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李清照词范文
古诗手抄报点绛唇文字稿
古诗手抄报点绛唇《点绛唇》年代:宋作者: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1]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2],望断归来路。
作品赏析【注释】:[1]衹(zhǐ):只,仅仅。
[2]芳草:芳香的青草。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 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点红唇?孤闺》原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整个阑尾都要倾斜,但不要激动。
人们在哪里?天在枯萎,草在枯萎,回去的路在断裂。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翻译晚春,闺房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动,但这一寸的柔情却蕴涵着千千万万的惆怅。
我们越珍惜春天,春天就越容易过去。
淅沥沥的雨催促着红色的飘落和春天的回归。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李清照《点红唇?孤闺》赏析《点绛唇?寂寞深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闺怨词,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这是《伤春》写的一首闺怨诗。
前一部电影描述了伤害春天的感觉,下一部电影描述了伤害他人的感觉。
春天的伤痛和离别,化作千丝万缕的哀伤。
从孤独的悲哀,到伤人的春天的悲哀,到伤人的悲哀,再到期盼归来的悲哀,这一整句话,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悲伤在女性心中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在《沙威》的结尾,感情积累到了顶峰,整个世界也达到了高潮。
开篇处词人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沦,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惟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
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仙吕】点绛唇_咏教习鼓诉作者:孙叔顺咏教习鼓诉冤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
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
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
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
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
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
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
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
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
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
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
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
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
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
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
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
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
自量度,天数难逃。
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
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陆生作:作文训练《点绛唇·蹴罢秋千》
陆⽣作:作⽂训练《点绛唇·蹴罢秋千》作⽂训练《点绛唇·蹴罢秋千》⽂/陆⽣作记得记叙⽂的六要素吗?荡过秋千吗?好!开始讲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
露浓花瘦,薄汗轻⾐透。
见客⼊来,袜刬⾦钗溜。
和羞⾛,倚门回⾸,却把青梅嗅。
分析词句第⼀句“蹴罢秋千”。
蹴是踏的意思,罢就是完了。
这⾥讲的秋千,跟我们现在坐着荡的秋千不⼀样。
我们看古代荡秋千的那些画,荡秋千的⼈是站在上⾯的,不是像我们现在是坐在上⾯的。
她两只⼿扶着左右两根绳⼦,下⾯⼀块板,⼈站在板上,前后摇摆。
⼀个⼈也可以荡,⽤腰肢的⼒量荡起来。
但⼀般都是⼏个⼈⼀起荡,游戏么,⼈多热闹好玩,有⼈推,有⼈荡,荡得⾼⾼的。
在古代,荡秋千主要是⼥⽣玩,长⼤了的⼥⽣在节⽇⾥也会荡秋千,它并不只是孩⼦们的游戏。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云南的话,那边有很⾼很⾼的秋千,绳⼦挂在⾼⾼的⼤树上。
那边还有荡秋千的⽐赛,荡秋千的⼈是没有翅膀的鹰。
——秋千⽐赛,⽐赛场地为20x8⽶的长⽅形平坦地⾯,秋千架⾼12⽶,起荡台⾼1.3⽶。
这⾸词⾥讲,蹴罢秋千,就是说秋千已经荡好了,从秋千架上下来了。
虽然李清照没有写怎么荡秋千,但我们可以想象她们是怎么当秋千的,对不对?——请回忆你们在公园⾥荡秋千的情形,⽤⾃⼰的经历与经验,想象⼀下她们是怎么荡秋千的——荡秋千的时候,有没有聊天,聊些什么呢?有没有伙伴⼀起来玩,是不是偷偷来荡秋千的?爸爸妈妈允许她们来荡秋千吗?如果允许,后⾯⼲吗要逃⾛呢?第⼆句“起来慵整纤纤⼿”。
荡完秋千了,怎么不接着荡呀?累了。
站着荡秋千也是⼀个体⼒活,⼿必须抓得很牢,脚踏在板⼦上肯定也是⽤劲的,所以下来之后⼈是⽐较累了。
当你累的时候,你还想动吗?对,不想动了,你就想坐在那⾥或躺下来休息⼀会⼉。
所以,从秋千上下来之后,懒得动,⼈有点累了,想休息⼀下,看看旁边的花草树⽊,聊⼏句闲话,可能抓绳⼦的时候⼿上染了⼀点脏,也懒得去弄,就坐在那⾥放松放松。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该词是李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李清照的婉约风格也正是如此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精选【5篇】范文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精选【5篇】范文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清照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李清照的作文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犹怜少女,独处闺室。
花一样的年纪,给了你花一样的身姿与才华:李清照,今生得你回眸一笑,值了。
你坐在窗头,双手捧起一株海棠花,微闭双眼,只嗅得淡淡清香,却也沁人心脾,难以忘却。
只见得嘴角扬起一抹微笑,脸上浮现只有少女才有的那份纯真与甜美。
堂屋里来了客人,你急忙三两步跑回闺室,身姿在空中起舞。
由于好奇,你忍不住回头。
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青涩。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风华正茂,你结识了赵明诚。
同为诗人的你们,不免有文学诗书上的共识。
日子虽然很艰辛,每天过着“菜蔬布辣”的俭朴生活,但也幸福知足。
你甚爱在“归来堂”里研究文学,创造诗词,也喜欢在这与赵明诚烹茶对诗。
倏尔,桌前飞来一只洁白的蝴蝶,却又匆忙飞走。
你想要去抓,却从指尖滑走。
你回首望着小小的它,向憧憬的阳光飞去,不禁扬起微笑,感叹唏嘘这蝴蝶也有梦。
脸上的笑早已褪去了青涩,沉淀为岁月的痕迹。
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沉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国破与丧夫之痛,无人能解。
你变得不爱笑了,词风突变,愈发凄入肝脾,哀感顽艳了。
南迁后你居无定所,身心憔悴,形影相吊。
你愁的逝去了如花容颜,逝去了如水年华。
你深邃的双眼在寻觅什么?今生得你回眸一笑,是坚强。
寒雨,烈风,笔握,呢喃……关于李清照的作文2寻寻觅觅,辗转他乡,是否寻得到曾经的他?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是否品得到儿时的温馨?凄凄惨惨戚戚,几盏独愁,是否能够暂时忘却那柔肠百结的痛?醉了吧?灯下,眼前已经是亦幻亦真。
你又想起了当年……荡完秋千的你,百无聊赖地看着自己纤弱的手。
突然感到背后一股冰凉,转身,艳丽却不妖冶的花映入眼帘。
你微笑,用手接住从娇柔的花瓣上滚落的露珠,丝毫不在乎自己已是香汗淋漓。
那时的你,亭亭玉立,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
那时的你,生活优裕,无忧无虑。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20篇)
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20篇)我眼中的李清照(作文) 第1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点绛唇》,只是短短几句,一个娇羞活泼的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
李清照的闺阁词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股青春的气息而自成一派、流传千古。
熟悉李清照的人都明白,她的作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风格清丽活泼,以闺阁词为主。
后期作品风格凄凉冷清,主要是感怀伤时之作。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从这些诗词大家的评论中能够看出,李清照在这一方面应当说是卓有成就了。
作为一个女词人,李清照不仅仅有许多的感怀愁苦之作,更有许多的闺阁婉约之作。
像开始的那首《点绛唇》就是她的闺阁作品之一。
她的这些作品特点主要有:一是情意真挚。
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没有真情就算有再多华丽的辞藻修饰,仍然不能算是好的作品。
在李清照之前写闺阁婉约词的多是男词人,写的也大多是艳情幽怀。
而李清照是以一个女子的角度去写自我所经历的感情悲欢,写自我所感受的深闺情怀,自然是独树一帜,也所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她写的恋情词像《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减字木兰花》等等,都是满篇痴情,真挚率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女性的婉转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词作家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语言自然率真。
李清照在她的闺阁词中的遣词造语,自成一体,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
如《浣溪纱》中的“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仿佛毫不经意,脱口而出,可是细细体味却另有一番精致的滋味。
这样的口语化、家常化不是将词平淡化,而是从平常中寻求不一样,匠心独具,意蕴绵长。
《点绛唇·闺思》的原文及其翻译
《点绛唇·闺思》的原文及其翻译导语: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原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⑶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⑷“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评价:总体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解析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解析|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此词描述了少女的天真情态,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及注释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赏析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李清照诗词之《点绛唇》 寂寞深闺
母亲:王氏 状元的孙女 工词翰,善文章
3
作者简介
嗜好: 喝酒
游玩赏乐时要喝酒 闲来无事时要喝酒 落花感伤时更要喝酒
4
点绛唇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5
注释·词解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 春去,几点催花雨。
女子百无聊赖,心情抑郁无聊,她独自凭阑远望, 愁情深重,无法排解。思念的人现在在何处呢?那望 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 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 只见接连天际的芳草,望不见良人的踪影。
7
注释·词解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 点绛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8
词评
“肠一寸”,“愁千缕”,对比鲜明 说明“寂寞”给作者的感受是如何深重?
9
词人逸事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弟,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 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 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 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亲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 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从李清照 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在和赵明诚结为伉俪之后更是 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笛声三弄,梅心惊破,李清照拥有 了多少春的情意。这些虽很平常,却是代代女子最为羡慕向往的。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1
作者简介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原文】点绛唇·闺思作者:宋·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①“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②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点绛唇·蹴罢秋千》译文及鉴赏
《点绛唇·蹴罢秋千》译文及鉴赏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及注释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赏析(最新)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朝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译文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
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点绛唇·蹴罢秋千》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写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宋词精选】宋词精选《点绛唇闺思》李清照
【宋词精选】宋词精选《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词精选】宋词精选《点绛唇?闺思》李清照深红色的嘴唇?闺房思维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孤独的闺房,温柔的心,一寸忧伤。
珍惜春天。
什么时候下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翻译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孤独的晚春,我依偎着每一寸相思树。
即使春天是万千美好的,但它也充满了情感。
他轻声问道:“亲爱的,你在哪里?”在我面前,只有看不见的连绵不断的枯草,铺开了爱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1)红唇:品牌名称。
⑵“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3)你想念的人在哪里?这里的“人”一词应与《忆长笛·凤凰台香寒金龙》中的“武陵人”一词和《满庭芳·小亭藏春》中的“无人来”一词一致,这两个词都指作者的丈夫赵明成。
⑷“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欣赏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诗人将“一寸”的柔情与“千缕”的惆怅相提并论,使人产生强烈的抑郁感,仿佛再也无法忍受。
“爱春”两句话不再直言不讳地诉说她们的忧虑,而是在“爱春”的矛盾中展现了女性的心理活动。
淅沥沥的雨催促着红色的飘落和春天的回归。
唯一能给闺女一点安慰的春花也凋谢了,催促着花的雨滴只留下了几声空洞的回音。
珍惜春天和鲜花也是珍惜青春和时间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点绛唇李清照
点绛唇李清照范文一:点绛唇,绝艳也!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诗,它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蜜润的笔调描述了点绛唇的容貌,她的美丽让人难以忘怀。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女词人之一,她的作品富有感情和思想性,将诗歌表现得非常精彩。
在她的作品中,点绛唇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让我们深入了解她的美丽和思想。
点绛唇是李清照的一种象征,也是她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体现。
这是她在年少时的一个经历。
她自幼酷爱诗歌,曾与四大才子之一的赵明诚结交,闲暇时常相约写诗作赋。
赵明诚相貌英俊、才华横溢,李清照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但被父母反对,无奈之下嫁给了富商赵明诚的舅舅赵令留的驸马。
婚后她时常想念赵明诚,于是就将自己的美丽借用在点绛唇这个形象里,表达了她自己的思念和不甘。
用词分析:李清照在描述点绛唇的时候,用了很多细腻的词语来描绘,如“蜜润”、“欲语还休”等,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产生直观的美感。
此外,在描写点绛唇的背后,李清照还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使用了一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词语,如“惟愿君心似我心”、“故人西辞黄鹤楼”等。
写作重点:通过点绛唇这个形象,突出了诗人的美丽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的无奈和坚韧。
范文二:点绛唇是李清照的一个代表形象,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出现。
这个形象的创作背后,有着诗人的深刻思考和对美的理解。
李清照的点绛唇,既是一种形象,也是一种象征。
这个形象,通过她细腻的笔调,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如梦令》中,她如此描写:“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轻,万里无云愁杀人。
江南游客最爱便,目断鱼翔一瞬间。
”这样的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又透出细腻的情感。
用词分析:李清照在创作点绛唇的时候,注重运用了一些意境化的词语,如“燕子”、“梨花”、“碧苔”等,这些词语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轻盈优美的氛围中。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李清照也运用了一些清新朦胧的词语,如“残梦不成空”、“欲语还休”等,从而强化了点绛唇的美丽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绛唇李清照词范文
引导语:有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下文是收集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与《点绛唇·闺思》原文注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歌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创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赏析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
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
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
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作者: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①“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②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
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
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
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寂寞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
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
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还是写青年女子的愁状。
待在闺房里是“寸肠千缕愁”,只好走到闺房外面。
但过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走下闺房楼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栏杆想一想,望一望。
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让她想到了“人何处?”想道了离自己而远去的意中人现在何处?,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时候回来?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忧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风景吗?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
望到了吗?没有。
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是啊!望到的是连到天边的无际荒草,是望不见归路——意中人归来的那条路。
这就是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结果。
以上就是这首词在四十一个字中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和写作艺术手法: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
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是无际荒草,近处是雨催花落;闺房内是愁肠寸断,闺房外是满目凄凉。
多么凄美的意境!词人在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确已然写尽、
写透,可谓淋漓尽致!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