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引言《约法三章》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篇独立故事,以“一个落魄书生如何娶到美人”的情节展开,主要围绕着三个规则展开,而这三条规则就是“约法三章”。
那么,在这个故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在《约法三章》中谁是主人公。
正文歌德耶克:风云汉子在《约法三章》中,歌德耶克是最初的主角,他是一个风云汉子,身世不凡。
他是一个勇武善战、极富智慧的人物。
他在庐州书院读书时结交了好友花荣,后来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书院,在路上遇到了落难的段天德,并得到了段天德家族的好感。
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渐渐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最终成功地约法三章,并娶到了美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施耐庵:笔墨间的主人公在分析《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作为小说创作者的施耐庵。
施耐庵以深入人心的笔墨刻画出了歌德耶克这个角色。
通过他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我们可以看到歌德耶克的成长轨迹和内心世界。
施耐庵用心地展示了歌德耶克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使得他成为《约法三章》的核心人物之一。
因此,可以说施耐庵是《约法三章》的真正主人公。
王宁:矛盾的主线角色实际上,《约法三章》的主人公并不仅仅是歌德耶克,还有一个矛盾的主线角色王宁。
王宁是一个富有而且势力庞大的家族的嫡子,但他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满足自己要求的伴侣。
在他娶妻之前,他提出了三条规则,也就是“约法三章”。
这三条规则要求妻子必须美丽、贤惠和聪明。
然而,他遇到的女子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则。
他在与歌德耶克认识后,通过各种手段试探歌德耶克的智慧和品质。
王宁对歌德耶克的考验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结论综上所述,在《约法三章》中,歌德耶克、施耐庵和王宁都可以被认为是主人公。
歌德耶克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而成为故事的主角。
施耐庵则是通过笔墨的描写塑造了这个角色,使他成为小说的核心人物。
而王宁则承担了矛盾的主线角色的角色,通过对歌德耶克的考验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约法三章 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约法三章的典故背景
2.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
3.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
4.约法三章的现代启示
正文
一、约法三章的典故背景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讲述了刘
邦在攻入关中后,为了招揽民心,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的故事。
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通过简约法律来赢得民心的智慧。
二、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
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即:杀人者将被处以死刑,伤人和盗窃者将被依法惩处,除此之外,其余秦朝的法律都被废除。
这一约定使得关中的百姓得以从严苛的秦法中解脱出来,从而拥护刘邦的统治。
三、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如何通过简约法律来赢得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其次,约法三章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治的重视,以及对严苛法律的抵制。
最后,这一典故还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善于顺应民意,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智慧。
四、约法三章的现代启示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善于倾听民意,以简约、公平、公正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从而赢得人民的拥护。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约法三章刘邦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约法三章刘邦
约法三章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
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
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
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
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
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
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
【示例】: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_历史故事
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导读:在汉·《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当各路诸侯攻破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离咸阳不远时,赵高派心腹把二世杀了。
赵高想自己即位,又怕进关的诸侯不服,就把二世的侄儿子婴立为秦王。
子婴明白赵高一肚子坏水,非常危险,就设计杀了赵高。
项羽想借着咸阳内乱连夜进军,又怕投降过来的秦军叛变。
大军到了新安城南(今河南新安),楚军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兵都给杀了,埋在大坑里。
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
公元前220xx年,刘邦进了武关。
秦王子婴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yáo)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
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又吩咐大将周勃带领全部人马,从东南侧面突然打进去,杀了主将,消灭了这一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关,到了灞上,秦王子婴带着大臣前来投降,车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颜色。
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把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交给将士们看管。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
将士们乱纷纷地争着去拣值钱的东西拿。
萧何首先进丞相府,把那些有关国内户口、地形、法令等的图书和档案都收管起来。
这些文件是将来治理国家不能少的,他认为比银金财宝更有用。
刘邦约法三章刘邦进了阿房宫,一见宫殿这么富丽,宫女们这么漂亮,就进了内宫,躺在龙床上不想离开了。
部将樊哙这时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做富家翁?这些穷奢极欲的东西使秦亡了,您要这些干吗?还是快点回到灞上去吧!”恰巧张良也进来了。
张良对刘邦说:“请您听从樊将军吧!”刘邦只好封了库房,自己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去。
刘邦召集了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吃秦朝的苦头已经吃够了,从今儿起,秦朝的法令一律废除。
我跟诸位父老订立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
办罪的轻重看犯罪的轻重而定。
”“约法三章”的就是这么来的。
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约法三章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民众疲惫。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位名叫沛公的领袖,他凭借智谋和勇气,领导民众走向繁荣富强。
沛公,即刘邦,后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逐渐走向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沛公与约法三章的故事流传千古。
二、沛公与约法三章的起源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率领部队攻占了咸阳。
在进入咸阳后,沛公面临着如何管理这座城市的挑战。
为了稳定局势,他听取了部下的建议,实行了约法三章。
三、约法三章的内容及其意义约法三章是指沛公在咸阳颁布的三条法律。
第一条是:“杀人者死。
”第二条是:“伤人及盗,抵罪。
”第三条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三条法律简洁明了,体现了沛公治国理政的理念。
在当时,这种简约的法律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约法三章在历史中的影响约法三章的实行,使得咸阳乃至整个西汉初年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迅速恢复。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同时,约法三章也成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一个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许多皇帝和政权,都借鉴了约法三章的经验,制定了简洁明了的法律,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五、结语沛公与约法三章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一位英明的领导者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在国家初创时期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今天的我们,可以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如何以人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民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是指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 206 年攻入秦朝首都咸阳后,为了稳定局势,争取民心,所制定的三条法律规定。
这三章内容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秦法残酷,悉除去之。
3. 与父兄入关者,复三年。
第一章规定了刑法,即杀人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因为身份地位而豁免。
同时,对于伤害他人和盗窃等犯罪行为,也要依法惩处。
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则是关于废除秦朝严苛法律的规定。
秦朝法律非常残酷,许多人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刘邦的这一章规定意味着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汉朝后来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则是关于安抚民众的规定。
秦朝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刘邦允许那些与父亲、兄弟一同入关的民众,免除三年的赋税和徭役。
这一政策有效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为汉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
人民的权益,又体现了刘邦的仁政思想。
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约法三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二、沛公约法三章的内容
1.杀人者死
2.伤人及盗抵罪
三、沛公约法三章的意义
1.为汉朝法制打下基础
2.稳定社会秩序
正文
一、背景介绍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沛公的英勇领袖,他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曾经制定了三条法律条款,被称为“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即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后来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率众起义,成为了推翻暴秦的关键人物。
在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沛公为了安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便与当地百姓约定了三条法律。
二、沛公约法三章的内容
1.杀人者死:这一条款意味着,无论是谁,只要犯了杀人罪,都将受到死刑的惩罚。
这一法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强烈抵制。
2.伤人及盗抵罪:这条法律规定,伤害他人或者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样的法律设计旨在保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沛公约法三章的意义
1.为汉朝法制打下基础:沛公约法三章是汉朝初期的重要法律,为后来的汉朝法制建设打下了基础。
这些法律条款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稳定社会秩序:在秦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沛公通过制定这三条法律,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汉朝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刘邦。
约法三章的意思是: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刘邦的简介: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战国时期魏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华夏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约法三章的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关中,驻军灞上。
当时,秦朝权臣赵高逼即位不久的秦二世胡亥自杀,立胡亥的侄儿子婴为秦王。
很快,赵高又被子婴设计杀死。
子婴后来向刘邦投降。
子婴投降后,刘邦没有将他杀掉,他认为那样做会失掉人心。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进豪华的王宫里,可他的心腹张良和樊哙劝诫他不要那样做。
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传令封闭王宫,并留下了少数保护王宫和藏有很多财宝的库房。
然后,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召来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向他们郑重地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大家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管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即: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被判有罪。
大家都非常拥护约法三章。
刘邦又派出很多人到各县各乡去宣传这三条法律。
百姓们都热烈支持,纷纷取出牛羊酒食来犒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因为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约法三章的启示:约法三章,其实就是制度法规。
显然,规章制度虽然有了,如何执行却全在于执行者的一闪念。
约法三章的典故
约法三章的典故约法三章,指的是汉朝初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所订下的三个约定。
这三个约定分别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义不容辞”。
这三个简单而又深刻的约定,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讲述约法三章的典故。
那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相会,击壤而歌,豪情满怀。
三人都是志向高远、性情豁达的人,彼此之间情感深厚。
他们在桃园中相识相惜,结为兄弟。
意气相投的三人共同痛感吴郡、越巂的时局混乱,决心彼此携手,历尽荆棘,共同谋求扶持同族,平定江山。
三人坐在草地上,细聊起各自的经历。
张飞回忆起他曾经当过挑夫,十分辛苦。
关羽则提起他曾经一度只靠卖菜度日,衣衫单薄。
刘备则说起他甚至曾经在城门口摆摊卖鞋。
三人谈到大家的遭遇时,不禁感慨良多。
于是,他们都发下誓言,如果任何一人有难,其他两人必将携手相助。
最后,他们把誓言框定在三条规定中,称为“约法三章”。
这三个约定虽然简单,却足以表达他们彼此之间的真挚情谊和至死不变的为兄弟所应有的义气。
这三个约定具体内容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义不容辞”。
“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是说不论前方是荆棘丛生的江山险滩,还是汹涌激流的大江,只要是同一艘船上的难关就一定要共同克服。
这就要求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扶持同族,顺利度过任何难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说如果有任何一人遇到财政、生命等方面的困难,其他两人应当立刻伸出援手,支援他度过难关。
这就要求三人之间有共同的团结精神,一方面是要保持兄弟间的互相照顾和帮助,另一方面也要牢记同族的利益。
“见义勇为,义不容辞”是说如果三人发现有危险的事情需要去救助他人,那么就必须要勇往直前,即便是危险重重,也要冒险去救助别人。
这就要求三人之间具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品质,面对困难坚定勇气,不善人后退让。
三人相约后立刻定下这三个约定,虽然这些约定看似简单,其实却蕴含了中华民族在团结、互助的精神。
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
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约法三章出至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下面给大家介绍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
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
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
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
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
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
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①。
1/ 5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
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
在根据约法三章,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
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
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行县乡邑,将刘邦的约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
刘邦约法三章的历史故事
刘邦约法三章的历史故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曾做过亭长。
亭是县下面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
有一次,刘邦押着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断开小差,刘邦估计到达骊山时,这批民夫会逃跑完的。
一天夜里,他叫民夫们都吃饱饭,喝足酒,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干脆都逃走吧,我也准备逃亡了!”说罢,把民夫全部放了。
有十几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愿离开他,表示要跟他一块去逃亡。
他们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去。
走着,走着,前方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来。
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前面……路上……有……有一条大蛇!”刘邦此时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士走路,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子,冲上去一剑把蛇砍成两段。
壮士们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
后来,有人把刘邦斩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编成一段迷信故事:刘邦斩蛇走了之后,有个老婆婆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
她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
”又问:“你的儿子被谁杀了?”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成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的儿子杀了。
我怎能不哭呢!”说完,老婆婆就不见了。
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刘邦是“真龙天子”,以增加他的号召力,使人们更加拥护他。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许多郡县的老百姓纷纷响应。
刘邦的老朋友、在沛县当文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了回来。
他们经过一番商量,杀了沛县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
刘邦根据“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儿子自居,他树起书有“刘”字的赤色旗帜,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很快就拥有二三千人。
但是刘邦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就带领人马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梁并肩作战。
项梁在定陶牺牲后,楚怀王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平定关中,就封他在关中做王。
刘邦带兵一路西进,在高阳采纳郦食其的意见,攻下陈留,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诱使南阳郡守投降,并封其为殷侯,这样,军队前进的阻力减少了。
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约法三章引言沛公约法三章,是指刘邦(即沛公)在西汉初年制定的三项重要法律条文。
这三章包括《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和《治罪必究》,对于确立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是指政府颁布的法令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逾越。
这一原则的制定旨在建立起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令行禁止》中,沛公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无论身份地位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受到同样的法律约束和保护。
这一原则为社会正义奠定了基础,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公正的待遇。
2. 依法治国《令行禁止》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政府和官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不能滥用职权或违反法律规定。
这一原则的制定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府体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3. 法官独立沛公在《令行禁止》中还规定了法官独立的原则。
法官必须独立于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全面客观地审理案件,做出公正判决。
这一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赏罚分明赏罚分明是指对于功劳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过失者给予相应的惩罚。
这一原则的制定旨在激励人民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并警示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背离社会公德的行为。
1. 奖励优秀沛公在《赏罚分明》中规定了奖励优秀的措施。
对于那些有杰出贡献、勇敢善战、聪明才智的人,政府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
这种奖励制度激励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惩罚不良行为《赏罚分明》还规定了对于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
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犯罪行为等,政府会依法严惩,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种惩罚制度起到了警示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公正公平沛公在《赏罚分明》中强调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政府在奖励和惩罚时必须客观公正,不能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
[约法三章是谁的典故]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是谁的典故]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篇(1):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刘邦。
约法三章的意思是: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刘邦的简介: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战国时期魏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华夏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篇(2):历史成语故事的主人公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高枕无忧(主要人物:孟尝君)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叫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门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约法三章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约法三章_450字约法三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故,也被称为三章八条。
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
刘备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经是个小小的绵竹县令,后来成为了蜀汉的建立者。
在刘备的政治生涯中,约法三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跟一位叫做糜夫人的女性之间。
刘备对糜夫人说:“公子举事,必教学校;卿有文采,可以训坛。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长子要上学习校,也就是要接受教育,而糜氏有才华可以在堂上教书教学。
其次是:"裙冕不合支离,妇人不求异议。
"意思是说,裙带关系不适宜有离间之事,而女人不该要求过分的事情。
最后一条是:"犯此三章,乃重诛!”也就是说,不遵守这三条规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三章”的宗旨是规定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规范, 便形成了三章八条。
刘备的“约法三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道。
它强调了“君臣”、“夫妇”、“父子”等社会关系的尊重和规范。
同时也揭示了刘备的睿智和高尚的品德。
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历代文人学士中,对于刘备的道德品质和约法三章都有很高的赞誉。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约法三章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到的典故。
这个故事经过文人的不断传颂,形成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约法三章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品德修养。
在今天,约法三章对于我们也有着启发意义。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守纪守法,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品德修养。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层面,守法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全体公民遵守法律,社会才能有序发展。
在家庭层面,夫妇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在个人层面,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约法三章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更是一个价值观念的传承。
它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_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
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_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它是出⾃汉·司马迁的《史记·⾼祖本纪》。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些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我们⼀起来看看吧!约法三章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军攻⼊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路的霸上。
⼦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但他的⼼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兵保护王宫和藏有⼤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刘邦把关中各县⽗⽼、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者要处死,伤⼈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豪杰们都表⽰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派出⼤批⼈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酒⾷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秦⼆世是个⽆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赵⾼,⽽且还杀了许多忠⼼的⼤⾂。
⽼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起来反抗。
⽽刘邦和项⽻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于是,刘邦和项⽻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还打了⼏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
不过,刘邦⼀进⼊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的本性,⼀直待在宫⾥不肯出来,完全忘了⾃⼰的⽬的。
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悟,赶快召集关中⽗⽼、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者死,伤⼈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样平安⽆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百姓就有好⽇⼦过了。
」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
约法三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约法三章的主要人物是谁约法三章原指约定三条法律;后泛指约好或订立简单的条款相互遵守。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约法三章的主要人物是谁“约法三章”的主要人物是刘邦。
“约法三章”的出处是汉·荀悦的《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约法三章的典故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入咸阳后,本来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并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约法三章的近义词明文规定:用确切的文字订定条文规章。
法无二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同“法出一门”。
约法三章的反义词为所欲为:做想要做的事。
形容任意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做。
胡作非为:指毫无顾忌或不考虑后果地肆意行动。
非为;干坏事。
约法三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规矩,并严格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约法三章造句1、在事情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约法三章。
2、为了日后行事方便,我们双方最好先来个约法三章,以便共同遵守。
3、一开学,导师就和我们约法三章,规定从此以后,不许再有迟到行为。
4、既然咱们已约法三章,理应一切依约行事,你怎可如此轻率反悔呢?5、我和自己约法三章:每写150字我就去打一轮游戏。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刘邦。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约法三章”。
1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
老百姓都生活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暴秦。
楚怀王的军队中有两个后来影响历史的人。
一个名叫刘邦,另一个名叫项羽。
一天,楚怀王对他们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向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
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刘邦入城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
如今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均可全部废除!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
”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接下来,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三秦之地的老百姓们十分高兴,纷纷送牛羊酒食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一再推辞不肯收下,说:“仓库里粮食很多,士兵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让大家破费财物了!”当地的老百姓们听到刘邦这番体贴人心的话,更加欢喜地宣传:“如果刘沛公(刘邦)能留在关东,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唯恐刘邦不在三秦大地为王。
而所有的秦廷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也都很高兴。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约法三章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约法三章_450字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东吴,一度遭到东吴大军的打击。
于是,刘备向孔明请教应怎样处理这个局面,孔明就向他讲述了一个有关“约法三章”的典故。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重耳流亡在外,想要攻打晋国。
晋国大夫乐毅在此时找到他,劝他不要盲目逐梦,应该先做好规划。
乐毅三令五申,与重耳订立了“约法三章”:一是约定行动目标,不轻易更改;二是约束军队彼此之间的并发操作行动;三是禁止个人自行或离开队伍行动,一定要遵守队伍的行动计划和安排。
在乐毅的帮助下,重耳终于成功的夺回了晋国的政权。
孔明引用这个典故告诉刘备,一个伟大的将军应该“约法三章”并遵守,并且领导他的士兵也应该这样做。
在刘备接受了孔明的指导之后,他遵守了这三章规定,并且成功地打败了东吴。
这个典故中的“约法三章”很好地诠释了规划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服从领导的必要性。
不管是处于战争时期还是平常生活中,只要能够“约法三章”,就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约法三章是关于谁的典故
约法三章是关于谁的典故【汉语文字】约法三章【汉语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词语解释】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成语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汉元年①十月,沛公②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③素④车白马,系颈以组,封⑤皇玺⑥符⑦节⑧,降轵⑨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⑩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⑪,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⑫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⑬久矣,诽谤⑭者族,偶语⑮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⑰。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⑱。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⑲。
”乃使人与秦吏行⑳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释】①汉元年:公元前206年。
汉朝建立的第一年。
②沛公:即刘邦。
刘邦:江苏徐州沛县人,故称其为“沛公”。
③子婴:秦始皇之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精选(1):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刘邦
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此刻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刘邦的简介:
约法三章的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关中,驻军灞上。
当时,秦朝权臣赵高逼即位不久的秦二世胡亥自杀,立胡亥的侄儿子婴为秦王。
很快,赵高又被子婴设计杀死。
子婴之后向刘邦投降。
子婴投降后,刘邦没有将他杀掉,他认为那样做会失掉人心。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进豪华的王宫里,可他的心腹张良和樊哙劝诫他不要那样做。
刘邦理解了他们的推荐,传令封闭王宫,并留下了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许多财宝的库房。
然后,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召来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向他们郑重地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大家害苦了,就应全部废除。
此刻我和众位约定,不管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即: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被判有罪。
大家都十分拥护约法三章。
刘邦又派出许多人到各县各乡去宣传这三条法律。
百姓们都热烈支持,纷纷取出牛羊酒食来犒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约法三章的启示:
故事
约法三章,其实就是制度法规。
显然,规章制度虽然有了,如何执行却全在于执行者的一闪念。
执行得好,就是好制度,执行得不好,无异于废纸一张!
总结精选(2):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约法三章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约法三章的主人公也一向是众多历史学家和现代学者研究的对象。
约法三章一词来自于汉朝司马迁中的《史记》,约法三章的主人公刘邦也是历史上汉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秦朝末年时期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著名历史人物。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刘邦在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十月,率领大军攻入秦朝关中地区。
当时人民生活极其艰苦,长年的作战生活,严重的赋税和徭役以及残酷的刑罚制度,都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人们纷纷起义打抱不平。
此时,刘邦听取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为了取得民心,将关中的父老乡亲召集到城门下,安抚百姓,废除了原先的一些不公平制度,并与他们约法三章。
刘邦是约法三章主人公,与百姓约定的资料如下:第一,杀人者要被执行死刑;第二,伤害别人的人要按照伤人轻重处罚治罪;第三,偷盗别人物资的人要被治罪。
百姓在与刘邦约法三章后十分开心,大家都拿来家里的牛羊肉等前来奉上,刘邦也一再委婉谦让,使民心更加靠拢,得到超多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为日后刘邦取得天下,建立汉朝奠定了稳定基础。
约法三章的资料很简单,很明确,对约法三章主人公刘邦后期的民心管理,王朝制度建立颇具好处。
也将刘邦的领导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约法三章的故事
约法三章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约法三章的背景是建立在秦朝末年,即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率领大军率先占领关中地区。
为赢得民心,刘邦与各路英雄豪杰、百姓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的故事在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刘邦在攻入关中地区后,为安抚民心,派兵在城门前召集各县父老乡亲,各路英雄豪杰,痛诉秦朝现有制度的残酷,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理应废除。
并同各位百姓和英雄豪杰约法三章,承诺自我夺得天下后,废除原有的制度。
约法三章的资料为如下,第一章杀人者偿命;第二章伤人者治罪;第三章偷盗者治罪。
百姓和豪杰听后,十分开心,纷纷从家里拿来了牛羊肉奉上。
刘邦此时也谦虚婉拒,更
深得民心。
随后刘邦派遣士兵到各县去宣传三章,深受百姓爱戴,约法三章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约法三章的故事对秦朝百姓和后世具有深远的教育好处和认识好处。
首先刘邦透过约法三章废除了原有的秦朝残暴制度,深得民心。
然后刘邦透过伤人轻重治罪,降低各路豪杰带头起义,其他人盲目跟风的状况。
稳定了社会治安,减少了杀人、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无辜群众的牺牲。
以上资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的故事,这为刘邦建立大汉朝,获得了群众基础。
总结精选(3):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一向是中国历史学者们研究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中国秦朝时期刘邦率领大军攻占关中地区,与秦朝各县百姓和英雄豪杰在关中城门下约法三章,废除原有秦朝残酷的制度,刘邦深得民心,这为刘邦建立汉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约法三章的故事也流传到后世。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也成为后世争论的问题。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呢?历史记载,第一章杀人者处死,即杀人者不再采取连坐制,而是独立个体承担职责,付出相应的生命代价。
第二章,伤人者治罪。
伤害别人后要按照被伤者的严重程度和伤人者的主观意向进行定罪处罚,不再连坐无辜百姓。
第三章,偷盗者治罪。
偷取别人家财产,盗窃他人物资者,要根据偷取的数量,盗窃的东西来进行定罪。
以上这三章就是刘邦与各县百姓、各路英雄豪杰在其攻入关内后约法三章的资料。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这个问题,已经从史料中得到解决;约法三章后刘邦深得民心,最终取得胜利。
约法三章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二点:第一,约法三章在秦朝动乱、百姓深受秦朝残暴统治的状况下,减轻了制度上的处罚和减少了无辜受到牵连的状况,安抚了百姓情绪。
第二,约法三章也减少了英雄豪杰冲动起义的数量,只要其犯罪或者谋反,众人都不再盲目跟从,这对刘邦后期打天下是十分有益的。
刘邦和谁约法三章
刘邦平民出身,秦末时带兵争夺天下,秦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发生在他身上的著名事件很多,其中约法三章的事件尤为著名,刘邦和谁约法三章也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的细节之一。
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对刘邦最终取得胜利颇具好处,历史记载刘邦在攻破关中地区后,在城池下召集群众,与大家进行约法三章。
后期历史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将刘邦约法三章的对象划分为三类:一是平民百姓;二是英雄豪杰;三是有犯罪前科和犯罪意识的人。
其约法三章的资料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
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
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第一条的约定就明确犯罪受罚只在个人,废除苛邢厉法维护百姓的安定;第二章约定伤人者治罪,其主要约定对象为各路英雄豪杰,伤人不再按照帮派定罪,按照个人的伤人程度,这就减少了一人伤人,其他人盲目跟从和共同起义的状况。
第三章偷盗者治罪,意在惩罚犯罪者的趁乱投机,对刑罚控制张弛有度的表现。
历史证明,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就是对那一个阶层的维护,至此之后,百姓拥戴刘邦,豪杰响应刘邦,刘邦真正得到了人心。
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刘邦约法三章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约法三章的资料也是简单明了。
但人们对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知之甚少。
据史书记载,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后,民心聚拢,百姓欢呼。
约定的资料为三点:第一,杀人者不再连坐,采取杀人者偿命;第二,伤人者按罪论处;第三,偷盗者盗取外人财务,按刑罚治罪。
约定实行后,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民心所向,这就是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都是围绕拉拢民心,治理天下。
第一章资料,杀人者偿命。
其目的为废除秦朝严苛残酷的刑罚,给予百姓说话的权利和不必因为严酷的刑罚弄的家破人亡。
秦朝时期,商鞅制定了连坐制,一个人犯罪,周边亲戚朋友都要受到处罚。
所以当刘邦第一章约定后,百姓就不用再担心再有人白白无辜送命,公平很多,让民众认为他是一个人性化的君主;第二章资料伤人者治罪,其目的在于限制豪杰手中的权利,大多杀人伤人者,都是秦朝的英雄豪杰,意在告诉他们,如果杀人和伤人,身边不会有人作为帮凶为其遮掩,其最终受罚是其自我,不能轻举妄动。
第三章资料是偷盗者治罪,意在体恤百姓,同时减少百姓趁乱投机的事情,维护社会安定。
约法三章的结果完全到达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作为领袖胸怀争夺天下的大志,其远见和圆滑处理事件的潜力为刘邦赢过项羽、建立汉朝做了重要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