟、明事理,教师的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助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家们所持有的共同认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破了多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应该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明白,而不是靠教师讲明白。

只有多读,重视读,把读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益。

本文仅就如何研读课文谈一些看法。

研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感悟朗读、情致朗读、角色朗读、赏析朗读等。

一、感悟朗读感悟朗读是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提出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感悟。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集中明确,不能过多,每次读书一般一两个问题为最佳,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通过感悟朗读,引导学生思想进入正确的轨道,体会出课文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得到训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

二、情致朗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产生感染作用。

入境而动情,感情朗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使学生的朗读富有感情、富有魅力,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真正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总之,情致朗读可以采用灵活的手段辅以教学。

三、角色朗读角色朗读也是训练朗读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学们按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以深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非常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的课文。

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夸张与滑稽以及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的愚蠢在对话中得到充分表现。

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

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分配到的具体人物及他的说话内容,同时要把握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在对话中如何通过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

文学经典研读的视野与方法

文学经典研读的视野与方法

文字现如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简单的记录事情、记数,慢慢衍生出更多的作用,比如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几千年的历史,也留下了无数的文学作品。

我们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称为文学经典。

这些文学作品她蕴含的精神、情感,她的寓意,她的教育意义、借鉴意义,都是永恒的,是我们永远都能受用的。

对于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我们应该认真的体会,从中获取更高的智慧。

经典阅读,乃是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

此为以文史哲为主体的人文学科特性所决定。

马克思将今人所说的人文学科称之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学科的又一特征,便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来说,人文学科对于物质生产发展似乎“无用”。

既没有直接功利作用,又必须阅读绝非现代口语的作品,人文学科的两个特征在当今现实中成为富有冲突的两个方面。

于是,人文经典阅读在当下社会中大为冷落,在国人读书总量下滑趋势中跌落最惨。

这种状况甚至蔓延至大学人文教育。

然而,略有识者皆知,人文学科对于人之为人的品格与境界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

这便是人文学科“无用”中之“大用”。

所谓“知识分子”,并非具有专业技术知识者,而是具有人文精神担当意识者。

毫无疑问,经典阅读,十分重要。

现在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相对提高了很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但是在各种进步的背后,我们发现人们的阅读量、阅读水平正在快速下降。

都市的人们更多地喜欢在网上随便看一看帖子,看一看笑话,充其量看一看快餐文学,流行小说。

人们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很轻松,很休闲,但是当他看完这些,或许就会感到一种空虚,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什么真正的思想上、艺术上或者行为上的启迪,纯粹成为一种看热闹,看完了也就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书关系到一门学问——目录学。作为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录学一向为学者所重视。如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之洞曾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事倍功半。”(《书目答问·略例》)“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辞章,或经济,或天算舆地。经治何经,史治何史,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即强调读书要提高效率,一是应选好版本(当今出版界无论是古籍整理,还是西学名著译介,都存在着版本众多,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更需要精心地鉴别、选择);二要有专注的目标,然后再围绕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当的书籍。在这一方面,前代学者通过各种形式的目录著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涉及某一学科的专科目录及相关专家的推荐书目值得我们初学者给予充分的重视。除此而外,还应多读名家的序跋、书评和谈治学经验的文字,了解他们心目中的经典及其阅读经验;多留意自己所关注的领域的研究著作后面所列参考文献,看大家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是什麽。由此按图索骥,以便少走弯路。
再说渗透法。这种方法是由一部书或一个问题伸向与此有联系的知识领域,从而会在不同领域或问题的交叉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的思想。比如读唐诗的同时,穿插着读《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诗与史互证着阅读,思路就会更加开阔,从而读书法,最早是苏轼提出的,被他称之为“八面受敌法”。他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索。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事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的确,对于篇帙浩繁或内容庞杂的大部头典籍,我们一时是难以集中全读的(即使耐着性子读,也因其内容涉及面广,一时难以吸收消化,导致收效甚微),但若采取专题定向的方法,每次只找其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读,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小结,如此经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复阅读,对这部书自然能达到透彻的理解,若再将每一次的阅读所得合起来,加以整理,还会由此而产生关于这部书的科研成果。如读《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可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言谈技巧等方面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读《诗经》、《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世说新语》等书尤其应当如此,只不过所选的专题阅读方向要根据阅读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定。
经典研读方法浅谈
王渭清
随着教育界关于创新教育呼声的日益高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和以往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更具体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对于本来就注重体验感悟的人文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更是一种提高知识掌握利用效率,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加之人文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广阔,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亦非师授所能及。所以人文学科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更须注意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个性的养成。
鉴于上述原因,我以为,在高等学校的人文学科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以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为突破口,在人文精神陶冶中锻炼思维,启迪智慧,最终形成能力。因为文化经典,往往是指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被大众认同的具有原创性、典范性的优秀著作。它们的特点,按照西方学者阿德勒在《西方的智慧》一书所提出的“伟大书籍”的标准来说,就是“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含有多层深意”,“让人钻研不尽”,“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在与文化经典作“同情之了解”式的直接交流中,可以使读者受到人文意境的感染和创造性思路的启示,从而避免以往常规经典教育的概论式的知识性介绍,让人类文化的经典真正起到启迪智慧、开悟方法的作用。
经典的著作往往比较难读,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提高读书效率,就要将读、思、写三者结合,在研读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总结前人读书治学经验以及自己读书写作体会的基础上,归纳出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纵探源流法
任何能传世的典籍或学说都不会是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一般都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对后代的影响(至于影响的大小我们姑且不论)。当我们初读完一部经典著作也许一时读不明白,这时不妨翻一点关于这部书的二手评介性资料,了解它的学说受过谁的影响,它又影响到谁,然后把眼光往上或往下转移,从其源和流两头包抄,这样最终不但帮助你理解起初想要读懂的书,而且还会趁机搞清相同系列的著作(或具有相似性的学说)的发展源流。这种研读法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比如研读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要上探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研读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理论家别林斯基的美学著作,得上溯到黑格尔;读车尔尼雪夫斯基,则须上溯到费尔巴哈;要理解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路,须上溯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再下探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才可深入理解萨特哲学的理论意义。读中国哲学经典也是如此,如读魏晋玄学著作一时难理解,那就先读先秦的老庄、周易以及儒家的《论语》、《中庸》等典籍,再进一步往下读宋代理学家的著作。这样上溯下探,前后包抄,对魏晋玄学的思想史意义自然会得到深入的理解。
四、发散联想法
所谓发散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记忆,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从而发现或解决一些长期争议甚至被误解的问题。如读一篇经典作品,除了从作品的注解和有关评论的资料入手之外,还可以借助有关史料、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诗话等等来发现或查找线索,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现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专家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中关于唐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研究就是采取这种由一点生发、涸泽而渔的方法。又如读陆游的传记看到陆游参加进士试名落孙山的记载,于是就查与这一年科举有关的史料,知宰相秦桧之孙秦埙也参加科举,秦桧为使秦埙高中第一,不惜指示朋党,黜落陆游,但因宋高宗对秦桧的做法不满,故意点张孝祥为第一,秦埙为第二(按说宋代考卷是糊名的,但是高宗却从文章风格中看出了秦埙的考卷)。再翻检秦桧和当时一些主张收复失地的文人的传记、《宋史》的《选举志》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进一步收集资料,思考秦桧与宋高宗朝科举制度变化、科场黑暗状况的关系,以及秦桧对当时一批文人境遇和创作的影响,这样就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学生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在此需补充说明的是,要运用好这种由一点开始,发散、联想、再思考,最终获得新知的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读书不能拘守文字,要能入能出。如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所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就是说,读书既要对作者的用心、书中的精华达到透彻的领悟,又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唯其如此,才能在读书中既增长了学识,又可达到训练思维、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目
选定阅读对象以后,不要急着马上按部就班的精读,而首先应该弄清该书的体例。著名古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谈读书经验时一再强调读古书要了解古人写作的一般现象。他说:“读书而不弄清楚古代书籍的体例,必然对于某些问题在总的看法上很模糊。每每拿今天著述界的一般现象,去衡量古人,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怀疑和假设。不独抓不住书籍里面所载内容的真相,同时也离开了书籍本身的原来面貌。这对研究问题,无疑是一种大的障碍。”[1]然而对于缺乏典籍阅读经验的人来说,又怎麽能在短时间内明了其体例呢?这就需要参考前人对该书体例的总结性意见。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被誉为20世纪文献学泰斗的余嘉锡先生,解放前他在北京各大学讲授古籍校读时,专门为青年学子就先秦两汉古书举出一般通例,并详加诠释,此讲义后来经整理以《古书通例》为名于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中对古书的真伪、古书的命名和编定、诸子书中造作故事的缘由、古书分别内外篇的性质,以及古书的附录等,都援引例证,分别解说,[2] 而且时常能于体例解说过程中提出自己对所举典籍内容的富有启示性的论断,笔者以为此书可算得阅读中国典籍的津梁。当然,以上主要是就典籍体例的一般规律而言的。对于阅读具体的一部典籍而言,就要先粗观大略,明其编纂体例。比如阅读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若刚一上手就从从头《易经》六十四卦开始,往往会搞得人一头雾水,不得不半途而废。反之,你若从体例入手,知道了《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今本《周易》的“经”部分主要是卦、卦辞、爻辞,以及原属于“传”部分的题为“彖辞”、“象辞”、“文言”(仅乾、坤二卦有)的解释性文字;今本“传”部分由“系辞”、“说卦”、“序卦”及“杂卦”构成,其中“系辞”是对《易经》的通论,“说卦”主要述说八卦代表的事物及演成六十四卦的道理,“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及其中所蕴涵的道理,“杂卦”解释六十四卦的卦义,但不按顺序排列,故称杂卦。明白其编排特点,自然就要先从后面的“系辞”、 说卦”、“序卦”及“杂卦”读起,然后再读前面的经文,从而快速入门,提高读书效率。所以,在此建议青年学子读书不要忽视读书的序跋(或者叫前言后记)和目录编排,因为这些可以帮助你了解了该书的体例及写作思路、写作缘由,对理解书的正文大有助益。
二、横向联系法
研究性阅读中的横向联系法,就是把彼此有联系的书(或大部头书中的不同篇章)放在一起对读。具体有两种思路:一是寻找可资比较的因素,二是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渗透交叉。前者可简称为对比法,后者可简称为渗透法。
先说对比法。采用对比法阅读的书既可以是相似的,又可以是相反的,并从中找出相应的对比角度,研究其异同的表现及其原因,由表及里,深化认识。比如从文学的角度读《荀子》,可将其与《韩非子》对读,比较同样被称为鸿篇巨制说理文章在行文、修辞、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读《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可将同时代的人物或同类型人物进行比较;读阮籍的咏怀诗,可与李贺、李商隐的诗,甚至鲁迅的《野草》对读,从中理解朦胧诗境的形成与作家人格境遇、思想意识的关系。读弗罗伊的德的著作,可与荣格的著作对读,通过对前者的个体无意识理论与后者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比较,可以对各自立论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